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材对老舍《想北平》几处改动的质疑
高中语文_想北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1、导入(1)。
导语:同学们对北京了解有多少?除了知道它是我们的首都外,还对它有没有其他了解?北京最初不叫“北京”,而叫“北平”。
大家对老舍又了解多少?他主要的作品有什么?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一起进入他那个年代的他眼中的北平世界,进而体悟他所表达的情感。
等我们将这篇文章读透后,再从整体上要它与诗歌的形式进行对比学习。
(2)幻灯片辅助教学。
2、老师为学生道明作者写作背景为什么会想北平,这可以看出作者此时不在北平,而是在青岛。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青岛时写下的一篇散文。
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了华北危急,北平危急。
老舍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3、带着问题通读全文①本文的思路是什么,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②从文章中找出体现北平特点的词语。
通读完之后总结上面两个问题,学生找出,教师板书1、(1-3)我真爱北平,但说不出(深、切)(4-7)北平的特点环境:优美(爱北平的理由)布置:匀调物产:丰富(8)真想念北平呀!2、地方大物产多既复杂又有边际动中有静匀调自然书多古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诗一般美丽4、配乐朗诵课文,重点朗诵前三段。
教师示范第一段,学生读第二段和第三段。
5、分小组讨论问题①学生读二三段,思考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作者为什么说不出,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谈谈他们的认识。
解析:(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
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只有落泪;或是对于某种感情,太珍视了,常常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有时,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而对于过于浓烈的感情也常常不能轻易道出。
《想北平》文本解读
《想北平》文本解读、教学设计与教学设想综合了《想北平》的资料,包含了沪版、苏教版、人教版三个版本教材的解读与教学设计。
归纳如下:一、文献中文本解读的基本观点与不足1、情感角度解读文本《想北平》一文中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感情,因此从情感分析的角度入手是大部分文章的共同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张梓含《<想北平>的特殊情感》,文章主要从两方面分析这种特殊情感,首先从老舍作为一个游子的角度分分析这种“想”,从老舍先生14 年的漂泊经历来看,他对北平有如同爱恋母亲一般的思乡之情,这恰恰是人之常情,在《想北平》中,老舍先生完全是一个思故里的游子形象。
第二方面是这种特殊情感同时也是“国破”之“想”,这里面包孕着“国破”之前老舍先生深深的民族忧患意识,即老舍先生在为北平的前途、命运与安危在担忧。
与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绍兴市第一中学朱水军老师的《问老舍:你究竟在想什么?——<想北平>情感主旨再研究》,可贵的是本文在分析这种情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追问“老舍为什么不直接表露自己的这种忧虑,而要故作含蓄,让读者自己去解读?”作者进一步上升到写作手法的角度,认为这是老舍在用一种曲笔抒情、点而不说的间接手法,将真正的情感和写作目的巧妙地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深深的“想”中,由读者自己去揣摩,去品味,去发现。
真正“想北平”的理由什么都不说,只介绍北平的日常生活及见闻,传达一种“家”的感觉,让读者自己去想,效果更好,至少从文章写法与作者感受上看,也别有一种意味。
在所有从情感分析角度着手的文章中这两篇是比较有参考性的,其余如青岛大学文学院阎开振《“想”与“说不出”——读老舍的想北平》,金华市第一中学余芳《<想北平>的情感分析》,文继艳《再读老舍的<想北平>》则都从表面泛泛而谈,无甚新意。
2、表现手法角度解读文本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解读文本的也不在少数,如江苏省镇江中学杨文贵老师《冷热交融抒挚爱,化作杜鹃带血啼——也谈<想北平>的抒情方式兼与谈胜轶老师商榷》则分别找出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的具体语段进行分析,间接抒情为“冷”,直接抒情为“热”,冷热交替,冲击感强烈。
爱在心头口难开——关于老舍《想北平》中的“说不出”教学记
的地方 , 在实际的教学 中, 我们是从 如下三个角度 、 富有变化地帮助学生品读体悟 的。
抓住修辞, 体味爱曲直切和朴素
作者在第二 节开头直接说 “ 真爱北平 ” 我 之后 , 马上又说“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我们 注意 。
过, 最为精妙的还要数随后出现的“ 雨后什刹海 的蜻
蜓 ” 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 和“ 。与前面阔大境界相 比, 蜻蜓 和塔影无疑是小而具 体的 , 但是在体现作者 对北平 的爱的时候 , 它们似乎更值得我们仔 细琢磨 。
什 刹 海 风 景宜 人 , 雨后 的什 刹 海 , 佛 被 清 洗 了 一 而 仿
到作者说 的是“ 我真爱北平” 而不是“ 我爱北平” 。著一
面 :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 , “ 我独 自 微微地笑着 ;在我想到她 的健康而不放心 的时候 , 我 欲落泪。 这两个具体的细节画面, ” 使得作者所架设这 座 “ 落实 了、 桥” 具体 了, 便于读者体味作者对北平的
爱。 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抓住 比喻的修辞手 所
在老舍先生《 想北平》 一文中, 作者在第二 、 三小
节 中四次重复 “ 说不 出” 三个字 , 作者 如此 反复强调 自己对北平 的爱说不出来 ,自然是 为了表达 自己对 北平爱得深沉 。可在教学中如何让学 生体 味出作者 对北平 那份 “ 说不出” 的爱?作者到底说没说 出这是
一
“ 不是……而是……” 是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 , 否定前者 , 肯定后者 。作者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 的一些琐碎 的东西 , 而是源于北平这片热土 , 并且与
载, 望帝( 七 国称王 , “ 杜宇称帝 ” 号 曰望帝 ) 王于 , 称 蜀 , 思于大臣鳖灵 的妻 子 , 帝以其功 高 , 位于 相 望 禅 鳖灵。在这之后 , 望帝修道 , 西山而隐 , 为杜鹃 处 化 鸟, 至春则啼 , 滴血 则为杜鹃花。这声声啼叫是杜宇 对那 个梦牵魂绕 的佳人的呼唤 , 其情至真至诚 、 让人
《想北平》教学反思
《想北平》教学反思《想北平》教学反思评优课已经结束,回顾整个备课与授课过程,感触良多。
这是我第三次公开教学《想北平》,三次教的内容与教法都不尽相同。
语文似乎就是这么一门“不科学”的学科,同一篇课文,可以教这个,也可以教那个;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
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这次执教,我深切领悟到,语文的不科学或许也正是她科学性的体现。
语文的教学内容与教法由文本、学生和学科性质综合决定:在文本,要尊重文本特征;在学生,要关注学习的学习经历;在学科,则要重视语言文字。
而在这三者中,学生的学习经历与学习需要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策略的选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堂课如果有所得,那就在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经历,从学情出发,确定了教学目标与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想北平》是1936年老舍先生应《宇宙风》杂志征稿之作,其时他已离开故乡北平十多年,而此时的北平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势岌岌可危。
特定创作情境、丰富复杂的情感,以及作家本人的创作风格等,造成了本文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如果我们用惯常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主旨,学生或许能够很快捕捉到作者思乡这一主题,但本文形式特色、审美趣味和独特性恐怕就只能雁过无痕,作者的苦心经营也必然被视为寻常笔墨了。
基于这种思考,我在设计前,先布置学生预习,撰写阅读体会并就文章内容与形式进行质疑。
我希望从学生的阅读体会和质疑问题中发现教学点。
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不太喜欢这篇散文,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五花八门。
相对集中的问题有“为何反复说说不出口,后面又说了很多?”“为何要落泪了?”等等。
其中有个学生的阅读体会令我印象深刻,她写道:“语言我觉得很平淡,而且涉及的方面很多、很杂,我面对这类文章是理不了思绪的。
我不是特别喜欢读老舍写的散文。
读文章时我的脑海里没有画面感,所以,我并没有被作者思乡情所触动。
一直都不太喜欢抒发思念、写景的文章。
高中语文_想北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想北平》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把握大意,理解主旨;(2 )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和对比手法;(3 )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
能力U标:(1)培养学生美读和感悟的能力;(2 )训练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家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自己身后远远的那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
有的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有的人揉碎信纸无数,也无法寄去对故园的问候。
《想北平》就是老舍对故乡之恋最好的诠释,让我们通过阅读文章,与作者对话,走进老舍先生的心灵世界问题:1、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平人,写作此文时正羁旅青岛,想念北平却不得相见, 这种“想”是一种动情带泪的思念。
文章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请找岀相关的语句O ;、老舍心中最美的景物有很多,可他的笔下选取了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特点,并思考为什么选取这些?学生还可以在4——7节中概括写景的重要内容,如通过与“四大历史故都”(特别是巴黎)的对比,写出北平整体环境的“复杂乂有边际S院落布置的“匀调S“花多菜多果子多”及接近大自然的特征。
3、品味语言鉴赏抒情散文,品味语言是基础。
体会情感,赏析艺术手法都要与品味语言始终相随。
在上步骤的分析中其实已经完成了部分语句的感悟。
这里再单提出来,以使语言特色更加鲜明。
散文的美未必来自美景美物,重要的是要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细微处见绚丽动人的光彩。
你认为本文哪儿处写的具有“动人光彩S找出来,品味其语、:.估计语段:第2节一一“我爱我的母亲……”与北平之爱作类比;第6节一一“花多菜多果子多……韭菜叶上的泥点……进了城还带一层Cl霜/ 第8节一一“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样的文字鼓舞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感悟,甚至背诵下来。
学生大致可得出平实、生动,看似平常语却那样贴切、形象。
这与作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关心苍生,为民请命的历史使命密不可分的。
高中语文_想北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想北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用心阅读,感悟作者深挚的思乡之情2.合作探究,掌握对比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3.涵咏品味,体会作者天然成趣的语言风格「重点难点」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写作手法「教学方法」朗读法、品鉴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渲染感情,导入本文诗句导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出发地,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对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故乡永远是心中的牵挂,在老舍先生寓居在外时,他又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故乡情节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想北平》。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老舍其人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是他的笔名。
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满族。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他的作品多取材于市民生活,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写作中充满着“平民意识”。
1951年,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6年在山东任教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三)学习目标1.用心阅读,感悟作者深挚的思乡之情。
2.合作探究,掌握对比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涵泳品味,体会作者天然成趣的语言风格。
生齐读目标。
(四)预习检测正字音:廿七niàn菜圃pǔ果脯fǔ胸脯pú惊魂甫定fǔ僻静pì癖好pǐ征辟bì辟谣pì苇叶wěi匀调tiáo什刹海sh í chà啼叫tí缔造dì谛听dì瓜熟蒂落dì(五)解题:想北平为什么作者用“想”,而不用“写”?换一换行不行【学生讨论后明确】a、作者不在北平b、与文章照应,“说不出”,说明对北平的爱c、“想”有浓重的主观情感(六)整体感知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迅速浏览课文,学生回答相互补充】(七)文本探究1、作者写了北平的哪些景物,突出北平的哪些特点?是用的什么手法?特点:动中有静、布置匀调、贴近生活接近自然手法:对比2、为什么作者放着那么多的名胜古迹不写,写日常生活的点滴?对北平的热爱和作者写作的平民意识的体现3、老舍是怎样突出自己对北平的爱的?就像我爱我的母亲,我说不出4、讨论:文中四次出现“说不出”,为什么这么写?强调对北平爱的真挚,大爱无言。
《想北平》教学反思
课堂氛围的营造
师生关系和谐
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 动关系,教师尊重学生,耐心引 导,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
课堂氛围轻松愉快
教师通过幽默的语言和适当的肢 体动作,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 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 习。
学生参与度与互动性
学生参与度高
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思考问题,主动发言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体现
学生在学习《想北平》的过程中,是否对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是否对文章所 表达的价值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际效果
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如学生对家园的 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等。
2023
PART 02
情境模拟法
通过模拟北平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中的情感和细节。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讲授法
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但 可能缺乏互动和学生的参 与。
互动讨论法
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 思考能力,但需要教师有 效引导和总结。
情境模拟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能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 理解力,但需要更多的准 备和组织。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确保教学环节的连贯性和有效性,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
完善教学评价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 ,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加强教学反思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 策略。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互动性强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繁,讨论热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想北平》教育教学反思作文精选_作文3000字_作文范文_
《想北平》教育教学反思作文精选篇一:《想北平》教学反思《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的名篇,语言平实,但蕴涵的感情却非常热烈。
学生能读通文章,但真正体会老舍在文字背后的那份炽热感情却很难。
学生能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但为什么这么写却很难领悟。
基于文本的特点,也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课的设计以二期课改的理念为主,遵循《课程标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回归语文的本源——语言文字。
整节课与学生一起读、品,从而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
教学时以语言文字的赏析为抓手,由“我的北平”到“象母亲一样的北平”到“象家一样的北平”到“即将失去的北平”,层层推进。
整节课学生学得主动、投入,教学效果较好。
但遗憾还是有的。
文章中某些细节的处理还嫌粗糙,如有些生动的描写,正恰到好处的表现作者的感情,但课堂上细细品位不够。
另外,教学时各个环节的勾连还有些牵强。
篇二:想北平教学反思三仓中学陈洁《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在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
但是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
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但是对于生活阅历比较贫乏的学生,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
那么只能指导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去慢慢地理解、体会。
在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不妨充分利用对话栏,让学生课前预习中进行评点,选择合适的问题,全班研习。
另外,本文前半部分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以抒发感情为主,学生不易深入体会;后半部分通过对比的方法写出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学生易于领会,因此,授课时决定由后半部分入手,调整授课顺序,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
最后,对本次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加以总结,遗憾还是有的。
想北平教学反思
想北平教学反思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下面是关于想北平教学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想北平教学反思在教学《想北平》一课时,基于熟悉文本的考虑,我请同学思考:课文题目是《想北平》,课文内容是想起了,或者想到了北平的哪些物事?这样细细找来,才觉得作者并没有写出许多的实体性的东西,能说出来的,是北平闲适的生活状态,如第四节的内容;是北平院落建筑的归置,如第五节的内容;是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如第六节的内容。
内容不多,对象少,但是课文读起来却并不让人感到贫瘠或者寒碜什么的,而是相反,有丰满蕴藉的感觉。
让学生说说所写对象的特征,特征是日常生活的。
但是,日常生活还不足以概括,其中内蕴着很深的情感,也就是第二节的一句话,“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但是,解决了“想什么”这个问题,感觉还是没有进入文本内部,于是,继续请同学思考:都是谁在想?问题似乎很浅显,是散文的作者在想,是老舍先生在想。
但是,老舍是谁?《想北平》中的老舍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问题变得清楚了,想北平闲适的生活状态,想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是一个和平的市民在想北平;想北平院落建筑的归置宜于生活,则不仅是一个市民在想北平,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知识分子在想北平;之于“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的北平,这个北平是一个土著的北平,有他生活的所有情感,是他生活所有情感的出发的地方。
这样的两个问题,应该是解决了文本内容的问题。
想北平教学反思1、思维的碰撞,一定能产生火花。
教师在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让他们在辩论中思考从而使文本解读走向更深的层次。
教材删改的“是”与“非”——以苏教版必修一《想北平》为例
“ ” “ ” 是 与 非
调 得 多 ( )可 是 比起 北平 来 还 差点 儿 ( 点事 儿 ) // 了 , 差 @ 53
、
《 北 平 》 文 与 原 文 之 不 同 想 课
( 乎 是 什 么 地 方 ) 不 挤 得 慌 , 不 太 僻 静 , : 连 最 小 几 既 叉 ()
很 多文 章 在编 入教 材 之前 要 经过 编 者 的删 改 ,已经 不 是 什 么 秘 密 了 。 2 0 年 5 , 篇 题 为 《 1 我 们 以 前 的 09 月 一 88 语 文课 本 上被 删改 的文 章吧》 “1 ” 网络用 语 , 为 “ (8 8 是 意 扒
城 所 赐 予 的 )  ̄//伦 敦 、 , 巴黎 、 ,罗 马 与堪 斯 坦 丁 。( 41 () () 堡 。 ̄//我 知 道 一些 伦 敦 的情 形 , ; 巴黎 与罗 马 只是 到 ( 42 () 过 而 已 , ;@ / 5 ( ) 4 巴黎 更 近 似 北 平 ,— — 虽 然 “ 似 ” 7 ( 近 两
.
一
材 删 改 的 ‘ I’ 与 ‘E’ ‘=’ — ‘ 卜 是= _ 爿 J 1’
董 华翱
( 游 县 第 二高 级 中学 , 江 龙 游 龙 浙 340) 24 0
教
以 苏教 版 必修 现在 两个 方面 , 章 入 文
余 字 ,而 表 现 口技 者 妙 绝 技 艺 的 两 段 删 改 竞 有 七 八 处 之
了。 @// ̄ 在有 许 多 ( 些 ) 丽 的建 筑 。 //0 可 以 ) 57 好 美 @ 51 还 看 见 北 山和 ( ) 山呢 !@ / 1 学 的 、 ,爱 古 物 的 ( ) 与 西 6好 / () , 人们 自然 喜欢 。 ) /我不 好 学 , 没钱 买 古 物 , 。 于 物 1/2  ̄6 也 (对 质 上 ,但 我 却 喜 爱 … …@ /4 是 北 平 ( 地 ) “ 花 ) 6 可 / 此 的 草
《想北平》公开课评价与改进意见
该老师课堂氛围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文章、理解历史。
让学生在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中去理解和感悟历史的多面性,通过课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能通过《想北平》这篇文章的记叙手法出发,提炼其中的写作技巧,用“比较”来说出“说不出”的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
善于利用历史背景,将《想北平》这篇文章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将学生代入当时的社会中,去切身体味作者的心路历程。
同时还穿插了《宇宙风》《豆汁儿》等当时的历史文学作品,既可以丰富当时的历史背景,又引导学生去对当时的作品展开阅读,真正做到以点概面,通过一篇《想北平》折射出当时的历史,人文,这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
语文课堂应该有自己的课魂,我觉得这堂课的课魂应该是作者的时代思考。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思考和情感,这才是真正的情感抒发,是阅读中抓住作者主旨的关键,也是现在写作的重要要求之一。
改进意见:
可以摘抄一些关于当时北平的名人名句,展示一些当时北平的历史照片,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资料去体会当时北平的美丽,让学生理解国家的近代历史。
如何将阅读的材料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指出自己的文章是难点。
写作要求大量的阅读并且加上自己的思考,可以以老舍写北平为例子,让同学在当代的历史背景下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再读老舍的《想北平》
再读老舍的《想北平》作者:文继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3年第2期文继艳三年前第一次教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就为他细腻的情感、细致的刻画所感动,我也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爱在‘细’处流淌》的赏析性文章。
当时我这样形容自己的感受:“就像老舍先生形容北平那样似乎是饮了一杯香片茶,感觉细腻而清新,又像接到了千里之外母亲的电话一样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
”今天,重读《想北平》,我觉得三年前的我只看到了老舍笔下描述的北平,只看到了他作为游子对故乡的情思,却忽视了“我的北平”的真正内涵。
重新品赏《想北平》,就像老舍真的“坐在石上看水中的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他一边观赏,一边和我们唠家常,讲北平的自然和谐,讲自己在北平安适快乐的生活。
可以说,北平真的和老舍的心灵黏合在了一起。
一.从对北平特征的描写看老舍和北平的感情《想北平》中的北平是“我的北平”——与其说作者是在描述眼中所见的北平,倒不如说是在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其说拿北平和其它城市相比,还不如说是自己心中已装不进北平以外的世界。
作者没有把北平作为背景,因为北平根植在他的心中,如果把北平当做背景,就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起自己”。
由此可见,老舍先生在描写北平的时候是非常有选择的,也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所以他只描述北平和自己血肉相连的部分,只描写自己心中的北平。
“北平那么大”,他不去描写,因为那是一般人眼中的北平,那是别人眼中的大都市,“像杜鹃那样啼出北平的俊伟”老舍也做不到,因为他不能像一个诗人那样去欣赏北平。
他只能把北平比作自己的母亲,因为他和母亲是血肉相连的,因为他“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他的“性格与脾气里的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给的”。
老舍只能对自己的母亲独自微微地笑或者独自落泪,这种独自微笑和独自落泪是作者自己内心的一种独白,因为对自己母亲的感情作为一个旁观者是感受不到的。
老舍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回忆母亲一生劳累,死前吃的还是粗粮,最后用“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来结尾,可见老舍对母亲爱之深啊!老舍把北平比作母亲,也让我们感叹老舍对北平的爱也是很浓的!这种浓浓的爱的确是用言语无法表现的,也真的“说不出来”啊!老舍不能爱巴黎,因为巴黎没有家的感觉,在那里生活太寂苦,巴黎太空旷让人的心灵没有依托,太热闹没有家的温馨。
有关统编本教材对老舍《北京的春节》删改的讨论
有关统编本教材对老舍《北京的春节》删改的讨论上海师范大学詹丹语文教材选入名家作品时,或多或少会有删改。
这些删改,有的因为文本自身存在问题,比如出现了错字病句以及不规范的用法,有的是考虑了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接受需要,还有的则对其中不合时宜的个别内容作了删节。
虽然很难对课文的删改问题加以抽象概括,然后来判断是成功还是失败,而只能结合具体课文来加以讨论,但从我实际接触到的课文和原文对读来看,一个基本看法是:名家的作品,除一些篇幅过长不得不节选外,保留下的部分,能不删改的还是以不删改为好。
删改过多,如以前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等于重写了一个故事,那还是不选为好。
否则,保留下来的文字毫无美感可言,“丑小鸭”还真成不了白天鹅。
此前,我曾就统编本教材六年级上册选入的老舍《草原》一文加以解读,顺便谈及删改欠妥问题,这里专门就六年级下册选入的老舍《北京的春节》一文,讨论其中删节。
[1]之所以要专题讨论,是因为课文后面有一道思考探究题要求“说说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好处”,而删改的问题正涉及详略处理问题。
所以我们不妨反过来探究一下,如果把原文当作已然存在的写作材料,编者的删改处理是否体现出某种好处?如果也有缺憾,到底是什么缺憾?下面就来展开讨论。
先讨论“删”,其次是“改”。
一、关于“删”根据课文编者所依据的《老舍全集》版本[2],《北京的春节》一文有2500余字,而课文保留下的总文字量在1300余字,删去了近一半。
应该说,删去的总量还是相当大的。
对于一个六年级学生来说,在规定的学习课时内,单篇课文到底有多少的文字量是合适的?从与单元的其他课文,与一学期的总阅读篇目乃至从小学到中学阶段的衔接来看,文本应该有怎样的阅读长度以及难度是适合的?这些相关问题涉及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也涉及时下学生的生活阅历以及与课标要求的匹配度等,我对此没有专门研究,无法加以深入讨论。
而只能就我的理解局限于文本来讨论,得出的结论多少有些纸上谈兵,不一定准确。
教材对老舍《想北平》几处改动的质疑
教材对老舍《想北平》几处改动的质疑
关于教材对老舍《想北平》几处改动的质疑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名文,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第一册"月是故乡明"专题选用此文.将选文和原文作一点比照,可以看到选文至少有六处地方与原文不同,其中三处为改,另三处为删.作为名家名篇,一篇文章这么多的改动应该算是非常大的一件事了,玩味再三,忍不住想发表一点意见,以就教于方家.
作者:汤振洪作者单位:刊名: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英文刊名: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教材对老舍《想北平》几处改动的质疑作者:汤振洪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12期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名文,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第一册“月是故乡明”专题选用此文。
将选文和原文作一点比照,可以看到选文至少有六处地方与原文不同,其中三处为改,另三处为删。
作为名家名篇,一篇文章这么多的改动应该算是非常大的一件事了,玩味再三,忍不住想发表一点意见,以就教于方家。
先说三处改。
第一处改是在第一小节里。
原文是“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有办法”。
改文为:“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有办法。
”这里,原文“单摆浮搁”一词很生僻,《汉语大辞典》没有收录,也不见《辞海》,我曾托人请教了一位老北京,这位老北京说这个词是北京方言,意思是“没有什么联系,只是罗列在那里”。
改文作“一一”,意思差近。
但如何对待名家的著作,要不要保持作品的原貌,怎样看待老舍的语言风格,似乎值得研究。
“但要”两字是编者另加的,“但”表示转折,有特地针对的意味,加“但要”两字,语气里似乎说有什么人明摆着要让老舍“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了,会不会有人对老舍提这样的要求呢?显然不会。
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也就没有必要用这样的语气来强调。
那么作者要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意思呢?联系上文,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很明确的。
上文第一句,老舍用“设若”开头,说“设若让我”如何,作的是假设,第二句没有用“设若”两字,但“让我”两字如前,说明“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乃是假设的另一种情况,所以两句都是虚说,语意是并列的,平添“但要”两字,显然没有触摸到作者的本意。
第二处改在第二小节里。
为了能使读者看清问题,仍不烦把原文和改文对照列出。
原文: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改文: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
改文“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和原文“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所表达的意思差别极大。
大家知道,老舍对北平的爱是一种至深至切的爱,这种爱很难用语言来做明晰的表达,他用爱母亲来比譬爱故乡北平,目的也正在借以说明这种爱的深厚真切而难以言传。
言以达意,一般意义上,语言是能够表达人类内心情感的,言之所以不能尽意者,意真挚而深切也。
一笑一泪或许可以传达人类某些特定的情感,但一笑一泪足以传达而言语反倒不能传达的情感却不能反证这种感情的真挚深切,安有一种深厚的感情语言难以传达,只“一笑一泪”就足以传达的!?另外,从文意看,老舍说一笑一泪“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其用意也不在说明作为表达情感手段的语言不如一笑一泪那么富有表现力,他想强调的只是他爱故乡深厚至切,难以言表。
一笑一泪之所以“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正是它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把作者内心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怀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出来;一笑一泪之所以不能“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正说明了作者内心的情感的极其深切难言。
语言无法表达的感情,一笑一泪就把它表达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用得着作者在那里费神费力么?
第三处改动在文章的第六小节里。
这处改动之固陋很让人感到有些惊讶。
原文是:“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改文则为:“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为什么要这样改呢?揣摩编者的意图,很可能是考虑到结构上的前后连贯。
因为后面有“带霜儿的玉李”,从连贯看,前面自然是“包着纸的橘子”。
但这种简单的思维却把原文的诙谐和幽默给彻底荡涤了。
我们都知道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采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取决于表现什么样的情感内容。
老舍盛赞故乡玉李的新鲜,他要表达的是他对故乡无比深厚的感情!故乡北平是一座古城,然而身居城里却能够吃到刚从地里采摘下来的蔬果,这是北平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老舍深爱北平,并引以为自豪的原因所在。
橘子遇到玉李会“愧杀”,使用的显然是拟人手法,“美国的橘子包着纸”用的是主谓式,化被动为主动,生动地描画出了美国的橘子刻意装扮自己的滑稽形象,生动地反衬出了带霜儿的玉李的新鲜可喜,这种意趣和效果又哪里是“包着纸的橘子”刻板陈述所能够表现和达到的?无视内容,胶柱鼓瑟,竟至于此!
顺便再说说三处删。
第一处是在第四节“巴黎更近似北平”之后,删去了“——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
从破折号的使用来看,被删去的那句话作者是试图用以对“近似”作解释的,意思是巴黎和北平的“近似”不是一下子能够说得很清楚的简单的近似,要拉扯得很远才能说清楚。
这个解释说明了巴黎跟北平近似的特殊性,免得读者产生简单近似的误解;第二处是在第六小节“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之后,删去了“对于物质上”几个字,这几个字是一个句首状语,从文章来看,它是文意的过渡标志,标示着下面的文字说的主要是作者爱北平在物质方面、生活方面的缘由。
老舍是明朗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老舍自然清朗的艺术风格。
第三处也在第六小节,编者在原文“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之后删去了“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一句,这句话意在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反映了老舍自然质朴的生活情趣,和下面“……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连成一气,目的不在只想表现花草的“价廉”。
上述这几句话被编者删去,读者很难理解里面的用心。
行文固须简练,但简练的目的也在达意,简练而有损达意,只能算是一种不得文道的“苟简”,又何谈艺术的匠心呢。
汤振洪,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海门。
本文编校: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