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一练前第二次强化训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精品: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尖子生专训(二)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4.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 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 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上图中的内容和文字注解可知①所处的时期是唐代前期,②是北宋时期,③是南宋时期,④是明清之际。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代前期社会稳定,疆域广阔;北宋时期理学开始形成,思想发展,但北宋王朝疆域不广阔,故排除B;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故排除C;明清之际社会稳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思想界开始趋于保守,故排除D。
结合选项内容内容可知A项描述正确。
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各朝代的特点25.明中期后,政府在福建漳州征收加增饷,“加增饷者,东洋吕宋(即菲律宾),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
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即有货亦无几。
故商人回澳,征水陆二饷(船税与货物税)外,属吕宋船者,每船更追银百五十两,谓之加征。
”加增饷征收反映了当时A.赋役货币化政策成效日益显著 B.朝贡贸易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C.西方对华货物销售呈滞销状态 D.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考查了学生正确解读题意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主要叙述了明代政府对自吕宋归来的商船征加增饷的情况。
加增饷的出现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府政策的改变,体现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D符合题意。
赋役货币化的效果和西方对华货物的销售状态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AC;题干反映的不是朝贡贸易,故排除B。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5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24.《汉书·严助传》记载:“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材料表明汉武帝时期A.选官权控制在地方手中 B.任用儒生参政加强皇权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D.贤良是选官的主要标准25.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26.《唐律疏议》记载:“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材料可以表明古代法律A.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工具 B.以维护公众利益为主要目的C.是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手段 D.以民间私法为主要立法方向27.有学者说: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挟持幼主,权倾朝野。
顺治朝修史夸赞他的功绩,回避其杀害功臣的事实;康熙帝夺回权力后修史记录了他擅权欺君的罪行;乾隆朝修史时则为称述先祖功业肯定了他的功绩。
这位学者意在①强调史学理论是影响历史解释的重要因素②指出政治需要损害了历史记载的真实性③倡导对同一历史人物必须要有不同的评价④说明古代官修史书具有政治说教的功能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D.②④28.决定下表中企业走向的主要因素是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B.自然经济的抵抗C.封建官商合办的经营方式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9.“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高三高考考前仿真考试(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5届高三高考考前仿真考试(二)历史试题24.管仲认为:“有道之君……下有五横以揆(纠察之意)其官,则有司不敢离法而使矣。
”宋代学者王应麟指出:“至秦,人主自亲事从操制臣下”,“御史大夫遂与丞相分权矣”。
材料说明A.建立监察制度成为历史必然B.建立监察制度是为了社会稳定C.监察制的建立有助于维护君主统治D.在春秋时监察制度已经推行25.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
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A.跻身仕途的平民取代了门阀家族,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B.佛道的虚无和消极让位于儒家思想的积极、理性和乐观C.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D.商业对国家的财政政策至关重要,政府稳步提高货币的供给26.周敦颐曾论及“孔颜乐处”,他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可见理学对“乐”的追求是A.心外无理,心外无乐B.存天理、灭人欲C.格物致知,格苦致乐D.精神超越,身心和谐27.据考证,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再铸过钱,但成都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白银成为主流货币 B.铜钱取代铁钱C.民间发行交子,对铁钱的依赖降低 D.经济萧条,对铁钱的需求减少28. 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明初规定盐商必须赴边塞纳粮,由官府酬给盐引,商人持引至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方可贩卖取利,这叫“开中法”。
到明中期,开中法逐渐废弛,改行折色制,规定商人只要交纳现银,即可办引行盐。
这一变化A.反映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导致“民日贫,财日匮”困窘局面C.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D.严重挫伤了盐商运粮换盐的积极性29.《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
河南省三门峡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一练前第二次强化训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5—2016学年上期高三一练前第二次强化训练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文中说:“史学家治史重在恰如其分地解读史料,适得其所地呈现史事,从各种层面角度显现前人本意和史事本相以及相互联系,并且表明依据什么说是如此这般,所用论据是否经过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的反复验证。
”这说明治史A.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B.可以知得失,辨真伪C.贵在还原历史的真相D.应相信史料,重推理2.“征辟”是中国汉代耀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启辛”是由政府高官征辟属吏,然后向朝廷推荐。
这反映出汉代A.皇帝亲自考查选拔人才B.无须通过考查即可任用C.选官方式有一定主观性D.孝廉是入仕的主要依据3 .搬穿,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它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
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搬穿冠,穿绣有“搬穿”图案的补服。
这表明古代统治者A.主张清廉惠民政治B.希望恢复商周时代的法制C.企盼统治长治久安D.追求清政廉明的政治理想4.自秦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以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
但是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
这一现象被史学家们称之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C.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5.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
据此可知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6.“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诞’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6届高三高考考前仿真训练(一)文科综合试题

乙丁丙甲2015届高考考前仿真训练(一)文科综合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140分)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凡是温度在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土壤)称为冻土。
读“北半球沿某条经线多年冻土分布剖面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冻土分布特点是 A .季节冻土水平分布的范围小 B .不连续多年冻土带多分布在高纬地带 C .季节冻土多分布在极地附近D .中纬度的多年冻土随纬度增高而增厚2.亚欧大陆自西向东冻土带的分布南界具有纬度高—低—高变化规律,其主导因素为A .海陆位置差异B .东中西地形差异C .土体颗粒的组成D .植被种类与多少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
读“某城市局部区域剖面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图”,回答3~4题。
3.该市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① ② ③ ④ ① ② ③ ④2002年2012年A .甲区域B .乙区域C .丙区域D .丁区域4.下列有关丙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 .进行合理规划,加强人文城市化的建设B .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生活方式的转变C .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高,城市规划合理D .今后需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地陆续启动实施“单独两孩”(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全国不设统一的时间表。
读“我国①、②、③、④四省(区)不同时期人口年龄构成图”,回答5~6题。
5.从图中数据来看,最有可能首先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的省(区)是 A .①B .②C .③D .④6.从图中看出,2002年至2012年期间,①省(区)A .社会总抚养比有所下降B .省(区)内人口流动量大C .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提高D .人口数量明显增多读“某区域小流域图”,回答7~8题。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一练前第二次强化训练考试物理试题解析(解析版)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高三物理备课组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7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8~10小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 2015年元宵节期间人们燃放起美丽的烟火以庆祝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按照设计,某种型号的装有烟花的礼花弹从专用从专用炮筒中射出后,在 3s 末到达离地面 90m 的最高点时炸开,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
假设礼花弹从炮筒中竖直向上射出时的初速度是v 0,上升过程中所受的平均阻力大小始终是自身重力的k 倍,那么为v 0和k 分别等于A. 30m/s 1B. 30m/s 0.5C.60m/s 0.5D.60m/s 1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上升过程中所受的平均阻力f kmg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1mg fa k g m+==+,根据212h g t =060/v at m s ==,而2 120/k g m s +=(),所以1k =, 故选项D 正确。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名师点睛】礼花弹从炮筒中竖直射出时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对其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及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即可求解。
2.如图所示,细绳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的O 点,另一端穿过一张CD 光盘的中央小孔后拴着一个橡胶球,橡胶球静止时,竖直悬线刚好挨着水平桌面的边沿。
现将CD 光盘按在桌面上,并沿桌面边缘以速度v 匀速移动,移动过程中,C 、D 光盘中央小孔始终紧挨桌面边线,当悬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时,小球上升的速度大小为( )A .vsinB .vcosC .vtanD .vcot ZXXK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线与光盘交点参与两个运动,一是沿着线的方向运动,二是垂直线的方向运动,则合运动的速度大小为v ,由数学三角函数关系,则有:v vsin θ=线;而线的速度的方向,即为小球上升的速度大小,故A 正确,BCD 错误;考点: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名师点睛】考查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分运动与合运动的确定是解题的关键,同时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内容。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尖子生专题训练历史试题(答案不完整)

2015-2016学年下期高三尖子生专题训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答题卷的表格中,每小题2分,共48分)1. 今人研究中国古史,多有「传说时代」的观念,某学者说:「从现在的历史来看,只有到殷墟时代,才能算作进入了狭义的历史时代。
」此处所谓「狭义的历史」是指「信史」。
这位学者的意见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家的史学方法,请问这位学者以殷墟时代为「传说时代」与「信史」间之分野的理由何在?A.因为中国文献中没有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故只有凭借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我们才能得知商以前的历史B.虽然中国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但学者认为必须配合地下文物的出土,才能被证明为信史C.中国的考古发现中最早文物出于殷墟,且历史研究的唯一根据是地下出土的文物,故中国的信史始自殷墟D.中国文化渊源于殷商文化,在殷墟时代以前的历史多非中国文化,故不是中国史的一部分2.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
从中得出正确信息有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同姓诸侯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④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高效统治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3.下面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区的郡县增置表可以反映出A .江南地区不断得到开发B .江西受隋末战乱影响最大C .江南地区文化超前发展D .福建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4.观分析得察下面两幅图示,对其本质异最为准确的是A .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B .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C .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机构的职能D .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5. 表三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表三 清代北洋贸易三大区域沿海贸易税收统计C .清代“海禁”政策的松弛D .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6.某书描述杭州一名女子改扮男装,进入书院读书。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精英对抗赛试题

2015-2016学年上期高二第二次精英对抗赛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C.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
”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 )A.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B.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D.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3.宋人陆九渊说:“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千百年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由此可推知苏格拉底和孔子、朱熹、王阳明思想的相通之处在于探讨( )A.人类的普遍道德标准问题 B.抽象意义上的哲学理论问题C.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问题D.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4.荀子说:“故,法不能独立,令不能自行。
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在此,荀子( )A.认为法律应当由君子制定B.强调良吏执法的重要性C.主张在执法时将君子和小人区别对待D.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君子以德治国5.《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第一》日:“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
“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出天行有常探究客观规律B.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C.宣扬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D.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6.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二千五百年儒学概略》中指出:“儒家在北朝时专讲注疏,中唐以后,要把春秋三传,束之高阁……儒家在北朝时,专讲训诂名物,中唐以后主讲明心见性……”梁启超之意是( )A.心学实际上孕育于中晚唐B.佛教的兴盛影响了儒学的发展C.北朝至唐,儒学失去正统思想的地位D.唐朝时形成“三教合归儒”的现象7.朱熹认为,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就是天理,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河南省陕州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5—2016学年上期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 山东常被称为“齐鲁之邦”,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2.《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告之罪”相等的“反坐”。
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
”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C.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3.《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
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据材料可知,左雄建议东汉察举制要①规定察举对象年龄必须在四十以上②通过考试来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③结合科举考试制度多途径选拔人才④尽量避免察举过程中的舞弊现象A.①③ B.②④C.①② D.②③④4.下图是西周初期的分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建立之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镐京的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几乎没有。
其如此封侯布局的主要目的是A.扩展周王朝的疆域B. 监督商族残余势力C. 利于周朝文化远播D. 防范诸侯割据称雄5.苏东坡认为:“且平时大商所苦以盐迟而无人买,小民之病以僻远而难得盐。
今小商不出税钱则所在争来分买,大商既不积滞,则轮流贩卖,收税必多。
”可见其A.主张抑制大商人势力 B.强调税收要用之于民 C.关注商业流通 D.提出农商皆本6.“戽车寻丈旧知名,谁料飞空效建瓴。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暑假入学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暑假入学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48分。
在每小题所出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3.《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现)。
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宰相),迥乎异矣。
”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C.殿阁大学士的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4.(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5.(2013·广东文综·18)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
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6.下列图片说明雅典民主政治()雅典娜神像雅典剧院帕特农神庙A.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B.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C.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D.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7.《十二铜表法》第五表中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精品解析: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精英对抗赛历史试题解析(原卷版)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精英对抗赛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晋B.齐C.宋D.燕2.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
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中央集权体制B.扩充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3.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
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
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A.周天子丧失“共主”地位B.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C.诸侯间争霸战争日趋激烈D.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需要4.史书记载公元前3世纪一事:“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
”将所得韩地建立颖川郡。
此事最有可能发生于( )A.公元前231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315年D.公元前214年5.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
“根本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 )A.文官政治取代了地方藩镇的军人政治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制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特权政治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6.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统治者逐渐重视廉政建设B.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C.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D.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7.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撼。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精英对抗赛试题

2015-2016学年下期高一第二次精英对抗赛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共6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皆在禁杀之列。
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 )A.宰杀耕牛现象严重B.农业经济得到强化 C.社会动荡耕牛锐减D.尊重民众宗教禁忌2、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
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
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
这主要说明(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3、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
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
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 ) 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 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C.开放口岸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5、“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基点。
……明清社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并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此也就不能提供出一个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土壤环境。
”该材料主要论证的是(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条件 B.明清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C.技术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经济社会的主要表现是经济繁荣6、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6届高三数学上学期一练前第二次强化训练考试试题 理

2015-2016学年上期高三一练前第二次强化训练(理科)数学试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全集U R =,集合2{|230}M x x x =--≤,N ={}2|31y y x =+,则U M C N ⋂= A .}11|{<≤-x x B .}11|{≤≤-x x C .}31|{≤≤x x D .}31|{≤<x x2、i 是虚数单位,若21ia bi i+=++(,)a b R ∈,则lg()a b +的值是 A 、2-B 、1-C 、0D 、123、已知等比数列{}n a 中,各项都是正数,且1321,,22a a a 成等差数列,则91078a aa a +=+ A、1 B、3- C、1+D、3+4、下列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1)cos 0α≠是2()2k k Z παπ≠+∈的充分必要条件(2)()sin cos f x x x =+则()f x 最小正周期是π(3)若将一组样本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加上同一个常数后, 则样本的方差不变 (4)设随机变量ζ服从正态分布(0,1)N ,若(1)P p ζ>=,则1(10)2P p ζ-<<=- A.4 B.3 C.2 D.15.已知菱形ABCD 边长为2,3B π∠=,点P 满足AP AB λ=u u u r u u u r ,λ∈R .若3BD CP ⋅=-u u u r u u r ,则λ的值为A 、12B 、12-C 、13D 、 13-6.如图所示的程序的功能是7.现有四个函数:①sin y x x =⋅;②cos y x x =⋅;③|cos |y x x =⋅;④2xy x =⋅的图象则按照从左到右图象对应的函数序号安排正确的一组是 A .①④②③ B .①④③② C .④①②③ D .③④②①8.设抛物线2:2(0)C y px p =>的焦点为F ,点M 在C 上, 5MF =,若以MF 为直径的圆过点(0,2),则C 的方程为 A 、2248y x y x==或 B 、2228y x y x ==或C 、22416y x y x ==或 D 、22216y x y x ==或9. 变量,x y 满足条件1011x y y x -+≤⎧⎪≤⎨⎪>-⎩,则22(2)x y -+的最小值为92 D. 510.已知非零向量a 、b满足a b a b +=-= ,则a b + 与a b - 的夹角为( )56A π、 6B π、 23C π、 3D π、11、设双曲线22221x y a b-=的两条渐近线与直线2a x c =分别交于A,B 两点,F 为该双曲线的右焦点.若006090AFB <∠<,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A.( B.) C .()1,2 D.)+∞12、设函数()()333x xf x e x x ae x=-+--()2x ≥-,若不等式()f x ≤0有解.则实数a 的最小值为A .21e -B .22e -C .21e- D .212e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四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3. 若21)23sin()sin(=+++x x ππ,,则sin 2x = . 14. 13.在*3)()n n N -∈的展开式中,所有项的系数和为32-,则1x 的系数等于xx15.已知函数()ln ()mf x x m R x=-∈在区间[1,e]上取得最小值4,则m= 16.已知抛物线y=4x 2的准线与双曲线22221x y a b-= (a >0 ,b >0)交于A 、B 两点,点F 为抛物线的焦点,若∆FAB 为直角三角形,则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尖子生专题训练(三)历史试题

2015—2016学年下期高三尖子生训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2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24.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
”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
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
据此可知,“差序格局”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B.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C.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25. 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
明朝建立后,在30万军队人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
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
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
以上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框架下的经济开发进程B.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系的完备C.军屯生产在古代农业体系的主体地位D.云南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26.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A.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B.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C.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30.“兵匪互换”是北洋政府期间军队与土匪的非制度关系的主要表现。
朱执信有云:“古人寓兵于农,近人寓兵于匪”;黎元洪总统1922年通电亦称:“遣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
该现象的出现A.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带来的兵源充足B.反映了民国时期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性C.说明“为匪耻辱”文化心理困扰的解除D.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政治动荡31.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尖子生专题训练(二)试题

2015—2016学年下期高三尖子生专题训练(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4.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25.明中期后,政府在福建漳州征收加增饷,“加增饷者,东洋吕宋(即菲律宾),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
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即有货亦无几。
故商人回澳,征水陆二饷(船税与货物税)外,属吕宋船者,每船更追银百五十两,谓之加征。
”加增饷征收反映了当时A.赋役货币化政策成效日益显著B.朝贡贸易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C.西方对华货物销售呈滞销状态D.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26.古罗马某法律规定,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面四个条件:(一)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二)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人;(三)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四)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宣述。
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法律是A.自然法 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27.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对此解读有误的是A.主张探讨人类社会 B.追求道德和正义C.维护雅典的直接民主 D.体现神秘主义色彩28.1922年10月,中共党员杨匏安曾指出:“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达(展)最落后的国家,国家的政权掌握在军阀官僚手里,目前革命第一步,就是打倒封建特权。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2015—2016学年上期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 )A.宗法血缘关系 B.家国同构观念 C.尊卑等级意识 D.以民为本思想2.“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1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B.中国原始农业起于商朝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本图13.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
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能强。
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
”由此可知春秋时期( )A.分封制完全被县邑制取代 B.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C.各级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D.天子不再直接统治臣民4.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申明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6.《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
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升之三。
这反映了A.汉实行抑商政策 B.汉代关税数额最高C.农业的重要地位 D.对“市”管理严格7. 朱熹在评说三国时期历史人物时说:“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注意题中的关键词及其理解,如“战国时期”、“注重实践”(因时而变)、“贵族的存在不合时宜”(法不阿贵)、“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重农抑商、文化高压),即可判断是指法家。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2、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③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④“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黄宗羲)这一发展进程反映了A、仁政思想得到发展B、思想体系日趋完善C、社会矛盾走向缓和D、君主专制逐渐强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核心词语主要是“君”。
随着秦汉实现国家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确立和加强。
理学强调“三纲五常”,主张维护封建秩序,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
到明清时期,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因此儒学主张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确立和加强的过程。
D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君主专制逐渐强化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2015—2016学年上期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高三历史命题组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A.宗法血缘关系B.家国同构观念C.尊卑等级意识D.以民为本思想2.“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1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B.中国原始农业起于商朝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本图13.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
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能强。
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
”由此可知春秋时期()A.分封制完全被县邑制取代B.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C.各级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D.天子不再直接统治臣民4.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申明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6.《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
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升之三。
这反映了A.汉实行抑商政策B.汉代关税数额最高C.农业的重要地位D.对“市”管理严格7. 朱熹在评说三国时期历史人物时说:“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上期高三一练前第二次强化训练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高三历史备课组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文中说:“史学家治史重在恰如其分地解读史料,适得其所地呈现史事,从各种层面角度显现前人本意和史事本相以及相互联系,并且表明依据什么说是如此这般,所用论据是否经过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的反复验证。
”这说明治史A.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B.可以知得失,辨真伪C.贵在还原历史的真相D.应相信史料,重推理2.“征辟”是中国汉代耀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启辛”是由政府高官征辟属吏,然后向朝廷推荐。
这反映出汉代A.皇帝亲自考查选拔人才B.无须通过考查即可任用C.选官方式有一定主观性D.孝廉是入仕的主要依据3 .搬穿,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它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
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搬穿冠,穿绣有“搬穿”图案的补服。
这表明古代统治者A.主张清廉惠民政治B.希望恢复商周时代的法制C.企盼统治长治久安D.追求清政廉明的政治理想4.自秦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以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
但是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
这一现象被史学家们称之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C.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5.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
据此可知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6.“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诞’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材料反映出景德镇A.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商帮B.制瓷工艺导致瓷业生产分工细致C.瓷业习俗助推工艺水平提高D.瓷业习俗深刻影响新工艺的发明7.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
”其思想主旨是A.提倡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B.继承发展古代传统思想C.希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D.维护传统道德价值体系8. 在筑城技术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
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这种变化反映了A. 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B. 火药用于军事导致筑城技术的改变C. 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D. 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9.经济学博士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说:“上海,1850年进口货物为390. 8万元,其中鸦片占5400,棉布为3400,棉纱为600;1870年,进口货物为6457. 4万元,鸦片占3400,棉布为5000,棉纱为6000”这种现象反映出A.传统手工业已消失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C.小农经济加速解体D.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较快发展10.据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一年,日本对中国的棉纱输出立刻增长了4. 3倍;第二年,在1896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 8倍”。
这说明A.中国近代纺织原料主要依赖进口B.帝国主义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C.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加深D.中国民族工业对棉纱需求剧增11.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联合力量所推动的。
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在某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
这一看法A.否定了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作用B.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C.主要强调清政府在运动中的作用D.忽视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客观存在12.下面是不同时期人们对中国抗战的评价情况表。
三种评价表述的共同主题是中国抗战的胜利A.是中国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B.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是中国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一次重塑D.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13.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
这段材料说明A.清代官民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B.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污染加重C.京城城市规模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几率提高D.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14.建国初期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 6 0 0,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000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
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A.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B.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D.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15.美国福特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
“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毛泽东再次邀请尼克松访华”。
这表明当时中国A.外交形势受到冷战影响B.美国政府决策效率低下C.力推中美关系全面和解D.外交困境并未实现突破16. 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超产自销产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
这说明A.计划经济体制完全崩溃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C.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D.企业经营管理出现混乱17.“截至2009年10月,两岸贸易额累计达1. 6万亿美元;大陆有关方面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 9万多个,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累计超过588亿美元。
大陆企业自2009年开始对台投资以来,项目约180个,金额近10亿美元。
”这体现出A.“一国两制”理论有新发展B.“九二共识”原则得到国共两党认可C.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D.“和平统一”是两岸关系的最终结局18.“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与实践,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对个人自由和个人责任心强调一所有这些都是古希腊留给人类的光辉遗产。
”材料说明A.古希腊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先河B.小国寡民的政体不适合古希腊C.古希腊文明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D.古希腊城邦民主值得各国学习19.罗马帝国时期,公民和臣民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这样,至少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罗马法发展起来了”。
这表明罗马法A.维护罗马民主政治B.注重顺应时代潮流,适时调整C.意在实现人人平等D.重在协调公民和臣民间的关系20.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记述了英国在1700年到1780年间国家总产出增长了6700,到了1800年增长了15100。
这说明A.殖民掠夺是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B.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C.工场手工业孕育工业革命D.技术革新蕴藏了巨大动能21.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阿克曼说:“‘我们人民’是美国立国之根基,但美国的政治智慧在于并没有像法国卢梭以及大革命那样把‘人民’推演到极端,而美国人民的幸运和政治精英的睿智也在于他们总是恰如其分地达到了某种平衡。
”这说明美国政体A.未受卢梭民主思想影响B.体现自由与共和的政治精神C.旨在维护人民主权D.寻求代议制下的权力制约22.列宁曾说:“巴黎公社最终结束了这一资产阶级改革的发展过程,只是由于无产阶级的英勇,共和制这种最明显地表现出阶级关系的国家组织形式才得以巩固起来。
”这表明A.工人斗争推动了法国共和制度的建立B.法国共和观念孕育于无产阶级革命中C.巴黎公社尝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D. 1875年宪法使法国共和制度建立23.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在这里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
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
这反映出当时德国A.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B.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C.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D.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24.右面是某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比例的示意图。
这反映出当时A.资本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对外侵略主流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海外利益分配不均C.新科技成果得到充分运用D.美德经济已经超越了英国25.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
”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26.复旦大学历史学家姜义华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旧俄国长期统治下形成的政权万能论以及宗法式的情绪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头脑侵袭的结果。
”其意在说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专制色彩B.旧俄国宗法传统在苏联得到推崇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合社会主义D.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成果近于丧失27. 1932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在竞选演讲中提出“新政”,以此结束经济大萧条,结果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
可见,当时美国A.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B.国家干预优势凸显C.急需要走出危机困境D.总统选举程序混乱28.下面是为1928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位次变化情况表。
其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苏联A.无产阶级政权已建立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施C.计划经济有其自身优势D.计划经济优于欧洲市场经济29.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在1947年提交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没有美国更为迅速的大量援助……除了对世界未来和平与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外,对我国国内经济的影响也是极为严重的,将失去我国剩余产品的销售市场”。
由此可见,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出发点是A.稳定资本主义制度B.尽快促进西欧经济的恢复C.维护美国经济利益D.使欧洲服从于美国的意志30.1953年,法国舆论研究所在国内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提出“依你之见,西欧联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还是激化因素?”答案的构成为:41%说“抑制”,21%说“激化”。
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西欧走向联合是民心之所向B.西欧联合消除了内部矛盾C.西欧联合将是国际重要力量D.西欧联合加剧了美苏冷战31.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
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
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