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3文言基础突破二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 11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 11

高考命题点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文言文翻译对理解文言文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文学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的是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和做题的细心程度,是文言文的考查重点,也是高考的难点。

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可按以下方法进行。

一、找准三处着眼点——明确考查点在哪里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

命题人设置文段中的某一句作为翻译题,说明此句有特殊之处。

或考其中的某实词、某虚词,或考其中的某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所翻译的句子的命题点在哪里,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

[即时小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要求:在翻译句子之前,请先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并加以解释。

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

登政和八年进士第。

靖康初,除某某司直。

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

建炎四年,诏:“故监察御史常安民,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

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

〞召同至行在,至那么为大宗丞。

某某元年,乞郡,得某某。

三年,召还,首论朋党之祸:“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那么邪正分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X善类,勿为小人所惑。

〞时韩世忠屯某某,X光世屯建康,以私忿欲交兵。

同奏:“昔汉诸侯王有过,犹责师傅,今两军幕属赞画无状,乞先黜责。

〞上以章示两军。

吕颐浩再相,同论其十事,且曰:“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

〞颐浩罢相。

论X浚丧师失地,遂诏浚某某居住。

同与辛炳在台同好恶,上皆重之。

伪齐宿迁令X泽以二千人自拔来归,泗州守徐宗诚纳之,韩世忠以闻。

朝论令世忠却泽等,而械宗诚赴行在。

同奏,诏处来归者于某某,释宗诚罪。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1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 披文入情悟精华 隐形考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1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 披文入情悟精华 隐形考点

(6)鳞次栉比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处所、地方,这里指曲水之旁 (2)名词, 下一等 (3)动词,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4)动词,驻扎 (5) 名词,次序 (6)动词,有次序地排列
二、古今异义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____________
(7)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____________
[题组一 对点练]
一、一词多义
1.属(10 年 12 考)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
____________ (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
(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衡少善属文(《张衡传》)
(8)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退而致仕
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情致 (2)动词,到达 (3)动词,招致、招 来 (4)动词,得到 (5)动词,表达、表述 (6)动词,集中(力 量、意志等) (7)副词,极,尽 (8)动词,招请,招集 (9)动 词,归还,交还
属于 (4)动词,连缀 (5)动词,通“嘱”,嘱托 (6)名词,等
辈、类 (7)名词,等,辈 (8)动词,接连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
答:
[答案] ①助词,推测语气,可译为“吧”;②介词,相当 于“于”;③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④助词, 用在句中表停顿;⑤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⑥句末 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2.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①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笑也。然②于.吾等,则 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③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 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④于.昔。吾乡之美 已闻⑤于.四方。世人皆欲老⑥于.吾乡,此乃多人言⑦于.我也, 非吾杜撰耳。⑧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⑨于.是,不亦乐乎?
答:
[答案] ①助词,凑足音节;②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 于”;③介词,可译为“到”;④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⑤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⑥介词,表示方位,可译 为“在”;⑦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⑧同 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⑨介词,可译为“在”。
3.判断“为”在文中的意义。
5.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①以.也。”若②以.己美于潘安, 则出无伤;否则,③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 ④以.书卷为伴,弃夷⑤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 怯,慕“凌九霄⑥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⑦以. 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⑧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⑨以.帝位予我,亦弃 之也,岂⑩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⑪以.吾有如此之意,故 方能长享逸乐。
“天行有常,不①为.尧存,不为桀亡。”此②为.至理,当 ③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④为.巫所惑。巫者,以诡⑤为.业,其 所⑥为.皆⑦为.利也。故⑧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 ⑨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⑩为.?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

文言基础突破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高考对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隐含在翻译题目中考查。

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解答题目。

本部分我们将细致讲解《考试说明》规定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的表现形式,各种词类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的熟悉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词类活用六大类型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去推断。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

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

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

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此赵宣孟之所以免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

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

贤士不可以骄恣屈也。

昔赵宣孟之绛,见骫[注]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

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

”宣孟与脯二,拜受而弗敢食也。

问其故,对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

”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

”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

【注】骫(wěi):弯曲。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1)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

译文:解析:句中的第二个“食”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供养”。

注意“乘”“礼”等词的翻译。

答案:国家即使小,它的粮食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也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也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 2 文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 2 文

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贺钦,字克恭,世家定海,父孟员,以戎籍隶辽之义州卫。

钦少颖敏,习举子业辄鄙.之曰:“为学止于是耶?”取《近思录》读之,有省。

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

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

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

既.别,肖其像事之。

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

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

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

玺书至而母适.病死,乃上疏恳辞。

(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 1.与“习举子业辄鄙.之曰”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B.孔子鄙.其小器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解析:选B。

文中的“鄙”为动词,意为“轻视”,B项与之相同。

A项,形容词,粗野而又地位低微。

C项,名词,边界地方。

D项,形容词,庸俗,见识浅。

2.与“即日上疏解.官去”的“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D.上心知公材,怜其枉,部议力持之,乃命解.官归里解析:选D。

文中的“解”指辞官,D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

B项,动词,解释,解答。

C项,动词,理解。

3.与“既.别,肖其像事之”的“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既.克,公问其故B.肴核既.尽,杯盘狼籍C.既.来之,则安之D.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解析:选A。

文中的“既”为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或“……以后”,A项与之相同。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 7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 7

高考命题点一文言文断句高考命题点一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这一考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加强之势,主要有两种题型:客观选择题和主观断句题。

高考全国卷一般采用第一种形式。

客观选择题相对容易一些,但无论是哪种题型,其解题的思路及基本方法都是一样的。

一、断句要牢记一个前提,遵循一个原那么,善于借助词、句、结构关系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

拿到一篇古文,首先要反复阅读全文。

从段到篇,理解词义,了解结构,揣摩语气,大致弄清文章所写的事情、所表达的观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X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其次,遵循一个原那么——先断后点。

即在上一步基础上,按文章的文意和结构先用顿号断开,然后再考虑该用什么样的标点符号。

点标点时,可按先易后难的原那么,先点容易的,然后逐步缩小X围,难点的地方要经推敲后再确定。

再次,要善于借助词、句、结构关系等断句。

在具体断句与加标点时,要运用初、高中时学到的有关字、词义、句式等的知识,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

二、断句的基本方法技巧(一)凭借名(代)词断句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名词或代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

名词常作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

如《鸿门宴》中“于是X良至军门见樊哙〞,先用全称,后文“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遂入〞等就不再提姓。

常见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假设,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此、是、斯、兹、夫,表示“这〞。

[即时小练]1.(2016·高考全国卷Ⅲ改编)请用“/〞给下面文段画线的句子断句。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1文言文阅读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1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本专题在生疏考情、学会读文的基础上,依据高考的变化,预备从新考点“断句和文化常识”入手突破,虽为新考点,但考查的是考生的句读技巧和学问积累,实际难度不大,从这两个考点入手能减轻考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增加自信念。

然后,重点突破“概括分析”和“翻译”两大考点,这两个考点是热点,也是难点,所以重点突破。

最终,再突破“实词和虚词”这个轮换考点,或者说是隐性考点,在高考题中没有特地出题考查,但在文言文翻译题中这两个考点却是评分时的采分点。

这样既能增加翻译文言文语句的力量,还能防备今年高考直接设题。

这样支配,让我们备考没有盲点,让文言文这一高考难点成为我们成果的增分点。

一、(2022·高考全国卷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真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愿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法规;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_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1高考体验真题呈现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_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1高考体验真题呈现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本专题在熟悉考情的基础上,首先突破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近年来这几个考点在高考题中虽没有专门出题考查,但在文言文翻译题中却是评分时的采分点。

这样既能增强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还能防备今年高考直接设题。

然后按近几年高考题型文言文断句、识记常见的文化常识、分析综合、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为四个考点各个击破。

这样安排,让我们备考没有盲点,让文言文阅读这一高考难点成为我们成绩的增分点。

一、(2017·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2文言基础突破一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2文言基础突破一

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虽然近年来全国卷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不单独设题,但是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理解。

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包含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考查,翻译题更是直接考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

因此,它们是阅读解答文言文的基础。

在讲解考点前,先让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系统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说明》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主要是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详见“备考锦囊”]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一、夯实文言实词三类知识点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

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

其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合起来作为一个突破点。

(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

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等。

以“引”为例:意义例句本义拉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引申义牵、拉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拉长引.吭高歌(成语)抽、拔出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本纪》伸着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拿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援引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引导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掉转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1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 披文入情悟精华 考点2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4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1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 披文入情悟精华 考点2

8.遂通五.经.,贯六.艺. 五经:
六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9.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乞骸骨:
[答案] 1.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 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2.足下:是 古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3.陛下:对帝王的尊 称。“陛”,是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这里的“陛下”是台阶 前面。4.婚姻:此处指儿女亲家。5.朕:先秦时,指我、我的。 自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如同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也是由课 内到课外的一个牵引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 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就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
以 2016 年高考全国卷乙为例:
考查点
相关教材
首相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南录后序》)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 建储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点二 识记常见的文化常识
从 2015 年起,高考全国卷新增加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 2017 年新大纲明确提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充分 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在“古诗文阅读” 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内容,对 “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内容和形式一定会有所增加和 改变。 古代文化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 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 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
6.结发:①束发,古代人成年之后开始束发,因而“结发”指成 年;②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代指结婚。7.九宾: 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8.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合称。六艺: ①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②六经:《易》《书》《诗》 《礼》《乐》《春秋》。9.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 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_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2文言基础突破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_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2文言基础突破

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贺钦,字克恭,世家定海,父孟员,以戎籍隶辽之义州卫。

钦少颖敏,习举子业辄鄙.之曰:“为学止于是耶?”取《近思录》读之,有省。

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

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

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

既.别,肖其像事之。

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

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

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

玺书至而母适.病死,乃上疏恳辞。

(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 1.与“习举子业辄鄙.之曰”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B.孔子鄙.其小器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解析:选B。

文中的“鄙”为动词,意为“轻视”,B项与之相同。

A项,形容词,粗野而又地位低微。

C项,名词,边界地方。

D项,形容词,庸俗,见识浅。

2.与“即日上疏解.官去”的“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D.上心知公材,怜其枉,部议力持之,乃命解.官归里解析:选D。

文中的“解”指辞官,D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

B项,动词,解释,解答。

C项,动词,理解。

3.与“既.别,肖其像事之”的“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既.克,公问其故B.肴核既.尽,杯盘狼籍C.既.来之,则安之D.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解析:选A。

文中的“既”为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或“……以后”,A项与之相同。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

高考命题点三分析综合文言文阅读的分析综合包括如下考点: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综合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的事件或所主张的观点归纳概括,理解分析。

近年来,高考试卷均把对文意总体把握的考查作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呈现在高考试题中,可分为两种题型:一是筛选信息题,二是概括分析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并考查)。

全国卷考查概括分析题。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项很多时候是结合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区分开来。

三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在试卷中,表现为一个综合分析选择题。

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每年必考。

这类题常常以选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者设置错项陷阱的类型,进而掌握应对方法,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如何判断——明确五大比对角度、十个命题设误点角度一:比对人物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7·高考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选项]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

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分析] 根据原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可知,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的是“谢混”而不是“谢弘微”。

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穷俭约,但嗣父产业很丰盈,他只接受了嗣父的数千卷书,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

[配套K12]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

[配套K12]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

文言基础突破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一、词类活用指出1~20题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1.手.注善药________________2.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________________3.晞一营大噪,尽甲.________________4.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________________5.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

”________________6.奈何欲以乱败.郭氏________________7.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________________8.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________________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________11.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________________12.则或咎.其欲出者________________13.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_______________15.今京不度.,非制也________________16.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________________17.多行不义.必自毙________________18.庄公寤生,惊.姜氏________________19.爱共叔段,欲立.之________________20.则请除之,无生.民心________________答案:1.手:名词作状语,亲手 2.旦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3.甲:名词作动词,披上铠甲 4.衣:名词作动词,包扎 5.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6.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败、败坏7.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打坏8.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9.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10.极:名词作动词,尽情享受11.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12.咎:形容词作动词,指责13.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穷:形容词作动词,到尽头14.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15.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16.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17.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18.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惊 19.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 20.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产生21.下列各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找出来,然后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活用类别。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_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言实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_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言实

文言实词识记一 120个实词巧记1.爱(1)动词①疼爱,爱护。

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②喜欢,爱好。

如: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③爱惜,珍惜。

如: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④同情,怜惜。

如: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⑤羡慕,欣赏。

如: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赠孟浩然》⑥爱戴。

如: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李将军列传》(2)形容词①可爱。

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志》②吝啬,吝惜(此义项虽很少用,但是古今意思差别较大)。

如: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推导助记】“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思,“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等义。

【成语助记】爱莫能助爱屋及乌节用爱民爱不释手爱毛反裘2.安(1)形容词①安稳。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②安逸。

如:然后得一夕安.寝。

《六国论》(2)动词①抚慰,安抚。

如: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并序》②安适。

如: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并序》③养生,安身。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3)疑问代词哪里。

如:沛公安.在?《鸿门宴》(4)疑问副词哪里,怎么。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推导助记】“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

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成语助记】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来之,则安之安之若素安然无恙安土重迁3.被读音一:bèi(1)名词被子。

如: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之死》(2)动词遭受,遇到,蒙受。

如: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3)介词表被动。

如: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并序》读音二:pī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基础突破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之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辍耕之.垄上3.奉之.弥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侵之.愈急________________5.子孙视之.不甚惜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汝识之.乎________________8.可以知之.矣________________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________________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____________11.余之.力尚足以入________________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________________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________________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____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________________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17.顷之.,烟炎张天18.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______22.夫晋,何厌之.有答案: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不译;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解析:选BD。

A.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助词,提前宾语;C.往,到……去;D.助词,提前宾语。

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①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②之.应。

久③之.,此僧以箪食瓢饮④之.助至南海,夸⑤之.于唐僧:“此何难⑥之.有?”唐僧曰:“汝⑦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⑧之.言亦过矣。

”答:答案:①动词,可译为“到、往”;②代词,可译为“他”;③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④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⑤代词,可译为“这件事”;⑥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⑦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⑧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一个僧人想要去南海,向唐僧询问(打算邀请他同去),唐僧不回应他。

过了很久,这个僧人凭借着盛饭吃的箪和舀水喝的瓢的帮助到达了南海,(回来后)向唐僧夸耀说:“这件事有什么困难的呢?”唐僧说:“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确值得钦佩。

但是你的话也说得太过了吧。

”以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________________1.皆以.美于徐公________________2.自以.寿不得长________________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________________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________________7.宫之奇以.其族行________________8.农民以.鬻子者________________9.无以.,则王乎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不赂者以.赂者丧________________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________________17.请其矢,盛以.锦囊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余船以.次进________________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________________21.高祖以.圣武定鼎________________22.以.相国守代________________23.以.资政殿学士行________________24.险以.远,则至者少________________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________________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________________27.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28.作《师说》以.贻之________________29.举以.予人,如弃草芥________________30.而皆背晋以.归梁________________31.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答案:1~3.动词“以为”“认为”;4~5.动词“用”;6.动词“做”;7.动词“率领”;8.动词“有”;9.动词通“已”,“停止”;10~12.介词“因为”“由于”;13~14.介词“在,从”;15.介词“在……的时候”;16~18.介词“拿,用,把,凭”;19~20.介词“按照”;21.介词“依靠”;22~23.介词“凭借……的身份”;24.连词,表并列;25~26.连词,表因果;27.连词,表修饰;28~29.连词,表目的“来,用来”;30.表承接;31.副词,通“已”,已经。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G.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解析:选BG。

A.目的连词;B.把;C.并列连词;D.表修饰;E.因为;F.凭借;G.把;H.在。

三、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①以.也。

”若②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③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故自当④以.书卷为伴,弃夷⑤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拥火⑥以.入深穴”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⑦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⑧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⑨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⑩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⑪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⑫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⑬以.权贵交,⑭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⑮以.”之叹。

答:答案:①名词,可译为“原因”;②动词,可译为“认为”;③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凭借”;④介词,可译为“把”;⑤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⑦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⑧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⑨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⑩介词,可译为“因”;⑪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⑫介词,可译为“在”;⑬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⑭连词,表界限或范围;⑮动词,可译为“用”。

“古代的人秉烛夜游,的确是有原因的啊。

”如果认为自己比潘安还英俊潇洒,那么出来走走也没什么妨碍;否则,凭借我这副面容出现在街市上,就恐怕要吓到人了。

所以我自己应当把书卷作为伙伴,消除掉因为平而近就随众人游玩,危险而遥远就不敢到达的怯懦,仰慕“拿着火把进入深穴(探险)”的勇气,陶醉在“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的美景之中……畅游于书海之中来穷极那天地之间的快乐,像这样,(即使)把皇帝的位子给我,我也会弃之不顾的,难道(我会)因为一顶皇冠的缘故就抛弃精神的悠然闲逸吗?(正)因为我有这样的志向,所以才能够长久地享受闲逸和快乐。

我虽然在康熙六年(就)到京城(了),但是始终没有跟权贵交往。

以上就是我内心的表白,希望你能体察,因此没必要有“忠臣贤能之人不被任用”的感叹。

而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________________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________________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________________3.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________4.余闻而.愈悲________________5.庄宗受而.藏之________________6.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________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________________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___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________________16.盛以锦囊,负而.前驱________________17.徐而.察之________________18.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________________1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________20.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________________21.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________________22.既而.儿醒,大啼答案: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7.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8.连词,表假设“如果”;19~20.连词,表因果,“因而”;21.代词,通“尔”,“你”“你的”;22.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B.①⑦/②③/⑤/④⑥A.①⑦/②④/③⑤/⑥D.①④/②③/⑥⑦/⑤C.①⑥/②④/③⑦/⑤ 解析:选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