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对照版

合集下载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下面是《道德经》的原文和一个常见的中文译文:
《道德经》原文(简化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常见中文译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道德经》中的开篇,强调了道(即无形无相的至高无上之道)无法用言语和名词来准确描述,而且它随处存在,是万物的根源。

通过无欲无为,人们可以洞悉道的奥妙。

接着,提到了道的玄秘之处,更深奥难测。

《道德经》强调人应该追求简朴、无欲无为的生活态度,以达到与道融合的境界。

请注意,翻译可能有不同的版本和观点,这只是其中一个常见的中文译本。

在不同的翻译版本和注解中,可能会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和解释的不同。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完整版)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完整版)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完整版)网上可以粘贴复制一些《道德经》非常高大上的介绍放在这里,可是那些文字对的朋友来说一不实际二不实用,所以这里我想安排一些劝人好好读读《道德经》的文字。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章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de)一部着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de)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de)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de)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de)哲学着作.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de)道,就不是永恒不变(de)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de).但这样(de)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de)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de)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de)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de)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de)道,不是一般(de)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de)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de)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de)母亲.所以,从虚无(de)角度,可以揣摩他(de)奥妙.从实有(de)角度,可以看到他(de)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de)源头.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翻译:1 天下(de)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de),难和易是相互促成(de),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3 所以,圣人从事(de)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de)事业;圣人施行(de)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de)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de)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de)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1].注释:[1]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证明老子用"道"来否定上帝,破了古代(de)宗教迷信.这种解释不确切.这句话里(de)"帝",显然并不是今日所言上帝.有人说老子原文(de)"象帝"就是上帝,这是不对(de)."象"就是象,是"形象"(de)意思,不是"上" (de)借用.因为老子常将"上"字用于"上天、上德、上士"等等,显然老子并非不懂"上" 字(de)用法,也并非不能使用"上帝"一词.老子不用"上帝"一词,显然是因为这个"帝" 不是至高无上(de),不配使用"上"字作定语.因为唯有老子(de)"道",才与今日所言"上帝 "之无限、永恒、自在(de)内涵相一致.详见本书第一章第二节之五"老子中(de)神与帝" .翻译: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de)祖宗.放弃自以为是(de)锐气,摆脱纷纭万象(de)迷惑,和于你生命(de)光中,认同你尘土(de)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de)存在.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翻译: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de)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de)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上所谓(de)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de)稻草狗.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de)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翻译: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de)母体.这个母体(de)门户,便是天地(de)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翻译: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de)私吗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翻译:最高(de)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de)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翻译:抓在手里冒尖儿流,自满自溢,不如罢了吧.千锤百炼(de)锋芒,也长不了(de).金玉满堂,你能守多久呢富贵而骄,是自取灾祸啊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隐去,这正是上天之道.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翻译:谁能使灵魂与真道合一,毫无离隙呢谁能使血气变得柔顺,像婴儿一样呢谁能洗净内心(de)杂念,透亮如明镜呢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呢运用心智,谁能因应天意、如雌随雄呢明白通达,谁能超越人智、摆脱知识呢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de),他创造养育并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其能,他是万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这真是深不可测(de)恩德啊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翻译: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de)圆木上,圆木有空(de)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走).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de)地方,才有器皿(de)用处(能容纳).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de)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de)功用啊.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翻译:缤纷(de)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de)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de)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de)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de)愉悦.据此而取舍.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翻译: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最大(de)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呢宠是来自上面(de),得到时吃惊,失去时也吃惊,所以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为什么说最大(de)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呢我有大祸患之忧虑,是因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全;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还有什么祸患可忧虑呢所以,舍弃肉身性命去为天下(de)人,堪为普天下(de)寄托;舍弃肉身性命去爱天下(de)人,堪得普天下(de)信靠.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1],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注释:[1]释德清注:"致诘,犹言思议".又马王堆甲乙本「致诘」作「致计」,均有深究之义.翻译:看见而不晓得,叫做"夷";听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 "微"."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难以言说(de)无限延绵啊,又复归于空虚无物.他是没有状态(de)状态,没有形象(de)形象,叫做恍惚.迎面看不见他(de)先头,追踪抓不着他(de)尾迹.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知道其由来始末,这便是大道(de)要领了.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翻译:古时候善于行道(de)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识.由于深不可识,只好勉强来形容他:其审慎好像冬天过江,谨守好像畏惧四邻,恭敬严肃如同作客,流逸潇洒如同化冰,纯朴得好像未经雕琢,旷达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浑沌不清.谁能沉淀混浊(de),使之渐渐清澈呢谁能启动僵死(de),使之徐徐复活呢持守此道(de)人,是不会自满自溢(de).唯有不自满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为新人.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1],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翻译: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安静到纯一.我就能在万物(de)篷蓬勃勃中,看出其来龙去脉.万物纷纭百态,都复归其本根.回到本根就叫平静安息.平静安息便是复归了真生命.复归了真生命便是永恒.认识永恒便是光明.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后果凶险.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万事包容,就能公义坦荡.公义坦荡,则为完全人.完全人,则与天同.与天同,就归入道了.归入道,可就长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老子·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翻译:至高至善(de)掌权者,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其存在.次一等(de),赢得人们(de)亲近赞誉.再次(de),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de),遭人们侮慢轻蔑.信实不足,才有不信.悠悠然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de)事,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de)啊老子·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翻译: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仁义.智慧出来了,才有大伪诈.六亲不和,才大讲孝慈.国家昏乱,才呼唤忠臣.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翻译:弃绝成功与智慧,对人民有百倍(de)好处.弃绝仁义(de)说教,人民就会复归孝慈.弃绝技巧与功利,就不会有盗贼为患.然而,用这三者作诫律是不够(de).一定要让人心有所归属才行,就是:认识生命(de)本根,持定存在(de)本原.使自我越来越少,使欲望越来越淡.拒绝人间(de)学问,保持无忧无虑(de)心.老子·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翻译: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de),不能不畏怕啊.荒野啊,广漠无际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de)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de)舞台.唯独我浑然无觉,好像不曾开化(de)样子;混混沌沌,像初生婴儿还不知嘻笑(de)时候;疲惫沮丧,像是四处流浪无家可归(de)人.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仿佛遗失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de)心肠啊世俗(de)人个个明明白白,唯独我一个昏昏然然.世俗(de)人个个斤斤计较,唯独我一个马虎不清.大水荡荡淼如海,高风习习行无踪.众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独我又没用又顽固.我这样与众不同,是把吃喝母亲,看得高于一切啊老子·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翻译:最高(de)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de).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de)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着.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从古到今,他(de)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我怎么晓得万物之父呢就是由他而来.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翻译:受屈辱(de),可得成全;受冤枉(de),可得伸直;低洼(de)得充满,将残(de)得新生,缺乏(de)便获得,富有(de)便迷惑.所以,圣人与道合一,做天下人认识上天(de)器具.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de)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de).古人说"受屈辱必得成全"(de)话,岂是虚构(de)吗那确实得成全者,天下便归属他.老子·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翻译:少说话,合乎自在本相.狂风刮不了一清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兴起风雨(de)是谁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 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de)人就认同道,有德(de)人就认同德,失丧(de)人就认同失丧.认同道(de)人,道便悦纳他;认同德(de)人,德便欢迎他;认同失丧(de)人,失丧便拥抱他.信心不足,才有不信.老子·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翻译:翘着脚就站立不住,蹦着高就走不成路.自以为能看见(de)是瞎子,自以为聪明(de)是傻子.自我夸耀(de)徒劳无功,自高自大(de)不能为首.从道(de)眼光来看,这些东西像多余(de)饭,累赘(de)事,只会让人厌恶.有道(de)人不会这样(de).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翻译:在产生天地之前,有一个混然一体(de)存在.寂静啊,空虚啊独立自在,永不改变.普天运行,永不疲倦.称得上是天地万物(de)母亲.我不知道他(de)名字,姑且写作"道",勉强起个名字叫"大".大,便无限飞逝,飞逝而致远,至远而回返.所以道为大,天为大,地为大,人也为大.宇宙中四个为大(de),人是其中之一.然而人要以地为法度,地以天为法度,天以道为法度,道以他自身为法度.老子·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翻译:重是轻(de)根基,静是躁(de)主人.所以君子每天出行时都带着辎重.虽有荣华壮观,他却安然超脱.然而有(de)大国君主,只重自身,轻慢天下,以致灭亡.轻浮就会失根,骄躁就会失控.老子·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翻译:善于行走(de)不留踪迹,善于言辞(de)没有暇疵,善于计算(de)不用器具.善于关门(de)不用门插,却无人能开;善于捆绑(de)不用绳索,却无人能解.圣人就是这样一直善于拯救世人,无人被弃之不顾;一直善于挽救万物,无物被弃之不顾.这就叫承袭、传递光明.所以说,善人是不善之人(de)老师,不善之人亦是善人(de)资财.如果不敬重老师,或者不爱惜其资财,那么,再有智慧也是大大地迷失了.这是一个至关重要(de)奥妙啊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翻译:知道其雄伟强壮,却甘守雌爱柔顺,而成为天下(de)溪流.作为天下(de)溪流,永恒(de)恩德与他同在,(使人)复归于纯洁(de)婴儿.知道其光明所在,却甘守暗昧,而成为世人认识上天(de)工具.作为世人认识上天(de)工具,永恒(de)恩德至诚不移,(使人)复归于无限(de)境界.知道其荣耀,却甘守羞辱,而成为天下(de)虚谷.作为天下(de)虚谷,永恒(de)恩德充足丰满,(使人)复归于存在(de)本原.这本原化散在不同(de)人身上,成为不同(de)器物.圣人使用他们,而成为掌权者.如此,至大(de)智慧是浑然为一、不可分割(de).老子·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翻译:想用人为(de)努力去赢得天下,我看达不到目(de).天下是神(de)器具,不是人为努力就能得着(de).人为努力(de),必然失败;人为持守(de),必然丧失.世间是这样:有占先前行(de),就有尾追不舍(de);有哈暖气(de),就有吹冷风(de);有促其强盛(de),就有令其衰弱(de);有承载(de),就有颠覆(de).所以圣人摈弃一切强求(de)、奢侈(de)和骄恣(de)东西.老子·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翻译:用道来行使主权(de)人,不靠武力而称强天下.用武力总是有报应(de).军队进驻之地,荆棘便长出来;每逢大战之后,凶年接着来到.良善自会结果,无须强夺硬取.成了而不矜持,成了而不炫耀,成了而不骄傲,成了像是不得已,成了而不逞强.任何事物一逞强示壮就会老朽,这不是出于道.不是出于道(de),是早已注定要死亡了.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翻译:兵是不吉利(de)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de).万不得已而用之,也是以恬淡之心,适可而止,打胜了也不当成美事.以打胜仗为美事(de)人,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de)人, 是绝不可能得志于天下(de).所谓兵,是不吉利(de)东西,万物都厌恶,得道(de)人不用它.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战时以右方为贵,因为左方表示吉祥,右方代表凶丧.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以凶丧来看待战事.杀人多了,就挥泪哀悼;打了胜仗,也像办丧事一样.老子·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收藏了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收藏了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收藏了【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译文〗【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译文〗【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译文〗【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 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 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 iān天dì地z hī之s 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万wù物z hī之mǔ母。

ɡù故c 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 iào妙;c 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 iǎo 徼。

cǐ此l iǎnɡ两z hě者,tónɡ同c 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tónɡ同wèi谓z hī之x uán玄。

x uán玄z hī之yòu又x uán 玄,z hònɡ众m iào妙z 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 iān 天x ià下j iē皆z hī知měi美z hī之wéi为měi美,sī斯è恶yǐ已。

j iē皆z hī知s hàn善z hī之wéi 为s hàn善,sī斯bú不s hàn善yǐ已。

yǒu 有wú无x iānɡ相s hēnɡ生,nán难yì易x iānɡ相c hénɡ成,c hánɡ长d uǎn短x iānɡ相xínɡ形,ɡāo高x ià下x iānɡ相yínɡ盈,yīn音s hēnɡ声x iānɡ相hé和,q ián前hòu后x iānɡ相s uí随。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老子(约前57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翻译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翻译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翻译《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老子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修改版:不标榜贤才异能,使民众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起窃盗;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被惑乱。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

诸子百家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至第五章原文及翻译

诸子百家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至第五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译文:道可道,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名,不是永恒的名。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白话译文:全世界都知道美的美,那恶的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全世界都知道善的善,那不善的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第三章:不上贵高,不下贱底,故无羡情。

白话译文:不把自己当做最高贵的,也不把自己看作最卑贱的,就不会被嫉妒和羡慕所困扰。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白话译文:道通透,但使用它并不会减少它的力量。

它像万物的根源。

它可以削减它的锋芒,解决它的纷争,调和它的光彩,与尘埃相同。

它深不可测,但似乎永远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仿佛是上帝的前身。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白话译文:天地没有情感,把万物看作是谷物;圣人也没有情感,把百姓看作是谷物。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白话译文:谷神不会死亡,这是所谓的玄牝。

玄牝是天地的根源之门。

它看似如果不断赖以存在,但一旦觉得不重要时,我们不需要注意它。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白话译文:天地长存而永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存而永久,是因为它们自己不生、不灭,因此它们才能够生生不息。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最高的善类似于水一样,水善于造福万物,而不争不抢,处在所有人不喜欢的位置,这就有点类似于道。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译文:持有并积聚,不如安然满足;摩挲并磨砺,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簇满,没有人能守护它;富贵慢慢上升,会自断勾连。

圆满完成活动之后,就自然离开了,这就是天的道。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大全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大全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大全《老子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

《老子道德经》文本以文言文书写,对《道德经》的原文进行了通俗易懂的翻译,以下为《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天地形成的开始;“有”,是万物滋生的本源。

所以,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再玄妙,正是天地宇宙、世界万物的门户。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与无互相转化,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显现,高与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与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不变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去人为地安排它们;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其能;成就了万物而不自居其功。

正由于他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永远不会失去。

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人民不互相竞争;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民众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众心气不被迷乱。

道德经全文及释文

道德经全文及释文

道德经全文及释文《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老子所著,它以“道”为核心,阐述了天地万物的本源和宇宙的法则。

以下为《道德经》的部分原文及解释: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皆知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但是圣人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不刻意招贤不稀罕难得之货使民众不为盗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释:道似一个器皿可以装东西但是永远也装不满。

它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就是把它隐藏起来,使其光芒内敛像存在又不存在一样。

《道德经》原文和注释较长且多,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网站获取完整版。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德经译文《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1译文】无形的大道如果能说清楚,就不是至高无上的规律了;有形的认知如果一成不变,就不是正常的有形世界了。

无形是天地混沌未开的状;有形是万物产生区别的开始。

善用“无”可以观察其中的奥妙;再用“有”来分析它们的来龙去脉。

两种方法并驾齐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们都觉得深奥啊,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2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3译文】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

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

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

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

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4译文】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

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

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

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

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

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

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6译文】:虚神永远存在,可以称它为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

通向这个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门径,就是这个天地世界的根本。

它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它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

【7译文】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去强求一种非其不可的状况维持,所以能够长久。

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后,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很无所谓吗?这样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一,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

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

【9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

锋芒毕露,难以长久。

金玉满堂,谁能守藏?富贵而骄横,自埋祸殃。

功成身退,是最应该奉行的行为准则。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保持神魂与体魄的谐和统一,能不崩解离散吗?圆融气质以致柔顺随和,能像婴儿一样吗?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体,能没有任何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执着于名而顺任自然吗?在展身作为、功成身退的循环中,能像雌母一样吗?明于道而"发光"行进于一切领域,都能无须向显学成见"借光"吗?生它,养它,生了它并不拘系自有,成就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虽获取较高的资格权能却不肆行宰制,这就叫做无限深得于道的"玄德"。

【11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于车毂而造车,有了其中的虚空,才发挥了车的作用;糅和陶土制作器皿,有了器皿内的虚空,才发挥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虚空,才发挥了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之所以能给人以便利,是因为它营造的"无"发挥了作用。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12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

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

所以要有所取舍。

【13译文】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

为什么说得宠也像受辱一样使人惊扰呢?因为:就其对人的惊扰程度而言,得宠更为下劣:得到它的时候为之惊喜难安,失去它的时候又为之惊慌恐惧,所以说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

为什么说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呢?因为:我之所以会看重大患,是因为我有这个非顾虑大患不可的身家,如果我连这身家也置之度外,那么,还会有什么私已的大患可以干扰得了我呢?所以,像看重自己的身家一样看重天下的人,可以守护天下;像爱养自己的身家一样爱养天下的人,可以托付天下。

《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14译文】看它看不见,就叫"夷";听它听不到,就叫"希";捉它捉不着,就叫"微"。

从这三方面不可以加以探究,所以是浑融无名的元始。

居于其上的本源已不清楚,由它而下的现实世界是清晰具体的。

它本身渺渺茫茫,无以名状,不同于现实的具体存在。

这就叫做没有确定形状的形状,不可归结于具体组分的显象,它是不确定性的表征。

围绕着它团团转,我们永远也搞不清它的模样。

维系于古已有之的道,以驾御现实的具体存在。

能懂得返本复初,是维系于道的基本点。

【15译文】古来善于当士的人们,微妙、幽深而通达权变,深邃得令人难以测识。

正因为难以测识,所以要勉强作形容:有时候,他们迟疑审慎得像是在冬天里涉足江河,警觉戒备得像是随处都有强敌环俟,恭谨自持得像是一直都在做客;有时候,他们又像冰块就要崩解融化一样松跨散漫,敦敦朴朴的,看不出什么突出的能耐,旷放豁达得就像虚空一样;他们的那些似乎不相调谐的多面目表现使他们显得很浑浊。

哪些人能在混浊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能注意守静就能渐趋本心的澄明;哪些人能使安稳得到长久的维持?懂得灵动权变就能渐得长久的安稳。

保持这种生存方式的基本点就是不去追求"无不具足"。

正因为没有"无不具足",所以能历久而常新。

《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6译文】尽可能地使自己显得虚若无有,尽可能地保持清静,在事物波起云涌似的事态演变中,我们可以因此而观察它们的循环反复。

事事物物虽然纷纭繁杂,但它们都可以归结于它们的根本。

归结到根本它们就显示出始终如一的清静,这就叫做恢复到“本来”。

懂得恢复“本来”就叫做达成了生存的恒常,懂得达到生存的恒常就叫做有明于道。

不懂得达成生存的恒常而胡作非为,就会充满凶险。

懂得达成生存的恒常就能雍容裕如。

能雍容裕如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戴,得到众人的拥戴就可以统摄全局,统摄全局就可以像天一样,像天一样就可以进而像道一样,可以永久存在,终身没有危险。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最好的统治者,人们觉察不到他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