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感染之种类及定义
医院感染定义及分类
![医院感染定义及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ed5a1b1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4.png)
医院感染定义及分类医院感染定义及分类1、引言医院感染是指在接受医疗服务期间发生的新的感染,不包括意外事故或患有抵抗力低下的疾病人群本身的感染。
医院感染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患者健康和医院运营具有重要影响。
2、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可以分为两类:局部感染和系统性感染。
2.1 局部感染局部感染是指感染病原体限于一个器官或部位的感染。
常见的局部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切口感染等。
2.1.1 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指细菌、或真菌侵入呼吸道引起的感染。
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支气管炎和鼻窦炎等。
2.1.2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指尿液中的细菌侵入尿路引起的感染。
常见的尿路感染包括膀胱炎、尿道炎和肾盂肾炎等。
2.1.3 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切口被致病菌侵入并引起感染。
常见的切口感染包括手术切口感染、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等。
2.2 系统性感染系统性感染是指感染病原体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引起全身性感染。
常见的系统性感染包括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和脑膜炎等。
3、医院感染分类根据感染来源和感染病原体类型,医院感染可以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3.1 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是指患者自身因素引起的感染,如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器官功能损害等。
3.2 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是指患者从外部获取感染,主要与医疗机构的环境、设备和医护人员相关。
3.2.1 医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治疗过程中获取的感染。
3.2.2 社区源性感染社区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之外的社区环境中获取的感染,但在住院期间发展为医院感染。
4、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医院感染统计表、医院感染预防手册等。
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指医疗机构为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5.2 局部感染:指感染病原体限于一个器官或部位的感染。
5.3 系统性感染:指感染病原体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引起全身性感染。
医院感染分类
![医院感染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64ce5207f524ccbff0218472.png)
医院感染分类1.按病原体来源分类按病原体来源可将院内感染分为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带人性感染4种。
(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指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即来自其他住院患者、医务人员、陪护家属和医院环境,如诊疗器材和制剂污染造成的医源性感染。
这类感染在经济落后国家占的比例较大,可导致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
交叉感染可通过加强消毒、灭菌、隔离措施和宣传教育工作来预防和控制。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指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菌群(皮肤、口咽、泌尿生殖道、肠道)的正常菌丛或外来的已定植菌。
在医院中,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体内生态环境失衡或发生细菌易位时即可发生感染,如做支气管纤维镜检查可将上呼吸道细菌带至下呼吸道引起感染。
这类感染呈散发性,从目前而言,内源性感染的预防较困难,主要靠自身免疫力增强。
(3)医源性感染:即指在诊断治疗或预防过程中,由于所用器械、用物、材料及场所的消毒不严,或由于制剂不纯而造成的感染。
(4)带入性感染:患者人院时已处于另-~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住院后发病,传染给其他患者。
如痢疾患者人院前已感染上腮腺炎,入院后发病,致使腮腺炎在医院内传播蔓延开来。
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与其他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托儿所、学校、旅馆、饭店、公共场所等发生的感染是不同的。
2.按病原体种类分类按病原体种类可将院内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其次是病毒感染,每一类感染有可根据病原体的具体名称分类,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分枝杆菌感染、柯萨奇病毒感染、爱柯病毒感染等。
医院是患者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
院内感染的名词解释
![院内感染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d65a7a7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c.png)
院内感染的名词解释院内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如医院、诊所、养老院等)内发生的感染。
这种感染通常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院内感染在医疗机构内部传播,可影响患者、访客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以下是对院内感染的分类和预防措施的详细解释。
分类:1. 外源性感染:由医护人员、访客或环境中的病原菌引起的感染。
2. 内源性感染:由患者自身的微生物感染引起,通常是由机会病原菌(如革兰阴性菌)或多药耐药菌株引起的。
3. 交叉感染:通过医疗机构内不同患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感染。
预防措施:1. 无菌操作:医务人员在任何接触患者之前应进行彻底的手卫生,包括洗手或使用酒精消毒剂。
2. 隔离措施:对于已感染病菌的患者,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如单间隔离、呼吸道隔离、接触隔离等。
访客和医务人员在进入隔离区域之前应注意个人防护和洗手程序。
3. 消毒和清洁:医疗机构应实施严格的消毒和清洁程序,以确保设备、器具、表面和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这包括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和杀菌剂。
4. 高效过滤器和通风系统:医疗机构应采用高效过滤器和通风系统,以减少空气中的微生物和颗粒物的传播。
这将有助于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5. 医疗器械的正确使用和消毒:医务人员应正确使用医疗器械,并按照指示进行消毒。
这包括对创伤、导尿和呼吸道插管等器械的正确清洁和消毒。
6. 饮食和水源安全:医疗机构应确保提供安全和洁净的饮食和水源,以避免因食物和水源污染而引起的院内感染风险。
总结:院内感染是医疗机构中一个严重的问题,会对患者、访客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
通过实施正确的预防措施,如无菌操作、隔离措施、消毒和清洁、高效过滤器和通风系统、正确使用和消毒医疗器械以及确保饮食和水源的安全,可以有效地减少院内感染的传播风险。
医疗机构应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和程序,以确保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并定期监测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传播。
医院感染的分类
![医院感染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6fc14467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24.png)
医院感染的分类引言概述: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期间在医院内感染的疾病。
医院感染是医疗机构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了解医院感染的分类对于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院感染的分类,包括来源分类、感染部位分类、感染类型分类、感染程度分类和感染风险分类。
一、来源分类:1.1 内源性感染:指患者自身的微生物定植或感染在医疗操作中引起的感染。
例如,病人体内的细菌感染可能通过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引起感染。
1.2 外源性感染:指来自医疗环境或医务人员的微生物感染。
例如,手术室内的细菌污染或医务人员的不洁操作可能导致外源性感染。
1.3 交叉感染:指患者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感染。
例如,患者在同一病房内共享医疗设备或护士工作服等可能导致交叉感染。
二、感染部位分类:2.1 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支气管炎等。
这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类,通常由于呼吸机使用、气管插管等操作引起。
2.2 尿路感染:包括尿路感染、膀胱炎等。
这类感染常常与导尿管使用相关,也可能由于操作不当导致细菌进入尿道引起感染。
2.3 切口感染:指手术切口处的感染。
这类感染通常与手术操作不洁或术后伤口护理不当有关。
三、感染类型分类:3.1 细菌感染:包括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感染。
革兰阳性菌感染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而革兰阴性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2 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曲霉菌等真菌感染。
这类感染通常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身上,如白血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等。
3.3 病毒感染:包括呼吸道病毒、肝炎病毒等病毒感染。
这类感染通常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血液传播。
四、感染程度分类:4.1 浅表性感染:指仅影响皮肤和黏膜表面的感染,如皮肤疖、口腔溃疡等。
4.2 局部深部感染:指感染侵犯到局部组织或器官,如肺炎、膀胱炎等。
4.3 全身性感染:指感染已经波及全身,如败血症、脑膜炎等。
医院感染的医疗感染种类
![医院感染的医疗感染种类](https://img.taocdn.com/s3/m/668fef0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4.png)
提高免疫力
鼓励患者加强营养、锻炼身体 ,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 风险。
加强手卫生
医务人员和患者应经常洗手或 使用手消毒剂,减少手部细菌 传播。
隔离和防护措施
对疑似或确诊感染的患者采取 隔离措施,医务人员采取必要 的防护措施。
监测与报告
医院感染的医疗感染种类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contents
目录
• 感染种类概述 • 感染种类详解 • 特殊感染种类 • 感染病例分析
01
感染种类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 间发生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和 院内获得但出院后才发生的感染 。
分类
医院感染可根据病原体类型、感 染部位、感染途径等进行分类, 如接触性、血源性、呼吸道等。
03
特殊感染种类
耐药菌感染
耐药菌感染是指患者感染了具有耐药 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对常用的抗生素 产生抵抗力,导致治疗困难。
耐药菌感染的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 、共同媒介物传播和呼吸道飞沫传播 等。
常见的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 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 球菌(VRE)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 菌等。
预防和控制耐药菌感染需要加强医院 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加强耐药监测 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传染病感染
传染病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被传染 的疾病,这些疾病具有传染性,如流 感、水痘、麻疹等。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感染需要加强医院 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加强患者筛查和隔离措施,以及加强 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制度。
总结词
关于院内感染的规章制度
![关于院内感染的规章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50baa50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c8.png)
关于院内感染的规章制度一、院内感染的种类1. 医源性感染:医务人员因工作需要接触患者,可能会成为感染源,从而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
2. 患源性感染:患者本身可能患有感染性疾病,在医疗过程中会传播给其他患者或医务人员。
3. 环境源性感染:医疗机构内的环境、设备可能存在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也会成为院内感染的来源。
二、预防院内感染的规章制度1.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手卫生培训,学会正确的洗手、消毒等手卫生措施。
同时,医疗机构应提供充足的洗手设施和洗手液,确保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可以方便地进行手卫生。
2. 规范使用抗生素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细菌培养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细菌耐药。
医疗机构应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测系统,定期评估抗生素使用情况,并对不合理使用进行纠正。
3. 建立感染控制委员会医疗机构应设立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院内感染的预防工作。
委员会由院内感染防控专家、医务人员、护士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评估院内感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4. 定期开展感染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院内感染监测机制,定期对医院内各科室、病房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同时,应建立感染病例登记制度,记录院内感染的相关信息,为感染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5. 加强环境清洁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院内的环境进行清洁消毒,特别是常接触的设备、物品等应加强清洁。
同时,医疗废物的处理应符合相关标准,避免废物成为院内感染的来源。
6. 提倡病人隔离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医疗机构应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减少传播风险。
隔离病房应有专门的护理人员负责,同时要求医务人员、患者和访客遵守相应的隔离措施。
7. 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传染病和院内感染的防护培训,学会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
医疗机构也应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用品,确保医务人员的安全。
8. 定期开展院内感染防控演习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院内感染防控演习,检验医务人员和机构的应急反应能力。
医院感染概念及分类
![医院感染概念及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dac41560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6.png)
医院感染概念及分类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诊断、治疗或护理过程中,原本无的感染,却在医疗过程中获得的感染。
医院感染是医疗安全的重要问题,因其给患者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增加治疗成本以及延长住院时间而备受关注。
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概念及分类。
一、医院感染概念医院感染,也称为医疗相关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住院期间或离院后一定时间内,由于医疗原因引起的新发感染。
医院感染主要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血液感染、胃肠道感染等。
医院感染是由多种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如空气飞沫、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水源传播等。
二、医院感染分类根据感染发生的时间、部位及病原体等因素,医院感染可以分为多个分类。
以下是常见的医院感染分类:1.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后手术切口发生的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可分为清洁切口感染、清洁-污染切口感染、污染切口感染、疑似切口感染和深部组织感染等。
2.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患者的呼吸道被病原体感染。
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有肺炎、鼻窦炎、喉炎等。
3.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指尿路被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所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尿路感染有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4.血液感染血液感染是指病原体通过血液途径入侵机体引起的感染。
血液感染的危害较大,常见于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败血症等。
5.胃肠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感染到的胃肠道疾病。
胃肠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等。
6.其他感染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医院感染,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感染,如真菌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医源性结核等。
在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防护方面,医疗机构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与规范。
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在于加强医护人员的卫生防护,消毒灭菌工作的规范执行以及加强医护设施的管理等措施。
总之,医院感染是医疗安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了解医院感染的概念及分类对于有效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医院感染的分类
![医院感染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dc94f998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80.png)
医院感染的分类医院感染,也被称为医疗相关感染或者卫生保健相关感染,是指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患者因各种原于是感染的疾病。
医院感染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预防医院感染,医学界将其分为不同的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类型的感染。
1. 根据感染部位分类1.1 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是指感染源来自于患者周围环境的感染。
例如,手术切口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等。
1.2 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是指感染源来自于患者自身的感染。
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流感染等。
2. 根据感染时间分类2.1 术前感染:术前感染是指在手术前感染发生的情况。
例如,手术切口感染。
2.2 术中感染:术中感染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的感染。
例如,手术室内的交叉感染。
2.3 术后感染:术后感染是指手术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
例如,手术切口感染。
3. 根据感染病原体分类3.1 细菌感染:细菌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
常见的细菌感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等。
3.2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在医院感染中也比较常见,特别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
常见的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感染、曲霉菌感染等。
3.3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也是医院感染的一种类型。
常见的病毒感染包括呼吸道病毒感染、肠道病毒感染等。
4. 根据感染方式分类4.1 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感染源直接接触患者引起感染。
例如,医务人员在处理患者时未进行适当的手卫生导致的感染。
4.2 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患者呼吸、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病原体通过飞沫悬浮在空气中传播给他人。
例如,流感病毒的传播。
4.3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弱小颗粒(气溶胶)传播给他人。
例如,结核菌的传播。
4.4 病媒传播:病媒传播是指通过昆虫或者其他生物媒介传播病原体。
例如,蚊虫传播登革热病毒。
以上是医院感染的常见分类,通过对医院感染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感染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的分类
![医院感染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eb736c9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6.png)
医院感染的分类引言概述: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接受治疗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感染的疾病。
由于医院感染的发生会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一定的困扰和风险,因此对医院感染的分类和了解成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介绍医院感染的分类,以加深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理解。
一、按感染部位分类1.1 外源性感染:指病原体通过外界途径进入患者体内引起的感染。
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等。
1.2 内源性感染:指患者自身的病原体在住院期间引起的感染。
例如,手术切口感染、血液感染等。
1.3 引流性感染:指由于引流装置的使用而引起的感染。
例如,胸腔引流管相关性感染、腹腔引流管相关性感染等。
二、按感染来源分类2.1 外源性感染:指感染源来自医务人员、环境或其他患者。
例如,医务人员手部不洁、医疗设备不洁或患者间的交叉感染等。
2.2 内源性感染:指感染源来自患者自身。
例如,患者自身的病原体在住院期间引起的感染。
2.3 医源性感染:指感染源来自医疗操作、手术或医疗器械。
例如,手术切口感染、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等。
三、按感染严重程度分类3.1 严重感染:指感染病情严重,有明显的器官功能损害或危及生命。
例如,败血症、肺炎等。
3.2 中度感染:指感染病情较轻,对患者的身体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3.3 轻度感染:指感染病情较轻,对患者的身体功能影响较小。
例如,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浅表感染等。
四、按感染病原体分类4.1 细菌感染:细菌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4.2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在医院感染中也较为常见。
例如,念珠菌、曲霉菌等。
4.3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在医院感染中较为少见,但也有发生。
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乙肝病毒等。
五、按感染时间分类5.1 早期感染:指患者在住院初期感染的疾病。
例如,手术后48小时内发生的切口感染。
5.2 迟发性感染:指患者在住院后一段时间发生的感染。
预防院内感染的规章制度
![预防院内感染的规章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7abe22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0.png)
预防院内感染的规章制度一、院内感染的定义和分类1. 院内感染的定义:院内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感染。
2. 院内感染的分类:按感染部位可分为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等;按感染病原体可分为细菌、病毒、真菌等。
二、院内感染的传播途径1. 直接接触传播:患者与医护人员、家属之间的接触导致传播。
2. 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分泌物释放空气中传播。
3. 气溶胶传播:患者呼吸、手术等过程中空气中悬浮的病原体传播。
4. 接触传播:患者和医疗器械等表面接触导致传播。
5. 食物、水传播:食物、水中受污染导致感染传播。
三、院内感染预防的基本原则1. 患者管理:对感染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
2. 环境管理:保持医护环境清洁、消毒。
3. 医护人员管理:加强医护人员的个人卫生和手卫生。
4. 医疗器械管理:加强医疗器械的清洁和消毒管理。
5. 抗生素使用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细菌耐药。
四、院内感染预防的具体措施1. 患者管理:(1)制定感染控制计划,随时监测感染情况。
(2)对感染患者进行及时隔离,避免传播给他人。
(3)加强患者个人卫生,提高免疫力。
2. 环境管理:(1)医疗环境保持整洁,定期消毒。
(2)空气净化,减少感染传播。
(3)医疗废物分类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3. 医护人员管理:(1)定期进行手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习惯。
(2)提倡穿戴合格的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等。
(3)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健康管理,减少感染风险。
4. 医疗器械管理:(1)医疗器械定期消毒检查,确保无菌。
(2)使用前、后对医疗器械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3)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避免交叉感染。
5. 抗生素使用管理:(1)遵守抗生素使用原则,严格按医嘱使用。
(2)定期监测抗生素使用情况,防止耐药菌的出现。
五、院内感染预防的监督和检查1. 设立专门的院内感染监测部门,对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报告。
2. 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院内感染预防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医院感染的分类与定义
![医院感染的分类与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d876a942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43.png)
医院感染可能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降低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医院感染可能影响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导致医疗资源浪费。
THANKS
感谢观看
02
广义定义还包括医护人员在医院 工作中发生的感染。
狭义定义
狭义定义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 感染,不包括住院前已存在的感染和 院外发生的感染。
狭义定义通常仅针对患者,不包括医 护人员在医院工作中发生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分类
根据感染来源分类
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是指患者自身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引 起的感染,外源性感染是指来自其他患者、医护人员、环境等外界的病原微生 物引起的感染。
医院相关性感染
患者出院后发生的与医院 相关的感染。
03
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
接触性传染
接触性传染是指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手部接 触污染的物体表面,再接触口、鼻、眼等黏膜部位,从而引 起感染。常见的接触性传染疾病包括皮肤感染、眼部感染和 胃肠道感染等。
预防措施:加强手卫生,定期清洁和消毒医院环境,对医疗 器械和患者接触物品进行严格消毒,避免交叉使用个人物品 等。
提高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
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防控知 识培训,提高其防控意识和技能
。
定期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宣传 和教育活动,加强医务人员对感
染防控的重视。
建立医务人员感染防控考核机制 ,将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挂钩。
加强医院环境卫管理
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清洁和消 毒,保持医院环境卫生。
对医院内重点区域如手术室、 ICU等进行特殊管理,确保其 环境卫生达标。
对医务人员的影响
增加工作压力
降低工作效率
医院感染的分类
![医院感染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13558f9c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b.png)
医院感染的分类引言概述: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期间,在医疗机构内感染的疾病。
医院感染的分类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院感染的分类,包括感染来源、感染部位、感染程度、感染类型和感染病原体等五个方面。
一、感染来源:1.1 医源性感染:由医疗机构内的医务人员、设备或者环境引起的感染,如手术创伤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等。
1.2 患者自身感染:患者本身携带的病原体在医疗机构内引起感染,如肺炎、腹泻等。
1.3 外源性感染:患者在医疗机构外感染后入院,如社区获得性肺炎、结核病等。
二、感染部位:2.1 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支气管炎等。
2.2 血液感染:如败血症、血源性感染等。
2.3 伤口感染:手术创口感染、烧伤创面感染等。
三、感染程度:3.1 浅表感染:仅侵犯皮肤和黏膜表面的感染,如皮肤炎、口腔黏膜炎等。
3.2 局部深部感染:侵犯局部组织或者器官的感染,如肺炎、膀胱炎等。
3.3 全身性感染:病原体通过血液或者淋巴系统侵入全身引起的感染,如败血症、敗血症性休克等。
四、感染类型:4.1 医院内感染: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感染,如院内肺炎、院内腹泻等。
4.2 医院间感染:患者在转院过程中感染,如转院后获得性感染等。
4.3 院内交叉感染:患者之间通过医疗机构内的交叉传播引起的感染,如多重耐药菌感染等。
五、感染病原体:5.1 细菌感染: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
5.2 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曲霉菌等。
5.3 病毒感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
结论:医院感染的分类对于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对感染来源、感染部位、感染程度、感染类型和感染病原体的分类,医疗机构能够更加精确地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医院感染的分类
![医院感染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9724586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3.png)
医院感染的分类医院感染,也被称为医疗相关感染或者卫生保健相关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接受治疗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感染的疾病。
医院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它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并对患者及医疗机构造成严重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预防医院感染,医学界将医院感染分为多个分类。
根据感染部位、感染来源、感染时间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一、按感染部位分类1. 外源性感染:指由来自医院环境或者医护人员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例如,手术切口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等。
2. 内源性感染:指由患者自身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液感染等。
3. 交叉感染:指在医院内患者之间传播的感染。
例如,多重耐药菌感染、肠道感染等。
二、按感染来源分类1. 医护人员感染:指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感染的疾病。
这可能是由于接触患者的体液、使用不洁的医疗器械或者操作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2. 患者感染:指患者在医院期间感染的疾病。
这可能是由于手术切口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等原因引起的。
3. 环境感染:指由医院环境中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这可能是由于空气中的细菌、水源污染或者不洁的医疗器械等原因引起的。
三、按感染时间分类1. 院前感染:指患者在入院前已感染的疾病。
这可能是由于患者本身的健康状况或者其他医疗机构的感染引起的。
2. 院内感染: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感染的疾病。
这可能是由于医院环境、医护人员或者其他患者的感染引起的。
3. 出院后感染:指患者在出院后感染的疾病。
这可能是由于住院期间的感染未彻底治愈或者出院后暴露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
四、按感染严重程度分类1. 轻度感染:指感染症状较轻微,对患者的生命威胁较小的感染。
2. 中度感染:指感染症状较明显,对患者的生命威胁较大的感染。
3. 重度感染:指感染症状严重,对患者的生命威胁极大的感染。
以上是医院感染的常见分类,了解这些分类有助于医疗机构更好地制定感染控制策略和预防措施。
院内感染与管理
![院内感染与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aa43db3b5727a5e9856a6111.png)
院内感染定义:新的诊断标准将医院感染定义为: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 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 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 医院感染。 院内感染分类:按照病原体பைடு நூலகம்来源不同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1.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 外源性感染,亦称交叉感染或可预防性感染,通常是指病原体来自病人体 外,如其他病人、病原携带者,包括医院工作人员及探视者,以及污染的医疗 器械、血液制品、病房用物及环境等的医院感染。近年来,有些人将引起医院 感染的病原体来自他人的称为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医院环境的称为环境感染。 2.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感染或不可预防性感染(确切地讲,称为难预防感染 更合适)。引起这类感染的微生物来自病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 菌,包括虽从其他病人或周围环境中来的,但已在该病人身上定植的微生物。 例如,肠道、口腔、呼吸道、阴道、尿道及皮肤等部位常构成内源性感染的微 生物“贮藏库”。在平时定植于这些部位的正常菌群对宿主不致病,形成相互 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体系。但是,当病人健康状况不佳,抵抗力下降或免疫 功能受损,以及抗生素的应用等因素,可导致菌群失调或使原有生态平衡失调, 菌群移位(易位),从而引发感染。
环境要清洁:进行无菌操作前半小时通风,停止清扫地面, 减少走动,防止尘埃飞扬。治疗室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一次。 2.工作人员 操作者戴好口罩、帽子,修剪指甲,洗手。 操作 :(1)面向无菌区。手臂须保持在腰部水平以上,不可跨越无菌 区; (2)取无菌物品必须用无菌钳;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亦不 可放回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 一份无 菌物品,仅供一位患者使用,防止交叉感染。 物品管理: 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无菌包外应注明物品名称和灭菌日期, 物品按灭菌日期先后放置,在未污染的情况下可保存7天,过期或包 布受潮应重新灭菌。 无菌物品污染或疑有污染,不可再用 。
院内感染的概念
![院内感染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00717e2116fc700abb68fc6a.png)
五、医院感染的现状
第三节 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
一、 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 感染来源
是那些感染了疾病的原发病人,但也可能是
病人和医务工作者中的健康携带者,或是宿主体 外的微生物贮存,最主要的来源是已获院内感染 的病人。
三、 传播途径*
1 空气传播 2 接触传播 3 共同媒介物传播 指水、食物、药物、血液及其制品、输液制品及一 些医疗设备等均为病人共用或常用,因其受到病原体污染 引起医院感染,称为共同媒介物传播。 四、 病人易感性
观察在医院的人群中医院感染发生频率和分
布以及影响感染的有关因素,其目的是及时
发现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降低 医院感染发生率。
二、 监测指标 1. 发病率 2. 现患率 3. 病死率 4. 漏报率
第六节 院内感染的管理控制 一、 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注意以下几点: ① 有明确潜伏期的:自入院第一天算起,超过 平均潜伏期后所发生的感染。 ② 无明确潜伏期的:在入院48小时后的感染。 ③ 若病人发生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第十章 院内感染
nosocomial infection, hospital infection 掌握 熟悉 院内感染的概念,院内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院内感染的分类和特点。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
院内感染的监测和管理控制。
了解 院内感染的病原体的种类及其特性。院内感染 发生的常见原因。
第一节 院内感染概述 一、 院内感染的概念* 即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hospital infection),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医院相关感 染(hospital associated infection) 是指在医院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时已 有或已潜伏的感染。院内感染的范围可为各种 病人、医院工作人员、探视者。Βιβλιοθήκη 二、 院内感染发生时的管理
医院感染定义
![医院感染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48e4b9b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8b.png)
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也称为医疗相关感染或医疗保健相关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接受医疗服务的患者在入院后出现的新的感染。
医院感染可以在住院期间发生,也可以在出院后一段时间内出现。
医院感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会增加患者的病情恶化和死亡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对医疗机构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医院感染的定义和监测非常重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医院感染被分为四个主要类型: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指手术后30天内在手术切口或手术部位发生的感染。
2. 呼吸道感染:指在机械通气期间或48小时内发生的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
3. 尿路感染:指在导尿过程中或导尿结束后48小时内发生的尿路感染。
4. 血液感染:指在中心静脉导管插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血液感染。
此外,医院感染还可以包括其他类型的感染,如胃肠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
为了确保对医院感染的准确监测和报告,医疗机构通常会制定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和指南。
这些指南包括以下内容:1. 医院感染的定义和分类:明确医院感染的范围和类型,以便进行准确的监测和报告。
2.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制定明确的诊断标准,以便医护人员可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了医院感染。
3. 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报告:建立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医院感染的数据,并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和机构。
4. 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使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环境清洁等,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5. 医院感染的教育和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控制的能力。
6. 医院感染的质量评估:定期评估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预防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
总之,医院感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患者和医疗机构都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负担。
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流程和指南,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9fe3356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a1.png)
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制度一、院内感染的定义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与医务人员、医疗设备或者院内环境等有关的感染。
院内感染可以是直接或间接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
二、感染控制措施1.手卫生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前及时洗手,并根据需要采用手消毒或戴手套。
在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特殊区域要求严格执行洗手消毒规定。
2.防护设备使用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设备,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对于传染性极强的疾病,还需使用特殊防护装备。
3.环境洁净医院要定期对病房、手术室、病床、器械等进行清洁和消毒。
特别是重点区域和设施,如卫生间、垃圾处理区、餐厅等。
4.病人隔离对怀疑或确诊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
根据疾病的传播方式和严重程度,做好相应的隔离管理,避免感染蔓延。
三、员工培训1.院内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所有参与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都应接受院内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包括感染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手卫生等,以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
2.疫情防控培训医院要定期举办疫情防控相关的培训,特别是针对流行性疾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措施和应对方法。
提高医务人员处理突发疫情的应变能力。
四、监督和评估1.内部监督医院应设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制定、监督和评估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确保相关措施的有效性。
2.外部评估定期邀请专业的外部评估团队对院内感染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外部评估可以借鉴其他医院的先进经验,提高院内感染管理水平。
五、违规违纪处理对于违反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的员工,医院应依法依规进行相应的处理。
违规行为包括不戴口罩、不洗手、不穿隔离衣等不当操作行为。
总结: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是医院必备的规范和流程,对于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
医院应通过加强员工的培训和监督,完善感染控制措施和环境管理,不断提高院内感染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同时,医院还应持续关注最新的感染防控技术和经验,不断优化和更新院内感染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院内感染标准
![院内感染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9333e4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18.png)
院内感染标准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接受诊疗或护理过程中获得的感染。
院内感染对患者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也给医疗机构的治疗和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为了控制和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院内感染标准。
本文将介绍院内感染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一、定义和分类院内感染标准首先明确了院内感染的定义和分类。
院内感染一般分为三类:手术部位感染、感染性腹泻和呼吸道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发生在手术后30天内,包括深部组织、器官和腔隙等部位感染;感染性腹泻指患者因接受治疗或接触污染物而患上腹泻;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喉炎等。
二、感染控制措施院内感染标准明确了医疗机构应采取的感染控制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必须洗手或使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手卫生。
特别是在进行无菌操作前,应彻底洗手并穿戴手套。
2.环境卫生医疗机构应保持清洁的环境,经常对病房、手术室等重要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
医疗设备和器具应定期进行消毒和维护,确保其安全可靠。
3.器械和设备的使用医疗机构应对使用的各种器械和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
应按照规定的操作方法进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4.患者隔离对于感染患者,医疗机构应根据感染的性质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的传播。
5.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院内感染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和技能。
三、监测和报告院内感染标准要求医疗机构对院内感染进行监测和报告。
医疗机构应建立监测机制,定期对院内感染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报告给相关部门。
监测数据可以提供院内感染流行趋势的信息,有助于改进感染控制工作。
四、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院内感染标准强调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改进感染控制工作。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质量评估和审核,做好感染控制的检查和整改工作。
结语院内感染标准是医疗机构控制和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依据。
医疗机构应认真落实院内感染标准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感染控制水平,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興醫院感染管制標準作業規範院內感染之種類及定義簡介:所謂院內感染是指在住院期間得到感染,但不包括入院時即有的或已潛伏的感染。
判定院內感染時所依據之原則:第一、用以判定院內感染的存在及種類之資料,主要來自臨床上的發現、檢驗室的報告以及其它診斷性的檢查:例如:病歷、檢驗報告、抗原或抗體試驗及顯微鏡檢查等。
第二、醫師或手術者由手術中、內視鏡檢查或其它診斷性檢查直接觀查所見到的感染,以及由臨床的判斷認定是院內感染者。
第三、在下列特殊情況下可考慮為院內感染:(一一)在住院時感染而在出院後才出現症狀。
(二) 經由產道而得到的新生兒感染。
第四、不屬於院內感染的情況:(一) 入院時已有的感染之延伸或合併症,除非是菌種改變或症狀明顯的顯示為另一次感染者。
(二) 新生兒感染已經知道或證實為經胎盤傳染,且在出生後短時間內發病者。
第五、院內或院外感染在時間的長短上並沒有一定的限制,大部份依其臨床顯示而判定。
壹、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依其臨床症狀不同可分為「有症狀的泌尿道感染」、「無症狀的泌尿道感染」及「其他泌尿系統之感染」。
泌尿道感染之症狀,在一般病患系指:M 發燒(Fever)探急尿(Urgency)探頻尿(Frequency)※ 小便困難(Dysuria)※ 或恥骨上壓痛(Suprapubic Tenderness)若為一歲以下之嬰兒,則症狀略有不同。
※ 發燒(Fever)※ 體溫過低(Hypothermia)※ 呼吸中止(Apnea)※ 心跳徐緩(Bradycardia)※ 小便困難(Dysuria)※ 倦怠(Lethargy)※ 嘔吐(Vomiting)一、有症狀的泌尿道感染(Symtomatic Urinary Tract Infection)符合下列條件任一項者,均可判定為泌尿道感染:(一)凡病患具有上述臨床症狀任一項,且尿液培養菌落數每毫升大於或等於十萬個(Colony三Count100000/ml),而其培養出之微生物不超過兩種。
(二)凡一般病患具有上述症狀「任何兩項」,或一歲以下之嬰兒具有上述條件任何一點,均可視為泌尿道感染:1膿尿(Pyuria):高倍鏡檢中,未離心之新鮮尿液每視野白血球大於或等於十個(WBC三10個/HPF)。
2•未離心之新鮮尿液在革蘭氏染色檢查(Gram stai n)發現微生物。
3•非以排尿方式取得之尿液標本(Nonvoided Specimens,經培養所分離出之致病菌連續兩次相同,而其菌落數每毫升大於或等於1000 個(Colo ny Cou nt 三1000/ml)。
4. 病人使用適當之抗生素治療中,其尿液培養所分離出之單一致病菌,菌落數每毫升小於或等於十萬個(Colo ny Cou nt三100000/ml)。
5. 由醫生診斷為院內泌尿道感染者。
6. 醫生給予適當之抗生素治療者。
7. 已有泌尿道感染者,若經收案三天以上,尿液培養出新菌種,則另再收案。
(三) 一歲以下之嬰兒,具有發燒(Fever)體溫過低(Hypothermia)、呼吸中止(Apnea)、心跳徐緩(Bradycardia)、小便困難(Dysuria)、倦怠(Lethargy)或嘔吐(Vomit ing)等臨床症狀任一項,且尿液培養其菌落數每毫升大於或等於十萬個(Colony Count三100000/ml),而其培養出之微生物不超過兩種。
(四)一歲以下之嬰兒,具有發燒、體溫過低、呼吸中止、心跳徐緩、小便困難、倦怠或嘔吐等臨床症狀任一項,具有下列條件任一項者:1. 膿尿2. 未離心之新鮮尿液在革蘭氏染色檢查發現微生物。
3. 非以排尿方式取得之尿液標本,經培養所分離出之致病菌連續兩次相同,而其菌落數每毫升大於或等於1000個(Colo ny Cou nt三1000/ml)。
4. 病人使用適當之抗生素治療中,其尿液培養所分離出之單一致病菌,菌落數每毫升小於或等於十萬個(Colo ny Cou nt三100000/ml)。
5. 醫生之診斷。
6. 醫生給予適當之抗生素治療者。
二、無症狀菌尿症(Asympomatic Bacteriuria) 病患無前述之感染症狀,而符合下列條件「任一項」者。
(一) 採集尿液培養之前一週內,病人曾放置存留導尿管,且無發燒、急尿、頻尿、小便困難或恥骨上壓痛等臨床症狀,而其尿液培養之菌落數每毫升大於或等於十萬個(Colony Count三100000/ml),所培養出之微生物不超過兩種。
(二)採集尿液培養之前一週內,病人沒有放置存留導尿管,且無發燒、急尿、頻尿、小便困難或恥骨上壓痛等臨床症狀,而其尿液培養之微生物兩次相同,菌落數每毫升大於或等於十萬個(Colony conut三100000/ml),所培養出之微生物不超過兩種。
三、其它泌尿系統之感染(Other Infertions of The Urinary Tract) 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後腹膜周圍組織或腎周圍組織之感染。
具有下列條件任一項者:(一) 由病灶部位所獲取之組織或積液(除尿液外),經培養分離出微生物者。
(二)由直接視檢、手術中或以組織病理檢查發現膿瘍或有其它感染之證據者。
(三)具有發燒、病灶部位局部壓痛或疼痛等臨床症狀「任兩項」且有下列條件任一項者:1. 病灶部位有膿樣分泌物。
2. 血液培養分離出微生物者。
3. 放射線學上有微生物者。
4. 醫生之診斷。
5. 醫生給予適當之抗生素治療。
(四) 一歲以下之嬰兒,具有發燒、體溫過低、呼吸中止、心跳徐緩、倦怠或嘔吐等臨床症狀「任一項」,且有下列條件「任一項者」:1. 病灶部位有膿樣分泌物。
2. 血液培養分離出微生物者。
3. 放射線學上有感染之證據者。
4. 醫生之診斷5. 醫生給予適當之治療。
貳、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一、肺炎(Pniumonia)符合下列條件「任一項」者:(一) 胸部身體檢查聽診時有囉音(Rale)或叩診時有鈍音(Dullenss),且有下列條件「任一項」者:1. 新產生之膿痰或痰的特性改變。
2. 血液培養分離出微生物者。
3. 經氣管抽吸(Transtracheal Aspirate或支氣管切片所獲取之標本分離出致病菌者。
4. 臨床醫生診斷為肺炎。
(二) 胸部放射線檢查顯示新的或進行性之浸潤(New or Progres-sive in filtrate)實(Consolidation)、空洞形成(Cavi-tation)或助膜積水(Pleural Effusion)等徵象,且有下列條件任一項者:1. 新產生之膿痰或痰的特性改變。
2. 血液培養分離出微生物者。
3. 經氣管抽吸(Transtracheal Aspirate或支氣管切片所獲取之標本分離出致病菌者。
4. 呼吸道分泌物分離出病毒或顯示有病毒抗原。
5. 組織病理學上有肺炎之證據者。
6. 血清抗體反應有意義之增加者。
7. 經臨床醫生診斷為肺炎。
(三) 一歲以下嬰兒,具有呼吸中止(Apnea)、呼吸過快(Tachyp-nea、心跳徐緩(Bradycardia)喘鳴(Wheezi ng),水泡聲(Rh on chi)或咳嗽(Cough) 等臨床症狀「任兩項」,具有下列條件「任一項」者:1. 呼吸道分泌物增加。
2. 新產生之膿痰或痰之特性改變。
3. 血液培養分離出微生物者。
4. 經氣管抽吸(Transtracheal Aspirate或支氣管切片所獲取之標本分離出致病菌者。
5. 呼吸道分泌物分離出病毒或顯示有病毒抗原。
6. 組織病理學上有肺炎之證據者。
7. 血清抗體反應有意義之增加者。
8. 經臨床醫生診斷為肺炎。
(四) 一歲以下之嬰兒,胸部放射線檢查顯示新的或進行性之浸潤、空洞形成、變實或肋膜積水等徵象,且有下列條件「任一項」者:1. 呼吸道分泌物增加。
2. 新產生之膿痰或痰之特性改變。
3. 血液培養分離出微生物者。
4. 經氣管抽吸(Transtracheal Aspirate或支氣管切片所獲取之標本分離出致病菌者。
5. 呼吸道分泌物分離出病毒或顯示有病毒抗原。
6. 組織病理學上有肺炎之證據者。
7. 血清抗體反應有意義之增加者。
8. 經臨床醫生診斷為肺炎。
二、肺炎以外之下呼吸道感染(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r-tion ExcludingPneumonia)包括氣管炎(Tracheitis)、支氣管炎(Bronchitis)、氣管支氣管炎(Tracheobronchitis)、細支氣管炎(Bronchiolitis)、肺膿瘍(Lung Abscess) 膿胸(Empyema)等。
(一) 氣管炎、支氣管炎、細支氣管炎、氣管支氣管炎而無肺炎之證據者,具有下列條件任一項者。
1. 病人臨床上或放射線檢查無肺炎之證據,但具有發燒、咳嗽、新產生的痰或痰量增加、水泡聲、喘鳴等臨床症狀任兩項,且有下例條件任一項者:(1) 由深部氣管抽吸或支氣管鏡檢查所獲取之標本分離出微生物者。
(2) 呼吸道分泌物之抗原反應為陽性。
2. 一歲以下之嬰兒,無臨床或放射線檢查証實為肺炎,但具有非其它已認知之原因所引起之發燒、咳嗽、新的膿痰或痰的特性改變、水泡聲、喘鳴、呼吸窘迫或心跳徐緩、呼吸中止等臨床症狀任兩項,且有下列條件任一項者:(1) 由深部氣管抽吸或支氣管鏡檢查所獲取之標本,經培養分離出微生物者。
(2) 呼吸道分泌物之抗原反應為陽性。
(3) 血清抗體反應有意義之增加者。
(二) 其它下呼吸道之感染(Ocher Infections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ct)具有下列條件任一項者:1. 肺組織或肺液經培養分離出微生物或抹片檢查發現微生物者。
2. 肺部放射線檢查發現膿瘍之空洞形成。
3. 經由手術或組織病理檢查發現肺膿瘍或膿胸。
參、外科傷口感染(Surgical Wound Infection) 包括「切開傷口感染」以及「深部外科傷口感染」及「器官腔室外科部位感染」。
一、切開傷口感染(Incisional Surgical Wound Infection) 切開部位之感染發生於手術後三十天內,而其感染範圍包括皮膚、皮下組織或肌膜層以上之組織,且有下列條件任一項者:(一) 肌膜層以上之引流或切開傷口有膿樣分泌物。
(二) 初次閉合之傷口(Wound Closed Primarily)其體液經培養分離出微生物者。
(三)手術醫師蓄意打開傷口,但傷口培養為陰性者除外。
(四)手術醫師或其主治醫師診斷為傷口感染者。
二、深部外科傷口感染(Deep Surgical Wound Infection)深部傷口感染如為無植入物之手術,其感染發生於手術後三十天內;如為有植入物之手術,其感染發生於手術後一年內;且傷口感染範圍包括肌膜以下之組織,且有下列條件「任一項」者:(一)肌膜層以下之引流有膿樣分泌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