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探究

摘要: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任务。数学

教师应不断向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多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积极

思考,使其进行有效学习。

关键词: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作为教师如何想办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要效率,是当前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问题。结合我十几年来的小学数

学教学实践,现从创设问题情境侧面略谈如下:

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时,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

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学生带入一种预欲研究未知问题

的情境中,造成一个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然后再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讲

《八戒吃桃》的故事:孙悟空在花果山种了一棵桃树,桃子成熟了,孙悟空因事

外出,被嘴馋的猪八戒钻了空子。第一天偷吃了整棵树上桃子的,以后每天都

分别偷吃了现有桃子的、、……当他偷吃了4天又要饱餐一顿的时候,孙悟空回来了,看着被吃掉的桃子,孙悟空十分恼怒,举杖将猪八戒痛打一顿,猪八

戒忍痛逃了。孙悟空看着树上剩下的20个桃子,摇头叹惜。同学们,你知道这

棵桃树结有多少个桃子吗?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来,

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学习的状态。学生纷纷跃跃欲试,积极思考:把树上桃子分

为5份,第一天吃了总数的,剩下4份,第二天吃了,剩下3份……这样每天都刚好吃了总数的,因而可求总数:20÷=100。

二、抓住关键设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设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

的转折处设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

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1.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2.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3.那

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

=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 r。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

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

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

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

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进一步追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

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

会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

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

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

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再如:在一年

级教学找规律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颜色、形状、个数的不同分别来发现排

列规律,接着又出示围成圈男女同学跳舞图(动感图),师问:六一联欢会上,

我们班出了这个节目,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通过观察发

现可以从男女生的排列、服饰款式、颜色的排列、舞蹈动作的排列来发现规律,

甚至可以从更多方面来发挥想象力。

四、创设递进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系统探究

课堂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或适当

努力就能够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

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

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例如,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引导学生量圆的周长、直径,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提问: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用什么表示?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3.如果知道圆的半径,你能否计算出圆的周长?为什么?4.你

能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参考文献

穆丽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初探[J].读写算,教师版,2016,(40),2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