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总结

合集下载

(完整版)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完整版)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高考语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整理(完整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之以而其于 若所为何乎 乃且焉也因 与则者二、教材中另外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然遂惟已矣犹哉P.S.为的读音[ wéi ]1.做,行,做事:~人。

~时。

~难。

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当做,认做:以~。

认~。

习以~常。

3.变成:成~。

4.是:十两~一斤。

5.治理,处理:~政。

6.被:~天下笑。

7.表示强调:大~恼火。

8.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9.姓。

[ wèi ]1.替,给:~民请命。

~虎作伥。

~国捐躯。

2.表目的:~了。

~何。

3.对,向:不足~外人道。

4.帮助,卫护。

成分作用今译例他、它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我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第三人称代词(有时活用为一、二人称代词)你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代词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这、此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结构助词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主谓间 取独\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之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定语后置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补语标志得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褒禅山》音节助词时间/动词后\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顷之v.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拿、用、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即凭借)凭、靠、凭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汉语虚词知识点总结大全

汉语虚词知识点总结大全

汉语虚词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助词助词是词类的一种,它具有标志语法关系、语气等作用。

汉语中的助词有很多种,比如“的”、“得”、“地”、“了”、“着”、“过”等等。

接下来分别介绍一下它们的用法。

1. “的”(1)在形容词后面使用,表示形容词修饰的名词,“好的书”、“高的山”。

(2)在表示颜色的名词后使用,“红的苹果”、“蓝的天空”。

(3)在表示数量的词后使用,表示数量词修饰的名词,“三本的书”、“五个的苹果”。

2. “得”(1)表示动作的结果,一般用在动词前面,“跑得快”、“写得好”。

(2)表示动作的程度,一般用在动词后面,“吃得多”、“看得清楚”。

3. “地”一般用在形容词前面,表示形容词修饰的动词,“慢慢地走”、“快快地跑”。

4. “了”(1)表示动作完成,“吃了饭”、“看了书”。

(2)表示变化,“变了样子”、“冷了天气”。

(3)在句子结尾,表示语气,“你来了。

”、“快走了。

”5. “着”(1)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在睡着觉”、“在走着路”。

(2)表示状态,“笑着说”、“站着等”。

6. “过”(1)表示经历或经验,“吃过饭”、“看过电影”。

(2)表示动作的结果,“做过作业”、“学过英语”。

介词是一种虚词,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汉语中常见的介词有“在”、“在于”、“对”、“对于”、“向”、“向着”、“跟”、“和”等等。

接下来分别介绍一下它们的用法。

1. “在”表示位置,“在桌子上”、“在房间里”。

表示状态,“在睡觉”、“在学习”。

表示时间,“在星期五”、“在六点钟”。

2. “在于”表示原因或理由,“成功在于努力”、“幸福在于内心”。

3. “对”表示关系,“对朋友好”、“对问题认真”。

表示反面,“对答案错”、“对困难面对”。

表示目的,“对孩子严格”、“对工作负责”。

4. “对于”表示针对某一对象,“对于你,我有话说”、“对于这件事情,需要处理”。

5. “向”表示方向,“向前走”、“向左看”。

18个虚词总结归纳

18个虚词总结归纳
表转折让步)
与(表并列) 若(表假设、表选择)
固定结构总结
固定结构也叫固定格式,或者凝固
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
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 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
俗成,经久不变。
固定结构(反复读,熟记例子)
【以】以为、以是、是以、有以、无以、何以 【而】而已、而已、而后、而况、既而、俄而 【为】何……为、何以……为、奚……为、奚以……为 【其】其……乎(与)、何其 【于】于是 、见……于 【所】为……所、所以、之所以、所谓、所在 有所 无所 【且】犹且、且夫、且如 【乃】无乃……乎(与)、乃尔 【则】然则 【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若……何、奈……何、 何以、无何、何乃 【也】……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也哉、也欤 【乎】不亦……乎、庸……乎、得无……乎(与) 【与】孰与、与……孰、孰若、与其……孰若 【若】若夫、若何
18个虚词总结归纳(词性)
其、且、乃、则、因、何(6个) 副词: 以、为、于、因、乎、与(6个) 介词:
以、而、其、且、则、与、若(7个) 连词: 而、之、其、乃、何、焉、若(7个) 代词:
之、为、其、所、何、也、焉、乎、者(9个) 助词:

名词: 所、因 动词: 以、之、为、因、与
18个虚词总结归纳 其他: (1)词尾:为、焉、乎、也、乎、者(6个)
(2)兼词:焉 (3)通假:以、而、何、与(4个)
连词:以、而、其、且、则、与、若(7个)
以(表并列、表承接、表递进、表目的、表因果、
表修饰)
而(表并列、表承接、表递进、表转折、表假设、
表因果、表目的、表修饰)
其(表选择、表假设) 且(表并列、表递进、表让步) 则(表并列、表承接、表条件、表假设、表选择、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什么是虚词虚词是一类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其意义较为模糊,经常用来表达一种关系、语气或做结构衔接等功能。

文言文中的虚词有很多种类,其中包括了一些常用的虚词,本文将对其中的18个常见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虚词的分类文言文中的虚词可以按照其功能和用法进行分类。

常见的虚词包括连词、副词、介词等。

连词1.而: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

2.兮: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啊”等语气助词。

3.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就”等词。

4.又:表示递进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并且”。

副词5.甚:用来加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十分”。

6.其:用来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或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他”。

7.皆:表示全体,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全”。

8.未:表示尚未进行的动作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还没有”、“尚未”。

介词9.以:表示手段、方式、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以便”、“为了”。

10.为: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因为”。

11.以至:表示程度或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至于”、“以致”。

12.以及: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以及”。

13.之:用来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14.之乎者也:用来引述他人的话或观点,表示说话者对他人言论的复述、叙述和引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据说”、“众所周知”。

15.乎: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

16.焉:用来表示处所、位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在那里”。

17.自:表示主体的自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自己”、“本身”。

18.至:表示程度、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到”、“直至”。

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下面将对每个虚词进行具体的用法解释,并给出相应的例句。

高中语文虚词用法总结

高中语文虚词用法总结

九、且qiě 1.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例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 十五六万,且已久疲。例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长江也。例③:河水清且涟漪。例④:犹且从师而问焉。 (尚且) (2)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例:穷且益坚,不坠 青云之志。 (3)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例①: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例②:古之圣人,……犹且从 师而问焉。 2.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例 ①:不出,火且尽。例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例③且暂还家去。
五、与yú 1.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 “同”。例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 天下,可以知之矣。例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 似也。 2.介词,表示相关,可译为“和”、“跟”、 “同”。例①:客从外来,与坐谈。例②:陈胜少 时,尝与人佣耕。(另一说,“与”为介词,当 “为”、“替”解。) 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这个意义 后来写作“欤”)。例①:“管仲非仁者与?”例②: 无乃尔是过与? 4.用于句中,无意。例:是盟也,其与几何? 5.动词。可译为“给予”、“授予”、“结交”、 “参加”等。例①:与斗卮酒。例②:不欺其与。
六、于yú 1.介词。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 “在”、“在……方面”、“在……中”、“向”、“到”、 “自”、“从”、“跟”、“同”、“对”、“对于”、“给”、 “由于”等。 例①:得复见将军于此。(在。)例②: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在……方面。)例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中。)例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例⑤:权起更衣, 肃追于宇下。(到。)例⑥: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从、 自。)例⑦: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同。)例⑧:于其身也,则耻 师焉。(对、对于。)例⑨: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例①:良曰: “长于臣。”例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例③:非常之 谋难于猝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

虚词总结

虚词总结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1、代词
1)你、你的 2)他的
虚词——乃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乃心在咸阳。 是、就是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2、动词
3、副词
1)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竟,竟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3)于是;就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虚词“而”——用作连词
• 1、表示转折关系: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之 • 2、表示承接关系: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3、表示并列关系:侣鱼虾而友麋鹿 • • • • 4、表示递进关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表示假设关系: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示修饰关系:扣舷而歌之 7、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语气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陈述、解释、疑问、祈使、 感叹等语气 《齐谐》者,志怪者也。 判断 疑问 奚以知其然也? 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反问 陈述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感叹 苟政猛于虎也! 2)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虚词——若
1、动词
1)如同;像 关山度若飞。 2)同,相当 彼与彼年相若也。 3)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对付,处置 寇深矣,若之何?
2、代词
1)如此,这样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你 [们] ;你 [们] 的 若辈得无苦贫乎
3、连词
1)假如;如果 天若有情天亦老 2)至于 。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
十八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什么是虚词及其作用虚词,又称虚助词或灵活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一种语法关系或修饰其他成分的词类。

它们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18个常见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二、介词1. 关于“在”字“在”字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介词之一。

“在”字可以表示位置、状态、时间等多种含义。

例如,“我在屋里”表示位置,“我在学习”表示状态,“我要在六点起床”表示时间。

2. 关于“对于”字“对于”字主要表示观点、态度或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关系。

“对于你来说,这个问题难吗?”表达了提问者想了解对方观点和看法的意图。

3. 关于“因为”字“因为”字主要引导原因状语从句,在句子中说明产生某种结果的原因。

“因为下雨,所以他没有去跑步。

”这个句子中,“因为下雨”的部分解释了“没有去跑步”的原因。

三、连词1. 关于“并且”字“并且”字主要起到衔接的作用,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同时存在或同一时间发生。

“她既漂亮,而且聪明。

”这个句子中,“并且”的作用是将两个描述女性优点的形容词进行衔接。

2. 关于“或者”字“或者”字主要表示选择关系,表达在几种可能性中选取一种进行。

例如,“下雨了,我们可以选择去看电影或者待在家里读书。

”四、助词1. 关于“了”字“了”字起到标志动作已经完成的意义,可以表示过去或将来的动作。

“他昨天买了新房子。

”这个句子中,“了”字表示这个动作已经在过去完成。

2. 关于“得”的用法与意义“得”字可以表示程度、结果等含义。

例如,“他跑得很快”表示跑步的程度很高,“你做错了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五、副词1. 关于“很”的用法与意义“很”是一个常见副词,它表示程度,修饰形容词、副词等。

例如,“她很漂亮”,其中“很漂亮”表示了漂亮的程度。

2. 关于“还”的用法与意义“还”字可以表示程度、时间上的限制。

“我还有一些事情要做”表示现在还没有完成,还需要继续做下去。

六、助动词1. 关于“能”字“能”字表示可能性和能力,“他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表示他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能力。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只起连接、作用、语气等作用的虚词。

以下是高中语文常见的18个虚词:
1. 的:用于连接定语和名词,也可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

2. 地:用于连接形容词和动词,表达程度或方式。

3. 得:用于连接动词和补语,表示结果。

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5. 之:用于连接主语和宾语,表示所属关系。

6. 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某种情况下的情况。

7. 也: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同样的情况。

8. 都: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所有的情况。

9.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0.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1.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2.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3. 可:用于表示可能性或许可性。

1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5.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6.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7.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8.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这些虚词在高中语文中经常出现,理解和掌握它们的用法对于提高语文水平非常重要。

虚词总结

虚词总结

文言文虚词一、常用虚词:(一)之指代一三动标志主谓音谐音:纸袋一三洞煮煨标志音1、代词:(代替句中的人、事、物)他、她、它、这件事、这样的例:友人惭,下车引之环而攻之而不胜属予作文以记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A、结构助词:的例:山间之朝暮也B、主谓之间,取独:无义例:当余之从师也C、音节助词:无义例:公将鼓之D、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例:何陋之有(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动词:到、去、往例:辍耕之垄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鲍浩然之浙东4、相当于“以”:(意思得看具体语境)例:局促一室之内1、古之学者必有师。

(结构助词/的)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助词/取消独立性,不译)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助词/提宾标志)之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5、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代李蟠)6、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代捕蛇者)7、然是说也,余犹疑之(代词/它,代这种说法)8、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1.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 属予作文以记之3.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4.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6.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7.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8.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10. 技经肯綮之未尝11. 宋何罪之有1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3. 公将鼓之14.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15.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6.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二)而你的修假并因转承递谐音:你的休假病因专程递1、表承接关系:之后,然后(“而”前后两个动词在时间上有先后区别且有承接关系)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表并列关系:又、一边……一边、或不译(“而”前后的内容彼此地位平等)例:使之冲烟而飞鸣泉香而酒洌往来而不绝者3、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可是例:学而不思则罔4、表修饰关系:着、……地(“而”前是状语,修饰形容“而”后的动词谓语)例:久而乃和杂然而前陈者5、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而”后意思比“而”前意思更进一层)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表因果关系:因而、所以例:感极而悲者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7、句子之间的连接:无义例:而或长烟一空8、“而”相当于“以”:9、表假设作用:如果、假如例:《捕蛇者说》0、“而”通“尔”,你11、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文言虚词是一类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语气、修饰词性等的词语,在古代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总结:1.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之”。

例如:“君子之道”(君子的道德标准)。

2.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但是”、“并且”等。

例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习起来不知疲倦,教导别人毫不厌倦。

3.乎: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等。

例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地的规律是损耗本份上还有余,满足不够。

4.也: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

例如:“世之奇伟、瑰怪、多见者皆出于无功名之后,一介布衣。

”(世界上的奇异、奇怪、多见的都是没有功名的人。

5.乃:表示因果关系、推论、转折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于是”、“可见”等。

例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

6.才:表示程度低或时间晚于预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才”、“还”。

例如:“独不见夫大诗人之所以为大者,固有以其发于前古才也。

”7.曰:表示说话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称”等。

例如:“人曰:使石有知”(人们说:如果石头有知觉)。

8.若:表示条件、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如”。

例如:“若非中道而废,则不可复保持人之正之心也。

”总的来说,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各个成分、表达语气、修饰词性等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的使用较为灵活,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句子结构进行理解。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总结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实际含义不明确或者较弱的词汇,主要起到补充语气、连缀句子和调整语气等作用。

以下是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及其用法和举例:1.者:用于句子末尾,表示标志性的角色或概念。

例:帝者,治本也。

2.也:用于句子末尾,表示肯定或呼应。

例:身其乎不肖者,亦宜早图之。

3.而:用于句中,起连接作用,连接并列句子或词语。

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4.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人生在世,岂能尽如人意乎?5.无:表示否定,没有。

例:饥民无食。

6.以:多用作介词,表示手段、理由、标准等。

例:以身作则。

7.之:代词,意义不定,常做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的宾语。

例:治身之道,学问之本。

8.所:引导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

9.皆:都,表示整体。

例:上下皆知。

10.其:指示代词,表示所指的人或物与前文有关。

例:其即时行动,不可理喻。

11.若:如果,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例:若能力行,必可得其结果。

12.不:表示否定,不。

例:不怀好意。

13.及:和,表示同时。

例:与人为善,自能及人。

14.乃:表示因为,所以。

例:勉其学之,乃可成才。

15.如:如同,表示比喻、类似。

例:人心如水,世事如云烟。

16.是:指代前文内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那”。

例:是言不信。

17.何:疑问词,表示询问。

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18.为:做,表示动作或状态。

例:舍我其谁,为王者也。

以上是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

请注意,虽然这些词汇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有所固定,但有时也会根据具体语境和句子结构有所变化。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

18个虚词总结(上课用)

18个虚词总结(上课用)
连词

副词 代词
1、表补充说明 “况且” 2、表并列 可不译 3、表让步 “尚且” 1、暂且、……的人、……的事物、……的地方 名词 1、处所、地方 2、量词 “套”、“座” “为……所……” 表被动。 所以 1、……的原因2、用来……的
疑问代词

1、什么,哪里 2、怎么,为什么
动词

介词 语气词 副词
1、给予,授予 2、赞同 3、结交,亲附 和,跟,同 用于句末,相当于“欤”
1、表肯定判断 “是,就是” 2、却,竟然。 1、表假设 “假如” 2、表因果 “那么,就”

连词
代词

助词
1、表……的人,……的物,…… 的事, ……的时间等 2、用在数词后 “个,样“ 3、在“今,昔”等时间词后表 示“……的时候” 1、表判断或肯定。 2、定语后置的标志。
)
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 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1、认为 2、用 3、率领 相当于“而”

动词
连词
介词
1、依照、根据 2、经由、通过 3、趁着,趁机
于是,就 1、依靠,凭借 2、沿袭 原因

副词 动词
名词
介词

1、在 2、从 3、到 4、向 5、对,对于 6、表比较 “比” 7、与,跟,和 8、表被动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

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

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语言形式和现代汉语相差很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虚词的使用。

虚词在文言文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们在语法上虽然没有实词那么重要,但是在表达句子的语气、情感等方面却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

1.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到”。

2. 乎:表示疑问或者不确定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3. 何: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4. 者:表示身份或者职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人”或者“者”。

5. 而:表示转折或者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或者“和”。

6. 以:表示手段或者方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

7. 兮:表示感叹或者祈使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8. 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

9. 也:表示肯定或者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确”或者“也是”。

10. 然: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11. 之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之所以是因为”。

12. 不仅: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只是”。

13. 虽然: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尽管”。

14. 亦:表示肯定或者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

15. 已:表示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已经”。

16. 其:表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的”或者“他的”。

17. 或:表示选择或者可能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或者”或者“可能”。

18. 往:表示方向或者动作的趋势,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向”。

以上是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

虚词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们在语法、语气、情感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作用。

通过学习这些虚词的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完整版)文言虚词归纳

(完整版)文言虚词归纳

精心整理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虚词一览表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二)表示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三)表示承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四)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六)表示修饰关系。

?地,着,或不译?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七)表示因果关系。

?因而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论语》)(八)表示目的关系。

来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3.助词。

(4.动词。

同“如”,好像,如同。

如: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荆人夜涉》)5.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8个文言虚词总结

18个文言虚词总结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有时也 可译为“地”、“着”。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 禅山记》)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例: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乃尔】译为“这样”。 例: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
(自杀的)主意这样打定了。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3.由于 例: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例: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5.被。 例: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8.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用作代词,通“尔”,译为“你的”、 “你”。 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动词,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四) 复合结构的用法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 于“罢了”。 例: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 记》) 【而后】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归纳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归纳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一篇全掌握!在文言文中,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在不同的语境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这也就造成了识记的困难。

因此本文总结了常见的18个虚词,并给出了相应例句,可当做文言文虚词的背诵,亦可作为查阅之用。

按此顺序: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1、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2、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译文: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译文: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译文: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译文:项羽紧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④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

(《赤壁赋》)译文: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

随着歌声吹箫伴奏。

7、表示因果关系。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译文:但我也后悔跟他出来,因而不能尽情享受那种游览的乐趣。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游褒禅山记》)译文:(因为)那下面平坦开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所以)来这游玩并题名的人很多。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译文:耐心地久立远视,(来)盼望皇帝能亲自驾临。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译文: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来等待将军(二)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译文: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译文:老婆婆常对我说:“某个地方,你的母亲就站在那里。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译文:(溺死的人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译文: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译文:(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译文:我一下子起来就飞,碰上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候飞不到,便落在地上就是了。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译文: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

②三月而后成。

《孙子兵法·谋攻篇》译文:(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译文: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译文:我虽然卑下愚蠢,知道这不可以,何况聪明人呢。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译文: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诬告请示,追究这件事,处死了五人。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译文: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译文:后来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公婆,公婆溺爱自己的儿子,管束不住他。

【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一般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译文:不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对你呢?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译文: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④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2、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译文: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译文: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3、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为什么这样呢?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而表示恭敬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译文: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译文:齐人未曾贿赂秦国,最后跟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杀一老卒,何甲也?(《段太尉逸事状》)译文:杀一个老兵,为什么要披戴盔甲呢?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新妇车在前,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译文:焦仲卿的马走在前面,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怎么会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

(三)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连词、表目的)谁何。

(《过秦论》)译文: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来)盘问过往行人。

(四)固定结构: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译文:(以)逃跑了五十步的人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2、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现在(我们)出来,没有告辞,对此我们该怎么办呢?3、且大乱,若何?(《段太尉逸事传》)译文:将要引起大乱,该怎么办呢?4、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译文:一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您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译文: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里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其是之乎?(《报任安书》)译文: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美哉乎,山河之固。

(《史记·吴起列传》)译文:壮美哟!山川是如此的险要。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译文:挺拔矗立,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

6、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赤壁赋》)译文:多么辽阔(的样子)呀,船儿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释1.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师说》)译文: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乎:对)(《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4.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便”等。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译文: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2)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项脊轩志》)译文:便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

2、表条件:结果,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译文: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才进去(见项王)。

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译文: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译文:但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译文: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是天意。

②侯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我不过是一个夷门看守。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译文: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命名的。

5、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译文: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

(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做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