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形成

合集下载

道教佛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佛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佛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和佛教是中国两大重要的宗教。

它们都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将分别介绍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和神秘学思想。

早在先秦时期,道家思想家老子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学观念,为道教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代时,道教开始发展成宗教体系,形成了道家经典《道德经》。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和宗教仪式。

唐代时,道教达到了鼎盛时期,皇帝还下令建造了道教的圣地――青城山和武当山。

然而,到了宋代以后,由于佛教的兴起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道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明清时期,道教与其他宗教融合并得到恢复,重新成为了中国宗教的一支重要力量。

佛教的发展历程
佛教是由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的。

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融入中国文化。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特色和风格。

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佛教传承和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许多寺庙建立,佛教经书翻译成中国文化。

然而,到了北宋时期,佛教受到儒家的批判,开始式微。

明清时期,佛教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但在一些地区仍然保持活跃。

近代以来,佛教也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而有所复兴,成为了中国主要的宗教之一。

综上所述,道教和佛教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思想体系。

它们经历了起源、发展、盛衰和复兴的历程,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道教与道家的区别“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

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

道家与道教并不是一回事,而这有很大的区别。

一、道家与道教产生于不同的时代.道家由老子、庄子开创的哲学思想流派,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源于张陵所创的五斗米教。

这就是说,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己出现相当长的时问,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并形成了先秦和汉初道家发展的两个高峰.即便在道教形成以后,道家与道教仍然有各自不同的传承谱系。

二、道家与道教有各自不同的代表人物。

即使同一个人物在道家与道教之中也具备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就前者来说,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先秦有老子、庄子、杨朱、宋钘、尹文、列子等,汉代有曹参、窦太后、刘安、严君平等。

道教的代表人物有张角、张陵、张鲁、葛洪、陶弘景、王重阳、成玄英等,这两类人物相互之间是不能替代的。

就后者来说,以老子为例,道家中的老子是一个现实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道教中的老子则成为太上老君,是一个宗教教主,两者的性质显然是不一样的。

三、道家与道教的性质不同。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两者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

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

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前者具有人间性、世俗性,它存在于思想领域,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流派,它以现实的智慧之光照耀人间。

而道教则不同,它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即具有思想信仰,同时有严密的组织与宗教活动,并试图以一种超人间超现实的力量来改造世界,包括求得人的永生。

道教的产生

道教的产生

三、道教的产生于发展1、道教的产生道教形成于中国东汉的中、后期。

它是在战国以来的道家学说基础上,并且吸收了中国传统的鬼神观念、神仙思想,掺杂了古代的阴阳五行、谶纬神学和修炼方术等,最终形成一种中国特有的宗教。

道教把道家创始人老子尊奉为教主。

道教的产生来自两个支派,一是五斗米道,另一是太平道。

五斗米道是东汉顺帝(125-144年在位)时,张陵(即张道陵)在蜀郡鹄鸣山(今四川省大邑县)所创立,后至附近青城山进一步发展。

因信奉者须交纳五斗米而得名。

张陵自称受太上老君之命充任“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视《道德经》为基本经典。

张陵死后,由其子张衡主持传道。

东汉末年,张衡之子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利用道教信仰指导行政管理。

据《后汉书•刘焉传》及注记载,该道平时强调以诚信待人。

如有人生病,便让病人独处净室,反省过错;首领则代病人祈祷。

官府还在路边设置义舍,为往来行人免费提供食宿。

同时告诫行人不可贪得无厌,如果所取食物超过自己饭量,就会遭致鬼神作祟。

对于犯法的人,可以从宽三次,如不悔改,再处以刑罚。

张鲁利用道教统治汉中达三十年,至东汉末年才被曹操所灭,五斗米道也遭到沉重打击。

从此五斗米道处于涣散状态,一些头目在民间各自活动,没有了统一领导。

太平道创立时间与五斗米道大体同时。

据《后汉书•襄楷传》及注中记载,东汉顺帝时有干吉(或说于吉),号称得神书《太平清领书》(《太平经》),以为经典,在今山东地区开始传播太平道。

又说他“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疗病”、“其咒有可使神为除灾疾”等等。

《太平经》仅存残本,从中得知其内容庞杂,言及天地、阴阳、五行、灾异、鬼神等事,主要宣扬封建伦理观念,也有些是反映了劳动民众反对压榨、提倡自食其力、周济贫穷的思想。

书中也尊奉老子为天神。

又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至东汉灵帝时,张角利用太平道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自称“大贤良师”,以符水咒语疗病,并且派遣弟子到四处宣传,争取了众多百姓。

道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道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道家思想的发展历程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明显的雏形,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历经了多个时期的演变与变革。

本文将从道家思想的早期雏形开始,逐步展现其发展历程,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刻的道家思想演变之路。

一、道家思想的早期雏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雏形已经显露出来。

当时的社会处于动乱不安的状态,诸侯之间的战争层出不穷,人们对于社会制度和人生价值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和具有创造性。

孔子、墨子等先贤提出的社会伦理和以天命为思想核心的纵向思想,虽然对于当时的社会秩序有所帮助,但是却未能对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道家思想在此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

道家思想的最早重要代表是老子。

老子宣扬“无为而治”,主张任性自然,反对以权力统治的社会制度。

尽管老子没有提出具体的社会变革方案,但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传统思想。

老子认为,世上万物皆由道生,道作为宇宙的基本原理,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是一种深层次的普遍规律。

也正是由于对道的认识,人们才能超越现实世界的局限,体会到更高更纯粹的存在感受。

老子认为,人性本善,而社会制度却能扭曲人性的本质,使人变得虚浮、矫揉造作。

因此,他主张以心灵的自由,来消除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以达到真正的自我管理和自己的自我发展。

二、道家思想的发展在老庄之后,道家思想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其中,韶关老李和袁术都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韶关老李创立的“道家玄学”,强调道是存在的,但难以描述。

而袁术则在《将玉山全集》中,提出了“三皇五帝圣德传”的观点,认为道的真谛在于社会的真正价值在于民生福祉。

也就是说,道需要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

到了汉代,道家思想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

这时期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是华子。

他在《道家德书》中提出了“道、教、德、术”的构想,解读了道家思想中的伦理和道德观念。

道教的发展与演变

道教的发展与演变

道教的发展与演变道教是中国一种特有的宗教、哲学、文化体系。

其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创的理论体系和多元化的修行方式。

1. 道教的源流与形成道教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此时的道教还没有完全形成。

到汉代,道教开始形成气功、丹道、神仙等多种修行方式,逐渐发展壮大。

而宗教方面的道教,始于晋代道教大师庄子,对道教进行了细致的系统化阐述。

庄子主张“道化万物”,认为人应该放弃功名、利禄等俗事,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

2. 道教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修炼体系逐渐完善,逐渐出现道中分派。

其中气功和丹道成为两种重要的修行方式。

气功注重气的调和和运用,丹道则强调通过炼丹进而达到长生不老、超凡入圣的最高目的。

唐代是道教的重要时期,当时的道教经验丰富、学派众多,代表人物有吕洞宾、张三丰等。

同时,民间信仰方面的道教也愈趋兴盛。

唐代的“山水田园之乐”、“道教神仙信仰”以及二者的融合,共同构成了当时独特的文化现象。

明代至清代,道教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清朝时期,陈著等人在“正一派”和“全真派”基础上建立了与“天师道”并列的官方道教──“道教教派”。

3. 道教的演变随着现代以来理性思维的兴起,传统的宗教信仰面临着挑战。

道教也开始发生演变,相继出现了“新道教”、“道教学”等新潮流,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其中,新道教注重遵循自然法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

而道教学从学术角度对道教进行研究和理解,将其重新弘扬起来。

4. 道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道教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的信仰体系、哲学思想、文化积淀等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内涵元素。

道教主张天人合一、自然至道,注重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相处,这种生态观念贯穿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而言之,道教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编辑/ 中国道家研究院道教,又称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

传至世间则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

故以黄帝为纪元计,道历至今已有4700多年。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与道合真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

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

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1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191年)。

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

一起源与称呼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结合本土儒教,如道教的音乐是模仿儒教祭祀的音乐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但是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因为道家是学问,道教是宗教。

道教的科仪与祭祀最早可追朔于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式,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商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古代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进程中,道家思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道家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对人生意义和宇宙本原的探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壮大于秦汉两朝。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追求自然和谐,追求人与宇宙之间的统一。

本文将从古代道家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观点、学派流派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独特魅力。

古代道家思想的形成,主要得益于道家学派的创立者——老子的贡献。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他的思想以《道德经》为代表,将“道”作为天地之间的根本原理,强调“道”自然而生,无所作为。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追求使得社会秩序混乱,人类应当返璞归真,追随道的本质,摒弃一切无谓的追求和紧张的社会生活,达到超然自在的境界。

老子的思想奠定了后来道家思想的基石,为道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道家思想的形成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相争,人民生活艰辛,这种环境冲击着人们对世界、生活、自身意义的思考。

对于唯物主义思潮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神秘力量的迷信不再满足,开始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道家思想的形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追求。

古代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是强调“道”的重要性和自然法则的宇宙观。

道家崇尚自然之道,认为万物皆自然并且随着自然发展变化。

他们强调个人的内心修养与达到生命的自然状态。

与儒家思想不同,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干涉社会事务。

他们认为,通过遵循自然法则,发挥自己的潜能,就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古代道家思想发展为多元化的学派流派。

道家学派中,除了老子的学说外,还有庄子、列子等学派。

庄子学派深化了老子的思想,强调个人内心的修养和超脱。

他认为,人应当达到无我、无形、无名的境界,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列子学派则重视个人修养的方法和实践,通过养生、修炼,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

古代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道家基本介绍

道家基本介绍

道家基本介绍一、道家思想起源道家思想源于古代中国的哲学和宗教传统,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开始形成。

这一学派的思想深受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易经、道德伦理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二、道家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自然法则和道的无为性质;庄子则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提出了“齐物论”,认为万物最终归一,没有区别,人们应该超越主观偏见,以道的眼光看待世界。

三、道家经典著作道家的经典著作包括《道德经》、《庄子》等。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根本经典,主要论述了“道”的本质和特性,以及如何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道”的境界;《庄子》则是对庄子思想的系统阐述,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寓言和哲学思考。

四、道家哲学思想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质,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绝对存在。

道家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法则,以“无为”的态度面对生活,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此外,道家还提出了“齐物论”,认为万物无间,人们应该超越主观偏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界。

五、道家修行方法道家的修行方法主要包括静坐、炼气、养性等。

通过静坐修炼,使自己身心安静,从而感知“道”的存在;炼气则是通过调整呼吸、内气运转等方式来修炼身体;养性则是通过修炼内心、陶冶性情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六、道家与道教关系虽然道家和道教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之处,如对“道”的信仰和对自然法则的尊重等,但两者并不等同。

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对道的理解和顺应自然法则;而道教则是一种宗教信仰和实践体系,注重通过修行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因此,虽然道教吸取了大量道家思想,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信仰和实践方式。

第四章 四大宗教 道教

第四章 四大宗教 道教

❖ 王重阳在山东传教过程中收纳了 许多弟子,其中又以马钰(丹阳子 )、丘处机(长春子)、谭处端(长 真子)、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 (太古子)、刘处玄(长生子)、和 马钰之妻孙不二(清静散人)七人 为翘楚,人称北七真,也就是我 们通常所说的“全真七子”。
创建 经典 主要特征 戒规
传播地区 祖庭
道教:在汉代黄老道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 的方术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种宗教。有其经典、 教义、信仰、仪式活动、宗教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 宗教活动场所。
道教的形成来源
1.巫术 道教继承了古代的巫术,因此道教中的念咒、祈祷、 符箓和镇鬼等法术都与巫术有关。
2.神仙思想 神仙方士之说后来成为道教的 直接来源,道教基本思想就是长 生不死。
❖ 太极和八卦组合成了太极八卦图,成为道教的标记。
斋醮(也称道场、法事)
❖ 为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诵经、赞颂,并配以烛 灯和音乐等程式,以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
(1)尊神
(三)道教供奉的对象
四御:为道教天界尊神中辅佐“三清”的四位尊神
(“天公地母”)
(2)神仙
吕洞宾、何仙姑—男女
江南及台湾地区
终南山重阳宫、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 龙虎山 宫——全真道三大祖庭
二、道教的基本常识 (一)道教的教义 1、宣扬“道”是“万物之母”
2、奉太上老君为无时不存的至尊天神。 3、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 4.天道承负,因果报应
“道”是“万物之母”
道教尊先秦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亦名老聃)为 教祖,将其《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真经》,作 为宗教的主要经典。《老子》,又名《道德经》。 该书提出“道”是“万物之母”,“德”是道的显 现;“道”是无所不在的力量,“德”是道的行动。 所以道教的基本教义,即宣扬道是“万物之母”, 是宇宙万物之巾最核心的东西。

简述道家的发展历程

简述道家的发展历程

简述道家的发展历程道家的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古老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及以后,至明朝。

从道家的起源来看,古老时期可追溯到中国先秦时期。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是道家的创始人,被誉为道家的祖师。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道”的概念,强调了“无为而治”、“与道合一”等核心理念,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对后来道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在《庄子》一书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道家的思想。

庄子推崇“自然”、“逍遥游”,主张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他提出了“大道废,有仁义”、“道法自然”等观点,强调了追求心灵自由和身心协调的重要性,对后来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代是道家思想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许多,如董仲舒、扬雄、王充等。

他们在老庄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和丰富了道家思想的内容。

他们强调个人修养和境界的提升,对道家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和阐述,对后来的道家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宋时期,道家思想进一步扩展和发展。

唐代以陆九渊、沈约为代表的“正统道家”与以李觏、吕洞宾为代表的“异端道家”共同形成。

他们在继承古代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学派风格。

宋代的程颐、程颢、朱熹等人,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进行了融合,提出了新的理论和观点,为道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朝时期,道家思想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明代以张载、王阳明为代表的哲学家,提出了以心为宗的理论,倡导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和发展。

此外,明代还出现了以陈元靓、杨柰轩等人为代表的道教学派,他们试图恢复传统的道家思想,对道家学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综上所述,道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老时期,经历了春秋战国、汉代及以后至明朝等多个时期。

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思想环境下,对道家思想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发展和丰富,为后来道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简述道家的发展历程

简述道家的发展历程

简述道家的发展历程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道家的萌芽期,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时期,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追求自然的道,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道所构成的,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庄子》成为道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在这个时期道家的主要思想内容得到初步的形成。

第二个阶段是道家思想的发展期,大约始于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在这个时期,道家的思想逐渐与政治、社会、日常生活等方面相结合,形成了庞大的学派体系。

此时出现了以扬雄、王充、杨雄等人为代表的政治哲学家,他们提出了道家的政治理论,主张通过宽怀大度,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道家思想也影响了医学、农学等实践领域,形成了独特的道家学说。

第三个阶段是道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期,大约始于两汉末期至今。

在这个时期,道家思想逐渐与其他学派相互交融,形成了与佛教、儒家等思想的对话与碰撞。

同时,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人们的生活与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道家思想也被传播到了国外,成为了一种跨文化的哲学思想。

总的来说,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萌芽、发展和传承与发展三个阶段。

道家的基本思想是追求自然与自由,
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无为而治。

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道教简介

道教简介

道教徒修炼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最早称作庐或静室,南北朝时称作道馆,隋唐以后称作宫观或庵堂。历代宫观形式和规模不尽相同,但大多为宫殿式,一般有三清、玉皇、吕祖、灵官等殿堂。唐宋以后,道教宫观遍布各地城乡山林。道教日常宗教活动有诵经礼忏功课、节日的祭神祝祷,以及为信徒作道场祈福消灾、超度亡灵等等。道教内部拜师、授经、传度法箓、日常生活起居、出外云游、修炼打坐等等,皆有复杂的科仪戒律。
隋唐北宋时期,官方道教兴盛发达。唐朝王室自称为太上老君后裔,自开国后即尊崇道教,规定道教为三教之首。唐玄宗尤其崇信道教,加封老子尊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以《道德经》为科举考试科目。道士女冠隶属宗正寺管理,有名的道士受到朝廷礼遇厚赏。又下令两京及全国各地大建宫观,供奉老君,并屡次托称老君降临,传授祥瑞之物。北宋真宗、徽宗尊奉道教神赵玄朗为王室始祖,屡次加封玉皇大帝尊号,建立宫观供奉。由于唐宋统治者的尊崇扶持,道教在当时极为兴盛。唐代和北宋还由官方主持多次编修《道藏》,研究道经和教义、科仪的学者纷纷涌现,对道教学术文化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
历史与教派道教从东汉中叶开始形成。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正式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最初形成的教团组织,主要有沛人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流传于西南巴蜀地区;巨鹿人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遍布中原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皆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以善道教化民众。从其教义和方术来看,属于民间原始宗教团体。这两个道团在汉末魏晋时期常组织发动下层民众起义造反,严重威胁统治阶级利益,因而受到官方的镇压和限制。魏晋以后,道教开始向体制化的官方正统宗教发展。晋代道教学者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一书中,对战国秦汉以来社会上流行的神仙信仰和各种方术加以系统的总结,从理论上阐述了修道成仙的可能性,提出以服食金丹大药为主,兼行其他方术的修仙途径。他还猛烈抨击早期民间道教的活动,提出以道为内,以儒为外,使神仙方术与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的教义,从而为道教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从东晋后期至南北朝时代,中国南北方都出现了由门阀士族道教徒发起的道教改革活动,代表人物有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道教的经典、教义、教规和教派组织得到改造和充实发展,以重视经典科教和神仙方术为主要宗旨的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楼观道等新兴道派相继出现,成为道教发展的主流。新兴道派得到官方统治者的承认,为后来儒释道三教鼎立并盛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道家思想之-和之道

道家思想之-和之道

个人生活中的和之道
心态平和
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健康养生
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和运动,保持身心健康。
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促进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长和发展。
05 和之道的发展与未来
和之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发展
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成为趋势,和之道作为东方智慧的代表,逐 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同。
然是息息相关的整体。
天人合一的意义
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应该顺应 自然法则,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以达到整体的平衡和稳定。
天人合一的方法
道家思想认为通过修行和实践,可 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更好 地理解自然法则和宇宙的奥秘。
04 和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实践
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区和谐
倡导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促 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跨文化对话与理解
和之道倡导的和谐共处理念有助于促进跨文化对话与理解,减少文化冲突,为国际关系的 发展提供哲学基础。
东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思想交流频繁,和之道在与西方思想的碰撞中,可以互相启发,共 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和之道在未来社会的应用前景
社会治理的借鉴
和之道提倡的无为而治、以德治国的理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治理提 供借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和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助于解决现代社会中的许多 问题,如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矛盾等。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和之道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和之道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与启示

道教 发展历程

道教  发展历程

道教发展历程
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

最早的道家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自然观念与崇尚自然的原始宗教。

后来随着道家思想家老子(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出现,《道德经》成为了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奠定了道教的理论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与其他宗教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学派,如太上道教、正一道、全真道等。

这些不同的流派在道教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丰富了道教的理论体系和仪式实践。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道教经历了起伏和发展。

在秦汉时期,道教通过与皇帝及官僚阶层的联系,成为了国教的一部分。

但在唐朝时期,道教又受到佛教的影响,形成了以七真派为代表的新兴道教宗派。

在宋、元时期,道教经历了一段相对较为平静的时期,但随着明清时期的到来,道教再次进入了一个繁荣的阶段。

明朝时,道教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强大组织体系和声望的宗教团体。

清朝时,道教在官方的支持下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成为了官方宗教系统的一部分。

然而,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对道教产生了重大影响。

庙产问题和对宗教信仰的打压导致了道教在20世纪的衰落。

不过,近年来,随着对宗教自由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道教又逐渐恢复了一定的影响力和传统的崇奉。

总的来说,道教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它从古代的自然宗教起源,逐渐演变为一个有着丰富理论体系和仪式实践的宗教流派。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道教经历了繁荣与衰落,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存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在古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道教在古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道教在古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

其中,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之一,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

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其兴起和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那个时代,颓废衰败的周朝政权日渐式微,人们开始矢志寻求生命的意义和超越性的力量。

于是,一些思想家开始提出了一种以自然万物为中心的理论,即“道”的概念。

道家思想把“道”视为宇宙的原始力量,认为它是维系万物平衡的根本规律。

而道家的核心思想则是追求与这个宇宙力量的合一与和谐。

然而,直到战国末年和秦朝统一之后,道教才开始逐渐形成,并融合了许多异质的宗教观念与仪式。

尤其是与巫术、神仙信仰和自然崇拜等元素的结合,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新的机遇。

道教的经典《道德经》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成为了后来道教教义的基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宗教体系。

在东汉时期,正式的道教组织开始得到国家的支持和承认。

此时的道教融汇了儒、释、道三家思想,逐渐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局面。

与佛教和儒家一样,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统治阶级的宗教信仰之一。

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它的信仰体系上,还表现在它的交流和传播方面。

中国的古代丝绸之路是道教的传播渠道之一。

在丝绸之路上,道教随着商人、僧侣和文人的往来而传播开来。

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佛教的兴起,也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双方的交流和融合,使得道教在中国的宗教领域中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道教的发展不仅在宗教领域中有所体现,还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唐宋时期,道教与文学、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结合达到了巅峰。

道教的密宗修行方法也在绘画和雕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艺术作品更具神秘和超凡脱俗的特点。

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道教在现代中国的地位逐渐衰落。

在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变革,道教受到了严格限制和压制。

道教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道教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道教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中国古代思想史涵盖了数千年的时间,其中道教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和哲学流派,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道教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阐述道教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探讨其文化特点和历史贡献。

一、道教的历史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和道家思想。

道教的正式建立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由张道陵创立的太平道被认为是道教的发端。

在东汉时期,庄子思想和黄老道家学说的影响下,道教开始渐趋成熟并形成自身的独特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发展为分门别类、理论严谨的哲学流派,并在唐代达到了全盛时期。

唐代诸子百家,各家学说趋于融会贯通,而道教更是成为皇家宗教,并代表着整个文化和艺术的高峰。

二、道教的文化特点1.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道教强调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相融合,而非单纯的征服和控制自然。

道教讲究“以道观之,以德待之,以和为贵”,即以合适的方法、合适的待遇和合适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和万物。

2. 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道教不追求物质上的阔气富贵,而是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道家认为内心的平静是生命的财富,对于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生活的和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推崇谦虚谨慎的品德对于道教信徒而言,谦虚、谨慎始终是一种必须的品质。

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处事原则成为人生的指南灯,引领人们逐步实现自我的提升。

三、道教的历史贡献道教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道教对中国正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道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它的哲学观点和文化传承是民间信仰和精神的源泉之一。

道家学说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艺术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教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道教与中国古代宗教、政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道家思想对于古代政治起着积极的作用,如理论探讨和宗教仪式、礼教规范等。

道家文化介绍

道家文化介绍

道家文化介绍
道家的思想、学说,在先秦时期已有萌芽。

经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努力,特别是经过秦汉之际道家、名家、墨家的发展,道家学说逐渐形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所著的《道德经》是道家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作。

他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老子站在道家的立场上,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老子看到了当时统治者昏庸无道,天下大乱。

因此提出了“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不尚贤”、“民为贵”等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对以后道家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庄子是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人,自称是梁国蒙(今河南安阳)人。

他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并把自己哲学思想同当时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形成了以逍遥为核心精神境界、以道为人生最高理想、以齐万物为价值取向和以无为为行为准则的独特哲学体系。

—— 1 —1 —。

道教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道教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道教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道教,又称为道门或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中国,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道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影响,它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也极其丰富多彩。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远古中国的部落生活和宗教信仰,早在商代已经有了“神物敬拜”、“神灵鬼神”等信仰文化。

至战国时期,先秦诸子学派逐渐形成,都对宇宙和道的探究持有自己的理解。

其中道家学派提出“道德经”和“道家五经”等经典,奠定了道教的思想基础。

汉朝时期,道教逐渐发展起来,各流派相继兴盛,特别是东汉末年道教扎根民间,逐渐形成独立的宗教体系。

二、道教的历史隋唐时期,道教成为了社会上祭祀活动的主导,它给人们带来灵感、信仰、安慰与抚慰。

唐代笔记《肆志》记载:“自汉以来,道家之学盛行于天下。

仙人传授术法,称为真人,其所行之术人莫可知。

魏晋以来,道家之术稀漏,明正弘辟……阳真人尤为精通,其所授术不可尽数。

”唐朝是道教发展的高峰期,当时道教教义深入人心,道教的流派更加丰富多彩。

唐玄宗也曾亲自赐封李光地为大宗师,大力支持道教的发展。

唐代还产生了众多重要的道教文化名人,如著名的神仙张三丰、符箓高手赵州桥等等。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百姓的求学之路更加通达,而道教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道教强调“东方玄学”,并且注重注重灵气、藏书、谶纬方面的研究,鼓励修学,强调修身养性、天人合一等宗旨。

此时期的元旦、重阳、上巳等传统节日和祭祀仪式也都与道教密切相关。

三、道教的文化内涵道教是中国文化中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宗教信仰,它在文化内涵方面的特点也极其丰富多彩。

首先,道教主张“道法自然”,追求自然、纯粹、平衡与和谐的境界,它的修道主张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黄老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

其次,道教十分注重宇宙论和人类学,它强调天、地、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神仙、家族、社会、政权等因缘而生相互关系,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传统观念的文化之路。

道家、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提纲
道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道家哲学 道之艺术 道之宗教
一、道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夏商西周三代,中国的思想意识领域处于上帝天命观的宗教统治时期, 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上的一切现象,人们都认为是由上帝天命安 排决定的,上帝(天)是至上神,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自进入东周春秋时代,随着旧社会的日益衰落和新的封建社会经济的 产生和壮大,上帝的权威开始逐步下降,带有疑天思想的无神论思想 逐步兴起,人们开始冲破旧有的上帝神学的藩篱,进入了一个思想自 由解放的时代。 各种学派在民间兴起,开始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末 年至战国初年已形成了道、儒、墨三大学派,名家、法家等学派也在 酝酿形成之中。老子的道家思想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产生的。
(二)庄子的哲学 齐万物 齐是非 齐生死 逍遥游
(三)老庄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1.儒道互补和中国传统哲学的性质
2.“究天下之际”的中国哲学与道家哲学
三、道之艺术
道的艺术,是一种无神的艺术 道的艺术,是一种抱素含朴、返璞归真的艺术 道的艺术,就是水的艺术 “意不在画,故得于画”--这是道的绘画艺 术 “大希之声”--这是道的音乐艺术 自由潇洒--这是道的舞蹈艺术 道的艺术,最重要的是它和儒家艺术一起,互 相对立又互相补充,构成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
四、道之宗教 何谓道教 道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一)何谓道教
道教,是一定形态的思想信仰体系,也 是一定形态的文化体系,还是具有同一 思想信仰的人们结成的社会实体,三者 构成道教实在整体。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道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追溯其思想渊源, 最早是殷商时代的鬼神崇拜,继之是战国时期 的方仙道及汉代的黄老道。 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以东汉 张陵创立的“五斗米教”为标志的。此后太平 道、南天师道、北天师道、正一道、全真道递 次发展,至明清之后,道教日渐衰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政治思想 1、无为而治 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 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 关于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 将以愚之”的理解 2、反对战争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1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 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30 章) 3、反对社会不公
(二)老子简历 姓名:李耳,字聃 生卒年:约前571(周灵王元年)——前477年(周敬王卒年, 此后进入六国时代) (孔子:前551——前479,据詹剑锋《老子其人其书及其 道论》) 籍贯:楚苦县曲仁里,即今河南鹿邑(安徽涡阳) 生平:孔子问礼,著《道德经》,出关西行
(一)《老子》成书时间 春秋末、战国、西汉初 (二)版本 1、1993年郭店楚简《老子》(战国中期偏晚) 2、1974年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高帝与文帝时期的 抄本) 3、北大汉简(武帝时期,定型本) 4、刘向定著本(上道下德) ——据丁四新《从出土简帛文献看早期<老子> 篇章的演变及其成型与定型》 (三)注本 1、王弼《老子注》 2、《老子河上公章句》 3、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老子注释及评介》
(一)《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 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 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 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 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 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 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 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 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 所终。
(二)春秋战国——中国的轴心时代 1、社会背景: a 社会大变革 b 激烈的兼并战争 c 道术天下裂 d 士阶层的崛起 e 学术下移 2、诸子百家 司马谈: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刘歆:农、纵横、杂、小说
1、“自然”是道家的中心范畴
道家哲学的关键词:自然、无为、道。 •自然:事物本来的状态。 •无为:不改变自然。 •道: 宇宙本原与规律,特征是以无为顺应自然。
3、道家与道教的关系
本质差异
•道家形成于春秋战国,属于哲学,追求心性自由。 •道教形成于东汉后期,属于宗教,追求肉身成仙。
学术联系
道教思想来源芜杂:由神仙信仰、巫术、诸子 学说及佛教等融合而成,其中也吸收了道家的哲 学思想。
3、道家的代表——老庄
老庄指老子和庄子,“老庄”连用, 并不始于春秋战国之际,而是首见于百年 后西汉前期成书的《淮南子· 要略》。玄学 兴盛的魏晋时期,“老庄”一词才普遍流 行,凝固在中国文化的语汇中。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77章)
(三)人生思想 1、不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 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 争,故无尤。(8章) 2、谦逊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 成,名遂,身退,天之道。(9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 不敢为天下下。(67章)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 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 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 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 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64章) b 循环运动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 逝,逝曰远,远曰反。(25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 明。不知常、妄作凶。(16章)
反者道之动。(40章)
印 度 : 人 性 的 解 脱
中 国 : 人 性 的 塑 造
(一)殷商到西周——从神本走向民本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 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 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 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礼记·表记》 天命转移:德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 泰誓》
2、道家与其他学派的根本区别
“自然”是道家的终极关怀
“自然、无为”,并非道家专有,而是中国古代几乎各 个学派共享的理论资源。但是这些学派只是借用这些概念 丰富自家的学说或在某个理论层面上运用,如儒家(顺应 天理、民心与事物的自然之理,垂拱而治等)、道教、佛 教(中道而行)等。 道家与其他学派的区别,在于道家不仅将自然无为原则 贯彻到各个领域,而且作为终极价值,安置生命的终极关 怀。这是道家与中国其它学派和教派的最后分野。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25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2、宇宙的生成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4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
(一)哲学思想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以“道” 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老子》全书81章,有37 章直接论道,道字出现74次。
1、“道”体的描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1章)
孔、孟
老、庄
柏拉图
轴心 时代
墨子
亚里士 多德 琐罗亚 斯德 犹太先 知
韩非子
较伟大的心灵超然物外,更伟大的心灵则试图将人生变成某 种比我们所经历的尘世生活要高级的东西,并把新的精神进 步的种子撒播在大地上。 ——汤因比《历史研究》
希 腊 : 物 质 的 认 知
犹 பைடு நூலகம் : 人 性 的 救 赎
波 斯 : 人 性 的 对 立
3、节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 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2章) 4、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6章)
1、人生指导:上善若水;上德若谷 2、管理智慧 :自然,无为,人本,柔性管理。 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74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49章) 3、科学精神
3、规律性的“道”
a 辩证思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 相和,前后相随,恒也。(2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8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 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36 章)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 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 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14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21章)
标志——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 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在 北纬25度至35度之间,影响世界历史进 程的“导师”或“先知”相继出现。 意义——在“轴心时代”,人类意识开 始觉醒,“究极实在”成为人们关注的 焦点,神话开始让位于(广义的)理性, 世界宗教开始形成,基本的思想范畴业 已成型,对后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 的影响。
“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 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 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 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 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 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 是提供了精神动力。对这一开端的 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 的事情。”
德谟克 利特 苏格拉 底
释迦牟 尼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41章)
一、轴心时代与哲学的突破
卡尔· 西奥多· 雅 斯贝尔斯
雅斯贝斯提出:“在公 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 年间所发生的精神过程, 似乎建立了这样一个轴 心。在这时候,我们今 日生活中的人开始出现。 让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之 为‘轴心的时代’。”
“最不平常的事件集中在这一时期。在中国,孔子 和老子非常活跃,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 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像中国一样, 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一直到怀疑 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 哲学可能性。在巴勒斯坦,从以利亚(Elijah)经由 以赛亚(Isaiah)和耶利米(Jeremiah)到以赛亚第 二(Deutero-Isaiah),先知们纷纷涌现。希腊贤哲 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 和柏拉图,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在这数世纪 内,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 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