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工艺技术讲座

合集下载

集成电路主要工艺技术

集成电路主要工艺技术

集成电路主要工艺技术集成电路主要工艺技术是指将多个电子器件、电路及相应的连接线等组合在一块半导体晶片上的制造工艺。

集成电路工艺技术是现代电子工业的基础,其发展对于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集成电路主要工艺技术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包括:晶圆制备、光刻、化学腐蚀、沉积、离子注入、扩散、退火、金属化、切割、封装等。

晶圆制备是集成电路制造的第一步。

晶圆是一片由单晶硅材料制成的圆片,其表面被涂覆上一层绝缘材料。

晶圆制备的主要步骤包括原料准备、晶体生长、修整和切割等。

原料准备是指将硅原料经过精细处理后,制备成高纯度的硅棒。

晶体生长是将硅棒通过熔融法或气相沉积法在晶体炉中进行生长,得到单晶硅圆片。

修整是对晶圆进行修整,使其达到所需的尺寸和平整度要求。

切割则是将晶圆切割成所需的大小。

光刻是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关键工艺之一。

光刻技术是利用光敏胶和光刻胶进行图形转移的过程。

光刻的主要步骤包括光刻胶涂布、预烘烤、曝光、显影和后烘烤等。

光刻胶涂布是将光刻胶均匀涂布在晶圆表面,形成一层薄膜。

预烘烤是将涂布好的光刻胶加热一定时间,使其变得干燥。

曝光是将待刻蚀的图形通过光源照射在光刻胶上,形成图形。

显影是将暴露在光源下的部分光刻胶溶解掉,形成模板。

后烘烤是将显影后的晶圆加热一段时间,使光刻胶固化。

化学腐蚀是将不需要的材料溶解掉的工艺步骤。

化学腐蚀的过程是将晶圆浸泡在腐蚀液中,使不需要的材料被腐蚀掉,而保留下来的材料则形成所需的结构。

化学腐蚀的主要方法有湿法腐蚀和干法腐蚀。

湿法腐蚀是指将晶圆浸泡在腐蚀液中,通过化学反应溶解掉不需要的材料。

干法腐蚀是在真空或气氛控制下,通过化学反应将不需要的材料氧化或还原为易溶解的产物。

沉积是将需要的材料沉积到晶圆表面的工艺步骤。

沉积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气相沉积和化学气相沉积。

物理气相沉积是通过将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蒸发并沉积在晶圆表面上。

化学气相沉积是通过将气体中的材料通过化学反应使其变为固态,并沉积在晶圆表面上。

集成电路中的工艺技术和制造方法

集成电路中的工艺技术和制造方法

集成电路中的工艺技术和制造方法集成电路是现代电子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等。

在集成电路的生产过程中,工艺技术和制造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集成电路中的工艺技术和制造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工艺技术1. 光刻技术光刻技术是集成电路制造中常用的一种工艺技术。

它通过使用光刻胶和光罩,将设计好的电路图案转移到硅片上。

在光刻过程中,需要使用紫外线光源照射光刻胶,然后通过显影、蚀刻等步骤使电路图案得以形成。

2. 氧化技术氧化技术是制造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中常用的一种工艺技术。

它主要是通过在硅片上生成一层氧化膜,用于隔离、保护和改善电路性能。

在氧化过程中,将硅片暴露在含氧气体中,并加热至一定温度,使氧气与硅片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物。

3. 离子注入技术离子注入技术是制造P型、N型半导体等器件中常用的一种工艺技术。

它通过将离子束引入硅片,改变硅片的掺杂浓度和类型,从而改变硅片的导电性质。

离子注入过程中,需要对离子束的能量、剂量等参数进行调控,以达到所需的掺杂效果。

4. 化学镀膜技术化学镀膜技术是在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工艺技术。

它通过将金属离子溶液直接还原在硅片表面,形成金属薄膜。

化学镀膜技术可用于金属线的填充、连接器的制造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和生产效率。

5. 清洗技术清洗技术是在集成电路制造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工艺技术。

由于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杂质和污染物,需要进行定期的清洗以保证电路性能和可靠性。

清洗技术可采用化学溶液、超声波等方法,有效地去除硅片表面的污染物。

二、制造方法1. MOS制造方法MOS制造方法是制造MOS器件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主要包括沉积薄膜、氧化、掩膜、离子注入、蚀刻、金属化等步骤。

其中,沉积薄膜步骤用于生成绝缘层和接触孔,氧化步骤用于形成氧化膜,掩膜步骤用于定义电路图案,离子注入步骤用于掺杂硅片,蚀刻步骤用于去除多余材料,金属化步骤用于连接电路。

第2讲 集成电路技术基础知识

第2讲 集成电路技术基础知识

电路规模:2300个晶体管 生产工艺:10um 最快速度:108KHz
Intel 公司 CPU—386TM 通信终端新技术
电路规模:275,000个晶体管
生产工艺:1.5um 最快速度:33MHz
Intel 公司最新一代CPU—Pentium® 4
通信终端新技术
电路规模:4千2百万个晶体管
生产工艺:0.13um
ULSI (1990) 107-108 <1 15-10
结深(um) 芯片面积 (mm2)
被加工硅片直 径(mm)
2-1.2 <10
50-75
1.2-0.5 10-25
100-125
0.5-.02 25-50
150
0.2-.01 50-100
>150
通信终端新技术 Intel 公司第一代 CPU—4004
37
通信终端新技术
38
通信终端新技术
39
通信终端新技术
40
通信终端新技术
41
通信终端新技术
42
通信终端新技术
43
通信终端新技术
44
通信终端新技术
45
通信终端新技术
46
通信终端新技术
47
通信终端新技术
交流/直流
48
通信终端新技术
49
通信终端新技术
50
通信终端新技术
51
通信终端新技术
通信终端新技术
PVD
2,500 additional square feet of "State of the Art" Class One Cleanroom is currently processing wafers! With increased 300mm & 200mm processing capabilities including more PVD Metalization, 300mm Wet processing / Cleaning capabilities and full wafer 300mm 0.35um Photolithography, all in a Class One enviroment.

《集成电路工艺》课件

《集成电路工艺》课件
集成电路工艺设备
薄膜制备设备
化学气相沉积设备
用于在硅片上沉积各种薄膜,如氧化硅、氮化硅 等。
物理气相沉积设备
用于沉积金属、合金等材料,如蒸发镀膜机。
化学束沉积设备
通过离子束或分子束技术,在硅片上形成高纯度 、高质量的薄膜。
光刻设备
01
02
03
投影式光刻机
将掩膜板上的图形投影到 硅片上,实现图形的复制 。
降低成本
集成电路工艺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降低了单个电子 元件的成本。
促进技术进步
集成电路工艺的发展推动了半导体制造技术的进步, 促进了微电子产业的发展。
02
CATALOGUE
集成电路制造流程
薄膜制备
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 )是最常用的两种沉积技术。
薄膜的厚度、均匀性和晶体结构等特性对集成电路的 性能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分类
按照制造工艺技术,集成电路可分为 薄膜集成电路和厚膜集成电路;按照 电路功能,集成电路可分为模拟集成 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工艺的发展历程
小规模阶段
20世纪60年代,晶体管被集成 在硅片上,形成了小规模集成 电路。
大规模阶段
20世纪80年代,微处理器和内 存被集成在硅片上,形成了大 规模集成电路。
02
它通过化学腐蚀和机械研磨的协同作用,将硅片表面研磨得更
加平滑,减小表面粗糙度。
抛光液的成分、抛光压力和抛光时间等参数对抛光效果具有重
03
要影响。
03
CATALOGUE
集成电路工艺材料
硅片
硅片是集成电路制造中最主要的材料之一,其质量直 接影响集成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与工程应用》第三章课件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与工程应用》第三章课件

LOD效应
对于利用STI作隔离的深亚微米CMOS工艺制程技术,STI沟槽中填充的是隔离介质氧化物,由于硅衬底和隔 离介质氧化物的热力膨胀系数不同,导致STI会产生压应力挤压邻近MOS的有源区,引起器件的电参数发生 变化,这种效应称为STI应力效应,也称LOD效应(Length of Diffusion effect)。LOD效应主要影响器件 的饱和电流(Idsat)和阈值电压(Vth)。
3.3V NMOS
3.3V PMOS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与工程应用》讲义 2018/09/28
p+
n+
n+
p+
p+
n+
PW
NW
P-sub
1.5V NMOS
1.5V PMOS
p+
n+
n+
p+
p+
PW
NW
P-sub
n+
2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与工程应用》讲义 2018/09/28
PN结隔离技术
PN结隔离技术,它是利用PN结反向偏置时呈高电阻性,来达到相互绝缘隔离的目的。 双极型工艺制程技术的流程。
否则会造成沟槽侧壁反型,从而造成器件的亚阈值漏电流过 大。 b) 第二个是白带效应,STI侧壁的热氧化也会引起轻微的白带 效应。 c) 第三个与STI的厚度有关,STI的氧化层高度必须比有源区高 ,因为在后续的离子注入工艺后去光刻胶步骤不断会有酸槽 ,会消耗一部分氧化物。
17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与工程应用》讲义 2018/09/28
14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与工程应用》讲义 2018/09/28
STI(浅沟槽)隔离技术

集成电路基本原理与工艺技术

集成电路基本原理与工艺技术

集成电路基本原理与工艺技术作为现代电子技术的核心和基础,集成电路在各个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将数百万个晶体管、电阻、电容和其他被制造在单一芯片上的元件组合起来,实现高度集成和功能复杂化。

本文将介绍集成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技术,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一、集成电路的基本原理集成电路是由大量的电子元件组成的电路,其基本构造单位是晶体管。

晶体管是现代电子技术的核心元件,通过控制电流的流动,实现信号的放大、开关和逻辑运算等功能。

在集成电路中,晶体管的尺寸变得非常小,同时集成更多的晶体管,从而提高集成电路的性能和功能。

二、集成电路的工艺技术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主要包括晶体管的制备、电路的图形化、电路的制造和封装测试等环节。

首先,晶体管的制备是整个集成电路制造过程的关键步骤。

它通常采用硅片作为基底,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等技术将不同类型的杂质掺入硅片中,形成PN结构的晶体管。

制备过程需要高温和高真空条件下进行,确保晶体管的高质量和稳定性。

其次,电路的图形化是将设计好的电路图形转化为硅片上的实际电路布局的过程。

这一步骤采用光刻技术,将电路图形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并通过掩膜制作成好多层图形,形成电路的布局。

接下来是电路的制造过程,主要包括薄膜沉积、电路的形成和金属的连接等步骤。

在薄膜沉积过程中,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等技术在硅片表面形成绝缘层和导电层。

然后,通过光刻和蚀刻等工艺,在导电层上形成电路的布线连接,并形成所需的电路结构。

最后,需要对制造好的集成电路进行封装和测试。

封装是将硅片封装在塑料或陶瓷芯片上,并连接外部引脚,保护和固定集成电路。

测试是通过特定的测试设备对集成电路的性能和功能进行测试,确保其质量和可靠性。

三、集成电路的应用由于集成电路具有高度集成和功能复杂化的特点,因此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通信领域,集成电路被广泛用于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等设备中,实现信号的处理、传输和调制解调等功能。

它不仅实现了通信设备的小型化,还提高了通信质量和传输速度。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与工程应用》第一章课件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与工程应用》第一章课件

4
铝栅套刻不齐问题
PMOS源漏离子扩散工艺
(a)源漏有源区光刻
PMOS铝栅工艺
(b)显影
(c)源漏有源区刻蚀
(c)源漏离子扩散
(a)光刻
(b)显影
(c)刻蚀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与工程应用》讲义 2018/09/28
(a)铝互连和铝栅光刻
(b)显影
(c)铝互连和铝栅刻蚀
5
NMOS工艺技术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与工程应用》讲义 2018/09/28
2. CMOS是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它是把NMOS和PMOS制造在同一个芯片上组成集成电路, CMOS 工艺技术就是利用互补对称电路来配置连接PMOS和NMOS从而形成逻辑电路。
3. CMOS工艺技术的特点:
a) 静态功耗几乎接近为零,可以很好的解决功耗问题;
b) 特征尺寸按比例缩小,可以选择较低的电源电压;
2. HV-CMOS工艺集成电路的基本设计思想: a) 芯片内部核心逻辑部分采用CMOS器件为主要单元门电路; b) 而输出缓冲电路和驱动部分电路要求驱动高压信号,所以输出缓冲电路和驱动部分电路使用高 压器件。
3. HV-CMOS工艺集成电路主要应用在LCD和LED屏幕驱动芯片。
13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与工程应用》讲义 2018/09/28
导致栅极寄生电容Cgs和Cgd增大 ==》 增加器件的尺寸 ==》 降低集成度。 4. PMOS主要用在速度比较慢的时钟控制电路。 1974年, 加德士半导体利用PMOS设计时钟集成电路。

铝栅


铝栅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与工程应用》讲义 2018/09/28
p+
p+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及常用设备培训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及常用设备培训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及常用设备培训导言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 IC)是由多个电子器件(如晶体管、电容等)制作在一块半导体材料上,并通过导线连接而形成的一种电路结构。

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及常用设备是制造集成电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将对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及常用设备进行全面的介绍。

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是指在半导体材料上制造并互相连接电子器件的过程。

它包括了多个工序,涵盖了材料准备、光刻、薄膜沉积、离子注入、腐蚀、激光退火、热处理等。

以下是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主要步骤:1.材料准备:选择合适的半导体材料,并进行材料清洗和择优切片。

通常使用的半导体材料有硅、镓化合物等。

2.光刻:在半导体表面施加光刻胶,并通过光刻机将光刻胶曝光、显影,形成光刻胶图案。

3.薄膜沉积:将薄膜材料沉积在半导体表面,通常使用的方法有物理气相沉积(PEC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

4.离子注入:通过加速离子束轰击半导体材料,将外部杂质注入半导体内部,以改变半导体的电学特性。

5.腐蚀:使用化学溶液或离子束对半导体表面进行腐蚀处理,以去除不需要的材料或形成所需的结构。

6.激光退火:使用激光对半导体材料进行局部退火,以改善电学特性或修复损坏的晶体结构。

7.热处理:通过加热和冷却的方式,对半导体材料进行热处理,以提高晶体质量和电学性能。

以上只是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部分步骤,实际的制造过程非常复杂,需要严格的工艺控制和精确的设备操作。

二、常用设备介绍在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设备来完成各个工艺步骤。

下面是常用的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及其功能介绍:1.光刻机:光刻机是进行光刻工艺的核心设备。

它用于将光刻胶图案转移到半导体表面,形成所需的结构。

光刻机主要由光源、掩膜对准系统、光刻胶显影系统等组成。

2.刻蚀机:刻蚀机用于对半导体表面进行腐蚀处理,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加工去除不需要的材料。

集成电路工艺简介课件

集成电路工艺简介课件
制程成本
随着制程技术的不断升级,制程成本也在不断攀升,需要寻 找更经济、更高效的制程方案。
制程良率挑战
缺陷控制
在集成电路制造中,缺陷控制是提高制程良率的关键,需要加强缺陷检测和分类,提高缺陷修复 效率。
工艺控制
工艺控制是提高制程良率的另一个关键因素,需要加强工艺参数的监控和控制,确保工艺的稳定 性和重复性。

02
光刻技术包括曝光、显影、去胶等步骤,其中 曝光是最核心的步骤。
04
光刻技术的分辨率和精度直接影响到集成电路的性 能和可靠性。
刻蚀技术
刻蚀技术是将硅片表面的材料去除或 刻入的过程,是实现电路图案转移的 关键步骤之一。
湿法刻蚀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等 优点,但各向同性刻蚀和侧壁腐蚀等 问题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02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
前段工艺流程
薄膜制备
通过物理或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在 硅片上形成一层或多层薄膜材料,如 氧化硅、氮化硅等。
刻蚀工艺
通过离子注入或扩散方法,将特定元 素引入硅片中,形成不同导电类型的 区域。
光刻工艺
通过光刻技术将设计好的电路图案转 移到光敏材料上,形成电路图形的掩 模版。
掺杂工艺
新设备的研发
新设备的研发是推动集成电路制造技 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新型光刻 机、刻蚀机等。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CMOS图像传感器制造工艺流程
衬底选择与准备
根据器件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衬底材料,并 进行表面处理,为后续工艺做准备。
掺杂与退火
为了调整材料性能,需要进行掺杂和退火处理。
薄膜沉积
在衬底上沉积所需厚度的薄膜,如光电转换层 、电极层等。
掺杂与注入技术可以分为扩散和注入 两种方法。

ic 工艺技术

ic 工艺技术

ic 工艺技术IC工艺技术是指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技术,也是电子工业中最核心的技术之一。

IC工艺技术的发展对整个电子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一、IC工艺技术的概念IC,即集成电路,是将大量的电子器件集成在一块半导体芯片上的电子设备。

IC工艺技术是指将各种电子器件遵循特定的规则和流程,通过一系列的制造工艺步骤,在半导体材料上形成各种功能和结构的技术方法。

二、IC工艺技术的重要性IC工艺技术是现代电子产业的基础,对提高电子产品性能、降低成本、促进电子产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电子产品需求的增加,对集成电路的性能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C工艺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三、IC工艺技术的发展历程IC工艺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使用的是晶体管和电阻电容器等器件,制造工艺简单。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研究人员提出集成电路概念,IC工艺技术开始迅速发展,逐渐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到了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LSI),IC芯片上集成了成千上万个器件。

到了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出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单个芯片上可集成数百万个器件。

到了21世纪,IC工艺技术不断创新,推出了3D堆叠集成电路,使得集成度和性能有了新的突破。

四、IC工艺技术的主要内容IC工艺技术主要包括晶圆制备、沉积、蚀刻、光罩制备、光刻、扩散、离子注入、封装等工艺步骤。

其中,晶圆制备是IC工艺技术的首要步骤,它是指将硅片加工成具有特定表面和特性的晶圆。

沉积是将各种材料薄膜沉积到晶圆表面的工艺。

蚀刻是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将多余的材料从晶圆表面去除,形成目标结构。

光罩制备是制作光刻版,用于将图案转移到晶圆上。

光刻是将光刻版上的图案通过紫外线照射到晶圆上,形成目标结构。

扩散是通过加热过程将掺杂物引入晶圆内部,改变其电学特性。

离子注入是通过离子束将离子注入晶圆内部,改变其电学性能。

封装是将芯片封装到外壳内,以保护芯片并提供连接和散热功能。

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系列讲座

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系列讲座
[(VD+ 2)2/3-(2) 2/3]}
短沟道效应
• 开启电压降低
输出饱和特性差
Vt L
Ids Vds
短沟道效应
• 亚开启电流增加
Vd=4V
Id
1V
0.1V
Vg
MOSFET等比例缩小示意
MOSFET等比例缩小规则
参数
变量
几何尺寸 电压 掺杂浓度 电场
W, L, tox, xj VDS,VGS NA, ND E
• 发射极条宽
k
• 基区掺杂浓度
k1.6
• 集电区掺杂浓度
k2
• 基区宽度
k0.8
• 集电区电流密度
k2
• 门电路延迟时间
k
平面工艺-图形转移技术
光刻胶 氧化硅 硅衬底
掩膜
平面工艺-制造二极管
平面工艺-制造二极管
集成电路单项工艺
图形转移工艺
掺杂工艺
光刻
刻蚀
扩散 离子注入
外延
薄膜工艺 CVD 溅射蒸发
集成电路工艺技术
系列讲座
集成电路工艺技术讲座
第一讲
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引言 和
硅衬底材料
引言
• 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发展趋势 • 器件等比例缩小原理 • 平面工艺 • 单项工艺 • 工艺整合 • 集成电路制造环境 • 讲座安排
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趋势
• 特征线宽不断变细、集成度不断提高 摩尔定律:芯片上晶体管每一年半翻一番
超纯水
• 极高的电阻率(导电离子很少) • 无机颗粒数 <5ppb (SiO2) • 总有机碳(TOC) <20ppb • 细菌数 0.1/ml
18M
IC制造环境(3)

集成电路制造大生产工艺技术

集成电路制造大生产工艺技术

集成电路制造大生产工艺技术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集成电路制造大生产工艺技术,这可真是个了不起的领域!你知道吗?集成电路就像是一个超级迷你的城市,里面有着密密麻麻的“街道”和“建筑”。

而制造集成电路,就像是在一粒沙子上建造一座繁华的大都市,需要极其精细的工艺和高超的技术。

先来说说光刻技术吧,这就好比是在一张超级小的画布上作画,而且要求每一笔都不能出错。

想象一下,要用那么细的光线在硅片上刻出复杂的图案,这得多难啊!可就是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集成电路变得越来越强大,功能越来越丰富。

还有薄膜沉积技术,这就像是给集成电路这个“小世界”穿上一层又一层的“衣服”,每一层都有特定的作用。

这些“衣服”既要薄得几乎透明,又要具备各种神奇的性能,这可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

化学机械抛光技术也不能忽视,它就像是一位超级精细的“打磨师”,把集成电路表面打磨得平平整整,一丝瑕疵都不能有。

要是打磨得不好,那整个集成电路的性能可就大打折扣啦!离子注入技术呢,则像是给集成电路注入了“魔法力量”,改变着材料的电学性能。

这就好比是给一个普通人赋予了超能力,让他能在各种环境中出色表现。

在集成电路制造的大生产中,每一个环节都像是一场精密的舞蹈,一步都不能错。

每一个工艺技术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共同构成了这片浩瀚的科技星空。

而且,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研发人员们得日夜钻研,不断尝试,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的勇士。

他们得面对无数次的失败,可依然坚持不懈。

这不就和我们追求梦想一样吗?遇到困难不放弃,一直向前冲。

你说,要是没有这些厉害的工艺技术,我们的生活能变得这么便捷吗?手机能那么智能?电脑能那么快速?所以说啊,集成电路制造大生产工艺技术,那就是现代科技的基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咱们得为这些默默付出的科研人员点赞,也得期待未来这个领域能有更多的突破和惊喜!。

集成电路讲座心得体会

集成电路讲座心得体会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集成电路(IC)已经成为现代电子设备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也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集成电路的讲座,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集成电路的基本概念讲座首先从集成电路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集成电路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集成电路是一种将电路元件和连线集成在半导体单晶片上的微型电子器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可靠性高等优点。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集成电路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为电子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二、集成电路的分类及特点讲座接着对集成电路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和混合集成电路。

数字集成电路主要用于数字信号的传输、处理和存储,如CPU、内存等;模拟集成电路主要用于模拟信号的放大、滤波、转换等,如放大器、滤波器等;混合集成电路则集成了数字和模拟电路,具有更广泛的应用。

在介绍各类集成电路特点时,讲座重点讲解了数字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晶体管、集成电路,到现在的微处理器、存储器等,数字集成电路在性能、功耗、集成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突破。

同时,讲座还分析了各类集成电路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优势,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集成电路设计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是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环节。

讲座详细介绍了集成电路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需求分析、电路设计、版图设计、制造与封装等。

在介绍电路设计时,讲座重点讲解了数字电路设计、模拟电路设计和混合电路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此外,讲座还介绍了集成电路设计中的仿真、验证等关键技术,为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的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集成电路制造是集成电路产业的基础。

讲座从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设备、材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

在介绍制造工艺时,讲座重点讲解了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光刻、蚀刻、离子注入、扩散等关键工艺。

同时,讲座还介绍了我国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工艺技术

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工艺技术

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工艺技术嘿,朋友!您知道吗,集成电路芯片这玩意儿,那可真是现代科技的魔法石!就好比是一座精巧无比的微观城市,里面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都得精心设计和建造。

咱先来说说这制造工艺里的光刻技术。

您就想象一下,这光刻就像是在一粒米上雕花,而且还得雕得特别精细、特别准确。

这难度,可比您拿绣花针在豆腐上绣花大多啦!得用超级厉害的光线,把设计好的图案精确地“印”在芯片表面。

稍有一点点偏差,那整个芯片可能就报废啦!再看看蚀刻技术,这就像是个超级精细的雕刻大师,把不需要的部分一点点地“挖”掉。

您想想,在那么小的芯片上进行这么精细的操作,得多小心呀!要是一个不小心,刻多了或者刻少了,那不就前功尽弃了嘛!还有薄膜沉积技术,这就像是给芯片穿上一件件“防护服”,既要轻薄,还得能起到保护和增强性能的作用。

这“防护服”的质量可不能马虎,不然芯片在工作的时候就容易“生病”。

而扩散和离子注入技术呢,就好像是给芯片里的“居民”(电子)安排合适的“住所”,让它们能有序地工作。

要是安排得不好,那不得乱套啦?在芯片制造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得像大厨做菜一样,掌握好火候、配料和时间。

温度高一点、低一点,时间长一点、短一点,都可能导致最后的“菜品”(芯片)不合格。

您说,这制造集成电路芯片的工艺技术,是不是既神奇又让人惊叹?就像是在微观世界里搭建一座无比精妙的城堡!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差错,需要极高的精度和耐心。

这得是多厉害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才能搞定的事儿啊!所以说呀,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工艺技术,那就是科技领域里的一颗璀璨明珠,照亮了我们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没有它,咱们哪能享受到这么多便捷和高效的电子产品呢?咱们得为那些默默钻研和努力的科技工作者们点赞,正是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才让这个神奇的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P沟道耗尽型4
0
Vg
3
4
阈值电压控制
• Vt=VFB+ 2 B + 2qNa(2 B +VBS)/Co
• 衬底或沟道区掺杂 • 栅极材料 • 氧化层电荷(钠离子沾污) • 氧化层厚度 • 衬底偏压
阈值电压控制
Dox=50A
场区寄生MOSFET的开启电压
Poly Si FOX
n+ n well
MOSFET基本方程
VG VD
n+
Qn
n+
P
Qn(y)=-[Vg-V(y)-2]Co+2qNa[2 +V(y)] dV=IDdR=IDdy/Z Qn(y)
ID=Z/L Co{(VG- 2-VD/2) VD
- 2/3 2qNa/Co[(VD+ 2B)2/3-(2B) 2/3]}
线性区和饱和区
• VD很小时
VD<< (VG- Vt)
• ID= (Z/L) Co{(VG- Vt) VD
• 其中
• Vt= 2qNa(2 B )/Co + 2 B
• VD增加到夹断点时
• IDsat= (Z/2L) Co{(VG- Vt)2
MOSFET种类
• N沟道增强型1 • N沟道耗尽型2
Id
2
1
• P沟道增强型3 -
CMOS倒相器基本结构
CMOS结构中的阱
• 阱的掺杂浓度比衬底高几个数量级,所 以衬底浓度不确定性不影响阱浓度。
• 三类阱:P阱,N阱,双阱
• 阱浓度决定源漏穿通
• 阱深度Xjw Xjs+W1+W2
Xjs
W1
Xjw
W2
CMOS结构中的阱
LOCOS技术
SiN SiO2
Si sub
P
P
PR
SiO2
• 增加基区宽度(即NMOS与PMOS间距,
阱的深度)
• 增加基区掺杂(即增加衬底和阱的浓度)
• 逆向阱
• 低阻衬底高阻外延
• 深槽隔离
高能注入形成逆向阱
杂 1017

度 1016

cm-3
P+
1015
600kev 3E13cm-2
1014
1.0
2.0
硅表面以下深度 (um)
(四)BiCMOS工艺技术
B+
B+ 40keV 2E15 PR
N sub
P well
CMOS IC工艺流程(7)
• N-ch 光刻,注入
PR
As+ 80keV 5E15 As+
N sub
P well
S/D Annealing 900C 30min
CMOS IC工艺流程(8)
• CVD 2000A SiO2+7000A BPSG
沟槽隔离技术(1)
1.2um Si
SiO2 SiN SiO2
5um
沟槽隔离技术(2)
Poly Si
热电子效应和漏极工程(1)
N+
e* e+e+h e*+e+h e**
Vgs
Vds
N+
Isub Emax
热电子效应和漏极工程(2)
• 最大电场
• Emax=(Vds-Vsat) / I
• L=0.5um, tox=125A xj=0.2um Vt=0.7V
BiCMOS 逻辑门
BiCMOS工艺技术
• CMOS优势 低功耗,噪声容限,封装密度
• 双极型优势 开关速度,电流驱动能力,模拟电路
LOCOS技术
• 基底氧化
1050℃ 500±50A
• LPCVD氮化硅
1400±100A
• 有源区光刻
• 氮化硅干法刻蚀
• 去除基底氧化层
• P阱场区注入 • 场氧化950℃, • .漂SiON
BF2+ 40Kev 4E13 cm-2 9小时wetO2+10 分O2 10500±500A
• .去除氮化硅
• 栅氧化 450A
N sub
P well
CMOS IC工艺流程(4)
• Poly Si 淀积 LPCVD 4500A
掺磷 10/sq
Poly Si
N sub
P well
CMOS IC工艺流程(5)
• 光刻Poly Si 控制CD
N sub
P well
CMOS IC工艺流程(6)
• P-ch 光刻,注入
• .漂基底氧化层
LOCOS 鸟嘴
CMOS 工艺要求更高清洁度
• 高集成度要求微小漏电流 特别要控制重金属杂质含量
• 开启电压要求严格控制 特别要控制碱金属离子沾污
(二)2um P阱硅栅 CMOS IC工艺流程
2um P阱 CMOS SPEC
• Vtn 0,750.15V • Vtp -0,750.15V • BVds >12V • R (p-well) 2.5k/sq • Ids <1nA • Vtfn >17v • Vtfp >24V
集成电路工艺技术讲座
第十讲
CMOS集成电路 工艺技术
内容
(一)CMOS工艺概述 (二)2um P阱硅栅CMOS IC工艺流程 (三)先进CMOS IC工艺 (四)BiCMOS (五)功率MOSFET (六)BCD
(一)CMOS工艺概述
• MOSFET的开启电压 • CMOS倒相器 • CMOS结构中的阱 • LOCOS技术
CMOS IC工艺流程(1)
• 形成P 阱 1180C 8.5hr Xjw=7um
B+ 70keV 1.2E13/cm2
N sub (100) 2-4 ohm-cm
P well
CMOS IC工艺流程(2)
• LOCOS
B+ 40keV 4E13/cm2
N sub
P well
CMOS IC工艺流程(3)
• Vds=5V
Emax=3.6x105V/cm
• Vds=3V
Emax=2.3x105V/cm
热电子效应和漏极工程(3) (DDD)
Gate
n+ n-
n+ n-
p-sub
热电子效应和漏极工程(4) (LDD)
Vgs
Vds
n-
n+
E
LDD工艺流程 (1)
LDD工艺流程 (2)
LDD工艺流程 (3)
N sub
P well
CMOS IC工艺流程(9)
• 接触孔
N 10)
• 金属连线 AlSi 1um
N sub
P well
(三)先进CMOS IC工艺
先进CMOS IC工艺
• 沟槽隔离技术 • 热电子效应和漏极工程 • 沟道区掺杂 • 栅极技术 • 源漏浅结技术和硅化物 • 抑制Latch up效应
MOSFET模拟-杂质分布
短沟道效应和沟道区掺杂
Vt adjust n+
Poly Si n-
Halo
Pocket
硅化物
栅极技术
源漏浅结技术和硅化物 (1)
源漏浅结技术和硅化物 (2)
源漏浅结技术和硅化物 (3)
Latch up效应
避免Latch up效应的对策
• ver hor<1
=DBNELE/DENB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