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痣病和环腐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
马铃薯主要病害及防治办法
马铃薯主要病害及防治办法一、马铃薯黑痣病(一)发病症状马铃薯黑痣病又称“黑色粗皮病”“茎溃疡病”,是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
主要表现为在马铃薯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块,即黑痣病菌核,主要危害幼芽、茎基部及块茎。
幼芽染病时,易造成缺苗。
出土后染病植株下部叶片发黄,茎基形成褐色凹陷斑、溃疡斑。
病斑上或茎基部常有灰色菌丝层,2有时散生或聚生的菌核;重者可形成立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卷曲呈舟状,心叶节间较长。
严峻时,茎节腋芽产生紫红色或绿色气生块茎,或地下茎基部易产生小薯,表面散生很多黑褐色菌核。
(二)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
以木霉菌进行生物防治,可减轻此病害。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噻呋酰胺或氟啶胺·异菌脲,对水进行叶面喷雾。
二、马铃薯黑胫病(一)发病症状马铃薯黑胫病是马铃薯主要细菌性病害之一,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黑胫病主要危害植株茎基部和块茎,特点是发病早、发病快、死亡率高,一旦发病,进展较快,假如防治不准时,就会造成较大的损失,严峻影响产量。
特殊是早春马铃薯播种后若低温、高湿持续时间长,出苗后在气温快速上升的状况下,极易发生马铃薯黑胫病。
薯块:马铃薯感染黑胫病始于脐部,横切脐部可见放射状向髓部扩展褐色或黑点状条斑,横切薯块维管束呈黑褐色点状或短线状,干燥时变硬、紧缩;在高湿度环境时,从脐部向内腐烂,发臭、变黑褐色。
植株:幼苗染病一般在株高15-30厘米时消失症状。
初期部分叶片表现萎蔫,之后整株呈受旱萎蔫状态,叶缘焦枯;植3株生长缓慢矮化,节间短缩,植株僵硬变直萎蔫,叶片黄化,小叶边缘向上卷,缺乏柔性,之后渐渐枯死;横切感病植株,维管束变成褐色,之后从地下茎基部向上渐渐变黑(所以称为黑胫病),基部茎皮层及髓部发黑,表皮裂开,腐烂、有臭味;植株后期也可染病,但表现较轻,植株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是结薯块较小。
(二)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准时排涝,发觉病株准时挖除。
2.药剂防治。
用噻霉酮、王铜、辛菌胺醋酸盐、噻唑锌、噻菌铜、春雷霉素、氢氧化铜等喷雾或用中生菌素灌根。
马铃薯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河南农业2018年第5期(上)ZHI WU BAO HU植物保护同心轮纹。
发病严重时,导致叶片干枯脱落。
3.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棒杆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在切薯块时,病菌通过切刀带菌传染。
该病可为害叶、块茎,也可在马铃薯储藏期造成危害。
切开病薯可见维管束环状圈变,乳黄色腐烂。
(二)虫害的发生危害特点1.金针虫。
金针虫可钻食马铃薯种薯,咬断根茎部,造成马铃薯生产田缺苗断垄,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2.蚜虫。
蚜虫吸食叶片内养分,造成叶片卷皱发黄,影响产量,同用黄板诱杀蚜虫;利用性诱剂诱杀斜纹夜蛾等害虫。
(三)化学防治措施根据不同品种、不同病虫害种类、病虫害发生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药剂。
根据天气和品种的抗病性及时调整施药间隔期。
另外,在马铃薯收获前严禁用药。
1.种薯消毒防虫。
为消灭种薯带菌,减少中心病株的出现,推迟晚疫病发生,控制黑痣病,要对种薯芽块进行药液喷施。
在马铃薯播种前,用细土与药剂拌匀,每667 m 2种薯用细土10 kg 左右。
每667 m 2也可用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5%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田间出现中心5%时,要及时甲霜灵·锰锌2用 70%代75~100 g,或每扑海因可倍液, 或75%剂 600倍液,或 500500倍液。
酒精、5%倍液。
胫病。
对切薯%病毒A 可湿7.地下害虫。
当田间发生地下害虫且为害株率为2%~3%时,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5%速灭杀丁乳油2000~3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 2000倍液进行防治。
8.蚜虫。
当有蚜株率达 5%、百株蚜量 500头时,用 20%吡虫啉可溶性粉剂或20%啶虫脒对水喷雾防治。
9.二十八星瓢虫。
在卵孵化盛期到幼虫未分散前叶面喷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4000倍液,每7 d 喷1次。
喷药时要求均匀周到,叶片正反面都要喷到,以杀死孵化的全部幼虫。
马铃薯病害及其防治
马铃薯病害主要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
一、马铃薯真菌性病害(一)、晚疫病:茎、叶受害部位产生褐色水渍状斑点,后扩展为黑色斑块。
潮湿时,病斑周围有一圈白色霉状物,叶片背面很明显,薯块受害后,初期产生褐色或蓝紫色的病斑,以后扩大,表面逐渐凹陷,病部下层薯肉变为褐色。
(二)、癌肿病:块茎或匍匐茎由于病菌刺激寄主细胞不断分裂,形成大大小小花菜头状的瘤,表皮常龟裂,癌肿组织前期呈黄白色,后期变黑褐色,松软,易腐烂并产生恶臭。
田间病株初期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后期病株较健株高,叶色浓绿,分枝多。
(三)、粉痂病:块茎染病,初在表皮上现针头大的褐色小斑。
外围有半透明的晕环,后小斑逐渐隆起、膨大,成为直径3~5毫米不等的疱斑,其表皮尚未破裂,为粉痂的封闭疱阶段。
后随病情的发展,疱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组织现桔红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孢子囊球),疱斑下陷呈火山口状,外围有木栓质晕环,为粉痂的"开放疱"阶段。
根部染病,于根的一侧长出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瘤状物。
(四)、早疫病:该病的发生早于晚疫病,一般从下部老叶首先发病,开始在叶片上形成褐色的小点,后扩大成近圆形的具有同心轮纹的暗褐色病斑,故又称轮纹病斑,病斑与无病组织界线分明,严重时叶片干枯。
(五)、干腐病:发病初期仅局部变褐稍凹陷,扩大后病部出现很多皱褶,呈同心轮纹状,其上有时长出灰白色的绒状颗粒,即病菌子实体。
剖开病薯可见空心,空腔内长满菌丝,薯内则变为深褐色或灰褐色,终致整个块茎僵缩或干腐,不堪食用。
二、马铃薯细菌性病害(一)、青枯病:发病初期,下部叶片白天萎蔫,傍晚恢复,两天后,不再复原,由下向上逐渐发展,4天后,病株茎叶萎蔫枯死。
(二)、黑胫病:植株矮小,节短,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或胫部发黑,萎焉而死,横切茎,三条主要维管束变成褐色;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维管束呈黑褐色,薯块变黑褐色,湿烂发臭,别于青枯病(三)、环腐病:植株矮小,从下部叶片边缘开始退绿,逐渐向上枯黄,最后枯萎,但叶片不脱落。
土豆环腐病体现症状及防治和治疗办法
病害抗性基因挖掘
寻找和培育对土豆环腐病 具有抗性的品种。
绿色防治技术
探索和研究环保、高效的 防治技术,如生物防治等 。
发展前景
加强国际合作
与国际研究机构合作,共 同研究和应对土豆环腐病 的挑战病研究的投入,以推 动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推广绿色农业
积极推广绿色农业,提高 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以 减少土豆环腐病的发生。
加强种薯管理
加强种薯管理是预防土豆环腐病的关 键措施之一。在种薯的选取和处理上 ,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种薯应选择无病、无伤口、无烂窖的 薯块,并使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 剂进行消毒处理。种薯在贮藏前应进 行筛选,剔除病薯和受伤的薯块。
改善农业措施
改善农业措施也是预防土豆环腐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种植过程中,应加强田间 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种子带菌
带菌的土豆种子在播种后,会通 过土豆的根系和匍匐茎进行传播 ,导致其他健康植株受到感染。
病土传播
如果使用带菌的土壤进行种植,病 菌会通过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和农 具等传播媒介,感染健康的土豆植 株。
病株接触传播
相邻的病株之间,可以通过接触传 播病菌,导致病害在田间扩散。
发生原因
品种抗性
不同品种的土豆对环腐病的抗性 有差异,一些品种可能更容易受
经验教训总结
必须对种薯进行适当的处理,如 消毒、切块等,以减少环腐病的
发生和传播。
在施肥方面,应按照科学的方法 进行施肥,以保证土壤中营养元 素的平衡,减少环腐病的发生概
率。
在土豆种植过程中,应加强对环 腐病的监测和预防,及时发现并
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06
相关研究与展望
研究进展
01
马铃薯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马铃薯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然而,由于其生存环境广泛,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因此,对于马铃薯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常见的马铃薯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识别常见的马铃薯病害1. 马铃薯晚疫病晚疫病是最常见的马铃薯病害之一,主要侵害马铃薯的地下茎部分。
其特点包括叶片转黄、干枯、腐烂,地下茎呈现黑褐色。
在防治晚疫病方面,可以采取农药喷洒、早熟栽培等综合治理措施。
2. 马铃薯黑腐病马铃薯黑腐病主要由烟草野生茎黑腐病菌引起,其特征是马铃薯地下茎患处呈现黑褐色,有恶臭味。
在防治方面,可以进行消毒、深耕、翻土等措施,以减少病原体存活的机会。
3. 马铃薯炭疽病炭疽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其特点是在马铃薯块茎表面形成黑色斑点,严重时可导致马铃薯变软腐烂。
在防治炭疽病方面,可以选用抗性品种进行种植,并注意加强农田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
二、识别常见的马铃薯虫害1. 马铃薯甲虫马铃薯甲虫是马铃薯上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幼虫以马铃薯的地下茎为食,会导致马铃薯减产。
为了防止甲虫的侵袭,可以在田间采取施加农药、定期翻耕等措施。
2. 马铃薯象甲马铃薯象甲是马铃薯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以马铃薯块茎为食,导致马铃薯受损。
为了防治象甲虫,可以使用具有毒杀作用的农药,或者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使用寄生性线虫等。
3. 马铃薯蚜虫马铃薯蚜虫又称为桃蚜虫,是一种以植物汁液为食的害虫。
在大量繁殖时,会导致马铃薯凋萎、叶片卷曲等。
为了控制蚜虫的扩散,可以采取农药喷洒、灌溉正常等综合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措施在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中,综合施策是最有效的方法。
具体措施如下:1. 选择抗病虫害品种:在种植时,选择具有一定抗病虫害能力的马铃薯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2. 农田管理:加强农田的管理,保持良好的排水条件,防止水分积聚,减少病害的滋生。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虫害能力,尽量减少使用过量肥料,以免引起病害滋生。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总结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总结1、真菌性病害针对马铃薯真菌病害而言,在我县发生普遍,分布广泛,为害严重的病害主要还是马铃薯晚疫病,经常造成较大的损失,甚至毁灭性的危害,特别是我县今年晚疫病疯狂发生。
从近年来的马铃薯病害田间调查过程中发现,其它马铃薯真菌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和危害。
因此,对于马铃薯真菌病害的综合防治应根据具体年份结合气候特点有所侧重,避免一切可能的损失。
真菌性病害主要有晚疫病、早疫病、癌肿病、粉痂病、干腐病。
1、1晚疫病1、1、1症状叶片上面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发生不规则的小斑点,随着病斑的扩大愈合而变成暗褐色,感病的叶面全部或大部被病斑覆盖。
气候潮湿时,病叶呈水浸状软化腐败,蔓延极快,在叶背面健康与患病部位的交界处出现一层状似绒毛的白色霉层;有时叶面和叶背的整个病斑上,也可形成此种霉轮(孢囊梗和孢囊)。
这是晚疫症状最显著的特征。
茎和叶柄上常表现纵向发展的褐斑。
气候潮湿或重露之后,也可在病斑上产生白色霉轮。
病害严重时,干旱条件下表现全株枯死,多雨条件下整株腐败而变黑。
块茎感病时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微凹陷的褐斑。
病薯的切面可见到皮下组织呈红褐色;变色区域大小和厚薄,依发病程度而定。
1、1、2综合防治1、1、2、1栽培抗病品种:这是防治晚疫病最经济、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也是国内外历史上最成功的措施。
1、1、2、2适时早播:晚疫的流行多发生在8月份,如能适当提早播种,并选用早熟品种,使马铃薯在晚疫病流行之前接近成熟,从而避免马铃薯的严重减产。
1、1、2、3加厚培土层,勿使块茎露出土面:加厚培土层可以阻止植株上的孢子落到地面而侵染块茎。
1、1、2、4喷药保护:在晚疫病未来之前进行预防。
如果一旦发现病株,立即拔除深埋,再用药剂喷洒病株地面进行灭菌。
最后再采取全面的喷药保护。
防治晚疫病的药剂很多,最经济的有波尔多液、硫酸铜溶液,新产品有瑞毒霉、克露、大生、雷多米尔、安克加代森锰锌等。
马铃薯主要病虫为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主要病虫为害症状及防治方法马铃薯主要病害有: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癌肿病、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黑胫病、马铃薯青枯病等。
主要虫害有:马铃薯块茎蛾、二十八星瓢虫、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金针虫和蝼蛄等)。
其中属全国检疫性有害生物有三种:马铃薯块茎蛾、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癌肿病。
马铃薯主要病害马铃薯环腐病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叶片边缘或全叶黄枯,并向上卷曲,发病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而后逐渐向上发展至全株。
由于环境条件和品种抗病性的不同,植株症状也有很大差别,它可引起地上部茎叶萎蔫和枯斑,地下部块茎维管束发生环状腐烂。
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叶尖变褐枯干,叶片向内纵卷,病茎部维管束变褐色。
萎蔫型:从现蕾时发生,叶片自下而上萎蔫枯死,叶缘向叶面纵卷,呈失水状萎蔫,茎基部维管束变淡黄或黄褐色,植株提前枯死。
块茎轻度感病,外部无明显症状,随着病势发展,皮色变暗,芽眼发黑枯死,也有表面龟裂,切开后可见维管束呈乳白色或黄褐色的环状部分,轻者用手挤压,流出乳黄色细菌黏液,重病薯块病部变黑褐色,生环状空洞,用手挤压薯皮与薯心易分离,常伴有腐生菌侵入。
防治方法:应采取选用抗病品种、田间拔除病株与选用低毒农药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在苗期和成株期挖除病株,集中处理。
田间发生病害可喷洒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马铃薯癌肿病马铃薯地下茎基部、块茎、匍匐茎受害后,形成较大的甚至包围整个茎基部的畸形、粗糙、疏松的肿瘤,酷似花椰菜。
幼薯则整个变成畸形,较大薯块则多在芽眼处形成畸形的癌瘤。
高感品种在腋芽和茎间形成小癌瘤。
癌瘤的数目、大小,因品种的感染性、感病的迟早、侵染点的多少和发病程度而异。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作者:赵春红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07期马铃薯是现在人类社会的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现在种植量较多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出各种新的脱毒中熟产品,使其在产量和品质上有不少的提升,但是马铃薯病虫害防治中还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于现阶段马铃薯种植来说,人们在种植中为了降低损失,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理。
一、马铃薯真菌性病害及防治技术1、晚疫病晚疫病是马铃薯主产区最重要的一种真菌病害,其最初传播来源是邻近的薯田或番茄、杂草和有机堆肥。
防治晚疫病,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其次,播前严格淘汰病薯。
一旦发生晚疫病感染,一般很难控制,因此必须在晚疫病没有发生前进行药剂防治,即当日平均气温在10~25℃之间,下雨或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0%达8小时以上的情况出现4~5天后喷洒药剂进行防治。
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来进行防治,每亩用量175~225克,兑水后进行叶面喷洒。
如果没有及时喷药,田间发现晚疫病植株后,则需要用瑞毒霉(也称为雷多米尔、甲霜灵)之类的药剂进行防治,每亩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50~200克,兑水进行叶面喷施。
如果一次没有将病害控制住,则需要进行多次喷施,时间间隔为7~10天。
此外,环境条件也影响晚疫病的传播,为防止块茎感染,应当高培土。
如果植株地上部分受到晚疫病侵染,则最好在收获前将病秧割除并清理处田块,防止收获的薯块与之接触。
2、粉痂病用甲烷钠熏蒸土壤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选择排水良好的无病地块种植马铃薯或长期与牧草轮作,可显著降低该病害的发生,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薯。
3、早疫病叶片喷施有机杀菌剂可以减少早疫病的蔓延。
当早疫病较为严重时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来防治,用量为每亩175~225克,兑水后进行叶面喷施,如果一次没有防治住,则需要进行多次喷施,间隔10天左右。
4、干腐病和萎焉病选用无病种薯,用化学保护剂处理切块的种薯,可以把切好的薯块蘸一层7%~8%的杀菌剂粉剂;生长期间有良好的水分管理和轮作;不在带有萎焉性镰刀菌的田块里种植马铃薯。
马铃薯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马铃薯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摘要详细介绍了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黑胫病、环腐病4种病害的病原和田间症状;针对马铃薯不同病害,提出相应的农业和化学防治措施,将病害因素给马铃薯生产所造成的为害降到最低。
关键词马铃薯;病害;防治措施马铃薯是青海省主要的粮食作物和蔬菜作物。
近年来,由于病害严重危害,产量影响很大。
现将影响产量的主要病害的症状与防治介绍如下。
1马铃薯晚疫病晚疫病菌属真菌藻状菌的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
菌丝无色,无隔膜。
白霉为其孢子囊梗及孢子囊。
孢子囊梗无色,有分枝,常成束自叶片的气孔中伸出。
分枝顶端着生孢子囊,其脱落后,孢子囊梗继续伸长,顶端再生孢子囊。
孢子囊无色,卵圆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
孢子囊吸水后,可形成生有2根鞭毛的肾形游动孢子。
该孢子在水中游动片刻后失掉鞭毛,产生芽管,侵染马铃薯。
在温度不适宜时,孢子囊可直接萌发产生牙管。
1.1症状晚疫病是马铃薯的重要病害。
它蔓延快,受害茎叶很快枯死腐烂,产量损失巨大。
该病发生于马铃薯开花以后,故称晚疫病。
危害马铃薯叶片、茎和块茎。
叶上病斑开始多发生于叶尖或叶缘,潮湿时迅速扩大,呈水浸状不规则暗绿色病斑。
病叶边缘向上卷曲、干枯,叶背面病斑边缘可看到由病原菌形成的霜霉层。
严重时,叶片很快腐烂焦黑,发生特殊的腐败气味;晴燥天气,病斑干枯呈褐色,病薯切开后可看到由表面向内扩展1cm左右的一层棕褐色干组织。
叶背无白霉,茎部受害,初呈稍凹陷的褐色条斑,并形成坏死区。
1.2防治措施在多雨产生的条件下,田间检查,发现中心病株时立即喷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2 250~3 000g/hm2,对水1 500~1 875kg/hm2,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3次。
2马铃薯环腐病环腐病菌属真细菌目,棒状细菌科,棒状细菌属。
短棒状,无鞭毛,不能游动。
菌落初为白色,后变为乳白色或淡黄色,稍隆起,半透明,边缘整齐,格兰氏阴性反应。
病菌在4~32℃的温度条件下均能生活,生长最适温度为21~24℃;在干热环境下处理,50℃经10min全部死亡。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控技术(培训资料)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识别及防治一、马铃薯晚疫病1、发生特点:晚疫病是全世界马铃薯产区的毁灭性病害,1845年在爱尔兰大流行,导致20多万人饿死,200万人移居海外。
晚疫病病菌喜日暖夜凉的湿润气候,在感病品种种植区域,马铃薯生育期开花阶段,若出现持续48小时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在95%以上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至13℃,叶片上有水滴并持续11至14个小时,则马铃薯病菌即可侵染发病,中心病株出现后两周左右就可蔓延全田或引起流行。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早晚及轻重与海拔高度、栽种品种、危险生育期现蕾至开花阶段的降雨多少关系密切,海拔越低,始病期、流行期越早。
栽种感病品种的地块始病时间、流行时间比普通品种提前10天左右。
中心病株出现时间一般在现蕾末期至开花初期,流行时间一般在盛花阶段。
2、防治技术:(1)加强病情监测马铃薯晚疫病流行速度很快,始病后若条件适宜最快不到半月就可造成全田枯死,药剂防治的最佳时间一定要掌握在发病初期或中心病株出现阶段。
由于不同区域、不同年份、不同品种始病时间存在差异,老百姓难以掌握准确的防治时间,植保部门要把田间病情监测工作纳入科学开展防治的重要环节,加大田间病情监测力度,及时发布防治信息指导群众开展防治。
(2)选栽抗病或耐病性强的脱毒品种因地制宜地选栽在当地较抗晚疫病的脱毒马铃薯品种,进行合理布局。
在我县,对马铃薯晚疫病抗性表现较好,产量较高的品种有昭绿23号、昭绿4号、鄂薯5号、会-2、威芋4号、津薯8号等。
(3)农业防治①合理轮作;②选用健康种薯;③搞好切刀消毒;④适期播种;⑤及时处理中心病株。
(4)药剂防治A、种薯处理播种前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0%锰锌•氟吗啉可湿性粉剂50g,加水2-3kg,均匀喷洒在150kg种薯块上,或用相同剂量药剂,加细土或细灰2-3kg混合均匀后拌在150kg种薯块上,拌种后的薯块用麻袋或塑料布覆盖12-24h后播种。
或者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或7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浸种10-15分钟后播种。
马铃薯病害防治方法
马铃薯病害防治方法(最新版4篇)《马铃薯病害防治方法》篇1马铃薯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马铃薯病害及其防治方法:1. 马铃薯晚疫病:该病害主要侵染叶片、茎和块茎,导致叶片枯死和块茎腐烂。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汰除病薯、喷洒农药等。
2. 马铃薯环腐病:该病害主要侵染块茎,使其变得粗糙、裂开,并产生黑色病斑。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汰除病薯、喷洒农药等。
3. 马铃薯病毒病:该病害包括马铃薯卷叶病毒、马铃薯重花叶病毒、马铃薯普通花叶病毒、马铃薯潜隐花叶病毒、马铃薯轻花叶病毒、马铃薯副皱缩花叶病毒和马铃纺锤块茎类病毒等。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汰除病薯、喷洒农药等。
4. 马铃薯真菌病:该病害包括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等。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汰除病薯、喷洒农药等。
5. 马铃薯细菌病:该病害包括软腐病、黑腐病等。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汰除病薯、喷洒农药等。
总之,防治马铃薯病害的关键在于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汰除病薯和喷洒农药等措施。
《马铃薯病害防治方法》篇2马铃薯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马铃薯病害及其防治方法:1. 马铃薯晚疫病:该病害主要侵染叶片、茎和块茎,导致叶片枯死和块茎腐烂。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汰除病薯、避免连作、使用化学农药等。
2. 马铃薯环腐病:该病害主要侵染块茎,导致块茎腐烂。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避免连作、使用化学农药等。
3. 马铃薯病毒病:该病害包括马铃薯卷叶病毒、马铃薯重花叶病毒、马铃薯普通花叶病毒、马铃薯潜隐花叶病毒、马铃薯轻花叶病毒、马铃薯副皱缩花叶病毒和马铃纺锤块茎类病毒等。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避免连作、使用化学农药和抗病毒剂等。
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
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摘要:阐述了马铃薯环腐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发病条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马铃薯环腐病;发生原因;防治措施环腐病是马铃薯的一种重要病害,其田间发病率平均为20%,可引起死苗和严重萎蔫,对产量影响很大,可造成减产13%以上,严重的减产60%以上,并造成贮藏期间大批烂薯。
环腐病在自然条件下仅危害马铃薯。
1症状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其主要症状是引起地上部分发生萎蔫和地下部分沿块茎维管束发生环状腐烂。
1.1地上部症状因品种和环境条件不同,马铃薯环腐病症状有很大差异。
①萎蔫型:自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片边缘向叶面稍纵卷,似缺水状。
初期症状在中午较明显,早晚或遇雨可恢复,以后随病情发展而不能恢复,逐渐黄化凋萎甚至枯死,但叶片不脱落。
在北方,多数在开花以后发病,发展缓慢。
在多雨年份,病株枯死较晚,比健株早死不超过15d,对产量影响不太大。
但在干旱年份,病株枯死较早,减产严重。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势发展快,严重的可引起死苗,一般使发芽延迟,生长受抑制,植株矮小,花期可出现明显的矮化和萎蔫症状,对产量影响很大。
②枯斑型:一般下部复叶的顶端小叶先发病,叶尖或叶缘褐色,叶脉间呈黄绿或灰绿色,有明显斑驳症状,同时叶尖渐枯干并向叶面纵卷。
顶端小叶出现枯斑后,其它小叶逐渐出现枯斑。
病害逐渐向上蔓延,最后遍及全株而枯死。
叶片自症状出现到枯死约15d 左右,植株自出现症状到全株枯死平均为27d。
严重的病株生长矮小,出现枯死斑后很快枯死。
病株茎基部的切面上可看到维管束变为黑褐色。
各品种常兼有萎蔫型和枯斑型两种症状类型,而以某一种为主。
1.2薯块症状薯块外部症状不明显,纵切开后可看到维管束变成黄色或褐色,重病薯维管束变色部分可连成1圈,严重时甚至皮层与髓部可以脱离。
用刀切开新鲜病薯后,用手挤压,可以看到从维管束部分挤出乳白色或黄色菌溢。
经越冬贮藏的病薯芽眼干枯变黑,甚至有的外表开裂。
如果有其它细菌或镰刀菌的进一步侵染,维管束亦可变黑并腐烂。
马铃薯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马铃薯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由于其种植方式易受病虫害的侵袭,导致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保证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和高产,必须要加强病害的防治。
下面将介绍马铃薯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上最常见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病菌侵入马铃薯后,会在叶片上形成灰褐色斑点,并向叶面蔓延。
防治晚疫病的最简单方法是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进行种植,并且合理施肥、适量浇水,保持环境通风透气,减少湿度,以降低病菌传播的机会。
还可以进行病害综合防治,如定期喷洒粗粒硫和醇酚类杀菌剂等。
马铃薯黑腐病是由黑腐菌感染引起的病害,常在马铃薯储藏期间发生。
这种病害会使马铃薯腐烂,影响储存质量。
预防黑腐病的关键是在储藏之前对马铃薯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并在储藏过程中保持干燥和透风的环境。
还可以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洒,以抑制病菌的生长。
马铃薯炭疽病是由炭疽菌感染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地下器官,如块茎。
感染的块茎表面会出现黑色的病斑,并且逐渐扩散。
防治炭疽病的方法包括在播种前对种薯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潜在的病菌。
在种植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合理施肥,并注意病害的早期发现和防治。
马铃薯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病害,常常导致马铃薯的生长不良和产量降低。
防治病毒病的关键是要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进行种植。
还可以进行严格的病毒检测,及时发现病毒感染的植株并进行隔离拔除,以防止病毒的传播。
保持田间的卫生环境,避免病毒的来源和传播也是非常重要的。
马铃薯常见病害的防治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包括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进行种植,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合理施肥、浇水,及时发现并处理受病害感染的植株。
科学使用防治药剂,进行病害综合防治,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 种植技术
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种植技术马铃薯黑痣病又称“立枯丝核菌黑痣病、黑色粗皮病、茎溃疡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
主要表现在马铃薯的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块,即黑痣病菌核。
资料记载,我国在1922年和1932年分别在台湾和广东陆续发现过此病,当时由于该病对马铃薯为害不严重,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马铃薯产业的迅速发展,马铃薯种植面积逐渐扩大,重茬问题较为普遍,在马铃薯种植区黑痣病日趋加重,且发病较为普遍,一般可造成马铃薯减产15%左右,年份不同、品种不同,发病程度就不同,如2010年、2022年发病严重,品种以费乌瑞它发病严重,最严重地块全田毁灭,造成绝收,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阻碍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1黑痣病为害症状识别马铃薯黑痣病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现多样,主要表现在马铃薯芽块播种在田里,或因种薯带菌或因土壤中病菌侵染,幼芽顶部出现褐色病斑,致使组织生长点坏死,阻滞了幼苗生长发育,俗称烂芽,出现烂芽则停止生长。
有的从芽条下部节上长出一个新芽条,造成不出苗或晚出苗,出现苗不齐、不全、细弱等问题。
苗期主要侵染地下茎,在出苗前和出苗后,感染地下茎,使地下茎上出现指印状或环剥的褐色溃疡面,同时使薯苗植株矮小或顶部丛生,严重的产生植株顶部叶片向上卷曲萎蔫并褪绿,还有的由于溃疡面环削伤及导管系统,使地上部枯萎或形成气生薯,在近地表的地上茎表面,往往产生蛛丝状的白霉,溃疡严重时,阻滞了养分向块茎的运输,而在地上茎中积累,使茎变粗而植株矮化或产生许多气生薯。
中期茎基部表面产生灰白色菌丝层,易被擦掉,擦后下面组织生长正常。
被感染的匍匐茎出现淡褐色病斑,使匍匐茎顶端不再膨大,不能形成薯块,轻者虽能结薯,但长不大,重者不能结薯,也可引起匍匐茎乱长或死掉,影响结薯或结薯畸形。
受感染植株,根的数量减少,形成稀少的根条,若病斑绕匍匐茎一周,易引起新生小薯的脱落。
匍匐茎中后期发病的导致块茎畸形,停止发育,当病斑绕茎一周时,叶片变黄、变紫,向上翻卷,并产生气生薯。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使用无病种薯,防止切刀传播此病 王 星 乳 油 4000倍 液 、2.5%功 夫 乳 油
害。
5000倍液以及 20%灭扫利乳油 200倍
4、疮痂病
液等药剂,它们均可有效地消除粉虱危
在块茎形成和膨大阶段维持较高 害。
的土壤水分以保证马铃薯良好的长势。 四、马铃薯环保型病虫害防治技术
避免种植有疮痂的种薯。避免重复种植
致富经验
Zifujingyan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赵春红
马铃薯是现在人类社会的四大粮 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现在种植量 较多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社会的快速 发展,不断推出各种新的脱毒中熟产 品,使其在产量和品质上有不少的提 升,但是马铃薯病虫害防治中还有一些 问题,这些问题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于现阶段马铃 薯种植来说,人们在种植中为了降低损 失,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控制 和处理。
毫升加细土 25~30千克,播种时撒施在
二、马铃薯细菌性病害及防治技术 种薯旁边。
1、青枯病
3、白色蛴螬
轮作是最有效的防治小种 (小种
深耕后日晒和霜冻以及鸟类捕食。
3)的办法,但对小种 1很困难,因为它 不易通过使用杀虫剂来防治。每亩用
可以感染其他作物或杂草 (尤其是茄 40%辛硫磷乳油 200~250毫升加细土
马铃薯病虫害应实施预防为主,综
马铃薯或其他易感疮痂病的作物,如红 合防治的原则,抓住关键时期、关键环
甜菜叶、甜菜、萝卜、甘蓝、胡萝卜、欧洲 节关键措施。主要技术技术有:
萝卜(该病对这些植物影响不大)。采用
1、切断病虫源
抗疮痂品种对防治该病害非常有效。
田间有青枯病应及时拔除,并且使
通过施用酸性肥料或硫,维持土壤 用生石灰消毒,病毒病出现时应主要蚜
科学防治马铃薯环腐病和病毒病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马铃薯是世界上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与小麦、稻谷和玉米同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
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在甘肃省岷县马铃薯是这里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产出的马铃薯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生产中危害马铃薯生长的病虫害较多,本文主要介绍环腐病和病毒病及其防治。
一、马铃薯环腐病环腐病也称为轮腐病,属细菌性病害,由环腐棒状杆菌引起,是危害马铃薯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维管束系统,在我国西北、东北、华北及内蒙古地区均有发生。
发病后,病株率一般在20%左右,严重时病株率可达40%,减产在60%以上,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1、发病症状。
环腐病多在开花期后发生,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出现症状,然后向上部及全株蔓延。
发病初期,叶脉间逐渐褪绿呈斑驳状。
发展后,病叶边缘发黄,有的病叶全叶黄枯,并向上卷曲。
发展至后期,因品种抗性、湿度、温度等不同条件,所导致的症状也不一样,因此根据不同症状可分为枯斑型和萎蔫型。
枯斑型:枯斑型多从植株基部复叶先发病。
发病初期,叶尖和叶缘仍保持绿色,但叶肉变成黄绿或灰绿色且有明显斑驳。
发展后叶尖呈褐色干枯状。
叶片向内纵卷,病茎部的维管束呈褐色。
萎蔫型:萎蔫型多在现蕾时出现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萎蔫枯死,并从植株下部叶片逐渐向上叶片发展。
发展后病叶叶缘纵卷,且失水状萎蔫,病茎的基部维管束呈淡黄或黄褐色。
后期病株枯死。
块茎染病,初期无明显症状。
发展后薯皮色暗,芽眼枯死,有的表面龟裂,维管束呈乳白色或黄褐色。
按压时有乳黄色黏液流出。
后期薯块病部呈黑褐色,按压时薯皮与薯心易分离。
2、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土壤中的病菌存活时间不长,但可长时间存活或在土壤中残留的病薯或病残体内越冬,成为翌年的重要初侵染源,切种薯的刀具是主要传播媒介。
病菌从薯块伤口侵入,但不能从气孔、皮孔、水孔侵入。
温度是引起环腐病发生流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收获期是马铃薯环腐病的重要传播期,收获、运输和入窖过程中如健薯接触到病薯就可传染上该病害。
马铃薯得了黑痣病怎么办 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攻略
马铃薯得了黑痣病怎么办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攻略马铃薯黑痣病又称“黑色粗皮病、茎溃疡病”,是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
主要表现为在马铃薯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块,即黑痣病菌核。
那么马铃薯得了黑痣病怎么办?怎样防治马铃薯黑痣病?下面火爆农资招商网为大家整理了一下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攻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铃薯黑痣病发病症状与危害黑痣病可危害马铃薯的幼芽、茎基部及块茎。
芽块播种到田里出芽后,幼芽顶部出现褐色病斑,使生长点坏死,不再继续生长。
因输导组织受阻,其叶片则逐渐枯黄卷曲,植株易倒死亡,此时常在土表部位再生气根,产出黄豆大的气生块茎。
地下块茎发病多以芽眼为中心,生成褐色病斑,影响出苗率,造成苗不全、不齐、细弱等现象。
在苗期主要感染地下茎,出现指印形状或环剥的褐色病斑,地上植株矮小和顶部丛生;严重时可造成植株立枯、顶端萎蔫。
茎秆上发病先在近地面处产生红褐色长形病斑,后渐扩大,茎基全周变黑表皮腐烂。
病原物的有性阶段发生在近地表的地上茎的表面,往往产生灰白色菌丝层,其上形成担孢子;茎表面呈粉状,容易被擦掉,粉状下面的茎组织正常。
匍匐茎感病,为淡红褐色病斑,匍匐茎顶端不再膨大,不能形成薯块;感病轻者可长成薯块,但非常小。
也可引起匍匐茎乱长,影响结薯,或结薯畸形。
受侵染的植株,根量减少,形成稀少的根条。
成熟的块茎感病时,在其表面形成大小形状不规则的、坚硬的、土壤颗粒状的黑褐色或暗褐色的菌核,不易冲洗掉,而菌核下边的组织完好,也有的块茎因受侵染而造成破裂、锈斑以及末端坏死、薯块龟裂、变绿、畸形等现象。
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攻略农业防治1.轮作倒茬。
与玉米、荞麦、豆类等作物进行3年以上倒茬。
2.选择良种。
选择的表面无黑色菌核的种薯。
3.选择地块,推广垄作。
4.播种要选择适时晚播、适当浅播,缩短出苗时间,减少幼苗与土壤中病原菌的接触,降低病菌侵害几率。
药剂防治1.药剂拌种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2.5公斤滑石粉兑匀后干拌150公斤种薯,或咯菌腈25毫升/升·精甲霜37.5毫升/升60~65毫升+水7~8公斤拌种100公斤。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一、病害1.晚疫病晚疫病是一种由疫霉菌引起的马铃薯病害。
引起晚疫病的疫霉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风雨型疫霉菌,一种是土壤型疫霉菌。
这两种疫霉菌都会影响马铃薯的叶片和块茎,导致生长缓慢、大量叶片落叶、块茎腐烂等症状。
综合防治措施: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掌握好病害流行期,及时喷洒有效的杀菌剂进行防治。
2.黑旋病黑旋病是由黑旋孢霉引起的一种病害,能够影响马铃薯的根、茎、叶和块茎。
黑旋孢霉会形成虫壳素生长在病植物上,破坏其正常结构,导致营养物质无法正常运输,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和块茎质量。
综合防治措施: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及时排除病死植株,将受感染的种薯丢弃,注意施肥和灌溉管理,均衡植株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3.旋枯病旋枯病是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高度的破坏性,能够使马铃薯的块茎变形、变黑、变软、变臭。
旋枯病的病原菌会在感染后侵略植物组织,从而引起组织坏死,继而导致块茎软化腐烂。
二、虫害1.马铃薯甲虫马铃薯甲虫是一种多食性昆虫,能够严重危害马铃薯。
它会咬食马铃薯植株的叶片、茎部等,导致营养物质损失严重。
综合防治措施:摆放黄色的垫子,使用含有马铃薯甲虫引诱物的黄板,黄色的颜色能够吸引马铃薯甲虫主要方式,用具有杀虫活性的农药进行喷雾,及时去除虫害植株。
2.叶螨叶螨是一种极小的昆虫,会在马铃薯的叶片上生活和繁殖,在叶片表现出白斑、黄斑等症状,影响马铃薯的光合作用和生长。
综合防治措施:选用抗虫性强的品种,对其幼虫喷洒有杀虫活性的农药,通过灌溉或者喷施生物农药调节土壤pH及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马铃薯象甲是一种近似于甲虫的昆虫,偏爱在块茎的表层和小块茎上生活和繁殖。
它会咬食块茎、叶片和茎部,导致营养物质损失和病原菌的入侵。
综合防治措施:选用种植马铃薯土壤中墒大的区域,及时收割干燥,减少马铃薯根系伤口获取感染的机会,使用具有杀虫活性的农药进行喷雾以控制害虫的数量,另外排除潜在的侵人过程。
【马铃薯晚病的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黑痣病防治
【马铃薯晚病的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黑痣病防治马铃薯是我县几大作物之一,马铃薯生产过程中,受气候等因素影响,马铃薯晚疫病逐渐成为制约我县马铃薯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
晚疫病又称疫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
病害发生时,叶、茎、块均能受害,发病时期如遇低温、100%湿度则会加重病情,损失严重。
近两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面积越来越大。
为了有效控制此病害的发生危害,我们选择马铃薯种植面积较大的县市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主要受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水平以及气象条件等有诸因素的影响。
针对上述影响发病的因素,我们制定了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化学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既保证了我市马铃薯的生产安全,又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1、主要症状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发生于叶、叶柄、茎及块茎上,在叶上往往发生于叶尖和叶缘,开始为一水渍状斑点,天气潮湿时很快扩大,病斑与健部无明显界限,在病斑边缘有白色稀疏的霉轮,叶背更为明显。
严重时病斑扩展到主脉或叶柄,使叶片萎蔫下垂,最后整个植株变为焦黑,呈湿腐状。
天气干燥时,病斑干枯成褐色,不产生霉轮。
薯块感病时形成淡褐色或灰紫色不规则形病斑,稍微下陷。
病斑下面的薯肉呈深度不同的褐色坏死部分。
病薯很容易为其他病菌侵染而发生并发症,常常由于细菌感染而软腐。
薯块会在田间发病,并烂在地里,也会在田间被侵染而人窖后腐烂。
茎部很少直接受侵染,但病斑可顺利叶柄扩展至茎部,在皮层上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条斑,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也会产生白色霉层,病害发生严重时,茎和其他部分一样变褐坏死。
2、发病原因分析2.1 品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程度与品种有直接关系。
马铃薯种植品种主要有早大白、尤金885、中薯1号、郑薯4号、东农303、黄麻子、克新1号、费乌瑞它等。
通过调查发现,上述品种中郑薯4号、克新1号较抗晚疫病,东农303、费乌瑞它、早大白等易感晚疫病。
2.2 种薯马铃薯晚疫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块茎和土壤中越冬,带菌种薯是病害侵染的主要,病薯播种后,多数病芽失去发芽能力或出土前腐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