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系统数据融合架构设计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1.业务流程优化方案1.1优化需求为了更好打造公司生产研发与多项业务间的战略协同,项目组计划对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在研发过程沟通流程、研发与生产数据传输流程和数据存储流程进行优化,对相应流程进行新增、删减、合并梳理出全新的业务流程。
1.2优化实现方法1.3业务流程优化效果预估业务流程优化过程中,系统打通研发体系各个层面人员信息间的交互与沟通,信息精准性、协同性大大提升,形成流程、数据传递闭环,减少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的人工干预因素,研发效率及产品质量大幅提升。
2.组织结构优化方案2.1优化需求根据系统上线情况及业务流程的调整,针对性的做了组织架构及人员岗位职责的调整。
需求1、信息管理部门人员职责优化;需求2、调整生产部人员职责,新增在系统中的应用;需求3、调整技术部门人员职责,实现在系统中的应用。
2.2优化实现方法1、信息部人员职责优化:设置信息部主管,负责公司信息化平台的硬件设计及维护,执行上级信息化战略规划;设置信息化专员,负责信息化跟各个部门的对接工作,解决各部门的信息化平台应用问题。
协助上级完成信息化的规划工作。
2、调整生产部人员职责,新增在系统中的应用:根据公司销售订单之要求,负责编制相关生产计划,并组织生产实施,确保生产任务如期完成;在系统中配合技术部门做好产品试制、技术改进等相关技术项目的生产组织与实施。
3、调整技术部门人员职责,实现在系统中的应用:产品图纸的设计、修订、定型、审查、下发、更改、收回和集中电子存档,以及“产品说明书”等相关技术资料的编写;组织和参与对新产品开发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方案的审定;负责和组织与有关部门进行技术沟通。
2.3组织结构优化效果预估对涉及到的信息部、生产部与技术部门人员进行了岗位的重新优化与职责划分,促使岗位职责划分更清晰,降低人工成本。
与原平台融合方案
与原平台融合方案引言融合是指将不同平台、系统或技术进行整合,使它们能够在统一的环境中协同工作。
融合方案是为了实现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功能互通、业务衔接等目标的一套具体实施方案。
对于企业来说,在进行与原平台融合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时,需要考虑到原平台的特点、现有业务流程和系统架构等因素。
本文将介绍一种与原平台融合方案,包括融合方案的设计思路、实施流程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企业可以实现与原平台的无缝对接,提高业务运作的效率。
设计思路在制定与原平台融合方案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 共享数据通过融合方案,实现与原平台的数据共享是首要任务。
需要确定哪些数据需要共享,以及如何将数据从原平台导入到新的环境中。
可以利用API接口、数据同步工具等方式实现数据共享。
2. 功能互通在融合方案中,需要确保新平台与原平台的功能互通。
这意味着新平台需要能够调用原平台的功能模块,并且能够处理原平台传递过来的请求。
可以通过接口调用、组件开发等方式实现功能互通。
3. 业务衔接对于业务流程中需要与原平台进行交互的环节,需要设计合适的衔接方案。
这涉及到业务流程的图形化设计、业务规则的配置等方面。
通过融合方案,保证业务流程能够顺畅地在新平台和原平台之间切换。
实施流程融合方案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需求分析在实施融合方案之前,需要进行需求分析,确定与原平台融合的需求和目标。
这包括明确要融合的数据和功能、确定业务衔接的需求等。
通过需求分析,可以为融合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具体的方向。
2. 方案设计在完成需求分析之后,需要进行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包括确定数据共享的方式、功能互通的实现方式、业务衔接的设计等。
可以采用UML图、流程图等工具进行方案设计的表达和呈现。
3. 开发和测试基于方案设计,进行开发和测试工作。
开发工作包括基于方案设计进行代码编写、组件开发等。
测试工作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
多系统数据融合架构设计
(2)融合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软件需求主要从输入数据的约束、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 几个方面来考虑,完成软件需求分析与设计后,把软件项进一 步提炼为软件构件。具体地,就是把数据融合过程分解为多个 融合节点,用一个融合树来表示,数据融合就在不同的节点上 执行,融合树的结构依赖于硬件分配通信、软件控制、数据结 构、平台分布等的约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软件约束和 硬件约束:平台一致性:通信带宽:处理器性能;多任务分配 等等,确定每个节点的定性定量性能,确保满足整个数据融合 系统的需求。 把整个软件系统提炼出四大类(主要的对象类),在软件 详细设计阶段,可根据具体要求,进一步展开各个类对象间的 关系,采用面问对象的UMIL建模语言,用不同的视图建立系 统的需求模型(用例图)、结构模型(类图、对象图)、行为 过程模型(组织状态图、活动过程图、顺序过程图、合作过程 图)和任务实现过程模型(状态组伴活动图、配置图)等。 传感器类获取来自环境的数据,这些数据由融合节点提供 的融合接口接收,一个融合节点可接收多个传感器观测数据: 数据融合节点对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和分发,并通过连接接口把 融合节点与系统主干网相连,节点对接是严格的一对一关系; 用户类请求并使用数据,通过通知接口把数据提供给用户,这 是一个一对多的关系;传感器调度与管理类主要负责传感器平 台功能的控制,定位接口在全局传感器分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进一步可展开各个类的内部结构,从融合树来看,就是 一直展开到树的末梢,此时可设计该节点需要完成的功能,如 时空对准、数据关联和估计,选择相应的算法,并进行程序编 写结语多传感器数据融合领域由于涉及面广、难度大、应用广 泛,相关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对象,但多集中在对融 合算法的研究,结构设计研究没有更大的进展,为了提高数据 融合系统的可重用性,本文基于面向对象的原理,借鉴软件系 统工程的方法,提出一个规范化设计思想和方法,即进行系统 顶层设计时,抛开传统的面向数据和功能方法,以系统为中心 进行设计,软件结构的设计遵循软件系统开发步骤、根据数据 融合系统的特性来逐步实现,采用一个形式化的分析对象间的 分析方法UML,和在系统层对信息流进行仿真的数学工具Petri 网,确保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消除不同人员对不同系 统甚至同一系统理解的歧义性,真正实现代码和结构的重用。
基于数字孪生的交通运输多源数据融合架构研究
基于数字孪生的交通运输多源数据融合架构研究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孪生技术逐渐成为交通运输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
数字孪生是指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中物体或系统完全一致的虚拟模型,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模拟、预测和优化。
在交通运输领域,数字孪生技术可以为交通管理、规划、设计、运营等各个环节提供有力支持,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多源数据融合是数字孪生技术的核心之一,它通过整合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如传感器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数据等,实现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全面感知和动态监控。
当前多源数据融合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数据格式不统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问题。
研究基于数字孪生的交通运输多源数据融合架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研究基于数字孪生的交通运输多源数据融合架构有助于解决当前多源数据融合面临的技术难题。
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分析和改进,提出一种高效、稳定、可扩展的多源数据融合方法,为交通运输领域的数字孪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基于数字孪生的交通运输多源数据融合架构有助于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通过对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可以实现对交通运输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降低事故风险,提高运输效率。
研究基于数字孪生的交通运输多源数据融合架构有助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创新发展。
通过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可以打破传统交通运输领域的信息孤岛,实现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创新,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 数字孪生技术的概述数字孪生技术是一种将现实世界中的实体或过程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建模和仿真的技术。
它通过收集、整合和分析来自不同数据源的信息,为实体或过程创建一个精确的数字表示。
这种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等。
在交通运输领域,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帮助实现交通系统的可视化、预测性维护、智能优化等功能,从而提高交通效率、降低能耗和减少拥堵。
融合通信系统完整设计方案
融合通信系统解决方案1. 系统概述系统是综合接入有线、无线等语音通信系统,实现所属部(分)队的实时指挥。
建设一套综合语音调度平台,核心平台采用先进软交换架构,以现有综合业务交换机为基础,对专网电话、会议会话、手机、集群通信、超短波电台、短波电台、广播对讲终端等系统进行整合,完成各系统双向语音互联互通、跨网呼叫与调度等个能建设,实现各类通信系统的要素集成、综合调度。
该平台实现对原有语音指挥交换业务相关资源的整合,提升现有的指挥业务,注重既有设备的价值,避免重复投资,同时也方便新业务的接入。
为提高武警部队训练执勤、通信保障、处突维稳等多样化任务、扁平化指挥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实现对各类音频、视频、音视频的统一调度。
随着实现“全地域、全时域、扁平化”的要求,语音指挥调度业务应充分满足以下应用需求:1、日常办公的电话互打整合现有号码资源,支持放号功能,可替代原有程控交换机功能,可以在管辖范围网络通达的区域布防IP话机,原有的模拟话机通过语音网关依然可以接入到软交换系统,做到充分利旧。
2、应急演练集群呼叫指挥员下达命令,点击预先设定的一个集群号码组,系统将自动呼叫该集群内的所有的语音终端,终端类型包括固定电话、IP电话、短波电台、超短波电台、集群终端等。
3、内部保障语音提醒当有某个重要的事件(如会议)之前需要保障,保障员可通过播放预设的语音内容,对需要执行内部保障的用户进行定时提醒。
4、上级向下级发布通知上级领导可将文字或一段语音设定为要通知传达的内容,并设定通知的时间及频次,到达设定时间后,系统将自动呼叫要通知接受命令的终端,播放传达的内容。
5、值班人员自动查岗查勤人员可设定查岗时间、查岗对象,当到了设定时间时,系统自动发起呼叫,对预定对象进行查岗。
6、全网语音IP通话将总队、支队、中队单位的传统语音与IP语音融合,将中队单位的所有话机与支队的话机接入软交换网络,实现V oIP传输。
7、调度音频终端在执行任务时,指挥员通过调度台实现对专网电话、短波、超短波、卫星电话等的单呼、群呼,被呼叫人员可通过终端依次汇报情况。
基于大数据的多平台数据融合系统
基于大数据的多平台数据融合系统引言概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多平台数据融合系统成为了解决数据碎片化和信息孤岛问题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基于大数据的多平台数据融合系统的概念和优势,并详细阐述其实现的四个关键部分。
一、数据采集与清洗1.1 数据源的选择:多平台数据融合系统需要从各种不同的数据源中采集数据,包括社交媒体、传感器设备、企业数据库等。
在选择数据源时,需要考虑数据的质量、可靠性和实时性,以确保融合系统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1.2 数据清洗与标准化:从不同数据源中采集的数据往往存在格式和结构的差异,需要进行数据清洗和标准化。
清洗过程包括去除重复数据、处理缺失值和异常值等,标准化过程则是将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转化为统一的格式和结构,以便进行后续的数据融合和分析。
1.3 数据质量控制:在数据采集和清洗过程中,需要进行数据质量的控制。
通过建立数据质量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对采集和清洗后的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控,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数据融合与集成2.1 数据模型设计:在数据融合与集成过程中,需要设计合适的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应考虑不同数据源的特点和需求,以及融合系统的应用场景和目标。
常用的数据模型包括关系型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和图模型等。
2.2 数据匹配与融合:在融合系统中,不同数据源的数据需要进行匹配和融合。
数据匹配包括基于属性匹配和基于语义匹配两种方式,通过匹配算法和规则,将相似的数据进行匹配。
数据融合则是将匹配后的数据进行合并,以生成一致、完整的数据集。
2.3 数据集成与存储:融合后的数据需要进行集成和存储。
数据集成包括将融合后的数据与其他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集。
数据存储则是将融合后的数据存储在合适的存储介质中,如数据库、数据仓库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
三、数据分析与挖掘3.1 数据预处理:在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变换和数据规约等步骤,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基于多网融合技术的5G通信网络系统优化设计与实现
基于多网融合技术的5G通信网络系统优化设计与实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通信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和提高网络性能,5G通信网络系统应运而生。
本文将讨论基于多网融合技术的5G通信网络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实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多网融合技术。
多网融合即将不同的通信网络技术整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更稳定、更快速的网络连接。
目前,常用的通信网络技术包括4G、Wi-Fi、光纤等。
通过将这些技术进行融合,可以实现更高的通信速度和更广阔的覆盖范围。
在设计5G通信网络系统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覆盖范围。
5G通信网络系统应该能够覆盖更广阔的地理区域,包括城市、乡村以及偏远地区。
为了确保网络信号的稳定性和传输速度,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更多的基站和信号增强设备来优化网络覆盖范围。
其次,网络带宽。
随着数据传输量的不断增加,网络带宽对于5G通信网络系统来说尤为重要。
为了实现更高的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我们可以利用多频段资源以及更高级别的调制解调器来提高网络带宽。
此外,网络安全是设计5G通信网络系统时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由于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的威胁日益增加,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来保护用户的通信及个人信息安全。
这包括使用加密技术、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以及实施实时监控和应急响应措施等。
对于实现5G通信网络系统的优化设计,我们还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架构的优化。
通过拓扑优化和网络节点布局的合理规划,可以使得网络拥塞率降低、数据传输速度提升。
此外,合理的网络划分和分层设计也能够提高网络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
其次,网络资源的优化。
通过合理配置网络资源,例如频谱资源和带宽资源,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此外,还可以采用虚拟化技术,将网络功能虚拟化,从而实现资源的灵活分配和动态管理。
最后,优化网络调度算法。
网络调度算法的设计对于保障网络性能和提高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超融合系统方案建议书
添加节点
6
EMC ScaleIO™ 是一款软件,可以利用X86服务器本地存储,通过聚合服务器本地服务器的容量和性能以创建分布式块存储,按需提供存储容量和性能。ScaleIO安装在X86服务器的通用操作系统之上,由于对服务器的CPU/内存资源开销非常小,可以在运行ScaleIO软件的服务器上运行应用程序,这种部署方式也被称为融合部署模式。ScaleIO有很强的扩展性,单系统可扩展至上千节点。此外ScaleIO对运行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没有任何限制,可以基于实际需求任意组合,一个集群内可以支持不同厂商、不同型号、不同操作系统的服务器混合部署。对于被管理的物理磁盘介质,ScaleIO也不做任何限制,可以是HDD、SSD、PCIe闪存卡,甚至DAS,或者其他外置存储分配给该主机的逻辑卷。ScaleIO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结合不同的磁盘介质和物理服务器数量,组成具有不同性能、容量、可靠性的存储池,从而满足服务器虚拟化、数据库、开发测试与虚拟桌面等多种场景对不同性能、容量、可靠性的存储的需求。
云计算的交付模式:从小规模开始,系统可灵活动态扩展;
运维管理简单:统一交付,简化运维复杂度;
针对以上需求,神州云科公司联合合作伙伴为XXX推荐基于 EMCScaleIO分布式存储软件为核心的超融合一体机交付方案,为XXX提供健壮、可扩展的基础架构方案。本方案随后会介绍设计思路、神州云科超融合一体机、ScaleIO软件供XXX同事参考。
底层负责提供服务,采用X86等通用硬件;
数据融合处理系统方案
数据融合处理系统方案数据融合处理系统是一种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整合、清洗、转换和分析的技术。
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不同数据源的数据格式和结构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数据融合处理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数据融合处理系统的方案,包括系统架构、数据融合流程、数据清洗和转换以及数据分析。
一、系统架构1.数据采集层:该层负责从不同数据源中获取数据。
数据源可以是传感器、设备、数据库、API接口等等。
为了能够方便地从各种数据源中获取数据,可以考虑使用数据采集设备、数据HUB或者数据接入服务器。
这些设备可以通过不同的协议和接口获取数据,并将其发送到数据处理层。
2.数据处理层:该层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融合。
数据清洗是指对数据进行去噪、去重和填充缺失值等操作。
数据转换是指将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格式转换,以便能够进行后续的分析。
数据融合是指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整合,生成一个统一的数据视图。
这一层可以使用一些数据处理工具,如ETL工具、数据挖掘工具或者自定义开发的数据处理程序。
3.数据应用层:该层负责对处理过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应用。
可以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可视化工具或者自定义开发的应用程序。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为决策提供支持。
应用程序可以提供实时的数据监控和报警功能,帮助用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数据融合流程1.数据采集:从不同的数据源中采集数据,可以采用主动推送、定期拉取或者实时订阅的方式。
2.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转换。
清洗的过程包括去除异常值、去除重复数据、填充缺失值等。
转换的过程包括数据格式转换、单位转换等。
3.数据融合: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整合,生成一个统一的数据视图。
4.数据存储:将融合后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或者数据仓库中,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应用。
5.数据分析和应用:对存储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应用。
从架构、原理到设计的多维融合嵌入式系统知识体系构建
1 背 景
嵌入式系统技术的发展已开始迈入微型化、 信 息 物 理 融 合 以 及 智 能 化 的 时 代, 是 物 联 网、 智能制造等众多领域进行技术变革和跨越式发 展的重要支撑。深入、全面地学习嵌入式计算 机系统知识是进入嵌入式系统领域的首要步骤, 也是进一步开展具体领域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技 术基础 。 [1-4]
的问题。与此同时,专业课学习的目的不应仅停 留在掌握知识内容本身,还应致力于知识体系的 完善、对优秀思想的借鉴、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 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此,在前期教学研究的基础 上 [2],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嵌入式系统”课程教 学的探索、教材编著以及承担的教学改革工作, 总结、探讨了“从架构、原理到设计,从共性模 型到具体实现、从宏观特性到微观原理、从硬件 逻辑到软件机制等”的多维融合知识体系构建方 法和课程教学模式。
第4期 98 2017 年 4 月 10 日
计算机教育
Computer Education
教育与教学研究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4-0098-06
中图分类号:G642
从架构、原理到设计的多维融合嵌入式系统知识 体系构建
张凯龙
(西北工业大学 计算机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
摘 要:分析嵌入式系统知识体系特点与内涵,阐述从架构、原理至设计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思路,探 讨重构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方法,提出一种多维融合的新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知识体系;多维融合;共性模型;教学模式
然,课堂上首先需要对嵌入式系统的这些特性进 行深入讨论。 2.2.2 软件架构与机制
在 通 用 软 件 体 系 中, 软 件 基 于 操 作 系 统 运 行,软件设计者无需关注系统底层的软硬件细 节。然而在嵌入式系统领域,软件设计一方面需 要 关 注 软 件 的 体 系 架 构、 启 动 与 引 导 方 式、 代 码和数据的存储机制、软件的分区运行、特定 I/ O 接口的驱动等系统层面的内容;另一方面,由 于应用软件的算法和逻辑大都和系统层软硬件存 在密切的交互,因此不同层软件的开发者需要熟 悉或在不同程度掌握系统软硬件的知识,如 BSP 的开发者要熟悉硬件总体设计、机制以及嵌入式 操作系统的基本属性与交互接口,驱动软件开发 者需要熟悉具体硬件的逻辑、资源及特定的驱动 程序设计方法等。
“一中心三平台”智慧应用架构设计与实现
摘 要:为适应警务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新形势、新需要,南京市公安局提出了 "一中心三平台”建设理念,以警务大数据中心为枢纽,为全局提供硬件资源、数据资源、通用应用资源,有效支撑全局基础性、共用性智慧警务应用。
通过警务基 础平台、情指平台、行政办公平台的建设,将各类应用系统归类整合,加强市局应用建设统筹,解决警务功能重复建 设、数据融通困难、应用系统分散等问题,推进向新一代智慧警务的转型。
关帧分心三平台 删赠引言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应用,南京公安信息化工作正从数字化、网络化向协同化、智能化转型,原有的公安信息 化应用架构无法满足新形势、新需要。
各个条线(指业务部门,下文同)也井喷式的提出智慧警务应用需求,有些部门 先行进行试点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建设喊。
但大数据应用 成果带来红利的同时,警务应用也呈现不断分离的现象,造成重复建设、数据融通困难、基层应用不方便,甚至可能产 生新的壁垒和数据重复采集。
近年来,南京市公安局不断探 索、大胆尝试,逐步提炼形成了智慧警务应用建设的方式方法,提出了 "一中心三平台”建设理念,并取得了阶段性的 成果,为新形势的智慧应用架构设计提供了解决方案。
本文欄构设计、实现途径、成果和应用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一中心三平台”架构设计(-)总体磔思路为适应警务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新形势、新需要,南京市局提出了 "一中心三平台”建设理念,以全局高度,统筹警务业务需求,从技术出发,统筹信息化建设的架构、标准和平台,最后进行统一的建设,确保全局的信息化建设形成一个整体。
力争以“一中心三平台”的总体架构,形成情、指、行、督、服一体化作战能九 实现扁平化、 可视化、智能化、协同化、移动化的警务运作新模式,高效支撑治安防控、侦查办案、指挥调度、执法监督、服务民生等业务工作。
最终实现大数据应用服务警务工作,实现各部门、各条线应用功能的整合,实现三个平台支撑民警的曰常工作。
多源数据融合的遥感监测与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多源数据融合的遥感监测与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在当今社会中,遥感监测与预警系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多源数据融合则是提高监测与预警系统精确性和全面性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多源数据融合的遥感监测与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系统架构设计多源数据融合的遥感监测与预警系统需要一个合理的系统架构来有效地整合各个数据源并提供准确的预警信息。
该系统的架构应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组件:1. 数据采集与传输:该组件负责从不同的遥感设备和数据源中采集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与融合模块。
为了提高采集效率,可以考虑使用高效的传感器技术和数据传输协议。
2. 数据处理与融合:这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组件,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融合。
数据处理阶段可以包括数据的预处理、去噪、校正和图像增强等操作,以提高数据质量。
数据融合阶段则将来自不同源的数据进行整合,以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特征。
3. 数据存储与管理:该组件负责对处理和融合后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
考虑到系统需要处理大量的遥感数据,可以采用分布式存储和数据库技术来提高数据的存储和访问效率。
4. 预警分析与展示:这个组件用于对融合后的数据进行预警分析和展示。
预警分析阶段可以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技术来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异常,以提供准确的预警信息。
展示阶段则将预警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用户,方便他们理解和采取相应的行动。
二、数据融合算法与方法为了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需要采用合适的算法和方法来整合不同来源的数据。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数据融合算法和方法:1. 基于加权平均的融合算法:该算法根据各个数据源的质量和准确性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通过加权平均来融合数据。
这种方法简单易用,适用于数据质量较为均衡的情况。
2. 基于协方差矩阵的融合算法:该算法利用协方差矩阵来度量不同数据源之间的相关性,并根据相关性来融合数据。
这种方法能够考虑数据之间的空间和时序关系,适用于多源数据具有相关性的情况。
3. 基于机器学习的融合算法:该算法利用机器学习模型来学习不同数据源之间的映射关系,并根据学习到的模型来融合数据。
基于大数据的多平台数据融合系统
基于大数据的多平台数据融合系统一、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各类数据的不断涌现,多平台数据的融合成为了当今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整合和利用这些数据,我们需要开辟一套基于大数据的多平台数据融合系统。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二、系统设计1. 系统架构本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数据展示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负责从不同平台抓取数据,数据存储模块用于存储采集到的数据,数据处理模块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整合,数据展示模块用于展示处理后的数据。
2. 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模块通过爬虫技术从各个平台获取数据。
采集的数据可以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采集模块需要设置合适的策略和规则,并定期更新。
3. 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模块采用分布式数据库进行存储,以支持大规模数据的存储和查询。
同时,为了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容错性,数据存储模块需要进行数据备份和故障恢复。
4.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模块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整合。
清洗过程包括去重、去噪、去除异常值等操作,以确保数据的质量。
整合过程包括数据的格式转换、数据的关联等操作,以实现不同平台数据的融合。
5. 数据展示数据展示模块通过可视化技术将处理后的数据以图表、报表等形式展示出来。
用户可以通过界面操作来查询和分析数据,从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洞察。
三、系统实现1. 技术选型本系统采用Hadoop作为底层大数据处理平台,使用Spark进行数据处理,使用Elasticsearch进行数据存储和检索,使用Kibana进行数据展示。
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技术和工具,如Python、Java、MySQL等。
2. 数据采集实现数据采集模块可以使用Python编写爬虫程序,通过HTTP请求和解析HTML页面的方式获取数据。
可以使用第三方库如Scrapy、BeautifulSoup等来简化开辟过程。
3. 数据存储实现数据存储模块可以使用Elasticsearch作为主数据库,使用MySQL进行数据备份。
基于多网融合技术的军事通信网络架构设计研究
基于多网融合技术的军事通信网络架构设计研究军事通信网络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军事通信网络的效能和可靠性成为了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多网融合技术的军事通信网络架构设计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多网融合技术是指将不同类型的通信网络集成为一个统一的网络,通过优化资源的调度和管理,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通过多网融合技术,军事通信网络可以跨越不同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高效传输和及时共享。
在进行多网融合技术的军事通信网络架构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首先,需要考虑到军事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
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
在军事通信网络中,拓扑结构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到网络的传输能力和可靠性,还要考虑到网络的安全性。
因此,可以采用分布式的拓扑结构,将网络分为多个子网络,通过多个节点的交互来实现信息的传输和共享。
其次,需要考虑到网络的接入方式。
军事通信网络的接入方式有多种,包括有线接入、无线接入和卫星接入等。
在进行多网融合技术的设计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军事应用场景,选择最适合的接入方式。
例如,在高密度战区,可以采用有线接入的方式,以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而在复杂地形和海洋作战场景中,可以采用卫星接入的方式,以覆盖更广的范围。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网络的传输协议和安全机制。
在多网融合技术的军事通信网络中,不同的网络平台可能使用不同的传输协议和安全机制。
为了实现信息的无缝传输和安全共享,需要将这些不同的协议和机制进行整合和兼容。
可以采用统一的网络协议和安全标准,通过网关和转换器等设备进行协议的转换和安全性的加固。
此外,还可以借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行网络的智能化管理。
通过分析网络流量、资源利用率和设备状态等数据,可以实时监控和调度网络的运行状况,优化网络的性能,并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故障和安全威胁。
总之,基于多网融合技术的军事通信网络架构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分布式数据库的多模态数据处理与融合研究
分布式数据库的多模态数据处理与融合研究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多模态数据处理和融合技术成为了当今数据库领域的研究热点。
分布式数据库的多模态数据处理与融合研究旨在解决多模态数据在分布式环境下存储、管理和查询等方面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从多模态数据处理技术、分布式数据库架构、融合策略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该领域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视角。
一、多模态数据处理技术1.1 多模态数据定义与特点多模态数据是指包含不同类型(如文本、图像、音频等)信息的复杂数据。
与传统单一类型数据相比,多模态数据具有更丰富和全面的信息表达能力。
然而,由于不同类型信息之间存在着复杂关联关系,如何高效地处理和利用这些信息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多模态特征提取与表示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多模态信息,需要对其进行特征提取和表示。
常用的方法包括基于统计学的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等。
统计学方法主要通过计算特征的数学统计量来描述数据,如均值、方差等。
深度学习方法则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来自动提取特征,并通过神经网络的层次结构来表示数据。
1.3 多模态数据融合与对齐多模态数据融合与对齐是指将不同类型信息进行有效结合,使得不同模态之间能够相互补充和增强。
常用的融合方法包括基于规则的融合、基于概率图模型的融合、基于深度学习的融合等。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将多模态信息进行整合,并提高整体性能。
二、分布式数据库架构2.1 分布式数据库概述分布式数据库是指将数据存储在多个地理位置上,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和协调,实现高性能和高可用性等特性。
与传统集中式数据库相比,分布式数据库具有更好的扩展性和容错性。
2.2 分布式数据库架构设计分布式数据库架构设计是指如何将数据在不同节点上进行存储和管理,并实现节点之间的协调和通信。
常见的架构设计包括集中式架构、对等式架构和混合式架构等。
这些设计能够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数据访问和管理方式。
系统融合架构方案
系统融合架构方案咱们来聊聊这个系统融合的架构方案哈。
一、目标与需求分析。
咱为啥要搞系统融合呢?就好比你有一堆不同类型的玩具,想把它们组合成一个超级大玩具一样。
首先得知道每个系统都有啥功能,就像每个玩具都有自己独特的玩法。
比如说,有个系统是专门管数据存储的,就像个大仓库,里面堆满了各种信息;还有个系统是负责处理用户交互的,就像是个热情的小客服,总是在和用户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些不同功能的系统能和谐共处,互相配合,就像一个超级英雄团队那样。
二、现有系统评估。
在融合之前,得好好看看现有的这些系统。
这就像是检查每个玩具是不是有损坏或者哪里不太好用的地方。
看看每个系统的技术架构是啥样的,是那种老旧的、像老爷车一样的架构,还是比较先进的、像超级跑车一样的架构呢?还有系统的性能怎么样,是像小蜗牛一样慢,还是像闪电一样快?安全方面也不能忽视,可不能让系统像个没锁门的房子,谁都能随便进出。
比如说那个数据存储系统,我们得看看它的数据结构是不是合理,存储的效率高不高;用户交互系统呢,就得看看界面设计得好不好,用户操作起来是不是方便。
三、融合架构设计。
1. 接口层。
这是系统融合的关键部分,就像是不同玩具之间的连接零件。
我们要设计一套通用的接口,让各个系统能够轻松地连接在一起。
这个接口就像是一种通用语言,不管是那个大仓库系统,还是小客服系统,都能通过这个接口来交流。
比如说,我们规定好一种数据传输的格式,就像大家都要说同一种方言一样,这样数据在各个系统之间传递就不会出现混乱啦。
2. 数据层融合。
数据就像系统的血液,要把各个系统的数据整合到一起。
这可不是简单地把数据堆在一起哦,就像你不能把不同颜色的颜料随便混在一起变成一团糟一样。
我们要建立一个数据中心,把各个系统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整理和存储。
比如说,把用户信息统一放在一个地方,订单数据放在另一个地方,这样方便管理和查询。
而且,要确保数据的一致性,不能说这个系统里的用户年龄是20岁,到了另一个系统就变成30岁了,那可就乱套了。
融合通信系统架构设计及应用
融合通信系统架构设计及应用一、摘要:本文介绍了融合通信系统架构设计以及融合通信系统在各个方面的应用,从融合通信系统的概念和特点入手,其次介绍了融合通信系统的架构设计,展示了融合通信系统在四个场景的应用,最后提出融合通信系统的解决方案以及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架构;通信系统;架构设计引言:融合通信系统是指将多种不同的通信技术和服务整合在一起,以实现更高效、更灵活、更可靠的通信。
融合通信系统架构设计应该考虑以下因素:网络拓扑结构、数据传输协议、安全机制、资源管理、服务质量保证等。
在设计融合通信系统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通信技术和服务的特点和优势,选择相应的集成方案。
目前,常见的融合通信系统包括固定移动融合、语音数据融合、有线无线融合等。
融合通信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应用于智慧城市、物联网、金融、医疗等领域。
同时,融合通信系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源分配、安全保障、技术升级等。
因此,在设计和应用融合通信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相应的规划和策略,以实现更加高效、安全、可靠的通信服务。
二、融合通信系统的概念和特点融合通信系统是指将多种不同的通信技术和服务整合在一起,以实现更高效、更灵活、更可靠的通信。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将各种通信网络和服务进行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业务互通、服务优化等目标。
融合通信系统特点具有:多样性:融合通信系统中涉及到的通信技术和服务种类丰富,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功能。
高度集成:融合通信系统可以将各种通信网络和服务进行高度集成,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业务互通、服务优化等目标。
这种集成可以提高通信效率和可靠性,降低运营成本。
灵活性:由于融合通信系统具有多样性和高度集成的特点,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灵活选择适当的通信技术和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开放性:融合通信系统具有开放性,可以与其他系统进行接口对接、数据交换等操作,从而扩展其应用范围和功能。
安全性:融合通信系统需要具备高度的安全性,保障用户数据和隐私的安全。
ES+Redis+MySQL,这个高可用架构设计太顶了
ES+Redis+MySQL,这个⾼可⽤架构设计太顶了⼀、背景会员系统是⼀种基础系统,跟公司所有业务线的下单主流程密切相关。
如果会员系统出故障,会导致⽤户⽆法下单,影响范围是全公司所有业务线。
所以,会员系统必须保证⾼性能、⾼可⽤,提供稳定、⾼效的基础服务。
随着同程和艺龙两家公司的合并,越来越多的系统需要打通同程APP、艺龙APP、同程微信⼩程序、艺龙微信⼩程序等多平台会员体系。
例如微信⼩程序的交叉营销,⽤户买了⼀张⽕车票,此时想给他发酒店红包,这就需要查询该⽤户的统⼀会员关系。
因为⽕车票⽤的是同程会员体系,酒店⽤的是艺龙会员体系,只有查到对应的艺龙会员卡号后,才能将红包挂载到该会员账号。
除了上述讲的交叉营销,还有许多场景需要查询统⼀会员关系,例如订单中⼼、会员等级、⾥程、红包、常旅、实名,以及各类营销活动等等。
所以,会员系统的请求量越来越⼤,并发量越来越⾼,今年五⼀⼩长假的秒并发tps甚⾄超过2万多。
在如此⼤流量的冲击下,会员系统是如何做到⾼性能和⾼可⽤的呢?这就是本⽂着重要讲述的内容。
⼆、ES⾼可⽤⽅案1. ES双中⼼主备集群架构同程和艺龙两家公司融合后,全平台所有体系的会员总量是⼗多亿。
在这么⼤的数据体量下,业务线的查询维度也⽐较复杂。
有的业务线基于⼿机号,有的基于微信unionid,也有的基于艺龙卡号等查询会员信息。
这么⼤的数据量,⼜有这么多的查询维度,基于此,我们选择ES ⽤来存储统⼀会员关系。
ES集群在整个会员系统架构中⾮常重要,那么如何保证ES的⾼可⽤呢?⾸先我们知道,ES集群本⾝就是保证⾼可⽤的,如下图所⽰:当ES集群有⼀个节点宕机了,会将其他节点对应的Replica Shard升级为Primary Shard,继续提供服务。
但即使是这样,还远远不够。
例如ES集群都部署在机房A,现在机房A突然断电了,怎么办?例如服务器硬件故障,ES集群⼤部分机器宕机了,怎么办?或者突然有个⾮常热门的抢购秒杀活动,带来了⼀波⾮常⼤的流量,直接把ES集群打死了,怎么办?⾯对这些情况,让运维兄弟冲到机房去解决?这个⾮常不现实,因为会员系统直接影响全公司所有业务线的下单主流程,故障恢复的时间必须⾮常短,如果需要运维兄弟⼈⼯介⼊,那这个时间就太长了,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系统数据融合架构设计
作者:白媛
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20年第30期
摘要在信息系统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而本文设计的多系统数据融合技术架构,正是解决了这一痛点。
通过建立科学高效且可融性强的数据组织关系,在不改变原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信息的无障碍交流。
关键词信息孤岛;源应用系统;数据交互;数据关系;底层数据流
引言
随着企业信息化工程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很多大型企业在从事信息化工程建设事业发展初期不需要具备企业整体规划的编制能力,各种小而专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功能系统已经如同雨后春笋般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经营业务。
1 融合趋势下的统一战略
融合发展是如何IT在行业界经常受到讨论的一个话题。
谈到IT与基础网络设施的硬件融合最早可以追溯到10年前,而现在所谓的硬件融合也就是将网络服务器、存储和无线网络等基础设备进行在软软硬件上的深度融合,博科科技首席全球市场营销官(ceo)johnmchugh将其融合称为硬件融合1.0(convergence1.0)。
教授认为,今天我們已经开始进入从网络到数据融合的融合时代,这一融合时代的信息网络数据融合简单地讲来说就是将有线存储数据网络与无线数据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网络融合架构。
博科推出的全球融合安全解决模式方案技术是一项创新性的技术,期望我们能在未来5年为全球客户持续带来更具融合性和安全可值得信赖的产品服务。
据johnmchughu的介绍,brocadeone设计具有四个设计方面的最大优势:一个就是简洁性。
它大大简化了系统设计、部署、配置,并且将持续大力支持IT等基础配套设施;二十三是企业投资收益保护。
它优点可根据不同客户市场现有的多服务厂商不同基础网络设施需求进行组合构建,同时大大提高其客户总体网络拥有率和成本;三优点是构建具有高度安全可用、永不存在停顿的服务网络。
通过自动设定易于持续执行运营、易于运行管理和支持弹性运行标准,它可以支持与日俱增的持续运行管理需求。
最后的就是随时优化您的应用,可随时优化您的客户机上现有及未来的所有应用程序。
1.1 数据融合系统体系结构设计规范
(1)系统体系结构顶层设计
软件设计工程的第一步,就是如何进行系统技术需求设计分析与软件设计,系统技术需求分析定义了整个系统可以预期的功能使用,如实现系统基本功能和应用性能、运行和系统用户交互特性、安全性、接口、维护和系统设计过程约束等等,根据系统数据信息融合软件系统的应用特性,在系统进行多功能传感器执行数据信息融合应用系统技术需求设计分析与系统设计时,可以把整个融合系统从技术宏观上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系统物理数据对象、信息融合对象和系统认知信息对象,物理信息对象主要包含各种硬件(包括传感器执行设备和软件执行中的设备)和多传感器执行设备,主要包括各种通用传感器设备如激光雷达、声呐、esm等,执行中的设备可以根据整个系统应用目标来确定,可能包括移动通信信息系统、控制通信系统、预警系统、导弹和防空武器系统等,信息融合对象可能是数据融合系统的技术核心,包括一些相应的软件(包括数据信息融合处理算法、资源管理调度与应用管理、人机接口等),在开放系统应用环境中,它们被直接置于系统应用管理层并通过应用中间件进行连接和远程控制。
系统认知信息对象是作为融合系统中的用户及其系统相关决策支持系统[1]。
(2)融合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软件需求主要从输入数据的约束、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几个方面来考虑,完成软件需求分析与设计后,把软件项进一步提炼为软件构件。
具体地,就是把数据融合过程分解为多个融合节点,用一个融合树来表示,数据融合就在不同的节点上执行,融合树的结构依赖于硬件分配通信、软件控制、数据结构、平台分布等的约束。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软件约束和硬件约束:平台一致性:通信带宽:处理器性能;多任务分配等等,确定每个节点的定性定量性能,确保满足整个数据融合系统的需求。
把整个软件系统提炼出四大类(主要的对象类),在软件详细设计阶段,可根据具体要求,进一步展开各个类对象间的关系,采用面问对象的UMIL建模语言,用不同的视图建立系统的需求模型(用例图)、结构模型(类图、对象图)、行为过程模型(组织状态图、活动过程图、顺序过程图、合作过程图)和任务实现过程模型(状态组伴活动图、配置图)等。
传感器类获取来自环境的数据,这些数据由融合节点提供的融合接口接收,一个融合节点可接收多个传感器观测数据:数据融合节点对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和分发,并通过连接接口把融合节点与系统主干网相连,节点对接是严格的一对一关系;用户类请求并使用数据,通过通知接口把数据提供给用户,这是一个一对多的关系;传感器调度与管理类主要负责传感器平台功能的控制,定位接口在全局传感器分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进一步可展开各个类的内部结构,从融合树来看,就是一直展开到树的末梢,此时可设计该节点需要完成的功能,如时空对准、数据关联和估计,选择相应的算法,并进行程序编写结语多传感器数据融合领域由于涉及面广、难度大、应用广泛,相关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对象,但多集中在对融合算法的研究,结构设计研究没有更大的进展,为了提高数据融合系
统的可重用性,本文基于面向对象的原理,借鉴软件系统工程的方法,提出一个规范化设计思想和方法,即进行系统顶层设计时,抛开传统的面向数据和功能方法,以系统为中心进行设计,软件结构的设计遵循软件系统开发步骤、根据数据融合系统的特性来逐步实现,采用一个形式化的分析对象间的分析方法UML,和在系统层对信息流进行仿真的数学工具Petri网,确保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消除不同人员对不同系统甚至同一系统理解的歧义性,真正实现代码和结构的重用。
2 结束语
通过建立分布式的政务大数据融合平台,实现不同来源、不同结构、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数据融合和关联,为政府部门之间共享和公众提供政务资源公开服务提供支撑,为创新注入新动力,推动城市进一步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静字,邹水革,刘雷健,等.战场数据融合技术[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