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与逃避_论_迈克尔_K的生活和时代_中的风景_尹锐

合集下载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空间叙事及表征研究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空间叙事及表征研究

第40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月 Vol.40 No.2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Mar. 2018────────── 收稿日期:2017-10-19 修回日期:2017-12-16 作者简介:张晓明(1981-),女,安徽宁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73-《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中的空间叙事及表征研究张晓明(湖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摘 要:《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作为库切早期的作品,以其寓言式的精巧结构和开放式的思考引起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和争议。

结合空间叙事理论,从存在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来挖掘小说中的叙事艺术以及空间表征意义,了解库切从历史视角下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反思。

关键词:J.M.库切;《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空间叙事;空间表征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8)02-0073-04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8.02.015On the Spatial Narr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Life & Times of Michael KZHANG Xiao-ming(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uzhou University, Huzhou 313000, China)Abstract: Life & Times of Michael K is J.M Coetzee’s early work. It aroused a lot of readers’ and critics’ concerns and arguments for its structure and connotation. The thematic meaning of the work is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eographical space, social space and psychological space to explore the spatial narr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which can help the read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etzee’s reflection on personal life and country’s fate.Key Words: J.M Coetzee; Life & Times of Michael K ; spatial narration; spatial representation一、空间叙事与《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J.M.库切(J.M. Coetzee )的作品因其精巧的结构和深邃的内涵引起诸多读者和学者的关注。

伊尼斯与麦克卢汉

伊尼斯与麦克卢汉

加拿大传播学派的双星:伊尼斯与麦克卢汉作者:何道宽 文章来源:《深圳大学学报》 点击数:1191 更新时间:2006-6-1320世纪下半叶,多伦多大学升起两颗学术明星:麦克卢汉(Herbert Marshall McLuhan ,1911-1980)和伊尼斯(Harold Adams Innis ,1894-1952)。

他们背景殊异,却情趣相同,共同建立了传播学的一个学派:媒介决定论派。

麦克卢汉传世的传播学著作,包括独著与合著的,共十余部。

影响最大的当数《理解媒介》(1964)、《机器新娘》(1951)和《谷登堡星汉璀璨》(1962)。

伊尼斯给世人留下了两部经典:《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

这两位奇才本来并不搞传播学。

伊尼斯教政治经济学,早期专攻加拿大经济史,40年代后期转攻传播史。

麦克卢汉教英美文学,40年代后期开始转向,研究大众文化。

与伊尼斯同时代但略晚的麦克卢汉,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个学派,成为20世纪最具原创性,又最富有争议的媒介理论家。

加拿大人文社会科学这一对双星,继续照耀着21世纪的媒介研究和传播研究。

关于伊尼斯和麦克卢汉的先驱和继承关系,2000年《澳大利亚国际传媒》春季特刊号“重温麦克卢汉”,做了简洁明快的论述。

现摘录其中的一段,予以说明:“要认识麦克卢汉,有一个问题至关重要,那就是要了解走在他前面的伊尼斯。

伊尼斯确定了媒介的属性: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社会组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他的研究给麦克卢汉提供了灵感。

”一、何谓媒介、传播、偏向与帝国?伊尼斯的《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问世,已经50余年,至今却仍被奉为圭臬。

作者伊尼斯去世,已经整整50年,但迄今为人称颂。

奥妙何在呢?因为他开启了一个新的传播学派,即媒介决定论派,他就是这个学派的开山祖师。

麦克卢汉认为,伊尼斯是芝加哥学派最杰出的代表。

他在芝加哥大学师从西方社会学巨匠帕克(Robert Park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克尔凯郭尔:要读懂生活必须向后看,但要活出精彩就得往前走

克尔凯郭尔:要读懂生活必须向后看,但要活出精彩就得往前走

克尔凯郭尔:要读懂生活必须向后看,但要活出精彩就得往前走少数派悦读 2021年11月16日按:索伦·奥贝·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年5月5日-1855年11月11日),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

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

后继承巨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

是欧洲哲学发展发生方向性转折的重要人物,被誉为“存在主义之父”。

他的文字以晦涩著称,本期择取与人生有关且明晓易懂片段推送给各位。

太快了反而不快乐文:克尔凯郭尔译:冯至(原载《沉钟》半月刊1933年第21期)要读懂生活必须向后看,但要活出精彩就得往前走。

——克尔凯郭尔▍一个年轻的人从前有一个年轻的人,他禀性聪明像是亚西比德(苏格拉底的学生),他迷途在世间。

在他的苦难中他向四围寻找苏格拉底,但是在现世他寻不到。

他就祈求群神,把他自己变为一个智者。

看呀!他是这样骄傲于他是一个亚西比德,他由于群神的福惠却变得这样地羞愧自卑:恰当他得到他足以自傲的事体时,他觉得他比一切的旁人都更渺小。

▍无聊一切人都是无聊的。

“无聊”这两个字示与一种分类的可能性;它能显然指出两种人:使人无聊的人和自己无聊的人。

使人无聊的人是俗人,群众,无穷无尽的庸人之群;那些自己无聊的人是智慧者,精神的贵族。

并且那有多么奇怪:自己不无聊的人,通常使旁人无聊,反而自己无聊的人,却供旁人消遣。

▍两条路一桩是:受难;另一桩是:当教授,懂得一个旁人受难。

第一桩是“路”,第二桩是围着一个地方转。

▍个人人类的历史在它的进程中平静地前进,在其中没有一个伟大的个性同另一个一样在同一的地方开始;反之每个伟大的个性却都是从头开始,并且他是在那同样的瞬间,那他在历史中应该开始的瞬间。

▍快乐多半的人这样焦急地追逐享乐,甚至都跑过了它,他们像是那童话中的矮人,在他的宫中护卫一个诱来的公主。

我是演说家 吕强《可贵的沉默》

我是演说家    吕强《可贵的沉默》

可贵的沉默吕强----《我是演说家》这是一个相当魔性的舞台,它汇聚了全中国最不沉默的一群人,但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和这个舞台稍微有点违和,我要讲沉默,而且是可贵的沉默。

大家应该都听过,在警匪片里面有一句特别经典的台词叫做“你有权保持沉默”下一句是“你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呈堂证供”对不对,这是法庭当中特别著名的一句话,说的就是在法庭之上,犯罪嫌疑人也有保持沉默的权利,法庭之上,我们有权沉默。

现实当中有没有,当然有。

但是我们现在开始面对一个人人都渴望表达,并且渴望着不沉默的时代。

沉默二字,显得有些刺耳。

但是我们还需不需要沉默的能力呢?我所接受的信仰和我接受的理念告诉我:披露、报道、发声,是我们的使命,在一切新闻发生的现场,第一时间发出我们的声音,在一切虚伪面前,披露真相的面具,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我要知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能保持沉默。

但是,当我即将迈出象牙塔,要和世间的假丑恶做斗争的时候,我发现,生活当中会出现这样的标题,《城管与摊贩斗殴》、《宝马车主争相围观》、《家属控告医生误诊打闹医院》等等,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我们在网络上面,朋友圈当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字眼:宝马车主,警察打人,医患矛盾等等。

这些刺激我们的字眼,我们好奇的点击进去,后面的评论是什么?“城管都该死”“富二代没一个好东西”“医生是最无良的物种”。

当看到这样的义愤填膺,我心中丝毫没有战胜假丑恶的快感,反而我有一些疑惑,为什么?我们会这样不假思索地,用所谓不沉默的权利,贴上愤怒的标签,并且这样的习以为常。

有人说,言论的自由嘛,情绪的宣泄嘛,没什么。

真的没有伤害吗?这样一条新闻,一个老太被外国人撞到了,摄像师拍摄之后上传,给予的标题是《老太讹诈外国友人》。

一时间,老太碰瓷又成了众矢之的。

但事实是,老太根本就没有碰瓷,甚至是这个外国小伙,他骂粗口在先。

这个过程受害的是这位老人。

恐怕现在还有岌岌可危的信任底线。

这样一组照片,一个小学生给老师挡伞。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


“垮掉之王”杰克· 凯鲁亚克 (Jack Kerouac,1922年3月12 日~1969年10月21日),美 国“垮掉派”作家。青年时 代生活放浪,做过各种杂工, 曾遍游全美及墨西哥,著有 小说18本,死于酗酒。
《在路上》(On the Road) 《在路上》是凯鲁亚克的自传 性代表作,小说主人公萨尔为 了追求个性,与迪安、玛丽卢 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 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 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喝 滥饮,吸大麻,与女性交往, 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道 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 到旧金山,最后四散…… 《在路上》1957年一经问世 即令舆论哗然,毁誉参半。但 不可否认的是,此书影响了整 整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被 公认为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 运动的经典。

在1951年4月2日到22日之间的 20天时间里,凯鲁亚克坐在打 字机旁,在长达36.3米的稿纸 上敲出了《在路上》的初稿。 这12.5万字的打印稿居然没有 分段,没有修改或插页的空间, 甚至几乎没有标点符号。 这就 是《在路上》。 因为《在路上》,凯鲁亚克被 誉为“垮掉之王”。当他在 1969年死去的时候,他的名字 已经成为一种商标,引领生活 方式和时尚。


《赤裸的午餐》主要讲述的是作者漫游、吸毒、性爱、 同性恋等经历,书中充满肉体虐待的描写、猥亵不堪 的细节、卑俗下流的语言。有的批评家将它斥为一堆 不知所云的垃圾,一片精神病态的呓语。但是,另一 些人认为,这本书以幽默的形式抨击社会的伪善,探 寻人们心灵荒唐的一面,富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是一 部古怪的天才之作。

第三部分1949年,萨尔再次到丹佛,同迪安的友情 渐至高潮。他对迪安以“自我”为中心的疯狂行为极 其同几个女子的关系更为了解,又一同横越大陆回到 西部。 第四部分技术迪安和萨尔前往“旅途终点”墨西哥的 “伟大旅程”。 第五部分迪安把萨尔留在墨西哥,然后萨尔独自返回 纽约,回忆同迪安的最后一次见面,以一长段感怀的 话结束故事。

日本近代文学史_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日本近代文学史_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日本近代文学史_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大冈升平以在菲律宾战场被美军俘虏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写作的小说是哪部?答案:《俘虏记》2.安部公房以哪部作品获得了芥川文学奖?答案:《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3.以下不属于远藤周作文学主题的是哪一项?答案:“美”的追求4.大冈升平对俄罗斯文学抱有浓厚的兴趣。

答案:错误5.小说《俘虏记》的发表奠定了大冈在战后文坛的地位。

答案:正确6.安部公房对故乡抱有又爱又恨的矛盾态度。

答案:正确7.第三批新人作家的写作风格在50年代初获得了日本文坛的认可,包揽了1953年至1955年的芥川文学奖。

答案:正确8.“萨德侯爵”式人物的发现,令远藤周作开始了对人性中“恶”的思考。

答案:正确9.吉本芭娜娜登上文坛之处,曾因口语文体、漫画风格等反传统创作手法受到评论家们的批评。

答案:正确10.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新协定遭到日本民众的强烈抗议而被废除。

答案:错误11.石原慎太郎富于人文情怀,一贯坚持反战、反强权思想。

答案:错误12.村上春树的作品大多呈现()答案:个人主义13.以下哪部作品是石原慎太郎的芥川奖获奖作品?答案:《太阳的季节》14.宫本百合子曾担任过日本文学报国会的事务局长。

答案:错误15.小岛信夫曾在镰仓文库担任过《20世纪外国文学词典》的编辑。

答案:错误16.宫本百合子描写阿依努民族日益没落并走向衰亡命运的是哪部作品?答案:《乘风而来的倭人神》17.下列作品哪部不是永井荷风在战后发表的作品?答案:《灰色的月亮》18.大江健三郎及哪位作家的作品与战后派文学有一脉相承之处?答案:开高健19.纪念太宰治诞辰的那天被称为()。

答案:樱桃忌20.因为小林多喜二被杀害,叶山嘉树也不得不从无产阶级文学转向。

答案:正确21.以下哪位作家不属于艺术的抵抗。

答案:石川达三22.伊藤整对《雪国》评价很高,认为它是将日本文学传统发扬到顶点的近代抒情小说。

答案:正确23.战争体验给战后派作家带来了深刻影响,是促使他们开展创作的直接动机。

罗辑思维推荐书目

罗辑思维推荐书目

罗辑思维推荐书目(1、2、3、4、5、6、7、8、9、13、14、15、16、17、18、19、21、22、23、24、26、27、28、29、30、31、32、33、34、35、43、44、45、46)1、末日启示:向死而生2、拒绝逃离北上广见识决定命运《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凯文·凯利著《闲看水浒》十年砍柴著《城市文化》刘易斯·芒福德著3、中日贸易如何爱国《贸易造就和平》李子陽著《帝国的回忆》郑曦原著《第三帝国的兴亡》威廉·夏伊勒著4、回应质疑罗胖的歪理和歪嘴《战后经济发展之路》董磊著《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陆铭著《野蛮生长》冯仑著5、石油永远用不完? 欠抽的歪理邪说《看不见的心》罗伯茨著《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刘慈欣著《第一本经济学》罗伯特·墨菲著6、治不好的地域歧视《信任论》郑也夫著《西铭》张载(宋代)著《1934:扬州案中的歧视》章敬平著7、夹缝中的80后《东吴相对论》梁冬/吴伯凡著——第224讲《困境中的80后》《专业主义》大前研一著《失控》凯文·凯利著8、房产税与地沟油《房产税不符合当前国情》许善达著《个税政治成本最高对社会公平毫无帮助》李稻葵著《一个帝国的生与死》夜狼啸西风著9、慈善的善与恶《》《》《》13、剩女照亮未来《神似祖先》郑也夫著——一本从动物园审视人性的科普著作。

《被劫持的私生活》肉唐僧著——道德、法律、孩子、财产、宗教、国家……每一种力量都参与了对人类私生活的劫持。

爱情并不是绝对的信仰。

《迎男而上》燕公子|薛好大合著——一本正确指向美满婚恋关系的GPS。

14、我和左派谈谈心《教科书之外的圣西门》阿忆著——在历史课本和政治课本中,绝不会读到的故事。

《西方近现代史思想史专题》秦晖(视频)。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特里·伊格尔顿著——厘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

15、大国不能认死理《脆弱的崛起》徐弃郁著——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

《玻璃动物园》—逃避者之歌

《玻璃动物园》—逃避者之歌
第三章以劳拉·温菲尔德为例,运用德国心理学家凯恩·霍妮的新弗洛伊德理论研究由于身体和精神的脆弱产生的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和方法。第四章主要阐述,虽然剧中人逃避现实,但是他们仍然试图与他人,与社会沟通。
不幸的是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对生活的逃避态度往往使沟通以失败告终。最后文章的结论:剧中处处充斥着逃避主义的气息。
事实上,田纳西.威廉姆斯巧妙地将逃避主义这一主题贯穿全剧。基于对逃避现实的典型形象的分析,本文提出逃避主义是本剧的中心议题。
本文通过研究剧中人逃避现实的方式和探讨他们采取各自逃避方式的重要意义来加强“逃避主义”这一中心论点。本文提出,空间的消失,现实和自我理想的冲突以及自身的软弱是导致剧中人逃避现实的源泉。
《玻璃动物园》—逃避者之歌
田纳西·威廉姆斯的《玻璃动物园》是被广为研究的美国经典著作之一。多数批评侧重于以下两方面:首先;作为一部“回忆剧”,《玻璃动物园》向读者揭示一个人过去的经历往往对现在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次,故事发生经济大萧条时期,此时的美国正处于战争边缘,该剧主要反映剧中人如何应对该剧的深刻主题,然而这些研究对《玻璃动物园》所蕴含的逃避主义这一主题却涉及不多。
文章由序论,正文和结论构成。正文四部分将分别论述与逃避主义有关的特定主题。
第一章以阿曼达·温菲尔德为例,运用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的“空间理论”阐释空间的消失导致对生活的逃避态度这一分论点。第二章采用弗洛伊德理论研究汤姆·温菲尔德和吉姆·奥康纳逃避现实的生活态度,提出现实社会和个体的自我理想发生冲突是诱发的逃避现实的原因之一。
田纳西·威廉姆斯一面,通过该剧反映自身的痛苦经历,另一方面,向人们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那就是,虽然生命很脆弱,生活很艰辛,人与人之间存在沟通困难,但是人们仍不断探索生存之道。这就是《玻璃动物园》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意义。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舞幽壑之潜蛟A.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B.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C.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D. 臣具以表闻【答案】D【解析】例句中的“舞” 使动用法使……起舞A项“渔樵” 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B项“老” 形容词作名词年老的(旧臣)C项“手” 名词作状语亲手D项“闻” 使动用法使……闻故选D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②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2.(5)于谦巡抚河南、山西“威惠流行” 请列举“威”的表现A.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B.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C.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D.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答案】C【解析】【答案】C【解析】【答案】D【解析】【答案】①(于谦)出京城巡察江西时昭雪数百件冤案皇上命令派御史去逮捕他们②通政使李锡迎合王振的旨意弹劾于谦擅自推荐别人来代替自己判了死罪【解析】【答案】①监察县吏预备粮不足者②责令亭长监督修缮堤坝④太行山的盗贼因为于谦而不敢露面参考译文于谦钱塘人于谦考中了进士任命于谦为御史他声音洪亮使皇帝很用心听对下属很严厉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于谦外出巡按江西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山西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正统六年、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等秋收后还给官府则免予偿还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于谦令加厚防护堤亭有亭长又下令种树于是榆树夹道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奏请另设御史管理用以资助边防经费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升任左侍郎当初、杨荣素来很看重于谦早上上奏章都是“三杨”主办的都是空着口袋进去到了这时太监王振掌权曾经顶撞过王振推荐参政王来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关在狱中三个月把他放出来山西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他父母去世时不久便起用原职正统十三年任兵部左侍郎也先大举进犯正统十三年任兵部左侍郎也先大举进犯待到英宗在上木堡被俘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玉即帝位为景帝皇帝很了解于谦任用一个人于谦实事求是地回答也不躲避嫌疑怨恨而不像他那样被皇帝信用的各御史多次用苛刻的文词上奏弹劾他加以任用于谦的性格很刚强虽然上皇因此能够回来徐有贞因为提出迁都南京经常咬牙切齿地恨于谦也不喜欢于谦景泰八年正月壬午、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于谦被判处死刑把于谦在闹市处死并弃尸街头家人都被充军边疆到抄家的时候于谦死的那天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又过了几年【解析】3.(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2)把文中画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A. 登高而undersetcdot招招招手B. 声非加undersetcdot疾也疾劲疾C. 非能undersetcdot水也水游泳D. 而undersetcdot绝江河绝超越【答案】D【解析】【答案】(2)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解析】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4.(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2)诗评家评论此诗“词旨幽邃” 请结合全诗赏析A. 开头两句勾勒出边塞凋零、萧瑟之景奠定了全诗苍凉雄浑的感情基调B. “亭上谁家子”运用设问明月楼上的戍卒是“谁家子”?引发读者的遐思C.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豪侠之士他自述胸怀大志刚一成婚就离家远游D. 本诗“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很有汉魏诗歌的特点【答案】C【解析】(1)C项“成婚”理解错误“结发”在此处指束发古时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指初成年【答案】(2)“幽邃”即深奥、深刻之意本诗主旨丰富而又逐层推进诗人的兴寓寄托不断加深①通过对边塞萧瑟风光的描绘以及对戍楼之上哀怨戍卒的刻画表现了诗人长年戍守边疆的愁苦忧虑思乡之情自然而生②借游侠自述表达了诗人少怀大志想要投身疆场、建功封侯的理想同时也表现出主人公的英武与打抱不平的侠义精神③最后四句借李广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予以讽喻富于强烈的现实意义【解析】(2)“词旨幽邃”是指诗歌主旨丰富深远分析诗歌主旨应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从建安王武攸宜东征契丹武攸宜作为主将刚愎自用又“无将略” 以致唐兵大败诗人曾出谋献策以改变战局但不被武氏采纳诗人失望悲愤乃作此“感遇”篇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边塞秋季的萧瑟风光渲染出悲凉的气氛“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引出诗中的主人公既点明此时为深秋月夜又刻画了一个哀怨的戍卒形象这“哀”字表现了诗人长年戍守边疆不得还乡的愁苦忧虑接下来八句转入主人公的自述是全诗的主体部分“幽燕客”三字足以表明此人为一侠士他胸怀大志刚一成年就离家远游以求建功立业他曾探得赤丸杀武吏也曾手执利剑报私仇后来避仇来到海上从军服役防守边城这其中自然有投身疆场建功封侯的幻想怎料明珠暗投不被赏识久在异乡又处于坎坷之境最易生故乡之思诗末四句借用李广难封的典故抒写了“幽燕客”怀才不遇的感慨更令人激愤的还不在于个人的荣辱升降而是胡兵屡犯、主帅无能从全诗来看本诗主旨丰富而又逐层推进诗人借一位游侠的遭遇来表现自己壮志未酬的“兴寄” 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予以讽谕感情沉郁深厚内容充实富于强烈的现实意义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5.(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2)下列关于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葛尔特茨比的人物形象特征5.(4)有人建议将小说标题改成“一块香皂” 你觉得哪一个标题好?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理由A. 小说开头写暮色苍茫、月光微弱黯淡的光线烘托了人物低迷的心情也一定程度上暗示了葛尔特茨比最终被骗的结局B. 在老人“和社会抗衡”的神态里和“气概已趋衰退”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猜测到他也遭遇了一些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C. 年轻人“神情坦然” 但引起葛尔特茨比“警觉” 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起他的遭遇这说明他不太相信年轻人说的话D. 一开始葛尔特茨比激怒了年轻人这使得后来他在呼喊年轻人时年轻人不免“带着几分敌意”地“猛然转过身来”【答案】D【解析】(1)D项年轻人不免“带着几分敌意”地“猛然转过身来” 是因为他做贼心虚【答案】C【解析】(2)C项本文没有“幽默滑稽的效果” “欧·亨利”式的小说以戏剧性的情节和出乎意料的结尾而引人入胜常常具有批判讽刺的效果【答案】(3)做事谨慎乐善好施善于反省【解析】(3)概括人物形象要结合故事情节从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以及其他侧面描写进行分析阅读文本当长凳上的年轻人神情坦然地向葛尔特茨比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时葛尔特茨比“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并指出了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年轻人拿不出那块香皂来“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 由此可以看出葛尔特茨比做事谨慎当年轻人离开后葛尔特茨比发现了长凳边的香皂他意识到年轻人的遭遇是真的就追了上去还主动借给年轻人二十先令的金币事后还反省自己“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这体现了他乐善好施、善于反省的一面据此分析作答即可【答案】(4)示例一“一块香皂”好①情节上香皂作为全文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年轻人用香皂设局葛尔特茨比因香皂怀疑、救助年轻人老先生找香皂又揭示了故事的真相②主题上一块香皂成为行骗手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引发人们对社会中小人物境遇的思考③表达效果上香皂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又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示例二“黄昏”更好①人物上为人物出场作铺垫并暗示其结局小说开头写暮色苍茫夜幕昏暗这为小说中三个失意落魄的人物的出场提供了昏暗模糊的背景同时昏暗凄凉的背景暗示了葛尔特茨比从怀疑一切到最终被骗的可悲结局②情节上“黄昏”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使得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合理性因为昏暗的环境使得老人丢香皂、找香皂葛尔特茨比从怀疑到相信进而资助年轻人等一系列情节的展开自然而合理③主题上“黄昏”意蕴丰富既指模糊黯淡的时刻也隐喻(象征)着破灭的希望、人生的没落、社会的现状【解析】(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要立足文本从情节、人物、主旨等角度进行探究要观点鲜明理由充分如赞同以“黄昏”为题从人物表现的角度看黄昏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并暗示了结局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黄昏为老人丢香皂、找香皂创造了环境缘由使得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合理性从主题表现的角度看黄昏既指模糊黯淡的时刻也象征着破灭的希望、人生的没落、社会的现状如赞同以“一块香皂”为题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香皂贯串全文是小说的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主题表现的角度看香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引发人们的思考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看以“一块香皂”为题能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同时还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言之成理即可6.(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6.(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3)为什么说今天的区块链技术水平可以为共享经济提供信用保障和解决方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A. 电子证照应用平台\ xrightarrow实现常用电子证照上链xa0 xrightarrow防止市民个人隐私泄露B. 市民和企业xa0 xrightarrow通过直接授权扫码授权xa0 xrightarrow授权他人调取电子证照C. 电子证照应用xa0 xrightarrow借助区块链技术特征\ xrightarrow确保信息可信任且可追溯D. 政务服务各参与主体\ xrightarrow共同建设、维护、监督\ xrightarrow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答案】A【解析】(1)A项“防止”应为“尽可能保护”【答案】B【解析】(2)B项“解决了”于文无据【答案】(3)①区块链技术使数据公开透明催生智能合约②区块链技术与司法、执法等领域实际工作深度融合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③区块链技术拓展了电子证照的应用场景推进了政务服务便利化【解析】(3)解答此题需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分析由“区块链本身即为一个大型海量数据库记录在链上的所有数据和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任何节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区块链平台进行信息查询”可以看出区块链技术使数据更加透明公开并进一步催生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由“区块链将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在司法、执法等领域区块链技术与实际工作具有深度融合的广阔空间”可以看出区块链与司法等领域的实际工作深度融合能更加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由材料三的内容可以看出区块链的发展对电子证照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政务服务更加便利7.(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7.(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7.(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B. 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C. 汉字教学方式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D. 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答案】A【解析】(1)B项“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说的是“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 没有鄙视之意C项“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曲解文意原文倒数第二段说“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甚至实现以字养德” 应是先产生兴趣后实现以字养德D项“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偷换概念原文第一段说“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的根基” 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而非“中华民族”故选A【答案】A【解析】(2)A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曲解文意应是“为了证明质疑汉字的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答案】B【解析】(3)B项“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说法错误由原文第四段可知作者虽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但只是说对用拼音教学法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的优缺点进行深思并没有说这种教学法就不适用于汉字教育五、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8.请用简洁的语言对下面这则材料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流畅不超过60个字2020年我国将发射火星探测器这枚探测器需一次性完成三项任务首先需要在一定距离的轨道上绕着火星飞行对火星表面的情况进行普查其次探测器要在火星上特定的区域进行着落让火星车对火星表面局部地区进行巡视和详查在完成“落”和“巡”时探测器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因为进入火星大气时探测器能接收到的遥测信号十分微弱当它运行到火星背面时在地球上无法准确获取其轨道参数只能依靠探测器自主完成风险极大【答案】示例我国将于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这枚探测器需一次性完成“绕”“落”“巡”(或“普查、巡视、详查”)三项任务其间将面临严峻挑战【解析】解答此类问题注意提取文段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总结本题中根据“2020年我国将发射火星探测器”“这枚探测器需一次性完成三项任务”“首先需要在一定距离的轨道上绕着火星飞行”“其次探测器要在火星上特定的区域进行着落让火星车对火星表面局部地区进行巡视和详查”“探测器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等内容概括作答即可9.(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9.(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9.(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倾心信笔沉溺黯然失色B. 倾力命笔沉溺黯然销魂C. 倾力信笔沉浸黯然销魂D. 倾心命笔沉浸黯然失色【答案】D【解析】(1)倾心一心向往爱慕也指拿出真诚的心倾力倾注全部力量根据语境应用“倾心”命笔指执笔做诗文或书画信笔没有多加考虑随意(写或画)根据语境应用“命笔”沉浸浸入水中多比喻人处于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沉溺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不能自拔根据语境应用“沉浸”黯然失色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黯然销魂多用于描写别离时极度愁苦或悲伤的凄然之情根据语境应用“黯然失色”故选D【答案】B【解析】(2)A项语序不当“由于”要放在“这部作品”之后不然整个句子缺少主语“广泛”要放在“社会各界的”之后C项句式杂糅“的原因”要删掉D项语序不当“由于”要放在“这部作品”之后不然整个句子缺少主语故选B【答案】A【解析】(3)前面所举实例强调了现实生活的重要性据此排除C、D两项整个段落的叙述主体是“文艺作品” 据此排除B项故选A。

后殖民生态视角下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后殖民生态视角下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i s m) 等。 作者 在 《 后 殖 民生 态 批 评 : 文学、 动物、
环境》 一书中指 出, 环境正义与社会 正义 、 物种 主 义与种 族 主义 有 着 本 质 联 系 , 重 新 定 位 人类 在 自
然 中的位 置需 要 人们 重 新 审 视 “ 人 类 与 自然 的对
立思想 与从 帝 国主义侵 略 至今 的殖 民主 义和 种族
角o [ 1 ] ( P 1 2 9 ) 后殖 民生态批评不是 简单地将 后殖 民
批 评 和生 态批 评 结 合 , 而是 用 超 越 后 殖 民批 评 的
视野 关注 生态 批 评 , 是 后 殖 民批 评 对 生 态 批 评 的

区 的文化 , 有 理 性 的 白人 优 于有 色人 种 。非 欧洲

批评学说 中, 哈根和蒂芬试图建立体现后殖 民 生态批 评 的核心 概念 , 如 生态 帝 国主义 ( e c o l o g i c a l
i m p e i r a l i s m) 、 种 族 主 义 与 物 种 主义 ( s p e c i e s i s m) 、
说《 幽暗之地》 ( D u s k l a n d s ) , 后又出版 了多部有影 响力的作品。两度获得英国布克奖 , 其中就有《 迈 克尔 ・ K的生 活和时代》 ( 1 9 8 3 ) 。库切流散作家 的特殊阅历 以及南非 曾经漫长 的殖 民历史 , 都赋 予 这 部作 品丰 富 的研 究 价 值 。《 迈克尔 ・ K 的生
活和 时代 》 反 映 了南 非 殖 民历 史 和种 族 隔 离 制 度
对生 态环 境 的 破 坏 以及 库 切 强 烈 的 生 态 忧 患 意
识。
食人( c a n n i b a l i s m) 与食 肉 ( c a r n i v o r y ) 、 可 持续 发展

迈克尔 K的人生与时代(库切文集)

迈克尔 K的人生与时代(库切文集)
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库切文集)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世界
时代
精神
中心
文集
迈尔
小说
后记
迈克尔
内容摘要
《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是英语文学最高奖布克奖获奖小说。在战火纷飞的南非,迈克尔·K踏上旅程,带 生病的母亲回乡下的家。在半路上,母亲死了,留下迈克尔·K一个人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身边是残暴而四处游 走的军队。迈克尔·K遭到了关押,然而他无法接受禁锢,决心要有尊严地活下去,于是逃了出来。这部肯定生命 的小说直指人类经验的中心:人需要有一种内在的、精神的生活,需要与我们所在的世界找到联结,需要保持纯 洁的眼光。
不过,最要紧的是,眼看着夏日将尽,他渐渐地学会爱上那种懒懒散散的感觉。
目录分析
3
3
1
1
4
4
2
2
5
5
3 1
2
4
作者介绍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1940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 评论家、翻译家,大学教授。是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 -布克奖的作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是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谢谢观看
天涯,猫扑,西祠,红袖添香,那是中文互联网的草莽时代,整个互联网洋溢着一种朝气蓬勃的理想主义色 彩,那时没有打赏,仅凭热爱,网上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文字,洋溢着表达和分享的热情和冲动。
在迈克尔身上看到了梭罗和我自己。只是梭罗遗世独立的尝试使他成为蜚声国际的文化偶像,而迈克尓对绝 对自由的追求轻易被战乱中的南非局势打断,在人们眼里,他是白痴、懒汉、病人,总之,他是绝对的弱者。此 后他不再吃肉,也不杀生。

薇拉·凯瑟作品的主题意蕴_逃离与回归——以《我们中的一员》和《云雀之歌》为例

薇拉·凯瑟作品的主题意蕴_逃离与回归——以《我们中的一员》和《云雀之歌》为例

薇拉·凯瑟作品的主题意蕴_逃离与回归——以《我们中的一员》和《云雀之歌》为例薇拉·凯瑟作品的主题意蕴:逃离与回归——以《我们中的一员》和《云雀之歌》为例薇拉·凯瑟是美国著名作家,以其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大自然的细腻描写而闻名于世。

其中,两部作品《我们中的一员》和《云雀之歌》凸显了她独特的创作主题意蕴——逃离与回归。

逃离,是薇拉·凯瑟作品中常见的主题。

逃离可以是个体对世俗种种束缚的反抗,也可以是对困境、苦难或内心困扰的遁走。

在《我们中的一员》中,主人公亨利·霍华德以越境搭船逃离家庭的束缚。

亨利面对的是一个传统农家中形式固定的生活,他感受到了家庭对个体的约束和无尽的责任。

他渴望自由,渴望一种真实而深沉的人生。

于是,他选择逃离。

薇拉·凯瑟通过亨利的逃离,探讨了个体对自由追求的渴望。

但是,凯瑟并不将逃离视作彻底的解脱,她表达了逃离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个体需要通过内心的成长与发展得以解脱的观点。

而与逃离相伴的是回归。

在《云雀之歌》中,主人公卡西·韦尔顿曾是一个农家女孩,为了逃离家庭的固定生活,她选择长征参军,体验了历尽艰难却感受到自由呼吸的生活。

然而,在战争的荒野上,她真正意识到了家庭、土地的珍贵,回归故土的渴望在她心中油然而生。

作为农家女孩,她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薇拉·凯瑟通过卡西的回归,向读者传达了对家庭、土地、传统文化的珍视与执着。

逃离与回归,代表了薇拉·凯瑟作品中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这种复杂性扩展到了作品中对大自然的描绘上。

荒野与人类的关系既是逃离的背景,也是回归的对象。

《我们中的一员》中,亨利的越境搭船正是为了追寻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而《云雀之歌》中,卡西对大自然的感悟使她更加向往回归农村,和农田、土地重新建立联系。

薇拉·凯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她主张逃离并非与大自然抗争,而是一种和谐共存的状态。

《_生无可恋的奥托》:从“跨媒介”到“跨文化”的共情叙事考索

《_生无可恋的奥托》:从“跨媒介”到“跨文化”的共情叙事考索

GENRE AND SUBJECT类型与题材基于小说作品的影视作品创作、改编,既是不同文化相互审视的结果,也是多种媒介互相借鉴的产物。

从小说《一个叫欧维的男人》书写的内容到电影《生无可恋的奥托》(马克·福斯特,美国)的叙事转变,是小说文本充满吸引力、生命力驱动下的结果,其改编力量源自创作者坚持的现实主义美学理念。

小说原本讲述的是瑞典的人物故事,其中塑造的是相对疏离、冷峻的叙事氛围,而在电影改编过程中,导演通过坚持“本土化”叙事策略,把握大众的审美心理与欣赏需求,在发展叙事性的基础上,有力保障了影片的整体品质。

一、改编前提:从跨文本到跨媒介美国学者詹金斯将跨媒介叙事的核心原则归纳为:延展性与探勘性、连续性与多样性、沉浸感与萃取性、世界构筑、主观性、展演性等“七项核心原则”。

[1]跨媒介叙事是对以“忠实性”为内核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强调从不同媒介形式、传播渠道来共同推进叙事文本,构建契合大众审美需求的“超文本”空间。

小说《一个叫欧维的男人》的故事文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其中所诠释的故事内核、搭建的叙事架构,具备跨媒介改编的基础。

电影《生无可恋的奥托》在汲取本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融入大众审美语境,实现了从跨文本到跨媒介的升级。

(一)文本内容具有延展性与萃取价值美国学者凯思·柯恩在《从电影技巧到小说技巧》一书中写道:“叙事性是连结小说和电影最坚固的中介,文字和视觉语言最具有相互渗透性的倾向。

”[2]文学作品赋予影视艺术独有的审美意蕴和精神品质,优秀的文学剧本为激发影片创意活力、塑造经典影视作品创造了良好基础。

[3]电影《生无可恋的奥托》在改编过程中,既强调影片与小说文本的先天关联,也注重将社会语境、大众审美附加、移植到电影创作之中。

奥托的故事情节本身具有较强的情感张力,具备情感共通的现实可能。

妻子索尼娅是奥托生命里最温暖的陪伴,她不仅给奥托带来了有温度的爱情,也直接改变了奥托的个人生活。

沉默是金议论文素材高考热点话题5篇

沉默是金议论文素材高考热点话题5篇

沉默是金议论文素材高考热点话题5篇沉默是金议论文素材高考热点话题(篇1)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人,或许该带着一份超然上路。

去领略世界,海阔天空。

2、我们活于世上,自是来品味世之珍瑰,谁愿带着烦恼上路,悲恨不知所终,没有什么忧愁是放不开的。

跳出一看,世间如此美好,个人那点小得小失又算得了什么?3、《哈姆雷特》中有言:“身处果壳之中,也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

”也许,正因为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们才能以更有力的声音爆发出这样的呐喊。

更何况,因为有了好奇的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得多。

4、流逝的日子像一片片凋零的枯叶与花瓣,渐去渐远的是青春的纯情与浪漫。

不记得曾有多少雨飘在胸前风响在耳畔,只知道沧桑早已漫进了我的心爬上了我的脸。

当一个人与追求同行,便坎坷是伴,磨难也是伴。

5、每一滴水都折射出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双眼睛都嵌进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条泛着清丽的旋律的小溪都闪烁着美的光辉。

不要空叹人世的无奈,且用美丽的心情来看待人世的繁华多彩,细细品味那无处不在的美吧!6、“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那刚刚萌芽的种子。

开头结尾7、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造福了一方百姓。

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

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8、黑暗选择了她,她却选择诗意地生活,她用心体验大自然赋予她的一切,她用情为自己黑暗的世界画上太阳,画上彩虹,更用毅力充实着自己的智慧,完善着自己的人生,她甚至还可以笑着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诗意地生活着,享受着,更收获着,她的名字叫海伦·凯勒。

语言和沉默:奥利弗奖话剧《部落》

语言和沉默:奥利弗奖话剧《部落》

141语言和沉默:奥利弗奖话剧《部落》一由于百老汇的几个关于家庭、爱情的戏剧观看,突然让我有了一种接通观演体验的灵感。

我回忆起了一年前自己好几次与伦敦著名的皇家宫廷剧院[1] “有染”的经历。

那时候我在利兹大学访问。

我的导师荣广润临走前对我关照道:不能错过这个剧院。

于是我路远迢迢地赶来了。

上网一查资料,才知道皇家宫廷剧院牛气逼人。

太多的当代优秀戏剧在这里首演成功,比如约翰•奥斯本(John Osborne)的《愤怒的回顾》(Look Back in Anger)、萨拉·凯恩(Sarah Kane)的《摧毁》(Blasted)也在这里首演成功。

这是2010年11月份萧瑟之空气开始在泰晤士河两岸的戏剧之圣地蔓延的时刻,我选择了两个晚上观看同一个戏剧,且在伦敦西区的演剧地带。

这在我的观看历史上绝无仅有。

另有一次看两遍(但相隔一周)的戏剧是利兹的约克郡剧院上演的反映金融危机的话剧《碰撞》。

可见我对这个戏剧的偏爱程度。

伦敦的旅馆很贵,加之我要看两个晚上,于是我就专门在看这个由尼娜•瑞恩(Nina Raine)编剧的作品《部落》之前做了功课,还买了剧本来研究细读。

知道他讲残疾人世俗生活的不可能,还讲一种渗透在日常生活里无处不在的反讽、隐喻的专制,它还讲两个部落之间交往的悲喜交加。

“部落”在这里有两层隐喻,既指家庭内部的结构,又指聋哑人的部落。

剧院外景之一第一个部落隐喻是家庭。

戏剧展现这个家庭部落里语言的泛滥和交往的隔膜,写利己主义的无意识和聋哑人与他人沟通的渴望。

“部落”首先是一个家庭的封闭空间隐喻。

在一个家庭的晚餐上,戏开始了,有六个人物:两个家长克里斯托弗、贝丝和三个成年子女:丹尼尔、比利和露斯,比利的对象Sylvia。

这个家庭非常重要的特征是职业和爱好与语言修饰相关。

两个孩子丹尼尔和露斯斗嘴几乎不断;儿子丹尼尔试图完成他的语言学论文,露斯是歌唱家。

作为作家的父母之间也用尽英语的丰富修辞手段冷嘲热讽,贝丝正在写关于婚姻破裂侦探小说。

沉默与逃避——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风景

沉默与逃避——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风景

Silence and Escape:Landscape in Life & Times of
Michael K
作者: 尹锐[1,2]
作者机构: [1]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2]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出版物刊名: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72-376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库切;《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风景;恋地情结
摘要:在布克奖获奖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库切借助风景这种动态的存在深刻探讨了有关沉默与逃避的问题。

沉默的风景呼应着主人公迈克尔内心的创伤,它是历史和现实的表征,同时也受制于权力的规训和破坏。

风景最终以想象的方式成为了迈克尔的精神庇护所和梦想中的家园,让他得以一次次逃避压迫和强权,小说至此也陷入了逃跑与被捕的无望循环。

库切通过风景集中反映了殖民的历史与内战给普通南非人民造成的不可愈合的伤痛,而人文地理学也为解读库切笔下的自然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反身性与“曼海姆悖论”:兼论相对主义社会学的可能性

反身性与“曼海姆悖论”:兼论相对主义社会学的可能性

反身性与“曼海姆悖论”:兼论相对主义社会学的可能性展开全文作者:肖瑛来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卡尔·曼海姆,德国社会学家。

1893年生于布达佩斯。

他影响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学领域,也是经典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代表人物。

本文作者肖瑛,史学学士,哲学硕士,2004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2008年受聘为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

“反身性”的基本含义是“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从哲学发生的角度看,这种“自我指涉”又表现为自我反驳(self-refutation)即悖论(paradox),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即理性的张扬,以及诠释学循环(hermeneutic circle),即在人的各种活动中不同主体、对象之间的相互诠释和建构。

反身性的这三个面相之间具有相互反动的性质:悖论与自我反思对立;诠释学循环一方面使诠释成为可能(方法论诠释学),另一方面却消解了启蒙理性所建构的主客对立的二元论(哲学诠释学),因此也与自我反思对立;反过来,自我反思作为一种理性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克服悖论和诠释学循环为目的的。

这样,在反身性的多元内涵之间就构成一对紧张关系:反思与自反。

在人类理性活动中,这种紧张关系始终贯穿其中,不仅形塑了“思辨的张力”,也铸就了行动的困境。

在社会学中,近年来随着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兴起,“反身性”开始结束其潜伏状态而出现在学术前台,成为SSK学者自我维护、自我发展甚至相互攻讦的重要武器。

但是,SSK的相对主义性质及其所面临的“自反”之痛,并不始自它本身,而可以追溯到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

揭示曼海姆社会学思想中“反思与自反”之间的张力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SSK的困境和进一步探讨曼海姆所期待的新社会学认识论的可能性。

一、曼海姆与“曼海姆悖论”从发生学角度看,欧洲的知识社会学有两大基本传统:一种是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法国实证主义传统,一种是以曼海姆为领袖的德国历史主义传统。

沉默_缺席与边缘看不见的女性

沉默_缺席与边缘看不见的女性

苛刻的说: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类型电影与通俗剧,是一个“父系社会用迷思将女性摆置成沉默、缺席及边缘位置”(《女性与电影———摄影机前后的女性》#$%&&’()*(&曾伟贞等译)的历史。

在这部由“滚滚而来的视觉鸦片”构成的历史中,我们看不到作为性别之一的真正的女性。

电影是男性的白日梦,而女性藏在这梦的阴影之中。

在一切作为白日梦的艺术样式中,女性的位置在电影中最为渺小。

伟大的意大利诗人但丁还曾吟唱:“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上升”;骑士时代,“宝剑”赠与的不一定是“烈士”,很可能是该骑士心目中景仰的“红粉佳人”;在浪漫主义时期的绘画中,德拉克罗瓦会让“自由女神引导我们前进”……只有电影,在电影中,女性丧失了一切的荣耀,“她”依照男权制度的需要而存在,为满足男性潜意识中的“拜物癖”和“观淫癖”而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无论是不朽的好莱坞“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还是美艳的红发女郎尼可・基德曼,她们被摄影机背后的男性导演凝视,被剧中的男性角色凝视,被黑暗剧场中的男性观众凝视,在三重凝视之下,女性被改写成男性世界中的欲望符号,依据男性世界的法则对女性的要求生存。

在男权制度下,女性甚至称不上“第二性”,只能以“非男性”的形式存在。

这一变化的根源是十九、二十世纪的工业革命所导致的价值判断的混乱,并体现在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出现和演变过程之中。

西部片、黑色片以及其他种类的类型电影实现着悲剧和史诗曾完成过的功能。

但因为缺乏“英雄史诗”时代和“传统时代”的价值判断,电影仅仅满足于制造出纵横驰骋的“个人神话”,在文明与蛮荒的冲突中重建社会秩序,在社会秩序获得重建之后惩罚那些残存着个人主义的英雄(现在他们叫强盗了)。

因此,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不再能够获得英雄时代和骑士时代的价值判断和一致的赞美。

男性面临着孤独、恐惧和被阉割的危险,当男性不再能够在现实社会中成为主宰和操控者的时候,女性也不再能够成为引导男性的旗帜。

男性退缩到温暖的潜意识里,在如同母亲的子宫一样安全和黑暗的影院中,从银幕上的男性英雄身上得到完美的镜中自我(+,--.-/0*1),实现主宰及操控的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u l .2011Vol .13,N o .4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7月第13卷第4期收稿日期:2010-12-19作者简介:尹 锐(1977-2011),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南民族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英语族裔文学研究。

① 主要论文分别为:翟亚军、刘永昶的《无神时代的约伯———论库切的〈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2期);韩瑞辉的《种植与拯救———小说〈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中K 的园丁形象分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高文惠的《规训、惩罚与迈克尔》(《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苗永敏的《自然之善:南非的拯救之路———解读库切的〈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作家》2008年第11期);苗颖的《由〈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解读库切的自由观》(《电影文学》2010年第4期)。

沉默与逃避———论《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中的风景尹 锐1,2(1.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2.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摘 要:在布克奖获奖小说《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中,库切借助风景这种动态的存在深刻探讨了有关沉默与逃避的问题。

沉默的风景呼应着主人公迈克尔内心的创伤,它是历史和现实的表征,同时也受制于权力的规训和破坏。

风景最终以想象的方式成为了迈克尔的精神庇护所和梦想中的家园,让他得以一次次逃避压迫和强权,小说至此也陷入了逃跑与被捕的无望循环。

库切通过风景集中反映了殖民的历史与内战给普通南非人民造成的不可愈合的伤痛,而人文地理学也为解读库切笔下的自然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 键 词:库切;《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风景;恋地情结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11)04-0372-05J .M .库切(John M axwell Coetzee ,1940—)正式进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无疑是在他获得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以后。

目前国内学界对于库切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焦点多集中于他的少数代表作,论文选题、观点也存在重复和扎堆现象,其中最受瞩目的是布克奖得奖作品《耻》(Disgrace ,1999),《福》(Foe ,1986)和《等待野蛮人》(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1980)。

相比之下,库切的另一部布克奖获奖之作《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Life &Time s of Michael K ,1983)(以下简称《迈》)则受到了“冷遇”,仅有的论文多限于常规的主题分析,“拯救”也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词①。

那么,库切真是在他的小说中向读者传达南非的“拯救之道”吗?本文认为,“沉默”与“逃避”才是《迈》这部作品的核心议题。

从表面上看,小说中的风景和主人公迈克尔一样沉默,但它在全书中是一种动态的建构,库切通过贯穿故事始末的风景,表达出他对于创伤、历史、权力、规训等诸多问题的反思,逃避最终成为了迈克尔唯一的选择。

本文也试图从人文地理学对于风景的论述出发,解读小说中的风景以及迈克尔对于风景的感知与想象。

一、风景与创伤“风景”(landscape )又称景观,它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术语,指“一个地区的外貌、产生外貌的物质组合以及这个地区本身”[1]367。

本文探讨的风景属于人文地理学上的宽泛定义,既指土地,又包括土地上的树木、草坪、植物、建筑等,侧重于它们的组合排列、外貌特征以及随之产生的意义。

英文中的“landscape ”从词源学上讲来自于荷兰语的“landschap ”和德语的“landsch äft ”,准确对应的中文翻译应该是地景或土地景观,最初指的就是某一视野中看到的一片土地。

随着文学与生态批评、人文地理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学中的风景研究已为更多人所熟知,风景也演变成为一个总括性概念,用以指代“土地”、“地方”、“区域”、“环境”、“空间”、“背景”、“景色”等等,它甚至可以与“空间”、“地方”等词互换使用[2]。

美国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说过,“风景是人的种种努力的聚合之处”[3]126,所以作为一种表征形式,它是一个复杂的意义系统,由地理风貌与文化景观叠加而成。

《迈》讲述了小人物迈克尔在充满战争、军队和种族矛盾的南非社会苦苦挣扎的故事。

由于天生兔唇,迈克尔注定将不可能得到异性的爱慕和拥有体面的职业,这一无法修补的面部缺陷给他带来了无尽的伤痛。

从残疾儿监护学校毕业后,迈克尔进入市政园林处成为了一名花匠。

后来他也在公共厕所当过值夜人,但他更喜欢美丽的园林,因为“那里有着高耸的松柏和开满白子莲的朦胧小径”[4]3。

他对园林的偏爱源于内心的创伤和自卑,也是他沉默的天性使然。

旁人总会对他指指点点、窃笑不已,面对鄙夷和嘲笑,迈克尔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缄默。

小时候母亲带他去工作,他只能在一旁默默地看母亲擦亮别人家的地板。

明亮洁净的空间会将他的兔唇暴露无遗,嘈杂喧闹则令他紧张局促,唯有安静幽闭的园林才让他感觉安全。

人文地理学强调人们对自然、对世界的感悟能力,各种感受的综合就形成了“地方感”(sense of place ),迈克尔对于园林的依赖就是这种地方感的体现。

开普敦带给迈克尔的只有痛苦,于是当生病的母亲向他描绘逃离城市返回乡下的计划时,乡村生活瞬间如荷兰风景画一般出现在迈克尔的心中:“一座刷得雪白的农舍,坐落在宽阔的草原上,农舍的烟囱冒着袅袅的炊烟”[4]9。

风景在这里早已超出了视觉艺术的范畴,它是一种“头脑和感觉的建构”[3]89,不仅承担了疗伤的功能,还成了迈克尔母子精神的乌托邦。

风景给予他们慰藉并让他们暂时摆脱现实的残酷,也为母亲死后迈克尔的一系列逃避行为埋下了伏笔。

研究者多倾向于在南非这一大的语境下对其作品进行探讨[5],解读《迈》中的风景当然也不能只停留在个人的层面上。

南非素有“彩虹之国”的美名,地貌特征复杂多样,丛林、沙滩、草原、森林、高山一应俱全,号称“拥有全世界所有的风光”。

可迈克尔在回乡途中看到的却是满目疮痍,当他进入一所被人遗忘的房子的时候,四周一片寂静,到处野草丛生,苹果园内“被虫子咬过的果子遍地都是”[4]47。

他随后被警察毫无缘由地带走,和五十多个陌生人一道被赶上了火车,经过“一英里又一英里的光秃秃没人照料的葡萄园”;他还被迫参与了铁路的抢修,亲眼目睹“铁轨被从山坡上倾泻而下的像小山一样的岩石和红色黏土盖住了,塌方在山脚处形成一道宽宽的裂缝”[4]51。

无论是无人打理的空置房屋,还是荒芜凋零的苹果园和葡萄园,或者是山崩后布满伤痕的地表,这些风景描写绝非闲笔。

它们既呼应着迈克尔个人的沉默无语,又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南非社会的真实写照;既是殖民历史与动荡现实的象征,也是种族隔离与文化创伤的空间表述。

W .J .T .米切尔认为,风景不应该被仅仅当做“看的对象或阅读的文本”,而是“社会和主体身份得以形成的过程”[6]。

风景除了与地理描述有关,更应该与心理感知与文化建构联系在一起,它形象地阐释了居民的生产方式,反映着社会生活与人类的存在,所以迈克尔在观看风景的同时,也在亲历并审视着南非的创伤。

库切笔下的风景没有诗意,也没有所谓的异国情调,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以冷峻的笔触勾勒出南非荒凉的地景,关注着南非的历史与现状。

二、风景与权力风景归根结底是一种观看之道,伯格指出:“我们`看见'风景时,也就身入其境”,“倘若有人妨碍我们观看它,我们就被剥夺了属于我们的历史”[7]。

伯格点出了风景与权力之间的关联,因此看到了什么、怎么看、什么被允许看、什么不被允许看,这些都是讨论风景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迈》深入探讨了权力对于人的压迫与惩罚,书中沉默的风景同样也受制于权力的规训,是多重权力关系的表现方式。

除了废弃的农舍、果园,小说里还出现了各种以营地的形式存在的监狱和医院。

逃离了修铁轨的人群,迈克尔在维萨基农场耕耘种植,又在山洞里穴居了一373第4期 尹 锐:沉默与逃避———论《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中的风景段时间,人们发现了他并把他送进了警察局,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投入监狱,最后将其关进了安置难民的营地。

这个营地看上去是个“黄褐色长方形”,让人误以为是建筑工地,周围全是三米高的围栏,“上面覆盖着一层蒺藜铁丝网”[4]90。

营地的房子由木头和铁皮搭建而成,室内黑暗压抑,迈克尔只能走到营地后面的围栏,从那里凝视空荡荡的草原。

福柯对规训问题有过精辟的论述,在他看来“纪律首先要从对人的空间分配入手”[8]。

随处可见的营地体现出库切作品的南非特色,它们的建造则是权力在空间上的“分配艺术”,象征着政治、军队和战争在人身上施加的规约。

迈克尔在寂静的营地中失去了观看风景的权利,因为眼前除了铁丝网就是荒芜的草原,而当地理景观最终沦为规训场所的时候,权力也就完成了对人类活动的控制和约束。

段义孚认为,人类在面对自然时总是喜欢把强权加在自然之上,扭曲并改造了自然的本来形态[9]。

营地从地理形态来说就是权力对于自然景观的改造,作为人为搭造的建筑,它不仅破坏了大自然的原始风貌,而且强行把人与他们所处的环境隔离开,是强权政治在地理空间上的表征。

营地的出现既象征着军队、警察对于赤手空拳的迈克尔所实施的规训,又突显出了人类对于自然地貌的摧毁,二者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在《迈》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生态文学中展示的现代工业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却领略到了权力对于自然景观的征服和压迫:“每隔一两英里就会有一道围栏”,“一根根木桩钉进地里,竖起一道道围栏,把大地分割成一块块”[4]120。

迈克尔不知道,到底还有没有尚未属于任何人的土地,即使是被人遗忘的角落和边缘,也未必能够逃脱权力的掌握和监控。

福柯曾说:“权力必须被当做是可流通的东西来分析,或者是以链条的形式来运作的东西。

”[10]简单讲,权力应该被视做动词而不是名词。

风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米切尔提出风景研究的目的在于将风景由名词变为动词,所以除了关心“风景是什么”或“风景意味着什么”,还要询问“风景做了什么”。

小说中的残疾儿监护学校———休伊斯·诺雷牛斯———是另一个重要的规训场所,各种残疾儿童在这里按要求学习文化并参加体力劳动。

库切没有用过多的篇幅描绘迈克尔在这所学校的经历,除了在梦境中,它的出现都与风景有关。

迈克尔在营地内备受煎熬,于是想起了穴居的山洞,还有那里“奔腾不息的溪流”[4]91,他想象自己第二次回到了休伊斯·诺雷牛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