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土资材料开展创意手工活动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乡土资源材料开展手工活动之我见
文山市第一幼儿园金晓茹
手工活动是幼儿园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靠手的技能和使用简单工具对各种材料进行加工的一种造型操作活动。

因为手工活动的游戏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因此,手工制作活动是非常深受幼儿喜欢的一项活动。

它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幼儿认真观察、有意注意以及耐心细致的习惯,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形成立体空间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手工活动中幼儿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耐心细致,有序的习惯都会得到锻炼与培养。

材料对手工活动开展有着至关的重要性,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适应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和自主性,发展幼儿的积极情感。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教育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废旧材料等),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这一观点我国早在数十年前就已提出,如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程”、“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陈鹤琴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等。

由此可见,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活教师,我们应该善用它、用好它。

我园虽地处文山州府所在地,但是文山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化城市,周边环境自然资源丰富,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各种草茎、树叶、植物的种子,蔬菜瓜果,还有各种各样的农作物秸杆,河边到处可见形态各异的鹅卵石、螺丝、芦花,
加之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随处可见,随手可得,这些独特的材料可塑性强,稍作加工点缀,就是一件惟妙惟肖、生动逼真的作品。

笔者认为,发掘与利用好幼儿身边的这些自然资源材料,不仅仅使幼儿园教育乡土化、个性化、多样化,更有利于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使幼儿在园的教育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使幼儿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与自然的感知与了解。

一、利用乡土材料进行手工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促进幼儿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爱因基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玩好动、拆拆拼拼喜欢新生事物是幼儿的天性。

孩子们对同一种物品的专注时间很短,可以说他们时刻在搜寻不同的东西,在孩子眼里,永远是没玩过的东西最有吸引力,一成不变的手工材料绝对不会引起幼儿强烈的创作兴趣。

因此,当我们把幼儿所熟悉的蔬菜瓜果、枯枝树叶、野花野草、泥块卵石等呈现在幼儿面前时,他们欣喜若狂,爱不释手,充满好奇,这些材料极大地诱发了他们的创作兴趣和热情。

此外,自然材料和废旧材料皆具有较强的可变性和可塑性,使得幼儿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不但动手能力能得到锻炼,还能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2、有利于丰富美术材料资源,培养乡土情怀与民族认同感。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个地区、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乡土资源、文化特色、民俗风情。

文山州是全省农业大州,在这块红土地上世代生活着11个民族,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幼儿的生活非常切实地植根于他所处的乡土资源土壤中。

当废旧的甑底、筲箕、簸箕、蒲扇、草席……自然界那些不起眼的小花小草、泥块卵石、南瓜玉米等经过幼儿的巧手雕琢呈现在校园时,便凸现出浓浓的乡土资源文化气息。

学校通过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活动内容和活动材料,还能让幼儿认识到家乡丰富而优秀的地方资源,感受到家乡人民用聪
明的才智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爱,进而增强他们的乡土情怀和爱家乡的情感。

3、有利于降低教育成本,增加美术教育效益。

大自然毫不吝啬,它给了我们丰富、可贵的乡土自然资源。

这些乡土资源是可以重生的资源,是最省钱的资源,同时也是最自然、最原始的资源,特别是对乡村里的幼儿园来说,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易得的自然材料和废旧材料,使幼儿的活动也更丰富,更有地方特色。

因此充分利用地方乡土美术资源,能降低学习成本,减轻学校和家庭的负担,使得美术手工教学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程度大大提高,此外,此举还符合党中央“八项规定”中“勤俭节约”的精神。

4、有利于凸现园所文化,形成办学特色。

特色是幼儿园独有的个性,是园本文化的灵魂。

幼儿园特色就像一个人的个性,是品质和自信的表现,也是幼儿园自身形象的展现。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园本文化的外在体现。

学校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美化育人环境,就会把浓郁的地方特色带入学校,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因此,利用乡土资源材料美化环境,有利于凸现园所文化,形成办园特色,提高办园质量和办园品位。

二、利用乡土资料进行手工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材料的收集
1、材料收集应坚持“三大原则”
①安全性原则:乡土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但不是每一种材料都适合幼儿使用,有的带有一定的不安全性,如带刺的树叶、秸秆就很
容易划破幼儿的手,所以,我们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在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安全性,要进行一定的筛选。

②及时性原则:在现实中,很多乡土材料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点,如春天的花草,秋天的各种种子、果实、秸秆等。

错过了这些特定的季节,便很难再收集到。

因此,要依据季节变化,及时收集材料。

③方便性原则:乡土资源的种类比较繁多,收集后若不加以归类整理,将给使用时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收藏之前要先清洗干净并进行严格的消毒,然后将各材料分类摆放,比如种子分一类,沙石分一类,农作物分一类,废旧物品分一类,这样下次需要时便可以及时取出使用。

2、材料收集应采取“三条途径”
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材料会使学生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

大自然是一个丰符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学生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

作为学校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三大途径来收集材料。

一是通过幼儿收集。

幼儿收集的手工活动材料主要是通过采集、参观等活动收集的。

如:春游秋游收集的落叶、树枝、野花、稻草和石头,家庭中的废旧材料等,在幼儿收集的材料中主要是自然材料。

二是通过教师收集。

教师是手工活动的组织者,什么样的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可以作为幼儿手工活动材料,教师最有发言权,也最能挖掘和发现更多的材料,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要注意收集自然材料。

三是通过家长收集。

紧紧依靠教师、幼儿收集的一些自然材料
显然很难满足手工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材料收集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挖掘和利用家长资源,学校应通过重点活动展示自然材料在手工活动中的利用价值,更新家长的理念。

让他们带着丰富的经验积极参与到手工活动的材料收集中来。

(二)材料的投放应注意把握好“三性”。

①材料投放应有目的性
手工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的,是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的。

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与材料之中,是手工活动的一大特点。

也就是说,投放材料应有目的性。

我们在开展手工活动中非常注重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比如制作“可爱的小兔”我们就为孩子们多提供块状的材料和拼接材料,如;酸白泥、萝卜、蕃茄、竹签、牙签等;又如贴画“美丽的花瓶”,我们为孩子们提供锯末、各种各样的种子、蛋壳、碎布等材料。

这些材料的提供都是有所指向的,目得性强,能够很好的帮助幼儿完成手工作品。

②、材料投放应有层次性
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前,能够预先思考。

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投放。

因此,在材料的投放上,教师应注意按幼儿的实际水平,分层次投放材料,如粘贴活动中按照年龄特点小班幼儿注重做蔬菜和水果的娃娃等大点的材料;大班小朋友则选择编织、种子粘贴等精细又难度较高的活动,还要求幼儿与他人合作到独立完成一件作品来体验成功的喜悦。

③材料投放应具丰富性
丰富的材料能够诱发和满足幼儿的创作需求。

所以,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可选择的材料除丰富多样外,还应在材料数量的准备上做到充足充分,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

比如:种子类可以提供形状、大小、颜色不一样的种子;编织材料可以提供棕榈叶、稻草、布条、彩带、皱纸、毛线、纸板等,这样,在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加以选择,体现了幼儿手工活动的自主性,给以幼儿较大的创造空间。

(三)材料的使用应做到“三个开放”
①“指导开放”
在手工活动中,教师的组织要灵活、机智、开放,遵循幼儿自发创造的原则,在充分激发幼儿潜意识创造思维的同时,渗透着理性指导,让幼儿真正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

在活动中要注意四点,一是可以通过对实物或范例的欣赏来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但不能提供让幼儿模仿的对象,要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法探索实践,如,纸盒造型中,鼓励幼儿将纸盒横放、竖放、或是几个拼在一起,或添上其他材料来想象,这样,幼儿会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可以设计出楼房、汽车、机器人等,使幼儿的思维具有自己的独创性。

二是要给幼儿充裕的时间探索材料,引导幼儿从材料的形状、颜色、质地等进行想象,并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思想。

三是当幼儿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时,要立即给予帮助,使思想得以畅通。

但这种帮助不是直接告诉解决的办法,而是提供创作线索,帮助幼儿继续创作思维。

四是尊重幼儿的创造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不强求统一。

②“评价开放”
当前许多家长和教师评价幼儿的手工作品仍然以做得‚好不好‛‚做得像不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式挫伤了孩子学习手工制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要知道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努力的成果得到别人的认同。

幼儿也不例外,而且这种渴望得到赞赏的心理比成人更强烈。

在评价幼儿作品时我们倡导开放式的评价(即积极的评价),具体做法为:一是深刻学习《纲要》精神,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评价观。

二是遵行先倾听后评价的评价原则;三是学会用赏识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如:‚这间房子盖的太有创意了‛,‚这个苹果做得太好了,老师看了都想吃‛等;四是不限制幼儿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③关系开放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我们所提倡的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开放式关系。

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共同参与学习和讨论,教师对待学生象朋友一样真诚,尊重并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比如:当幼儿的创作作品千奇百怪,有时甚至看上去和主题不着边际,但孩子们却乐在其中时,教师就要给以足够的“宽容”和积极的引导,而不是一味
的指责。

在这种宽松、平等、尊重的气氛中,幼儿敢于大胆的想象和创造,创新和创造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具有乡土特色的美工活动中蕴藏着许多智慧和活力,它的材料来自于幼儿的生活。

通过乡土资源在美工活动中的合理利用,不但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使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的教学思路,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使幼儿园的美工活动更具时效性,也更具地方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