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考试前复习用
实验诊断学重点
实验诊断总结//酱油坊本资料来源不明,可靠性未知实验诊断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晚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成为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白血病和类白血病,也可出现核左移现象。
2、核右移:周围血中中性粒细胞出现5业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
在炎症回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
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3、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在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如猩红热)、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及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中毒性和退行性变化。
包括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及核变性。
4、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一个或数个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故称为棒状小体。
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
棒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无此种小体,而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则可见到。
5、异性淋巴细胞:外周血中有时可以见到的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成为异性淋巴细胞,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可以分为泡沫型(浆细胞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幼稚型3型。
异性淋巴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偶尔可以见到,但不会超过2%。
6、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细胞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色或深蓝色的网织装细胞而得名。
网织红细胞较成熟红细胞稍大,其参考值为:百分数0.005%~0.015;绝对数(24~84)x(10)9/L。
其增多表示骨髓增生旺盛,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7、A P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磷脂)和Ca离子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实验诊断学》复习要点 考试重点
实验诊断学复习重点1、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中,外周血涂片除在新生儿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主要见于:(1)各种溶血性贫血;(2)红白血病;(3)髓外造血,如骨髓纤维化;(4)其他,如骨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2、小红细胞:直径<6µm,如缺铁性贫血。
大红细胞:直径>10µm,如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3、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经染色后细胞内呈现蓝色的网织状而得名4、红细胞增多症: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高于参考值的高限。
按病因分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所引起。
生理性增多见于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癌等(2)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5、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6、什么是血沉?血沉: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与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有关。
正常值:男0-15/1h末女0-20/1h末7、白细胞最多组成部分是中性粒细胞8、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情况:1)急性感染,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9、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1)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自身免疫性疾病10、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p259多能查出原发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血小板正常或轻度增多骨髓象无明显变化原发病好转或解除后迅速恢复正常。
实验室诊断学知识点
实验室诊断学知识点实验室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学科,通过实验室检查对疾病进行辅助诊断和监测。
本文将介绍一些实验室诊断学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一领域。
一、实验室常用标本及其采集方法1. 血液标本采集血液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体液,包含丰富的生物信息。
常见的血液标本采集方法有针头穿刺、静脉留置针等。
2. 尿液标本采集尿液是另一种常用的生物体液,反映了人体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尿液标本采集方法一般为清洁中段尿,避免采集首末尿。
3. 痰液标本采集痰液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标本,可以通过咳出或者支气管镜等方法采集。
4. 组织标本采集组织标本采集主要通过手术或穿刺等方法进行,用于病理学检查和诊断。
二、常见实验室检验项目1. 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是检测血液中不同类型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检测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
2. 生化检验生化检验主要检测血液中各种生化指标的浓度,常见的有血糖、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等。
3. 微生物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主要用于检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等。
4. 免疫学检验免疫学检验是检测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方法,包括抗体检测、免疫球蛋白测定等。
5. 检验标本的保存与运输为确保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标本的保存和运输至关重要。
常见的方法有冷藏、冷冻等。
三、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1.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指通过标本品质的控制、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的控制,确保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是在实验室检验过程中保证质量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日常质量控制、仪器校准与维护等。
四、临床应用与疾病诊断1. 实验室诊断与疾病监测实验室诊断在临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提供及时、准确的实验室检验结果。
2. 常见疾病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学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辅助诊断,例如血液系统病变、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
3. 新技术在实验室诊断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不断涌现,例如基因检测、分子诊断等。
(完整word版)诊断学知识点汇总_复习资料
诊断学知识点汇总,复习资料绪论1、症状概念,2、体格检查,3、诊断学内容第一篇常见症状1、体征,2、正常体温、稽留热、弛张热的定义,3、咯血定义,4、咯血与呕血区别5、呼吸困难定义,6、三种肺性呼吸困难表现(尤期前二种),7、心原性呼吸困难的特点8、胸痛的病因, 9、中心与周围性紫绀不同原因,10、心原性与肾原性水肿的鉴别11、肝原性水肿表现特点12、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13、呕血的常见原因,出血量的估计,呕血与便血的相互关系14、黄疸(和隐性)的定义,三种黄疸的鉴别,15、嗜睡与昏睡的区别,浅与深昏迷的区别第二篇问诊1、问诊的内容,2、主诉的定义和组成3、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由哪些组成,与既往史有何不同第三篇检体诊断1、体检基本方法有哪些?触诊的方法有哪些?叩诊的方法,体型的分类2,常见面容,三种体位,皮肤发黄二种原因的区别,红疹与出血点的区别,蜘蛛痣与肝掌购3、霍纳氏征,瞳孔大小的改变,4、扁桃体肿大的分度,5、颈静脉怒张的定义6、甲状腺肿大的分度,听到血管杂音的意义,7、桶状胸8、胸式(男,小孩)腹式(女)呼吸增减意义,9、深大呼吸,潮式及间停呼吸10、触觉语颤、听觉语音的定义及方法,增减意义、11、正常胸部叩诊音(4种),肺下界及移动度,12、三种呼吸音的区别13、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听诊意义,14、罗音产生机理,二种罗音的鉴别15、胸膜磨擦音的听诊特点,16、肺实变、肺气肿、胸腔积液、气胸的综合体征。
17、心尖搏动点的位置,范围,左、右心室肥大及纵隔移位时的变化18 、震颤定义与杂音的辨证关系19、心脏叩诊的方法,左右心界的组成,心浊音界改变的原因(左室肥大、右室肥大肺脉高压,心包积液,左气胸及胸腔积液)20、心脏听诊内容,听诊部位,21、早搏及房颤的体征,室早及房颤的ECG表现。
二、三联律的概念。
22、第一、二心音的鉴别,23、第一心音增减及第二心音增减的意义,24钟摆律,胎心律25、第二心音分裂的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正常人,二狭,PDA,RBBB,ASD—“固定”)26、左心室舒张期奔马律的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27、OS及心包叩击音的意义28、心杂音分析内容,29、器质性与功能性杂音的区别30、Austin Flint 及 Graham Steell的定义,31 连续性杂音的意义32、异常脉搏,正常血压,临界高血压,高血压,低血压33、左、右心衰时的症状和体征,心功能级别(心功能不全度数)的判定原理及标准34、二狭,二闭,主闭(周围血管体征),主狭的综合体征35、腹部膨隆的意义,36、腹壁静脉方向(上,下腔梗阻,门脉高压,正常)36、腹膜刺激征的检查方法及意义(板状腹,揉面感,压痛点,反跳痛,麦氏点,胆囊点)37、腹部包块的检查内容,38、液波震颤的意义39、肝、脾触诊的方法,正常大小,40、莫菲氏征及胆总管渐进阻塞征41、泌尿系有炎症时的压痛点,42、肝上界位置、脾界,及浊音宽度43、移动性浊音及腹水与巨大卵巢囊肿的鉴别44、振水音的意义,45、肝硬化肝功能失低偿期,门脉高压的全身综合体征46、胃肠穿孔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时的综合体征47、区别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偏瘫和交叉瘫的概念。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
实验诊断部分一、名词解释1.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2.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3.参考值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标准差即为--。
4.危急值: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
5.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6.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时。
7.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
8.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9.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故称棒状小体。
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
棒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
10.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受病毒等因素刺激增生亢进而形成的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简称异淋。
临床:异淋↑常见于传单等病毒感染性疾病。
11.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12.网织红细胞: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而得名。
13.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14.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16.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贫血。
17.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 缺乏使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18.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19.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肝细胞减少或/和功能异常。
临床《实验诊断学》大题(总)重点知识总结
实验诊断学1.何为AFP?AFP的临床检测意义。
答:AFP——甲胎蛋白,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出生后逐渐消失,当肝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恶变时,有关基因重新被激活而使AFP重新开始合成,使血中AFP含量增高。
它的检测对诊断肝癌有重要的价值。
临床意义:(1)血清中AFP≥300时,对诊断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生殖腺胚胎癌(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胃癌、胰腺癌时,AFP含量也升高;(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AFP含量也升高;(4)妊娠时特别是7—8个月时,AFP含量达高峰。
2.试述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漏出液渗出液原因非炎症所致炎症、肿瘤等外观淡黄、浆液性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靡性透明度透明或微混多混浊比重低于1.018 高于1.018凝固不自凝能自凝粘蛋白定性<25g/L >30 g/L葡萄糖定量与血糖接近低于血糖细胞计数<100×106/ L >500×106/ L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根据病因,分别以中性或淋巴细胞为主细菌学检查阴性可找到病原菌3.简述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主要是乙肝(1)H BSAg:阳性,见于乙肝潜伏期,发病时达到高峰,常被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
(2)H BSAb:表明机体有一定免疫力。
(3)H BeAg:阳性,表明乙肝处于活动期,有较强的传染性。
(4)H beAb:阳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减低。
(5)H BcAg:阳性,表示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
(6)H bcIgM:阳性表明新近感染或复发初始。
4.血清前清蛋白检测有哪些临床意义?答:(1)降低:见于:①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晚期恶性肿瘤②肝胆系统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胆汁淤积性黄疸对早期肝炎、急性重症肝炎有特殊诊断价值(2)增高:见于Hodgkin病5. 简述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1)生理性增多:见于运动、激动、寒冷等(2)病理性增多:①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和炎症、组织损伤和坏死、急性溶血、急性中毒、急性失血、恶性肿瘤等②异常性增多: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6. 简述临床常见的蛋白尿类型及其特点答:(1)肾小球性蛋白尿: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分为两种:选择性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小分子蛋白,无大分子量蛋白,半定量多在+ + + ~ + + + + +,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症;非选择性蛋白尿:有大分子量蛋白、小分子蛋白及中分子量的清蛋白,半定量+ ~ + + + + +,可见于各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不佳,预后不良。
实验诊断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血液学检查(一)红细胞检查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临床意义:相对性增多:血浆容量减少,使得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绝对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症):A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所引起。
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是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全身总血容量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可见病理性减少:见各种贫血:①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内在、外在异常②巨幼红细胞贫血(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③红细胞丢失过多二网织红细胞的检测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某些贫血病人治疗后,如补充铁或维生素B12及叶酸后。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三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三个月以上2、病理性增快:风湿热、结核病等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贫血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黏液水肿3、血沉减慢:严重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重度缺乏者,血沉可减慢,临床意义较小四血细胞比容HCT/PCV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临床意义:1、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用于计算补液量的参考2、减低:见于各种贫血五 ABO血型系统ABO血型鉴定:ABO血型抗体能在生理盐水中与相应红细胞抗原结合而发生凝集反应交叉配血试验: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一管——主测,供血者血清加受血者红细胞相配一管——次测,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临床意义:输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ABO血型与器官移植;亲缘鉴定;可疑血迹、精斑、毛发的鉴定;某些疾病相关性的调查(二)白细胞检查白细胞分类: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一白细胞的分类计数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感染最常见)、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过敏性疾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寄生虫病;湿疹、剥脱性皮炎等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临床意义甚小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淋巴细胞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放射性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三)血小板的计数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反射性损伤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③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血小板增多:①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值性疾病②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四)凝血因子检测一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G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临床意义:APTT延长:见于因子Ⅱ、Ⅴ、Ⅷ、Ⅸ、Ⅹ、Ⅺ、Ⅻ、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用于细胞因子Ⅷ、Ⅸ、Ⅺ缺乏以及他们的抗凝物质增多;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原理:在被检血浆中加入钙离子和组织因子,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临床意义: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物质和异常抗凝血物质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差第二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第一节尿液检测一尿液:是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排泌所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尿液的组成和性状可反映机体的代谢状况,并受机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二尿液标本的收集:(标本)应在半小时之内送检1 首次尿:清晨首次尿2 随即尿:用于门诊和急诊病人的临时检验3 24小时尿:清晨8点(此时的膀胱刚刚被排空)到第二天早上8点(此时做最后一次的采集)4 餐后尿:午餐后2小时收集尿标本三尿液标本的保存1 冷藏2~8摄氏度保存6~8小时2 加入化学试剂:甲苯、甲醛、麝香草酚、盐酸、冰乙酸四一般性状检查尿量增多:暂时性多尿、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减少:肾前性少尿、肾性少尿、肾后性少尿尿液外观血尿: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可以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快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脓尿和菌尿:尿内含大量的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时,尿液呈白色混浊或云雾状乳糜尿和脂肪尿:尿液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乳糜尿3.气味:正常气味来自尿中挥发的酸性物质;长时间放置后尿素分解出现氨臭味;新鲜尿液即有氨味,见于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有机磷中毒,尿带蒜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呈烂苹果味;苯丙酮尿症,尿有鼠臭味4.尿液比密:是指在4摄氏度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尿比密受尿中可溶性物质的量及尿量的影响。
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常见的临床检查1.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医生对患者进行的一种基本的检查方法。
它主要包括了一些基本的检查项目,比如血压、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身高、体重等。
通过对患者的体格检查,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后续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通过对患者的血液、尿液、组织等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从而得到一些有关患者身体状况的参数。
实验室检查的项目非常多,主要包括了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免疫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等。
通过实验室检查,医生可以更直接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有很重要的作用。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通过一些高科技设备,比如X光、CT、核磁共振等,对患者进行扫描,从而得到患者身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状况的信息。
影像学检查能够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对于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非常有帮助。
4.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通过对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显微镜观察,并从中得到一些有关疾病的信息。
病理学检查主要包括了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病理免疫组化检查。
通过病理学检查,医生可以得到一些非常具体的病理性诊断,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它们对于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到一个全面的病情评估,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主要临床症状与临床检查一样,了解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也是进行诊断的重要基础之一。
下面对一些常见的临床症状进行总结。
1. 发热发热是患者体温升高的症状,其原因非常多样。
最常见的原因包括感染、炎症、肿瘤、代谢性疾病等。
对于发热患者,医生需要借助临床检查,找出其病因,从而进行相应的治疗。
2. 咳嗽咳嗽是由呼吸道受到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自发的动作。
咳嗽的原因也非常多样,包括感染、过敏、气道异物、支气管扩张等。
对于咳嗽患者,医生需要了解其咳嗽的性质、伴随症状等信息,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临床《实验诊断学》笔记重点知识总结
实验诊断学第一章、血液学1、红细胞(RBC)计数(选择)【参考值】成年男子:4.0-5.5成年女子:3.5-4.0新生儿:6.0-7.0临床意义:(1)生理上:新生儿、气压降低、精神因素、剧烈运动、年龄与性别差异、妊娠(2)病理上:1)RBC↓:贫血A.急、慢性RBC丢失过多;B.RBC寿命↓:溶血;C.造血原料不足;D.骨髓造血能力↓。
2)RBC↑:A. 原发性RBC↑:骨髓增生性疾病;B.继发性RBC↑:机体缺氧;C.相对性RBC↑:体内水分丢失。
2、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底线。
以血红蛋白(Hb)为标准:成年男子HGB<120g/L,成年女子HGB<110g/L轻度:90——110(120)中度:60——90重度:30——603、网积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有嗜碱性物质(RNA),是表明骨髓造血能力的指标。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的临床意义:(1)反应骨髓造血能力:1)增多:表示骨髓造血能力旺盛,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
2)减少:表示骨髓造血能力低下,再生性障碍、白血病。
(2)贫血疗效观察;(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4、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率,沉降速率和红细胞本身、血浆成分相关,后者为主要因素。
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1)生理上:老人、儿童、孕妇。
2)病理上: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5、血细胞比容(PCV):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比值。
临床意义:增高:血液浓缩;减少:贫血。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指每L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克数),用g/L表示。
7、粒红比例:是指粒细胞系的百分数÷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所得的比值,正常值为(2—4):1。
8、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因某些刺激产生的类似于白血病的血象反应。
实验诊断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第一章血液学检查(一)红细胞检查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临床意义:相对性增多:血浆容量减少,使得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绝对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症):A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所引起。
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是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全身总血容量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可见病理性减少:见各种贫血:①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内在、外在异常②巨幼红细胞贫血(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③红细胞丢失过多二网织红细胞的检测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某些贫血病人治疗后,如补充铁或维生素B12及叶酸后。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三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三个月以上2、病理性增快:风湿热、结核病等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贫血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黏液水肿3、血沉减慢:严重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重度缺乏者,血沉可减慢,临床意义较小四血细胞比容HCT/PCV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临床意义:1、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用于计算补液量的参考2、减低:见于各种贫血五 ABO血型系统ABO血型鉴定:ABO血型抗体能在生理盐水中与相应红细胞抗原结合而发生凝集反应交叉配血试验: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一管——主测,供血者血清加受血者红细胞相配一管——次测,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临床意义:输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ABO血型与器官移植;亲缘鉴定;可疑血迹、精斑、毛发的鉴定;某些疾病相关性的调查(二)白细胞检查白细胞分类: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一白细胞的分类计数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感染最常见)、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过敏性疾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寄生虫病;湿疹、剥脱性皮炎等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临床意义甚小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淋巴细胞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放射性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三)血小板的计数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反射性损伤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③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血小板增多:①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值性疾病②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四)凝血因子检测一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G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临床意义:APTT延长:见于因子Ⅱ、Ⅴ、Ⅷ、Ⅸ、Ⅹ、Ⅺ、Ⅻ、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用于细胞因子Ⅷ、Ⅸ、Ⅺ缺乏以及他们的抗凝物质增多;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原理:在被检血浆中加入钙离子和组织因子,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临床意义: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物质和异常抗凝血物质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差第二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第一节尿液检测一尿液:是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排泌所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尿液的组成和性状可反映机体的代谢状况,并受机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二尿液标本的收集:(标本)应在半小时之内送检1 首次尿:清晨首次尿2 随即尿:用于门诊和急诊病人的临时检验3 24小时尿:清晨8点(此时的膀胱刚刚被排空)到第二天早上8点(此时做最后一次的采集)4 餐后尿:午餐后2小时收集尿标本三尿液标本的保存1 冷藏2~8摄氏度保存6~8小时2 加入化学试剂:甲苯、甲醛、麝香草酚、盐酸、冰乙酸四一般性状检查尿量增多:暂时性多尿、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减少:肾前性少尿、肾性少尿、肾后性少尿尿液外观血尿: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可以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快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脓尿和菌尿:尿内含大量的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时,尿液呈白色混浊或云雾状乳糜尿和脂肪尿:尿液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乳糜尿3.气味:正常气味来自尿中挥发的酸性物质;长时间放置后尿素分解出现氨臭味;新鲜尿液即有氨味,见于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有机磷中毒,尿带蒜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呈烂苹果味;苯丙酮尿症,尿有鼠臭味4.尿液比密:是指在4摄氏度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尿比密受尿中可溶性物质的量及尿量的影响。
实验诊断学重点
1.卡波环:在红细胞中出现的一种紫红色呈圆形或“8”字形红细线状环。
有人认为该环是核膜的残留物,现认为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者是由于胞浆中的脂蛋白变性所致。
见于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2.类白细胞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产生的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红细胞,类似白血病的血象。
这是一种暂时性和可逆性的反应,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逐渐消失。
3.C-肽:是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裂而成的与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
4.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
5.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为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慢性血管内溶血,常在睡眠时加重,可伴发作性血红蛋白尿和全血细胞减少症。
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分子标记物,在继发性纤溶时阳性或增高,而在原发性纤溶时不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6.胆酶分离:肝功能受损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显著。
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
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多见于重症肝炎。
7.管型:它是尿液中的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8.浆膜腔积液:人体的胸腔、腹腔、心包腔统称为浆膜腔,在生理状态下,腔内有少量的液体,主要起润滑作用,在病理状态下,腔内有多量液体贮留,称为浆膜腔积液。
9.镜下血尿:每个高倍镜视野下均见3个以上红细胞时,可确定为镜下血尿。
10.类风湿因子(RF):RF是由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种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性疾病患者的血清或关节液内。
11.隐血试验:上消化道少量出血时,因红细胞已被消化液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显微镜下也不易查见红细胞,这种肉眼及显微镜均不能证明的微量血液称为隐血,而靠化学方法检出就称为隐血试验。
12.漏出液:为非炎症性积液。
实验诊断学重点电子版
简答题:1、什么是管型、管型的形成条件?答: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管型的形成条件:①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 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
②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聚集。
③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时间形成管型,当其重新排尿时,已经形成的管型便随尿液排除。
2、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答: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
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以及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等。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
在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
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说明预后不良。
3、渗出液、漏出液?答: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清蛋白低于25g/L,常见于晚期肝硬化、重度营养不良等;②毛细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常见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血栓;③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或肿瘤压迫等。
渗出液为炎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组织缺氧一级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液中大分子物质如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及各种细胞成分都能渗出血管壁。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答:主要包括蛋白质类、糖类和酶类肿瘤标志物。
①蛋白质类: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组织多肽抗原、前列腺特异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②糖类:癌抗原15-3、72-4、50、125、242,糖链抗原19-9。
③酶类: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α-L-岩藻糖苷酶。
实验诊断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考试前复习用
1、网织红细胞参考值成人:0.005~0.015(0.5~1.5%)新生儿:0.03 ~0.06(3~6%)绝对值:24~84×109 / L2、溶血性贫血是RBC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属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3、血细胞的发展规律原始→成熟[ 胞体]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胞浆] 量:少→多染色:深蓝→浅蓝→浅红颗粒:无→有,非特异性→特异性[ 胞核]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核型:规则→不规则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密集→紧缩成块核仁:有→无核膜:不明显→明显[ 核浆比]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4、粒红比值的定义: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总和与有核红细胞系统(成熟红细胞除外) 总和之比。
正常值:2~4 : 15、造血干细胞既可产生和自己功能相同的细胞,又能产生造血祖细胞及各种不同系列的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特点: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能力6、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1-10%)(0.5-1%)(<0.5%)临床意义:增生极度活跃:亢进增生明显活跃:旺盛增生活跃:基本正常增生减低:减低增生极度减低:衰竭7、骨髓各细胞比例:名称比例(%)粒细胞系统40-60红细胞系统20淋巴细胞系统20单核细胞系统<4浆细胞系统<2巨核细胞系统7-35个/L8、尿液比重参考值:成人在1.015 - 1.025间,晨尿一般大于1.020临床意义: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失水等肾血流灌注不足。
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尿崩症。
若持续固定在1.010左右,提示肾实质严重损害。
9、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10、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用系统学理论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实验结果的各个环节,制定措施加以控制11 参考值范围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值范围。
12 医学决定水平(Medicine decide level ,MDL)是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值,通过观察测定值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限值,可在疾病的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或对某些疾病进行分级或分类,或对预后作出估计,以提示医师在临床上采取何种处理方式或决定采取某种治疗措施等等。
实验诊断学知识点大汇总(二)2024
实验诊断学知识点大汇总(二)引言概述:实验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对不同疾病患者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和诊断,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原因和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实验诊断学的知识点进行大汇总,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技术。
正文:一、血液学检查1. 血红蛋白检测- 血红蛋白浓度测试- 血红蛋白电泳检测- 血红蛋白病的诊断- 血红蛋白异常的鉴定2. 血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红细胞计数与测定- 血小板计数与评估- 血比容与血细胞压积测定- 血涂片的制作和鉴定3.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纤维蛋白原定量检测- 凝血酶时间(TT)测定- D-二聚体的测定- 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测定4. 骨髓检查- 骨髓穿刺技术- 骨髓片的制作和染色- 骨髓象的分析与判读- 骨髓增生与骨髓抑制的判定- 骨髓液细胞的分类和计数5. 其他血液学检查- 血型鉴定与配型- 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血浆脂肪谱检测-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外周血片的鉴定与诊断二、生化学检查1. 肝功能相关检查- 肝酶谱的测定- 胆红素检测- 肝细胞功能指标的测量- 葡萄糖酸脱氢酶测定- 胆汁酸测定2. 肾功能相关检查- 血肌酐浓度的测定- 尿素氮浓度的测定- 尿酸的测定- 尿液分析- 尿蛋白定量的测定3. 血脂检测-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测定-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检测- 磷脂、游离脂肪酸的测定- 血浆脂肪酸谱的检测- 脂蛋白电泳的测定4. 其他生化学检查- 血糖的测定- 血尿酸的测定- 单胺氧化酶的测定- 血硫酸软骨素的测定- 骨碱性磷酸酶的测定三、免疫学检查1. 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免疫球蛋白A(IgA)定量测定- 免疫球蛋白G(IgG)定量测定- 免疫球蛋白M(IgM)定量测定-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检测- 免疫复合物检测2. 自身抗体检测- 抗核抗体的检测- 抗细胞小器官抗体的检测- 抗核糖体抗体的检测- 抗线粒体抗体的检测- 抗髓鞘抗体的检测3. 细胞免疫学检查- 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术后抗感染免疫功能的测定- 血清胸腺素测定- 分子免疫学的应用- 细胞因子检测4. 过敏反应检测- 皮肤过敏原测试- 血清技术过敏原检测- 免疫法过敏原检测- 放射免疫法过敏原检测- 组织细胞过敏原检测5. 免疫功能检查- B细胞功能的测定- T细胞功能的测定- 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测定- 相互作用结合试验- 免疫球蛋白转录程度的检测四、微生物学检查1. 细菌检查- 常规细菌培养方法- 细菌形态学观察- 革兰氏染色-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临床微生物培养方法2. 病毒检查- 病毒分离与培养方法- 病毒形态学观察- 免疫电镜技术- 核酸扩增技术- 免疫学检测方法3. 真菌检查- 真菌培养方法- 真菌形态学观察- 看自学真菌生长条件- 鉴别方法- 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4. 寄生虫检查- 常规寄生虫检测技术- 寄生虫形态学观察和分离- 寄生虫生活史和细胞感染- 血液寄生虫的检测和鉴定- 寄生虫免疫学检测方法5.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 环境菌株敏感性试验- 临床分离菌株敏感性试验- 耐药菌株检验与鉴定- 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的判读- 具体病原体敏感性测定五、遗传学检查1. 色谱技术与远程转位技术2.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3. 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4. Northern印迹杂交技术5. DNA测序技术总结:实验诊断学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血液学、生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检查,为医生提供疾病的客观数据和诊断依据。
实验诊断学重点
实验诊断学重点实验诊断学是病理学的一部分,通常被称为实验病理学。
它是通过各种实验方法获取组织、细胞和生物体的病理学信息的科学,旨在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来诊断病理学结果。
本文将介绍实验诊断学的一些重点和关键概念。
组织学组织学是实验诊断学的基础,它是通过对组织和细胞进行染色和观察而获得的。
组织学研究是通过在微观和宏观层面对组织和细胞进行观察和分析来探索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这种技术是通过在试管或显微镜下对组织样本进行分析和研究来实现的。
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是一种实验诊断学方法,用于检测组织中的特定蛋白质、细胞因子和抗原。
这种技术是通过将组织样本与特定抗体反应来实现的。
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表达情况,进而得出诊断。
免疫组化是实验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技术,它可以提供很多有关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信息。
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一种应用在实验诊断学中的基础科学技术,用于研究疾病发展和治疗。
它是通过研究疾病相关基因和蛋白质来实现的。
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PCR、RT-PCR、基因芯片等。
分子诊疗是实验诊断学中的一大突破,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活检活检是一种实验诊断学的技术,它是通过从人体或动物体内取出略小于一厘米的组织,并进行病理组织切片,然后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活检的种类有很多,包括皮肤活检、骨髓活检、腹腔镜等。
活检在诊断各种疾病和监测治疗效果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实验诊断学是病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是通过各种实验方法获取组织、细胞和生物体的病理学信息的科学技术,旨在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来诊断病理学结果。
本文介绍了实验诊断学中的一些重点和关键概念,包括组织学、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和活检。
这些技术是实验诊断学的基础和核心。
在临床医学中,实验诊断学技术的运用将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防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实验诊断学知识点大汇总(一)2024
实验诊断学知识点大汇总(一)引言概述: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它涉及到很多诊断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技巧。
本文将对实验诊断学的知识点进行大汇总,并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实验诊断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对临床实验的理解和操作水平。
一、实验诊断学概述1. 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和作用2. 实验诊断学的分类3. 实验诊断学的发展历程4. 实验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二、实验室常规检验1. 血液学检验a. 血常规检验b. 凝血功能检验c. 血型鉴定d. 共享病原体检验2. 尿液学检验a. 尿常规检验b. 尿妊娠试验c. 尿液有形成分检验d. 尿培养和药敏试验3. 生化学检验a.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验b. 肝功能检验c. 肾功能检验d. 电解质检验e. 血脂检验三、免疫学检验1. 免疫学基础知识a. 免疫反应的基本原理b. 免疫球蛋白的分类和功能c. 免疫细胞的种类和功能d. 免疫系统的器官和组织2. 免疫学检验方法a. 免疫荧光法b.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c. 免疫电泳d. 免疫沉淀法e. 免疫组化方法四、微生物学检验1.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a. 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特征b.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c.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2. 常见致病微生物的检验a. 革兰氏染色b. 细菌培养和鉴定c. 真菌培养和鉴定d. 病毒检验e. 寄生虫检验五、分子诊断学1. 分子诊断学基础知识a. DNA的结构和功能b. RNA的结构和功能c. PCR技术原理d. 基因测序和基因突变检测方法e. 基因表达和基因组学2. 常见分子诊断方法a. 荧光定量PCRb. 基因芯片技术c. 基因重组技术d. 蛋白质质谱法e. 基因编辑技术总结: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对实验诊断学进行了大汇总。
从实验诊断学的概述开始,我们深入了解了实验室常规检验、免疫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和分子诊断学的知识点。
实验诊断学重点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绝对性增多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和15岁以下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3、红细胞结构异常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4、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5、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2)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6、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7、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8、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9、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谓之为~10、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1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12、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3)血小板分布异常13、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14、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15、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1)细胞体积胞体逐渐大→小(2)细胞质量:少→多染色:深蓝→浅染,甚至淡红颗粒:无颗粒→嗜天青颗粒→特异性颗粒(3)细胞核大小:大→小形态:规则→不规则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致密核仁:有→无核膜:不明显→明显(4)细胞核/细胞质比例:大→小16、细胞免疫分型的临床应用(1)有助于识别不同系列的细胞(2)识别不同的淋巴细胞(3)用于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4)用于识别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5)有助于识别不同功能状态的细胞(6)有助于对不同系列和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进行分离和研究(7)可用于各种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8)可用于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17、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分型M0~M718、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1)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部分磷脂)和C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常用于内源凝血途径凝血因子及异常抗凝物的筛选(2)临床意义:APTT测定是常用的内源凝血途径凝血因子及异常抗凝物的筛选试验①外科手术前检查②APTT延长③APTT缩短④普通肝素治疗监测19、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1)原理:在乏血小板的被检血浆中加入Ca2+和组织因子(TF/组织凝血活酶)后,血浆发生凝固的时间。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
血液检查Examination of Blood 血液:不断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及维持人体内、外环境间的平衡,完成各项生理功能活动。
血液的组成Composition of Blood有形成份:RBC、WBC、PLT无形成份血浆:H2O 1— 92%蛋白、酶、维生素、激素、电解质、胆红素、葡萄糖、尿素、肌酐、血脂、抗体、血液一般检查General Examination of Blood(血常规)血液有形成份的组成参考值、临床意义何谓MCV、RDW红细胞形态观察Erythrocyte count (RBC)红细胞计数Hemoglobin determination (Hb) 血红蛋白测定Leukocyte count (WBC) 白细胞计数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白细胞分类Platelet count ( PLT) 血小板计数特点:红、白细胞都比成人高,红细胞呈“生理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表现,白细胞呈感染的表现(粒细胞增高并左移)红细胞计数 Erythrocyte Count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法操作: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作 200 倍稀释,滴入血细胞计数板中静止 1—2 min,于高倍镜下计数 5 个中方格红细胞总数,经换算即得每升血液中血红细胞数。
公式:RBC/L= 5个中方格总数×5×10´200×106报告格式:Δ.ΔΔ×1012/L 3。
81×1012 /L参考值(男)4。
0~5。
5×1012/L(女)3.5~5.0×1012/L(新生儿)6。
0~7。
0×1012/L各种红细胞的形态平均红细胞容积(MCV):MCV=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红细胞数参考值:80-100 FL 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 (RDW):RDW=S.D./ 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参考值:11.5—14.5%RDW的统计学实质是红细胞大小的变异系数 CV临床意义:(增加)相对性增高: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相对增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网织红细胞参考值成人:~(~%)新生儿:~(3~6%)绝对值: 24~84×109 / L2、溶血性贫血是RBC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属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3、血细胞的发展规律原始→成熟[ 胞体 ] 大→小 (巨核细胞相反)[ 胞浆 ] 量:少→多染色:深蓝→浅蓝→浅红颗粒:无→有,非特异性→特异性[ 胞核 ] 大→小 (巨核细胞相反)核型:规则→不规则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密集→紧缩成块核仁:有→无核膜:不明显→明显[ 核浆比 ] 大→小 (巨核细胞相反)4、粒红比值的定义: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总和与有核红细胞系统 (成熟红细胞除外) 总和之比。
正常值: 2~4 : 15、造血干细胞既可产生和自己功能相同的细胞,又能产生造血祖细胞及各种不同系列的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特点:高度自我更新能力 多向分化能力6、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临床意义:增生极度活跃: 亢进 增生明显活跃: 旺盛 增生活跃: 基本正常 增生减低: 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 衰竭 7、骨髓各细胞比例:名 称 比例(%) 粒细胞系统 40-60红细胞系统 20淋巴细胞系统 20单核细胞系统<4浆细胞系统<2巨核细胞系统 7-35个/L8、尿液比重参考值:成人在 - 间,晨尿一般大于临床意义: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失水等肾血流灌注不足。
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尿崩症。
若持续固定在左右,提示肾实质严重损害。
9、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10、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用系统学理论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实验结果的各个环节,制定措施加以控制11 参考值范围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值范围。
12 医学决定水平(Medicine decide level ,MDL)是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值,通过观察测定值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限值,可在疾病的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或对某些疾病进行分级或分类,或对预后作出估计,以提示医师在临床上采取何种处理方式或决定采取某种治疗措施等等。
13 白细胞计数 分类 和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成 人:( 4~10)× 109/L 儿 童:( 11~12)× 109/L 新生儿:(15~20)× 109/L (1)胎儿及新生儿(2)妊娠后期妇女(>5个月) (3)(成人)剧烈活动或劳动 (4)严寒、暑热(1)急性感染,化脓性细菌感染 (2)严重损伤、手术、急性心梗 (3)急性中毒,如有机磷农药 (4)急性大出血4个大方格白细胞总数4× ×× 10 20 106白细胞数/L =白细胞粒 细 胞 淋巴细胞T&B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5)急慢性白血病及恶性肿瘤1)特殊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流感等(2)慢性理化损伤:如射线、化疗药物(3)慢性中毒: 如铅、苯、汞(4)脾功能亢进所致的血细胞减少(5)再生障碍性贫血病14、核左移核右移正常血象:杆状核细胞与分叶核细胞之比约为1:13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常见于严重感染、白血病时,多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
核右移:周围血中5叶核中性粒细胞超过3%时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炎症恢复期、病情严重者出现核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1.重点掌握血小板(PC)、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等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2.熟悉出血性疾病、血管壁检测、一期和二期止血缺陷筛检性试验方法及概念;熟悉有关凝血因15、血栓前状态:即血液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的生物化学和流变学发生某些生理变化。
在这一状态下,血液有可能形成血栓或血栓栓塞性疾病。
16、分类一、☆血管壁检测:1、出血时间测定2、束臂试验☆血小板检测:1、血小板计数2、血块收缩试验☆凝血因子检测: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2、凝血时间测定(CT)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抗凝系统检测:血浆游离肝素时间测定☆纤溶活性测定:D-二聚体定性试验(D-D)分类二、一期止血缺陷检测:1、出血时间测定(BT)2、血小板计数(PC)二期止血缺陷检测: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2、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岀血时间:指皮肤毛细管破裂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min(测定器法)(超过9 min为异常)17、血小板: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18、二期止血缺陷的筛选性实验:二期止血缺陷是指凝血因子缺乏和抗凝物质存在所引起的止血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参考值:11~13s,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
(手工法和血液凝固仪法)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正常参考值:⑴手工法:31~43s;⑵血凝仪法:31~43s(与正常对照比,>10s为异常)方法:与PT操作基本一样,只是加入试剂不同。
PT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APTT可作为药物肝素治疗的首选监测指标①凝血时间(CT):正常(内源性凝血因子)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正常(内源性凝血因子)③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外源性凝血因子)<11~13s19、内外源性凝血20、 A/G的临床意义名称 A G A/G急性肝炎正常或略低轻度升高 -慢性肝炎明显下降轻度升高 <肝硬化明显下降明显升高 <肝癌轻度下降轻度升高21、急慢性肝炎的鉴别诊断(一)急性病毒性肝炎1. ALT﹑AST: 显着升高(8倍以上)2. 黄疸鉴别: 血清胆红素与尿二胆测定3. 两对半实验(二)慢性病毒性肝炎1. ALT﹑AST: 轻度升高(活动期时)2. 黄疸鉴别3. 两对半实验4. A/G比值: < 122、补体的概念: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目前已知补体是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膜结合性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
23、肿瘤细胞标志物主要是指肿瘤细胞分泌或脱落到体液或组织中的物质,或宿主对体内新生物反应而产生并进入到体液或组织中的物质。
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和多胺等。
肿瘤标志物应用:肿瘤普查:AFP肿瘤高危人群筛选:PSA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监测肿瘤:CEA、HCG肿瘤预后判断:CA19924、铁蛋白:正常参考值:男 30-300 ng/ml; 女 15-150 ng/ml临床意义:作为肝癌患者AFP测定值低时的补充作用。
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也有相应的增高良性疾病肝炎、心梗、肝硬化、输血后含铁黄素沉积、继发性血色素沉着症等,都可使循环血中铁蛋白的水平增高单纯血清Fer的增高不能作为恶性肿瘤的诊断甲胎蛋白(AFP)正常参考值:< ng/ml临床意义:肝癌时明显升高,肝胆病时亦可升高原发性肝癌血清AFP>300 ng/ml ,但不少的肝癌患者,由于异质性的缘故,AFP可以正常生殖腺癌、胃癌或胰腺癌,AFP升高妊娠、病毒性肝炎、肝硬化,AFP升高:20-200ug/L25、内生肌酐清除率试验1. 低蛋白饮食3天,禁肉类,少动2. 第4天晨留尿(24小时),同步取血、尿测定Cr3. 计算:尿肌酐浓度(μmol/L)×24小时尿量(ml)血浆肌酐浓度(μmol/L)×1440min参考值:80~120 ml/min内生肌酐清除率公式:(140 - 年龄)×体重(kg)85 (72) ×Scr(mg/dl)血清肌酐测定(Scr)原理:肌酐由内源性和外源性组成,每天肌酐的生成量是相当恒定的。
当肾实质损伤时,Cr的滤过减少,排出少,血中的Cr↑。
只有当GFR下降到正常的1/3时,Scr才明显↑Scr不能代表Ccr测定,不能反映肾早期损害的程度。
参考值:~μmol/L(全血)男:53~106μmol/L(血浆)女:44~97 μmol/L(血浆)26、血清尿酸测定原理:尿酸是体内嘌呤代谢的产物内源性:组织核酸分解(80%)外源性:食物核酸分解(20%)参考值:男:150~416μmol/L女: 89~357μmol/L方法:正常饮食和活动,每隔3h留尿1次,分装8个容器,分别测定尿量和比密。
参考值:尿量:1000~2000ml/d,尿量:日/夜3~4/1比密:最低<最高>27、昼夜尿比密(莫氏实验)方法:正常饮食,少饮水,上午8时弃尿后,每2h留尿一次,白天6次,晚上8时至次日晨8时,共7个标本,测比密和尿量。
参考值:尿量:1000~2000ml/d,日/夜 3~4:1尿量不应超过 750 ml比密:夜尿≥最高比密-最低比密≥浓缩稀释实验的临床意义1. 尿量增多和/或夜尿量超过750m l,常为肾功能不全的早期表现。
2. 夜尿增多, 最高尿比密低于 ,高低差<。
功能严重受损。
3. 尿比密可固定在左右(称等渗尿), 稀释—浓缩功能完全丧失。
尿渗量测定方法:晚8时后,禁水8小时,第2天晨留尿,留血标本,测血尿渗量。
参考值:尿:600~1000 mOsm/kgH2O血:300 mOsm/kgH2O尿/血:3~: 1原理:游离α1-M可自由通过肾小球,%在近端小管内被重吸收。
参考值:<15mg/24h尿,血α1-M 10~30mg/L临床意义:肾小管功能受损:早期敏感指标,优于β2-M肾小球功能受损:较Cr和β2-M灵敏,Ccr<100ml/min即可升高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血糖~ mmol/L200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的参考范围上限为L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升高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ral Glucose Tolerance, OGTT):在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3h内连续测定血浆葡萄糖浓度,以评价不同个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的一种标准方法。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过去2~3月的平均血糖浓度,可为评估血糖的控制情况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指标血钾:参考值:高钾血症:>L低钾血症:<L。
乙肝表面抗体测定通常认为 >100 mIU/L 才具备保护能力大三阳:HBsAg 阳性 (1) 急、慢性乙肝HBeAg 阳性 (2) 乙肝病毒正复制抗-HBc 阳性 (3) 病毒活动期,传染性最强小三阳:HBsAg 阳性 (1) 急、慢性乙肝抗-HBe 阳性 (2) 传染性减弱(恢复期)抗-HBc 阳性 (3) 慢性携带者基因诊断的定义:以DNA或RNA为检查对象,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检查基因的结构或表达量的改变,对人体状态和疾病作出诊断的方法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