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
语文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学界既有学者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的理论建构,也有不少学者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学景观或者一个朝代一种文体中出现的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古典文学赋予文学景观生命与内涵。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既可以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苏州的寒山寺因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垂千古;也可以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声中外,比如绍兴的沈园因陆游与唐婉的爱情而代代相传,惠州西湖因苏轼贬惠州之后才盛传其名。当然,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途的文学景观。比如黄鹤楼在唐代诗人崔登楼所题《黄鹤楼》诗之后,再经李白、岳飞、毛泽东等人的歌咏,其内涵会不断丰富,影响越来越大。岳阳楼的名气也是在不断累积和提升的,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代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与文学景观内涵的不断丰富。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黔东南州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四单元,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王维笃志奉佛,对其诗歌创作不能不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表面的佛教术语,而是禅境的那种深入到诗人审美意识和骨髓中的空、静、冷、寂的境界,从而形成最能代表士大夫简远、闲淡的人生风格和诗歌风格,使王维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成为与李杜鼎足而立的大家。禅对王维诗的影响更多的是使诗人的诗得到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审美境界,甚至可以说是开拓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一派诗风:空寂、清幽。
王维在社会政治和自然山水中的心情基本是平静的,他消除了对政治与自然的比较意识,因而既没有超越者的快意,也没有失意者的心累。他的山水诗常常表达一种悟禅得道的瞬间体悟。
王维终身在官场,却能得到入道的超脱。他将政治功利作为一种生存的方式;而又陶醉于山水田园的自适。
王维精通佛理,并在自然和社会中实践佛理。在观察自然山水方面,寻得自然万物之真趣。王维的山水诗以超脱生活为动机,而又回到了生活之中,自然山水在他心中唤起美感,包括自我、自然、社会诸方面的因素,同时又超出了这三者的实际内涵,别具情趣。
王维所处的时代,没有社会恐惧和政治忧患,却有了禅宗的超越哲学。王维的山水精神,就是在这种宗教信念的支配下,从哲理的高度彻底解决对生存空间与时间的疑惑,使政治、自我、自然三者由分离到合一,而且在生命价值上平衡了政治功名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使其山水作品具有无尽的禅趣。王维的山水审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习佛参禅生活的一部分。“他一方面徜徉山林,一方面躬行奉佛,这两者互为依辅地结合在他的生活之中。他在倾心奉佛时不忘寄情山水,在欣赏风景时又从事佛教修行。”他的许多山水诗作品就是他隐逸生活的写照。他的山水田园诗,多追求一种寂静清幽的境界。王维多次隐居,曾经在嵩山、终南山、辋川等地的山水胜境中生活过,对那里的宁静、优美景色十分喜爱,并有真切地体验,所以他的诗能够创造出寂静清幽的境界。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渭南市华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边城》故事并不复杂,但是摊开小说,读着读着,心里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在流淌。一种如沈从文写到的淡淡的“美丽的忧愁”,溢上心头。
正如沈从文自己对《边城》的解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难免产生悲剧。”他告知我们,《边城》故事没有剑拔弩张式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黑白分明式的善恶判断,而只是“不凑巧”;发展中的事态充满了偶然性,实际上只是人性中善与“异化”初起时的两种力量在朦胧中碰撞,从而引发了悲剧的萌端。
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一切充满了善”,生于斯、长于斯的男男女女皆为善的化身。翠翠是青山秀水滋养出来的纯的生灵,“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怒,从不动气”。她是超越了善恶观念的女性生命的原生态之美。二老傩送善良、刚勇、健美,是湘西青年男子中的佼佼者。
翠翠与二老的爱,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的事件。小说中翠翠跟二老的接触像是只有四次,第一次是偶遇。两年前端午节划船、捉鸭竞赛,爷爷因喝酒忘了去接翠翠回家,二老见天黑就派伙计送她回去,但翠翠却连二老的模样都没看清。第二次是登门。二老特地把爷爷的酒葫芦送回家中,翠翠把他当成“陌生人”,认不准是不是心中的“岳云”。第三次是相约。当年端午节,翠翠应二老邀请到城里看赛事,却因听到“碾坊陪嫁”的事,赌气不理他,擦肩而过,失之交臂。第四次是路过。二老沿河六百里寻找哥哥尸体而不得,后从川东押货回来路过渡口。“翠翠大吃一惊,同小兽物见到猎人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跑掉了。
天津市南开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天津市南开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阶段性质量检测
语文学科
语文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
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精于工、匠于行的技艺,是乡村工匠的底气与底色,但乡村工匠不应是曲高和寡的( )者,而应是充满人间烟火、饱含故土味道的实际产品、具体价值的创造者。他们提供物质产品,服务田间耕作,满足寻常百姓吃穿住用、农事劳作之需;他们提供文化产品,( )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精神追求、伦理观念,满足人们对故土乡愁的依恋与想象;他们提供场景产品,以富有韵味的工作过程、制作场景营造充满历史感的生产与生活氛围,构建古今对话,营造大地的家园感,使乡村成为一种充满仪式感、满足旅游需求的场景。
乡村工匠的技艺并非“( )”的藏品,而是历史层积下的社会共同财富,除法律框架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外,都可转化为社会共有的公共产品,成为乡里乡亲的共同财富。。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A.孤芳自赏承载养在深闺人未识
B.孤芳自赏承担试玉要烧三日满
C顾影自怜承载试玉要烧三日满
b.顾影自怜承担养在深闺人未识
2.下烈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只有在乡村工匠带着乡亲实干、领着乡亲致富的进程中,才能实现个人最大限度社会价值
B.乡村工匠也只有在领着乡亲致富、带着乡亲实干的进程中,才能实现个人最大限度社会价值
C乡村工匠也只有在带着乡亲实干、领着乡亲致富的进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个人社会价值
桂林2024年春季期末高二语文答案
桂林市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B【解析】B项错在“就是因为气候变迁和人类的过度捕杀”。
2.(3分)C【解析】C项“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不是“过度捕杀说”产生的充分条件。
3.(3分)A【解析】A项说明与人的捕杀无关。
4.(4分)①气候变迁说:气候变迁毁坏动物生境,逼迫动物迁徙②过度捕杀说:北美早期人类
大肆捕猎导致大型哺乳动物走向灭绝,被捕杀的物种走向绝灭时,依赖捕食这些动
物为生的食肉类也随即面临食物短缺而死亡。(一点2分,意思大致即可)
5.(6分)①立论基础:人类首次出现于美洲大陆与早期哺乳动物走向绝灭大致同时。
②论据:北美洲许多化石产地发现的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哺乳动物(猛犸象、马和
骆驼)的骨骼在一起,或者发现时石矛尖端还刺在化石动物体内,而且常在一些古
代水蚀洼坑(显然猎手曾在此卧地设伏,伺机捕猎)中找到石矛。
③论据:峭壁下石矛、石球与12具猛犸象骨骼在一起,科学家们推论,当时猎手们驱赶
一群猛犸象,迫使它们跳越峭壁,跌落崖底,再锤击或矛刺以杀死这些负伤的动物。
6.(3分)C【“正面写出老头儿的抗日热情”错误,侧面衬托了老头儿的抗日热情,并非正面。】
7.(3分)B【“现实主义”错误,应为“浪漫主义”。】
8.(4分)①物象本身的角度:交代了老人和白洋淀人对敌人仇恨、老人后来积极抗日,做交通
员的原因。
②人物形象的角度:使人物身份设定真实合理,表现老人对侵略者的仇恨/控诉。“父子
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老人父子是白洋淀水边村民,生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反物质”这个词听起来和反重力很像,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概念。但反物质真实存在,是现代物理学中的成熟概念。反物质的确有一些会让人惊叹不已的性质,仅仅1克反物质和物质接触就会产生像原子弹一样的剧烈爆炸。因为反物质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所以未来可能被用来推动宇宙飞船。尽管如此,反物质本质上却没有什么奇异之处——按照我们现在对亚原子粒子的认识,反物质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
原子核包含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它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在原子核外,还有质量更小的电子。电子对我们很重要,因为它们是电子科技的主角。每个电子都带一个负电荷,刚好可以被质子的正电荷中和。自然界中还存在其他几种粒子,但我们只有在高能物理实验中才能观测到它们。构成普通物质的所有粒子都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重子,比如质子和中子;另一类是轻子,比如电子。
这看起来有点复杂,但是假如没有守恒定律的话,还会更加复杂。守恒定律为本来一团乱麻的粒子物理带来了秩序。当粒子相互作用的时候——比如在欧洲核子中心的高能加速器里面,有一些量总是不变的。能量和电荷就是这样的量。同时,重子数和轻子数也是守恒的。
质子的重子数是+1,电荷是+1。理论预言它的“反粒子”会有一样的能量,但是重子数和电荷数都是-1。这种粒子叫做反质子。同样,电子也有反粒子,叫做正电子,电荷数是+1,轻子数是-1。
那么,当质子和反质子相遇时,会发生什么呢?你可能已经知道答案了,这是反物质最著名的性质。正负重子数、正负电荷以及其他守恒量会彼此相消,只有能量会留下来。能量也是守恒的,但是两种粒子的能量是相同的,而不是相反的。所以正负质子会消失,而它们的能量会以伽马射线的形式释放出来。咖马射线和光一样,也是一种电磁波,但是能量更高、波长极短。这一过程叫做“湮灭”,是我们所知唯一一种能将质量完全转变为能量的过程。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苏州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
高二语文(答案在最后)
2024.06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学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调研序列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3.本卷满分为150分,调研时间为150分钟。调研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每个人的追求在层次上有所不同。有的人眼光比较高远,也有的人眼光十分短浅。
②西方哲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自我实现”之说,把人生的需求和对人生的理解,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他的说法颇有可供我们参考之处。马氏曾把人的需求分别为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当然是生存的需求;第二,人还需要安全,需要保证不受外来的危害。当这两项需求都满足了之后呢?你还会产生一种归属的需求。就是说,在这个社会之中,你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另外,人还会产生自尊的需求、爱的需求……一直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③任何人都不是生下来就有“自我实现”之需求的。从维持生存到自我实现,是一个渐进和提升的过程,过程快慢因人而异。并且,对“自我实现”需求的强烈程度也因人而异。马斯洛提到一种现象,叫作“约拿情结”。这是一个心理学的名词,意思是说你已经看到了那个最高的境界,可是你没有勇气,不敢去追求。你作茧自缚,被那些低层次的需求限制住了,所以无法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2021-2022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1-2022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l~3题。
由于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时保留了氏族血缘的关系,所以国家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国家混合在家族里面”,即国在家中,家国同构。与此家国同构的国家相适应,产生了不同于西方的古代政治生态。在殷周王朝,天子、诸侯、卿大夫是以血缘关系构成的宗子、宗孙和姻亲的亲缘关系,国家的权力和财产是按血缘的亲疏分配,君权与父权是同一的,君权只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大,国家是一家一族的国家。
这样的政治生态,决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不同于西方的历程。
中国思想文化起步于“君子世界”,古代希腊、罗马则与此不同,其思想文化起步于“市民世界”。正是由于中国思想文化起步于“君子世界”,具有贤人的作风,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道德受到特别关注,被提到了“天理”的高度,以道德为人性,以道德为人的良知,在古代甚为流行。道德几乎支配着人生和人生的一切,包含政治也被伦理化,也即是说政治与伦理融合。
早在殷周时期,道德就纳入了政治范畴,开启了道德与政治的融合。“以德配天”或者“德配天地”就是此结合的最初形式。古人认为维持政权和政治上的统治,单凭“天”的庇佑是不够的,还取决于代天行政的君主的德行。到周王朝时,君主的人格如何被认为是治政的最重要的因素,他们认为殷王朝的败
亡,就在于最高统治者殷纣王失德:因此,君主在国家统治中要发挥权力的影响,但非权力性影响即统治者本人的人格影响也十分重要。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把此提升到“德治”的高度,主张刑治与德治并举。孟子则更进了一步,直接提出仁政的主张,把仁即道德与政治直接相结合,奠定了政治伦理化的倾向。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惠民县2022-2023 学年度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试题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包含知识技术、传统文化、自然生态、农业景观、各类物种等众多内容的综合范畴,包括丰富多样的、价值巨大
的资源和要素。在特定环境中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就是与传统农业生计密切相关的本土生态知识、地方传统技术,以此为重要内容的民族生态文化长期指导着遗产地农民的生产与生活。与之相应的农业景观,就是特定民族在生态文化和农业知识技术指导下,通过长期改造和维护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观赏性的,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与农业文
化遗产相关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种质资源、相关文化等资源,也都被囊括进了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范围。因此,内涵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囊括了相应区域中的众多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
是一笔价值不可估量的文化宝藏和物质财富。
(摘编自陈茜《农业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与转化》)
材料二:
作为新晋的审美对象,仅直观上就能大致感受到农业文化遗产与纯艺术制品、园林风景甚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审美价值殊为不同。如果从主流或经典美学理论来看,农业文化遗产的审美更显独特,因为目前主流的美学理论似乎难以阐释其审美价值的内涵。农业文化遗产美学价值的独特性,来源于其创造主体与过程的特殊性,也就是万国鼎先生所说的“世代流传于农民实践”,其中至少包含三
安徽省黄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黄山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说明: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话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
记者:您刚刚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明。您认为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
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您为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呢?
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其诗作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画纸为棋局等生活场景的再现。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我们说,这些因素“使社会运转”。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
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义?
2021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语文试题 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xx学年下学期高二阶段性测试(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第I卷
一.(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内敛各持己见干涸.(hé)岿.(kuī)然不动
B.沉缅伶牙俐齿恪.(gè)守一蹴.(cù)而就
C.诙谐大放獗词媲.(pì)美远见卓.(zhuō)识
D.蜇伏迥然不同蜕.(tuì)变泰然处.(chǜ)之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市旅游局透露,今年本市将以抓住《国民休闲计划》的出台为契机,要为市民规划出不少于八条郊野旅游精品线路,促进全民旅游发展。
B_我国每年因商品过度包装造成价值高达4000亿元的废弃物,其中的80%同生活垃圾一起被填埋,这让人不禁感叹:铺张浪费何其严重!
C 央视“3• 15”晚会专门揭露知名企业的不诚信问题,为防止这些能量巨大的企业进行“危机公关”,播出前剧组人员对晚会所有内容严格保密。
D 李安执导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全球热映,其同名小说也备受关注,它惊险的情节和奇特的想象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燕赵古都——北京,是一个发祥在冲积扇上的城市。——这,便是今日的北京平原了。
①到了新生代,燕山上持续的降水,又孕育出永定河、潮白河等众多水系。
②并在最终,由叠加的冲积扇体系演化为了广袤一体的冲积平原
③而这冲积扇“地基”的历史,更足以回溯到距今约1亿多年的中生代。
④当时,在宏伟的燕山运动下,燕山拔地而起,塑造出今日“西部山区、东部低地”的
华北地貌格架。
2019-2020年高二语文下学期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年高二语文下学期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地崩山催舞榭歌台信誓旦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及尔揩老羽扇纶巾余音袅袅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冯虚御风锲而不舍封狼居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D.雕栏玉切如怨如慕骐骥一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人对茶也形成了偏见,以为中国茶只是下里巴人
....解渴的东西,档次不高,
一般隆重场合,总是端出英国红茶,似乎唯此才够贵族。
B.一名十岁女孩到某书城买书,不幸从自动扶梯上坠落身亡,当时有位先生目睹了
这扣人心弦
....的一幕。
C.在京剧舞台上,出来四个龙套……他们相互将手中的刀枪随意地碰几下,口作
吆喝状,就表示已经打过一场战争。这对外国人来讲,是不可理喻
....的。
D.说来实在可气,我们研究所限于技术设备,不得不把古生物遗骸千里迢迢地送
到外国去鉴定,不仅耗时费钱,还得仰人鼻息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钢结构主体工程开始合拢,此举标志着设计新颖,造型独特的钢结构工程进入倒计时阶段,也标志着这一抽象的别致的建筑,通过中国建筑工人的巧手正在变为现实。
B、通过这次“反盗版百日行动”权利人签名活动,将鼓舞著作权人打击盗版、保护知识产权的信心,激励广大创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C、一场原本不具看点的比赛,竟至于踢到最后一刻的时刻,中国队才靠一记点球得胜,虽胜犹败。这样的胜利使新加坡队平添了下个月主场对付中国队的信心,增加了中国队再战新加坡队的难度。
2022年山东省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年山东省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年山东省高二下学期质量监测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小一只口罩,既是医务人员抗击疫情的装备、保护群众健康的盾牌,也见证着“中国制造”的强大能力。
除了口罩厂家提能扩产,不少其他企业也纷纷应急转产,参与到口罩生产中,填补需求缺口。一些服装、食品乃至汽车、电缆制造等企业重组产能,全力保障口罩供应。
面对寒假过后的用工、物流困难,面对口罩行业前期投入大的状况,一个个企业“紧急转身”,肩负起确保物资供应的重任。有企业在网上发布“我有熔喷布,谁有口罩机”的“英雄帖”,有企业发出“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的誓言,彰显出共克时艰的责任担当。
非常时期的扩能速度、转产能力,源自“中国制造”的灵活性。有关部门开设资质审批“绿色通道”,加大对企业扩能项目的支持力度;企业应时而动,迅速打通口罩产业链上下游,折射出制造行业的快速反应能力。“中国制造”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撑,成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坚强保障。
(摘编自石羚《抗疫细节中的发展潜能》)材料二:
中国原本就是世界口罩工厂,占了全球近半产能规模。二月中旬,因口罩紧张,旅居美国的亲人给我寄来口罩,取出包装盒一看,赫然印着“MADE IN CHINA”,这是真正的“出口转内销”。数周前,有美国消费者被记者问:“你们需
要的口罩能在其他国家生产吗?”消费者答:“只有中国有完整生产链。”
口罩虽然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但同样拥有复杂精巧的产业链。口罩用的聚丙乙烯可能来自浙江,这些原料在山东被加工成熔喷无纺布再运输到河南的工厂,用广东等地生产的口罩机和辅料,最终制成口罩。一个小小的口罩,牵动了数十条大大小小的产业链。如果自身没拥有这条完整的产业链,口罩产能不可能应声而升。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资源得到迅速且有效的配置,也离不开强大的动员与组织能力。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一声令下,各类资源迅速集结到位,为企业快速运转提供可靠保障,亦至关重要。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含答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虚构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虚构性本质对立。
B.“非虚构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作品呈现出独特文体特征,又印证了它的严谨性。
这场离婚大战,以余一菲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唯一的遗憾,是妞妞在这五年拉锯战中,落下了动辄就啃手指头的后遗症。
妞妞六岁了。一岁的孩子啃手指,是因为处于用嘴唇认识这个世界的阶段,会习惯性的吮吸手指。六岁以后还啃手指,心理医生说了,这是孩子情绪紧张,靠啃手指甲分散压力。
离婚前,这个家庭哪天不是兵戎相见?客厅是主战场,卧室是小校场,厨房是兵器库,卫生间是疗养室。阳台作为唯一的缓冲地带,每每战火蔓延,妞妞就在那儿避难。
当代认知科学已经清楚地表明,类比是人类认知的核心,而且答案不唯一,借助类比,人们得以通过熟悉的事物去猜测和理解陌生之物,而每一件新加入的陌生之物都会对我们头脑里熟悉的概念进行重组。相对于我们传统所说的归纳从表象到本质和演绎从本质到表象,类比思维更为灵活,它认为不存在绝对的表象和本质,人是处在各种生生不息的关系中,并不断根据新的类比来形成和调整对于表象和本质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很好理解为什么一个虚构的小说世界会对真实世界发生实际作用,因为阅读小说的人不断在进行类比,小说人物的种种道德境遇、价值判断和情感诉求,甚至某种独特的语法表达,都会丰富或打破读者现有的认知概念,并帮助他去反思和重组自我。但每个读者的类比方式又不尽相同,都携带着各自已有的认知体系和能力。小说既不高于现实,也不低于现实,它和古老的神话、童话以及民间故事乃至一切艺术形式一样,平行于现实,它作用于现实和读者的方式是自由类比,而非机械地反映、焦虑地见证和单方面的教谕。而虚构和阅读,由此方可共同成为一种积极的道德实践。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
革命文学是代表新兴阶级——无产阶级的文学形态,它要求文学写作“与整个的新兴阶级政治运动很密切地配合起来”,具体地“担负起对于新兴阶级解放运动的斗争的任务”,当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革命文学要为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合法性书写,并参与无产阶级文化意识形态的直接建构。这样的文学思想对文学写作者的身份与态度提出格外的要求:文学家要以革命者的身份,采取介入革命生活的态度,进行文学写作,也就是说,文学叙述必须以革命的话语展开。蒋光慈曾把革命党人与文艺家进行类比,“倘若一个从事实际运动的革命党人,当他拿手枪或写宣言的当儿,目的是在于为人类争自由,为被压迫群众求解放,那么我们的文艺者当拿起自己的笔来的时候,就应当认清自己的使命是同这位革命党人的一样”所以,在蒋光慈看来,所谓实际的革命党人与文艺者,不过名义稍有点不同,其实质作用没有什么差异,新作家应是“革命的儿子”,同时也就是“革命的创造者”,新作家的使命与一般革命党人所负的使命一样。
革命文学崇尚“力”的风度,崇尚“阳刚”的美学规范,构成这种规范的审美内容是紧张,是沉重,是革命的坚强,是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这样的审美崇尚在革命文学世界中得到生动而多样的显现。就题材形态而言,革命文学选取的题材都有很强的硬度,总是与火与血的苦难现实相连,远离冲淡平和、牧歌情调的清远之境,这样的境界即使有,也是作为革命生活的背景与陪衬出现。就情感维度而言,革命文学拒绝个人的感伤情绪,弃绝软性的个人情感,代之以刚性的革命情感。在革命文学中,革命者被赋予崇高的气节,他们是力的化身,是坚强的符号,他们能承担来自物质与精神两重压力的损害,而保持压力下的硬汉风度,这类特征在女性革命者形象的身上可以得到更为生动的印证。革命文学追求“阳刚”的美学风格,是出于一种先在的革命政治理念,这一理念认定:革命力量是坚决的、勇敢的,革命者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可战胜的力量,革命文学的“力”的审美范式的形成正是对这一革命理念的适从。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如果我们粗略地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轨迹作梳理,就会发现,尽管不同的诗歌类型具有不同的载事能力和叙事方式,但都与“事”有着不解之缘。感事、纪事、述事等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之所以未将诗歌流于“记叙文”,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诗体叙事的“审美化”。以事表情,化事为境,通过叙事丰富诗歌的情感表现和诗境空间是诗体叙事的美学导向。
诗歌不仅有在场的“情”与“事”,还有不在场的“情”与“事”,两者共同影响着诗歌的美学意蕴;诗歌不仅有“记事”与“言情”的功能区分,更多的还是“以事表情、挟情叙事”的审美交融。为了更通透地认识中国古典诗歌叙事的审美特质,我们需要把“诗歌叙事”放在一个在场与不在场共同营构的审美语境中,分析“情”与“事”相互交织,“抒”与“叙”分工合作的诗学内涵。根据诗歌文本中“事”与“情”的在场与否以及抒叙倾向,我们将诗歌分为感事诗、纪事诗、述事诗等。
“感事诗”经常又被称为“抒情诗”,原因在于事在诗外,诗中或有情有事、或情大于事,甚至有时看不到事,诗中所抒之情、所叙之事皆是受到诗外之事的强烈刺激,要么直抒胸臆,要么寓情于景,要么事因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隐喻假借、寓言故事、景象碎片等都是经常出现在此类诗歌文本中的叙事方式。曹植的《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诗中看似散漫无章的景象碎片、人生感慨、寓言故事之所以能意脉贯通又情深境邃,不得不归于诗人身世经历的无形介入。曹丕继位掌权后,立即将曹植的“至交”杀害,曹植却因争立失败而无力相救。高树悲风、海水扬波承载的是满腔的悲愤怨恨,“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隐含着诗人痛苦的人生经历,“拔剑救雀”的故事分明就是诗人幻想出的利剑在手、救友于危难的感人画面。中国古典“感事诗”很少呈现出完整、清晰的故事脉络,其“语言次第”也经常会散漫无章,其人物形象也会时常被人为地物化变形,但这并不能影响诗歌含蓄蕴藉的审美意味。重要的一点就是诗外之事与诗内之情、之事的参互成文,让诗歌“因事起情,事为情用”,虚实贯通,深沉含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3分)D (A项中“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错误,B“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项于文无据,C项说法绝对化,遗漏信息,“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错误)
2.(3分)D (D项,曲解文意。从文章第三段可以看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说法错误)
3.(3分)A (A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只是让步假设,并没有强调“价值恒定不变”,也并非“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
4.(4分)材料一采用例证法,内容充实(1分)用《功夫熊猫》《花木兰》论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新发展的观点(1分)材料二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例证法,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论证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了“盗火者”与崇洋者的异同;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马克思的话,让人们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2分,答出两种论证方法即可)
5.(6分)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新鲜有趣的形式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想与价值。认识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激发中国文化的活力,学习借鉴他国文化,共同发展提高。(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6.(3分)D 本题考查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选项首先给出相关诗句,然后解读大意和情感主旨,需要考生准确理解,才能做出正确判断。考生要深入诗句中通过反复诵读,细致体会,联系作者及创作背景、时代等特征,力求准确理解,达成情感共鸣,提升阅读欣赏能力。D项,“写出了诗人为了民族的奋起不惜献出自已生命的决心”曲解文意,偷换概念。“诗人”“献出自己的生命”错,这里表现的是“战斗者”因土地的复活而产生的情感激荡、热血沸腾的高昂情绪。D项主体对象和情感解读均不正确。
7.(3分)A 本题考查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四个选项涉及的角度有语言特色、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技巧。逐字逐句加以推敲揣悟,力求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要做好此题考生需要掌握比喻、视听结合、常见的语言特色、以及朗读的基本知识。A项,“没有用到形容词”判断错误。本诗虽不像一般的诗歌那样大量运用形容词以描述景物、抒发情感,但也运用到“高亢”“辛勤”“明朗”“温热”等少量形容词,可见A项表达绝对。故选A。
8.(4分)①水深火热的生活即将结束,诗人勉励自己拂去往日的忧郁;②“悲哀的诗人”就是指作者自己,作者让希望在自己久久负伤的心里苏醒,也就是暗示光明即将到来;③诗人也是民众的一部分,诗人所体现的情感,就是民族的情感,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借勉励自己来勉励人民大众。(答对2条可得满分)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首先抓住关键词“悲哀的诗人”“拂去往日的忧郁”“应该”何意?1937年正是抗战爆发的阶段,作为忧国忧民的激进诗人,这里既是宽慰自己更是激励别人。所以“悲哀的诗人”应该首先指作者自己,艾青希望自己不要沉于消极的情绪中不可自拔,这里意在鼓励自己,激活内心,暗示自己光明即将到来,要充满信心,勇敢走出阴霾;当然诗人创作的用意更在引领读者、民众,他想通过这首诗告诉大家:水深火热的黑暗日子必将终结,勉励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人们拂去往日的忧郁;艾青是爱国诗人,他爱国家爱百姓,作为民众的一员,诗人的情感其实抒发的就是民族的情感,所以考生还要深入去理解,这里是在劝慰鼓励自己更是在感召激励人民大众。
9.(6分)①“土地”贯穿全诗,从眼前所见的大地想到播种者、诗人和战斗者,使诗歌浑然一体;②“复活的”指看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之时,诗人发现了别人还没有看见的新事物,联想到了苦难即将过去,发现了曙光似的预兆;③多年郁积在胸中的伤痛、忧患和期待,使诗人全身心体验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④“复活的土地”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战争即将来临,并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对革命、对人民美好前景的向往,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充满信心;⑤“复活的土地”中的“地”与整首诗的韵脚更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答对3条可得满分)
本题考查对诗歌标题的理解分析能力。常见标题作用:A.概括主要内容B.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C.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D.交代主要人物形象E.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F.揭示主旨,深化主题。G.具有象征意义(或者用比喻、双关等手法),对表达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H.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作者情感。题干为“法国散文家蒙田把预兆或预言称为‘内心骚动的影像’和‘神圣的灵感’,艾青也说预言是‘照亮灵魂的火花’。有人说艾青就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本诗以‘复活的土地’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注意题中“语言”“复活”“灵感”“内心骚动”等词语的含义。答案①是从诗歌结构上的作用而言,即诗题有线索串联作用,使得思路清晰:“土地”贯穿全诗,从眼前所见的大地想到播种者、诗人和战斗者,使诗
歌浑然一体;答案②抓住关键词语,由浅到深解读含义,注意文中意是重点:“复活的”指看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之时,诗人发现了别人还没有看见的新事物,联想到了苦难即将过去,发现了曙光似的预兆;答案③从诗人本身的角度而言,题目的含义:多年郁积在胸中的伤痛、忧患和期待,使诗人全身心体验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答案④从修辞手法艺术特色或者语言等角度而言:“复活的土地”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战争即将来临,并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对革命、对人民美好前景的向往,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充满信心;答案⑤从诗歌的朗读角度而言,明确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 (3分)A
【解析】这个语段的意思是:等到张璁官居兵部,费宏想启用新宁伯谭纶掌管奋武营,张璁于是弹劾费宏企图控制府部。不久,又因为费宏的儿子费懋良获罪下交司法官,(二人)攻击费宏更加尽力,又抄录前后弹劾费宏的奏疏上奏皇帝。费宏也接连上疏请求退休。句子“新宁伯”和“谭纶”是身份与姓名的互指关系,指的是同一个人,故“新宁伯谭纶”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C;“无何”文言固定搭配,表时间,不久,往往独立成句,据此排除D;故选A。
11.(3分)B
B项,“明典制有明文规定其名,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错误,明典制未有明文规定“首席大学士”其名,但惯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故选B。
12.(3分)B
B项,“和其他大臣一样极力谏诤”错误,依据第三段“其于‘大礼’不能强谏,亦未尝附离”,他在“大礼”之争中(虽然)不能极力谏诤,也没有依附权势而背离道义。可知,费宏没有极力谏诤,故B项曲解原意。
故选B。
13. (1)(4分)张璁、桂萼从郎署进入翰林,突然官至詹事,满朝大臣都厌恶他们。费宏常常表现出(对他们的)制裁抑制。张璁,桂萼也大为怨恨。
(2)(4分)桂萼说:“作诗写文章属于小才能,不足以烦劳圣心。并且由此使得费宏得以凭借恩宠光耀,欺凌打压朝廷其他官员。”皇帝置之不理。
(1)骤:突然;举:满,全部;恶:厌恶;示:表现出;裁抑:制裁抑制;大怨:非常怨愤。
(2)言:说;诗文小技:省略句,作诗写文章(属于)小才能,劳:烦劳;冯:通“凭”,凭借;宠灵:恩宠光耀;置不省:省略句,置(之)不省,置之不理。
14. (3分)费宏没有依附权势背离道义。常常制裁并抑制张璁、桂萼。深得皇帝的至高尊崇礼遇。
张璁,桂萼嫉妒并打压费宏的理由,考生要紧扣文本,筛选原句。如依据第二段“其于‘大礼’不能强谏,亦未尝附离”,费宏在“大礼”之争中(虽然)不能极力谏诤,也没有依附权势背离道义,可概括出原因一:费宏没有依附权势而背离道义;
第三段“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璁、萼亦大怨”,张璁、桂萼从郎署进入翰林,突然官至詹事,满朝大臣都厌恶他们。费宏常常表现出(对他们的)制裁抑制。张璁、桂萼也大为怨恨。据此,可概括出原因二:常常制裁并抑制张璁、桂萼;
依据第三段“命辑倡和诗集,署其衔曰‘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其见尊礼,前此未有也。璁、萼滋害宏宠”,皇帝命令辑录倡和诗集,署费宏官衔为“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费宏受到的尊崇礼遇,在这之前没有人有过。张璁、桂萼更加嫉妒费宏的受宠。可概括出原因三:嫉妒费宏深得皇帝的至高尊崇礼遇。
参考译文:
费宏,字子充,铅山县人。刚成年,就考中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官修撰。弘治年间,擢升为左赞善,在东宫中担任直讲,晋升为左谕德。武宗即位,擢升为太常少卿,正德二年被授予礼部右侍郎,不久转任左侍郎。正德五年进升尚书。
正德皇帝沉湎于安逸享乐,早朝、日讲一并废除。费宏请求(皇帝)勤政、务学、纳谏,皇帝批复已知晓。费宏行事慎重,顾全大局,通晓熟知国家旧事,多次劝嘉靖皇帝革除武宗时的弊政。“大礼”之争中,各位大臣与嘉靖帝据理力争,嘉靖帝不能忍受。费宏很能揣摩皇帝心意,只在公疏上署名,不曾另外劝谏,因此皇帝很欣赏他。等到杨廷和等离开内阁,费宏担任内阁首辅。加封少师兼任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信任到了极致。
费宏为人和蔼平易,喜欢荐举后进。他在“大礼”之争中(虽然)不能极力谏诤,也没有依附权势背离道义。而这时候席书、张璁、桂萼掌权。席书的弟弟检讨官席春,原来是从其他部门改用过来的。等到《武宗实录》修成,费宏提议让他来担任佥事,席书因此怨恨费宏。张璁、桂萼从郎署进入翰林,突然官至詹事,满朝大臣都厌恶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