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道德缺失是社会信用危机的根源
浅析当今大学生诚信危机与道德滑坡
浅析当今大学生诚信危机与道德滑坡第一篇:浅析当今大学生诚信危机与道德滑坡论文关键词:社会诚信;诚信缺失;社会信用制度;市场经济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快速发展,社会诚信道德出现了严重缺失现象.给社会带来严重的道德风险.妨碍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而在完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精心构建社会信用制度,使之能与各种禁止规则配套运行,将成为有效摆脱“诚信危机”.实现社会诚信的转折点。
一、杜会诚倍缺失的严重态势社会诚信作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品格.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么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评价标准中.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睦,业无诚信不兴旺.国无诚信不稳定,世无诚信不安宁.当今时代,诚实守信不仅是社会交往的基本伦理原则.还是经济交往的必然要求,是建构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伦理基石。
然而,随着我国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快速发展,社会诚信道德处于严重缺失状态,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既所谓“诚信危机”。
“诚信危机”以经济领域作为辐射中心向其它领域扩散,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经济领域,非诚信现象存在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
在生产消费方面,生产经营者、销售者制假、售假、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令消费者如屡薄冰;在市场进人方面。
有假出资、假注册、假地址、假担保等坑蒙拐骗现象;在市场交易中则虚假广告到处有,合同欺诈满天飞,侵权违约、赖帐不还、偷逃税金等现象屡禁不止;在市场监察中假审计、假处罚、假查真放,地方保护主义横行;在市场退出方面,作假帐、报假亏、假破产等五花八门.如此等等.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猖撅,问题之严重、性质之恶劣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或诚信经济.信用已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支柱.因此,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急需新制度的供给来保障诚信的实现。
诚信危机的原因及对策
诚信危机由何而来?●历史根源:道德地位的衰微。
在中国思想史上,诚信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不高,关于信任的道德发展迟缓,为诚信危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同时,也致使契约关系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经济根源:不规范的市场经济。
我国市场规范尚未取得权威地位,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法制体系尚未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大,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也不力,给经营取巧、不规范运作、偷税漏税、敲诈勒索和贪污腐化等不法经济行为提供了可能性空间。
●制度根源:信用制度缺失。
目前,我国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制约作用的信用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以致个人信用、企业和中介组织信用甚至政府信用都缺乏制度规范。
●思想根源:功利主义。
市场经济的目的之一是实现利润。
追求利润往往会诱发人们的功利主义,扭曲人们的价值观,从而引发诚信危机。
●社会根源:政府自利扩张。
政府以国家权力的强制力为后盾,有着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社会产品的垄断经营和精神文化特权等。
如果政府自利过度,就会导致政府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滋生腐败,危机社会诚信。
危机下如何重塑社会诚信?●道德地位衰微?功利主义?—→在全社会实施诚信道德教育,建立系统的诚信教育体系,强化现代诚信理念;个人应摆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事事讲信用,时时讲信用。
●市场经济不规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相关法制体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信用制度缺失?—→加强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全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政府自利扩张?—→加强法制建设,增强诚信的法律保护机制,规范政府行为,树立诚信权威,同时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当下中国社会诚信缺失的社会成因
2018/11/14
4
2011年10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 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会议对制订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作了重点部署,指出良好的社会信 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每个企业、事业单位和 社会成员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诚信缺失、不讲信用, 不仅危害经济社会发展,破坏市场和社会秩序,而且损害 社会公正,损害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当 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 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人民群众十分不满。 各级人民政府要通过完善制度、加强教育,努力营造诚实、 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 护、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 由此可知,在今后的数年间, 党中央国务院会将恢复和重建社会诚信系统作为重点工作 内容之一。
2018/11/14 18
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均变成了受到普遍关注的大问题以至法公信均变成了受到普遍关注的大问题以至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先是将社会的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先是将社会的诚信建设诚信建设纳入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议程提出纳入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议程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的要求然后由国的要求然后由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14
2018/11/14
诚信社会如何重新建立?
第一、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第二、加大对诚信缺失行为的惩戒力度。 (提高诚信缺失者的风险成本) 第三、提高对见义勇为者的保护力度。 (让见义勇为者减少风险、增加收益。) 第四、普及国学。学习我国传统诚信观,建 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融合中西方优 秀的、适合中国当下社会诚信建设的思想 与社会价值观,构建中国特色的诚信文化。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班级:12经贸英语2班学号:12090316 姓名:王婷【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诚信已不仅是一种伦理范畴,而是在伦理范畴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法制内涵,实现由道德自律向法律规制的转化,最终筑就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准则的法律化。
中国当前社会诚信状况令人忧心。
国若无信,国何以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如何实现传统诚信的现代化转化,重新确立起人们对现代诚信文化的信仰,进而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真正建立,始终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诚信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原因,提出前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诚信缺失现状原因对策一:当前社会诚信的现状及其导致的问题(一):现状为了解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于2011年2月11日至2月14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5个大中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
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
对此数据持质疑态度的同时,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反思。
诚信缺失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仅加大社会的运行成本,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
从诚信主体来看,社会诚信主要包括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
这三类主体在当前社会的诚信指数均不乐观。
当前社会存在着各类诚信问题,政府有的单位制造虚假增长指数者,企业界有的企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者,教育领域有的院校学术造假者,等等。
有研究者对政府诚信缺失方面进行了归纳,主要体现为有的地方政府或有的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虚报成绩等。
企业诚信缺失主要方面表现在:有的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银企之间陷入信用危机;企业之间失信赖账,商业信用日趋萎缩;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会计人员做假账,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发布虚假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偷税、漏税、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屡禁不止。
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及诚信体系构建-思想政治论文-政治论文
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及诚信体系构建-思想政治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要相比,我国的诚信体系建设还比较滞后,造假失信现象屡屡发生,诚信缺失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
不仅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毒化了社会风气,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因此党的十八大众明确提出:要倡导诚信的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这是在新时期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提出的战略号召。
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这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对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诚信缺失是当前必须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兴,国无信难强。
诚信缺失已经成为我们目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古人那种言必行、行必果、一诺千金的豪气现在已是缈若晨星了。
假农药、假种子让农民绝收,假奶粉造就了一批大头娃娃。
路边跌倒了无人敢扶,扶不起的是那高额的赔偿费。
助人为乐已经成为模糊的记忆,主动帮你的人有可能是骗子。
杨白劳比黄世仁还要牛气,农民工为了拿到工钱不得不爬上高压电线塔。
史玉柱还债这种理所当然的行为被视为不寻常的义举。
竞技场上的黑哨、股票市场上的黑嘴、白衣天使的回扣、政府官员的红包,更是屡禁不止,愈演愈烈。
社会道德底线一退再退,人们惊呼:诚信怎么了?诚信的缺失,同时给市场经济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市场交易成本增多,生产经营效益下滑,市场秩序混乱,直接影响投资环境。
诚信是企业的命脉。
没有信用,企业就会走向消亡。
诸多问题,都向我们敲着警钟:我们正逐渐远离诚信。
二、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我国社会的诚信维系主要是依靠道德约束,但道德约束在利益面前是苍白无力的。
马克思说: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浅谈我国信用缺失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失信行为出发,对信用缺失现状及其表现进行深度剖析,从五个方面的原因对其进行阐述,并就如何解决信用缺失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信用诚信缺失失信惩戒信息不对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也是一个法制经济,更是一个信用经济。
信用作为维系交易从而满足市场主体理性预期需要的经济纽带,是市场经济的灵魂。
伴随着我国经济取得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同时,信用缺失现象十分普遍乃至存在着严重的信用危机,其状况触目惊心,令人堪忧。
目前我国信用缺失现象渗透到社会、政治,尤其是经济领域,信用的缺失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1当前我国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1.1法律制度不完善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需要法律制度作保障。
在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完善的法律是克服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重要手段。
而目前由于法律制度或管理方面的漏洞,我们对企业经营者的失信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不够,失信行为不断蔓延的现象就难以避免。
①没有健全的法制,为机会主义提供温床。
在我国,市场发育欠完善及自身机制问题,法制建设作为市场规则以外的重点保障力量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得经济活动当事人都有利用某种不正当手段谋取自身利益的倾向。
②执法不严,纵容失信行为的发生。
从现阶段来看立法不完备,司法中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在执法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干预,在判决执行中软弱无力正当权益得不到保护,都使得人们对通过法律渠道解决失信问题缺乏信心。
1.2道德建设滞后在传统观念中,信用一直是被当作道德规范来要求的,从而归属于道德范畴。
因此,对信用的要求常常是从道德出发,未从经济活动上加以规范和强调。
市场主体对其行为中的信用价值认识明显不足。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存在独立的个人经济利益。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崇尚利益最大化,人的趋利性和务实性倾向突出,新的价值观对传统的价值观提出了挑战。
优良的传统道德、崇尚诚信的思想理念在“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不良道德理念的冲击下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变化的发展模式,使人们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根源及对策
医患信任互尊重
医患之间 沟通顺畅
医患之间 理解信任
医患关系的现状
医患关系从总体上 看,是基本和谐之 中存在着局部的不 和谐,和谐是主流, 不和谐是支流
医闹现象成因:
1、病人执意出院病情加重,医生未加劝阻担责 2、女病人照胸被迫脱光,医生是否侵犯隐私权 3、医生擅切患者脂肪瘤引来纠纷 4、做人流遭观摩,女青年告医院侵权 5、医生初诊失误不承担赔偿责任
政府的作用
政府不可能直接促进信任,但可以通过产 权建立等制度促进当事人对自己名誉的重 视。政府作用要有所约束,并将社会生活 的空间留给民间。信任是从民间的社会生 活中渐渐的产生和生长的。 加强权力监督。它是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减少政策失误的需要。
重建信任的其他方法
建立契约信任。契约,是信任建立的一种法制化 手段。契约扩大了信任的范围,契约通过法律手 段简化了信任建立的过程,认事不认人的契约作 风排除了人情纠葛和人情垄断,它可以大跨度地 缔结人际关系和组织关系。契约为信任提供了客 观的保障,减少了为信任付出的代价。契约还可 以让信任制度化,使得信任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和 社会组织手段明确下来,对守信的人给予奖励, 对不守信的人给予惩罚。 弘扬传统文化。在解决信任危机、重建信任的过 程中就要善于弘扬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利益调整
追求这个目标,要靠两个办法:一个是产 权,有恒产者有恒心。第二个手段是纪录。 加强利益关系的调节,着力解决贫富悬殊 和非理性致富手段盛行的问题。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才可能调整好利益格局,才可 能从根本上解决信任危机。
增加社会可识别性
特别是增加进入专家系统的各级成员的可 识别性,即健全我们的评价系统。 因为可识别性是靠评价系统来获得的。为 什么要建立学历社会?证书是用来做什么 的?是给每个人贴一张标签。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文化传统反思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文化传统反思作者:李颖来源:《理论导刊》2013年第09期摘要: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严重,其中不乏文化传统的原因。
中国文化传统实际上缺乏诚信,集中表现在:缺乏诚信建设的文化前提,即自由意志和规则意识;“人性善”的道德假设不利于诚信规则的建设;儒家“爱有差等”的伦理原则不利于诚信标准的确立;缺乏宗教信仰的实用理性文化传统不利于诚信的保障。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建构的基本思路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立人”,同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伦理道德;诚信缺失;文化传统;反思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9-0053-03作为社会伦理道德范畴的“诚信”,既是立人之本,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然而,近年来我国各行各业频发的各种造假事件范围之广、情节之恶劣,各种“潜规则”的盛行,不断地挑战着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所面临的诚信缺失问题。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从中国文化传统的视角进行反思。
一、中国文化传统实际上缺乏诚信有学者认为,“文化传统是从以前的世代流传下来的、在今天的社会生活、行为规范和思想方式中仍然起作用的、重要的观念。
”[1]本文所指的文化传统主要是指清朝灭亡以前占统治地位、作为文化基因影响至今的文化,内容上主要是儒释道文化,其中又以儒家文化为代表。
千百年来,“诚信”一直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
然而,一种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并不一定就是其实际所做到的。
就像中国传统社会的“外儒内法”、“儒表法里”的架构一样:表面上以儒家的“民本”、“仁政”、“德治”为意识形态,内里行的却是法家的“君本”、“专制”、“人治”的一套。
在封建专制社会,道德规范常常是统治阶级“吃人”的幌子。
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里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来之学,旬学也,皆乡愿也。
目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表现和原因-文档
目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表现和原因、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表现人们之所以普遍关注诚信,社会呼唤诚信,除了社会诚信直接关系人们社会生活的切身利益的根本原因之外,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及严重程度,则是十分重要的现实原因。
这类诚信缺失,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腐败大案频发,社会矛盾复杂突出。
近年来,一些官员腐败案件屡屡发生,党和政府的反腐倡廉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暴露出的大案、要案,金额之巨、层次之高,令社会大为震惊。
王益、黄瑶、许宗衡、张春江、刘志军等腐败分子,以权谋私、贪污腐化,情节严重、性质恶劣。
一些官员不作为、乱作为或工作方法简单等而导致对抗基层政权的群体性、恶性事件频发。
一些政府部门政出多门,矛盾不一,公开、公平、公正性不够,导致社会舆论纷然不一。
有的地方由于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体制改革利益受损等引发的部分有关利益阶层诉求不断,上访连连,以至发展成群体事件。
这些已经严重败坏了党的声誉,损害了人民政府的形象,极大影响了政府管理行为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2、经营行为唯利是图,社会责任缺失。
具体表现为:一是不守信用。
主要体现在不认真履行合同,包括供货合同、贷款合同、用工合同、工程合同等。
二是制假卖假。
假药、假酒、假烟、毒奶、毒米、毒胶囊、黑心棉、注水肉横溢市场,屡禁不止。
三是恶意欺诈。
利用假合同、假票据诈骗企业和银行资金,利用假广告坑害消费者,利用“假破产”方式逃废银行债务,一些无良企业频频曝光,商业欺诈现象屡禁不止,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丧失起码的诚信底线,这些不单是诚信缺失问题,而是严重的犯罪行为。
四是财务失真。
编制虚假财务报表隐瞒利润,逃税漏税;有的上市公司掩盖经营亏损,披露虚假财务信息,虚高利润,骗取业绩,误导投资者。
3、人际关系庸俗功利,坦诚不足,戒防有余。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正常的情感越来越淡薄,功利性趋强,多带上“面罩” 和“标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乏基本的互信,坦诚不足,戒防有余。
信任危机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起源:"家国"之外更有一个"江湖"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2011年05月05日14:44 来源:人民网-《文化纵横》 生活在当今中国的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了当下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于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并是一个当代独有的问题。
还是在18世纪,当时中国对于绝大部分西方人而言都还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但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就从商人和传教士的一些作品中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缺乏“诚信”的一个国度。
早在现代汉学兴起之前,孟德斯鸠、康德、黑格尔,一直到韦伯和罗素,都把中国看成是一个“非现代的社会”的标本,一个缺少信任和信用体系的大国。
例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就认为,虽然中华帝国一直在形式化的儒家礼制和帝国法律控制下,但中国人对道德律令的不尊重却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金钱和利益追逐更是要远远超过对礼法的尊崇。
实际上,直到当代,儒家社会一般被认为是缺乏社会信任的社会。
对社会信任的缺失,中国人自己当然也处处感受到了。
当时人们对中国社会上的欺诈和信用缺失等问题了解得相当深刻。
晚明的张应俞甚至还写了一本传世名作叫《骗经》,专门列出了晚明常见的24种骗术,详解其运作手段和防范策略。
把“骗”列为经典,并且在当时和数百年后的社会上颇有市场,这一颇具灰色幽默的出版史奇闻,全世界并不多见。
其实,任何对明清以降的社会小说或者近代江湖小说略有了解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信任问题也能有相当的了解。
如果我们愿意再度重温这些熟悉的经典,那就一定会惊叹中国历史的延续性,不论这种不信任是存在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各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主要是商品提供者和消费者),还是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
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任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并不是因为它以前并不存在。
公平地说,社会信任在传统中国和改革前的中国社会没有被“问题化”,并不是因为那些时代有比现在更成熟的信任机制,而是因为在那种社会结构下“信任”还没有被充分资本化和“社会化”。
关于社会道德滑坡与诚信缺失的思考【可编辑】
关于社会上道德滑坡与诚信缺失的思考诚信和道德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按常理说,社会越文明进步,道德无疑也将越丰富美好。
然而,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下,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却成为一大社会隐忧。
无论是“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事件,还是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都可以从中找到国民道德滑坡和诚信缺失的因素。
分析原因:一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略了道德文化建设。
1996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采、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我们虽然确立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观念,然而,长期以来的实践中,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均把重点放在了经济建设或者物质文明的追求上,而忽略了精神文明、道德思想的建设。
一重一轻的发展理念促使下,拜金主义、名利主义思想抬头,反过来又加重了诚信和道德的滑坡。
二是国民受教育水平不高。
我国的中老年人,很多人在他们青少年时期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很多人只有中小学文化水平。
而我国的青少年受应试教育影响,只是掌握了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在道德诚信方面缺少培育。
不少家长认为教育子女是学校的事,把子女推给学校不管不问,或者是父母本身工作确实忙,照顾不上子女,导致青少年道德诚信的家庭培育影响力不足。
三是我国发展水平还是不够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仍然不高。
正如古人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了,才会追求更高水平的境界与修养。
现在我国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富人,但大多数的人还在为衣食住行这些物质需要而奔波。
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及治理对策_马超
=改革与发展>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及治理对策p马超,申田,严汉平(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内容提要:社会诚信体系涵盖了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三个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层次。
从我国社会诚信的现状看,虽然在个人层面、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上都做出了一定努力,但是诚信缺失仍广泛存在。
由于诚信缺失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诚信缺失的根源于: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和细化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社会各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中介组织发展不健全;政府监管缺失和乏力;社会风气不正。
因此,在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过程中应该加大信息披露和公开制度,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加失信者的机会成本;健全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形成企业间的自我监督和约束;规范政府行为、发挥政府宏观引导作用;加强社会诚信宣传教育,共建文明诚信的社会风气。
关键词:社会诚信体系;个人诚信;企业诚信;政府诚信中图分类号:B8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2-0138-04/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0,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先导,是一个企业立足市场的依托,更是一个国家立足世界的基石。
纵观历史,诚信在我国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童叟无欺0更成为千百年来我国商业伦理的至高境界。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建立,各种失信行为却屡禁不止,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秩序,甚至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在人们仍愤慨周正龙/假虎0事件,谈论政府诚信和信息公开的风波还未完全平息时,/三鹿0奶粉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整个奶制品行业危机,又一次暴露了诚信危机。
与此同时,因失信行为造成的交易成本增高,每年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对诚信问题的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诚信的内涵及其构成(一)社会诚信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里关于诚信的讨论源远流长,而在最初,/诚0和/信0往往分开表述。
浅析从社会信任危机爆发反思德育工作
浅析从社会信任危机爆发反思德育工作一、当前社会爆发信任危机的原因分析社会信任危机的爆发,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中国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使然几千年来,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而与这种经济状态相适应的是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和传统的道德性的社会信任,用一个专业的术语是人与人之间具有“信息的对称性和行为的高度可预测性”。
而如今,中国处于经济上的大发展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状态之中,人的活动范围空前扩大,传统的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和道德性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依赖系统的法律法规来重新构建社会信任,而这样的体系目前在我们国家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
2.转型期的道德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当今的中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急剧转型期,社会各领域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带来社会利益格局的巨大调整、经济成份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等,客观上形成了人们思想观念和方式的多元化。
在道德建设领域,现代中国也正处于道德体系变革的十字路口,原有的道德规范所依存的社会基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使得传统道德在总体上处于守势,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反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地位上也处于被重新审视和批判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旧的道德体系动摇甚至瓦解,人们道德生活中民族的、文化的、心理的机制还没有找到,出现道德的“断层”,而比较完备的、符合现代化需求的新的道德价值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3.西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给中国的道德、伦理领域造成巨大的冲击。
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时代,这种冲击力显得更加强劲。
面对这样的冲击,一方面,由于西方科技、经济的领先地位,人们在心理上易于倾向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一般人又很难从整个文化精神体系上对它们进行客观的审视,往往很容易去接受某些具体的,或片面的观念。
重点表现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一切以欲望和消费为中心,关注个人欲望的满足、自我中心化等等。
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
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主讲人:东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吕乃基坛主小传吕乃基男,1945年11月生。
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
198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
现为东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科技与社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科技史、自然哲学和企业发展战略。
出版专著、译著、主编、参编8部,发表论文50余篇。
核心提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一个文化元初的假定,对于文化数千年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人之初性不定。
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恶,关键看什么样的环境。
体育比赛之所以公正,是体育背后的自然界,是不参赛的参赛者,它提供了博弈,保证体育比赛的重复和规则。
西方文化是意欲向前,中国文化是意欲持中,而印度文化则意欲反身向后。
中国的包容犹如太极图,怎么揉都可以把你揉进去。
也正是因为这个,中国文化才得以延续至今。
当全民关注诚信的时候,诚信重建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经济建设只是个基础,文化建设才是核心,而重建诚信是关键。
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包括我在内,都有一个信任圈:自己的家人、同事、上下级、朋友……然后逐步扩大。
离这个圈越近,我们对他越是信任;越远,信任度就有所下降。
那么,今天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
诚信文化的源头差异所谓传统文化就是现代之前的文化。
这个概念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存在根本的缺陷。
任何概念都包括外延、内涵,刚才我给出的定义只有外延没有内涵。
下面我就从内涵的角度谈一谈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中有一个核心的东西——人之初。
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在性本恶的文化体系里面,有一个特点是底线设计。
因为人有可能会作恶,所以要有明确、严格的法律防止人作恶,这就构成了依法治国的制度。
性本善的一个特点是顶端设计而不是底线设计,它强调的不是法,而是伦理道德。
人向善,我们只要对它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一个文化元初的假定对于文化今后数千年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分析现代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分析现代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与对策[论文关键词]诚信;缺失;治理措施[论文摘要]诚信不仅是道德的一个根本范畴,而且也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之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现代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解决诚信缺失问题,应从思想、经济、政治三个方面同时采取积极治理措施,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诚信机制和信用体系。
诚信在现代社会,既是一个根本的道德伦理范畴,同时也是一个普遍存在于经济、政治生活领域中的重要范畴。
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现象已成为我国一个突出问题,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正视这一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理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诚信机制和信用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现代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诚信缺失现象,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即从分析国情,准确把握我国现代社会的性质、特点出发,这是认识问题的前提和基矗我们党经过长期的实践与艰辛的探索,已经明确地提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提出这个论断,也是科学地、正确地认识我国现代社会各种问题的依据。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深刻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九个方面的根本特征,涵盖了社会的三个根本领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
江泽民同志在论述这些特征时,用了“逐步摆脱〞、“逐步转变〞、“逐步缩小.,等多个动态词。
在全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特征之后,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从五十年代中期我国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到现在,经过四十多年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开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r,;事业有了很大进步。
然而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开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兴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与道德缺失是社会信用危机的根源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丁宝林
黑龙江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刘学聪
摘要: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问题,是当前国人广泛关注的问题。
要解决信用问题,我们不能不先探求当前社会信用危机的原因。
信用危机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带来的阵痛,文化和道德的建设是信用社会建立的基础。
法律制度的建立是随着经济制度的转变而逐渐完善的。
本文从社会大变革的进程中探索当前社会信用危机的根源,表现形式。
为解决信用危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信用、危机、表现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生命,是国家发展稳定的基本条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美国的债务危机和标普对美国的信用下调,震撼了全世界,对我国的社会信用建设敲响了警钟。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问题,是当前国人广泛关注的问题。
由于中国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已溶于国际经济一体化之中,信用问题已不再是国内的问题,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紧迫课题,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屹立世界之林的大问题。
近几年频频出现的三聚氰胺奶、瘦肉精猪、达芬奇家具、地沟油等产品质量问题,红十字会捐款问题。
更有大楼垮塌,火车相撞,暴力拆迁问题,层出不穷,使人们对市场、企业、对政府失去了信任。
这些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合同违约、坑绷拐骗等信用缺失现象严重,已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阻碍。
企业的发展不是缺乏需求,不是缺乏资金,更不缺技术和人才,而是缺乏信用。
在现代信息发达的社会里,不讲信用的现象,会迅速传播,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信用危机笼罩着社会和市场。
一、对信用危机的基本形势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市场经济正在取代计划经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已得到国际承认。
逐步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政策规范取代“人治”;道德信用自律取代了阶级斗争为纲。
但是这一切都有一个转变过程,思想上的转变,运作模式的转变,法律框架的构建,利益分配的调整,这个转变过程可能是长期的,甚至有反复,有斗争,有阵痛。
首先,信用缺失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带来的阵痛。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而我们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
计划经济是权力经济,由权力经济向法制经济过渡,我们的不少干部不适应市场经济法则,而是习惯于权力和官位。
即便我们的干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免不了由于本人的思想水平,管理能力,知识水平,信息掌握等诸多问题,指挥不了市场经济。
严重的是部分干部经不起利益的诱惑而腐化堕落,以权谋私。
这些人与不法分子勾结在一起,无法无天,如赖长星、
胡长青及沈阳慕马案件这些案例,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市场经济应当是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
而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如何产生独立于国营企业的经济主体的过程,本身就是个复杂的利益再分配过程。
这个过程与马克思揭露的早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极其相似。
也就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资本的每个毛孔都是血腥的。
尽管今天我们是如此迫切的需要公民将货市变成资本,需要资金拥有者投入资本,希望外国资本进入中国,但资本的属性并不会改变,只是市场秩序和交易规则需要国家监管和调控。
其次,法律制度的建立是随着经济制度的转变而逐渐完善的。
计划经济时,企业之间没有交易,所以也就没有交易法律。
私营企业诞生,要求有保护私有企业的法律。
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总是在与原来的“人治”产生矛盾。
所谓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法制不建全都可以造成政府信用丧失。
而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
政府信用又必须是法律信用,各级政府的工作人员如果做不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纠、诚信于民、清政廉洁,就丧失了政府信用。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所要求的政府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政府,就是一个信用政府。
胡锦涛同志倡导的和谐社会,本质上就是信用社会,只有信用社会才会是和谐社会。
社会成员文化与道德的缺失是信用危机的根源。
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
不论政府信用,还是企业信用,都是以个人信用为前提。
诚实守信被视为社会个体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甚至成为民族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作为中国人道德的核心,儒家思想把“人而无信,不知其何”作为一个重要信条。
我们不能设想一个没有信用的人能成为一个地区或部门的好领导,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社会信用危机,已经涉及到每个人的危机。
人们感到这个社会什么都不能信任,讲信用的人吃亏,连政府的文件,签好的协议都可以推翻,即是不被推翻,也是给那些老实人看的。
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幕后交易,根本不受文件约束。
因此,不讲信用的人越来越多,经济领域的假冒伪劣商品,政府官场的买官卖官,教育领域的买卖文凭,体育行业的黑哨,真是使人防不胜防。
二、信用危机的表现形式
信用危机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但主要的反映强烈的是交易信用、借贷信用。
现在金融领域所谓建立信用体系主要是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加入WTO这后,贸易自由化要求人们建立有信用的贸易和有信用的借贷。
这两方面在中国当今社会最令人担忧,成为贸易自由化的阻力,加大了贸易成本。
但信用社会体系的建立,却不止这两方面。
从信用主体来看,信用可分为个人信用和团体信用。
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团体信用是社会信用的集中表现。
因此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既要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又要建立团体信用体系。
从信用失信的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政治失信、经济失信、军事失信、教育失信、医疗失信等。
而经济失信又可分为交易失信、信贷失信、质量失信、保险失信、品牌失信等。
各种失信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各不相同,各方面的反映也各不相同,例如政府
失信是可能的政治斗争的表现,军事失信可能是战争的手段,而教育失信则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可能造成一代人的品德扭曲。
团体信用中最关健的是交易信用。
如何形成一个诚实可信的交易环境是加入WTO之后所必须的。
而涉及老百姓根本利益的是品牌失信、商品质量失信,也就是假冒伪劣商品问题。
从失信的性质来看,可以分为恶意失信和过失失信。
恶意失信是主观上为个人或团体利益故意行骗。
例如:资本市场的黑庄、注册资金的欺诈、银行体系骗贷、商品中的假冒伪劣、贸易往来中的诈骗。
还有偷税漏税、教育市场的假文凭、体育比赛中的黑哨。
这些是对整个社会有严重影响的失信问题。
其它的失信还有:广告的夸大其词、商品的价格欺诈,婚介中的设托、交通中的逃票、考试中的作弊。
这些恶意失信的现象有的就是严重的违法犯罪。
但在一部分人当中,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而毫无羞耻之心。
面对如此猖狂的恶意失信,政府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打击扼制恶意失信。
过失失信是主观上没有失信的目的,但客观上,造成不能兑现承诺。
这种失信一般来说出发点是好的,失信主体不是故意的,也会想方设法兑现的。
例如杨白劳式的借债,企业经营的破产,政府政策的调整。
虽然产生了失信,其后果也可能很严重,但与要恶意失信本质的不同。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社会信用体系的发育程度的要求也越高。
当前,无论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发展,或者是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角度来看,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十分重要,而且又是十分迫切的大问题。
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建立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这些国家普遍具有良好的全民信用教育和信用意识,有完善的管理信用立法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有发达的商业化、社会化运行的信用管理体系。
而且我国目前在这些方面还刚起步,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还存在着许多制约。
为此,我们要加大对信用管理体系的认识,尽快建立起全民参与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