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判断句.doc

合集下载

文言文判断句举例

文言文判断句举例

文言文判断句举例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用“是”作谓语进行判断,形式简单。

而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作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一、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

1、“……者,……”表示判断。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魏其武安侯列传》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淮阴侯列传》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2、“……,……也”表示判断。

例: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子瑜友也。

——《赤壁之战》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孟子·公孙丑下》3、“……者,……也”表示判断。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者也”表示判断。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晏子使楚》。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省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讲解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省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讲解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一)用“…….者,……也”来表示。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此为何若人--《公输》为与此同类--《公输》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乃信所以去也。

文言文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几种常见的形式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

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是”表判断,古汉语常常不用“是”来表判断。

主要结构形式有下列几种:一、……者,……也。

这是古汉语里最典型的判断句式,它相当于现代汉语“……是……”。

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苏轼《石钟山记》)——那噌吰的声音,象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的钟声啊。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司马迁《鸿门宴》)——楚的左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教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5.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现在叫做慧空禅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的房舍和坟墓了。

6.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现在念“华”字念成“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读错了。

二、……,……也。

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如: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伶官传记》)——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2、此世所以不传也。

(苏轼《石钟山记》)——这就是(石钟的真像在社会上)不能流传的原因了。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苏洵《六国论》)——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抵抗的成效啊。

4.和氏璧,天下所供传宝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是天下共知的宝物。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君子不是本性和一般人不同,只是善于利用外啊也。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判断句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判断句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方柯,天才也。

”3、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

”4、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5、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完整版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完整版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 官传记》)
——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这是自然的道理。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 3.和氏璧,天下所供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者,……。
?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 “者”表示停顿,在谓语不用“也 ”,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不过,这种句式比 少。如:
五、……,……。
主语和谓语后面都不用语气词,但仍然可译为“……是 ……”。如:
1.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贾谊《过秦论》) ——陈涉是以破瓦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的穷人家的儿 子。 2.秦,虎狼之国。(司马迁《屈原列传》) ——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
六、用“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是”。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魏学洢《核舟记》) ——中间那个戴高帽子有许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 《鸿门宴》) ——现在人家是刀板,我们是被人宰割的鱼肉,还 辞别什么? 3.项燕为楚将。(司马迁《陈涉世家》)
七、用副词“乃、则、皆、诚、非”等表判断 。如:
1.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 陈涉世家》)
——人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立为国君,应 当立为国君的是公子扶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就是在岳阳楼上见到的雄伟景象了。 3.予购三百盆,皆病梅。(龚自珍《病梅馆记》) ——买了三百盆梅花,都是病病残的。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5.六国破灭,非兵不得。(苏洵《六国论》)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粮食是老百姓种的。

文言文判断句汇总

文言文判断句汇总

文言文判断句汇总在现代汉语中,肯定判断句用“是”表示,否定判断句用“不是”表示。

文言文却不同,文言文中的“是”多为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这些”、“那些”,只在少数情况下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肯定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翻译时在“者”处写个“是”,删去“,”号,“者”和“也”不直译,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

又如: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乐羊子妻》)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

(二)。

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翻译时只把“者”译为“的”,在“者”后加个“是”,如:族秦者秦也。

(《阿房宫赋》)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

(三)。

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在“者”处换“是”,句末加“的”,“者也”不译,如: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译文: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是放弃鱼而取熊掌的;又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四)。

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如:鱼我所欲也。

(《孟子》)译文:鱼是我想得到的东西。

又如:齐之习辞者也。

(《晏子故事》)译文:(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

(五)。

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如:此为何若人?(《公输》)译文:这是怎样的人?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还如:必为窃疾矣。

(《晏子故事》)译文:一定有偷窃的病了。

(六)。

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如:定伯诳之言:“我亦鬼”。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学习总结要点:判断句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学习总结要点:判断句

2018年xx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xx胜者,xx人也。

”“xx者,xx良将也。

”2、句末用“也”表判断“xx,xx之xx者也。

”“xx,天才也。

”3、用“者”表判断“xx,xx之人。

”4、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5、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赫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任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多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徐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大凡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多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多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大凡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基础知识讲练判断句.doc

文言基础知识讲练判断句.doc

一、什么叫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它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相同。

所不同的是,文言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二、判断句的几种形式(l)ffl “者”或“也”表示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 其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冇单用“者” “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如:%1夺项王夭下者,必沛公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1邻之厚,君之薄也■%1莲,花Z君子者也• •⑵用副词“乃”“则” “即” “皆” “非”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常见。

如:%1吕公女乃吕后也■%1嬴乃夷门抱关者%1此则岳阳楼之人观也■%1吾翁即若翁%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3)用动词“为” “是”表示判断。

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川判断词,也不川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如:%1此了贤者,世莫能知%1秦,虎狼之国三、辨别判断句辨别判断句既要看形式又要看句了性质。

简单的方法是看形式又看能否译成“…… 是……”或“……是……的”。

形式对,又能译成“……是……”,是判断句;否则不是。

如“大人清口”可译成“大人是清口的”,所以是判断句。

如果是否定判断句,必须用否定副词“非”,能译成“不是……的”。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就不是否定判断句。

高考考判断句,也依然在翻译屮考。

如文言翻译题“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就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需加上“是”字。

需要注意的是,“是”在古汉语中,尤其在先秦语言中很少作判断词。

判断旬中谓语前岀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在汉代以后,“是” 作判断词才多起来。

辨别判断旬要求在平时的练习中强化训练。

一是圈,圈出其标志词,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判断句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判断句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判断句1.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用者,也来表示。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浙*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例:此为何若人《公输》为与此同类《公输》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七)、用是表示判断。

例:斯是陋室《陋室铭》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八)、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例: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言特殊句式复习

文言特殊句式复习

1.“于”表被动 ⑴而君幸于赵王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 学于余 ⑶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 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
·
2 . 用 “ 见 ” “ 见 … 于 …”“ 受 … 于…”表被动。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 ⑶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
⑷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 受制于人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 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 ⑶问今是何世。 ·
·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⑸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 ⑹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4、主谓直接表判断的。
⑴荀卿,赵人。 ⑵刘备天下枭雄。
5 . 用 “非”“未”“弗”“无”“莫”“毋” 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⑵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⑸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吾从而师之
·
⑹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⑺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 成份的现象,古代汉 语中更为多见,常见 的有以下几种:
2.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
·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 宾语前置。 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中判断句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中判断句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中判断句
一.判断句: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
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
(2)用“者”表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3)用“者也”或“也”表判断
如: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出师表》)
臣本布衣。

(《出师表》)
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7)无标志判断句。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01
添加标题
……乃…… (则、诚)
04
添加标题
例12、此则岳阳楼之大 观也。《岳阳楼记》
02
03
添加标题
例11、当立者乃公子扶 苏。《史记 •陈涉世家》
添加标题
应当立为皇帝的人是公 子扶苏。
05
添加标题
这就是岳阳楼的美丽景 色啊。
12
添加标题 ……乃…… (则、诚)
添加标题
例13、此诚危急存亡 之秋也。 《出师表》
3
添加标题
这确实是(国家)危 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添加标题
……是……。
添加标题
汉朝开始出现的一种文言判断句格式
添加标题
例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添加标题
(渔人)问(桃花源中的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桃花源中的 人)竟然不知道有汉朝。
枪的信号。
《冯婉贞》
02
03
添加标题
04
添加标题
例3、陈胜者,阳 城人也。 《史记 •
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A2、 ……
01
有时只有“者”,
者,……。
无“也”。
02
03
添加标题
04
添加标题
例4、陈婴者,故 东阳令史。《史 记· 项羽本记》
陈婴,是以前东 阳的令史。
添加标题
01 A3、 ……,……也。
添加标题
03 例5、鱼,我所欲也。
添加标题
02 有时不用“者”,后 面仅以“也”收尾。
添加标题
04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
张良说:“(他) 是沛公的卫士樊 哙。”
有时“者”“也”连用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判断句是判断人或事物的名称、类别或属性的句子。

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上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者,……也。

这是判断句的典型形式,“者”表示提顿,“也”表判断。

例: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2)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3)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4)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5) 亚父者,范增也。

6)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7) 蔺相如者,赵人也。

(《廉颇》)8)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9) 子瑜者,亮兄瑾也。

10)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11)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注:有的“者……也”形式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原因(实际上是因果复句),释为“之所以……是因为……”。

例:1)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同上》3)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同上》4)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7) 胜之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能急人之困也。

有的“所以……者”省略,但仍然是解释原因的判断句,如:“良庖岁更刀,割也”即“良庖(所以)岁更刀(者),割也”。

2.……,……也。

例:1)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2) 妾,洞庭龙君之女也。

《柳毅传》3) 吾君,龙也。

《柳毅传》4) 毅,大王之乡人也。

《柳毅传》5) 此钱塘也。

《柳毅传》6) 此天子气也。

7)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8)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赤壁之战》9)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10) 我,子瑜友也。

(《赤壁之战》)11)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2018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判断句

2018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判断句

2018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判断句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方柯,天才也。

”3、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

”4、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5、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古文中常见的判断句式

古文中常见的判断句式

七、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用 “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八、用动词“是”表判断。此现象 出现较晚,且较少见。
三、“……,……也”
在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 现,一般省略“者”,在句末只用“也”收尾, 表示判断。主语的后面,或有停顿(逗号标点), 或无停顿(不加标点)。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 秦师》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苏武传》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
五、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
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邶风· 静女》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
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荀卿,赵人。(《史记· 孟荀列传》) 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古文中常见的判断句式
什么是判断句
【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 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判断句的类型
1、“……者,……也” 2、“……者,……” 3、“……,……也” 4、“……,……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 6、“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副词表示肯
定判断,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用“为”联系主语和谓
语,表示判断 8、用动词“是”表判断。此现象出现较晚,且较少
见。

文言文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语法结构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文言文众多的句式中,判断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所谓判断句,就是用来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的句子。

简单来说,就是回答“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的句子。

在文言文里,判断句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和形式。

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乃”“为”等。

比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在这个句子中,“……者,……也”就是一个典型的判断句标志。

通过这种形式,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陈胜是阳城人。

再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这里的“乃”字,就表明了“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这一判断。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此句中的“为”字,意思是“是”,告诉我们“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然而,并非所有的文言文判断句都有这些明显的标志词。

有些判断句是通过语义来表达判断的。

比如,“刘备天下枭雄。

”这句话虽然没有“者”“也”“乃”“为”等标志词,但从语义上,我们能清楚地知道这是在说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多样,在理解和翻译的时候,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句子的结构来进行准确的判断。

在学习文言文判断句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区别。

现代汉语中,我们通常用“是”来表示判断,比如“他是学生”。

而在文言文中,判断的方式则更加丰富和多样。

掌握文言文判断句对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不能准确判断句子是否为判断句,以及其表达的具体含义,就很容易在理解文章时出现偏差。

比如,在阅读史书时,如果误判了一个判断句,可能就会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理解产生错误。

在文学作品中,判断句的运用也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者通过巧妙地运用判断句,能够更加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此外,文言文判断句在考试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无论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还是文言文的翻译,都经常会涉及到判断句的相关知识。

要想熟练掌握文言文判断句,需要我们多读多练。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判断句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判断句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判断句解析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⑶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北朝民歌《木兰诗》)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③且相如素贱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陶渊明《桃花源记》)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⑺无标志判断句。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资料整理—判断句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资料整理—判断句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资料整理—判断句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方柯,天才也。

”3、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

”4、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5、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
齐王纳谏》)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

(《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

(同上)
2省略现象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问:( )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

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3.省略宾语。

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

(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 )斗卮酒。

(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
竖子不足与( )谋。

(同上)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

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