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题论述题专项练习及答案[优质ppt]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1.docx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析经济格局的变化)材料一:秦汉时期。
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两宋时期。
“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看南方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设夜市,通晓不绝。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从秦汉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2)材料一、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由材料分析导致这一重大变化的原因。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有何特点?(4)读材料三,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答案】( 1)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仰仗南方,手工业、商业集中在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北方。
(2)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南方政治相对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
(3)人口稠密,是最大的都市,买卖区与居民区分不清,商品交易时间长等。
(4)市舶司;原因:统治者重视和鼓励、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达(或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提高)、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陆上丝绸之路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占据。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图一中人物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否“只识弯弓射大雕”?说出依据。
(2)图二中人物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请你依据所学知识,提供史实加以印证。
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摘自《经世大典序录官制》(3)元代是否设立了今山东省?为什么?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什么?今台湾地区当时归哪一行政机构管辖?【答案】(1)1206年,XXX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不是。
XXX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没有山东省。
这一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
XXX。
【解析】【详解】(1)图一中人物是XXX,XXX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1206年,XXX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XXX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图二中人物是XXX,XXX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元代没有山东省,山东、山西和河北在元朝被称为腹里地域,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
当时今南海地域称为万里石塘。
今台湾地域当时归澎湖巡检司统领。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中央设行省,行省下辖路、府、州、县等。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题论述题专项
七年级历史题论述题专项历史题论述题(小论文)解答一般步骤历史论述题(小论文)一般回答模式为“三段式”,即:1、是什么(观点明确、准确、正确)观点(主题)要鲜明,中心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
——阅读材料,明确观点(提炼观点)2、为什么(结合材料,多角度论证、列举史实)论据要务实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料,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有效迁移(熟能生巧)如果涉及原因类,就从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7要素寻找: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历史背景分析: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等。
若需要分析条件,则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个人等角度分析。
3、怎么样(结尾进行总结)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总结语言也切记简明扼要,避免口水话语言。
一般以“综上所述…”、“由此可见…”、“所以说…”、“因此…”结尾。
注意: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1、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使中国的东南沿海,从钱塘江到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等五大水系,连成一片。
大运河如同一条纽带,连通了五大水系,实际上就是把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平原及华北大平原,也就是整个中国最为富饶的中心地区,都串联起来,使中国大地形成一个自然整体,也就自然使中国的东南沿海及江、浙等经济物产繁富地区和广阔的中原地带,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组成中华国家的经济重心;而由这一经济重心地带,向中华大地的东南和西北各地域辐射,遂使中国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除了宋、金有过短暂的对峙之外,中华大地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分裂的局面。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
阅读材料: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请回答: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相权,财权,兵权;措施:相权:在中央,削弱和分割相权.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财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和转运使.
第二步:说明图片内容
选择一幅图片,写出其作用即可,如:图片:陶活字版;说明文字:促进文化传播。图片:火炮(火药武器);说明文字:广泛用于战争,增加了杀伤力。图片:罗盘针(指南针);说明文字:为远航创造条件。
第三步:评说宋元科技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重要标志,所以陈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2)郑和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明成祖时期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2)根据所学可知,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安矣”并结合所学可知,“权”“钱”“兵”,分别指的是相权,财权,兵权。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在中央,削弱和分割相权。在兵权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在财权方面: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和转运使。
七年级下册历史论述题
观点3:明清科举制僵化了。 论述: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陷入僵化,变成只 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即考生必 须按按指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大部 分读书人为应考,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 中做官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从而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 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七年级下册历史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
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 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 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 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 内容。……一切以程文 (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族之士开辟了登 士之徒……
——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观点1: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 隋唐统治者创立科举制的目的是录用更多有才学的读书人为中央所用, 打破贵族世袭的局面,从而笼络了许多有才学的读书人。到了明清时期, 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考试范围仅限于四书五经,规定考生只能按指 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造成读书人 为中试,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 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因此说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 读书人的方法。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
——文莹《湘山野录》材料二:“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三: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材料四: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1)材料一体现了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2)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哪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3)结合所学,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什么?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哪一机构负责管理?(4)结合所学,材料四“仰给东南”体现了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说一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答案】(1)统治者的重视引进新的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2)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3)海上丝绸之路市舶司(4)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府重视。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统治者的重视,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依据材料二信息“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是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
(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海上丝绸之路,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解析)1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评价一“贼臣杨镐、袁崇焕先后卖国。
”—(明)朱舜水《朱舜水集》评价二“袁崇焕……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
彼时主昏政暗(君主昏庸政治黑暗)……深可悯恻(哀怜)。
”—《清高宗(乾隆帝)实录》(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
(3)请以“袁崇焕之我见”为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
(要求: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答案】(1)原因: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评价: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力挫后金军,解围京师”“率军抵抗后金屡获大捷”,可以看出,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是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依据材料二评价一“袁崇焕先后卖国”,评价二“尚能忠于所事”,可以看出,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有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按照要求写作,注意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标题可以是:我眼中的袁崇焕。
袁崇焕抗金有功,保卫边疆安全,是忠君爱国的英雄。
袁崇焕没有卖国,是被冤枉的。
【点睛】(1)(2)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依据材料回答。
解答时,就紧扣材料,找到关键语句,译为现代汉语,概括回答即去掉不必要的字句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
解答时,按照要求写作,做到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注意有理有据,提出观点,给出证明。
2.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
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总数接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
事实证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考试,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简答题专题训练及答案课件13张 (共13张PPT)
见,并修建西黄寺,供他居住。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和
同为一家”的另一事实是什么?
(2)西藏正式成为我国对的行政区是在哪一朝代?当时设置什么 机构进行管辖?
(3)材料二反映了清朝为管理西藏采取了什么措施?
(1)图2玄奘,图2鉴真;弘扬唐朝文化,积极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 (或兼收并蓄). (2)郑和下西洋;为了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3)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闭关锁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 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 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4)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加强国与 国之间的合作交流, 取长补短,发展自己.
五、材料一:“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
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
材料二:“南对占城,西望真腊,东则千里长沙、
万里石塘(指海南诸岛),渺茫无际,天水一
色,舟舶往来,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
料二分别能获得什么信息?
(2)指南针用于航海有什么好处?
(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能获得什么信息? (2)指南针用于航海有什么好处?
信息:材料一:指南针应用还不广泛,只在阴晦天气使用. 材料二:指南针应用广泛,成为航海中唯一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2)好处: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 发展 ,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 的发展.
1)大运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通的? (2)根据材料一的图示,按英文字母A、B、C所在位置填写相应
地名,并写出A、B两地分别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A______现在地名:______。 B______现在地名:______。 C______。 (3)请结合材料二中的内容,评价大运河的作用。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附答案)1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请回答:(1)根据材料归纳开元盛世时期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得摘抄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元年间实行哪些措施对上述局面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答案】(1)表现:物价低廉;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社会安定。
(2)措施:任用贤能(统治者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提倡节俭;等(答出2条即可)【解析】【分析】【详解】(1)本题考查材料分析归纳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要求根据材料且不得摘抄原文,需要在提炼材料信息的基础上重新组织语言,材料第一句“天下无贵物”可知物价低廉;第二句“夹路列店肆肆待客,酒馔丰溢”可知商业繁荣;“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说的是交通发达,社会安定。
(2)本题考查材料以外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联系所学知识将唐玄宗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答出即可,如任用贤能;重视发展生产;提倡节俭等等。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
(2)材料一反映了隋朝社会的什么情况?
(3)材料二中这条“渠”指的是什么?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二评价者持什么态度?
【答案】(1)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2)隋朝经济繁荣
(3)隋朝大运河。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统治。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肯定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曲辕犁,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农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进和创制的耕地工具;图2是唐三彩,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的发展,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有名,所以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从图3唐朝妇女打马球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唐代上层妇女骑马、打马球,从事男子的活动,反映出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
(1)材料一中的“显德七年”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1)材料一出自19世纪初的《京都竹枝词》,《红楼梦》为什么会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
(2)《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什么价值?
(3)根据材料二,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
【答案】(1)因为它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深受人们的喜爱,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七年级下册论述题汇编参考答案
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论述题——参考答案1、(1)唐朝(2)观点: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论述:①鉴真东渡日本,交流中日文化,促进了日本文化的繁荣。
②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文化交流,让佛教等文化传入中国。
结论:所以说,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1)隋朝(2)观点:统治政策深刻影响着社会面貌。
论述:①宋代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人的社会地位高,受到尊重,促进了浓厚的读书风气的形成,推动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②元朝建立后,重视中外交往,修筑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结论:所以说,一个时期或一个朝代的社会面貌受到当时统治政策的影响。
3、(1)雍正。
(2)观点: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君主专制。
论述:①相比之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大臣严格遵照皇帝旨意起草谕旨,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从而使君主权力得到强化。
结论:所以军机处的设立,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4、(1)天可汗。
(2)观点:帝王虚心纳谏就能有所作为。
论述:①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巧妙地解决了王国问题;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②唐太宗接受张玄素、魏征等人的建议,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政治比较清明。
结论:所以,明君应该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才能成就大业。
5、(1)黄河中下游地区。
(2)观点: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
论述:①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②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终完成。
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结论:因此,经过南方经的不断发展,南方成为了新的经济重心。
6、(1)闭关锁国政策(2)观点:闭关锁国导致落后论述:①清朝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妄自尊大,导致了国势日微;②“闭关锁国”隔绝了世界,阻碍了优秀文化与先进科技的相互交流,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与挨打;③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很大程度就是由此造成的。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试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评价一“贼臣杨镐、袁崇焕先后卖国。
”—(明)朱舜水《朱舜水集》评价二“袁崇焕……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
彼时主昏政暗(君主昏庸政治黑暗)……深可悯恻(哀怜)。
”—《清高宗(乾隆帝)实录》(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
(3)请以“袁崇焕之我见”为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
(要求: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答案】(1)原因: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评价: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力挫后金军,解围京师”“率军抵抗后金屡获大捷”,可以看出,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是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依据材料二评价一“袁崇焕先后卖国”,评价二“尚能忠于所事”,可以看出,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有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按照要求写作,注意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标题可以是:我眼中的袁崇焕。
袁崇焕抗金有功,保卫边疆安全,是忠君爱国的英雄。
袁崇焕没有卖国,是被冤枉的。
【点睛】(1)(2)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依据材料回答。
解答时,就紧扣材料,找到关键语句,译为现代汉语,概括回答即去掉不必要的字句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
解答时,按照要求写作,做到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注意有理有据,提出观点,给出证明。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材料二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编自《简明宋史》材料三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上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仔细观察下图后回答问题。
(1)此图人物是谁?(2)你怎样评价他的事迹?【答案】(1)郑成功。
(2)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解析】【详解】(1)依据图片关键信息:“旗帜上的郑字”并结合所学可知,此图人物是郑成功。
(2)依据所学可知,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跨海作战,打败荷兰殖民者。
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至此,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了保护作用。
郑成功对台湾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1)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什么?(2)他所写的重要历史和佛学典籍是什么?这本书有什么影响?(3)结合材料二思考,指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提示: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考虑)(4)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答案】(1)目的:寻求佛法(或佛经).(2)《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3)因素:唐朝统一强盛,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4)不屈不饶、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实求真精神。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解决本题的关键词是:“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我们可以判断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寻求佛法(或佛经)。
(2)依据所学可知,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后,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
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太祖”指何人?(2)材料中指出“兵革不息”,其原因是什么?(3)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赵匡胤。
(2)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3)措施: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影响: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解析】(1)由材料“太祖既得天下”“唐季以来”可知,“太祖”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由材料“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末以来,兵祸连年,国家不安定的原因是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3)由材料“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可知,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这些措施的实施,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点睛:关于北宋的知识,需要掌握北宋建立的过程;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和产生的历史影响等知识。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题论述题专项练习及答案共38页
部编七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历史下册题论述题专项练 习及答案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题论述题专项练习及答案-PPT
观点:明长城与北京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论述:明长城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形制结构上更加坚固合 理,整体防御功能大大提高;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而且严谨、和谐,是 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级建筑群,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结论:明长城与北京故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和富有 创新能力的象征。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 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的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 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史历尽 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 民族共同体问题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摘自《中华文明》解说词 (1)秦朝的建立者是谁?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 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 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
观点: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裕强大。 论述: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通过奖励军功 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使得秦国国力大增, 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论: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说明变法是富国强兵之道。
参考答案:(1)《大唐西域记》。 (2) 观点1: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成功的基础。 论述:材料中的玄奘和鉴真都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是他们能够成功到达目的地, 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西汉的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中遭遇匈奴的扣押, 但他同样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因此,他历经十年,终于不辱使命,到达西域,最 后回到长安,从而,开通了连接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东 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观点2: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主动性、双向性。 论述: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唐朝与亚非地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如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天竺等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各国的社会进步; 另一方面,唐朝也在经济文化交流中,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 对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进一步促进自身经济文化发展,使唐 朝更加强大。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题论述题专项练习
七年级历史题论述题专项(答案有对应的PPT和文档)1、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使中国的东南沿海,从钱塘江到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等五大水系,连成一片。
大运河如同一条纽带,连通了五大水系,实际上就是把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平原及华北大平原,也就是整个中国最为富饶的中心地区,都串联起来,使中国大地形成一个自然整体,也就自然使中国的东南沿海及江、浙等经济物产繁富地区和广阔的中原地带,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组成中华国家的经济重心;而由这一经济重心地带,向中华大地的东南和西北各地域辐射,遂使中国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除了宋、金有过短暂的对峙之外,中华大地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分裂的局面。
(1)南北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2、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
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总数接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
事实证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考试,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
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
科举体制为唐宋以来输送了大批名臣能相、国之栋梁。
至少从宋代以后,中国政治基本上就是文人而非武人的舞台,士大夫阶层的重要职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掌控政治。
所谓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十八世纪之前西方人对中国政治秩序的赞美,主要的都是因为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
——摘自马勇《科举: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2016-09-08 国家人文历史(1)科举制创立于什么时候?(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3、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
——文莹《湘山野录》材料二:“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三: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材料四: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1)材料一体现了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2)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哪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3)结合所学,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什么?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哪一机构负责管理?(4)结合所学,材料四“仰给东南”体现了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说一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答案】(1)统治者的重视引进新的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2)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3)海上丝绸之路市舶司(4)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府重视。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统治者的重视,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依据材料二信息“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是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
(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海上丝绸之路,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
3.宋代经济蓬勃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新高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3)宋代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可知,宋朝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的原因有:占城稻是优良品种、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农民辛勤劳动、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3)第一小问,我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人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第二小问,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的外传向世人昭示了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解析】
【分析】
【详解】
(1)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大宋和契丹”,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北宋和辽之间的议和,双方在澶州城下议和,内容是: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这在历史上称之为澶渊之盟,因此本题的答案是:澶渊之盟,北宋与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 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的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 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史历尽 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 民族共同体问题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摘自《中华文明》解说词 (1)秦朝的建立者是谁?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如果涉及原因类,就从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7要素寻找: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 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历史背景分析: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思想、社会等。若需要分析条件,则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个人等角度分析。
3、怎么样(结尾进行总结)
司马炎(晋武帝)代魏后,认为曹魏失权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宗室拱卫中央 皇室。鉴于宗族无力勤王的史实,在尚未统一全国时,就进行分封诸王, 封27个同姓王,以郡建国。 西周、东周、汉朝,都曾经分封诸王,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作为交 换,他们也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交纳贡赋等义务。但是,由于各诸侯 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条件下, 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征 战不断。国君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也陷于 混战之中,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分封制也是会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中“分封诸王”的制度名称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从“分封诸王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
(1)分封制。 (2)观点:分封制巩固了统治。 论述: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 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 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观点:分封制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论述:西周分封诸侯,造成日后周天子面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束手 无策,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 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到晋惠帝 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严重削弱了西晋中央 政权的势力,西晋从此衰落。
参考答案:(1)秦始皇。 (2)观点1:由秦汉帝国开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 重现蓬勃生机。 论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各民族团结 一致。汉武帝在位时,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局面。此后,中国 历史虽然经历过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割据时期,但最终会重新新 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例如:隋朝重新统一南北,结束了魏晋南 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隋唐300多年大一统的局面;元朝于1279年重新统一 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元、明、清600多年大 一统局面;民国时期,我国虽然经历过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但最终还是实现了国 家统一。 观点2:秦始皇的统治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基础。 论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 御使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秦始皇还通过统一全国 的度量衡、车轨和货币以及文字,修筑贯穿全国的驰道,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全国 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秦始皇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奠定了我 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基础。
作业:
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 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 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 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 史》 (1)由玄奘口授而成,记录他亲历的书籍名称是什么? (2)从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历史题论述题(小论文)解答一般步骤
历史论述题(小论文)一般回答模式为“三段式”,即:
1、是什么(观点明确、准确、正确)
观点(主题)要鲜明,中心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
——阅读材料,明确观点(提炼观点)
2、为什么(结合材料,多角度论证、列举史实)
论据要务实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料,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 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有 效迁移(熟能生巧)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 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 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
观点: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裕强大。 论述: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通过奖励军功 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使得秦国国力大增, 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论: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说明变法是富国强兵之道。
参考答案:(1)《大唐西域记》。 (2) 观点1: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成功的基础。 论述:材料中的玄奘和鉴真都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是他们能够成功到达目的地, 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西汉的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中遭遇匈奴的扣押, 但他同样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因此,他历经十年,终于不辱使命,到达西域,最 后回到长安,从而,开通了连接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东 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观点2: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主动性、双向性。 论述: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唐朝与亚非地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如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天竺等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各国的社会进步; 另一方面,唐朝也在经济文化交流中,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 对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进一步促进自身经济文化发展,使唐 朝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