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北师大版必修2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同步精选对点训练:1.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综合训练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综合训练1.明朝中期,山西大同等处,“膏腴土田……悉为豪强占种”。
这反映当时()A.农业耕种技术提高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自然经济解体D.土地兼并严重2.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3.生产工具与技术的革新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显著标志,下列工具(技术)与两汉时期农业生产相匹配的是()4.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下列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5.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
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
”这一做法()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6.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
”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B.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7.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
这段铭文反映出()A.井田制的盛行B.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C.西周社会商品经济的水平高D.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8.唐朝前期存在三种土地占有情况。
12北师大版必修2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共20张)PPT课件
2.演变:不同社会形态
a.原始社会:
b性表.奴质现隶::社土氏会地 族:公公有社制成员所有
c.封建社集会体:劳动,共同分配
8
b.奴隶社会:
性质:天子所有的贵族土地国有制
表现: 井田制
方里而井,井九百
亩,其中为公田。八
家皆私百亩,同养公
田,公事毕,然后敢
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下9》
探究: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1.根本原因: 生产力进步
19
早期农业的出现 生产工具的革新 耕作方式的进步 水利灌溉事业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调整
4
一、耕作山方西式发的五掘进谷的骨步丰“战耜登古国:之牛河人尊姆民渡皆遗食址 禽第兽一次肉社。会至分于工神从
旺12黍2粟刀...六畜狩采农阶阶耕猎集业 段 段火起特特种稷源征征畜 种稻:::牧植耒铁业业耜犁麦锄牛农禽神分黍耕耕农北,兽农地(业粟人不之因(春中南青夏民足利秋天分稻铜商战稷众,,之离时西国多于制稻时出周)代去,是耒,) 3变.兴水化利:集工体程耕兴作修: 个耜体,农教耕民农耕。” 石麦神斧农:粗氏半放坡耕桑遗种址 精成麻耕为细农作业的豆始(菽祖)。5
3.水利工程兴修:
春秋:楚国
芍陂 (淮河流域)
a.春秋战国: 郑国渠(渭河流域)
秦国
都江堰(长江上游) 灵渠:勾通长江和珠江
b.秦汉时期:
白渠、漕渠 西域坎儿井
西汉
秦朝
王景治理黄河 东汉 7
二、土
调整土地占有关系,是古代中国
经济制度核心,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保护了大量自耕农,有利于国家赋
税征收,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15
二、两税法(唐宰相 杨炎 780年) 1.背景: 社会动乱导致人口流亡,土地买卖盛 行,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难以为继 2.内容: 地税:以土地面积,征收实物。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二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二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教案内容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耕作方式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
过程与方法归纳总结,设问探究,演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农业三种主要耕作方式及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
难点: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
教学形式对教材的处理方面:全课突出一条主线——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变革,是耕作方式的进步推动了土地制度的演变。
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学生难以理解。
为使教学过程更有形象性,更好地演示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多结合书本或上网查找相应的图片,用图示法演示,以便学生得到直观的印象。
教师只在导入新课,疑难问题和重点问题适当采用讲述法外,其余可让学生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必修二主要学习经济史。
经济史中有两个基本概念,它们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推动它们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两者的演变之间有什么关联?讲授新课一、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形成。
北师大版高中高一历史必修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评课稿
北师大版高中高一历史必修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评课稿1. 课程背景介绍北师大版高中高一历史必修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是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篇重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进而领悟农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 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理解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概念和术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知识;•学生具备阅读理解和分析历史文本的能力;•学生能够进行历史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3.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包括耕地的开垦、农作物的种植和农田的管理等;•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探讨了古代中国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包括封建制度下的土地私有与土地公有、土地制度与封建主义思想的关系等;•农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农业在古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包括农业经济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农业文明对社会文明的贡献等。
教学方法:•导入法:通过提问、引用相关文献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导入主题;•讲授法:通过教师详细讲解课程内容,向学生传递知识点;•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互动;•分析法:通过分析文本、历史图片等材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总结法:通过总结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本课程的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如下:步骤一: 导入 (10分钟)通过提问和引用相关材料,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
步骤二: 介绍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0分钟)教师讲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包括耕地的开垦、农作物的种植和农田的管理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耕作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
高中历史 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课件1 北师大版必修2
西周井田制的基本特点
• 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周王所有, 周王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 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者 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 受封者要向周王承担义务; • 奴隶主役使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 土地被划分为 “井”字形方块。
土地制度的演变
• 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生产工具的改进
木棒、竹竿
耒耜、石锄、石犁
距今一万多年前
距今八九千年前
青铜农具
夏、商、西周周时期
铁制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
双 齿 木 耒 复 原 及 使 用 方 法 示 意 图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战 国 铁 农 具
铁犁铧冠
(1951年于河南辉县出土)
骨耜
磨制石斧 石锄
你能说说这些 农耕工具的改进之 处吗?
主要形式:国有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阶段
耕作方式
土地制度
刀耕火种
原始农业
古 代 农 业 传统农业
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土地公有制)
耜耕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牛耕铁犁
封建土地所有制
学习方法点拨
如何学习经济史?
从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 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 赋税制度等。 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主要包括总体特征、 经济发展原因、表现及影响四大块。
• 国内史学界一般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原始 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大阶段。 • 原始农业是指人类社会早期最原始、最简陋的农耕 生产。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大致属于这个时期。
耕作方式的演变
• 从生产工具看:刀耕火种 • 从生产组织看:集体耕作
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练习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活页作业)
活页作业(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时间30分钟,分值50分)1.2016年5月3日,丁酉年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民间祭拜典礼在山西高平举行,相传炎帝“制耒耜,教民农作”。
这里的“耒耜”是指()A.生产工具B.作战武器C.生活用具D.祭坛礼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耒耜是原始社会出现的松土工具,它们的出现,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答案:A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解析: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揭示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
答案:B3.《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飨其利。
”材料体现该水利工程的功能不包括() A.航行B.灌溉C.军事D.排洪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此渠皆可行舟”分析,体现了航行功能;“有余则用灌浸”体现了灌溉功能;“辟沫水之害”体现了排洪功能。
材料中没有提及军事功能。
答案:C4.若要说明“直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稷之孙曰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解析: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史料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大类。
其中,实物史料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有形物品,可信度最高;文献史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它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或诠释,仍有一定的可信度;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其可信度最低。
2022-2021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1单元-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重点:铁犁牛耕;封建土地全部制的演化及其影响。
2.难点:土地全部制的演化。
教材整理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1)时间:距今一万多年以前。
(2)工具:石制和木制工具。
2.耜耕阶段(1)时间:距今八九千年前。
(2)生产工具:耒耜、石锄和石犁。
(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和耜耕,都实行集体耕作。
(4)评价①乐观:提高了工效,从而取得较好的收成。
②局限:地力仍很有限,人们经常迁徙流淌,生活格外艰苦。
3.青铜农具(1)时间:夏、商时期。
(2)作用:耕作技术有了提高,田地已可连续耕作。
4.铁犁牛耕(1)形成:战国时期。
(2)特征①铁制农具大量消灭,铁犁与牛耕相结合。
②施肥与浇灌有新的进展。
③水利设施日益完善: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郑国渠和都江堰等,还创造了桔槔。
(3)意义①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
②农业生产完全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了精耕细作。
[深度点拨]古代农具进展的特点有哪些?【提示】(1)从材质方面看,由最初的石铲、骨耜、木耒等到后来的青铜、铁器等金属工具。
(2)从制造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力(动力)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教材整理2土地制度的演化1.氏族公社土地全部制:原始公社时期。
2.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商周时期。
(1)演化:存在于商朝,完备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时期。
(2)特征①井田中间为公田,奴隶主贵族役使庶民和奴隶集体耕作,收获物全部归奴隶主贵族全部。
②私田是劳动者的份地,是以无偿为奴隶主贵族耕种公田为条件的,并须缴纳肯定数量的贡物和赋税。
3.封建土地全部制:战国时期开头。
(1)确立:各国普遍实行变法和改革,将全部土地全部实行按亩征税,并允许自由买卖。
(2)影响①剥削发生变化:耕田者获得了保留部分产品的权利。
②阶级属性发生变化:土地的占有者变成封建地主,耕种土地的劳动者则变成封建农夫。
高中历史 第1课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课件2 北师大版必修2
古 代 农 业 生 产 体 系
早期农业的出现 生产工具的革新 耕作技术的变化 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调整
赋税制:租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及摊丁入亩
一.耕作方式的进步 五谷丰登 骨耜:河姆渡遗址 第一次社会分工从农业 1. 农业起源: 中分离出来 狩猎 畜牧业 采集 种植业 (北粟南稻) 黍 稷 麦 粟 稻 夏商西周 2. 阶段特征: 粟 2. 阶段特征: 稻 黍 稷 刀耕火种 耒耜锄耕 青铜时代 六 铁犁牛耕 畜 3. 变化: 水利工程兴修: 集体劳作 个体农耕 春秋战国 兴 粗放耕种 精耕细作 旺 3. 水利工程兴建: 石斧:半坡遗址 麦 桑 麻 豆(菽 )
①原始社会: —《孟子•滕文公下》 性质:土地公有制 表现:氏族公社成员所有;集体劳动,共同消费。 ②奴隶社会: ②奴隶社会: 性质:天子所有的贵族土地国有制 ③封建社会: 表现:井田制
探究: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革新—铁犁牛耕的出现。 ②直接原因: 各国的税制改革 鲁国“初税亩”,开始承认土地私有; 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 ③其它因素: 战争动乱,阶级关系的松动等。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含义: 始于北宋:“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租佃关系逐渐普及 调整土地占有关系,是古代中国经济
实质调整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制度的核心,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2.演变:
③封建社会: ①原始社会:
不同社会形态
性质—土地私有制居于主体
名田制 占田制 庄园经济租佃制(佃农) 小农经济 屯田制 均田制
两晋
秦国至秦朝
汉魏
性质:土地公有制 封建国家公有制 表现:氏族公社成员所有;集体劳动,共同消费。 ②奴隶社会: 君主土地私有制 形式: 性质:天子所有的贵族土地国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表现:井田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2
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学习目标〗1.中国农业的起源: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耒耜的出现;②传统农业:商周农业生产的发展;铁犁牛耕。
2.铁犁牛耕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3.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小农经济的形成;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封建土地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的延续。
难点:理解、掌握封建土地所有制〖预习导航〗1.请认真完成课本中的思考题2.请列课本的知识结构表〖课堂探究〗1.自耕农经济或小农经济(春秋战国)(1)产生:产生于春秋时期,并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营生产方式。
(2)原因----根本: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
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
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3)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③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④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⑤稳定性: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集体所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①性质:土地国有制。
②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天子,天子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但不能转让和自由买卖,即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
(3)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①确立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一些诸侯国实行新的赋税制度,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化,促进了土地制度由国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
第 1 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时空坐标 ][ 主要线索 ]1.农业是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古代中国被统治者看作立国之“本”。
跟着耕作方式的进步,特别是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2.跟着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战国期间出现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使中国农业长久处于世界当先地位。
3.古代手工业历史悠长,规模巨大,长久居世界当先地位,不单知足国内需要,还大量输往 外国。
4.跟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也不停发展, 对外贸易不停扩大, 明清商帮甚至走出国门,促使了商业的发展。
5.明清期间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受“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
[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距今一万多年从前,原始农业出现,耕作方式是原始的“刀耕火种”方式。
2.耜耕或锄耕1学习目标1. 掌握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知道几种主要的农业工具。
2. 掌握古代中领土地制度演变的过程,认识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古代土地制度中的主导地位。
距今八九千年前,人们使用耒耜、石锄和石犁整地,提高了工效,获得较好的收成。
3.青铜农具(1)概略:阶级社会此后,开始使用了青铜农具,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2)意义:推进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变。
4.铁犁牛耕(1)发展过程①出现:从春秋开始,铁制农具渐渐出现。
②形成:战国期间,铁犁与牛耕联合而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③发展:施肥与浇灌也有新的发展,修筑了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发了然桔槔。
(2)影响①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明显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②农业生产变为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了精耕细作。
[ 知识点拨 ]原始农业是从收集经济向栽种经济发展而来的。
中国的原始农业并不是发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其中心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北师大版必修2
课时分层作业(一)(建议用时:20分钟)[合格基础练]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以采集畜牧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的出现D.个体小农经济已经产生C[由材料“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这一时期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2.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
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集体耕作D[根据材料对“劦田”是“三耒共耕”的解释可知,商朝实行的耕作方式是集体耕作,故选D项。
]3.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面积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 000多顷。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C.国家授田D.土地私有D[材料中反映的现象是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不断膨胀的结果,土地私有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4.有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
”上述言论( )A.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B[根据材料可知,该史学家认为唐代均田制被破坏是由于人口增长导致无田可授。
然而,史实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严重使得政府无田可授,导致均田制被破坏。
因而该史学家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故选B项。
]5.“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对上述内容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B.反映了当时赋税、徭役沉重C.全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D.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D[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兼并严重”,故排除A项;“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反映出当时赋税沉重,但材料中没有提及“徭役沉重”,故排除B项;C项中“全面”说法错误,故排除;因此选D项。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同步测试
1.史载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朝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B.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家庭结构C. 家庭规模小制约生产发展D. 大土地所有制开始逐步形成2.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
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A. 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B. 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C. 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D. 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3.明朝官员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
”材料反映丘浚()A. 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B. 主张以教化缓解土地兼并C. 认为限田符合人情土俗D. 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4.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
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的方向翻倒,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
犁壁的发明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农业()A. 自给自足的特征B. 精耕细作的特征C. 脆弱性的特征D. 男耕女织的特征5.有学者认为:唐之王仙芝、黄巢冠以“天补平均大将军”之名,宋之王小波起事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明之李自成亦以“均田免粮”为号召,清季之粤匪则以《田亩制度》为蛊惑,固非偶然也。
古代农民起义的这些诉求集中反映出()A. 土地私有制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B. 统治者“不抑兼并”使经济严重衰退C. 人地矛盾冲突推动国家政策转变D. 实现“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会稳定6.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革税制,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这一时期的改革()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B.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C.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D. 控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7.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距今一万多年以前,原始农业出现,耕作方式是原始的“刀耕火种”方式。
2.耜耕或锄耕(1)时代:距今八九千年前。
(2)内容:人们使用耒耜、石锄和石犁等工具,提高了工效,取得较好的收成。
3.青铜农具(1)时代:阶级社会以后。
(2)耕作技术:使用了青铜农具,懂得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4.铁犁牛耕(1)时代:战国时期。
(2)耕作方式:铁制农具大量出现,铁犁与牛耕结合而形成新的耕作方式;灌溉发展: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
(3)影响: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完全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了精耕细作。
深化探究材料一图一石镰图二铁锄思考(1)从图一到图二,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在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上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2)铁农具的使用,对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有何影响?答案(1)变化:制作材料上,由石料到金属材料;制作方法上,由原始的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
说明:农业生产工具不断得到改进,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2)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材料二《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的记载,意思是说原来作为宗庙祭祀品用的牛,如今变成田地中耕作的畜力……春秋后期,人们取名命字,往往将“牛”与“耕”相连,如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犁,字子牛。
——林炳文《中国古代史》上册思考(1)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上述历史现象的出现有何重要影响?答案(1)牛耕技术的采用和推广是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是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
(2)①它使农业亩产量有了一定提高,并大大加速了土地的开垦,推动了农业发展,是形成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技术条件。
②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它使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的形成成为可能,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史料解读素材北师大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史料解读素材北师大版必修2第第1 1 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制度的演变史料一图一图二“围剿公田” 史料二井田受之于公,毋得鬻卖。
秦商鞅开阡陌,废井田,遂得卖买。
又战得甲首者益田宅,五甲首而隶役五家,兼并之患自此起。
民田多者以千亩为畔,无复限制矣。
秦法规定: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史料解读] 史料一中左图从形制方面表现出井田制的特点,右图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私田对公田的侵蚀,反映出井田制的瓦解。
史料二中由划线信息“废井田”“开阡陌”“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由“遂得卖买”“兼并之患自此起”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问题思考](1)图一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其性质是什么?(2)上图反映土地制度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有何进步意义?(3)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我国古代出现土地兼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土地兼并将会导致哪些问题?提示(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性质是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国有制。
(2)变化: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认。
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3)出现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频繁。
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史论总结] 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1)国家土地所有制每个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初,中央政府都会竭力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财政收入。
为了利用好这部分国有土地,统治者曾采取过多种土地经营制度。
主要有:王莽时的“王田制”;曹魏、明、清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隋、唐的均田制等。
但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国家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于是,土地占有状况不断变化,基本趋势是: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兼并农民和国家的土地,最终导致封建国家控制的土地数量急剧减少,中央政府统治力量严重削弱。
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二《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课件
五谷
你知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谷丰收”中的 “五谷”指的是什么吗?“六畜兴盛”中的“六畜” 指什么?十二生肖的显现反应了怎样的农业现象?
五谷
稻(大米) 麦(小麦)
黍(黄米)
稷(粟,小米) 菽(豆类)
六畜:
猪
马
牛
羊
鸡
狗
十二生肖:
鼠
牛
虎兔
龙
蛇
马羊
猴
鸡狗
猪
第一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C.形状:
西周时期,耕地沟洫纵横,形同井字。
(二)奴隶社会: ——井田制(夏商周时期)
②性质: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③实质、特点: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④公田与私田
合作探究:请结合课本摸索,奴隶社会的公田和私田有什么不同点?
项目
公田
私田
来源 周王分赐给诸侯的土地,即井田 私人在公田周围首创的土地;
这是在河姆渡遗址发觉的已经炭 化了的稻谷。它说明河姆渡人已 经学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 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半坡遗址出土的窑穴和陶罐中发 觉了大量炭化了的粟和菜子。它 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农 业和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青铜农具
锛
铲
①农具: 商周时期,显现青铜农具,少量使用
②不足: 贵,少量使用
(二)奴隶社会: ——井田制(夏商周时期)
摸索与讨论:什么是井田制?试分析其性质和实质是什么?
① 概念:
A.所有制关系: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把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对土地有使用权,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
B.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
诸侯、卿大夫逼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榨取他们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北师大版必
修2
(建议用时:20分钟)
[合格基础练]
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畜牧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已经产生
C[由材料“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这一时期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
2.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
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D.集体耕作
D[根据材料对“劦田”是“三耒共耕”的解释可知,商朝实行的耕作方式是集体耕作,故选D项。
]
3.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面积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 000多顷。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土地兼并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国家授田D.土地私有
D[材料中反映的现象是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不断膨胀的结果,土地私有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
4.有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
”上述言论( )
A.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B[根据材料可知,该史学家认为唐代均田制被破坏是由于人口增长导致无田可授。
然而,史实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严重使得政府无田可授,导致均田制被破坏。
因而该史学家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故选B项。
]
5.“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
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对上述内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
B.反映了当时赋税、徭役沉重
C.全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D.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
D[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兼并严重”,故排除A项;“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反映出当时赋税沉重,但材料中没有提及“徭役沉重”,故排除B项;C项中“全面”说法错误,故排除;因此选D项。
]
6.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
皆我之物”,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了( )
A.不抑兼并不立田制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C.三冗两积问题突出D.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A[从材料中“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的信息可以看出,北宋统治者认为土地兼并便于筹集军费,因此北宋政府采取了“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措施,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当时的民族矛盾和财政危机,故排除B、C两项;D项是“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影响,故排除。
]
[等级过关练]
7.《吕氏春秋·重己》记载:“使五尺竖子引棬(牛鼻环)竖,而牛恣(听任)所以之,顺也。
”这证明当时( )
A.牛被牵引从事劳动
B.牛被用作祭祀
C.牛的饲养水平提高
D.牛与人和谐相处
A[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吕氏春秋·重己》”“牛鼻环”“听任”可以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采用牛耕从事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
]
8.“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孟子的这段话在无意中揭示了当时( )
A.诸侯以土地作为主要财富
B.平民也能凭借本领效力诸侯
C.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
D.诸侯国以扩充土地作为战争的主要目的
C[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
从材料中“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即为君主开辟田地,通过对这部分私田的纳税,从而使府库充足,这充分说明了井田制的瓦
解。
]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
材料二
材料三(王)大令众人曰,(xié)田。
——甲骨文中的记载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
——《孟子·滕文公上》
(1)比较材料一中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有何不同,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中的耕作方式最早出现于何时?
(3)材料三反映的耕作方式有何变化?
[解析]第(1)问对比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不同之处进行分析作答。
第(2)问读图可知,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铁犁牛耕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第(3)问分析材料可知,反映了古代农业经营方式从大规模简单协作到个体农耕的转变。
[答案](1)不同:春秋时期的铁农具与战国时期相比,较为笨重、粗糙。
反映了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和铁器使用的进一步推广。
(2)出现于战国时期。
(3)商周时期,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春秋以后,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形成,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小农经济成为社会主要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