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内容进行设计。

具体章节包括: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二章《动物的生活与适应》,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四章《水的世界》,第五章《力与运动》,第六章《亲近自然》。

详细内容涵盖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天气现象、水资源、简单力学及自然观察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天气现象,了解水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灾害防范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天气现象的成因、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教学重点: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了解其生活习性;认识天气与气候;培养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天气图表、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画笔、放大镜、温度计、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动物生活习性、天气现象等。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课题名称,突出教学主题。

2. 提纲:列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层次展示。

3. 图表:用图表、示意图等方式展示植物生长过程、天气现象等。

4. 例题:展示典型例题,标注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

(2)调查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分析其适应特点。

(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现象的成因。

2. 答案:针对作业题目,给出详细的解答步骤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手段的合理性,调整教学策略。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了解科学常识和科学方法的基本概念;3.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记录;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5.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1.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全册教材;2.实验器材和材料;3.绘本、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具;4.黑板、彩笔等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组织学生观察和描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如水沸腾、气球漂浮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和原因。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通过实例引出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讲解科学常识的概念,包括天文、地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识。

3.介绍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包括观察、实验和记录。

4.讲解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如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

5.讲解实验的要素和注意事项,如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等。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选择一个简单的实验进行探究,如“硬币沉浮实验”。

2.组织学生观察硬币在不同物体上的浮沉情况。

3.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并进行实验验证。

4.帮助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总结,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四、巩固练习(20分钟)1.用图片或实物进行综合复习,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科学现象。

2.配合绘本或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3.布置相应的练习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1.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

2.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及时交上来。

3.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探究,培养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观察和实验。

2.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博物馆或实验室,增加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出了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并进行了简单的实验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和记录的过程,学生对科学方法有了初步认识,并培养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内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2. 第二章:动物的生活详细内容:动物的特征、动物的行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详细内容:天气的变化、气候的特点、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4. 第四章:水的世界详细内容:水的存在形式、水的循环、水的重要性和保护。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认识植物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 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水的重要性、环境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和动物模型、天气和气候图片、水循环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活动手册、画笔、彩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内容,结合教具和学具进行演示和操作。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重点和难点。

2. 辅助板书:展示植物、动物、天气和气候的图片,增强直观感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画出植物的生长过程。

(2)描述你熟悉的动物的行为。

(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并分析原因。

2. 答案:(1)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

(2)动物的行为:捕食、繁殖、迁徙等。

(3)天气变化记录: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参观植物园、动物园,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特点。

(2)开展天气和气候的观察活动,了解身边的气候变化。

(3)进行水资源调查,提高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我们的身体》: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了解它们的作用。

2. 第二章《动物和植物》:学习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3. 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4. 第四章《空气和水》:了解空气和水的特性,学习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5. 第五章《力和运动》:学习力的概念,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6. 第六章《声音和光》:探究声音和光的传播规律,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提高科学素养。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如力、声音、光等。

2.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醒目地展示教学内容。

2. 内容:简洁明了地呈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3. 结构:合理布局,层次分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动物和三种植物,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举例说明空气和水在生活中的应用。

(3)画出力的示意图,并解释力的作用。

2. 答案:(1)略。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进行科学探究。

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宽知识面。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结构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2. 《动物的生活》常见动物的特点动物的运动动物的适应性3. 《身边的材料》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材料的分类和特点材料的再利用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植物的基本结构,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2. 了解常见动物的特点、运动方式及适应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爱护动物的情感。

3.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了解材料的分类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运动方式、材料的分类。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特点、材料的再利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物模型、各种材料样品。

2. 学具:画笔、纸张、剪刀、胶水、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以动物园为例,让学生观察动物的运动方式和适应性。

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多样性。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以具体的动物为例,讲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和适应性。

通过分类游戏,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分类和特点。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植物的生长过程图。

观察周围动物的运动方式,并进行记录。

收集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分类和特点描述。

4. 小组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运动方式和材料的分类。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生长过程: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光合作用:吸收阳光、水分、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有机物2. 动物的特点与运动方式特点:形态、生活习性、适应性运动方式:爬行、行走、跳跃、游泳等3. 材料的分类与特点分类:金属、塑料、纸质、玻璃等特点:硬度、透明度、导电性、可塑性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植物的生长过程图,并标注光合作用。

2024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2024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2024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第二章《我们生活的环境》的第3节,内容主要围绕“认识天气”开展。

详细内容包括:天气的定义、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常见的天气现象、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观察天气。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的定义,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 掌握几种常见的天气现象,明白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 学会观察天气,培养热爱科学、关注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现象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认识天气,学会观察天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天气预报视频、天气符号卡片。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了解今天和明天的天气情况,引发学生对天气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讲解天气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天气是短时间内大气层的变化。

(2)通过比较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让学生深入理解两者的不同。

(3)展示几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让学生认识并了解这些天气现象。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拿出画纸和彩笔,根据所学的天气现象画出自己喜欢的天气。

4. 学生展示作品,互相交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的定义2.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3. 常见的天气现象4. 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用自己的话描述天气现象。

2. 答案:根据学生的观察和描述,正确记录天气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对天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在课堂中,对天气现象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讲解不够详细,需要在下节课中加强。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天气现象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3. 天气现象对我们生活的影响4.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合适的天气预报视频,确保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一节:植物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种子的结构与传播第三节:植物的生长过程2. 第二章:动物的生活与适应第一节:动物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动物的运动方式第三节:动物的生活习性3. 第三章:空气与呼吸第一节:空气的成分与作用第二节: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第三节:空气质量与保护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分类及生活习性。

掌握空气的成分、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学会使用简单的观察、实验方法研究生物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关爱生物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和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空气的成分及呼吸系统的组成。

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生活习性。

空气质量对生物的影响。

呼吸系统的功能及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空气成分实验器材、呼吸系统挂图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利用实物、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

2.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植物、动物、空气与呼吸的相关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观察、实验、调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激励学生持续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植物部分:植物特征、分类、生长过程。

2. 动物部分:动物特征、分类、生活习性。

3. 空气与呼吸部分:空气成分、呼吸系统、空气质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植物观察记录表、动物分类图、空气质量调查表。

2. 答案:根据课堂讲解和实践活动,完成相应作业。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是小学科学课程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案将以全册内容为基础,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介绍和分析。

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丰富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一单元《生物世界》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植物和动物,观察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

同时,可以开展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第二单元《物质的状态和变化》重点介绍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变。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真实的物质变化过程,如水的沸腾、冰的熔化等,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

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各种物质状态变化时的现象,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他们对物质状态和变化的理解。

第三单元《水的重要性和利用》介绍了水的重要性以及水的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查学生家庭的用水情况,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培养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

同时,可以开展节约用水的实践活动,如制作节水器具、观察水质净化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水资源的认识。

第四单元《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主要介绍了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对物体性能的影响。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了解它们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工程设计活动,让他们尝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他们的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单元《光的传播和阻挡》重点介绍了光的传播和阻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引发学生对光的传播规律的思考。

可以让学生观察光的衍射、折射等现象,并进行小实验,增加学生对光传播规律的实际体验,加深他们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第六单元《声音的传播和变化》介绍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的身体》:认识人体的主要器官,了解它们的功能。

2. 第2章《动物与植物》:学习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区分不同类型的动植物。

3. 第3章《天气与气候》:了解天气变化,认识基本气象现象。

4. 第4章《电与磁》:探索电和磁的基本性质,学习简单电路和磁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与磁章节的电路连接和磁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人体的器官功能、动植物分类、天气变化及电与磁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写出章节名称。

2. 内容:用不同颜色粉笔,列出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

3. 图表:绘制相关结构图、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动物,分别描述它们的特点。

(2)画出简单电路图,并解释电路的工作原理。

(3)描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2. 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的内容与图表;7. 作业设计的题目与答案;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生命的世界动物和植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2. 空气的奥秘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成分和作用3. 水的奇妙水的形态水的循环4. 力与运动力的效应简单机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分类方法。

2. 使学生了解空气和水的存在形态、性质及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力与运动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空气和水的性质、力的作用。

2. 教学重点:动植物特征、简单机械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卡片、实验工具、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引导学生关注动植物特征。

通过吹气球、倾倒水等生活实例,引出空气和水的性质。

设计简单的力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例题讲解分析动植物特征,进行生物分类。

解释空气和水的性质,探讨其作用。

介绍简单机械的原理和运用。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学习卡片。

进行生物分类、空气和水性质、力学实验的实践操作。

4. 课堂小结对学生进行提问,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世界:动植物特征、生物分类。

2. 空气的奥秘:空气存在、成分和作用。

3. 水的奇妙:水形态、水循环。

4. 力与运动:力的效应、简单机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动植物的特征有哪些?举例说明。

空气和水有哪些性质?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简单机械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工作的?2. 答案:动植物的特征:如动物会动、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等。

空气性质:无色无味、占据空间;水性质:液态、固态、气态。

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等,利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进行工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分析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生物。

设计实验,探索空气和水的更多性质。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水第1课时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点】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教学难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展示图片)2、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教师点拨: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3、教师小结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

(展示示意图)4、活动体验(1)请做以下这些活动,体验湿手变干的时间是否一样?①手心向下,手背向上②对一只手吹气③甩动一只手(2)活动手册(3)教师小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二、探索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教师点拨:①水洼的水会变干涸②煮食物时,锅里的水越来越少③晾干衣服④吹干湿发……三、模拟实验1、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2、工具与材料两杯水、橡皮筋、保鲜膜、透明塑料盒、白板笔3、实验(1)(1)实验过程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③另一个不盖。

④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⑤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2)注意事项①为什么要放到通风和向阳的地方?②为什么要把其中一个杯口封住?(3)研讨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封口水杯里的水基本没少,因为水蒸发后没有跑到空气里去;开口水杯里的水少了,因为水蒸发后跑到空气里去了。

依据是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

4、实验(2)(1)实验过程①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②放置一段时间③观察盒中变化(2)研讨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在透明塑料盒上看到了小水滴,它们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颜色课时一: 我喜欢的颜色-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并运用句型表达自己的喜好。

- 教学重点: 喜欢的颜色的表达和句型运用。

- 教学准备: 卡片、彩色笔、图片等。

-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多种颜色的卡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并进行简单的问答训练。

- 研究新词汇: 教师出示图片和单词卡片,帮助学生研究并记忆与颜色相关的词汇。

- 句型练: 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喜欢的颜色。

- 拓展活动: 制作彩色海报,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的颜色。

- 小结: 教师总结本课研究内容,并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喜欢的颜色。

课时二: 大自然的颜色-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观察大自然中的颜色并进行简单的描述。

- 教学重点: 大自然中的颜色观察和简单描述。

- 教学准备: 彩色图片、小动物标本等。

- 教学过程:- 复导入: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并通过问题提醒学生大自然中的颜色。

- 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多张大自然的彩色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颜色。

- 探索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活动,在自然环境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 小结巩固: 教师总结研究内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颜色的敏感度。

- 拓展延伸: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篇短文,描述大自然中的颜色。

第二单元: 生活中的数字课时一: 数字的认识-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0-9的数字,并了解数字的用途。

- 教学重点: 数字1-9的认识和用途。

- 教学准备: 卡片、数字图案等。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使用卡片出示数字1-9,引导学生认识并读出数字。

- 数字游戏: 教师设计数字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加深对数字的认识。

- 数字用途: 教师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 练巩固: 学生个别练、小组活动等,巩固对数字的认识和用途。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 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 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 干净的抹布、黑板, 一杯清水]出示一杯清水, 提问:这是一杯清水,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 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 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 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 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 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 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小结:哦,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 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生举例)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 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 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 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种子、根、茎、叶等基本结构。

2. 第2章《动物的生活》:学习动物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3. 第3章《水的循环》:了解水循环过程,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4. 第4章《天气与气候》: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掌握简单的气象观测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动物、水循环以及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科学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水循环过程、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2. 教学重点:认识植物、动物的基本结构,了解水循环、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动物标本,水循环模型,气象观测工具。

2. 学具:放大镜、画笔、记录本、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

(3)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4)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2. 例题讲解:(1)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种子、根、茎、叶等基本结构。

(2)分析动物的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特点。

(3)通过图示,讲解水循环过程,使学生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4)结合实际观测数据,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绘制植物生长图。

(2)让学生描述动物的特点,制作动物卡片。

(3)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4)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记录天气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种子、根、茎、叶2. 动物的特点:种类、生活习性3. 水循环:三态变化4. 天气与气候:观测方法、影响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绘制植物生长图。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本课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这类现象,思考“水到哪里去了”,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并借助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

【学情分析】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水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已经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

虽然水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但如何将学生对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实验,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认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探究实践: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对比实验,对水的蒸发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态度责任:在探究实验中,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培养对水深入研讨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观察“水到哪里去了”并解释观点难点:理解水蒸气的特点并能区分“水蒸气”与“白汽”【教学准备】教师:湿布、一杯水、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棉签、一片保鲜膜、一根橡皮筋【教学过程】一、湿布写“水”,回顾水的特点。

(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并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字,提问: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颜色、气味、形态……)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观察一杯水导入,让学生复习旧知,展现前概念,以“水”字的消失激发兴趣,聚焦本课研究主题。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我们的身体》:认识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2. 第二章《动物与植物》: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特征,探究生物的多样性。

3.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学习天气现象,认识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4. 第四章《水与生命》:探讨水的重要性,了解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5. 第五章《力与运动》:学习力的概念,探索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6. 第六章《光与影子》:研究光的传播,了解影子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如力的概念、光的传播等。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

2. 新课: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等活动,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如“我们的身体”、“力与运动”等。

2. 提纲: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方便学生记忆和复习。

3. 图表:用图表、示意图等形式展示抽象的科学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2)简述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分析光在自然界中的传播现象。

2. 答案:(1)人体主要器官及其功能:心脏负责输送血液,肺部负责呼吸,肝脏负责解毒等。

(2)力的概念及其应用: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效果,如推、拉、提等。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5篇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5篇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5篇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1 活动目的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一、教师木偶表演,提出尝试问题教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二、小朋友做小实验(幼儿第一次尝试,分组活动)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教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发散性思维)三、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幼儿第二次尝试,集中活动)1.请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还是热的?2.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3.把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四、放幻灯(通过直观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的科学现象)1.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厅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2.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3.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五、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1.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2 一、活动目标:1、经过引导幼儿自我动手做实验,从而明白两种颜色加在一齐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本事。

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有质量吗1教案教科版(精选五篇)

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有质量吗1教案教科版(精选五篇)

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有质量吗1教案教科版(精选五篇)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有质量吗 1教案教科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水和空气空气有重量吗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通过对石头、水、空气的三者比较,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体系。

三、教学难点: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四、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给每个学生准备:石头、水、空气的比较表格。

五、教学过程:(一)空气有重量吗? 1.师: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有什么办法证明?2.生讨论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来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

并讨论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

(建议:天平上的图钉教师可在课前帮学生固定好。

)4.小天平调平。

(先将气球挂上,另一端挂上重物,想办法使小天平平衡)5.给气球充气,观察并记录小天平的变化。

(分组实验)6.全班交流小天平的变化情况,思考: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致吗?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实验结果不同?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使效果更明显,结果更精确?(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1.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

a: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再将其中一个气球的气放掉,观察小天平的变化方法。

b: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在天平的一端再挂上一个或几个充足气的气球,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情感。

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

教学准备: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

(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1、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2、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3、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

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4、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5、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5、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我的大树一、教学要求1、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在观察活动中培养情感。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高矮等。

4、鼓励学生用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学生拓展树皮用的白纸若干,几张放大树的照片。

三、教学准备1、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3、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4、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

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5、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各种各样的叶》教案设计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现实中体验情感。

2、让学生经历一些基本的现实活动过程。

(1)按一定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观察。

(2)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的比较观察和测量。

3、获取一些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1、学生捡来的树叶带到学校。

2、学生描画叶片大小的方格纸。

3、学生记录纸。

三、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各种各样的叶。

2、小组交流、统计。

一共捡了几片树叶?有几种树叶?小组有几种树叶?(学生写好统计记录)3、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把数量最多的一种树叶拿出来。

你根据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树的叶?你根据什么,才说另外的树叶不是同一种树的叶?4、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的观察。

问:这么多的树叶,你还想研究什么?(1)颜色的观察:如果有人问植物的叶是什么颜色,你该怎么回答?给你的树叶按颜色排列顺序好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排的。

(2)形状的观察:给你的叶按形状的不同分类。

介绍一下你的分法。

(3)叶的大小观察:拿出最大的叶和最小的叶。

怎样来描述这一大一小的叶?学生用方格纸来比较叶的大小。

(大的几个方格?小的几个方格?)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比较叶的大小?5、作业: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树叶拼贴一幅图画。

各种各样的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活动中体验到叶的纷繁美妙。

2、让学生经历一些基本的探究活动过程。

(1)、按一定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较细致的观察。

(2)、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进行比较观察和测量。

(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注意进行方法的总结和创新。

3、获取一些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记录纸。

教学活动设计:一、引入1、秋天是落叶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各种树叶。

二、学生到校园捡树叶1、学生先说说捡树叶的注意点:爱护花草树木,注意安全等。

2、学生到校园内捡树叶。

(注意点:在活动前教师一定要对学校里的植被情况了解清楚。

学生可以捡到哪些落叶?数量如何?捡的时候会发生什么问题?如果校园较小,植被较少,学生捡到的落叶是否会过于单一?短时间内参加活动的学生过多,有些学生可能会遇到捡不到叶的情况。

如果让学生在课前校外完成捡叶活动,教学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收集情况。

)三、小组交流统计1、教师出示统计表,学生进行统计。

你一共捡了几片树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你们小组共有多少种树叶?数量最多的一种共有几片?2、小组填写好统计表,各小组间交流。

注意点:在进行统计前,教师要了解学生所捡叶的情况,对学生的统计活动做出充分的估计。

首先各小组所捡的叶的数量差异很大,多的达上百片,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统计和分类任务。

其次,像柏树之类的叶很难进行数量统计,教师事先要作指导准备。

四、同一种树叶的判断1、铺垫引导准备同一种树上收集的两片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有一定差异的叶,先出示其中一片,设问:这是怎样一片叶?再出示另一片,设问:这又是怎样一片叶?学生观察并描述。

再设问:两片是同一种叶吗?学生讨论。

2、判断分析请学生将最多的那种树叶全拿出来?设问:你们根据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你们根据什么,才说另外的叶不属同一种类?注意点:学生的分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后,可以让学生回过头来看看“二”中的分类结果有没有需要纠正的地方。

五、作业课外再去捡一些树叶,统计一下共有几种树叶。

一片完整的叶教学准备:1、各小组预备一些没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的叶。

2、各组不同颜色的同种叶数片。

3、学生描画叶片大小的方格纸。

教学活动设计:一、叶的颜色的观察1、谈话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对叶已经有了不少的了解,如果有人问你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么回答?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学生观察说说自己预备的叶,有哪些颜色?4、让学生按颜色的变化给叶排排顺序。

5、小组代表,出示各组的排列情况并说说排列的依据。

6、再次设问:如果有人问你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么回答?二、叶的形状观察1、叶的颜色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形状相同吗?2、学生观察,说说自己小组有哪些形状的叶?3、小组尝试根据形状给自己的叶分类。

4、小组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分类情况。

三、叶的大小观察1、(承前)让学生将其中一种形状的叶按大小顺序排列。

2、交流排列中遇到的问题,设问:大小相近的叶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大小呢?3、各小组研究探讨。

4、学生交流各组的方案。

5、教师总结比较叶大小的方法,适时提出描方格的方法。

6、学生描一描,试一试。

四、作业用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叶拼一幅图画。

寻访小动物一、教学要求1、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2、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二、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

▲一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会想到哪些动物?▲如果说:“大动物”我们会想起哪些动物?▲如果说:“小动物”我们又会想起哪些动物?▲我们一般是怎样来划分“大动物和小动物”的呢?2、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我们到校园里观察小动物,会去观察哪些地方呢?估计能观察到多少种动物呢?▲教师板画(准备好的卡片)学生说一种,教师画(贴)一种。

▲在我们附近还有哪些能找到小动物栖息和活动的地方?▲九月里如果让我们进行一次寻找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我们应留意哪些地方?▲学生回答不全面、不完整,教师补充。

▲让我们再来估计一下:●我大概要花多少时间来观察?●我大概能观察到多少种小动物?●我们全班有多少同学能认真完成这项活动。

●我们全班一共能观察调查到多少种小动物?3、观察和调查的方法。

▲寻访活动的任务设置和寻访活动的计划的讨论。

●主要任务:了解九月里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其他任务:各小组和个人自定。

●计划:关于寻访活动的时间、地点的安排和小组内部分工,调查记录的选择或设计等。

(让学生自由组合,并制定相应的计划等,交流汇报后,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调整、指导和启发)▲观察调查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或问题解决方法的讨论。

如:●关于一些不知名的小动物的记录问题。

●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的观察问题。

●还有同学和老师提出的其他问题。

4、观察调查活动的注意事项。

▲寻访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讨论:●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哪些小动物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从安全考虑,我们寻访活动需注意哪些事项?▲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讨论:●从爱护小动物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寻访活动过程中应注意什么?5、作业。

●在1周左右的时间里交一份寻访小动物活动的调查记录。

蜗牛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蜗牛,经历自己感兴趣的实践过程。

2、了解一些有关蜗牛身体及吃食物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观察用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记录笔纸、供蜗牛食用简单的食物、放大镜三、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同学们见到过蜗牛吗?说说蜗牛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

2、观察蜗牛身体a)分发蜗牛给学生b)提出按一定顺序来观察蜗牛的身体c)小组观察、讨论交流d)尝试描述蜗牛各部分的特点3、蜗牛壳的观察师述:关于蜗牛壳,你能观察到那些信息呢?引导讨论蜗牛的好处,蜗牛壳上螺线的秘密,蜗牛壳与蜗牛身体的重要关系。

4、蜗牛吃食物的观察a)提问:蜗牛如何进食,你看到过吗?清学生简单描述一下。

b)验证观察:蜗牛吃食物。

师准备几样食物:要想知道蜗牛会选择哪几样食物,将蜗牛放入食物盒里观察,同时观察它是如何进食的。

c)交流:蜗牛靠什么来吃食物?它最喜欢吃哪些食物?d)延伸:很远的地方的食物蜗牛发现吗?5、交流小结说出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

说出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

蜗牛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蜗牛的运动方式。

2.经历观察蜗牛运动的现实过程。

3.激发探索蜗牛运动秘密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