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专题三 分析与概括

合集下载

03专题三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03专题三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专题三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技巧考点阐释新课标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层面的第二个要求为“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相应地,实用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层面的第三个要求则表述为“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高考试卷中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通常在考查了表现手法的同时,也就考查了文体特征。

知识梳理一、文学类文本(一)小说小说是在语言文学序列中和散文、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创作体裁。

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的基本特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其基本特征也是围绕三要素而言:(1)人物刻画丰富、细致。

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往往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却不同于真实人物,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典型人物”。

例如《阿Q正传》里的阿Q,作者就是想刻画这样典型的人物去广泛、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

(2)情节构造完整、复杂。

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小说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

(3)环境描写具体、生动。

描写具体的社会环境,以表现人物和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用来烘托人物,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种。

其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例如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自然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有不小的作用。

2.小说的表现手法分析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通过文本阅读,找出作者表达主题的方法,体悟小说艺术特征。

小说的表现手法很多,体现在不同的层面:(1)从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看,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2022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1考点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检测含解析

2022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1考点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检测含解析

语言文字运用客观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弘扬中华传统勤劳美德勤劳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

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同时,劳动的范畴和内涵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延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创造美好生活是当下国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历史基点。

勤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贯彻始终的道德倡导.人类劳动发展分为奴役劳动、谋生劳动、体面劳动、自由劳动四个阶段。

对人类社会劳动的认知和热爱,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多有论及.《大戴礼记·武王践祚·履屡铭》中写道:“慎之劳,则富。

”强调的是财富和劳动的关系。

自古以来,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尚书·周官》中写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古今药石·续自警篇》中写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

”意思是人们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乏衣服与食物,勤劳能够让人避免饥饿与寒冷。

先秦儒家关注的是一种“礼制”,而不是使用价值层面的劳动致富,也不是精神价值层面的劳动快乐,是一种自然分工的“伦理化”,为中国古人构建了一种脱离田间生产的劳动价值理论;后世儒家分离了“劳”和“思”两个概念。

正如孟子所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荀子在《天论》中所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表达了对勤劳耕作和勤俭节约的认同。

墨家是劳动者的学派,《墨子·非命下》说:“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这是中国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的萌芽。

墨家思想兼容并蓄,形成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必要成分,是民族振兴、国家进步的精神力量。

《清仁宗味余书室全集》中写道:“农夫不勤则无食;桑妇不勤则无衣;士大夫不勤则无以保家。

”佛、道两家对于劳动和农业持消极态度,法儒两家主张繁衍人口,认为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经过长期的文化大融合,儒、释、道、墨、法等多家思想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勤于劳动”被看作是“修齐治平”的根本性的道德品质,深深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心田。

第三章-专题三-核心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

第三章-专题三-核心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

第三章-专题三-核心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核心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故事讲述,关注其方式、效果一、情节的概念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

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

二、情节的叙述方式1.叙述方式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

顺叙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

这样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

这样可以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构成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这样追加的内容一般没有情节,也不需要有过渡,但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

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这样可以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始末时间等。

2.叙述视角(1)全知视角“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

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使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距离,从而降低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2)有限视角“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

【2021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题点3概括分析题

【2021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题点3概括分析题

解题技巧:对比
1.比对人物、事件。 (人物)文言文阅读材料涉及的人物往往不是一个,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阅读文章时, 要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得到了何种评价,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
(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误区所在。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 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 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至其放逸 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遇矣。然其犯人主,忤 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 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误区所在。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
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 梁怀王太傅。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选项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 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项]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 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 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 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 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 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 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第一部分 专题三 考点四 概括作品主旨

第一部分  专题三  考点四  概括作品主旨

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 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 变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 变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 朋友家里,不断有青年男女进进出出,汽车摩托车 朋友家里,不断有青年男女进进出出, 响声不断,那是老朋友的儿子和他的朋友们, 响声不断,那是老朋友的儿子和他的朋友们,他们都是 来探望朋友的小孙孙的。年轻人全都衣着新潮, 来探望朋友的小孙孙的。年轻人全都衣着新潮,说话嗓 门高,行动快捷。偶然我问起他儿子这幢新楼如何, 门高,行动快捷。偶然我问起他儿子这幢新楼如何,刚
我们的村子原是一个破败落后的小村。小山坡下, 我们的村子原是一个破败落后的小村。小山坡下,拥 挤着几百间各式各样的屋子。这些屋子, 挤着几百间各式各样的屋子。这些屋子,当年都是低矮的 泥砖建筑,显得零乱、破败、萧条和风雨飘摇。 泥砖建筑,显得零乱、破败、萧条和风雨飘摇。记不清什 么时候起,村民省吃俭用,累死累活,自己用田野的泥巴 么时候起,村民省吃俭用,累死累活, 作成泥砖,陆续盖起了部分泥砖结构的新房子。后来,有 作成泥砖,陆续盖起了部分泥砖结构的新房子。后来, 人盖起了红砖的屋子。再后来, 人盖起了红砖的屋子。再后来,更有人盖起来了水泥的楼 房。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 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
4.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 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 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 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 象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中心思想。 象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中心思想。 上面例题即可抓住文中第四段、第六段“而历史以一时难 上面例题即可抓住文中第四段、第六段“ 测的高速冲向前方”以及第七段等议论句子加以分析,进 测的高速冲向前方”以及第七段等议论句子加以分析, 而概括文章主旨。 而概括文章主旨。 5.从分析文章写作背景入手 从分析文章写作背景入手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 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小说阅读训练四人物形象分析概括教案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小说阅读训练四人物形象分析概括教案

训练四人物形象分析概括练前提醒“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是让考生倍感纠结的试题。

其实,破解难题的关键有二:一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三层内涵。

①人物的代表、身份、地位、阶层、类属等;②思想性格特征、思想特征,包括人物的理想、信仰、奋斗目标、为人处世等;性格特征由基本特征(主干性格)与辅助性格(多元性格)组成,这两者间往往呈现出对立统一的格局,如善良与软弱、忠诚与偏执等。

③人物形象意义、作用。

二是抓住“六个一”。

一句话:选取小说中人物最常说,或者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

一个动作:人物出现频率最高,或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动作。

一个细节:能够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或最有意义的一个细节。

一个眼神(表情):人物肖像中最能透射人物精神灵魂的一个眼神(表情)。

一种作用:概括+分析的人物主要性格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一个格式:答题格式(视题干而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5分)阅读文签:短篇小说+成长父亲的手指甫跃辉尘土飞扬的大路在两个孩子的脚下延伸。

路面上,雨天留下的一个个泥坑,让太阳火热的舌头舔干了。

“你真晓得阿爸的手指掉在什么地方?”许亮再次停下,转身盯着弟弟。

“真的!”许明说。

大路尽头灰蒙蒙的,他们一前一后,后面的人踩着前面人的影子。

厚厚的灰尘,在脚下发出喑哑的扑突声。

许亮眼前浮现出父亲痛苦的脸。

他感到那张脸很陌生,他使劲回想他熟悉的父亲的脸。

父亲是个好木匠,爱笑。

舅舅教会他如何造出桌椅板凳后,十五岁的父亲就离开了村子。

几年后回来,舅舅仍只会造些桌椅板凳,他已是建筑队的师傅了。

在他们眼里,父亲就是英雄:头发根根竖立,精神抖擞;那双手宽大有力,兄弟俩一起也扳不过他一只手。

许亮上学那年,那双大手放下锯子,握住了方向盘,离开了村子。

端午,父亲没回来;中秋,父亲没回来;过年,父亲没回来。

他们和母亲常到村口,望着那条通向村外的大路,大路尽头灰蒙蒙的。

直到夏天,父亲回来了。

他们没看见汽车。

他们问汽车在哪儿,父亲笑笑。

父亲的大手又握住锯子了。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课件:专题3+题型突破篇+第5讲+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课件:专题3+题型突破篇+第5讲+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 因谗言被疏
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 远,但仍心
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 忧朝廷,主
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 张削减诸侯
稍削之。
封地。
[组织答案]
[答案] 年少才学优异,出仕后锐意改革,虽因谗言被疏远, 仍心忧朝廷,主张削减诸侯封地。
迁屯田郎中,宰相方将汲用,而公遂病至不起,享年五十二。 (节选自《屯田郎中石君墓志铭》,有删改)
石公治理虹县与罗江县,施政方略主要有哪些不同?为什么?
[答案] 石公治理虹县时打击奸邪与豪强;治理罗江县时无为 而治,兴办教育。因为两县的民风不同:虹县的民俗多驳杂而邪 恶;蜀人柔弱驯良,胆小怕事。
【参考译文】 石公字君瑜,其家世代在关中居住。年轻时考取了进士,被任 命为扶沟县主簿,有政绩。后改任虹县知县。虹县的民俗多驳杂而 邪恶,(这地方的人)贪图利益且嗜好诉讼。石公初到任,就去拜谒 当地的知州。知州见石公年轻,于是轻视他,就以虹县难以治理来 动摇他,要留他暂且辅助处理州府事务。石公说:“我奉朝廷诏 令,不能为个人考虑不去赴任,我想尝试前往。如果有需要向上禀 报的政务,希望州府不要因见我有了差失就庇护我。事情如果没有
(石公后又)调任绵州罗江县令,蜀地百姓柔弱驯良,胆小怕 事,需要安抚,石公改变了在虹县的治理之道,全都采用清静简单 的方式。不久,县府已没有多少政务布置。官府公文簿册静置不 用,刑具都生了蛀虫,堂下厢房中的差吏们,整天闲居在屋里。百 姓都没见过有催交赋税的官吏来骚扰,都尽力于耕作。石公新建了 学校,召集了良家子弟入学,任用良师教诲他们,并亲自给他们讲 授道义,让他们遵从,他们的父兄为此感动流泪,前来致谢。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3)概括分析简答题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3)概括分析简答题
二 、 读不懂相关文段,找不准对应区域,分不出答题要点, 不会用自己的话表述,答案要点不全
充分理解文本,筛选相关信息,分析整合:重复的内容 删选,互补的内容合并,圈画有概括性的词语,辨明无概括 性词语的意思和性质。但是,很多考生只会抄录原文,不能 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提炼整合,导致作答不够精准而丢分。
试题易错点
一、不明命题角度和范围,忽略隐含信息 简答题命题角度灵活多样,有的要求概括人物做的事情,有的要求分析、推断人物做 某事的原因,有的要求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形象,有的要求发表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等等。 往往切口不大,指向明确,涉及的文本区间有时局限于一段或几段。在读题时一定要耐心 地读透题干,审清要求,特别要注意审准命题角度和命题范围。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 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2新课标Ⅱ卷
14.《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 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比较分析 概括人物特点
2021新高考Ⅰ卷
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 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②死间:指派往敌方的间谍 不能脱身而为敌方所杀。
题目
李靖在与突厥的战争中不顾唐俭安全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①战争中机不可失; ②认为唐俭无法使突厥归附; ③为了消除国家大患顾不得个人小情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时诏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 若万骑赍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 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 哉!”(由此处画线句可知:李靖认为战争中机不可失) 太宗曰:“昔唐俭使突厥,卿因击而败之。人言卿以俭为死间②,朕至今 疑焉。如何?”靖再拜曰:“臣与俭比肩事主,料俭说必不能柔服,故臣因 纵兵击之……”(由此处画线句可知:李靖认为唐俭的说辞必然不能使突厥 归顺,他作为使臣的价值并不大)。

最新专题三--教学法(1)-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PPT课件

最新专题三--教学法(1)-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PPT课件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 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 因素的总体考虑。(何克抗)
想一想,说一说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有什么关系?
(三)教学模式与策略的关系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都是教学理念、教学原理的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多以精练的语言、象征的图形和明确的符号来概括和表达教学过程。
一、讲授法
适宜于应用讲授法的条件:
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同化信息,即知识理解; 缺乏现成的可以利用的学习材料; 学生只需要在短期内记住材料; 为某一领域或某一学习课题方向提供一介绍。
一、讲授法
不宜于应用讲授法的场合:
教学的目标不在于习得信息而在于其他方面; 强调长期保持; 学习材料复杂、精细或抽象; 必须有学习者的参与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高水平的教学目标(分析、综合和评价)是教学的主要目的。
建立强化
激活提取,使强化成为可能 为提取提供线索和策略
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模式
布鲁纳,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 他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进
行加工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生的 认识过程类似于人类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发现 过程,学生要主动地进行学习、探 究和发现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 受”知识。学生要像数学家那样思
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教学策略是灵活多样的。 教学模式指向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聚焦单个教学活动(行为)。
一、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概述 二、常见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二、常见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一)代表性的教学模式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 (三)代表性的教学策略
(一)代表性的教学模式
二、讨论法
1.含义: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 立钻研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讨论和辩论,学生 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适合高年级。

备战2022 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第一章 第二节 微专题3 论证特点概括与分析 课件

备战2022 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第一章 第二节  微专题3 论证特点概括与分析 课件

热之分。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的关注, 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 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 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在非虚构写作潮流中,“野 生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 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 写作的报告文学难以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 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
材料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以设问开篇,引发读者对当前人口问题的思考。②用辩驳的论证方 式,驳立结合;先驳斥了“人口红利”难以为继的观点,后提出“新人口红利”,并阐释 其具体表现。③论证中使用归谬法,指出逻辑错误。如果生育率高经济前景就 好的话,那么生育率排名全球第一的尼日尔,经济应非常发达,事实上却很落后, 这说明前文假设是不成立的。④论证语言严谨,逻辑性强。如“很大程度上”“仅 仅”等限制性词语的使用,使文章更加科学严密。(每点 2 分,共 6 分。答出三点 即可,从其他角度阐释,如“反问”等,言之成理亦可)
精准演练·情境串联
(2021·合肥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建议用时19分钟) 材料一:
2020年10月,深圳市政府联合央行开展数字人民币(央行数字货币)红包试点, 深圳市罗湖区政府出资1 000万元,面向5万名市民发放数字人民币。截至10月 18日24时,有4.76万人领取了数字人民币红包,支付业务量达6万多笔,支付 额 876.42万元。继深圳多个用户和多家商户“尝鲜”后,未来,数字人民币无疑将在 更大范围内走进人们生活。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抢分点二形象题的三种考法——概括分析特征、手法和作用课件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抢分点二形象题的三种考法——概括分析特征、手法和作用课件
(有删改)
一、文本梳理
1.梳理人物关系 ①小说中写了“ 骆驼 ”和“我 ”两个人物。 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骆驼,骆驼的理想是 养一头骆驼 。 ③“我”是小说的“次要人物 ”,我的理想是打工、写小说。 ④“我”和“骆驼”是工友。小说写“ 我 ”,是为 了 映衬骆驼 。
2.从情节看人物
①“骆驼”对自己名字的介绍是:“骆驼的骆,骆驼的驼”,
【典题示例】————————————————————————————————— [典例1] (2019·安徽淮北、宿州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的问题。
南海驼铃 茨平
他说他叫骆驼,骆驼的骆,骆驼的驼。我脑子里立即出 现一片沙漠。沙漠起伏,流淌着线条的韵感。有支驼队在慢 慢地移动。夕阳西照,骆驼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驼铃声随 风而过。我说,你应该叫沙漠王子。
概括小说中“我”的形象特征,并简要分析。(6分)
[答题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理清关系,看清“身份”
在小说中,“我”是一位打工者,是作为陪衬主要人物“骆
驼”而出现的“ 次要人物 ”;“我”是骆驼的工友,小说
对骆驼的描写,重要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现的,因此,
“我”又是
小说的线。索
⑤“你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些事呢?”少平不.解.地.问他 哥。“农民也不能光当个土财主,应该参加文化上的事 嘛!”少安用胡永合的话回答弟弟。
⑥“这道理听起来不错。可是你应该考虑自己的具体情 况。你的事业才刚开始,只赚下那么一点钱,就东跑西颠搞 这些事,实在有点不自量力!”少平不.客.气.地说。
Hale Waihona Puke [类题拓展] 1.小说中的“骆驼”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加以分 析。 答:
答案:①有理想,并为理想而努力。小说中的骆驼一直拥有 一个“骆驼梦”,他名字是骆驼,他熟知骆驼的习性;最后 离开工厂,买到了一头骆驼。②生活节俭、勤劳。他不抽烟, 认为抽烟是“烧钱”,他没有不良的嗜好,辛苦工作,一心 想挣钱买骆驼。③不切实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只按照 自己的理想生活,不顾现实,在海南养骆驼,最终理想破灭。 ④是刚走进社会的理想青年的典型。不切实际,只活在理想 之中,最后在生活中碰壁。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学习任务3:分析散文形象-2024年高考语文专项(新高考卷版)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学习任务3:分析散文形象-2024年高考语文专项(新高考卷版)
两年的时光消度过去了,我们到了南京。落日黄昏,山边水崖,你总是惆怅地向远 遥望着,怀念烽烟的北国。江南的山水,你一点也不留恋,你只想呼吸离家较近一点的 地方的空气。你不能安于这种平静的生活,终于在一个迷雾蒙蒙的早晨,又背起你的小 行囊,向北迈开你的步子。回北平不久,信来了,仿佛生活得非常痛快,如心。接着来了
9
目录
“七七”。七月二十八日北平失守,你被困在里面了,情形混乱,敌兵到处搜查,拘捕, 风声鹤唳。你呢,家里的接济断了,两个铜板,到街上换一个烧饼,不是为了果腹,只是 为了运动嘴唇,慢到不能再慢地咀嚼着。有时连这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两口白开水。 ……读到这个地方,我用尽所有的力量抑止我眼泪的外流也不可能了。我们无愧于我 们的祖国,不是为了她,在家里我们并不缺乏温饱。你嘱我不要为你的贫苦伤心,这对 你是一种磨炼,一种经验。你那故作宽慰的苦心双倍加重我的悲哀。没有比有心地隐 藏自己的悲哀更可悲的了。
17
目录
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
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
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
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
你到了长沙。你学习怎样运用你的“武器”。而现在,你是向北方去了,你所怀念 的地方。
12
目录
我不留恋,也不伤感。我为你欢喜,为你祝福。我们都经历了太多的忧患,感情脆 弱得像一支绷紧的弦。这不成:时代不容许我们。你劝我要坚强,现在我自己勉励自己 。别以为我们的苦难是偏得的不幸,我们不过是苦难的祖国的一个小小章节,放开眼睛 ,有多少人失掉乡土,拆散了家,有多少灵魂,为我们的祖国,把血洒在大地上。我们,后 死者们,得接替上去,继续把血液输送给祖国的土地,滋养她,肥沃她,使自由在这上面 生长。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小说阅读题点2概括形象题__把握特点分清角色与角度学案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小说阅读题点2概括形象题__把握特点分清角色与角度学案

题点2 概括形象题——把握特点,分清角色与角度必备知识建构关键能力突破问题一怎样全面准确地概括形象特点?【例1】(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男刘庆邦春节刚刚过去,地上还到处能看到破碎的炮屑。

人们见面互相说的是“年又跑远了”之类的话,散布的是失落的空气。

河生两只手往两只袄袖筒里互相一插,靠在院墙外的一棵苦楝树下。

从远处很难分辨出他的实际年龄,只有走近了才会看清,他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

他鼻子饱饱的,脸蛋儿鼓鼓的,一切还没真正长开。

只是他的眼神有些忧郁。

他刚刚听说了姐姐定亲的事。

姐姐定亲,就意味着姐姐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是河生不大容易接受的。

河生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郑重提议下,户主换上了他的名字,从此他开始长心了,有事无事蹙着眉头。

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

河生从刚会走路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

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

若是谁敢欺负他,姐姐跃起来就跟人家厮打。

他到了上学年龄,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理解了。

姐姐退学后,天天到地里薅草,并用卖干草的钱补贴家用,或留着给河生交学费。

姐姐定亲的事让他情绪低落,沉闷,还有一些伤感。

姐姐不定亲就不行吗?干吗非要定亲呢?后来,河生偶尔听人说姐姐对象是河对岸那个村的,他还记住了他的名字。

河生觉得那个人的名字生硬蹩脚得很,他在心里发誓,只承认姐姐,绝不承认姐夫。

夏天的一个午后,河生跟同村的一帮人去河里摸鱼。

到了河边,河生犹犹豫豫,没有下水。

不知为什么,他总是有些担心,担心那个人会突然从逮鱼的队伍里冒出来。

真是怕鬼有鬼,他听到了有人喊那个人的名字。

那个人果然出现了!不仅出现了,还捕到了一条很大的黑鱼。

河生赶紧躲到一丛蓖麻下面的阴影里去了,他害怕有人看到他,对他说:“河生,你看,那个捉到黑鱼的人就是你姐夫。

”那样他会无地自容的。

嘈杂的人群渐渐远去,河生还呆呆地站在蓖麻下不动。

他热得满脸通红,胸口出了不少汗。

高考语文一轮练习:专题3 小说阅读 第5讲 分析概括形象——形神兼析“人”“物”共赏

高考语文一轮练习:专题3 小说阅读 第5讲 分析概括形象——形神兼析“人”“物”共赏

第1讲分析概括形象——形神兼析“人”“物”共赏第2讲(时间:30分钟分值: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家(节选)巴金这一年除夕的前一天的下午,觉慧和觉民一起到觉新的事务所去。

他们买了几本新杂志,还买了一本翻译小说《前夜》。

刚走到觉新的办公室门口,就听见里面拨算盘珠子的响声,他们掀起门帘进去。

“你出来了?”觉新看见觉慧进来,抬头看了他一眼,吃惊地问道。

“我这几天都在外面,你还不晓得?”觉慧笑着回答。

“那么,爷爷晓得了怎么办?”觉新现出了为难的样子,但他仍旧埋下头去拨算盘珠子。

“我管不了这许多,他晓得,我也不怕。

”觉慧冷淡地说。

觉新又抬头看了觉慧一眼,把眉头皱了皱,继续拨算盘珠子。

“不要紧,爷爷哪儿记得这许多事情?我想他一定早忘记了。

”觉民在旁边解释道,然后他在窗前的藤椅上坐下来。

觉慧也拿着《前夜》坐在一把椅子上,随意翻着书页,口里念着:“爱情是个伟大的词,伟大的感觉……但是你所说的是什么样的爱情呢?……照我的意思看来,所有的爱情,没有什么区别。

若是你爱恋……一心去爱恋。

”觉新和觉民都抬起头带着惊疑的眼光看了他两眼,但是他并不觉得,依旧用同样的调子念下去:“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一股热气在他的身体内直往上冲,他激动得连手也颤抖起来,他不能够再念下去,便把书阖上,端起茶碗大大地喝了几口。

陈剑云从外面走了进来:“觉慧,你刚才在说什么?”“我在读书。

”觉慧答道,又翻开书再念,“宇宙里有生有死……爱情里也有死有生。

”“这是什么意思?”剑云低声说,没人回答他。

一种莫名的恐怖在这小小的房间里飞翔,渐渐地压下来。

“这样的社会,才有这样的人生!”觉慧觉得沉闷难受,愤愤不平地说,“这种生活简直是在浪费青春,浪费生命!”这种思想近来不断地折磨他。

他无意间遇见了觉新的茫然的眼光,连忙掉过头去,又看见剑云的忧郁的、忍受的表情。

他转眼去看觉民,觉民埋着头在看书。

屋子里是死一般的静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厦门双十陆敏)专题三分析与概括考点连线这一部分主要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三个知识点:①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尤其是解题前的通读全文。

所谓“文章思有路,遵路始识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分析与概括是两个相对应的思维方式。

分析是从复杂到简单,将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弄清彼此间的差异;概括是从简单到复杂,将若干事物依据其共同特征归结在一起,以体现彼此间的关系,实现对整体的认知。

窍门点击科学论著注意严密的条理,文学作品讲求立意谋篇,这些都与思路有关。

对思路的把握,往往关系到结构层次的分析、内容要点的整理、文章主旨的归纳和表现形式的理解等诸多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而在解答阅读试题之前,细致地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尽可能沿着文章作者的思维的轨迹走一遍,以求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入、更准确的认识。

这是解答阅读试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

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不同。

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等。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如何安排情节与线索,表达了什么感情,用了什么手法等。

理清文章思路大致包含这两个方面:1.理清结构。

阅读文章,应当把握住它的框架,看出作者“编织”文章的基本路数,弄清文意的来龙去脉。

理清结构,可以着眼于局部,也可以着眼于全篇。

着眼于局部,对某一段或段中的某一部分,要理清层次,分析层次间的关系。

着眼于全篇,即弄清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文章的怎样渐次展开和步步推进,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表达。

2.理清语脉。

语脉,即行文的脉络。

理清语脉,即分析语句间的意义关系,梳理行文的语意走向,把握语句顺序的安排及其根据。

理清语脉,可以借助对线索、过渡、照应等的分析,借助对关联词语所表示的语意关系的辨识,借助对指示代词和其它指代、借代、喻代类词语的指代内容的确认,也可以借助对表示肯定、否定、强调、揣测和有所保留、有所暗示等词语含义的理解。

分析、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

不过因试题的不同,有时侧重于分析,有时侧重于概括,有时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一般地说,现代文阅读题目中,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识,对信息的筛选,多用分析的方法;而对信息的提取,对文章内容主旨的归纳,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则需综合运用分析与概括的方法。

那么,怎样提高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呢如何分析,在方法上没有一定之规。

但是要分析得恰当准确,首先应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什么,对象确定了,找出构成对象的具体因素,这个过程就是分析。

能不能进行恰当分析,有的是方法问题,有的是认识问题,因此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应注意综合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如何概括,在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可把文中的关键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答案;可在阅读中仔细体会、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结合作者意图对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包含了多层意思,要依据试题的要求进行取舍,注意概括的周全。

无论是分析还是概括,都要从命题出发,看命题要求从哪个角度,依据什么标准进行分析或概括。

分析要注意分为哪些部分,是否交叠,有没有多余或遗漏。

概括也要注意综合哪些内容,怎样整合,有没有多余或遗漏。

范例解剖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①一个人不能同时走两条路,出发时只有一条路可走。

②从事艺术的人入手不能不偏,不能不依傍门户,不能不先培养一种偏狭的情趣。

③初喝酒的人对于白酒红酒都同样地爱喝,他一定不识酒滋味。

④到了识酒滋味时他的嗜好一定偏狭,非是某一家某一年的酒不能喝得畅快。

⑤学文艺也是如此。

⑥没有尝过某一种门户某一派别的训练和滋味的人总不免有些江.湖气..。

⑦我不知道会喝酒的人是否可以从非某一家某一年的酒不喝,进到只要是好酒都可以识出味道;但是我相信学文艺应该能从非某家某派诗不读,做到只要是好诗都可以领略到滋味的地步。

⑧这就是说,学文艺的人入手□□□□□□□,后来□□□□□□□□,能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看出偏的弊病。

1.“没有尝过某一种门户某一派别的训练和滋味的人总不免有些江湖气”中的“江湖气”是什么意思?【解析】第一步的工作,应当是整体阅读,分析结构,把握思路。

第①句是话题,什么是“两条路”?他指的是后面的从事文艺“偏”与“不偏”。

“出发时只有一条路可走”,下启第②句。

第②句的多重否定要确切理解,“从事艺术的人入手不能不偏(即要偏),不能不依傍(即要依傍)门户,不能不先培养(即要先培养)一种偏狭的情趣”。

它强调“偏”。

③④两句讲喝酒,是否沿着第②句的思路下来呢?第③句引出了第④句,这一句的“到了识酒滋味时”喻指“从事艺术的人入手”时,仍是讲“偏”。

第⑤句中的“如此”指代第④句中的“偏狭”。

这一句又从喝酒的比喻回到学文艺上来,并与第②句的观点照应。

第⑥句是第⑤句的反面论证,学文艺的人入手如果不“偏狭”,“总不免有些江湖气”。

以上可以归为一层,讲的是学文艺的人入手“不能不偏”。

再看第⑦句,它由两个分句组成。

前一分句讲“喝酒的人”可以从“偏狭”进到“只要是好酒都可以识出味道”(即不偏狭);后一分句讲学文艺应该从“偏狭”进到“只要是好诗都可以领略到滋味的地步”(即不偏狭)。

两个分句间构成比喻的关系。

可以把第⑦句单独划为一层,讲的是学文艺的人后来应该进到“要能不偏”。

第⑧句根据题干所说,是对这一段文字的总结。

有了以上的分析,掌握了语段的思路,我们来做这一题。

“没有尝过某一种门户某一派别的训练和滋味的人总不免有些江湖气。

”这句话是从反面论证学文艺入手要“偏”,否则就“总不免有些江湖气”。

这“江湖气”指的就是“不能做到偏狭”。

这一题的答案就出来了,“江湖气”的意思是:“趣味广泛,谁的作品都爱读,没有门户派别的偏见。

”另外,考虑到文中的“总不免有些”带有否定的意味,把答案表述为:“缺乏门户派别的依傍,没有专门的兴趣。

”就更为准确。

能不能把“江湖气”理解为文中的“只要是好诗都可以领略到滋味”呢?不能。

因为这一句的“江湖气”是说入手不偏的弊病,而“只要是好诗都可以领略到滋味”是说后来由偏进到不偏的好处,两者分别属于文章的不同层次,含义也完全不同。

【答案】缺乏门户派别的依傍,没有专门的兴趣。

2.在下面的空格填上恰当的词语,使下面这段文字起到总结第一自然段内容的作用;注意前后的衔接,填入的字数可少于、但不能超过给出的方格数。

这就是说,学文艺的人入手□□□□□□□,后来□□□□□□□□,能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看出偏的弊病。

【解析】注意题干的提示,这最后一句是全段文字的总结。

实际上,它与第一、二层构成分总的关系,所要填空的两处分别是第一层、第二层的概括,前者为“不能不偏”,后者为“要能不偏”。

如果能考虑到第一、二层内容上的转折意味,答为“虽不能不偏”和“却要能不偏”,就更为准确。

【答案】虽不能不偏/ 却要能不偏例2(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创造宣言(节录)陶行知[注]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

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

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

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

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

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

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

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

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

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

”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绝望是懦夫的幻想。

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注]陶行知(1891—1946),中国现代教育家。

21.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五种错误的观点:①②③④⑤(不超过20个字)作者得出的结论:(不超过12个字)【解析】第一问答案信息见原文5、6、8、9、10段首句。

可先按20字的要求平均分配为每点4字,前4点不难概括,第5点信息是“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抄前3个短句的任何一个都符合答案。

“等死而已”不是“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而是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的结果,故不能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