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原文及翻译]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老子》五章 翻译

《老子》五章 翻译

——学习经典,翻译只是工具,意会才是正道啊。
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确切的话语常常让人觉得不以为然!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多用;使人民珍惜生命,不作长距离的迁移;虽有船只车辆,却没必要去乘坐;虽有兵器武备,却没必要去布阵打战。使天下回复到人民都结绳纪事的远古状态之中。让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满意于他们的平凡生活。国与国之间相互望得见,鸡犬之声相互听得见,而人民从生到死,也互不往来。
《老子》五章 翻译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那个大道。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权威成见,人民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抛弃仁、义等道德律则,人民将恢复他们的孝慈本性;抛弃技巧与厚利的助纣与诱引,盗贼将自动消失。不过,这三项措施作为治标之举,还不足以治本,所以,应把它们作为从属的措施并继之以更为基本的总体原则:表现纯真,持守混沌,减少私心杂欲。
道名也是可以命名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无,天地的本初。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

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注释]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

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

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

正如元代吴澄据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

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

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

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

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

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

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

守中:守住虚静。

[引语]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

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这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

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本章也是承上章对“道冲”作进上步论述。

《道德经》第四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四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四章原文及译文《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第四章原文整理如下: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整理如下:大“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道德经》是中国历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极多的文化名著。

出自《道德经》的名言警句整理汇总如下:原文: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释义: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释义: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

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

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原文: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四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四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四章原文及译文《老子》四章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译文: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在车毂中间是空的时,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只有器具中间是空的,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屋室,当中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有屋室的作用。

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发挥了作用。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第二十四章)译文:踮起脚尖,人不能久立,迈大步走的人走不远,偏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自高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自见”“自是”“自我”“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做。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译文:能了解别人的人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译文: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

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

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道德经》的前四章如下: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说,但不是永恒的道;名可取,但不是永恒的名。

没有名字,是天地的起源;有名字,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经常保持无为的状态,以观察它的奥妙;经常保持有为的状态,以观察它的表现。

这两个状态,同出于无极,但却有不同的名称,这就是玄妙之处。

深不可测的奥妙之门,再深不可测,是万物奇妙之源。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全世界都知道美,但只有当丑陋存在时才会产生美。

全世界都知道善,但只有当邪恶存在时才会产生善。

因此,有和无互为因果,难和易相辅相成,长和短相互对比,高和低相互补盈,音乐和谐,前后相承。

圣人从事无为之事,以行不言之教;万物都在创造中自然而然地发生,生命自然而然地存在。

做事而不依赖,成就了事业而不炫耀。

只有这样,才不会离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过度推崇有才干的人,这样可以让人们不互相争斗;不过分珍视罕有的物品,这样可以防止人们去盗取;不暴露有吸引力的东西,这样可以使人们的心思不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们的心灵空虚,身体有所得;削弱人们的意志,加强他们的骨骼。

使人们始终保持不知不欲的状态,让聪明的人也不敢作恶。

实现无为而治,就没有什么治不好的事情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四章课文加翻译

老子四章课文加翻译

老子四章课文加翻译【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①。

渊兮似万物之宗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湛兮似或存④。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⑤。

〔注解〕①跳:“跳”即为“盅”之古文,训为“虚”。

《说道文·皿部》:“盅,器虚也。

”又,河上公训“跳”为“中”。

盈:八十、溢、天下。

不盈:反感、浮石、不尽。

②渊:苍凉。

《小尔雅·广诂》:“渊,浅也。

”宗:祖也。

③挟:锉(剉),锉磨。

纷:相公,结恨。

和:汪、再分。

同:混用。

尘:尘埃;此处指尘世、尘俗。

④湛:澄(浮)、没有。

《说道文》说道:“湛,没也。

”《小尔雅·广诂》又说道:“没有,并无也。

”此处指“道”隐而无形。

⑤象:似、像是。

帝:上帝、天帝(王弼注)。

〔赏析〕本章为老子“道”之续篇。

老子认定似无或存、渊深澄寂的“道”是万物之宗。

用于人事,其能挫人之锐气,解人之纠纷,和众之光明,同众之尘垢,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做为老子之“道”的续篇,本章被将近人张松例如称作就是老子对“道”的一种“写下状”(《老子前记》);张松例如还进一步表示:“在以后,(老子)还可以一续再续,反来复去续下去。

”(《老子前记》)然而,这种本体之“道”光续于“写状”,还总归是“道”之本体;翻来覆去“道”(说)本体之“道”,似乎不是老子之本意;述说(即写状)“道”之本体,是为了“道”之用,所以老子于本章一开始就讲到“道冲而用之”。

这“用之”,如徐梵澄说来是用于“人事”(《老子臆解》)。

例如将“挟其驰”用作人事,就要明白锋芒显露出总非智者所为。

原本以为战争当兵不信保与锐气抱持锋芒,但杰出军事家却又言对方也在“避其锐气”(《孙子兵法·军事》),所以常常颇为其锋芒,藏其精湛,为的是利害奇正无以寻得,以便伺机给对方可怕当头棒喝。

“道”之难受就是如此。

现实生活中,锋芒显露者常遭其剉磨,不断印证这一自然现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三国李康《运命论》)。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原⽂及译⽂第⼀章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

⽞之⼜⽞,众妙之门。

【译⽂】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万物的根源。

所以应该从经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的奥妙,应该从经常显露其形之处体察万物的归宿。

“有名”和“⽆名”这两者来源相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

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切变化的根本了。

第⼆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较,⾼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

万物作焉⽽不辞,⽣⽽不有,为⽽不恃,功成⽽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了。

没有“有”就没有“⽆”,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就没有“下”,没有“⾳”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圣⼈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然,崇尚⽆为,实⾏不⾔的教诲。

任万物⾃然⽣长,⽽因应⽆为,不加⼲预;⽣长万物,并不据为已有,化育万事,并不⾃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居其功。

就因为不⾃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永远不会被泯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常使民⽆知⽆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为。

不标榜贤名,使⼈民不起争⼼;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民不起盗⼼;不显现名利的可贪,使⼈民的思想不致受到惑乱。

因此,圣⼈为政,要净化⼈民的⼼思,没有什么⾃作聪明的主张;满⾜⼈民的温饱,就不会有更⼤的贪求;减损⼈民的⼼志,便没有刚愎⾃是的⾏为;增强⼈民的体魄,就可⽇出⽽作,⽇落⽽息;那⾥还会与⼈相争呢?若使⼈民常保有这样⽆知⽆欲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智,没有争胜的欲望,纵然有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妄施伎俩。

《老子四章》译文

《老子四章》译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能战胜自己的人强大。 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身虽死而“道” 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不会 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不遭受损失。百姓做事情,常常在接近成功时失 败。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尾,才不会有失败的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 然而不敢为。 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重视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 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来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妄加干预。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 候容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 易散失。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混乱没有产生时就整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枝丫生长而来;九层的高台,从每一筐土筑起; 千里的远行,从脚下开始。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共同占有一个车毂(汇集到一根毂中 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 作用。和泥制作陶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 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 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 (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 起了作用。

《老子》五章译文及导读

《老子》五章译文及导读

《老子》五章译文及导读《老子》五章译文及导读【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导读】指出所要讨论的主旨为宇宙的起源,其目的是去寻找万物的“始”和“母”。

为了达到目的,老子划定了不同的范畴:常道,非常道;常名,非常名;无名(﹦无),有名(﹦有);无欲,有欲;玄(玄1),又玄(玄2);妙,徼;等。

老子认为,通过这些范畴的种种关系就能最终了解造成宇宙源起的最微小因素“众妙”。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老子五章翻译

老子五章翻译

《老子》五章翻译《老子》五章翻译《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那个大道。

道名也是可以命名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无,天地的本初。

由道而产生的万物,万物的本生。

因此,从常无中,将以观察道的微妙;从常中有,将以观察道的边际。

这无、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都可以谓玄妙幽深。

玄妙而又玄妙,正是天地变化的总源头。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焉兮似万物之粽。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若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但是空虚无形的,然而其功用却无穷无尽。

他是多么深不可测啊,好像是万物的祖宗。

“它收敛锋芒,脱离纷扰,蕴蓄着光明,混同于周围的尘埃之中。

”他是那么的幽隐了,人们看不见它但又感觉它真实的存在。

我不知道他是谁,所生好像在天帝诞生之前他就已经存在了。

我们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有的人只听一遍就懂了,而有的人听7遍8遍还不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老师讲的有问题?还是学生听的有问题?或者还是双方的问题呢?老子说:“道这个东西,是说不清楚的,如果看得见摸得着,那就成了低级的东西,高级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而且也说不清楚,就算我说的很清楚,你就一定能听明白吗?”当然,在学校里学习跟道法大不相同,只要用心定能成就,毕竟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作为学生不光要完成学业,尤其重要的是,还要学习怎么做人。

朗讯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推行了这样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当一名新员工进入公司后,部门经理必定与他进行一次深入的长谈:来到本公司后,你对个人发展有什么打算?一年之内要达到什么目标?三年之内要达到什么目标?为了实现目标,除个人努力之外需要公司提供什么帮助?在郎讯,这已成为一项滚动发展制度,每到年末,部门经理都要和员工一起对照上一年的规划进行检查,制定下一年的规划。

朗讯科技职业生涯的规划,不仅为不同资历的员工架起了成长的阶梯,而且使公司的发展获得永不衰竭的能量,可谓量才适用的典范。

为人处事中:佛经有云:“一花一世界”其实,人也是因心灵而划分的,也可以说是“一人一世界”。

我看到的世界,你不一定能看到。

所以,“寸有所长,所有所短” 。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显聪明才智,不露菱角锋芒,犹若浑圆之球体,万事万物,莫不有对立之势;大千世界到处充满矛盾,道则若和气药、润滑剂,处处起消除矛盾、和解纠纷之作用,造成宇宙的和谐与统一,而“道”就在我们心中。

(完整版)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完整版)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能够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理;能叫出来的名词,就不是永恒的名词。

以“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以“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常有和常无同出一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都是玄妙的道理。

玄妙啊玄妙,玄之又玄,这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的,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

所以有无由相互对立而产生,难易由相互对立而形成,长短由相互对立而体现,高下由相互对立而存在,音声由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后由相互对立而出现。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去开创它。

生养了万物,而不占有,推动了万物,而不以为恩泽在已,功成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所以才永远不会失去。

第十九章【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抛弃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讲仁和义,人民才能够回到孝慈;抛弃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

以上三条光作为原则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第七十八章【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翻译:
道可以言说,却不是普通的道;名可以称呼,也不是常见的名字。


有名字的时候,是天地开创的起点;有了名字,是营造万物的母亲。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翻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丽是美丽,是有害的;大家都明白善良是善良,是不
好的。

第三章: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塵,是谓“无为”。

翻译:
要把锐利的东西磨慢,复杂的纠缠解开,把辉煌的光芒与灰尘相等,
这就是所谓的“无为”。

第四章:
吾南有丹田,结约多年,中无仁义,强淫盗夺;有时得以自救而利之,有时失之于桑榆:今且为之,毋责于非分。

翻译:
我有一个丹田,契约订购了很多年,里面没有仁慈,只有强行侵占抢夺;有时候我能自救,从这里获利,有时候可能也会失去收获,被桑榆拿走:然而我仍不责怪他们,因为他们没有过错。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老子五章是《道德经》中的五个核心章节,被公认为老子思想的集中展示。

本文将为您呈现《老子五章》的原文和翻译,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老子思想的精髓。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出来的,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以命名的,不是永恒的名。

无名的是天地的起源,有名的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常常没有欲望,以观察其奥妙;常常有欲望,以观察其局限。

这两者,虽然从同一来源,但却有不同的名称,统称为玄。

玄中又有更深奥的存在,这是一切奇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会有丑;人人都知道善是善,就会有恶。

因此,有和无相生,难和易相成,长和短相比,高和低相对,音声和谐相合,前和后相随。

所以,圣人对于无为的事,不使用言语教导,万物自然而然地成就而不加斥责;生而不占有,为而不依赖,功成而不居功。

只有不居功,才不会离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谛〕视其〔精〕,复〔小〕极。

〔苦〕于不〔劲〕,则无所不〔亡〕。

翻译:不推崇贤人,使人民不争;不追求稀有的珍品,使人民不去偷窃;不显露可欲之物,使人民的心不烦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之道就是内心虚空,胃口满足;意志温和,骨骼坚强。

常常使人民无知,无欲。

使人们回归纯粹,再度精神集中。

在不勉强之下,就无所失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1【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①。

渊兮似万物之宗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湛兮似或存④。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⑤。

〔注释〕①冲:“冲”即“盅”之古文,训为“虚”。

《说文·皿部》:“盅,器虚也。

”又,河上公训“冲”为“中”。

盈:满、溢、尽。

不盈:不满、不溢、不尽。

②渊:幽深。

《小尔雅·广诂》:“渊,深也。

”宗:祖也。

③挫:锉(剉),锉磨。

纷:忿,结恨。

和:涵、合。

同:混同。

尘:尘埃;此处指尘世、尘俗。

④湛:澄(沉)、没。

《说文》说:“湛,没也。

”《小尔雅·广诂》又说:“没,无也。

”此处指“道”隐而无形。

⑤象:似、像。

帝:上帝、天帝(王弼注)。

〔赏析〕本章为老子“道”之续篇。

老子认定似无或存、渊深澄寂的“道”是万物之宗。

用于人事,其能挫人之锐气,解人之纠纷,和众之光明,同众之尘垢,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作为老子之“道”的续篇,本章被近人张松如称为是老子对“道”的一种“写状”(《老子说解》);张松如还进一步指出:“在以后,(老子)还会一续再续,反来复去续下去。

”(《老子说解》)然而,这种本体之“道”光续于“写状”,还总归是“道”之本体;翻来覆去“道”(说)本体之“道”,似乎不是老子之本意;述说(即写状)“道”之本体,是为了“道”之用,所以老子于本章一开始就讲到“道冲而用之”。

这“用之”,如徐梵澄说来是用于“人事”(《老子臆解》)。

如将“挫其锐”用于人事,就要明白锋芒显露总非智者所为。

原本以为战争打仗总该保锐气持锋芒,但优秀军事家却又知对方也在“避其锐气”(《孙子兵法·军事》),所以常常掩其锋芒,藏其精良,为的是虚实奇正无以捉摸,以便寻机给对方致命一击。

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

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

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理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名字是无法代表真实的东西的。

无名的道是天地的起源;有名的道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常常保持无欲以观察它的奇妙;常常有欲望以观察它的极限。

这两者同起源但不同名,它们都被称为玄。

玄中又有玄,是众多奇妙的门户。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世人都知道美是美的,然而就会有丑恶的东西了;世人都知道善是善的,然而就会有不善的东西了。

所以,有和无相生,难和易相成,长和短相互衬,高和低相互倾斜,音声和谐共鸣,前后相互追随。

因此,圣人行事不拘泥于某种特定方式,自然而然地教人无为而行;万物自然而然地产生而不占有,为事而不依赖,功成而不停留。

正是因为没有依附,所以不会消逝。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视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者,可以使人民不争;不珍视稀少的财富,可以使人民不去偷盗;不盲目追求欲望,可以使人民的心不乱。

所以,圣人治理之道是虚心谦逊,满足肚子的需求,降低志向,增强身体的能力。

经常让人民保持愚昧和无欲,这样聪明的人也就不敢为非作歹。

对于无为而治的方法,就没有一样会治理不好的。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翻译:道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东西,可以被利用,却不会充满。

它像一座深渊,好似万物的源泉。

解其纷乱,和其光明,与其尘世相融,清澈得好像依然存留。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原文及译文第四章[原文]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

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

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

湛呵⑨!似或存⑩。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注释]①冲:通盅(chong),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②有弗盈:有,通又。

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

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祖宗,祖先。

⑤锉其兑:锉(cuo):消磨,折去。

兑(rui):通锐,锐利、锋利。

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

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a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

“湛”、“沉”古代读音相同。

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

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

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夫执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执一国之量者,不能成国;穷力举重,不能为用。

故人虽知万物治也,治而不以二仪之道,则不能赡也。

地虽形魄,不法于天,则不能全其宁;天虽精象,不法于道,则不能保其精。

冲而用之,用乃不能穷;满以造实,实来则溢。

故冲而用之,又复不盈,其为无穷亦已极矣。

形虽大,不能累其体;事虽殷,不能充其量。

万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渊兮似万物之宗乎?锐挫而无损,纷解而不劳,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德不能过其载;天怀其象,德不能过其覆。

老子四章的翻译

老子四章的翻译

老子四章的翻译
《老子四章》翻译: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为天下贵。

有名,为萬物次。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
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调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
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
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五章原文及翻译]老子第四章原
文及翻译
【--经典手机短信】
老子作为古代文化经典,受人关注,今天为大家准备了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老子第四章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

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

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

湛呵⑨!似或存⑩。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老子第四章翻译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

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

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

湛呵⑨!似或存⑩。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注释]
①冲:通盅(chong),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②有弗盈:有,通又。

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

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祖宗,祖先。

⑤锉其兑:锉(cuo):消磨,折去。

兑(rui):通锐,锐利、
锋利。

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

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a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

“湛”、“沉”古代读音相同。

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

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

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