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鲁迅的思想影响-资料
鲁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文章两篇
《穷人》(1)小引千八百八十年,是陀思妥夫斯基(2)完成了他的巨制之一《卡拉玛卓夫兄弟》这一年;他在手记(3)上说:“以完全的写实主义在人中间发见人。
这是彻头彻尾俄国底特质。
在这意义上,我自然是民族底的。
……人称我为心理学家(Psychologist)。
这不得当。
我但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即我是将人的灵魂的深,显示于人的。
”第二年,他就死了。
显示灵魂的深者,每要被人看作心理学家;尤其是陀思妥夫斯基那样的作者。
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
又因为显示着灵魂的深,所以一读那作品,便令人发生精神的变化。
灵魂的深处并不平安,敢于正视的本来就不多,更何况写出?因此有些柔软无力的读者,便往往将他只看作“残酷的天才”〔4〕。
陀思妥夫斯基将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们,有时也委实太置之万难忍受的,没有活路的,不堪设想的境地,使他们什么事都做不出来。
用了精神的苦刑,送他们到那犯罪,痴呆,酗酒,发狂,自杀的路上去。
有时候,竟至于似乎并无目的,只为了手造的牺牲者的苦恼,而使他受苦,在骇人的卑污的状态上,表示出人们的心来。
这确凿是一个“残酷的天才”,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
然而,在这“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的实验室里,所处理的乃是人的全灵魂。
他又从精神底苦刑,送他们到那反省,矫正,忏悔,苏生的路上去;甚至于又是自杀的路。
到这样,他的“残酷”与否,一时也就难于断定,但对于爱好温暖或微凉的人们,却还是没有什么慈悲的气息的。
相传陀思妥夫斯基不喜欢对人述说自己,尤不喜欢述说自己的困苦;但和他一生相纠结的却正是困难和贫穷。
便是作品,也至于只有一回是并没有预支稿费的著作。
但他掩藏着这些事。
他知道金钱的重要,而他最不善于使用的又正是金钱;直到病得寄养在一个医生的家里了,还想将一切来诊的病人当作佳客。
他所爱,所同情的是这些,——贫病的人们,——所记得的是这些,所描写的是这些;而他所毫无顾忌地解剖,详检,甚而至于鉴赏的也是这些。
鲁迅是否为存在主义者
鲁迅是否为存在主义者摘要 1981年的《鲁迅与存在主义》开启了鲁迅及其作品与存在主义的研究,学术界也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主要还是集中在鲁迅是不是一个存在主义者,在鲁迅的作品中展现出的思想与存在主义的关联等等。
本文就鲁迅与存在主义共同点的思想渊源,鲁迅是否为存在主义者等进行简要研究,以捋清鲁迅与存在主义的关联。
关键词鲁迅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者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一、鲁迅与存在主义共同的思想渊源1927年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确立标志,鲁迅创作早于此,从时间上看似乎不受其影响,但若从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来看可以看出鲁迅与存在主义间接的联系。
早在1908年前后鲁迅留日期间,丹麦哲人基尔凯郭尔和德国哲学家尼采就是当时日本思想界的两个热点,鲁迅也深受两位存在主义先驱的影响,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就认同和赞赏他们的那种具有本体论意义的个人主义的张扬。
基尔凯郭尔已被公认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他的思想是海德格尔和萨特等的哲学体系形成的主要思想渊源,而尼采是存在主义最重要的思想先驱之一。
此外,被鲁迅赞赏为“在人中间发现人”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公认为是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文学先驱,鲁迅很早就读过陀氏的小说,并藏有多种德文、日文版陀氏著作。
鲁迅与卡夫卡有很多相同的思想和情绪,如他们对婚姻的恐惧(卡夫卡因恐惧而反复退婚并终身未婚),对“城堡”的绝望以及他们对绝望与孤独所作的不屈的反抗。
可见,鲁迅与存在主义的文化、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鲁迅是否为存在主义者对于鲁迅是否为存在主义者,学术界有两种声音。
一是认为鲁迅为存在主义者,二是认为鲁迅不是存在主义者。
(一)鲁迅是存在主义者的观点。
1981年,学术界开始用一种新的角度——存在主义的角度研究鲁迅及其作品。
认为鲁迅是一个存在主义者。
1981年《鲁迅与存在主义》一文将鲁迅与存在主义者萨特进行比较,认为存在主义所强调的自我意识也正是鲁迅当时的思想核心,重点分析了鲁迅的《过客》等,把萨特的“行动吧,在行动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自身,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和鲁迅笔下过客的“走”联系起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为什么能写进我们的历史课本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为什么能写进我们的历史课本•高广银 2019-01-13 11:53:23俄罗斯文学曾经影响了我们国家新文化运动,鲁迅被称为中国的果戈里,巴金被称为中国的屠格涅夫等等,可见俄国文学对我们国家的影响。
但是在历史课本中,我们对俄国文学却寥寥数语,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更是简单几句。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群星璀璨的俄罗斯文坛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有史以来,最复杂、最矛盾、最伟大的小说巨匠之一。
他以其卷帙繁浩的创作,在对于人类复杂的、甚至分裂的人性及心理乃至变态精神的深刻描绘和深度开掘上独树一帜,无人能出其右。
《罪与罚》是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带来世界性声誉的巨著,这部作品也成为了世界文学桂冠中最璀璨夺目的宝石之一。
到目前为止,这本书被世界各国翻拍成了几十个版本的电影。
在这部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将宗教、政治与个人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直接追溯到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权力、信仰与自由等等人类社会最根源性的问题上。
一直以来,正义是通过法律来维护的,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他创造性地从文学和伦理的角度来探讨关于正义的这个问题。
他想看看,在正义面前,一个人的承受力到底能到什么程度,于是,他在《罪与罚》里创造了罗佳这个人物。
罗佳在穷困潦倒的绝境下,认为自己是可以超越法律约束、为所欲为的超人,因此,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太,抢来了一笔钱。
但是杀人之后,罗佳发现自己根本不是什么超人,内心的痛苦时时刻刻折磨着他的神经。
后来,他与基督徒姑娘索尼雅认识并相爱,最终在索尼雅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
在流放途中,他决心皈依东正教,从中得到救赎。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个人是没有辨别善恶的能力的,因为个人眼中的善恶是小善恶,个人无法代表决定生死这么大的正义。
在故事里,罗佳怀着为民除害的心情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太,这是他作为个人眼中的罪与罚;而杀人之后,罗佳不仅没体会到行侠仗义的快乐,反而感受到巨大的痛苦,这种痛苦就是上帝给他的罪与罚。
19世纪外国现实主义文学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19世纪外国现实主义文学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第一篇:19世纪外国现实主义文学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19世纪外国现实主义文学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批判现实主义”是俄国文学家()提出的。
高尔基2、用“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说现实主义的人是()。
恩格斯3、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为()。
法国4、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和()。
斯丹达尔巴尔扎克5、《卡门》的作者是()。
梅里美6、有“红色圣女”之称的公社著名诗人和社会活动家是()。
米雪尔7、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为第一个最重要的是人是()。
维尔特8、“社会问题剧”是挪威作家()创作的。
易卜生9、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出自()。
普希金的《叶普盖尼·奥涅金》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位理想女性是()。
达吉雅娜11、、奥涅金在决斗中打死了()。
连斯基12、被别林斯基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是()。
《叶甫盖尼·奥涅金》13、小说《狂人日记》、《外套》的作者是()。
果戈里14、、被鲁迅成为写实派的开山祖师是俄国作家()。
15、俄国文学描写的“小人物”形象的先河的作品是()。
普希金的《驿站长》16、莱蒙托夫悼念普希金的作品是()。
《诗人之死》17、在()的作品()中塑造了俄罗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的形象。
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18、《怎么办?》作者是()。
车尔尼雪夫斯基19“新人”形象出自()。
《怎们办?》20、拉赫美托夫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笔下的()。
“新人”21、《白奴》的作者是()。
希尔德列斯22、《汤姆大伯的小屋》的作者是()。
斯托夫人23、被称为“文学中的林肯”的是()。
【19世纪外国现实主义文学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19世纪外国现实主义文学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马克·吐温24、《章鱼》的作者()。
诺里斯25、克莱恩的反战小说是()。
《红色英勇勋章》26、“老画家”出自欧·亨利的作品()。
外国文学对鲁迅文学的影响
论外国文化对鲁迅创作的影响摘要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领导者,他的文学创作中受到了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其中影响最深刻的还是果戈里和尼采,所以这里主要探讨下果戈里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关键字鲁迅外来文化果戈里尼鲁迅(1881-1936),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无产阶级民主战士。
鲁迅的作品一方面揭露和批判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强压在国人身上的精神枷锁、旧中国人民的劣根性、民众的、麻木不仁和缺少民主觉悟性;另一方面他倡导个性解放,呼吁个人自觉敢于参与社会变革,并且和封建势力及反动派进行抗争。
他不仅对中国民族文化有很好的发扬,且始终采取开放的文化态度,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而这些外国文化对鲁迅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俄苏文化、日本小说、尼采的哲学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西方的象征主义及浪漫主义对他的影响尤其较大。
在各国文学中,鲁迅最为关注的就是俄国的作品,因为中俄两个国家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相似处,两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上也有某些相似处。
但在俄国文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惨烈、安德烈夫的惊恐、勃洛克的基督式悲悯、在中国文学中很难找到,也许是鲁迅从中找到了一丝光亮。
在绝望中的人,若能苦苦斗争,不惜与黑暗抗击,甚至同归于尽,那么生命的力量就显得格外强大了。
鲁迅不仅翻译了许多俄苏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并且还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俄苏文化的影子。
谈及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一定不会错过两部《狂人日记》的对比,果戈里笔下的“狂人”与鲁迅先生塑造的“狂人”在对现实的批判上确有相似之处,两部作品都选以日记体裁,主人公都是狂人,都采用讽刺手法表现现实的残酷,但两个“狂人”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典型。
前者是一个受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迫害而发疯的小人物,是一个真正的疯子。
而后者却是一个觉悟了的青年受到封建制度压抑而癫狂,他更多的是象征、影射。
作者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果戈里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沙俄统治的黑暗,但更多的是对小人物痛苦生活经历的同情,以及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
鲁迅思想中理性及自我审视精神的源起与应用
鲁迅思想中理性及自我审视精神的源起与应用鲁迅作品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与自我审视精神,本文主要分析了鲁迅思想中理性主义和自我审视精神的源起,及该精神在鲁迅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应用。
鲁迅;理性主义;自我审视I206 A鲁迅杂文以针砭时弊,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深入而犀利获公认。
他在《科学史教篇》中明确批判了中国人国民性中傲慢自大的劣根性。
实际上,这一观点并非由鲁迅率先提出。
早在16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已在《中国札记》中,以当时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中国中心论”为依据提出了这一观点。
有所不同的是,利玛窦以外来者眼光观察中国,其立场位于中国社会文化之外,观察视角固然能够做到客观冷静,而青年鲁迅以中国传统儒家教育为启蒙,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下的国民劣根性,充分说明了鲁迅的思想中的自我审视精神与理性主义。
这种思想特质的形成,与鲁迅的知识体系构成是分不开的。
鲁迅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在青年时代又接触了大量国外的科学理论成果与哲学思想。
他以理性的思想方法学习和吸收了这些理论成果与思想结晶,并以自我审视的方法对其进行扬弃。
可以说,鲁迅思想中的理性色彩与自我审视精神,都来源于他的知识体系构成。
因此,本文将以鲁迅的思想知识来源为切入点,分析鲁迅思想中理性主义和自我审视精神的源起,及该精神在鲁迅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应用。
一、鲁迅对进化论思想的学习与扬弃鲁迅的早期作品倾向于向国内介绍西方的科学理念,其内容以黑格尔、达尔文的人类起源学说为主。
1907年日本留学期间,时年26岁的鲁迅写作科普短文《人之历史》,着重介绍了黑格尔、达尔文等人的物种进化论;同年写作的《科学史教篇》讲述了西方科学发展史,并探究了其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以及中国可从中学习、借鉴之处;其后所作短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皆对西方思想文化有所涉及。
在这些对西方文化的科普、探究与评判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黑格尔等人的生物学理论,还是尼采、培根等人的哲学理论,鲁迅从西方思想和科学理论成果中所吸取和宣扬的实际侧重于西方理性批判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鲁迅之后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可见鲁迅后期思想的重要来源是对西方先进思想方法和理论成果的学习与内化。
陀思妥耶夫斯基成就
陀思妥耶夫斯基成就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和托尔斯泰并称的伟大作家。
就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无与伦比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洞察力和表现力,对世界产生历久不衰的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而言,他在整个俄罗斯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
他是一个写城市下层平民和犯罪心理的能手。
贫困不幸、犯罪、上帝是他作品内容的核心。
他把战场设在人的心灵深处,表现人的道德感的交战。
因为他要解决的是人的道德问题。
其作品有《穷人》、《同貌人》、《群魔》、《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现代主义是一种同传统的创作方法相对立的西方资产阶级文艺思潮。
始于十九世纪末,确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包括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新小说派、未来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意识流、黑色幽默等各种流派,文学是其中的主要部分。
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是表现“现代意识”,即危机感和荒诞感。
第二是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四种关系的尖锐对立作了深刻反映,表现异化的主题。
第三是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
其艺术特征是: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
按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说法,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三大发现:一是思想观念成了艺术描写的主要成分;二是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地位;三是小说的全面对话性。
后两个方面是巴赫金所论述的“复调结构”。
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共同奏成交响曲。
由此可见,无论是思想观念作为艺术描写的主要成分,还是他的“复调小说”结构,都表现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特征。
另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利用现代主义文学手法,即意识流手法,大量地创作了意识流小说。
挖掘人的潜意识,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状态,力求开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扩大了心理描写的范围。
如《同貌人》通过同貌人揭示了人的灵魂深处人的性格的两重性,并表现了人的异化现象。
鲁迅何以成为鲁迅
鲁迅何以成为鲁迅----兼驳潘知常(未定稿)于仲达相比同时代的知识者,鲁迅穿透文化和社会种种的遮蔽,以其殊异的哲学气质,拒绝高蹈者和逍遥者的姿态,固守着生命的感悟,洞察着人生悲剧,立足于个体的“痛苦”和绝望,与传统纠缠一处,捣毁人们原以为“是”的牢笼,把荒诞的存在还原为荒诞,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心灵黑暗的在场者的声音。
但是,未能从“痛苦”、“绝望”走向“信仰”、“爱”,这果真是鲁迅的思想局限吗?潘知常先生这样分析道:在鲁迅的心灵中从来不曾纠缠过但丁的追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困惑。
对于前者,鲁迅说:“于是我就在这个地方停住,没有能够走到天国去。
”1对于后者,鲁迅竟然“废书不观”。
由此不难看出鲁迅与他们的一大差异,即鲁迅是执着于现世的一重世界,希望在现世就把一切帐统统结清,主张“拳来拳去、刀来刀档”,甚至不惜“用更粗的棍子对打”、“一个都不饶恕”,而不象他们那样坚持在人的世界之外去追求一个更高存在的维度。
因此,与他们的为一个更高存在的维度而绝望根本不同,鲁迅是为绝望而绝望。
其次,也因此,鲁迅确实来到了客西马尼园的入口处,但也仅仅是来到了客西马尼园的入口处。
于是,既然不能再在传统的游戏世界中逍遥,又没有一个更高的彼岸世界值得去固守,鲁迅就干脆让自己变为一块石头:冷眼、铁血、阴毒、玩玩、走走、以及“对于呻吟、叹息、哭泣、哀求无须吃惊”,鲁迅的阴、冷、黑、沉、尖、辣、烈,都堪称在20世纪中国中独一无二,道理在此。
没有任何的东西可以寄托生存的意义。
没有任何的东西可以依赖,一切争斗都不过是争夺地狱的统治权而已,一切的宿命都只能是失败,因此只有极大膨胀自己的自由意志,强对蔑视、仇恨、敌意,与黑暗对抗、与虚无对抗,温煦、悲悯没有了,只剩下敌意、荒寒、冷漠。
鲁迅说:“我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憎恶他,想除去他,而不能。
”2这里的“毒气和鬼气”就是敌意、荒寒、冷漠。
最后,这样的鲁迅没有给20世纪带来任何新的东西,不但没有,鲁迅最终甚至并未能将绝望进行到底,这就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终于不能证实“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因此,“怕我未熟的果实偏偏毒死了偏爱我的果实的人”。
鲁迅与翻译——精选推荐
鲁迅与翻译摘要:鲁迅的翻译工作从来就不曾间断过,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个性之突出,在中国翻译史上写上了重重的一笔。
本文从鲁迅翻译的思想、翻译的作品、翻译的方法等几个角度出发,对鲁迅的翻译思想与价值进行了剖析,鲁迅从事文学翻译早于文学创作,分析鲁迅的翻译标准。
鲁迅的翻译特色是明显的,从投身文学到生命的终点,与其他译者相比,其翻译模式对后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鲁迅所以“直译”、“硬译”和“宁信而不顺”,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忠实于原作,同时也是为汉语输入“新的表现法”。
鲁迅的翻译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文学翻译;翻译思想;翻译的标准一、引言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一个无法绕过的存在。
鲁迅是一位文学巨匠,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我们常常把他尊称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又是一名杰出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
他的著述与思想影响至深,成为我们民族珍贵的世纪文化遗产,不断激发后人新的思考和创作。
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的与现代的”作家,他的影响不仅局限在中国。
众所周知,在一些人眼中,他嫉恶如仇,是旗手,是导师,是人道的标本,正义的光源;在提倡多元化的今天,鲁迅在许多人眼中依旧代表着“中国人的脊梁和咽喉”。
事实上,鲁迅一生的文学活动始于翻译,而又是以翻译告终的。
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共翻译介绍了近200多位作家的作品,印成了对个单行本,总字数达300多万字,数量与他自己一生的全部著作大致相等,被称为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经他翻译作品的国家,包括俄国和前苏联、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
荷兰、西班牙、芬兰、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其中俄国和前苏联的作品又占一半以上。
翻译作品的类型,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童话和文艺理论著作,他在杂文、书信和日记中涉及到的外国作家,据初步统计,共有25个国家和民族的作家达380人之多。
可以说,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与他在文学翻译上的丰硕成果密不可分,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在他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忏悔意识下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文 学 研 究 ・
忏悔 意识下 的鲁迅 与陀思妥耶 夫斯基
李依蒙
长沙市第一 中学 湖南 长沙 4 1 0 0 0 5
摘 要 :鲁迅 与 陀思妥耶 夫斯基 都是著 名的 文学家与思 想家 ,在他们 的作品 中都 经常 出现 类似 于扪心 自问这 样的 艺术
妥 耶夫 斯基 通过 自我 拷 问则从 内心 中肯定 了 自我意识 的存 在 ,两者之 间的差别犹如天壤之别 。
恶 绽放出灰色光芒 的过程里 ,那 些有 良知 的人从迷惑再 到痛
刻罪恶感 中,鲁迅笔下 人物的状态正是一种从忏悔 到感悟 , 最后 到无力 的改变 的困苦 ,人性 中的恶被发掘 的淋漓尽致 , 而对于新生则 闭 口不谈 ,可 以看得 出来鲁迅对 于人性 的批判
对于这 样的一种状况 ,鲁迅认 为用 自己手下 的笔就 能够达到 曲线救 国的 目标 ,利用 文章 唤醒 中国社会 上那 些麻 木 的人 们 ,同样也包括 唤醒 自己,通过不 断的批判 ,完整 的批判完 在两 位作家 的作 品中 ,对于 人性罪孽感 的发掘使 得人
样 的知识 分子来说 ,这种 基于罪孽感存在 的 自我批判则恰 恰 们 的忏悔 意识 变得更加浓重 ,作 品中处处 流露出来的忏悔意 识越发 的将 人们的罪孽感推 向表层 ,其他 的作家的作品在 同 鲁迅 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的作 品相 比较 的过程 中,缺乏 了那种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著名的文学家与思想家在他们的作品中都经常出现类似于扪心自问这样的艺术表达方式在对待社会出现的病态情形中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都非常善于通过讽刺等艺术表现形式来进行文学创作而这种文学创作作品也经常带来对人们的责问笼统的来说鲁迅也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非常善于思考善于自我拷问的作家因为时代所限制的原因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里面对于时代意义的忏悔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面对阶级的压迫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所作所为也不甚相同两者之间的做法从文学作品中就能够看的出来鲁迅是通过自我批判自我否定来完成自己的忏悔意识满足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通过在苦难中进行的自我净化来对自己进行解放追根寻底在忏悔意识中鲁迅是通过忏悔完全的否定自己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在忏悔中一步一步的肯定自己两者有着本质性与方向性的区别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共鸣探源
2 0 1 7年 6 月
阴 山 学 刊
YI NS HAN AC ADE MI C J O URNAL
J u n . 2 0 1 7
Vo 1 . 3 0 No . 3
第3 0卷
第 3期
鲁 迅 与 陀思 妥 耶夫 斯 基 的思 想 共 鸣探 源
丁 世 鑫
( 浙江理工大学 史量才新 闻与传播学 院 , 浙江 杭州 3 1 0 0 1 8 )
视 和 喜爱 , 这其 中必 然有 着深 刻 、 持 久 的思想 共 鸣和
心灵感 应 。
纵观 二 人 的一 生 , 都 处 于 思想 混 乱 与社 会 动 荡
收 稿 日期 : 2 0 1 7—0 3— 2 2
关计 划项 目青 年 重点 “ 陀思妥 耶 夫斯 基 与 2 0世 纪 中国文 学”
确地 表 明 了 自己认 取 的 价 值 是— — “ 思想行 为 , 必
以己为 中枢 , 亦 以己为 终极 : 即立 我性 为绝 对之 自由 也” _ 3 。 因此 , 他 为 中国 的“ 文艺 复兴 ” 开 出的药 方
就是 “ 是故将 生存 两间, 角 逐 列 国是 务 , 其 首 在 立 人, 人立 而后 凡事 举 ; 若其道术 , 乃 必 尊 个性 而 张精 神” 。 。所 谓 的“ 尊个性而张精神” 就是 树 立 个人 独 立性 。之后 无 论是 苦 闷彷徨 时期 , 还是 1 9 2 7年 之
鲁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
鲁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来源:《穷人》小引·集外集2015-11-28 08:56点击:389次【破土编者按】本文为鲁迅先生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
在鲁迅先生看来,陀氏“不喜欢对人述说自己,尤不喜欢述说自己的困苦;但和他一生相纠结的却正是困难和贫穷。
……但他掩藏着这些事。
他知道金钱的重要,而他最不善于使用的又正是金钱……他所爱,所同情的是这些,——贫病的人们,——所记得的是这些,所描写的是这些;而他所毫无顾忌地解剖,详检,甚而至于鉴赏的也是这些。
不但这些,其实,他早将自己也加以精神底苦刑了,从年青时候起,一直拷问到死灭”。
这就是为什么鲁迅先生非常推崇陀氏:因为他是一个发自内心关怀底层的良心现实主义作家。
千八百八十年,是陀思妥夫斯基完成了他的巨制之一《卡拉玛卓夫兄弟》这一年;他在手记上说:“以完全的写实主义在人中间发见人。
这是彻头彻尾俄国底特质。
在这意义上,我自然是民族底的。
……人称我为心理学家(Psychologist)。
这不得当。
我但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即我是将人的灵魂的深,显示于人的。
”第二年,他就死了。
显示灵魂的深者,每要被人看作心理学家;尤其是陀思妥夫斯基那样的作者。
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
又因为显示着灵魂的深,所以一读那作品,便令人发生精神的变化。
灵魂的深处并不平安,敢于正视的本来就不多,更何况写出?因此有些柔软无力的读者,便往往将他只看作“残酷的天才”。
陀思妥夫斯基将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们,有时也委实太置之万难忍受的,没有活路的,不堪设想的境地,使他们什么事都做不出来。
用了精神的苦刑,送他们到那犯罪,痴呆,酗酒,发狂,自杀的路上去。
有时候,竟至于似乎并无目的,只为了手造的牺牲者的苦恼,而使他受苦,在骇人的卑污的状态上,表示出人们的心来。
这确凿是一个“残酷的天才”,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
鲁迅喜爱的文学作品
鲁迅喜爱的文学作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以其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触和对社会的关怀而著称。
鲁迅的文学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中有一些作品更是成为经典之作。
鲁迅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就是《狂人日记》,这部小说可以说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叙述了主人公孔乙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落后。
鲁迅认为,《狂人日记》揭示了人性的真实,力图唤醒中国人的自觉和反抗精神,值得读者深思。
鲁迅也非常喜爱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这部小说也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阿Q这个小说形象为主线,描绘了民族性格的阴暗面和自私自利的一面。
阿Q这个人物深受读者喜爱,因为他鲜活、生动地刻画了中国人的个性特征,引发了读者对自身的反思和探讨。
除了小说之外,鲁迅还对散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最喜欢的散文作家之一就是巴金,《家》是鲁迅最喜欢的巴金作品之一。
这部散文以家庭为主题,描绘了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场景和日常琐事,深受文人雅士和读者喜欢。
鲁迅认为,《家》是一部封建社会下的家庭传统,价值观和家人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弥漫着温情和感动。
鲁迅还对一些古诗词情有独钟。
他最喜欢的诗人之一就是李白,《将进酒》是鲁迅最喜爱的李白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描述了李白饮酒宴客的场面,表现了酒后之情,豪情万丈,意气风发。
鲁迅深受这首诗的感染,认为李白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力量,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鲁迅喜爱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他认为这些作品在揭示社会现实、人性特点和价值观念方面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共鸣,而且至今仍然被读者所热爱和推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鲁迅喜爱的文学作品不仅令人感慨,更拉近了读者与他之间的距离,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大师。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鲁迅的思想影响-资料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鲁迅的思想影响-资料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鲁迅的思想影响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下简称陀氏)在文学上的联系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遗憾的是,学术界虽然在两者思想与艺术的比较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却很少有人在鲁迅接受陀氏影响的客观根据及历史发展过程上做过详细的梳理和分析。
笔者相信,如果能有充足的、令人信服的依据和材料证明鲁迅接触过、熟悉甚至精通陀氏,将为两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个更加厚实的平台。
一、鲁迅接受陀氏影响的客观依据1.曾大量接触过陀氏的作品及研究资料据鲁迅日记中记载,他早在1913年8月8日,即购得日文版的《罪与罚》;1917年10月2日,又购得陀氏小说3本。
据北京鲁迅博物馆编印的《鲁迅手迹和藏书目录》来看,他还收藏有很多德文、日文版的陀氏原著,如德文版的《罪与罚》、《白痴》、《死屋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短篇小说集》;日文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罪与罚》、《赌徒》等;还藏有一些日文版研究陀氏的论著,如纪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论》、升曙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再认识》、梅列日科夫斯基的《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据《(穷人)小引》中所记,他还读过《Dostoievsky’s Literarsche Schriften》和升曙梦的《露西亚文学研究》等书中关于陀氏的论述;据增田涉回忆,他还买过日文版的《舍斯托夫全集》,因此也必然会接触到《悲剧哲学: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克尔凯郭尔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战胜自明(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纪念)》等著作。
中文版的陀氏著作,他至少藏阅有韦丛芜译的《穷人》和李霁野译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等书,这在他的日记及书信中都有记载。
2.对国内陀氏的介绍与研究工作给予过热情的帮助与支持在鲁迅主编的很多刊物中,都发表过与陀氏有关的译介性文章,比如:《莽原》第2期与第6期上分别刊有《阿列伊》和《(穷人)英译本引言》;《语丝》第4卷第17期~18期上载有《朵思退夫斯基与屠格涅夫》;《未名》第1卷第1期上刊有《陀思妥夫斯基的忌妒》;《译文》第2卷第2期、终刊号、新2卷第3期、第4期中分别刊有《杜斯退益夫斯基的特质》、《果戈理和杜思退益夫斯基》、《杜斯退益夫斯基的样式与方法》、《杜思退益夫斯基》等文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鲁迅的影响
作者: 李春林
出版物刊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8-51页
主题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狂人日记;俄国文学;作品;俄国作家;初步探索;文学创作;国民灵魂;短篇小说
摘要: <正>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描写人物心理扬名,我国的作家鲁迅以绘画国民灵魂著称。
这两位伟大作家的创作有无渊源关系,有什么异同,理应是鲁迅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试图在这方面做些初步探索。
鲁迅的文学创作确实受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
这与中俄两国的国情相同或近似分不开。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中国有许多事情和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国相同,或者近似。
封建主义的压迫,这是相同的。
经济和文化落后,这是近似的。
两个国家都落后,中国则更落。
陀思妥耶夫斯基资料整理
陀思妥耶夫斯基资料整理目录1、人物简介2、特色及生平重要事件1、贫穷 伴随他的一生2、死亡体验和苦役3、神圣的病癫痫4、另一种疾病赌博3、最重要作品及简介1、罪与罚2、卡拉马佐夫兄弟四、艺术特色**复调小说五、陀思妥耶夫斯基精神1、尼.别尔嘉耶夫:2、黑塞:3、其他(来自豆瓣评论、新浪博客、天涯论坛)六、陀思妥耶夫斯基与XXX1.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 2.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基尔凯廓尔 3.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波德莱尔与福楼拜 4.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卡夫卡七、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宗教八、参考文献一、人物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кий,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
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
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
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
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夜》(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
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态心理以及为疯狂而写疯狂的倾向,“幻想情调”使小说脱离了当时的进步文学。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
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滑到“性恶论”,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以温顺妥协反对向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的矛盾世界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鲁迅的思想影响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下简称陀氏)在文学上的联系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遗憾的是,学术界虽然在两者思想与艺术的比较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却很少有人在鲁迅接受陀氏影响的客观根据及历史发展过程上做过详细的梳理和分析。
笔者相信,如果能有充足的、令人信服的依据和材料证明鲁迅接触过、熟悉甚至精通陀氏,将为两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个更加厚实的平台。
一、鲁迅接受陀氏影响的客观依据1.曾大量接触过陀氏的作品及研究资料据鲁迅日记中记载,他早在1913年8月8日,即购得日文版的《罪与罚》;1917年10月2日,又购得陀氏小说3本。
据北京鲁迅博物馆编印的《鲁迅手迹和藏书目录》来看,他还收藏有很多德文、日文版的陀氏原著,如德文版的《罪与罚》、《白痴》、《死屋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短篇小说集》;日文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罪与罚》、《赌徒》等;还藏有一些日文版研究陀氏的论著,如纪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论》、升曙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再认识》、梅列日科夫斯基的《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据《(穷人)小引》中所记,他还读过《Dostoievsky’s Literarsche Schriften》和升曙梦的《露西亚文学研究》等书中关于陀氏的论述;据增田涉回忆,他还买过日文版的《舍斯托夫全集》,因此也必然会接触到《悲剧哲学: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克尔凯郭尔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战胜自明(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纪念)》等著作。
中文版的陀氏著作,他至少藏阅有韦丛芜译的《穷人》和李霁野译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等书,这在他的日记及书信中都有记载。
2.对国内陀氏的介绍与研究工作给予过热情的帮助与支持在鲁迅主编的很多刊物中,都发表过与陀氏有关的译介性文章,比如:《莽原》第2期与第6期上分别刊有《阿列伊》和《(穷人)英译本引言》;《语丝》第4卷第17期~18期上载有《朵思退夫斯基与屠格涅夫》;《未名》第1卷第1期上刊有《陀思妥夫斯基的忌妒》;《译文》第2卷第2期、终刊号、新2卷第3期、第4期中分别刊有《杜斯退益夫斯基的特质》、《果戈理和杜思退益夫斯基》、《杜斯退益夫斯基的样式与方法》、《杜思退益夫斯基》等文章。
这些刊物是当时介绍陀氏的一股重要力量,无疑与鲁迅的关注与支持分不开的。
尤为令人难忘的是,陀氏第一篇中译本《穷人》的出版,是在鲁迅的大力支持与参与下完成的。
鲁迅不仅出资将这篇译稿编入在“未名丛刊”中,而且亲自比较了日本译者白光的原译文,写了《(穷人)小引》,以致数十年之后韦丛芜依然牢记着鲁迅所寄于他的“以后要专译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小说,最好能把全集译完”的希望。
此外,林语堂在《鲁迅》一文中曾提到1927年鲁迅在广州时,“经常给学生讲陀斯托耶夫斯奇”。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本人对陀氏有着怎样大的兴趣与热情。
3.在许多文章与译作中都有过对陀氏的专门评论鲁迅论述外国作家的专文并不多,而陀氏却是其中之一,而且一下还写了两篇:《(穷人)小引》和《陀思妥夫斯基的事》。
据笔者粗略统计,鲁迅在其全部著作中,至少还有50余处提及过陀氏或其著作。
尽管鲁迅没有译过一篇关于陀氏的作品,但他所译的其他文章中谈及陀氏的地方却为数众多,比如《“否定”的文学》中称陀氏的作品“发源于否定”;《文学者的一生》中指出其作品中有着“非这人便不能表出的真实”《LEOV TOLSTOT》中对陀氏“描写那病底心理”的分析;《一九二八年世界文艺界概观》中对其“人不能单用面包来活的”“这一思想的阐释;《果戈理私观》中对他的“锋利到了病象的人间心理的写实”的称赞等。
作为这些文章的翻译者,鲁迅不可能不从中受到触动与启发。
4.对陀氏的文学艺术风格有浓厚兴趣鲁迅曾经说过:“我的小说都是些阴暗的东西。
我曾一时倾慕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今后我的小说大约也仍是些阴暗的东西。
”。
他曾经告诉冯雪峰:托尔斯泰和高尔基“对我的影响是很小的,倒是安得列夫有些影响”,而安得列夫的艺术特点却是师承陀氏的,罗迦乞夫斯基指出:“安特列夫、阿罗兹白绥夫、梭罗古勃等人都是以杜思退益夫斯基为基点而出发的作家”,他所提到的这些作家的作品,鲁迅基本上都翻译过,而且有很多关于他们的论述。
事实上,鲁迅翻译的作品中,很多作者都深受陀氏的影响,这一点鲁迅也毫不隐瞒,多次在译作后记中有意地提及。
比如在《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中,他就引用阿尔志拔绥夫的话:“陀思妥夫斯奇……便是我的文学的导师的姓氏”;在《<一天的工作)后记》中,他引用玛拉式庚的话:“我看见那许多伟大的散文创作:普式庚、莱尔孟多夫、果戈理、陀思妥夫斯基和蒲宁。
研究着他们的创作,我略常觉得一种苦痛,想起我自己所写的东西——简直一无价值”;在《(食人人种的话)译者附记》中,指出其著者“爱读尼采、托尔斯泰、陀思妥夫斯基的著作;自己的住房的墙上,写着一句陀思妥夫斯基的句子道:‘得到许多苦恼者,是因为有能堪许多苦恼的力量”等。
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和随意的提及,而是一种婉转的暗示,透露出鲁迅对陀氏艺术风格青睐的态度。
5.在许多文章中毫不掩饰对陀氏及其作品的偏爱在鲁迅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很多文章中表现出对陀氏及其作品的强烈兴趣及偏爱:在《集外集》中,鲁迅说陀氏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在《华盖集》中,鲁迅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陀思妥也夫斯奇的《罪与罚》等,都不是啜末加咖啡,吸埃及烟卷之后所写的”在《且介亭杂文》中,鲁迅这样描述:“壁上还有一幅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大画像。
对于这先生,我是尊敬、佩服的”;在《鲁迅佚文全集》中,记录着鲁迅这样一段话:“要将现在中国人的东西和外国的东西比较起来,像陀思妥也夫斯基的《罪与罚》……对比起来,真是望尘莫及哩”;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鲁迅说:“我佩服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少谈自己,以及有些文豪们的专讲别人”。
一个外国作家能够受到鲁迅如此的重视和喜爱是很难得的,如果这其中没有深刻、持久的思想共鸣和心灵感应,没有特殊的文学关联,是决不会如此的。
二、鲁迅对陀氏精神的体悟及态度的变化1.对陀氏精神的体悟鲁迅专论陀氏的两篇文章——《(穷人)小引》和《陀思妥夫斯基的事》——在中国陀氏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陀氏研究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林贤治指出:“在鲁迅对陀氏的分析中,有一种知己般惊人的深刻”。
鲁迅以异于他人的直觉和灵感,敏锐地抓住了陀氏作品的主要特质。
鲁迅辩证而递进地剖析了陀氏如何在人的灵魂中展示善恶,显示出“人的灵魂的深度”。
他说:“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
这样,就显示出灵魂的深……在甚深的灵魂中,无所谓‘残酷’,更无所谓‘慈悲”。
对于陀氏而言,人本身就是恶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世上痛苦的一部分,而恶与痛苦的原因就是人自身,若要消除它们,首要应正视并承认我们自身有罪,这一心灵的历程正如鲁迅所看到的:“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
”陀氏笔下的人物,是一种相互冲突和对立的两极尖锐地并存于一身的有限的罪恶存在,他所竭力揭示的,不是他们的社会性,而是带有生理色彩与存在意义的人性。
陀氏认为,人又不只是“犯人”,即便是犯人也自有其善,污秽的灵魂自有其神圣性或神的禀性和“埋藏的光耀”。
鲁迅将陀氏对人的这种二重结构的展现形象而深刻地表述为:“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验它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
而且还不肯爽利的处死,竭力要放它们活得长久。
”鲁迅还慧眼独具地洞悉到陀氏性格中与那深厚的博爱情怀相并存的黑暗因素与恶魔风骨,称陀氏有时候确实是一个“残酷的天才”,非常明确地指出:“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而且,他还体悟到陀氏笔下人物经受的灵魂上的拷问正是陀氏一生所无法摆脱的梦魇,鲁迅说:“其实,他早将自己也加以精神底苦刑了,从年青时候起,一直拷问到死灭。
”这使笔者想起陀氏那由衷而发的心声:“我是时代的孩童,直到现在,甚至直到进入坟墓都是一个没有信仰和充满怀疑的孩童”,由此可见,鲁迅如果没有一种知己般的心灵体会,是不会有如此惊人相似的洞悟的。
鲁迅有别于一般评论的精到之处,还在于他从“显示灵魂的深”这一点出发所作的引申意义,表达对自己和民族审美心理的内省。
他曾对中国读者的阅读心态作了自我揭示,讲到自己“总不能爱”的作家有两个,其中之一就是陀氏。
他说读陀氏作品,虽叹其伟大,“却常想废书不观”。
这种不忍卒读的感觉,究其原因,可归纳为:(1)“灵魂深处本不平安,敢于直视的本来就不多,何况写出。
”(2)“把人物放在万难忍受的境地里反复试验,竭力使他们在极端的痛苦中活得长久。
”(3)陀氏的忍从是快要破裂的忍受,“太伟大的忍从”,“作为中国的读者的我——却还不能熟悉陀思妥夫斯基式的忍从——对横逆之来的真正的忍从。
”因为中国没有俄国的基督。
在中国君临的是礼,不是神。
(4)“只有中庸的人,固然并无堕入地狱的危险,但也恐怕进不了天国。
”前两点涉及陀氏自身艺术的另类特征,后两点则道出了中国人难读陀氏作品的文化心理原因。
总括而言,以儒学为主导意识形态的中国文化传统,缺乏基督教的“原罪”观念,不相信人的灵魂不朽,主要的价值取向是以伦理代替宗教,重视教化和行为规范,其安身立命之地乃是现实的、功利性很强的今世,这便造成了不以信仰为重而是善于调和的心态和中庸的、经世致用的处事方法,因此面对那种狂热执着的宗教心态和神魔二分的宗教理念,中国人不仅感到陌生,而且反感;这就造成了宗教色彩极浓的陀氏艺术难以被中国文化精神认同的主要原因。
作为宏观的东西文化比较,鲁迅从中国文化缺乏罪感和审痛意识的角度去分析,深刻而独到,至今仍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2.对陀氏前后态度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穷人>小引》中,鲁迅对陀氏的态度与《陀思妥夫斯基的事》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前者中,鲁迅的态度是景仰、欣喜和重视,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共鸣,不仅承认陀氏“拷问灵魂”的伟大,而且对他的基督式的博爱思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爱是何等地纯洁,而又何其有搅扰诅咒之心呵!而作者其时只有二十四岁。
却尤是惊人的事。
天才的心诚然是博大的”;在后者中,鲁迅对陀氏却颇有不满和微词,不仅承认自己对陀氏“拷问灵魂”的做法“总不能爱”,“常想废书不观”,而且认为“忍从的形式,是有的,然而陀思妥夫斯基式的掘下去,我以为恐怕也还是虚伪”,同时毫不留情地道出了“陀思妥夫斯基式的忍从”的社会危害性:“因为压迫者指为被压迫者的不德之一的这虚伪,对于同类,是恶,而对于压迫者,却是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