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拓展1 苏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拓展阅读(10篇含答案)苏教版
第二单元拓展阅读(一)孤独的老乡夏阳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
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
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
小吴不是这样。
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⑨“找老乡。
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
”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
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
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
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
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
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
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
”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
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
2017年秋季初三九年级上期语文课外强化及拓展训练(一)
2017年秋季初三九年级上期语文课外强化及拓展训练(一)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模样(m ú) 隐匿(n ì ) 峥嵘(zh ēn ) 滑稽可笑(j ī)B .蓦然(m ò) 戏谑(nu è) 窒息(zh ì) 不屑置辩(xi è)C .伫立(zh ù) 附和(h è) 骸骨(h ái ) 影影绰绰(cu ò)D .癖性(p ǐ) 哄笑(h ōng ) 慰藉(ji è) 呱呱坠地(g ū)2.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玛利亚矗立良久,隐隐听到修道院传来的钟声,她陷入暇思,忽然,她急忙拔腿就跑。
B. 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坍踏破败,只剩下断壁残桓,埋没于蓬蒿荆棘之中。
C.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一层灰色,嘴里说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话。
D. 你不过故意装出这一幅凶恶的姿态。
到了最后关头,就会显示出你的仁慈侧隐来。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学生对影视明星顶礼膜拜,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B. 起伏的群山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消逝在茫茫夜色中。
C. 妈妈的手可巧了,毛衣上编织的鲜花栩栩如生,可谓妙手回春。
D. 他们到处折衷是非,传播留言,企图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真谛。
B. 把邛海风景区建设成国家级湿地公园,是当地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
C.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能力的强弱,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奋。
D. 虽然锦城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锦城的无边繁花。
二、文言文阅读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拓展5 苏教版1
九年级语文课外拓展5一、阅读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一诗,完成第7题。
(6分)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1. 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宋祁《木兰花》中有“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分)答:3. 请说出作者写作本诗的意图。
(2分)答:【1.B 2.“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且教桃李闹春风”的“闹”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的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3. 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暗示、告诫自己的晚辈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分析与鉴赏。
(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色。
A项描写的是冬季,B项描写的春季,C项描写的是夏季,D项描写的是秋季。
(2)在《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中,诗人写桃李是为了衬托未开的海棠,而不是出于对桃李的赞美,所以两诗的情感不同。
(3)从诗的标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可以知道,此诗是写给儿辈看的,希望儿辈同海棠一样“爱惜芳心”。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2-5题。
(14分)明末高邮①。
有袁体庵者,神医也。
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②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
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
”遂以一书寄何。
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
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③之所能治也。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书房花木深冯骥才一天忽发奇想,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还将剩余的板子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盛满泥土,栽上植物,分别放在房间四角。
鲜花罕有,绿叶为多。
渐渐的这间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成了花房。
但得不到我的照顾。
我只是在想起给那些植物浇水才提着水壶进去,没时间修葺与收拾。
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疯长起来。
从云南带回来的田七,张着耳朵大的碧绿的圆叶子,沿着墙面向上爬,像是“攀岩”;几棵年轻又旺足的绿萝已经蹿到房顶,一直钻进灯罩里;最具生气的是窗台那些泥槽里生出的野草,已经把窗子下边一半遮住,上边一半又被蒲扇状的葵叶黑糊糊地捂住。
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给这些浓密的枝叶撕成一束束,静静地斜在屋子当中。
一天,两只小麻雀误以为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树丛,从敞着的窗子唧唧喳喳地飞了进来。
我怕惊吓它们,不走进去,它们居然在里边快乐地鸣唱起来了。
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
我便顺从这个逻辑,只给它们浇水,甚至还浇点营养液,却从不人为地改变它们。
于是它们开始创造奇迹——首先是那些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盈盈的幔帐。
常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然后在地上愈堆愈高。
绿萝是最淘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
几乎每次我走进这房间,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画面:一些凋落的粉红色的花瓣落满一座木佛身上;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一次,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
于是,在我写作过于劳顿之时,或在画案上挥霍一通水墨之后,便会推开这房间的门儿,撩开密叶纠结的垂幔,独坐其间,让这种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
以前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种忘我的想像,只有离开写作才能回到现实来。
这间小屋却告诉我,我的写作往往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放下笔坐在这里享受到的反倒是一种理想。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拓展迁移
拓展迁移
运用所学赏析《乡愁》
(一)朗读诗歌
1.让学生在欣赏后回答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语速。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节奏和重读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并以第一小节为例,划分节奏并标出重读音。
学生回答并解释理由,整合信息。
节奏:按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
重音:能突出对象的特点,能体现中心、突出主题,是段中的关键、句意的重点或情感强烈的地方。
3.让学生再读诗歌,请学生范读,并作评价。
4.让学生齐读诗歌。
(二)我当评论家
我们学习诗歌,不光要会读,更要会评。
请同学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主题、诗歌的结构、诗歌的用词、修辞手法和想像联想等方面任选其一来评论。
九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苏教版
⼀、⿍湖⼭听泉⼀、1、循;2朗;3佯;4、翼5、详6嬉;7盎 8迥⼆、略三、⿍湖⼭泉⽔清澈晶莹,活泼可爱,它使⿍湖⼭⽣意盎然,滋润万物,所以说“泉⽔是。
”四、不⽭盾。
这运⽤了衬托的⼿法。
以有声衬⽆声。
五、略六、游踪、⼭脚----⼭中-----半⼭腰;时间、近黄昏---⽇暮----⼊夜。
复式问题探究第⼆句,第五句、虚写⼆、林中⼩溪惹:招惹,拟⼈⼿法,⽣动地写出了⽔流的活泼惹:(飞翔时)带动,以动衬静,写出了林中的寂静⼆、1、悄悄、粼粼;2、闪闪、晃晃三、1、⽐喻、拟⼈;2、设问四、第⼀类、象征着⼀种平淡,没有激情、没有战⽃的⽣活;⼩溪象征着激荡奔腾的⽣活五、略六:正确问题探究⼀、略⼆、表现了作者摆脱了孤独和失望情绪,融于⾃然、社会,体会到⼈⽣的真谛和幸福感三、“只要有只蝉起个⾳。
表⽰不同的⼼情”、“让⼈忘却忧虑,悠游其中,留给⼈⼀些惆怅、⼀些伤感”。
所以说。
三、飞红滴翠记黄⼭⼀、1、道教传说,神仙运⽤法术使物发⽣变化。
借指僧道⽤⾔语启发⼈悟道。
泛指启发指导。
2、这⾥指点染⽽使之美化。
⼆、1、侵蚀奇特2、兴奋肃穆3、沉醉诞⽣三、1、3四、地壳中的岩浆凝固后所形成的花岗⽯群,经过亿万年的⽇晒⾬淋、⽔流侵蚀以及其他⽓候因素的影响,最终在距今⼆三百万年时形成了黄⼭。
五、历史悠久、姿态万千、⽣命⼒强。
体会到作者对黄⼭松敬仰与赞颂之情。
六、略问题探究⼀、1、介绍了登天都峰感受。
主要介绍的是峰顶所见。
2、眼前实见之景和想象之景。
特点是⾼、陡、险。
3、丰富了黄⼭峰⽯的⽂化内涵,给⼈们以更⼤的想象空间。
⼆、描绘了鸽群、柳条、鸭、鹰隼等。
抑郁深沉的感情基调。
2、⼼理、动作。
期待⾬⽔的烦躁的⼼态。
四、画⼭绣⽔⼀、1、因为整个句⼦是陈述的语⽓,前⼀个分句只是整个句⼦的宾语。
2、此处问号表⽰的是⼀种惊喜的语⽓。
⼆、1、品评烘衬风致神态2、怠慢宝库健壮贮藏三、笨拙迟钝说明桂林⼭⽔的美丽是⽆法⽤语⾔⽂字表达的。
四、起过渡的作⽤。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期末课外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期末课外阅读复习题及答案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期末课外阅读复习题及答案阅读是最有情义的①阅读是最有情义的,简单的白纸黑字,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灵魂。
②现代人在网上资讯大海洋中浮浮沉沉,又便捷又经济,但一书在手的那种感觉,是不可取代的。
一段一段地读,一页一页地看,与网络的浏览寻觅十分不同。
读书,是立体的,是可触可感的。
③文字,除了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外,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文字既可以是波澜壮阔的,也可以是涟漪片片、回环不绝的。
特别是中国的唐诗宋词,对文字的运用已达登峰造极之境,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种破空而来又急转而下之势,短短十几个方块字,就表现得如此尽致生动!④阅读让人更优雅,更添人格魅力与风度。
从小,妈妈就对我说:“女孩子可以生得不漂亮,但可以长得很漂亮。
”随着人生阅历的加深,我总算明白了这句话。
女孩子们为了美,减肥、隆鼻、开双眼皮,无可非议,但别遗漏了最有效的一着:阅读。
阅读会令男人女人都更添风度。
修养风度绝对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修养而成的。
修养风度的营养,很大部分就是来自阅读。
⑤我们对人生的认识,都是从读童话开始的。
善良美丽的白雪公主、小人鱼、灰姑娘……是我们稚小心灵最初的憧憬。
然后我们认识了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漂亮的朋友于连、《战争与和平》中的正人君子皮埃尔,还有贾宝玉、赵子龙……就是简单的白纸黑字,不靠什么美女俊男,也没有什么特别技巧,犹如春雨润物悄无声,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灵魂。
⑥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治疗法,阅读能使我们在纷嘈的现世静下心来。
只要有书陪伴在侧,你永远不会觉得失落和孤独。
我的手袋里总习惯放一本书,在等人的时候,或者闲坐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翻阅。
人说“等人心焦”,有本书陪伴着你,你就不会焦虑发火,达到自求心静的境界。
⑦人们常说,岁月无情,然而阅读却是最有情义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指出第②节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周)组合阅读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2016-2017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周)组合阅读【诗词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3题。
(5分)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诗歌中“”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3.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 第二句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之绵重深长。
C. 最后两句写出了与友人的重逢,由以前的“未有期”到现在的“共剪西窗烛”,在相聚的欢乐里夹杂着回忆的愁苦,使这愁苦成了重聚的话题。
D.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询问和问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文言文阅读】文正耿介仲淹①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
王举正懦默②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
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
命为某某宣抚使,未行,复除③参知政事。
会王伦寇④某某,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
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
(选自《宋史·X仲淹传》)【注释】①仲淹:即X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X文正公”。
②懦默:性情胆怯不敢直言。
③除:任命,授职。
④寇:进犯。
4.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召拜.枢密副使()(2)请罢.举正用仲淹()(3)固.辞不拜()(4)会.王伦寇某某()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2)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6. X仲淹“固辞不拜”参知政事的原因是什么?【现代文阅读】我们在蓝色海上飘赫恩曼尼12岁那年,我认识了方小舒。
他从讲台旁边的特“忧”生专座抱着书包走向我,本子散了一地,整个教室都在窃窃私语。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拓展提高闯关测试卷(附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拓展提高闯关测试卷(附答案)一.基础知识(26分)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4分)怅.惘()巍峨.()地壳.()拾.级()攒.聚()吝啬.()山峦.()瑰.宝()2.根据下面的拼音写汉字。
(4分)jué()起漩wō()车zhé()繁yǎn()qiè()意和xù()嶙xún()温xīn()3.下面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组是[ ]。
(2分)A.翩翩暇想博斗障碍活脱脱绿荫如盖B.袅袅恣态稠蜜贮藏红彤彤玲珑剃透C.频频峭璧遗撼缭望黑黝黝浮想连翩D.粼粼驻目乏味赞誉冷簌簌不记其数4.下面每个句子都有一处语病,请在原句上改正。
(4分)⑴ 一些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没有多大改善,但是他们的脾气倒越来越大。
⑴ 同学们只要坚持经常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就完全可以预防眼睛不近视。
⑴ 有关专家鉴定认为,我们学校新校舍的建筑质量总体上达到了国家先进。
⑴ 能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
5.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一句话。
例句: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醒也罢。
我愿清泉永在。
我愿清泉常鸣。
仿句:6.选出衔接恰当的一项[ ]。
(3分)这一年,开山炮响了,__________A.这里成了旅游区,公路通了进来,森工局伐木来了,惊赞大自然的美丽和古朴,带来了喧闹,也带来了文明,接着各地的游客纷纷前来。
B.接着,这里成了旅游区,带来了喧闹,也带来了文明。
公路通了进来,森工局伐木来了,各地的旅客纷纷前来,惊赞大自然的美丽和古朴。
C.公路通了进来,森工局伐木来了,各地的游客纷纷前来,惊赞大自然的美丽和古朴。
带来了喧闹,也带来了文明。
接着,这里成了旅游区。
D.公路通了进来,森工局伐木来了,带来了喧闹,也带来了文明。
接着这里成了旅游区,各地的游客纷纷前来,惊赞大自然的美丽和古朴。
7.听说能力(4分)一天,妈妈发觉女儿丽丽发烧了,决定带丽丽到医院看病,可丽丽却说:“不用妈妈陪我去,我已经十六岁了,①我自己去吧。
【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拓展6苏教版1
【关键字】语文九年级语文课外拓展6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7分)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①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②,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③里中,以赡族人。
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④洛阳,树园圃,为逸老⑤地。
仲淹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⑥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及卒,谥文正。
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仲淹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
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选自《续资治鉴》卷五十二,有删节)【注】①矫厉:振奋。
②重肉:两种以上的肉。
③义庄:一种慈善救国机构,由范仲淹开创。
④治第:建府宅。
⑤逸老:安享晚年。
⑥形骸:形体、身体。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2分)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每感激论天下事:(2)吾今年逾六十:(3)乃谋治第树园圃:(4)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分)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译文:4.文章结尾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用意何在?(4分)答: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请说说范仲淹的“仁人之心”在上文中的具体表现。
(4分)答:【附译文】范仲淹年少时(就)有非凡的志向,对于(个人的)富有、贫贱、赞美或诋毁、快乐或忧愁,一点都不动心,而是慷慨激昂有志于天下,经常自己诵读:“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每当慷慨激昂讨论天下事的时候,不在意自己的身份,一时之间士大夫风气大大振奋,纷纷崇尚风格品节,这是范仲淹首先倡导的啊。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拓展2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九年级语文课外拓展2(一)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5-8题。
(17分)【甲】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某某则为橘,生于某某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乙】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①何坐.②圣人非所与熙.也③生以乡人子谒.余④言和而色夷.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译文:②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译文:74分)答:8.楚王称晏子为“圣人”,马生求学过程中“流辈甚称其贤”,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晏子与马生得如此高评价的原因有哪些?(5分)答:(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
(16分)舞蹈的建筑X心武(1)“建筑是凝固音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其实在舞蹈与建筑之间嵌入一个“凝固”的限制词,把某些建筑比喻为“凝固的舞蹈”,也是可以的。
(2)在中外古典建筑里,要找出“凝固的舞蹈”的例子来,似乎比较困难。
这是因为古典时代人们的思路不像如今这么多元狂放,更因为建筑手段与施工技术没有如今这么先进,所以难以“舞动”。
如今有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接踵出现,建筑设计师们好比巧妇拥有庞大的米粮库,非唯心随心所欲地大显身手,因此,舞蹈性思维进入了某些建筑设计师大脑,一些“舞蹈的建筑”也便应运而生。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鼎湖山听泉》拓展阅读素材 苏教版
《鼎湖山听泉》拓展阅读下三叠泉张抗抗多奇怪,竟然是一直往下走。
参差不齐的石阶,夹在突兀嶙峋的峭壁之中,朝望不见底的深谷延伸,两边时而钻出一株已被无数路人摸得光滑了的树杆。
飘忽不定的雾气,在密密的林间回荡,只听得那一路召唤我们的山泉,就在不远的石壁后、溪涧里哗哗作响,却总也走不到头,总也不见这座名山最吸引人的所在—三叠泉。
过了观瀑亭,石级便几乎是垂直朝下。
它们险峻陡峭,不时变换方向,形成重叠的“之”字形,铺向谷底。
无论远来的游客怎样在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中途,气喘吁吁地抱怨这艰难的旅程,咒骂那不肯轻易露面的庐山水神,石阶总是默默无语,执拗地要把人带到四面是万丈悬崖的深涧中去。
我知道,退路是决没有的。
回到观瀑亭去,便只能远远地欣赏三叠泉的雄姿,没有银河飞泻的快感,没有水珠迸溅的凉意,就像欣赏一幅风景画。
看风景画,又何必千里迢迢来庐山呢?庐山人说:“不到三叠泉,枉为庐山客。
”既然已经出征,又干吗找退路呢?可我仍然觉得奇怪,我到过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无一不是先向上攀援、攀登、向上走,才有蓝天、白云、山峰、雄鹰。
只有这三叠泉,一个劲朝下、朝下,望不见天顶,只有冉冉云雾弥漫在我脚下,将我轻轻包围、淹没。
“负弦波!”一位年轻的旅伴说。
“太好了!不过,似乎正弦波更能代表前进的规律。
”简单说,负弦波是从负极进入正极;正弦波是从正极进入负极。
后者的波形符号是先上后下,而前者恰恰相反。
“人们不大容易相信,获取最宝贵的东西有时并不在山顶,是吗?”“三年前我们曾去三叠泉,就是从石壁上爬下去的。
”他指着对面的绝壁说。
我不由地倒抽了一口冷气。
从绝壁上寻找三叠泉,自然是没有退路的。
他们亦是走到走不下去时,才自己辟出一条路来。
我们终于走进那幅凝固的画中来了,沐浴在霏霏雨雾之中,顿觉清凉。
默默倾听那奔腾不息的山泉无穷无尽的喧嚣,细细体味这山、泉、林、雾终成一体的庐山在众山之中独一无二的含蓄美,似乎又寻到了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庐山的真面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课外拓展1
二、阅读理解(54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
(6分)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注】①呜轧(yà):拟声词。
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
9.(1)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
(3分)
(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
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3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0-13题。
(15分)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
颜率请借救于齐。
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
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愿大王图之。
”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
齐求九鼎,周君又患之。
颜率复诣齐。
曰:“周赖大国之义,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
”颜率曰:“不可。
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
鼎入梁,必不出。
”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
”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
鼎入楚,必不出。
”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臣窃为大王忧之。
”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敝邑迁鼎以待命。
”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颜率:人名。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4分)
(1)周君患之()(2)发师救周()
(3)颜率复诣齐()(4)子之数来者()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子之.数来者虎见之.,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B.寡人将寄径于.梁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C.齐王乃.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发师救周,而.秦兵罢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12.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晏子使楚》)
13.“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高度评价了颜率的谋略;“此特儿童之见耳”,宋人洪迈则在《容斋随笔》中对颜率的谋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对颜率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呢?请简述理由。
(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15分)
底线
冯骥才
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
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
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
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
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
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②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
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
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③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
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
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④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⑤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
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
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
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
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⑥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
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速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
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⑦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⑧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
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
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2013年6月3日《今晚报》,有删改)14.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完成填空。
(3分)
首先,阐述社会底线下降的现实及危害,提出
的观点;其次,从的角度,论述观点;最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强调了。
15.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6.品读全文,说说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
(请分点回答,4分)
17.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线”的看法。
(80-100字,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
(18分)
道行
马宝山
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
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
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
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
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
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
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
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儿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
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
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
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
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个个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
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
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
真是可惜了一身绝技。
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
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闻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也没学会。
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
皮挑儿嘿嘿笑:“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
”
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
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心灵中有没有悟性。
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
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
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
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
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簪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
观看的人无不啧啧赞叹,拍手叫好。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
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
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
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挣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
“那你现在就不怕了?”
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
”
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
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
大家再也不叫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
(选自《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2013》)【注】道行(héng):僧道修炼的功夫。
借指人的涵养、本领。
18.小说末尾“大家再也不叫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一句包含了“大家”对皮挑儿的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用两个词概括,2分)
19.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4分)
(1)“皮挑儿嘿嘿笑”“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同样是“嘿嘿”笑,传达出来的内容有什
么不同?(2分)
(2)“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
”说说对句中加点词语“竟然”的理解。
(2分)
20.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6分)
21.这篇小说写了两位皮影艺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是谁?研读全文,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