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运动和力《第3节 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本专题属于课标三大主题之一──“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涉及较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
本条目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认知性学习目标,具体说明如下:“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中的“了解”属于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该条目处于“了解”水平。
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了解三种类型的摩擦,即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了解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可能相同。
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明确只有把物体放在水平支持面上,让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体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才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
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并进行实验。
比如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时,就要改变物体间的压力,同时要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等其他因素都相同;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就要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同时要保持压力、接触面积等其他因素都相同。
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把滑动变为滚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变小。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与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与拉力大小无关。
对于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知识判断。
比如用水平方向的力拉水平面上的物体未拉动,可以先对物体受力分析,物体在竖直方向受重力和支持力,水平方向受拉力和摩擦力,因为物体静止,即在水平方向静止,二力平衡,所以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方向与拉力方向相反;同样,物体在竖直方向静止,也要二力平衡,所以重力和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014年春八年级物理下册 8.3 摩擦力课件(1) 苏科版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 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 力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 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 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自学自测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 会受到 阻碍物体运动 的力,这种力叫做滑 动摩擦力。 2.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当 物体匀速直线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就 等于 物体滑动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假如没有了摩擦
如果我们的世界突然之间没有了摩擦力,那副可笑的 样子将会令你忍俊不禁。
由于没有了摩擦,地面将会绝对光滑,人在地面上寸步 难行,一旦跌倒,就会象被翻过来的甲虫那样,任你如何挣 扎、也爬不起来。由于没有了摩擦,任何螺丝都无法拧紧, 奔驰中的汽车会突然散架,车轮向四周飞出。这时候,所有 的物体都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动地集结到底洼地带。 一切植物在微风吹拂之下,就会连根拔出,向四周散开 来;房屋上的砖块、木料和钢材会唏哩哗啦地散落下来;江 河湖海将象脱缰的野马咆哮翻腾;风一旦刮起来,就会永不 停息地刮下去,任何物体都会被它刮跑,地球上是一片飞沙 走石的世界。
小结:
1、摩擦力的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 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 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 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在一定范围 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 大小无关。
实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和 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 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面积的大小 _______有关,与_________无 关.
《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教案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摩擦力的概念,能够运用牛顿第一、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提高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2. 摩擦力的种类和特点3. 摩擦力的计算4. 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热身老师会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摩擦力”是什么,并用实例给出说明。
2. 知识讲授(1)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老师要注意在讲解时加入一些情绪词,例如“神奇的”、“克服困难的”等,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2)摩擦力的种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特点和区别,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实际应用。
(3)摩擦力的计算教授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并在黑板上演示摩擦力的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一、第二定律解决实例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图像或视频演示,介绍摩擦力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制动器、磨粉机、擦窗工具等。
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也能意识到摩擦力的实用性。
3. 实验实践让学生分组设计和制作不同的摩擦器,例如滑轮、滑板、滑梯等。
带领学生通过实践,理解摩擦力的实际应用,并提高他们的手工制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4. 总结与评价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实践活动的总结,回顾本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并重新理解和回答热身活动提出的问题。
四、教学评价1.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
2. 教学过程中,老师重视语言互动,通过情绪词、生动的例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过实验实践,让学生切身感受和理解摩擦力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评价,帮助学生加深知识记忆,同时也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后续教学的展开。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教案:初中物理——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摩擦力》。
教材主要介绍了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以及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能区分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2. 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木块、斜面、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如走路、骑自行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2. 理论讲解:(1)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 实验演示:(1)利用实验器材,演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现象。
(2)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 随堂练习:(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2)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讨论:(1)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讨论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完成实验报告单。
2. 课后习题:(1)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2)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有什么区别?(3)如何计算摩擦力的大小?(4)列举三种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演示,使学生掌握了摩擦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荣炳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8.3 摩擦力 第1课时教案
8.3摩擦力(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作用点。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 领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力的方向。
【重难点突破】
摩擦力是一种很常见的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注重通过探究让学生对摩擦力这一抽象的概念获得具体的亲身体验。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二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教材在编写时一反常规教材平铺直叙给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而是从改变摩擦力大小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对众多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为学生的交流合作提供机遇,培养能力。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材没有交代摩擦力的方向,而是从学生探究活动中体验,力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摩擦力
产生条件
①接触面不光滑
②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 运对运动 大 小
压力
接触面粗糙程度
方 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接触面。
摩擦力教案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教案背景: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
用于校内公开课面向:全体学生教材分析: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最后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生探究实验法(4人分组实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通过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3、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操作体验这一方法。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器材:玻璃杯、毛巾、PPT教学课件等。
学生分组活动器材:木块、毛巾、弹簧测力计、钩码、圆柱形铅笔若干、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一、指图设问:1滚动的足球为什么最终会停下来?2下雪天为什么要在车轮上缠上防滑链?3机器的传送带为什么要张得很紧?4运动员为什么要不停地刷冰,才能使冰壶运动得更远呢?其实这些都和发生在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摩擦力有关。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章第3节摩擦力二、新课教学:1、感知:桌面对运动物体的阻碍作用下面请同学们按如图所示的方法将木块在桌面上拉动你感到需要用力来维持木块的运动吗?这是因为: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下面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滑动摩擦力:(1)伸出你们的右手,将它压在桌子上,用力向前推,使手掌在桌面上滑动,体验滑动摩擦力的存在。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图文课件
A.F甲<F乙<F丙 C.F甲<F乙=F丙
B.F甲>F乙>F丙 D.F甲=F乙<F丙
【解析】选D。本题考查摩擦力大小的比较。匀速拉动长方体 木块的过程中,拉力与长方体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大小相等。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只与 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所以三种情况下摩擦 力的大小关系是f甲=f乙<f丙,则拉力的大小关系是F甲=F乙<F丙, 故选D。
考点 2 摩擦力大小的判断
【典例2】(2013·郴州中考)一个箱子重为100 N,放在水平面
上,受6 N的水平推力,箱子未动,这时箱子受到的摩擦力应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6 N。当水平推
力增大到10 N时,箱子恰好做匀速运动。当水平推力增大到
20 N时,箱子受到的摩擦力为
N。
【思路导引】解答本题的关键点:
滑动,从而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2)比较
两次实验可得结论:在压力相同的条件下,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还想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
的关系,请你帮助他们在实验1的基础上,利用实验1中器材再做
一次实验探究这个问题。
①你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举出一个增大有益摩擦的例子:
。
【思路导引】(1)测摩擦力,利用二力平衡原理,物体要做匀速直
线运动。
(2)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找出不变量和变量,对照得结论。
【精讲精析】本题考查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重视了对“控制变量法”的考查。(1)为了使拉力的大小等于 摩擦力的大小,应该匀速拉动物体,这是采用了转换法。(2)1、3 组用了相同的木块,重力相同、压力相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 同。(3)在探究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关时,要注意控制“压 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接触面积不同。根据 提供的器材可以用不同的放置方法到达要求。(4)可以从增大 压力和增加粗糙程度等方面来举例说明。
《摩擦力》教学
《摩擦力》教学设计《摩擦力》教学设计1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将摩擦力作为一个整体来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别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学生更全面的从本质上掌握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1.采用“学习即研究”的理念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和感受来明确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围绕明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
让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从而实现物理学习的本质。
2.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就地取材的物品来进行小实验,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却能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采用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融于一体,通过实践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猜想与假设、实验与归纳、控制变量法、描点作图法等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已有一定初中知识背景下,进一步来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一)学情分析1.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并可应用二力平衡进行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2.在初中阶段对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够深入高中阶段加以细化;3.在初中学习电阻时用到过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
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及动手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3 摩擦力 实验报告
8-3 摩擦力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组别日期
实验名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目的: 验证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
实验原理:. 二力平衡
实验步骤: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实验数据:
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实验结论: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和运动速度无关。
八年级物理下册 摩擦力(第二课时)教案 苏科版
摩擦力教案(第二课时) 苏科版物理
三、摩擦力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2)了解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3)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
[教学重点]:
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测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教学设计]
1.摩擦力是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摩擦力呢!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认识。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1)用弹簧测力计拉放在木板上的木块。
(木块不动)
2)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木板上滑动。
3)将木块下放几支圆珠笔芯,仍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运动。
提问:弹簧测力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为什么呢?你能作何猜想?
投影摩擦力的分类。
讨论后得出结论: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2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同学们,现在老师来给你们实验:(筷子提米,但不成功)。
这是为什么呢?
你们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摩擦力的大小呢?
通过学生观看视频的形式告诉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观看一组视频,分析都采用了哪些方法改变摩擦力的)
3.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
展示磁悬浮列车图片和气垫车视频,介绍科学家们的做法。
4.小结。
5.自行车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通工具,请同学们观察自行车的图片,并结合自己在使用自行车过程中的体验,思考,自行车上都在哪些地方用了哪些来改变摩擦力的。
总结:自行车中增大摩擦的方法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摩擦力》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产生原因。
2.掌握计算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方法。
3.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探究摩擦力的应用。
教学重点:1.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2.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1.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的灵活应用教学准备: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让学生观察课桌上放一个书本,当我们用手推书本,会发现其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请问发生了什么?2.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浮力和重力,提出今天的课题,摩擦力。
二、新知讲解(15分钟)1.让学生观察一支笔在桌面上的运动情况,让学生讲述其运动情况。
2.引导学生认识到,笔在桌面上不会自由滑动,说明有一种力阻碍了它的运动。
这就是摩擦力。
3.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其大小与物体表面间的粗糙程度有关。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前的阻止力,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后的阻力。
4.摩擦力的产生原因。
摩擦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度和微不平整造成的,当两个物体接触时,其粗糙表面之间会互相咬合或相互插入,从而产生阻力。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准备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实验演示。
实验内容为:在水平面上放置一个物体,然后逐渐增加重物,观察物体开始滑动的瞬间。
2.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并提出静摩擦力的概念。
并与动摩擦力进行对比。
3.讲解计算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方法。
四、问题讨论(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当物体还没有开始滑动时,我们增加重力,摩擦力也随之增加?2.学生讨论并给出答案。
当我们增加重力,物体和表面之间的咬合和插入会增加,从而使摩擦力增加。
3.教师总结摩擦力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五、应用拓展(1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摩擦力的应用,如何利用摩擦力减缓物体的速度等。
2.学生讨论并给出答案。
摩擦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材质或表面的粗糙程度来控制。
苏科版物理八下第八章《力》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下第八章《力》教案力知识梳理1.弹力和弹簧测力计A.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形变分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两种.如果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就完全恢复原状,这种形变称为弹性形变.如果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不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称为范性形变.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B.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弹力通常用符号F表示.如被拉长的橡皮筋、被拉弯的弓、被压短的弹簧、被脚踢的足球,被桌面支持的文具盒等,都会产生弹力,通常我们所说的拉力(包括提力)、压力(包括推力、支持力)都属于弹力.说明:弹力发生在两个物体互相接触,且互相挤压或拉伸的条件下,否则不会产生弹力.弹力作用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弹力的方向总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C.力的单位在SI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用手托起本册物理课本的力约为2 N,质量为50kg的人对地面的压力约为500 N.D.弹簧测力计(1)原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说明:①弹簧的伸长是指弹簧伸长到的长度与弹簧原长之差.②弹簧测力计是用弹簧的伸长来反映所测拉力大小的,即用可见的物理现象来显示不可见的物理量的。
这是转换观察法的一个应用.(2)使用规则①在使用前,要先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待测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要先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若不准则应调零;要先轻轻拉秤钩几次,以避免测量时指针被刻度盘卡住.②在测量时,被测的力要施加在秤钩上,被测力的方向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以防摩擦或其他阻碍.③当指针相对于刻度盘静止时方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若指针不正好指在刻度线上,则在分度线以下的部分要进行估读.注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秤钩上所受拉力的大小.E.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如被张紧的弓、被拧紧的机械手表的发条、被拉伸的橡皮筋、与地面撞击时的排球等,由于它们都发生了弹性形变,所以都具有弹性势能.一个物体具有的弹性势能的多少与这个物体弹性的强弱和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同一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多.注意:只有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才具有弹性势能,当物体恢复原状后就不再具有弹性势能了.如被张紧的弓具有弹性势能,一旦张紧的弓把箭射出去,弓的弹性势能就转化为箭的动能,弓恢复原状后就不再具有弹性势能了.2.重力A.重力的概念及其大小的测量(1)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用字母G表示,地球以及地球表面附近空间中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物体本身.通常把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说明:①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作用.万有引力是牛顿首先发现的.②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重力一般略小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这一点将在高中物理中学到.(2)测量物重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测物重时,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B.物重与质量的关系物重与它的质量成正比,其关系式为:G=mg.式中G表示物重、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重与质量之比.g约等于9.8 N/kg.其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 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 N,在不要求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 N/kg.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单位配套如下:G---N,m---kg,g---N/kg.说明:物重除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之外,还与物体在地球上的位置以及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高度有关,在太空中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这一点将在高中物理中学到.C.重力的方向及其应用重力的方向总竖直向下的,这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较多的应用.例如建筑工人用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垂直,用水平仪检查窗台是否水平.说明:①竖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水平面向下;②物体受到重力的方向不因物体是否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而改变.D.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都会受到地球的吸引,也都会受重力的作用,但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常把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等效为集中在某一点,这一点为物体的重心,因此,物体重力的作用点就是物体的重心.对于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就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如均匀直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均匀长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对角线的交点,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要注意,重力是物体受到的力,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但重心不一定都在物体上.因为一个物体受到的总重力可以看成物体中各个质点受到的重力之和.因此,物体的重心应由各个质点共同决定.重心是把各个质点用等效的方法聚合而来的.如一个均匀的环形圆板,从几何形状看环形部分是两个同心圆所夹的部分,中间是空心的,没有物体,然而它的重心却在圆心上,而不在物体上.再如木匠用的角尺,由两个粗细相同且互相垂直的木条构成,它的重心也不在角尺上.对于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支撑法找到(其原理是本册第十章中的“二力平衡”),也可用作图法、计算法求出.物体的稳度跟物体的重心的位置有关.从重心引出的重力作用线.如果超过物体底部支承面的范围,物体就会翻倒,增大支承面积,降低重心位置,都可以增大物体的稳度. E .重力与质量的比较重力是一种力,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二者有根本的区别,但它们在数量关系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如课桌上的文具盒、树上的苹果、空中的飞机等都具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高的高度有关.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其重力势能越大.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统称为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重力势力弹性势能势能动能机械能 说明:①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一个因素“高度”,在没有特殊指明的情况下,一般是指相对于地面而言的;②机械能之间以及机械能与其他形式的能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3.摩擦力A.摩擦在自然界以及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摩擦无处不在,根据摩擦的特征,摩擦可分为三类:擦。
摩擦力说课-《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说课《摩擦力》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摩擦力》,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的第三节,主要内容为滑动摩擦力的定义以及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摩擦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最基础的知识,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的第三种常见的力,它也是今后学习压强、浮力等概念规律的基础。
所以教学地位非常重要。
另外本节课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所以对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理念有很好的帮助。
二、说学情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里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学会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所以这些都为本节课做足了知识准备。
加上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力其实并不陌生,所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所以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个深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会用二力平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
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教材重难点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会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摩擦力的问题难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对“相对运动”这一概念的理解。
五、教法和学法本节课我会采用演示和探究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启发引导法,提问法等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感知、描述、测量、分析等过程达成教学目标。
“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必做实验。
本节课让学生亲身体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再通过科学探究过程,认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一个重要过程。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5篇)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5篇)第一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2、教材版本:苏科版八年级下册3、学科:物理4、课时:2课时5、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本,根据导学案初步掌握知识。
二、教学课题1、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滑动摩擦力和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2、现状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
《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3篇)
《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3篇〕《摩擦力》教学设计篇一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表达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透镜式教学。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列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物体受摩擦力的事例,学生讨论、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给摩擦力下定义。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
通过实验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估交流。
整个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
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节设计的一个亮点。
将辩论引入课堂。
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沦。
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增、减摩擦力的方法。
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结不仅让学生总结本节学到知识,而且提炼出了所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程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③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②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理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兴趣,表达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对摩擦力的定义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测与反驳教学模式。
教具和媒体教师演示用:小车、弹簧秤、木块、金属块、实物投影。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精选10篇)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精选10篇)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
(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法建议: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复习课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复习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的复习课。
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5.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
6. 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它们的共同效果;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它可以被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 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3. 学会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运用。
2. 教学重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桶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知识回顾:复习力的概念、作用效果、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3. 例题讲解: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实际问题,如两个人共同提一桶水,如何用力才能更省力?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如两个人如何用力拉一辆车才能更容易地移动?5. 力的合成和分解: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和分解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用力推门,门会打开。
(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重力的方向)(3)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2. 题目: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下列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
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点评
一、引入课题
认识摩擦力
10’
1.演示“筷子提米”。引入:【板书】
三、摩擦力
2.指导学生探究书图实验。
要求:拉物体的力要由零开始缓慢增加,直至将物体拉动为。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后大组汇报
a、压力大小
b、接触面粗糙程度
1、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
2、阅读“信息快递”并实验几次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收集证据,交流研究结果
3、完成课文中的填空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为学生的交流合作,语言表达提供了机遇
三、生活中的摩擦
10’
1、提问: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中存在摩擦?
2、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
3、归纳:
【板书】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增大压力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a、减小压力
b、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变滑动为滚动摩擦
d、使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
如:加润滑油或在摩擦面之间形成一层气垫。
观察四幅图,讨论、回答问题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用同样的方法增大或减小摩擦的
【板书】
1、摩擦力
产生条件:物体将要运动或已经运动时,
静摩擦力
种类
滑动摩擦力
1、观察、思考:为什么?
2、按图所示的方法,动手实验,归纳出两种感受:
a、拉力是逐渐增大的
拉b、力大到一定程度物体才滑动,滑动后还要一定大小的拉力作用来维持物体的运动
1、设疑,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2、通过实验感知桌面对运动物体有阻碍作用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课堂小结
5’
引导学生归纳学到了什么?
学生小结
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五、反馈训练
4’
课本
1、
2、
学生思考后回答
反馈矫正
六、作业
1’
课本3、
要求:
1.完成形式:网上下载或查阅摘录图书资料。
2.交流时间:下节物理课
3、建立静摩擦和滑动摩擦的概念
二、活动:8.5
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15’
1、你能改变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吗?
2、引导学生对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进行研究
3、如何记录?(用最大示数加最小示数除以2的方法记录)
4、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引导学生分别对课本上的思考内容进行研究
5、点评,鼓励学生
【板书】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8.3摩擦力
课题:摩擦力
课型:实验探究型
教学目的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教具与学具
教师:一杯米、筷子
学生:器材每两人一套、弹簧测力计每两人一只、毛巾、棉布、砝码、圆珠笔心要能够满足一个组同学的使用量
课前准备
1、体验走路和蹓旱冰的两种感觉,想一想造成不同感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