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体育课程大纲_2
体育教学大纲(二)
引言:体育教学大纲是教师对体育课程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安排,旨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本文将结合现行体育教学大纲,详细阐述体育教学大纲(二)的五个大点,分别是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评价与考核、教学资源支持。
概述:体育教学大纲(二)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体育教育,并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
本文将就该大纲的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一、课程目标设定1.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a.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b.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2.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个性发展:a.通过体育项目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b.通过个人表演和比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展示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育文化素养:a.通过系统的训练,提高学生在各个体育项目上的技能水平;b.培养学生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安排1.健康理论与实践:a.传授学生健康知识,如饮食、运动和心理健康等;b.组织健康教育活动,如义跑、健康讲座等。
2.基础体育项目学习与训练:a.传授基础体育项目的技术与战术知识;b.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比赛。
3.体育游戏与表演:a.组织学生进行各类体育游戏,如足球、篮球等;b.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如舞蹈、击剑等。
4.体育创新与创造:a.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项目的改良和创新;b.鼓励学生参与体育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创造。
5.体育知识与文化教育:a.传授体育知识,如体育规则和历史等;b.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品味。
三、教学方法选择1.鼓励个别训练:a.为学生提供个别训练的机会和环境;b.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能力,量身定制训练计划。
2.引导合作学习:a.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训练和比赛;b.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a.结合讲授、示范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b.使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大学体育教学大纲
大学体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全面发展身体,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技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育基本技能训练:例如跑步、跳远、投掷等; 2. 运动技能综合训练:包括球类、田径、游泳等多个运动项目的技能训练; 3. 体育教学理论知识:包括体育规则、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4. 体育项目学习:对于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一些体育项目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5. 体育游戏与竞技:通过体育游戏和竞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三、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教师讲解、案例分析和多媒体辅助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体育教学理论知识;2.实践训练:通过课堂实践和实验,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体育基本技能和运动技能;3.个案分析:通过讨论学生在体育项目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个案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协作精神;5.游戏竞技:通过体育游戏和竞技活动,帮助学生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表达能力、合作态度等方面的评价;2.实践技能评价:通过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的表现,如动作技巧、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3.作业报告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报告,对其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价;4.期末考核评价:通过期末考核,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5.学习态度评价:评价学生学习态度、主动性、积极参与等方面的表现。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本课程的主要教材为《大学体育教学教材》(编写:XXX)。
参考书目: - 《体育规则解析》(作者:XXX) - 《运动生理学导论》(作者:XXX)- 《运动心理学引论》(作者:XXX)六、教学进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0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约为2周。
大学体育教学大纲
大学体育教学大纲一、引言体育教学在大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积极的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还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竞争意识和自律精神的有效手段。
针对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目标,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大学体育教学大纲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增强体力、增加耐力和灵活性,提高协调能力和反应速度等。
2. 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通过学习和练习各种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体育兴趣和参与度。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通过团体项目的组织和比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精神,并培养学生面对失败的勇气和应对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自律精神:通过体育课程中的组织和管理,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自律精神,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内容1. 体能训练:通过体能训练活动,包括跑步、游泳、爬山等,培养学生的体力和耐力。
2. 体育技能:学习和练习各种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技能水平。
3. 团体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团体项目,如橄榄球、排球、足球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4. 舞蹈和健美操:通过学习舞蹈和健美操,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和身体形态,并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5. 健康教育:在体育课程中加入健康教育的内容,传授饮食和生活习惯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教学方法1. 结合理论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理论的学习,也注重实践的训练。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活动的规律和原理;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能素质。
2. 组织比赛和活动:通过组织比赛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水平,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和身体素质。
4.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大学体育》课教学大纲
《大学体育》课教学大纲一、课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大学体育》课英文名称:university sprots课所属单位(院(系)、教研室):大学体育部课面向专业:全院所有专业课类型:必修课学分: 4 总学时:64 (其中实践学时:60 理论学时:4 )二、课性质与目的1、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
把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与健身健康知识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主要手段,同时把与之相关的体育运动知识结合到课教学中。
因此我们把课目标确定为身体运动和身心健康两大目标。
2、身体运动目标的实现最显著的特点是通过身体运动来完成和实现课的目的和任务。
因此,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自觉地、积极地、经常地参与锻炼实现身体运动的参与目标。
第二个目标是实现体育运动的知识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掌握合理有效的健身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等,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第三个目标是体育运动技能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掌握一项或多项自己较为喜欢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并在某一方面形成一定的爱好和兴趣,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3、身心健康目标主要由三个三级目标构成,即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性目标。
身体健康目标是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和锻炼,使学生在耐力、力量、柔韧及协调性等主要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在形态机能方面达到较为理想的标准和要求;掌握健身原理与方法及有关的保健、营养及卫生等知识,为达到身体健康目标服务。
心理健康目标主要体现在情绪的调控能力和树立健康向上的自信心等方面。
社会适应性目标是通过体育教育及体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体育教育在此方面有着其它课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大学体育》课程授课大纲:S yllabus of the course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学时数: 112学分数:6开课学期:第一、二、三、四学期课程种类:通识教育平台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大学体育》是一般高等学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经过授课,使学生系统地认识体育运动的理论知识,掌握专项运动的基本技术、战术,具备临场竞赛的组织和实战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战胜困难,吃苦耐劳,一往直前的质量,最后达到锻炼身体,加强体质,] 提快乐趣,平生受益的目的。
二、课程授课内容第一章篮球主要内容和要求1、归纳2、基本技术3、基本战术4、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简介5、三人制篮球赛规则简介授课重点1、传接球、投篮、运球。
2、快攻与防守快攻。
3、人盯人防守与攻击人盯人防守。
4、地域联防与攻击地域连防。
授课难点:技术动作的熟练性、正确性和各技术动作的连结性及攻防配合。
第二章排球基本内容和要求1、排球运动归纳。
2、排球基本技术。
3、排球基本战术。
排球竞赛规则及裁判法。
4、沙滩排球的规则简介。
授课重点:1、阵容装备。
2、攻击阵形。
3、接发球及攻击。
4、接扣球及攻击。
授课难点:传球、扣球、技术之间的串联,战术的变化、战术意识的培养、攻击与防守的平衡。
第三章足球1、归纳。
2、基本技术。
3、基本战术。
4、规则简介。
5、室内五人制足球运动。
授课重点:1、踢球、接球、运球过人。
2、个人战术、局部战术、整体战术。
3、定位球战术。
授课难点:各种脚法以及身体各部位的停接球技术,选位、盯人、抢截、整体攻击配合和整体防守配合的战术意识。
第四章乒乓球基本内容和要求:1、归纳。
2、基本技术。
3、基本战术。
4、乒乓球知识及竞赛规则、规程。
授课重点:1、基本步法、发球、接发球、搓球、正手攻球。
2、发球抢攻、搓攻、推攻、拉攻。
3、击球时间、击球部位、击球点。
授课难点:正手攻球、发球、搓球、弧圈球、步伐搬动等技术动作的熟练性、正确性。
大学体育教学大纲
大学体育教学大纲1. 引言大学体育教学是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培养学生体质和提升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大学体育教学大纲,明确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以指导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
2. 教学目标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身体素质,如力量、速度、灵敏度、柔韧性等。
2.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和敏捷性。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加强学生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
4.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耐力,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
5.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预防和减少学生的身体疾病。
3. 教学内容本大纲将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相应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3.1 羽毛球•基本技术:拍法、接发球、截击等。
•战术技术:攻防转换、配合技术等。
•比赛规则:羽毛球比赛规则的介绍。
•身体状况:羽毛球对肢体灵活性和耐力的要求。
3.2 篮球•基本技术:运球、传球、投篮、防守等。
•战术技术:进攻战术、防守战术等。
•比赛规则:篮球比赛规则的介绍。
•身体状况:篮球对协调性、敏捷性和反应能力的要求。
3.3 游泳•基本技术: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等。
•战术技术:游泳姿势、节奏掌握等。
•比赛规则:游泳比赛规则的介绍。
•身体状况:游泳对心肺功能和耐力的要求。
3.4 健身操•健身操基本动作:伸展、弯曲、挺身等。
•健身操动作组合:不同动作的组合。
•健身操节奏:音乐和动作的配合。
•身体状况:健身操对肌肉柔韧性和心肺功能的要求。
4. 教学方法大学体育教学将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验。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示范正确的动作和技术,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
2.分组合作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训练和比赛,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
大学体育II实践教学大纲
体育II实践教学大纲Physical Education II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体育II 适用专业:全院专业实践学分:1 实践学时:32实践名称与学时安排实践一、体育课程目标与学生体能恢复实践内容:本学期体育课程目标介绍、学生身体恢复练习。
实践目的与要求:积极恢复身体机能,为学习本学期体育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注意要点:根据自身身体情况合理安排运动量。
实践二、复习上学期所学太极拳、学习球类组合技术实践内容:复习1-12式太极拳、球类组合技术。
实践目的与要求:巩固和提高太极拳和广播操技术动作。
注意要点:注意技术动作的连贯性、节奏,力求使技术动作与音乐或口令融为一体。
实践三、学习太极拳13-15式、复习广播操和球类组合技术实践内容:学习太极拳13-15式,复习广播操、球类基本技术动作。
实践目的与要求:基本掌握本13-15式太极,巩固和提高广播操等基本技术。
注意要点:学会观察同伴技术动作并作出合理的评价。
实践四、复习太极拳13-15式,学习16-18式、球类基础配合技术实践内容:复习太极拳13-15式,学习16-18式和球类基础配合技术练习。
实践目的与要求:熟练掌握太极拳13-15式,基本了解太极拳16-18式以及球类基础配合技术。
注意要点:球类基础配合技术要点。
实践五、学习太极拳19-21式、复习球类基础配合技术实践内容:太极拳19-21式、球类基础配合技术。
实践目的与要求:基本掌握19-21式太极拳技术动作,巩固和提高球类基础配合技术。
注意要点:技术动作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尤其是球类配合技术关键点。
实践六、学习太极拳19-21式、球类组合技术练习实践内容:太极拳19-21式、球类组合技术练习。
实践目的与要求:基本掌握太极拳19-21式,熟练掌握球类所学组合技术。
注意要点:各项技术转换和衔接要点。
实践七、复习太极拳13-21式、球类单个、组合技术练习实践内容:复习太极拳13-21式、球类单个、组合技术练习。
安徽大学体育课程大纲
安徽大学体育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引言一、大学体育课程发展动态21世纪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国民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现代化等方向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大学体育课程也同步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大学体育课程的变化动因来自新世纪的社会变革,来自社会发展的需求,由于这种需求是在发展过程中自然萌发的,因此,其发展趋势也是无法阻挡的。
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及社会中的人对体育的需求,这种需求规模的扩大,导致体育课程发展的规模的扩大,需求的变化则导致体育课程发展内容的变化,抓住了需求,就是抓住了体育课程发展的脉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体育课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体育课程对改善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增强学生体质”已成为教育界和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第三,学校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四,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教材的质量不断提高。
这些为体育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课程也出现了一些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体育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规定的过多过细,体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化,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运动成绩等,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
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990年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学校体育包括运动训练、课外活动等做出了有关规定,并指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和进取精神等。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大学体育2》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体育2》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Badminton 课程编号:040220007课程学时:32学时课程学分:1学分适用专业:全校本科专业课程性质:通识必修开课单位:体育教学部开课学期:(一年级下学期)先修课程:无二、课程性质、任务、教学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理念,以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坚持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为原则,以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为目标,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课程性质大学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大学体育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任务体育课程要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通过体育健康知识教育和运动技能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和科学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爱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提高健康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体魄;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形成顽强进取、团结协作、勇于拼搏、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深刻理解体育运动的内涵及其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安徽大学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
体育保健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不同性别、年龄、不同健康水平的人体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有关的医学问题,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后能应用医学知识和技术,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有效的医务监督,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防治运动性伤病。
本课程适用于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
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医务监督、按摩、常见运动损伤、常见运动性疾病,运动营养卫生,不同年龄,性别的体育保健学问题。
体育保健学的教学时数为72学时。
实验与实际操作的教学时数约为1:3。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1、使学生初步掌握体育保健学的基本原理以及人体运动过程中的保健规律和措施。
2、基本掌握体格检查、运动卫生、医务监督及常见运动性伤病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于体育运动的实践之中。
3、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对待整体与局部、机体与环境、功能与结构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①.人体测量与机能评定。
②.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
③.按摩理论与手法。
④.医务监督与营养卫生2、难点:①.运动损伤的处理。
②.按摩手法。
四、教学内容、形式及学时分配五、教学大纲内容第一章体格检查第一节询问伤病史和运动史第二节健康检查第三节姿势检查一、直立姿势检查二、脊柱形状检查三、腿的形状检查四、胸廓的形状检查五、足的形状第四节人体测量:体重,身高,坐高,胸围,肩宽,骨盆宽,皮下脂肪厚度,四肢围度,四肢长度等。
第五节人体测量的评价:生长发育的评价和身体成分的评价第六节机能检查心肺机能检查:一次定量负荷试验,台阶试验,五次肺活量试验,闭气试验等。
实验课要求学生掌握三大类检查的操作方法。
第二章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体育卫生第一节男大学生体育卫生一、男大学生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二、男大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三、男大学生的体育卫生要求第二节女大学生体育卫生一、女大学生身体发育及其运动能力的特点二、女大学生运动员月经周期的医学问题三、女大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卫生问题第三章运动性病症一、过度训练二、过度紧张三、晕厥四、运动性贫血五、运动中腹痛六、肌肉痉挛七、运动性血尿第四章体育锻炼与比赛的医务监督第一节健康分组:健康分组的意义,健康分组的原则,内容。
大学体育-普修大纲
皖西学院大学体育《普修》课程大纲《大学体育—普修》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大学体育普修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学时(学分):64学时(3学分)理论学时:4学时实践学时:60学时适用对象:非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开课单位/教研室:体育学院/大学体育教研室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目标1、指导思想教学大纲是依据《皖西学院本科教学计划》(2007年1月修订)编写的。
该课程是大学体育人才培养计划中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熟悉多项体育项目,掌握体育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身体锻炼的方法。
本课程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今后有效参与体育活动,强身健体,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育素质。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育锻炼的理论知识,掌握相关体育比赛的竞赛规则。
(4)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意识,领悟体育运动的魅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1、理论部分4学时2、实践部分60学时合计:64学时理论部分:4学时(★为教学重点)实践部分:60学时四、教学基本要求1、教学手段与方法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讲解示范法:是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既可在新授课中使用,也可在复习时使用,但讲解示范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目的是有助于学生正确地掌握技术动作。
2、模仿练习法:教师做动作,学生模仿教师练习动作3、分解练习法:将所学的技术动作分段练习,按照先分解动作练习——再完整动作练习的顺序教学。
4、重复练习法:对一个动作反复、多次地进行练习,目的是强化学生在掌握一个动作时,建立其正确的动作定型。
5、分组循环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按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组练习内容不同,按一定时间进行分组轮换练习,不仅能促进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大学体育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引言一、大学体育课程发展动态21世纪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国民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现代化等方向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大学体育课程也同步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大学体育课程的变化动因来自新世纪的社会变革,来自社会发展的需求,由于这种需求是在发展过程中自然萌发的,因此,其发展趋势也是无法阻挡的。
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及社会中的人对体育的需求,这种需求规模的扩大,导致体育课程发展的规模的扩大,需求的变化则导致体育课程发展内容的变化,抓住了需求,就是抓住了体育课程发展的脉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体育课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体育课程对改善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增强学生体质”已成为教育界和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第三,学校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四,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教材的质量不断提高。
这些为体育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课程也出现了一些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体育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规定的过多过细,体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化,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运动成绩等,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
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990年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学校体育包括运动训练、课外活动等做出了有关规定,并指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和进取精神等。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体育课程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中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编原则、评价标准等的要求,编写出安徽大学体育课程大纲,作为学度体育课程管理及评价的基础,也是指导体育教学、课余体育等的指导性文件依据。
二、课程理念更新在近年来的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过程,高校体育改革历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可以说理念的更新改变了过去知道纲要的要求,在构件课程模式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
但是,对于具体的一所高等学校来说,当要建立适合特点的课程模式之时,此时的理念更新并不是照搬《指导纲要》中提出的理念,而是根据《指导纲要》中提出的理念为依据,提出我校有个性化特征的、符合本校实际的新理念,我们不能忽视理念更新在构件体育课程模式中的重大作用。
既要反映符合本校特点的理念更新,又要符合《指导纲要》的共性理念,完全反映出学校特点的个性理念。
教育部将体育课程确定为活动课程,而我们可以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解为: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配合德、智、体、美全面教育,并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活动课程。
它包括:体育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操作、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健康等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体育课程目标和价值实现的有效保证。
(三)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课程关注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
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
在注意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体育课程大纲在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案和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评价等环节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留下了选择余地和发展的空间。
三、课程目标整合作为实施体育课程大纲的操作思维方式,包括了分解和整合两个方面。
当我们要介绍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时,可以把目标进行分解。
例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就把课程目标分为了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的五个领域: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这是认识课程目标体系的必要途径。
但我们构建体育课程模式时,就不能再采用分解的办法,也不宜采用对号入座的办法,而是要实现对课程目标的整合,把课程目标和学校的客观条件结合起来,根据教学的经验,对目标进行选择和整合,最终使课程目标转化为有利于操作的学习目标,这也是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整合。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整合的具体含义就是根据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结合学校的培养方向、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求以及学校具体发展目标对体育课程目标进行重新设计,使目标更加正确、切实地反映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
四、体育课程大纲设计思路安徽大学体育课程大纲是在充分理解《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的前提下,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经过调查、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课程大纲要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体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新观念。
(二)课程大纲力求构建我校新的体育课程体系,拓展课程内容。
它不再局限于体育教学,而是把课余训练、群体行动等内容纳入课程中,丰富了体育大课程观的内涵。
(三)课程大纲在全面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下,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力求达到既有前瞻性、科学性又实事求是,便与操作与管理。
术。
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二部分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一、体育课程目标概况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课程目标”一词往往被“体育教学目标”所取代。
并理解为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双边活动预期要求达到的目的或结果。
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体育课程是指广义的体育课程,它包括了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运动训练,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运动训练的有机结合。
体育课程目标包含了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并非对等关系,不能相互替代。
同时,课程标准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没有完成某一目标,因此,体育课程目标应是以学生为出发点。
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所以,我们将体育课程目标定义为:学校教育阶段学生通过体育教育过程(体育课堂教学、课余锻炼、运动训练等)预期达到的目标或结果。
通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目标,存在三个缺陷:第一,以总体目标代替具体目标,导致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程目标过于笼统,缺乏层次性。
总体目标是我国学校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思想指导下,对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规定。
而具体目标则是体育实践环节为满足学生需求和实现具体的教学或训练的要求而设定的目标。
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将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定为;“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以总目标取代具体目标,部分对象,不分层次,直接导致教学、训练实践中师生对目标的模糊。
第二,侧重现性目标,忽视隐性目标。
即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根据评价标准可以测量呈显性态,而情感领域的目标较难把握,或者实践中没有明确的情意目标,导致了体育教育实践中单纯的知识教育、单纯的技术教育或单纯的体质教育。
第三,对具体目标的认识有待加深,目标领域有待扩展。
二、对《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课程目标解读2002年,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施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制定了新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作了详细的规定。
总体目标;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
总体目标将体制与健康分开叙述,阐明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强体质依然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真正的健康是指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将提高体育素养作为总体目标来阐述,说明对体育的认识从过去“身体发展的教育”转变为“以运动为基础的教育”。
以运动为基础促进了人们对学校体育认识的深化,拓展了体育教育的领域:生物学领域、历史学领域、社会学领域。
提高体育素养的丰富内涵,它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导,培养能力为重点,身心发展相协调,终身体育为方向。
体育素养级包含了身体的、心理的素质,有突出了体育作为一种体育素质或能力,应该包括:认知要素、技能要素、操作要素、情感要素。
认知要素:具备一定的体育卫生、环境、保健、营养、养生知识,肢体健康评价的知识,欣赏体育比赛的能力;技能要素:健身运动技能、运动创伤处理技能、生存自救能力;情感素质:喜欢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操作素质: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制定锻炼计划或运动处方,运动创伤处理,评价和测量体质健康状况等。
从终身体育的角度看,发展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应该成为体育课教学的中心。
具体目标:《纲要》将大学生体育课目标划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五个领域: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在层次上,大学体育课程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纲要》将大学生体育课程目标划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个层次。
前者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反映了课程目标的强制性;后者则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又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体现了课程目标的自由度。
在领域目标上,将体育课程目标从知识上、技能、情感领域对体育课程的特点进行了扩展,使大学生体育课程目标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