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激活因子薄层层析分离和生物法测定的应用体会

合集下载

薄层层析实验报告

薄层层析实验报告

薄层层析实验报告1. 引言薄层层析是一种常用于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化合物在固定相(薄层)上的分配系数不同,通过流动相的上升或下降来实现化合物的分离。

本实验旨在通过薄层层析法对给定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给定的混合物样品•薄层层析板•层析溶剂:苯-乙酸乙酯(4:1)2.2 实验步骤1.将薄层层析板在气流或加热座上预热10分钟,使其温度稳定在室温。

2.在薄层层析板上使用铅笔或作记号笔标记线条。

通常使用2 cm和4cm的两条线作为上样线和运动相前进距离的参考线。

3.在上样线上将混合物样品均匀地涂抹在薄层层析板上。

4.将涂抹好的薄层层析板放入含有层析溶剂的玻璃层析槽中,使样品的底部轻轻浸入溶剂中。

5.等待溶剂上升或下降,直到达到预定的距离。

然后,从槽中取出薄层层析板并快速用热风吹干。

6.使用紫外灯或显色剂观察薄层层析板上的色带,并记录相应的Rf值。

3. 结果和讨论根据实验步骤中描述的方法,我们成功地进行了薄层层析实验。

观察到在薄层层析板上出现了多个色带,在紫外灯下或者使用显色剂后,这些色带更加清晰可见。

通过测量色带的迁移距离和计算Rf值,我们可以对混合物样品进行初步的分离和鉴定。

Rf值是层析分离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定义为色带中与运动相前进距离之比。

通过比较所得色带的Rf值和已知化合物的Rf值,我们可以初步推测混合物样品中的化合物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薄层层析实验中,选择适当的层析溶剂非常重要。

溶剂的选择应考虑到样品的性质和分离目标,以便提高分离效果和色带的清晰度。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苯-乙酸乙酯(4:1)作为层析溶剂,该溶剂对于一些极性和非极性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

薄层层析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的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它可以作为化学实验室中常规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并且可以用于大量样品的高通量分析。

4. 结论通过薄层层析实验,我们成功地对给定的混合物样品进行了分离和鉴定。

血小板计数的实验实习报告

血小板计数的实验实习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小板计数的显微镜操作方法。

2. 了解血小板计数的原理和注意事项。

3. 学会使用计数板和显微镜进行血小板计数。

4. 熟悉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二、实验原理血小板计数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计数板上的血小板数量,根据计数板上的面积和体积换算出每升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实验前,血液样本需经过稀释和红细胞破坏处理,以消除红细胞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样本、稀释液、血小板计数板、显微镜、吸管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计数板、离心机、移液器等。

四、实验步骤1. 血液样本制备:取新鲜血液样本,加入稀释液,混匀后离心去除红细胞。

2. 计数板准备:将计数板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显微镜焦距,使计数板清晰可见。

3. 滴加血液:用移液器吸取少量处理后的血液,滴加在计数板的计数室中。

4. 观察计数:通过显微镜观察计数板,记录一定范围内的血小板数量。

5. 计算血小板计数:根据计数板面积、体积和观察到的血小板数量,计算出每升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每升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与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结果在正常范围内。

2. 分析: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注意了稀释比例和计数方法,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六、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应保持计数板的清洁,避免污染。

2. 使用移液器吸取血液时,应避免气泡的产生。

3. 计数时,应选择视野中血小板分布均匀的区域进行观察。

4. 注意显微镜的焦距调整,确保计数板清晰可见。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血小板计数实验,我们掌握了血小板计数的操作方法和原理,了解了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了操作细节,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八、实验心得本次实验让我深刻体会到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注意细节,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于血小板及其有关参数检测的几点体会

关于血小板及其有关参数检测的几点体会

关于血小板及其有关参数检测的几点体会【摘要】目前,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及其有关参数存在着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建立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法相结合的复检制度、建立本实验室的复检范围、建立本实验室的参考值范围、血小板形态学的诊断技巧问题以及抗凝剂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总结了几点体会,以期引起关注。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显微镜计数;血涂片血小板及其有关参数的检测,是临床工作中血液常规检测的重要项目之一,对某些疾病特别是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具有及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检查的主要内容有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密度(PDW)等。

目前,国内医院检验科绝大部分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

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快速、方便、重复性好、准确率高等优点,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作者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结合有关文献,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报告如下。

1 建立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法相结合的复核制度由于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及其参数受很多因素影响,如采血因素(采血不畅、血液凝集可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减低)、仪器因素(试剂空白背景未达要求、白细胞或红细胞碎片、小红细胞、溶血剂残留等可引起血小板假性增高)、抗凝剂因素(抗凝剂过量可使血小板溶胀、崩解,从而影响计数及参数分析)、标本储存温度(室温储存,低温可激活血小板,影响计数分析及MPV值),标本放置时间(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易产生巨大血小板,引起血小板计数偏低),患者因素(正常血小板大小、形态之间变异较大),试剂质量(稀释液不新鲜,杂质和微生物的污染也会影响血小板及MPV值)。

综上所述,血小板及其参数的测定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为了检测结果的更加准确,利用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法进行复查校正势在必行。

2 建立本实验室的复检范围在多年的工作中,作者发现,血细胞计数中血小板计数最为困难,这是因为:第一,血小板体积小,其形态学的识别特别容易受其他杂物的干扰。

血细胞分析外周血血涂片中血小板形态学观察应用体会

血细胞分析外周血血涂片中血小板形态学观察应用体会

血细胞分析外周血血涂片中血小板形态学观察应用体会摘要:血小板计数是血液常规检验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其结果的准确性对临床某些疾病特别是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其具有快速、方便、重复性好、工作效率高等优点,在全国各级医院检验科广泛使用。

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因为采血因素(如采血不畅,标本凝集等)、仪器因素(如小红细胞、破碎红细胞增多、溶血剂残留等)、患者因素(血小板巨大及异常)、试剂质量、抗凝剂以及标本的放置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血小板测定误差,此时如不进行血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就容易引起漏诊、误诊。

因此,重视血涂片血小板的形态学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形态观察;应用体会外周血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观察血液病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医院检验人员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术,众多专家认为,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观察血液病的一个极其重要,无法替代、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没有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很多血液系统的疾病难以确诊。

在某种意义上说,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液病诊断的第一窗口[1]。

另外,观察血涂片还可以了解WBC的数量及主要成分、各类细胞比例及形态是否正常。

有无不成熟白细胞、有核红细胞及异常细胞情况。

成熟红细胞形态(包括个体与群体、大小形态、异形)、色素状态(中心淡染、低色素、高色素、核残余物、多嗜性RBC)及排列等情况。

血小板数、形态、聚集性。

寄生虫:疟原虫,利什曼原虫、弓形体、微丝蚴。

近年来发现一个问题,有相当数量的检验人员仅注意白细胞、红细胞的形态学检查,而忽视对血小板形态学的观察,而血涂片中血小板的形态学及数量的改变对血小板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2]。

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影响因素血小板的测定易受较多因素影响,以电阻抗原理设计的血细胞分析仪由于红细胞与血小板检测在同一通道,在计数血小板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时易受到血小板聚集、小红细胞、巨大血小板、红细胞碎片、疟疾、EDT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卫星现象及乳糜颗粒、灰尘等因素的干扰,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还是存在一定误差的,尤其易致假性减低。

血小板实验报告

血小板实验报告

血小板实验报告
《血小板实验报告》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主要起着止血和促进血凝的作用。

在临床上,血小板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项目,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出血和凝血
功能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在进行血小板实验时,首先需要采集患者的血样,然后通过离心分离出血小板。

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来评估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其中,最常用
的检测方法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血小板实验报告中的数据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是否正常、血小板功能
是否健康。

如果血小板数量过低,患者容易出现出血倾向,而如果血小板功能
异常,也会导致出血和凝血障碍。

因此,通过血小板实验报告的分析,可以及
时发现患者的血液问题,为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除了用于临床诊断外,血小板实验报告还在科研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人员可以通过大量的血小板实验数据,探索血小板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寻找
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血小板实验报告是临床医学和科研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
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也为
科研人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为医学进步和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1. 掌握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

2. 熟悉薄层色谱的操作步骤。

3. 学会利用薄层色谱法分离和鉴定有机化合物。

二、实验原理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简称TLC)是一种用于分离和鉴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层析技术。

其原理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吸附剂)和流动相(展开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

当混合物在薄层板上展开时,各组分会在板上形成不同的斑点,从而实现分离。

在薄层色谱中,固定相通常为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或纤维素。

展开剂则是一种液体或气体,用于携带混合物在固定相上移动。

当展开剂流过固定相时,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会发生吸附、解吸和再分配的过程,导致不同组分在固定相上的移动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 薄层板(硅胶板)- 展开剂(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 层析缸- 毛细管- 点样器- 显色剂(如紫外灯、碘蒸气)2. 药品:- 有机混合物样品(如苯、甲苯、乙苯等)- 吸附剂(硅胶)- 溶剂(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1. 薄层板的制备:- 称取适量的硅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 将混合物均匀涂布在玻璃板上,厚度约为0.2-0.3mm。

- 将涂布好的玻璃板在105℃下烘烤1小时,取出备用。

2. 点样:- 用毛细管吸取少量样品,在薄层板下端约2cm处轻轻点样。

- 点样后,用铅笔在点样位置画一个圈作为原点。

3. 展开剂的选择与制备:- 根据待分离混合物的极性,选择合适的展开剂。

- 将展开剂倒入层析缸中,液面高度约为1-2cm。

4. 展开与显色:- 将薄层板放入层析缸中,盖好盖子。

- 待展开剂上升到薄层板顶部时,取出薄层板,晾干。

- 用紫外灯或碘蒸气对薄层板进行显色,观察各组分在薄层板上的位置。

5. 结果分析:- 计算各组分在薄层板上的比移值(Rf值)。

- 比较不同样品的Rf值,鉴定各组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薄层色谱图:- 从薄层色谱图上可以看出,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在薄层板上形成了不同的斑点,实现了分离。

对比三种制备方法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对比三种制备方法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对比三种制备方法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目的分析不同制备方法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0年12月符合无偿献血标准的献血者的血液45份,根据制备血小板方法的不同分为P组、B组、T组,三组分别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白膜回浆法、血细胞分离机单采法,对比三组血小板表面CD62P阳性表达率和血浆可溶性CD62P(sCD62P)的表达水平。

结果T组的CD62P阳性表达率和sCD62P表达水平明显低于B组和P组,P组的CD62P阳性表达率和sCD62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T组和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细胞分离机单采法制备的血小板活化状态最低,富血小板血浆法制备的血小板活化状态最高。

标签:血小板;富血小板血浆法;白膜回浆法;单采在医疗领域中,成分输血是治疗一些疾病的重要手段,其中血小板是较常用的一种重要的血液成分,当血小板数目或功能发生异常时,如白血病、DIC等常需输注血小板,输注血小板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作用[1],目前临床上对于血小板需求越来越多的同时对血小板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制备血小板的方法为富血小板血浆法(PRP),随后出现了白膜回浆法(BC)和血细胞分离机(Trima)单采法,为了对比这三种制备方法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笔者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2月符合无偿献血标准的献血者的血液45份,献血者年龄19~43岁,平均(31.3±6.2)岁,体重均大于50 kg,平均(62.4±7.6)kg,外周血细胞中血小板计数≥150×109/L,红细胞压积>0.35 L/L、Hb≥110 g/L,所有献血者献血前一周内没有服用过影响血小板的药物,3个月内没有献过血,献血当天不空腹。

将全血分成P组、B组、T组各400 ml,每组15份血液,分别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白膜回浆法(BC)和血细胞分离机(Trima)单采法制备血小板。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进展及临床意义赵益明(教授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院、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一、血栓性疾病的危害及血小板功能的关系血栓性疾病(如心梗、脑梗等)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已成为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也是动脉血栓的主要成份。

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是血栓性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主要措施。

科学研究也证实血小板功能异常(可以表现为聚集率增高或聚集率降低)时发生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因此,要维护机体处于健康状态,避免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发生,需要控制血小板功能处于合理的功能状态范围内。

二、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目前是临床对血栓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的和重要的“核心措施”。

1985年时任美国卫生与民众服务部部长马格丽特. 赫克勒(Margaret Heckler)就向全美中老年人推荐: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性疾病。

阿司匹林的抗血栓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机体中血小板的功能实现预防血栓的目的。

但专家们的研究发现,机体对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差异很大。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基本认为约有30%的个体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出现无反应性(无效),相关研究也证实同时还有约10%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会出现出血,其中严重出血约达到1.6%。

尽管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总体利大于弊,但这些研究均证实机体对抗血小板药物存在十分明显的的个体差异,而且在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中发生血栓或再次发生血栓的几率大大高于抗血小板药物有效的患者,这种差异可高达5倍,即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个体发生或再次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几率是抗血小板药物有效个体的5倍!因此,如果及时检测出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以及用药过量或不适的患者,抗血栓的预防、治疗效率将得到大大提高!而由于以往检测技术困难及相关专业知识普及的原因,目前95%以上的高风险人群及血栓病患者都没有得到血小板功能检测,无法及时发现抗血小板预防、治疗无效及受到不利影响的群体,其治疗或预防的效果只能靠临床观察总结甚至听天由命。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结果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结果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结果实验目的:通过薄层色谱法对样品进行分离和鉴定,掌握薄层色谱法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

实验原理:薄层色谱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的分离和检测技术,通过样品在薄层亲水性吸附剂表面的分配和运移来实现分离。

在薄层色谱法中,将样品溶液均匀涂布在薄层板上,然后将其置于亲水性吸附剂浸泡的溶剂中,溶剂移动时,样品中的化合物会随着溶剂的前进而分离移动,最终形成具有不同Rf值的斑点。

实验步骤:1.准备薄层板,将其放置在无菌条件下。

2.在薄层板上绘制起点线,涂布样品溶液。

3.将涂布好的薄层板放到溶剂槽内,使样品完全浸泡在溶剂中。

4. 待溶剂前进至离起点线约1 cm处时,取出薄层板,标记溶剂前进的距离。

5.快速干燥薄层板,然后将其放入显色剂中,使显色剂充分均匀地浸渍薄层板。

6.在室温下,观察薄层板上的斑点的形成,记录各斑点的颜色和Rf 值。

实验结果:在本实验中,我们以菠菜叶片为样品,通过薄层色谱法对其中的色素进行分离和分析。

实验中涂布样品溶液后,将薄层板放入丙酮-甲醇(7:3)的溶剂中,溶剂前进的距离为5 cm。

干燥后,将薄层板放入含有铵铬酸钾显色剂的容器中,待斑点显现后取出观察。

实验结果显示,菠菜叶片中存在多种色素。

通过观察显色后的薄层板,我们可以看到形成了多个斑点。

其中,从起点线较高位置开始向上计算,第一个斑点(最靠近起点线)为浅黄色,Rf值为0.25;第二个斑点为绿色,Rf值为0.45;第三个斑点为深绿色,Rf值为0.60。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菠菜叶片中存在的色素包括叶绿素、叶黄素等。

其中,叶绿素的Rf值较小,叶黄素的Rf值较大。

通过进一步对比标准色素的Rf值,可以对菠菜叶片中的色素进行进一步鉴定。

实验结论:通过薄层色谱法的实验,我们成功地分离和分析了菠菜叶片中的色素。

实验结果显示,菠菜叶片中存在多种色素,其中包括叶绿素和叶黄素。

薄层色谱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分离和鉴定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血小板实验原理

血小板实验原理

血小板实验原理
血小板实验是一种用于评估血液凝块形成能力的实验方法。

其原理基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凝集过程。

在血液凝块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被激活并黏附在损伤的血管壁上。

血小板表面的受体与血管壁释放的血小板激活因子相互作用,导致血小板聚集和凝集。

这种聚集和凝集形成血小板血栓,进而阻止血液的进一步流动。

血小板实验可以通过模拟上述过程来评估血小板的功能。

一般来说,实验涉及将血小板与某种诱导剂一起处理,以观察其聚集和凝集情况。

常见的血小板实验方法包括光聚焦法、阻断法和血小板聚集阈值测定。

光聚焦法通过监测血小板在光束中的散射情况来评估聚集程度。

阻断法则是测量在诱导血栓形成时,滤液中通过滤网的时间。

而血小板聚集阈值测定则用于确定血小板聚集的起始点。

血小板实验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血液凝块形成的风险。

某些疾病和药物可能会影响血小板功能,导致过度或不足的血小板活性,从而增加或减少凝块形成的可能性。

因此,血小板实验在临床中被广泛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并指导合理的治疗措施。

薄层层析实验报告

薄层层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薄层层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了解薄层层析在有机化合物分离和鉴定中的应用。

3. 通过实验,学会如何根据Rf值对化合物进行鉴定。

二、实验原理薄层层析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离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差异,通过展开剂在固定相上的流动,使各组分在薄层板上发生不同的迁移,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Rf值(比移值)是衡量化合物在薄层板上迁移距离与展开剂迁移距离的比值,用于鉴定化合物。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薄层层析板、点样器、层析缸、展开剂、显色剂、烘箱、天平等。

2. 药品:待分离的混合物、硅胶、溶剂、显色剂等。

四、实验步骤1. 薄层层析板的制备(1)称取适量硅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待石膏开始固化时,再加入少许水,调成匀浆。

(2)将匀浆均匀地涂布在薄层板上,轻轻敲打使其平整。

(3)将涂布好的薄层板放入烘箱中,105℃烘烤活化0.5小时。

2. 点样(1)在薄层板下端2.0cm处,用铅笔轻轻划一条起始线,并在点样处用铅笔作一标记为原点。

(2)用点样器蘸取待分离的混合物,点于原点上,注意点样量不宜过多。

3. 展开剂的选择与准备(1)根据待分离化合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展开剂。

(2)将展开剂倒入层析缸中,液面略低于薄层板下端。

4. 展开与显色(1)将点好样的薄层板放入层析缸中,密封。

(2)待展开剂上升至薄层板上端后,取出薄层板,晾干。

(3)用显色剂对薄层板进行显色,观察各化合物的斑点。

5. 结果分析(1)记录各化合物的Rf值。

(2)根据Rf值对化合物进行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以下化合物的Rf值:- 化合物A:Rf = 0.5- 化合物B:Rf = 0.7- 化合物C:Rf = 0.92. 结果分析根据Rf值,可以初步判断各化合物的性质。

在本实验中,化合物A、B、C的Rf值依次增大,说明它们在薄层板上的迁移速度依次变快,可能为不同极性的化合物。

薄层色谱的体会总结

薄层色谱的体会总结

薄层色谱的体会总结薄层层析和纸色谱操作注意事项一、应用: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快速、简便的分析方法。

适用于微量样品的分离、鉴定和制备。

在中药制剂制备过程中,经适宜的工艺来取舍处方中各药材的各类成分,从而达到保持或改变药物作用性质或降低其毒副作用的目的。

而薄层色谱法具有分离与鉴定的双重功能,通过薄层图谱与对照品、对照药材的图谱相比较,除了能鉴出有效成分或特征成分外,还以完整的色谱图作为一个整体对制剂加以鉴别,提高了鉴别的准确性,尤其当有效成分尚不确切时,更显示出薄层色谱法的实用性。

薄层色谱分析法由于适合国情、简便、快速,能有效地、直观地反映药品地真实性、稳定性,现已成为中药制剂的鉴别和质量控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操作二、操作要点:(一)薄层层析1、铺制薄层板将吸附剂1份和水2.5-3.0份(或加入黏合剂的水溶液)在研钵中向一方向研磨混合,去除表面的气泡后,进行涂布(厚度为0.2~0.3mm),颠板,于室温下,置水平台上晾干,在反射光及透视光下检视,表面应均匀,平整,无麻点、无气泡、无破损及污染,于100-110℃烘30分钟,冷却后立即使用或置干燥箱中备用。

2、点样用点样器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点样基线距底边1.0~1.5cm,样点直径一般不大于2mm,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以不影响检出为宜。

若因样品溶液太稀,可重复点样,但应待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新点样,以防样点过大,造成拖尾、扩散等现象,而影响分离效果。

点样时必须注意勿损伤薄层表面。

注:在薄层色谱中,样品的用量对物质的分离效果有很大影响,所需样品的量与显色剂的灵敏度、吸附剂的种类、薄层的厚度均有关系。

样品太少,斑点不清楚,难以观察,但样品量太多时往往出现斑点太大或拖尾现象,以至不易分开。

3、展开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展开缸的展开剂中,浸入展开剂的深度为距原点5mm为宜,密封,待展开至规定距离(一般为8~15cm),取出薄层板,晾干,待检测。

血小板计数的实验实习报告

血小板计数的实验实习报告

血小板计数的实验实习报告一、实验目的掌握血小板的显微镜计数方法,了解血小板计数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提高我们对血液学检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血液经一定比例稀释和破坏红细胞后,滴入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血小板数量,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新鲜全血、抗凝剂(EDTA-K2)、显微镜、计数板。

2. 仪器:显微镜、计数板、滴管、离心机、血液分析仪。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新鲜全血样本,加入适量的抗凝剂(EDTA-K2),充分混匀。

2. 使用血液分析仪进行全血细胞计数,获取血小板计数的初始数据。

3. 取一定量的全血样本,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稀释至适当倍数。

4. 将稀释后的血液样本滴入计数板,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5. 按照计数板上的划分,计数一定范围内的血小板数量。

6. 计算血小板计数的平均值,与血液分析仪测得的数据进行对比。

7.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显微镜计数法在血小板计数中的应用价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显微镜计数法与血液分析仪测得的血小板计数数据具有较好的的一致性。

2. 显微镜计数法操作简单,便于观察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有利于发现血小板的异常变化。

3. 血液分析仪测得的数据受样本处理和仪器性能等因素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4. 在实际工作中,结合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测得的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血小板水平,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血小板的显微镜计数方法,了解了血小板计数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同时,我们认识到显微镜计数法在血小板计数中的重要性,以及与血液分析仪相结合的使用价值。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本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实际操作请遵循实验室规定和指导老师的要求。

)。

免疫学实验技术总结

免疫学实验技术总结

免疫学实验技术总结免疫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而免疫学实验技术则是研究和理解免疫系统的重要工具。

这些实验技术涵盖了从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的研究,帮助我们揭示免疫反应的机制、诊断免疫相关疾病以及开发新的免疫治疗策略。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免疫学实验技术的总结。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与鉴定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它们在免疫反应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分离和鉴定这些细胞对于研究免疫功能至关重要。

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利用FicollPaque等介质,可以将外周血中的PBMC与红细胞、粒细胞等分离。

PBMC主要包含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2、淋巴细胞的纯化可以使用磁珠分选法,将带有特定表面标志物的淋巴细胞从PBMC 中分离出来。

例如,通过抗CD4或抗CD8抗体包被的磁珠,可以分别纯化出CD4+T细胞和CD8+T细胞。

3、免疫细胞的鉴定常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细胞的鉴定。

通过荧光标记的抗体与细胞表面标志物结合,然后在流式细胞仪中检测荧光信号,从而确定细胞的类型和比例。

此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抗体与细胞内或表面的抗原结合,然后用显色剂显色,在显微镜下观察。

二、免疫细胞功能检测了解免疫细胞的功能对于评估免疫状态和免疫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1、 T 细胞增殖实验常用的方法有3H胸腺嘧啶掺入法和MTT法。

在刺激物(如抗原、丝裂原)的作用下,T 细胞会发生增殖。

通过检测细胞掺入放射性胸腺嘧啶或MTT的代谢产物,可以反映T 细胞的增殖能力。

2、细胞毒性 T 细胞(CTL)杀伤活性检测经典的方法是51Cr 释放法。

靶细胞被51Cr 标记后与CTL 共同孵育,CTL 杀伤靶细胞后,51Cr 释放到上清中,通过检测上清中的放射性强度来反映CTL 的杀伤活性。

现在也有一些非放射性的检测方法,如CFSE标记法。

3、细胞因子的检测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

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报告

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报告

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和实验数据,我们发现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小板通过粘附、聚集和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多种机制参与血栓形成过程。

此外,血小板还能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调节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血栓形成的稳定性。

这些发现对于深入理解血液凝固机制以及开发相关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血液凝固是维持血液循环和止血的重要生理过程。

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血小板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血小板是一种无核细胞片段,主要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释放而来。

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血小板通过与损伤血管壁的互作用,形成血栓,以防止血液过度流失。

然而,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

结果与讨论: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现出来:1. 粘附与聚集:血小板在血管损伤处通过与血管壁的互作用,发生粘附和聚集。

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血小板表面的受体和损伤血管壁上的血小板活化因子。

粘附和聚集的血小板形成血小板聚集体,为后续血栓形成提供基础。

2. 血小板激活:血小板在粘附和聚集后会发生激活,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

这些活化因子包括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血小板因子4等,能够进一步增强血栓形成过程。

3. 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血小板能够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调节血管壁的通透性,促进血栓形成。

另一方面,血小板也能够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调节血栓的稳定性,防止血栓脱落。

结论: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和实验数据,发现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小板通过粘附、聚集和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多种机制参与血栓形成过程。

此外,血小板还能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调节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血栓形成的稳定性。

这些发现对于深入理解血液凝固机制以及开发相关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检查方法以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检查方法以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检查方法以及临床意义发表时间:2010-08-10T13:14:20.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10年第21期供稿作者:刘北航 (黑龙江省宝清县八五二农场疾病控制中心15562[导读] 红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巨核细胞后,其胞质断离脱落即形成血小板。

血小板检查方法以及临床意义刘北航 (黑龙江省宝清县八五二农场疾病控制中心 155620)【中图分类号】R46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1-0166-02【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功能检测对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筛选及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实验与方法日益增多,但所有这些检测方法均有不足之处,因而有必要研究和发展一种操作简便、检测灵敏度高的方法。

对近年来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诸如血小板的一般功能检测、血小板黏附功能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血小板释放功能测定、血小板凝血活性检测和流式细胞术在血小板功能检测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前景作了简单的展望。

【关键词】血小板检查方法临床意义红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巨核细胞后,其胞质断离脱落即形成血小板。

初生成的血小板体积较大,黏着力强,易于聚集和发生释放反应,有很强的止血和凝血功能,在循环血液中只有初生成的血小板具有止血功能,且只能维持2天。

老化的血小板75%被脾、肝和骨髓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和破坏,其余老化的血小板在循环过程中破坏。

正常人的血小板为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直径2~3μm。

血小板离体后极易聚集、变性、破坏,而且不易与其他小颗粒区别,所以计数较难。

因此,血小板计数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仔细观察辨认,才可获得较准确的结果。

(一)试剂血小板稀释液有两类。

一类是不破坏红细胞,以柠檬酸钠甲醛液为代表,其优点是当血液被稀释100~200倍时,可同时做红细胞计数,缺点是血小板混杂在大量红细胞之间,计数时容易遗漏。

血小板激活因子薄层层析分离和生物法测定的应用体会

血小板激活因子薄层层析分离和生物法测定的应用体会

血小板激活因子薄层层析分离和生物法测定的应用体会朱维铭;刘放南;袁倚盛;黎介寿;李玺;屠伟峰【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01(014)002【摘要】目的:介绍作者应用薄层层析分离和生物测定法测定血小板激活因子的体会,重点讨论分离和测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方法和结果:采用上述方法测定猪急性重症胰腺炎时门静脉血标本,结果显示,血小板激活因子的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结论:薄层层析分离和生物测定的方法适用于血小板激活因子的检测,只要在检测过程中注意操作的合理性与规范性,检测结果就可满意。

%Objectives:To introduce the author's experiences in bioassay of 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with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and platelet aggregation method,and to discuss probabl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Methods and Results:The method was used in determining portal venous blood samples from swine models of acute severe pancreatitis,control value were 0.79~1.65 pmol/L,in acute severe pancreatitis,mean blood level of 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may be as high as 14.75 pmol/L.Conclusions: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separation and platelet aggregation assay were suitabl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the results were satisfactory in case of standardized operation.【总页数】3页(P110-112)【作者】朱维铭;刘放南;袁倚盛;黎介寿;李玺;屠伟峰【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解放军第九七医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麻醉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1【相关文献】1.薄层色谱-荧光法测定黄连生物碱分配系数 [J], 贺凯;李学刚;陈红英;叶小利;邓亚飞;陈新;孙胜亮2.薄层色谱-热辅助水解甲基化-气相色谱法测定生物柴油中的甘油酯 [J], 王鹏;孙杨;刘哲益;傅宇飞;潘再法;王丽丽3.薄层层析分离-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冰清中的环丙沙星 [J], 王先友;屈建莹;敬永升;张昀4.薄层色谱和荧光分析法测定黄连生物碱在高速逆流色谱溶剂体系中分配系数的方法 [J], 纪佳5.石蒜科生物碱的研究Ⅻ-薄层色谱鉴别石蒜生物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加兰他敏的含量 [J], 张俊梅;王明新;申雅维;马广恩;洪山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小板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血小板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血小板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血小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被人所关注,但是在生物医学的研究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血小板的结构、生物学功能等方面介绍血小板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一、血小板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血小板是一种无核的细胞片段,它们与其它血细胞一样,产生于骨髓中的干细胞,但是它们却没有细胞核。

血小板的平均寿命约为7至10天,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在血管损伤时凝结血液,在血小板作用下,外层纤维蛋白沉淀,形成止血栓,防止血液流失。

同时,血小板还具有其他的生物学功能。

例如,它们可以调节免疫反应,参与炎症反应等。

此外,研究还发现血小板与肿瘤相关的转移、血小板与微生物感染、血小板与心脑血管疾病等都有关系。

二、血小板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在生物医学中,血小板被广泛用于许多方面。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血小板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血小板治疗是一种将病人自身的血小板注射到患处,以促进治愈或缓解症状的治疗方法。

血小板治疗适用于创口愈合,软组织损伤,关节炎,骨骼疾病和皮肤病等多种情况。

目前,血小板治疗还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有学者尝试将血小板和细胞因子复合,将其喷涂在创面,在细胞层面,其释放的生长因子可强化治疗效果。

而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定基因注入血小板中,可使血小板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 血小板制剂血小板制剂是将血小板分离出来,制成如血小板浓缩液和血小板冻干粉等制剂,以供医生进行治疗。

它们广泛应用于医疗及科研领域。

比如作为凝血因子,血小板制剂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性疾病,如DIC 和血友病等。

此外,在心血管和肾脏疾病中,血小板制剂还展示出了一些潜在的治疗潜力。

已有研究表明,血小板制剂在心脏支架术后患者基本上已成为一种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法。

血小板检测是测量血小板数目及形态的检测手段,可以帮助医生预防和诊断血液疾病,特别是与凝血系统有关的疾病。

血小板检测分为定量和形态两种方法。

定量法是指直接测量血液中的血小板数目,而形态检测则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的血小板形态和大小等指标来判断血小板功能的正常与否。

血小板形态学检查的应用体会

血小板形态学检查的应用体会

血小板形态学检查的应用体会摘要】由于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当血小板的数目及直方图、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出现异常时,需结合血涂片染色镜检,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漏诊、误诊,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的结果。

【关键词】血小板计数血涂片血细胞分析仪镜检血小板计数是血液常规检验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其结果的准确性对临床某些疾病特别是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血细胞分析仪在国内检验科广泛使用。

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快速、方便、重复性好、工作效率高等优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因为采血因素(如采血不畅,标本凝集等)、仪器因素(如小红细胞、破碎红细胞增多、溶血剂残留等)、患者因素(血小板巨大及异常)、试剂质量、抗凝剂以及标本的放置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血小板测定误差,此时如不进行血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就容易引起漏诊、误诊。

因此,重视血涂片血小板的形态学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血小板形态学制片、染色要求1.1制备合格的血涂片:玻片要求清洁处理、无油渍、接近中性。

选择优质推片:两端边缘整齐、平滑。

最好采用静脉血,用EDTA-K2-2H2O抗凝(1.5±0.15mg/ml全血)。

推制血片应在采血1h-2h内进行且血液要充分混匀。

末梢血要求用手指血,擦去第一滴血,迅速采集,量适中,如绿豆大小。

用优质推片从血滴前方接触血滴,使血液沿推片散开,通常推片与载玻片保持45o夹角,平稳向前推进,推成血膜长度25mm-35mm、宽度18mm-20mm,血膜四周留有空隙,血膜终尾离玻片终端至少10mm,血膜均匀,薄如蝉翼,尾端形成弧状,具有头、体、尾不同厚薄区域。

此外,涂片时还要考虑患者的血液状态,如贫血程度、血液粘稠度、白细胞或有核细胞多少等因素,调整推片技巧。

1.2 染色时注意事项:将玻片在空气中晃动,迅速扇(摇)干,按要求进行染色(如瑞氏—吉姆萨染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卷 第2期医学研究生学报V o l.14 N o.2 2001年4月Jou rnal of M edical Po stgraduates A p r.2001血小板激活因子薄层层析分离和生物法测定的应用体会朱维铭1, 李 玺2, 屠伟峰3, 刘放南1, 袁倚盛1, 黎介寿1(1.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2;2.解放军第九七医院;3.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麻醉科)摘要: 目的:介绍作者应用薄层层析分离和生物测定法测定血小板激活因子的体会,重点讨论分离和测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方法和结果:采用上述方法测定猪急性重症胰腺炎时门静脉血标本,结果显示,血小板激活因子的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结论:薄层层析分离和生物测定的方法适用于血小板激活因子的检测,只要在检测过程中注意操作的合理性与规范性,检测结果就可满意。

关键词: 血小板激活因子; 薄层层析分离; 生物法测定中图分类号: R44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8199(2001)022*******ΞExperience of thi n layer chromatography separation and bioassay ofplatelet activati n g factorZHU W ei2m ing,L I X i,TU W ei2feng,L I U Fang2nan,YU AN Y i2sheng,L I J ie2shou (R esea rch Institu te of Genera l su rg ery,J in ling H osp ita l,N anj ing210002,J iang su,Ch ina)Abstract:O bj ectives:To in troduce the au tho r’s exp eriences in b i oassay of p latelet activating facto r w ith th in layer ch rom atograp h ic sep arati on and p latelet aggregati on m ethod,and to discu ss p rob2 ab le p rob lem s in the p rocess. M ethods and R esu lts:T he m ethod w as u sed in determ in ing po rtal venou s b lood sam p les from s w ine m odels of acu te severe p ancreatitis,con tro l value w ere0.79~1.65pm o l L,in acu te severe p ancreatitis,m ean b lood level of p latelet activating facto r m ay be ash igh as14.75pm o l L. Conclusions:T h in layer ch rom atograp hy sep arati on and p latelet aggre2gati on assay w ere su itab le fo r the determ inati on of p latelet activating facto r,the resu lts w ere sat2 isfacto ry in case of standardized op erati on.Key words: P latelet activating facto r; T h in layer ch rom atograp hy; B i oassay0 引 言 血小板激活因子(p latelet activating facto r, PA F)是磷脂酶A2分解膜磷脂生成的产物,其生理作用是促进血管收缩,激活炎性细胞。

多种疾病与PA F有关,包括哮喘、炎性肠道疾病以及急性重症胰腺炎等1~3。

PA F的类似物较多,其生物活性成分为12O2烷基222O2乙酰基2Sn2甘油232磷酸胆碱。

多种方法可用于测定PA F,包括放免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及高效毛细管电泳(H PCE)法等等,但均操作复杂,对试剂和仪器设备要求较高,代价昂贵。

相比之下,薄层层析分离法和生物测定的方法简单,易于掌握,精确度满意,因而国内外仍在广泛使用,但各作者的操作细节有明显的不同,我们在摸索方法时得出了一些体会,现介绍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仪器和试剂 ①DAM-1型双道血小板聚集仪(丹阳电子研究所);②自动平衡记录仪(上海大华仪表厂);③展开缸(CAM A G公司);④10c m×20 c m高效硅胶G板(青岛海洋化工厂),使用前120℃活化过夜;⑤PA F标准品、磷酸肌酸激酶(CK)及小牛血清白蛋白(B SA)(Sigm a公司);⑥磷酸肌酸钠(CP)(M erck公司);⑦消炎痛,泰州制药厂;⑧A CD・11・Ξ收稿日期: 2000212214; 修订日期: 2001201208 作者简介: 朱维铭(1963-),男,辽宁鞍山人,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从事胃肠外科专业。

(A cid C itric D ex tro se)液:枸橼酸1125g,枸橼酸三钠215g,葡萄糖1g,加双蒸水至100m l;⑨无钙T G(T yrodes Gelatin)液:KC l216mm o l L,N aC l 137mm o l L,M gC l2110mm o l L,N aHCO31210 mm o l L,EGTA012mm o l L,葡萄糖515mm o l L,明胶215g L,pH615;βκT TB SA液(tris ty2 rodes w ith Bovine Sesum A lbum in):KC l216 mm o l L,N aC l137mm o l L,M gC l2110mm o l L,葡萄糖515mm o l L,CaC l2113mm o l L,B SA215g L,T ris10mm o l L,pH7144。

1.2 PA F提取5 抽血1m l,立即注入盛有1m lA CD液和011m l1m o l L HC l(pH310,4℃)的试管中,-70℃保存。

测定时复温,融化后加甲醇7 m l,震荡,离心,取上清4m l,加氯仿311m l,水118 m l,离心分层,吸出氯仿,用氮气吹干,-70℃保存。

1.3 PA F分离5,6 用011m l氯仿将标本重溶, 10Λl点样,展开剂比例:氯仿∶甲醇∶醋酸∶水= 50∶30∶8∶6,展距15c m,标准品点样5Λl(10Λg)。

展毕取出晾干,碘蒸气显色,测R f值=0133,刮下标准品及与标准品R f值相同的标本斑点,用1115m l氯仿∶甲醇∶水=1∶2∶018的混合液洗脱,离心去沉淀,上清加氯仿0125m l,水50Λl,静置分层,吸出氯仿相,用氮气吹干,-70℃保存。

1.4 血小板悬液制备7 3~4kg新西兰白兔,氯胺酮麻醉,剖腹后腹主动脉插管取血,按血∶抗凝剂=6∶1加入A CD抗凝,1000r m in离心15m in,上层为富血小板血浆(PR P),吸出后2500r m in离心,沉淀的血小板团用无钙T G液悬起,离心去上清,血小板重悬,再次2500r m in离心10m in,血小板团用T TB SA重悬,调整血小板浓度至(315~410)×1011 L,加入CP CK和消炎痛,其终浓度分别为1mm o l L、10000U L和10Λm o l L。

1.5 血小板聚集试验 用011m l T TB SA将分离的PA F重溶,标准品倍比稀释成不同浓度。

血小板聚集仪预热至37℃,每个比浊管内加入兔血小板悬液300Λl,T TB SA做空白对照,向比浊管内加入不同浓度的PA F标准品,加入搅捧,开动记录仪走纸,随着血小板聚集程度的不同,描制标准曲线,调整标本浓度在工作曲线范围内进行测定,按回归方程计算PA F的含量(表1)。

表1 PA F标准曲线T ab le1 Standard cu rve of PA FPA F浓度(pmo l L)0101140102301046010910113601182曲线高度(mm) 017233339 (PA F=0101363+0100396×聚集率,r=0198880)2 结 果 应用PA F标准品作出的标准曲线见表1。

采用牛磺胆酸钠和胰蛋白酶的方法诱导猪急性重症胰腺炎3,以假手术组作对照,测定诱导前后各时相点门静脉血PA F含量,结果见表2。

表2 猪门静脉血PA F浓度的变化(pmo l L)T ab le2 PA F concen trati on s of p ig po rtal venou s b lood(pmo l L)时间(h)03612244872胰腺炎组(n=4)1131±01863189±018410107±216111166±317013157±318114175±314312129±2132假手术组(n=4)1123±01451153±01491165±01361159±01431117±01360179±01210189±01233 讨 论 从血标本中提取PA F时,多数作者沿用B ligh 和D yer的方法6,即将血注入甲醇中,使蛋白变性沉淀,再加入氯仿和水进行萃取,但由于甲醇易于挥发,使剂量不准,因而使用时需现用现加,并在加入血标本后立即震荡,使蛋白变性,以免PA F遭水解而使结果不准,我们采用将血标本注入A CD液的方法处理标本5。

由于本方法用于测定全血中PA F 的含量,因此,取血量要准。

层析所用展开剂含多种挥发成分,因而需现用现配,以免影响展开剂比例。

同时展开效果与室内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温度过高,展开速度过快,R f值高,不利于分离;湿度过大,则使展开剂中水的比例过高,影响展开效果。

因此,在设计展开剂比例时应考虑到环境因素,不应盲目仿效别人的方法。

应选择高效硅胶板,普通板的分离效果不满意。

为避免产生边缘效应,展开前应有足够时间使展开缸空间内气相饱和,并可在其内壁衬一层滤纸,同时尽量缩短缸口开放时间,保证缸的密闭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