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3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承德一中高二直播课堂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34题,每题2分,满分68分)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 宗法制度的瓦解B. 等级制度的顾覆C. 礼乐制度的破坏D. 分封制度的崩溃【答案】C【解析】【详解】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乘。
材料中诸侯中出现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C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材料无法体现,A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等级制度的破坏,不能说颠覆,故B不符合题意;分封制的崩溃是在战国时期,D不符合题意。
2.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 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的影响。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材料中“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浓厚的家国色彩,联想到国家政治结构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从而解题。
【详解】由古代把“民之父母”、“爱民如子”等作为褒扬和肯定官员的专用名词可知,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对官员的褒扬借用了家庭关系中常用的概念表达,即形象生动,又得到了普遍的理解和接纳,说明“家天下”观念的影响深远,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A项中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官员是官僚政治的产物,是君主的奴仆,不是君主的血亲,并且本题是在分析官员形象;本题没有提供官员考核的内容和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D项所说“官员之间”、“共同”、“政治诉求”与本题材料中所述的官员评价无关。
【点睛】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予盾; (2)内容:周王、诸候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练习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练习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1. 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
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
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下列能印证“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的史实是A. 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B. 以财产取代出身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C. 以“陶片放逐法”对付别有企图的野心家D. 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梭伦改革中按财产的多少来划分等级冲击了贵族特权,说明“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故答案为B项。
梭伦改革中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其中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公职,所以A不正确;“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所以C不正确;废除债务奴隶制,而不是废除一切债务,所以D不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希腊的民主政治·梭伦改革【名师点睛】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打击了贵族利益;使平民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为争取政治权利奠定了经济基础,巩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即稳定的公民群体。
确立财产等级制,使工商业奴隶主进入统治阶层,财产不平等取代了身份不平等,打破了贵族的垄断地位,但下层平民仍因贫穷而无法享受真正的政治权利。
2. 当梭伦改革实行后,“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
但这两种权利,尤其是后一种权利,到后来却证明是非常重要的,绝大多数的争执最后都要经过这些陪审员来解决,包括高级官吏决的案件,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 平民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B. 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C. 贵族在政权中已无足轻重D. 雅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了穷人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但绝大多数的争执最后都要经过这些“陪审员”来解决、真正主人等足以证明雅典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奴隶主贵族才是城邦的最高统治者,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贵族在政权中仍然是重要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雅典的民主政治并不完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黑龙江省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三)
黑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三)注意事项:I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II 、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m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一、选择题(共25題,每题2分,共50分)1.《史记•殷本纪》中引孔安国云:“至人以人事观殷.大龟以神灵考之,皆无知吉者。
” 《尚书•盘庚》云:“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
”这反映出 商朝(A. &制王权的高度集中B.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C. 商业贸易的相对发达D. 自然崇拜冇广泛影响“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殷之宗庙, 以子能继父者为大宗.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宗法者,辨先祖宗 庙昭穆亲疏之法也.”材料强调的是(3.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淸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頁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己。
”这 里的“国家政体”指(A. 王位世袭制D.中央集权制4.南宋初,有个叫做王继先的御医・因为治好了高宗之病,髙宗想封他为“武功大夫”,旨 下,被给事中富直柔封驳,因为这种破例的人事任命不合宋代的“伎术官法”。
最后高宗不 得不“屈意从之”。
材料表明(“世皇宏规远模,立中书省总于中,分省厘于外。
行省遵 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其反映的核心问题是(6. 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而秦汉以后开启了 “布衣将相之局” o 这 种新现象反映了(2.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A. 宗法制起源于嫡庶之制B. 宗法制与周公制礼无关C.宗法制在商代已经存在D.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B.宗法分封制C.郡县制 A. 宋代机构重叠效率低下B. 宋代君权受到机制性约束C. 宋代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D. 髙宗是遵法守纪的明君5 ,许有壬在评价行省制度时指出:A. 行省长官冇便宜行事的权力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 行省为中书省派出的司法机构D. 各地行省都没有独立司法权A. 官僚政治秩序稳定B. 自耕农阶层的分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7.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修撰一种簿状谱牒,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同时详列士族家庭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考之簿世然后授任”,其至“有司选举必稽港籍”。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1.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
”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2.国史中会经常碰到“近代化”一词。
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
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有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A.②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⑤3.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曾说:“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
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
”下列能够为上述经验提供实践依据的是A.辛亥革命、南昌起义、一届人大B.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三大战役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三大战役D.中共“一大”、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4.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
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这一主张A.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B.首次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D.直接推动了“九二共识”的达成5.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
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演变。
2020人教版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试卷(附解析)
2020人教版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试卷一、单选题1.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A. 因材施教B. 有教无类C. 学而不思则罔D. 知之为知之2.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A. AB. B3.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
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A. 所作《春秋》不足为信B. 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C. 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D. 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4.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5.某西方学者这样评论罗马法:“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
”下列对“理性”的最准确理解是A. 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以前的习惯法B. 罗马法能及时适应新的发展要求C. 罗马法形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D. 罗马法主要保护了统治阶级利益6.战国时期,荀子宣扬“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
南面而听天下,生民制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
庄子也主张“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
这反映了当时A. 道家放弃了任性无为B. 重建社会秩序的诉求C. 君主专制成社会共识D. 儒家与道家趋于合一7.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士大夫不是那种作为君主之权力工具的单纯的官僚,他们横亘于君主和庶民之间,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并构成了以独特机制约束政统的权力。
我们不能夸大,但也决不能忽略这种约束。
”上述政治形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B.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C. 官僚政治形成和贵族政治解体D. 夏商周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8.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
精品解析:甘肃省酒泉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81—997年的高丽(朝鲜)。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大臣崔承老主张对华夏之制,要选择性学习,可以学习华夏的思想文化、礼仪制度革除社会弊端,但是在生活习俗方面可遵循本国传统,说明在学习华夏文化时结合本国情况,注意了选择,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中国文化选择性吸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地位的论述,排除B项;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还有向中国学习的部分,以偏概全,排除D项。故选C项。
A.考古发现必须经过历史的记载来印证B.不经过考古印证的历史记载没有意义
C.考古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D.考古是证实历史可靠性最有效的手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考古发掘与研究,推翻了建造金字塔 人是奴隶的传统说法,掌握了可以更好了解当时人们生活和饮食状况的史料和依据,说明考古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C项正确;考古发现必须经过历史的记载来印证说法太绝对,A项错误;不经过考古印证的历史记载没有意义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只一个案例不能说明考古是证实历史可靠性最有效的手段,D项错误。
8.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大臣崔承老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等国人重视文物搜集,“以证吾国之文明”,20年代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说明我国近代在文物观念上注重文化自信,并关注国家命运,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经过重视文物搜集,进行考古发掘,推翻西方谬论,而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只是表象,非深层反映,排除A项;近代我国文物观念与民主意识觉醒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学术界推翻西方学者的谬论,没有体现出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排除D项。故选B项。
【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4.西汉儒学家落下阂、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以桓谭、扬雄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参与了宇宙结构理论上的浑、盖之争;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对儒家经典多有研究,而且他的天文学思想受到扬雄所著《太玄》的影响。由此可见
A.顺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B.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
C.契合了利益最大化的趋势D.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2、非选择题(共52分)
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战略文化思想是以民为本、文武并用。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君主执政的目的应是“以君保民利民”,其执政理念则应该表现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而是坚持“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在与邻国的关系上,从不主动侵扰、扩张和掳掠,而是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 “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
D
《天下郡国利病书》
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代表作,书中寄托了他的政治改革理想,对近代的政治变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1.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下图器物可以佐证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B.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C.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D.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12.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德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高薪”和“养廉”成反比关系B.养廉银制度推行的力度还不够大
C.统治者的态度是整顿吏治的关健D.在“人治”之下腐败难以避免
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历史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1.下图a、b、c、d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对四个阶段分析不正确的是()A.a:秦朝时儒学陷入低潮B. b:西汉“独尊儒术”,其他学派消亡C.c: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儒学受冲击D. d:明末清初时儒学正统思想受到冲击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A.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B.“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十分活跃C.私人办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D.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落3.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韩非子主张“法治”。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A.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B.代表的阶级不同C.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D.所处时代不同4.董仲舒上书汉武帝的对策称:“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他的这一观点()A.有利于规范皇权的运用B.背离了儒家仁政思想C.认为皇权是民意的安排D.实际上限制了君主权力5.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变化,反映了秦汉时期()A.封建制度建立并日趋完善B.儒法两派之争已有分晓C.“仁政”最终取代“法治”D.封建统治思想日趋成熟6.据《汉书•儒林传》“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材料表明汉代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A.汉政府的大力提倡B.儒家学者对儒学的新发展C.儒家学派重视教育 D.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7.孔子曾说:“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凭藉,学习六艺等知识。
”孔子强调的()A.治国的策略B.对生活的热忱C.个人的修养D.文人处世原则8.《尚书》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并将商人失国归咎于德行败坏,其罪名包括酗酒、荒淫、不恤民力等。
上述材料主要()A.政权是否合法性取决于道德观B.君王统治必须符合上天的意志C.君主专制与君权神授的合理性D.天命与君德及民心的关系紧密9.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新颖的,最适合于时势的。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VIII)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VIII)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下列观点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A.提倡“有教无类”,广招学生B.使“以德治民”成为系统化理论C.主张统治者应推行教育治国D.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教育2、战国时期出现“士无定主”的局面。
这反映出当时A.私学的兴盛B.宗法观念淡薄C.政治环境宽松D.封建经济发展3、汉文帝时期,曾命诸儒生根据《六经》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
这说明西汉初年A.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B.较多的儒生成为统治上层C.宗法制度得到继承发展D.重视儒学的治国理政作用4、科举时代有“人以科名(科举名试取得的功名)重”的谚语,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A.世官家族B.儒家读书人C.平民百姓D.统治阶层5、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家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
”由材料可知,他评论的是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C. 宋代理学D.明末清初思想6、“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学新形式。
包括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材料中的“它”应是指A.小说B.唐诗C.杂剧D.宋词7、顾炎武说:“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
”这说明他A. 主张男女平等B.反对封建专制C. 主张学以致用D.反对宋明理学8、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A.造纸术——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B.指南针——西方海外殖民者的助跑器C.印刷术——古希腊智者运动的快捷工具D.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锐利武器9、某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在参观博物馆时,对泰朝残缺不全的“左丞相印”封泥(如右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对封泥字体特点争执不下。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20高三上·三明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下列主张反映这一社会状况的是()A . 克己复礼B . 道法自然C . 制天命而用之D . 以刑止刑2. (2分) (2019高二上·山阳期中) 如表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及其主张。
据如表分析,他们都()A . 倡导“经世致用”B .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C . 主张“工商皆本”D . 宣传西方民权思想3. (2分)普罗泰格拉等称自己为智者或“有知识的人”,苏格拉底则“自知自己无知”。
这种差异反映出()A . 前者的文化素养更高B . 后者兼顾知识与道德C . 两者受教育程度不同D . 两者对知识认识不同4. (2分)(2019·广东模拟) 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
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
这反映了当时欧洲()A . 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B . 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C . 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D . 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5. (2分) (2017高三上·泰州月考) 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能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
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这一观点强调()A . 政治革命,推翮专制B . 批判质疑,理性思考C . 主权在民,人人平等D . 信仰自由,社会契约6. (2分) (2019高一下·温州期中) 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
当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
江西省2020年(春秋版)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I)卷
江西省2020年(春秋版)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20高二上·怀仁月考) 战国时期,韩非在主张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更强调发挥人的主动精神,“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
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
这一主张反映了()A . 百家思想在争鸣中不断融合B . 新兴地主阶级积极有为的哲学观C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思想逐渐形成D . 法家建立大一统国家的主张2. (2分)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
”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
”以下观点最符合两人的共同主张的是()A . 严厉抨击明代八股取士之害B . 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C . 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字D . 批评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3. (2分) (2015高二上·海南期中) 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人”逐渐成为古希腊哲学家研究的中心,其主要原因是()A . 失去了研究、探讨自然界的兴趣B . 民主制度的发展,使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C . 他们认为对自然界的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无益D . 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界关系密切,研究人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自然界4. (2分) (2019高三上·绵阳月考) 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
这里的“抗议”是指()A . 抗议《圣经》的权威B . 抗议国王的权威C . 抗议天主教会的权威D . 抗议贵族的权威5. (2分)伏尔泰曾说:“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而一种身高5尺的小动物竟不能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A . “永恒的法则”指的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B . “永恒的法则”通过“数学与实验”方法获得C . “随心所欲地行动”指的是人类活动缺乏道德约束D . 伏尔泰的目标是寻找决定人类事物的“永恒的法则”6. (2分) (2017高二上·盐城月考)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素质检测试题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素质检测试题一、单选题(30×2=60分)1.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①孔子的“礼”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③宗法制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学术界认为,汉武帝时期,国内经济繁荣,政治统一的新形势,给思想界、学术界提出了新任务。
“新任务”应是()A.创造出各种新思想以促进文化繁荣B.为中央集权制度提供理论依据C.创造出适合大一统政治的思想体系D.为实现儒家独尊创造各种条件3.“角色——有偿家教,任务——培养公私兼顾、能言善辩的好公民,目的——参与雅典的民主政治。
”符合上述说法的哲学家是()A.普罗泰格拉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梭伦4.“他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这里的“他们”应该是指()A.启蒙思想家B.人文主义者C.智者学派D.宗教改革者5.空间的间隔(物体的长度)和时间的流逝是绝对的,从任何时间点、对任何观察者来说都是一样的。
即,1米的尺,任何时候、任何人看都是一样长的;1秒,任何时候、在宇宙的任何地方经过的都是1秒。
这段话主要解释的是()A.牛顿的经典力学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D.达尔文的进化论6.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
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
“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A.佛教盛行B.三教合一C.佛寺集中化D.佛教世俗化7.朱熹认为“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
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黄宗羲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他们意在()A.提倡节俭思想B.批判君主专制C.主张依法治国D.强调民本思想8.下列中国古代医学重要成果中,奠定后世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的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千金方》D.《本草纲目》9.在捍卫民主共和的一系列斗争失败后,孙中山认识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了,为了挽救国家,必须寻求新途径,新力量。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蒙古统治者于1233年在燕京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
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
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市十甫为义贞。
此事实反映了( )A.蒙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B.蒙元时期儒学居于独尊地位C.朱子学说被元朝政府奉为正统D.周边少数民族融人中原文化2.《韩非子》中记载,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解围后,他最先奖赏了没有大功的高赫,群臣不服。
赵襄子说:“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孔子听到对此十分赞赏,说道:“善赏哉!”材料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主张( )A.行仁政B.法先王C.重礼乐D.正其名3.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4.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
这反映出法家( )A.“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B.“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C.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D.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5.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
这一变化表明(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6.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3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高一历史组)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
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 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B. 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C.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先秦时期诸子思想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变革,不是历史的倒退,故A项错误;材料中“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
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充分说明当时社会进步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故B项正确;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先秦诸子思想复古性,不是复杂性,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思想【名师点睛】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2. 有人认为:“人文主义之为一切建构一切成就之本的全蕴,这才真正使人文主义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不与一切含真理与价值的文化相对立,并能使之调适而上遂,成为领导文化生命的领导原则。
正因为如此,可以说,要完成人文主义的全蕴,其唯一进路便是打开‘道德主体’之门。
”下列主张体现打开“道德主体”之门的人文观点有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仁者,爱人”③“天人感应”④知德合一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人文主义【名师点睛】此类试题可以采用“回归教材”法,其实教材才是任何命题者的重要依据,因为无论高考命题怎么变化肯定都会有教材的痕迹,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回归教材法就是利用试题的这一特点,将题干表述内容定位在教材中,紧紧抓住和教材相关的“蛛丝马迹”从而确定正确选项的一种方法。
3. 某人举出政府施政不当的例子,说明他对政治及国家运作的想法:一位军士每战必败,问他原因。
军士说是家里有老父要奉养。
政府不但不治罪,反而予以嘉奖。
这个国家的军队从此再也无法打胜仗。
此人最可能是谁A. 孔子B. 荀子C. 老子D. 韩非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韩非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政府一定要治罪,一定要实行严刑峻法,是法家韩非子的思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此人最可能是韩非子而非孔子,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此人最可能是韩非子而非荀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此人最可能是韩非子而非老子,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韩非子【名师点睛】当今历史试题的选材很多是学生平时所从未接触过的,但无论怎样选材其实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它们的本来“身影”。
因此,做此类试题时可以采取回归教材法,即根据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及其发生的时间、空间等因素准确定位所考查的点是做对此类试题的关键所在。
4.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①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②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③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②D. ③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未涉及“民众应绝对顺从、人性本恶”,也未涉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材料“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下务明教化民”可得出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未含③,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错在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5. 宋代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同时向下层社会普及形成了颇有特色的世俗文化。
导致宋代文化向下层平民社会普及的主要原因是A. 宋代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B. 理学兴起,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C.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D. 社会危机严重,士人群体逐渐形成【答案】C【解析】材料中“向下层社会普及形成了颇有特色的世俗文化”即是指市民文化,这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有关,故本题选择C项。
A不是主要原因;B不属于市民文化;D与市民文化没有关系。
6.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下列属于宋代科技发展表现的是A.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B.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C. 雕版印书术的出现D. 用煤冶铁,发明灌钢法【答案】B【解析】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排除A;结合所学,宋代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故选B;雕版印书术的出现于唐代,排除C;南北朝发明我国古代最先进的灌钢法,排除D。
7. 孙中山主张普遍建立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认为建立合作经济是“地方自治团体”之“要事”,是避免“商家垄断”的有效办法。
还主张“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
这体现孙中山A. 节制资本的思想B. 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C. 关注工农的利益D. 提倡建立公私合营经济【答案】A【解析】无论是消费合作社还是生产合作社以及“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都体现出孙中山对中国资本的态度,要节约这些原有资本,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无法得出;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曲解材料含义。
8. 孙中山曾说:“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己,农之所以困也。
土地国有,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一层地主从中朘(剥削)削之,则民可以大苏。
”这表明孙中山主张A. 关注民生问题B. 满足农民要求C. 反对封建专制D. 废除封建剥削【答案】A【解析】由材料“。
土地国有,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一层地主从中朘(剥削)削之,则民可以大苏”,可见孙中山主张土地国有,反对剥削农民,可以减轻农民负担,故选A;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能真正满足农民要求,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孙中山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材料中没有体现废除复封建土地制度,排除D。
9. 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
其意在说明A. 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B. 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C. 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人对科学发展的认识D. 楷书演绎了古人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答案】A【解析】从“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对大地广袤的思考”“人类自身开始觉醒”这一历程说明人对于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故A项正确;B是反映出篆体的思想特点;C中科学认识不符合题意;楷书是觉醒,不是理性思维,故D错误。
10. 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
因此,“采西学”是“礼失求诸野”,是光复旧物。
这种说法A. 彻底否定传统的夷夏观念B. 减少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C. 否定了“中体西用”的观念D. 强调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答案】B【解析】题目表明了中国人在雅片战争后,对西学开始重视,但又不愿放下自大的架子,就出来了个“西学中源”说,并非否定传统的夷夏观念,故A项错误; “西学中源”说中国人容易接受,有利于人们学习西方,故B项正确;“西学中源”说有利于人们学习西方,并非否定“中体西用”的观念,故C项错误;;“西学中源”说并非强调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故D项错误。
11. 有人说:“如果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就没有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这段话说明A. 三人有着共同的政治目标B.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过程是渐进的C. 上海已经实现文化多元化D. 维新思想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答案】B【解析】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而陈独秀主张实现共产主义,可见政见不同,排除A;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宣传维新思想,促成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的解放,这为陈独秀传播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故B项正确。
上海多元文化并存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故C错误。
维新思想并不直接促成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D。
12. 学者郭廷以认为,甲午战后(六年间),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
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
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已,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下列言论符合第一种反应的是A. “以中国之纲常伦理,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 “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C. “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D. “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答案】C【解析】材料“外察大势,内求诸已,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指维新变法运动,故选C;A是中体西用思想,排除;B是主张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改造国民性,排除;D是地主阶级顽固派,反对学习外来文明,排除D。
13. 《中国文化史》认为“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儒学的批判,都还是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人文主义、个性主义为武器;用进化论而不是历史唯物论来作为理论基点;而且又多表现出强烈的“全盘否定”文化传统的非历史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