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课外阅读

合集下载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何陋轩记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

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

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注释】①蔡:周代古国。

②上国:国都。

③詈:骂。

④郁:阻滞。

⑤莳:栽种。

⑥信:通“伸”,伸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守仁以.罪谪龙场()②就.石穴而居之()③安而乐.之()④因名.之曰“何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②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3.“何陋轩”是如何来阐明孔子“何陋之有”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借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二)秦西巴纵麑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

孟孙归,求麑安在。

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注释】麑(ní)小鹿太子傅:太子的老师;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臣诚.弗忍()②纵而与.之()③求麑安.在()④居.一年()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②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3.孟孙做了什么事来表示对秦西巴的认同?(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4.从选文中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三)刘氏善举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抽去了中庸精神,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学说,都将陷入僵死和片面。

尽管它如此重要,孔子还是感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因而很少提及中庸。

本文试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

换句话说,中庸思想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曰:‘咨,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尧曰”的一段话明确地将“天”与“中”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将天道观与中庸观联系起来。

尧所法则、所遵循的就是“天道尚中”的特质。

一方面,孔子看到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并注意到它有其内在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时中”。

孔子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包括日月运行、四时更迭、百物化生等都是“时中”的,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正是神化了“天道尚中”的自然规律,深谙“应乎天而时行”的道理,孔子才特别强调“畏天命,把天命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另一方面,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巨匠深刻地认识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敏锐地提出要把天道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将“天道尚中”作为为社会定典的标准和范式。

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推崇尧舜,就在于尧舜能比较成功地将天道应用于人道中,“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达到天人合一。

尤为可贵的是,孔子在把天道应用于人道的过程中,自觉地扬弃了天道中的神秘和超验的一面,把“执两用中”,“多闻多见”作为达到“时中”、“中正”的手段。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颜回好学》(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颜回好学》(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颜回好学》(含答案)
颜回好学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①蚤:同“早”。

②鲁哀公:鲁国国君。

【启发与借鉴】
不迁怒,不贰过。

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不仅因为他好学不倦,始终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还因为他有“有迁怒,不贰过”的修养。

“不迁怒”意为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贰过”是指不重复犯错误。

人难免要犯错误,但决不能重复犯错误。

比如说谎骗了父母或老师,但经指出后就要坚决改正,决不能再犯。

如果再犯,就是“贰过”,就是明知故犯。

再如玩电脑游戏玩过了头,结果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下降。

这种情况发生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以后绝不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玩游戏上。

要做到“不贰过”,首先要总结教训,其次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

没有这两点,错误会一犯再犯。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恸②对③亡
2、翻译:①门人益亲②弟子孰为好学?
(三)仁爱
答案:
1.①极悲伤②回答③同“无”
2.①学生更加亲近(我)②(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好学习的?。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故事一:《孔子惜风雨传》
孔子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行被后人誉为“论语”。

孔子的学生有很多,其中一位名叫曾子。

有一天,曾子去拜访孔子,看到孔子正在吹着笛子。

曾子有些失望,觉得孔子应该努力学习而不是吹笛子。

曾子问道:“老师,你不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吗?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才对。


孔子笑了笑,说:“风雨之中,我不怕受苦,就怕你受苦。

何况吹笛子也是我的爱好,能帮我保持好心情。


曾子感到很惭愧,他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他意识到,人生不仅仅是学习,也需要有适当的休闲娱乐。

从那以后,曾子更加努力学习的同时,也开始学会享受生活的乐趣。

故事二:《唐僧取经》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为了取得佛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唐僧取经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天地神仙、妖魔鬼怪等种种困难。

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唐僧始终坚持正道,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

一次,唐僧遇到了一只妖怪,妖怪要吃掉他。

唐僧向妖怪述说了佛法的教义。

妖怪被唐僧的谆谆教诲打动,最终放弃了伤害唐僧的念头,转变成了一只善鬼。

唐僧的修行精神感动了天地神仙,他们为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指导。

最终,唐僧取得了真经,带回了中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崇尚正义、坚守信念,就能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成功。

【课外阅读】孔子“乐山乐水”的人生情怀

【课外阅读】孔子“乐山乐水”的人生情怀

【课外阅读】孔子“乐山乐水”的人生情怀孔子是世界文化巨人。

作为儒学的创立者,他最早阐述了儒家“乐山乐水”的人生情怀。

孔子讲究“知命畏天”,对生命和大自然充满了热爱和敬畏之心。

他主张培养起一种“乐山乐水”的人生情怀,自觉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味大自然化生万物的无限魅力。

这种“乐山乐水”的人生情怀对开展生态教育,建设生态文明,培养全社会热爱大自然,自觉维护大自然的思想意识有重要的作用,值得领导干部重视。

孔子“乐山乐水”命题见诸于《论语?雍也第六》:“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这是孔子赞美“知者”和“仁者”的一句话。

在孔子看来,“知者”和“仁者”都是有道德修养的人,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仁人志士”。

孔子赞美仁人志士的修养功夫,实际上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和广大民众都来做这种“知者”和“仁者”。

这种“知者”和“仁者”既快乐又长寿,正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和最高境界。

如何培养“乐山乐水”的人生情怀?孔子认为,第一,要淡泊明志,有一种做圣贤君子“不改其乐”的人生志向。

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颜回就做到了尽管生活条件十分困难,但因为做圣贤君子的人生志向明确,所以能身处“陋巷”而始终“不改其乐”。

第二,要有“泛爱众而亲仁”的心理自觉,只有心中充满了仁爱之情,才会“乐山乐水”,爱护好山山水水,对水中的鱼、山中的鸟才不会去赶尽杀绝,而保持一种同情心。

第三,通过学习《诗》、《乐》增强欣赏大自然的知识能力和审美意识,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认为学《诗》可以使想象力和观察力丰富,可以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而学《乐》可以提高修养,助人成就事业,所以皆有益于培养“乐山乐水”的人生情怀。

通过论述如何达到这种与山与水同乐同寿的理想人生境界,孔子揭示了培养“乐山乐水”的人生情怀与做仁人志士、树立高尚君子人格的密切关系。

孔子学琴阅读理解

孔子学琴阅读理解

孔子学琴阅读理解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行举止一直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在《论语》中,有一则关于孔子学琴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

孔子曾经说过:“学琴不厌五十子,始可以为子矣。

”这句话的含义其实非常深远。

孔子认为学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培养气质,更可以培养人的耐心和毅力。

五十子也就是指五十首曲子,这意味着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琴艺。

在古代,学琴是一种高雅的修身养性的行为,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和境界,更能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神奇。

孔子之所以强调学琴不厌五十子,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在反复练习中,才能真正掌握琴艺,才能够达到高超的水平。

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只有在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持中,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

学习琴艺需要不断地练习和积累,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取得进步,才能够超越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除了学琴,孔子还强调了“始可以为子”。

这里的“子”可以理解为一种荣誉和身份,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境界和修养。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学习琴艺,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才能够达到一种高尚的境界。

在古代,琴是一种象征高雅的乐器,学琴也是一种高尚的行为,通过学琴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和境界,使人更加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总的来说,孔子学琴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坚持。

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和积累,才能够真正掌握一项技能,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

学琴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更可以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神奇,达到一种高尚的境界。

学习琴艺不仅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更是为了提高人的修养和境界,让人变得更加优雅和高尚。

愿我们都能够像孔子一样,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取得真正的成功,成为有修养有内涵的人。

初中课外文言短文阅读解析

初中课外文言短文阅读解析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孔子犹江海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

”简子不说③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④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

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注释】①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名鞅。

②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③说:同“悦”。

④终业:完成学业。

翻译文段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孔子犹江海犹()2.赐不能识也识()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

2.赐则奚足以识之?三、下列对文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赞扬赵简子求贤若渴、不耻下问的作风。

B.称赞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

C.说明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深不可测。

D.闸述求学问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二)推敲《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遂并辔而归。

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翻译文段一、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遂于驴上吟哦(歌唱) B.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不时地)C.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 D.遂并辔而归(骑着马一同走)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始欲着“推”字始( ) 2.炼之未定炼( )3.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势( ) 4.与为布衣之交为( )三、下列朗读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岛/初赴举/京师B.岛初赴/举京师C.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D.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四、韩愈认为“作敲字佳”,请你说说理由。

(三)罗生还镯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①赴会试。

仆于途中拾一金镯。

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②,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

【课外阅读】孔子故事

【课外阅读】孔子故事

【课外阅读】孔子故事1、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

”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

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

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

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

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

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

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

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

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

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

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

”“让他们让道。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

“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

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孔子抚摸着一个俊俏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搬开,让我们过去行吗?”小孩仰望着孔子说:“我们正在筑城,恕难从命。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 银烛 • 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①行②县, 县令某墨③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 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 爇④之。”曰:“爇而不能燃也。”庆笑曰: “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 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 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庆亦终不 以银烛事语人。 • [注释]:①部:规定,程序。②行:巡视,考察。 ③墨:贪墨,贪财。④爇[ruò]:点燃,焚烧。
• 3.孟孙做了什么事来表示对秦西巴的认同?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 【答】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 4.从选文中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用自己的 话加以概括。 • 【答】
仁慈善良的人最终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陈谏议教子
•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 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②仆: “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③矣。 尧咨者,陈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 臣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 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⑤。 戒⑥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 【注释】①陈谏(jiàn)议:北宋陈省华(939 年—1006年),字善则,北宋阆州阆中人,官 至左谏议大夫,故称之。②诘:质问。③贾人: 商人。④贵臣:朝廷中的重臣。⑤直:通“值”, 价值,这里指钱。⑥戒:通“诫”,告诫。
• • • • • • •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守仁以罪谪龙场(因为 ) ②就石穴而居之( 靠近) ③安而乐之( 意动用法,以……为乐 ) 名作动,命名 ) ④因名之曰“何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 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 予之居夷也。 • 【译】 在这时候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 八达的都市,然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 夷之地。

【课外阅读】孔子论“志”

【课外阅读】孔子论“志”

【课外阅读】孔子论“志”孔子的道德意志观采取了与西方学者不同的概念范畴、阐释方式和实践模式,而显其特色。

研究孔子的道德意志观,汲取其积极的思想理论资源,有利于遏制当代社会人因道德意志脆弱而产生的道德失范现象。

孔子表述道德意志的主要范畴是“志”,并以“弘”、“毅”、“笃”、“勇”、“恒”等范畴来阐释种种具体的道德意志品质。

“匹夫不可夺志”(《论语·子罕》)之“志”指的就是人应当具有独立人格与不可剥夺的意志;“志于仁”、“志于道”,强调做人应以“求仁”、“闻道”、“行道”为志;“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即把立志作为学习和道德修养的起点。

后儒陈淳解释“志”为“心之所之。

之犹向也,谓心之正面全向那里去”,“一直去求讨要,必得这个物事,便是志”(《北溪字义·志》)孔子认为道德意志的源泉和动力在于理想目标的高远,即“仁”的道义追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弘”指的是志向目标的远大,“毅”主要指意志的坚毅、刚强。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论语·子张》)此处的“弘”与“笃”亦指目标的远大与坚定。

孔子在论“三达德”之“勇”时,强调儒者之勇的三大标准:发乎仁,适乎礼,止乎义,尤其强调“仁”对“勇”的主向和控制。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勇的源泉在于仁,无仁之勇不是真正的勇,还有可能变成一种恶。

“勇而无礼则乱”《论语·泰伯》,“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孔子的“志”是由“仁爱之心”发出的意志,具有仁的品性,强调意志对道义的坚守及对情感、欲望和利益的控制,开启了儒家德性主义的源头,对后儒有直接影响。

孟子的“志”是由“四善端”导引而决定的,是求善的意志;朱熹所言的道德意志是体用性情及其所发,是为善的意志;王阳明所说的道德意志是“良知”及其所发,是为善去恶的意志。

【课外阅读】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课外阅读】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课外阅读】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著名的史学家柳诒徵先生曾言,“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把孔子与整个中国文化的有无联系起来,认为没有孔子就没有中国文化,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同时也是切合实际的。

孔子离今正好是2562年。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孔子恰恰处在五千年的一个中间点上,由此有学者说,前2500年的文化,都收在孔子那里,后2500年的中国文化都由孔子开出。

由此说来,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孔子最伟大的意义在于实现了华夏文化自觉。

孔子是实现文化自觉之第一人,或者说是将华夏文化的承传自觉担荷起来之第一人。

孔子之前,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但这些人物都以取得政权或保有政权为自己的使命,没有将文化传承视为自己的使命。

换言之,他们是政治人物,不是文化人物。

孔子虽然也以平治天下为自己的使命,但他更以文化承传为自己的使命,孔子不同于古圣往贤之处:他是文化人物,不是政治人物。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意思是说周文王已经死了,华夏礼乐文化不就在我这里了吗?“斯文在兹”是何等的气魄与担当。

孔子自觉地将承传华夏文明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自称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述而不作”就是继承、阐述而不妄作。

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就是孔子所“述”。

《诗》、《书》、《礼》、《乐》、《周易》、《春秋》号为六经。

“六经”皆先王之旧文,历史之文献,孔子平生工夫就整理、传承这些文献,用它教育学生,所以说他是“述而不作”。

不少学者指出,孔子之述就是孔子之作,“六经”通过孔子整理,赋予它新生命,给它以新的意义,这种述无异于作。

孔子乃中国经学之开祖。

经学就是以述代作之学。

孔子将古代的文献整理出来,不是私有或传给子孙,而是把它还给整个社会,还给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

孔子是“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仁义礼智信的读后感

仁义礼智信的读后感

仁义礼智信的读后感《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仁义礼智信》是一本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作者是孔子。

这本书是我在大学期间的课外阅读,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本书中,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这五个重要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贯穿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仁是孔子所倡导的最重要的品德。

仁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善意,是一种宽容和包容的心态。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往往充满了利益的争夺和竞争,而忽略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而孔子所倡导的仁道则提醒我们,要善待他人,要用心去感受他人的痛苦和困难,要学会宽容和包容。

其次,义是指做事情要有正义感和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往往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

而孔子所倡导的义则提醒我们,要做一个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人,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社会,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再次,礼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有一定的规范和仪式感。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往往忽视了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而孔子所倡导的礼则提醒我们,要学会尊重和礼貌,要用自己的行为去传递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此外,智是指要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往往只知道接受信息,而忽略了对信息的思考和分析。

而孔子所倡导的智则提醒我们,要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要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

最后,信是指要有诚信和诚实的品质。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往往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对他人的承诺和信任。

而孔子所倡导的信则提醒我们,要做一个诚信和诚实的人,要用自己的行动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通过阅读《仁义礼智信》,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一个有道德和品德的人,更让我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社会。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秉承着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课外阅读】万世师表孔子的教育思想

【课外阅读】万世师表孔子的教育思想

【课外阅读】万世师表——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约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之间,希望通过从政来实现他的理想。

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未获得统治者的重用。

于是,他就招收弟子从事讲学活动。

55岁时,他便率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先后经过卫、曹、陈、宋、蔡、郑、楚等十几国,一面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一面坚持流动教学,68岁时返回鲁国。

此后,他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

孔子大约在30岁(前522年)左右时,从事创办私学活动,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他在鲁国从政和周游列国期间,不断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讲学,前后从事教育工作达四十余年。

他一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着教育工作,这是他之所以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搜集并整理出《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系统地论述,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极大。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有“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自己也说:“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

”他培养了这么多人才,可谓教育硕果累累,做了前人未做到的事。

公元前479年,一代教育家孔子病逝,其弟子以父母之丧礼之,皆服孝三年。

“三年服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

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孔里。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暑假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孔子的故事》

暑假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孔子的故事》

孔子(前551-前479),孔子名丘,字仲尼。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首创人。

春秋期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创办私学,招收并教育弟子,创办了以“仁”为中心的道德学说。

他教课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被聚集编纂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

自汉代此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极其深远。

孔子是儒家的首创人,他有一套虽不周祥而相当完好的思想系统和政治看法。

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倡导“仁”,仁就是“爱人”。

这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应了因为奴隶制的渐趋崩溃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仰头。

孔子第一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类现实以及反应这类现实的人道精神的详细表现。

《孔子的故事》中的孔子其实不因为李长之在文件上的言必有据而显得死板无生气,恰好相反,在他的笔下,两千五百余年前孔子绘声绘色的面影常常活跃在字里行间。

作者简介李长之(1910-1978),初名李长植。

生于山东省利津县。

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

先后在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

是有名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在文学责备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成就尤深。

第一版有《夜宴》、《鲁迅责备》、《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难过》、《责备精神》、《文艺史学和文艺科学》、《梦雨集》、《苦雾集》、《司马迁之人品与风格》、《迎中国的文艺中兴》、《中国文学史略稿》等二十余种专著,六百余篇论文。

编写介绍我们讲孔子的事迹,主假如想使大家看一看孔子在当时是如何生活着的。

以及当时的人(各式各种的人)是如何对待孔子的。

——李长之不论谈孔子的历史地位也好,不论谈孔子的详细贡献也好,我们必定要防止个人崇敬。

这不仅因为个人崇敬是不该当的,是会产生缺点的,并且因为夸张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第一是不符合事实的,是不科学的。

——李长之讲儒家。

就先要讲孔子——孔子是确立中国儒家的思想的人,也是把中公民族全部的优长结晶为一个光辉四射的星体而照射千秋的人。

——摘自《中国文化传统之认识上:儒家之根本精神》。

《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之言,不仅对个人自然生命的健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个人道德生命的提升尤其是对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君子三戒”涉及人性中最常见的方面:人性好色、好斗、贪得。

何谓色?含义一,“色”主要指面部表情,怒色、和颜悦色都属此类,也可引申为表面上;含义二;“色”指美色,尤其是女性美色。

也可理解为专指夫妇一伦,为夫者能敬妻之贤德而略其色貌。

“斗”指争斗,战斗。

孔子所说的斗,主要是指人壮年时血气方刚,好胜心正盛,容易好勇斗狠,人们的意气之争也包括其中。

“得”指取得,获得,此处意指贪得。

贪,泛指无节制的爱好,贪得无厌。

财货、金钱、宝物、田产、房屋、女色等都是贪得的对象。

表现为对既得的唯恐丧失,也表现为对未得的贪取。

孔子将人生大体分为少、壮、老三个阶段,所谈“君子三戒”是从血气出发,但并未止于自然生命层面。

孔子之后的注疏透显出“君子三戒”从养生到养志、以理胜气的理论发展路向。

孔子从血气出发所谈的“君子三戒”,指向了从人的自然生命向道德生命的提升,关注人对色、斗、得的节制及对礼法、习俗等社会规范的遵守和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

正因为人性好色、好斗、贪得,所以孔子提醒人们要有所戒惧,为此,人们需具有拘束性道德,在诱惑面前克制自身,不能悖理违法,丧失人格,失落道德,失去本心。

由此,人们才有可能超越血气的役使走向道德修养的提升,进而挺立道德主体、扩充道德生命。

“君子三戒”为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智慧,当代中国官员如何戒“色”?第一,修身养性,涵养拘束性道德。

第二,修身齐家,弘扬夫妻忠贞美德。

如何戒“斗”?第一,弘扬“掣矩之道”,处理好上下级、平级、同级行政官员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颜回好学
回①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②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③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①回:颜回,又称颜渊。

②鲁哀公:鲁国国君。

③迁:转移
1、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

⑴发尽白,蚤死。

_________
⑵今也则亡。

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⑴孔子哭之恸.___________________
⑵门人益.亲___________________
⑶弟子孰.为好学___________________
⑷不贰过.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4、颜回的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三)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为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9、解释文中加点词。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善.哉
10、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11、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⑴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⑵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13、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四)孔子行道而息,马逸①,食人之稼,野人②取其马。

子贡请往说之。

毕辞,野人不听。

有鄙人③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

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④之人!”解马而与之。

【注释】①逸:跑。

②野人:农夫。

③鄙人:仆人。

④向:从前。

1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注音并解释。

⑴子贡请往说之说()
⑵其野人大说说()
15、翻译下列句子。

⑴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

⑵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孔子在路上休息时马吃了人家的庄稼,农夫将马捉住。

B.子贡自告奋勇地去要马,但到底也没有说服农夫。

C.孔子的仆人因刚开始跟随孔子而想表现自己就抢先去说服农夫。

D.文章虽短却说明了说话的方式方法要适合情境、对象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