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
跳出教育看教育
核心提示:以就教育论教育的方式难以彻底解决我国义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切都有赖于国力的增强,政策的改进和体制的改革。
本文作者特别强调,在以上过程中,管理和管理人水平的提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教育目的的澄清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中国义务教育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
一方面,成绩巨大,有目共瞩;另一方面,问题不少,抱怨颇多。
没学上的抱怨学费课本太贵,有学上的抱怨作业考试太多。
学生和家长怨负担重,校长与教师嫌课时多。
减负的文件发了多少次,总也减不下来。
国家对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拖欠教师工资、危房数量增加的事件却似乎越来越多。
这到底是为什么?是国家不重视吗?是百姓不关心吗?是校长老师们不努力吗?似乎都不是。
但为什么越干问题越多呢?中国的义务教育似乎在走一个怪圈。
中国义务教育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是资金的问题,许多人这样说。
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家大业大底子薄,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另外一些人则认为问题的根源是教育体制。
这里面既有传统的老问题,又有体制改革带来的新情况,作为个人想改也改不了,慢慢来吧。
我认为,义务教育的问题并不仅仅在于资金和体制,还有方法问题,观念问题,机制问题。
但最关键的是教育哲学的问题。
首先是要弄清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然后才是如何培养的问题。
的确,穷国办大教育是中国的现实,也是导致许多教育问题的根源之一,但关键不是抱怨穷,而是应该利用有限的资源把手中的事做好。
恰恰在这一点上存在众多的问题。
解决资金匮乏,办法无非是以下三种:(1)开源;(2)节流;(3)计划安排,把手中的钱先花好。
而实际情况如何呢?在各级领导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开源,轻节流,忽视手中钱的现象。
为什么重开源,轻节流呢?这与我们的干部体制,衡量干部工作的标准有关。
节约的钱再多也不算成绩,而找来的资金再少亦是功劳。
所以,许多干部才眼光向上,忙于跑“部”“钱”进;把希望寄托在外来的资金,不记成本的投入,以赢得外来机构的支持。
《跳出教育的盒子》读后感知识讲解
《跳出教育的盒子》读后感《跳出教育的盒子》---读后感《跳出教育的盒子》这本书是美国作者卢安·约翰逊写的,是一本教师职业发展培训丛书。
之所以喜欢这本书,就是因为它没有通篇机械式的教学理论,而是从实践出发,深入浅出的教一些没有经验的年轻教师入行,给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带来一种全新的视野,从而跳出自己繁杂的教育工作重新审视这份神圣的职业。
这本书不但有:成为超级棒教师必知的3大准则,有效节省教师时间和精力的4大妙招,建立独一无二生动课堂应该掌握的4大要素,迅速解决学生厌书情结的8种办法。
还有:能让成功改善纪律的10个步骤,能让你战无不胜的12个紧急情况预案计划,能让你事半功倍地准备上课材料的14个技巧,能无限激励和提升学生士气的28个建议,一本通往杰出之路的教师必备手册。
不难看出,作者全是从教育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能很快提升自己教育能力的教育方法。
尽管美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方式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但是,我们仍能从中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仔细阅读后让人收益菲浅。
作者首先本着对教师的一份理解来帮助教师重新审视教师职业,帮助新教师树立教师的职业观:教师是一份很棒的职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同做自己的帮助使得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会生活和做人,我们在为我们的国家的未来做着直接而切实的贡献。
但是教书又是一份要求很高难度很大的工作,和孩子打交代需要太多的耐心和策略,如果你不去不断的钻研和学习,不能不断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你将会是一位失败的老师,从而不能体会到做为教师的成功和快乐。
而且,我们当老师并不是为了得到公众的认可或奖赏以及所谓的声望而为之,我们教书是因为这项工作很重要。
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就得爱上它,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有资格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这本书让我受益最大的是教会了我怎样尊重学生,怎样去抓住课堂纪律。
没工作前其实还是很向往教师职业的,总是憧憬自己站在讲台上,下面坐着听话的孩子,认真得听我讲课。
教育随笔:跳出教育看教育
跳出教育看教育很多时候,与其他教师交流时总免不了“诉苦”。
每节课都按照教学参考书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了授课,也试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采取了小组交流、班级交流、最后教师点拨等方式,但教学效果就是不理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互动性不强,学生的主体性总感觉发挥不出来。
其他老师也多有同感。
应当说,教学任务完成了,也便是万事大吉了。
但我常想,素质教育经常讲要以人为本,但怎样做到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欠妥的地方,却一时找不到突破点。
时至假期,又到了教师“充电”的时候。
几天来,潜心学习了专家学者的授课以及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交流,收获颇丰。
特别是有关专家提出的“生本高效”教学更加引起了我的注意。
到底怎样实现“生本高效”这一目标,我反复研读了相关材料,寻求答案。
“高效”的前提是“生本”,“生本”教育的主要实施策略是郭教授的“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为课堂教学的四流程模式。
其核心是布置“前置性作业”。
“教师把明天要讲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
”“以学生原始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学的第一步。
”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澎湃的学习动力,才能让学生把充分探究的成果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
不经深邃的思考,怎能在课堂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一步太重要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还实现了教师有备而教、学生有备而来,达到了师生对等。
这不正是我要苦苦找寻的答案吗?一直以来,因为无法积极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苦恼。
跳出教育看教育,放下“生本高效”的大理论不说,单单是“前置性作业”的思路即让我顿悟。
这一点对我而言或许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1500字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1500字导读:读书笔记《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1500字:《跳出教育看教育》,作者王晓春,由《冬吴相对论》引发的别样思考,一本适合教师、家长、学生阅读的书。
教育是最不科学的科学,最不专业的专业,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对教育品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
教育专家是含金量最低的专家,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教育专家,甚至都不需要摇身一变的手续。
教育科研方面,也是学术垃圾的“高产田”,而教育学这门课则是大学里最枯燥无味、最被人轻视的课程,如果你以后真的去当老师,就会发现上学的教与学几乎毫无用处,要想学会当班主任,学会教课,还得另想办法。
作为教育者,我说出大实话,心情不可能是愉快的、平静的。
作者说,教育学要“脱贫”,必须“走出教与学,走向人类思想的海洋,走向生活”。
中小学教师,生活很单纯,工作环境很封闭,每天从家门到校门,接触的又是比自己更幼稚的孩子,多数人看的书也是教材教参,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逼别人学习”,而不是自己学习上了。
换一句话说,我们这些专门致力于学习的人,自己却不爱学习,知识结构片面而单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是教育者,更应该是学习者。
在这个时代迅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的社会,如果教师不思进取,吃老本,那么怎么会有会源源不断的最新知识或者信息提供给学生呢?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希望孩子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自己却不学习,那么怎么会影响孩子呢?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们还是应该践行下去。
敬畏“隐性知识”。
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2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可以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比如能用文字、图表、公式等方法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无法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知识,是我们在行动中拥有的知识。
教师们常常习惯于和显性知识打交道,传道受业解惑,整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从而忽视隐性知识的存在。
比如培养学生阅读的好喜欢,阅读的好处不会通过一些数据而彰显出来,但是日积月累,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随着阅读的量变引发质变,这就是一种隐性知识的存在。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共2篇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共2篇《跳出教育看教育》,作者王晓春,由《冬吴相对论》引发的别样思考,一本适合教师、家长、学生阅读的书。
教育是最不科学的科学,最不专业的专业,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对教育品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
教育专家是含金量最低的专家,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教育专家,甚至都不需要摇身一变的手续。
教育科研方面,也是学术垃圾的“高产田”,而教育学这门课则是大学里最枯燥无味、最被人轻视的课程,如果你以后真的去当老师,就会发现上学的教与学几乎毫无用处,要想学会当班主任,学会教课,还得另想办法。
作为教育者,我说出大实话,心情不可能是愉快的、平静的。
作者说,教育学要“脱贫”,必须“走出教与学,走向人类思想的海洋,走向生活”。
中小学教师,生活很单纯,工作环境很封闭,每天从家门到校门,接触的又是比自己更幼稚的孩子,多数人看的书也是教材教参,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逼别人学习”,而不是自己学习上了。
换一句话说,我们这些专门致力于学习的人,自己却不爱学习,知识结构片面而单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是教育者,更应该是学习者。
在这个时代迅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的社会,如果教师不思进取,吃老本,那么怎么会有会源源不断的最新知识或者信息提供给学生呢?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希望孩子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自己却不学习,那么怎么会影响孩子呢?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们还是应该践行下去。
敬畏“隐性知识”。
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2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可以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比如能用文字、图表、公式等方法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无法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知识,是我们在行动中拥有的`知识。
教师们常常习惯于和显性知识打交道,传道受业解惑,整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从而忽视隐性知识的存在。
比如培养学生阅读的好喜欢,阅读的好处不会通过一些数据而彰显出来,但是日积月累,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随着阅读的量变引发质变,这就是一种隐性知识的存在。
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
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1很喜欢这本书的标题——《跳出教育看教育》。
作为老师读过这本书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作者从教育观念,心态调整,专业成长,家庭教育几个方面写了自己的看法。
教育目标和任务讲求灵活应变而不是一成不变。
需根据时代发展,教育需求而与时俱进。
心态上更要避免把教育视为战场,当成权力的争夺,斗争的胜利。
着眼点要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
专业上更需要专业精神,提升专业境界,精于心简于形。
家庭教育要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物理和心理环境。
教育并不是好学校和很多钱就可以搞定的,更多的是要家长花时间和精力不断学习的。
培养需要花时间才能满足的兴趣爱好学会延迟满足。
这本书难能可贵的是还加入了一些现在的问题的思考,如圈子化,知识经济等。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也要充分利用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便利。
教师更要明白很多事情是相互作用的,有系统思考的意识。
教育是不科学的科学,不专业的专业,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对教育品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
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教育专家,甚至都不需要摇身一变的手续。
教育科研方面,也是学术垃圾的“高产田”,而教育学这门课则是大学里枯燥无味、被人轻视的课程,如果你以后真的去当老师,就会发现课上学的教育学几乎毫无用处,要想学会当班主任,学会教课,还得另想办法。
作为教育者,我深有同感。
在20某某年教育工作会上,怀进鹏部长第一次系统地谈到对中国教育的判断与认知,他谈道: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
基于此,他谈了对中国教育的“五个深刻认识”,并基于这些认知与判断,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几个方面的要求。
比如巩固发展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支撑国家战略需要的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职业教育等等。
中央去年出台的“双减”政策,让很多教育界人士颇感意外,认为用力过猛。
其出发点显然不仅仅是教育,而是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需求,是第二个100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跳出教育看教育
跳出教育看教育作者:凌龙华来源:《江苏教育》2014年第02期基础教育:缘何而痛最近几年,教育一直被高度聚焦,自身也一直处在“高烧”状态。
跳出教育看教育,感慨良多。
高期待带来的集体焦躁、整体浮华,使教育从上到下、由内而外,充满着高压与牢骚。
高频度的教育改革,“动听”却不管用,“出奇”而未能“制胜”。
吃着肉而骂着娘,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
当全社会把出人头地的“宝”押在教育这一注上时,“输不起”就成了教育系统内外的痼疾与心病。
我以为,当下教育病的根本诱因就在于:一是成长的高风险。
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啻为控制中国人口数量无序增长的良策,在一定时期内可能还是不可轻易动摇的国策之一。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累积,其副作用乃至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平均生育率为1.5,无形中把“人口红利”逆转为了“人口风险”。
理论上讲,2.1才是维持世代更替的正常系数。
就连疾呼控制生育的马寅初老先生当年也明确地把生育底线设置在一对夫妻生2个小孩上面。
当今中国家庭结构普遍为“421模式”(2家老人+1对小夫妻+1根独苗),这是极其脆弱的高风险模式。
如此一来,这一棵“独苗”,在享受着“三代宠爱于一身”的同时,也承受着“一族希望于一体”的压力。
成长的高危,转嫁到教育上,你说学校还敢“冒险”吗?教育改革还敢动真格“深水探险”吗?谁都输不起,谁也赔不起!这就是当今中国教育平庸与集体无意识怂恿“揠苗助长”的要害外因。
二是成才的曲解与用人机制的扭曲。
如果说受教育解决了一个成才的“进口”问题,那么,学以致用,就业、创业,才是关键的成才“出口”。
不畅通出口,最强大的教育也将徒劳无益。
心照不宣的“大学生就业计划”(戏称为“被就业”),有苦说不出的“有专业无对口”,让上大学成了某种“高级游戏”,其终极目标仅是为了图个名分,领取一块“上路牌”而已。
本末倒置,你说教育能不患上“浮肿病”“多动症”以致“躁狂症”吗(这是老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的诊断)?读书无用,却不得不读书;明明离“一流大学”的境界十万八千里,却动辄标榜“创世界一流大学”,以至于连“国字一号”的北大,其教育成果也只能鉴定为“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北大教授钱理群的痛心评语)。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读后感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读后感读完这篇文章,就像脑袋被人敲了一下,突然开窍了。
以前看教育啊,就像在一个迷宫里,只盯着眼前的墙和路,现在感觉自己像站在迷宫上头,一下子看到了教育这个大迷宫的全貌。
文章里说的那种跳出教育的框框去看教育,真的太妙了。
就好比我们看一幅画,凑得太近,就只能看到一个个颜料块,退后几步,才能看到这幅画到底画的是啥美景。
教育也是这样,以前我就只看到学校里的课本、老师的教鞭、学生的分数,觉得教育就是这么些事儿。
现在我明白了,教育其实和社会、家庭、文化啥的都缠在一起呢。
比如说社会上流行啥职业,那教育就得跟着变变,不能光教些没用的东西。
像以前可能觉得会写一手好字就很厉害,现在还得懂电脑编程才跟得上趟。
这就是社会影响教育,教育又反哺社会。
家庭也在教育里占了好大一块。
那些有爱的家庭,孩子教育起来就轻松些,因为孩子心里踏实啊。
就像植物,土壤肥沃又温暖,根就扎得深,长得好。
要是家庭天天鸡飞狗跳的,孩子在学校也容易分心。
这就告诉我,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儿,家长也得跟上。
还有文化,每个地方的文化不一样,教育出来的人也有特色。
咱中国文化讲究尊师重道,所以在学校里老师说啥学生都听着。
可有些外国文化就鼓励学生跟老师辩论,觉得这样才能出真理。
这不同的文化下,教育的方式和结果都大不相同。
不过这篇文章也让我觉得有点小无奈。
知道了这么多影响教育的因素,就觉得教育好复杂啊,想把教育搞好,就像要解开一团乱麻一样。
但同时又觉得挺兴奋的,就像发现了新大陆,原来教育还有这么多门道可以去探索。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就像给我戴了一副新眼镜,让我看到了教育这个东西的全新模样。
以后再看教育相关的事儿,我就不会只看表面,而是像个侦探一样,把周围的环境都考察考察,这样才能真正明白教育到底是咋回事儿。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读后感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读后感以前看教育啊,就像戴着一副超小的眼镜,只能看到眼前的那点事儿。
什么分数啊,排名啊,今天作业多了少了,老师上课严了松了。
就感觉教育就像是一场在教室里的战斗,大家都在为了试卷上的红数字拼命。
但是这篇文章就像一把大扫帚,“哗啦”一下把这些狭隘的想法扫走了。
它让我明白,教育可不是一座孤岛,它跟整个社会、跟我们生活的这个大世界都紧密相连呢。
就好比一棵大树,教育可不是树上单独的一片叶子,而是和树干、树根还有周围的土壤、空气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社会就像那土壤,给教育提供各种养分,要是社会风气不好,就像土壤被污染了,那教育这棵树能长得好吗?比如说,如果整个社会都只看重钱,那孩子们在这种氛围里,可能就会觉得读书就是为了以后赚大钱,而忽略了学习本身的乐趣和对知识的追求。
从家庭的角度看教育,也特别有意思。
家庭就像大树的树根,要是家庭环境不稳定,爸妈天天吵架,孩子哪有心思学习呀?就像树根在摇晃,树上的枝叶肯定也不安生。
而且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很重要,要是家长只知道逼孩子学习,就像一直往树根上浇过量的水,那树也得被泡坏了。
再说说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吧。
不同的文化就像不同的气候,有的文化鼓励创新、自由思考,就像温暖湿润的气候,能让教育这棵树开出各种各样奇异又美丽的花朵,孩子们能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
可有些文化比较保守,就像寒冷干燥的气候,那教育可能就长得比较刻板,孩子们的思想也像被冻住了一样,不敢轻易尝试新东西。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就觉得自己以前看教育就像盲人摸象,只摸到了一小部分就以为是全部。
现在我明白了,要想真正理解教育,就得站得高高的,把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家庭、文化的大框架里去看。
这就像看一幅超级大的拼图,只有把每一块小拼图(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找对位置,才能看清教育这个大图案到底是什么样的。
而且,这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期待,希望以后的教育能和社会、家庭、文化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一个健康、积极、充满活力的教育环境里茁壮成长,成为一个不仅有知识,还有情怀、有创造力的人。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推荐5篇]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推荐5篇]第一篇:《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跳出教育看教育》,作者王晓春,由《冬吴相对论》引发的别样思考,一本适合教师、家长、学生阅读的书。
教育是最不科学的科学,最不专业的专业,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对教育品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
教育专家是含金量最低的专家,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教育专家,甚至都不需要摇身一变的手续。
教育科研方面,也是学术垃圾的“高产田”,而教育学这门课则是大学里最枯燥无味、最被人轻视的课程,如果你以后真的去当老师,就会发现上学的教与学几乎毫无用处,要想学会当班主任,学会教课,还得另想办法。
作为教育者,我说出大实话,心情不可能是愉快的、平静的。
作者说,教育学要“脱贫”,必须“走出教与学,走向人类思想的海洋,走向生活”。
中小学教师,生活很单纯,工作环境很封闭,每天从家门到校门,接触的又是比自己更幼稚的孩子,多数人看的书也是教材教参,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逼别人学习”,而不是自己学习上了。
换一句话说,我们这些专门致力于学习的人,自己却不爱学习,知识结构片面而单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是教育者,更应该是学习者。
在这个时代迅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的社会,如果教师不思进取,吃老本,那么怎么会有会源源不断的最新知识或者信息提供给学生呢?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希望孩子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自己却不学习,那么怎么会影响孩子呢?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们还是应该践行下去。
敬畏“隐性知识”。
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2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可以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比如能用文字、图表、公式等方法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无法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知识,是我们在行动中拥有的`知识。
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
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跳出教育看教育》源自媒体人梁冬和哲学硕士,《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原《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的一档商业脱口秀广播节目《冬吴相对论》引发的别样考虑,由特级老师王晓春从经济等全新视角反思教育的力作,是一本合适老师、家长和学生阅读的书。
下面谈一谈我的感受:记得苏轼有一首著名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说得非常到位。
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对教育的认识往住会遭到本人的学问、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所处人际圈子的妨碍,因而存在一定局限,或是一鳞半爪,或是以偏概全,因而要从教育内部跳出来,“横看”“侧看”与“俯瞰”。
再把“跳出来看”和从“山中看”的感受进展比照,如此才能对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成长的期待是成人与成才。
传统观念与惯性思维让我们对“成才”比“成人”有更深的情结,也有更多的误解。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是民间话,定义的是草根型成才。
亚圣孟子则说了一句更鼓舞人心的励志辞:“人皆能够为尧舜。
”人才是多样的,成才并非大不易,关键在于人才观。
不久前公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开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初次以国家的名义作了如此一个表述:“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展制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奉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才能和素养较高的劳动者。
”应该说,这界定于国情、时势依然非常适切的。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途径。
教育的功德就在于成“独特”之才,进而成“独立”之人。
“独特”与“独立”指向的是主体的“这一个”,是让每个人找到本人的成长方式。
浅显地说,教育确实是要助人有梦,进而催人梦想成真。
有需要有渴望就有开展。
不管上哪一类学校,不管学到哪一个层面,只要“对路”,就有“出路”,适切的教育才是好教育!近年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胜于高校毕业生的事实再次证明:每一种教育都有开展的宽阔空间,每一位学生都有成才的对口途径。
【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优选全文
优选全文(可编辑修改)【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打开书,先看了前言,发现是一本听后感的合集,顿时来了兴趣。
翻阅了前几篇文章,兴奋地发现,这不就是一本叙事合集嘛原来王老师做的是跟我们一样的事从生活中获得教育的启示。
当然,王老师是位非常智慧的老师,而且还是位有很高悟性的教育者,我们能从书中受益匪浅。
从书名来看,我们就知道,王老师意在建议我们。
不能把自己禁锢在教育者的视角,所谓旁观者清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王老师在书中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角度,我个人从三方面谈谈收获。
一学校的启示基础教育不应设定特定目标,学校应该是一个植物园,里面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包括鲜花树木杂草甚至青苔,学校的任务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尽可能良好的环境,让他们长成他们自己。
有了高分,学校是有了政绩有了名誉,但高分拿到手了,学生很可能心灵受到了伤害,心灵被扭曲,思维方式被固化成线性,创造性被磨灭,盲目的应试教育导致了教育的荒漠化,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人们往往会忽视学校文化的构建和校园精神的塑造。
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毫无个性和人文气质的平庸之辈。
这样一种没有自己个性特点的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旦失去成绩优势,往往就昙花一现,生命短暂。
作为学校领导应高瞻运瞩目光长远,要站在打造品牌的高度来把握学校发展的方面,要善于发现提炼和挖掘学校的人文资源,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气质能力和素质,努力建设一支个性鲜明忠诚团结的教师队伍。
我们学校近几年就在打造品牌,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学校有了品牌,学生又能在快乐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全面发展。
其实,不管是做企业还是办学校,对于品牌的追求都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它是一个单位生命力的所在,是重要的无形资产。
当今社会谁拥有了品牌,谁就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教师的启示1对教育者自己的态度少说话多反思语言是把双刃剑,能帮助人,也能害人。
跳出教育的盒子读后感(写写帮整理)
跳出教育的盒子读后感(写写帮整理)第一篇:跳出教育的盒子读后感(写写帮整理)跳出教育的盒子读后感刚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就在想,“教育的盒子”是指哪方面的限制呢?翻开书本,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生动的教学事例,立刻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使我想到了之前读的《窗边的小豆豆》里也讲述了同样的教育理念:原来学生可以这样教,我可以这样教育学生!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越读越有味,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首先,对教师自身的定位----超级棒、出色,还是优秀书中说,对老师有三种评价---超级棒、出色或者优秀。
你打算成为哪种老师要根据你的个人能力、和学生的亲密关系、职业目标和你优先考虑的事情。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或理应成为超级棒的老师的,做一个出色的或优秀的老师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细想我们目前的教师处境也正如她所说:“不管你选择哪一种---超级棒、出色或者优秀的老师,你都在为社会作贡献,都是在帮助构建我们国家的未来,从事的也都是高尚而必要的工作。
除了你自己、你的学生和一些管理者,没有人知道你到底为工作付出了多少精力。
但我们当老师不是为了得到公众的认可或奖赏以及所谓的声望而为之,我们教书时因为觉得这项工作很重要。
”-----教师真的是个无时无刻不体现一个教育者良心的职业。
再有,前言中作者提到了她的教学理念:“当学生认为可能获得成功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尝试。
所以在任何课堂上,我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助我的学生相信自己,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
”正是拥有这样的理念,才使作者的成功之路越走越远,也成就了一批批的杰出教师。
这个理念和咱们的活动单导学是不谋而合的,只是,活动单导学把老师给完全“下放”了,束缚了有个性老师的师范和引领。
我觉得,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用自己的态度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感觉,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让他们产生满足感,获得知识的健康疲劳感,唯有如此,很多学生学习的愿望才会强烈起来,认识到学习是如此快乐,如此美妙。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
拓宽视野,拥抱初心——青年教师《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王晓春教授在书中开篇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许多人看教育,觉得教育是最不科学的科学,最不专业的专业,似乎什么人都能对教育评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
但真是如此吗?我认为教育是一门非常复杂深邃的学科,因为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人,工作的内容也是为活生生的人(学生们)服务。
我们知道,当某样工作牵涉到人时,它往往便会变得更加复杂。
更遑论现在的许多孩子往往都是家中的金疙瘩,于是问题便会尤为复杂。
与此相对的是,中小学老师们的生活较单纯,工作环境也相对封闭,每天从家门到校门,接触的是比自己更稚嫩的学生。
不少教师忙于“教别人”,却未必有充足的时间“教自己”。
于是问题便产生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本书给出了一个思路,就是“跳出教育看教育”,书中引用了一句诗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提出教师应当有“跳出”意识,跳出自我看自我,也就是所谓多多反思,反观,内观,内省。
教师可以凭借这样的能力与习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获得更宽广的视野和眼界。
当然,说是“跳出”,其实双脚还是要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护持住作为一名教育者的基本立场和责任,这是不能忘记,不容“跳出”的。
书中,王教授还用他的118篇教育感想,阐释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视角独特,言必有据。
《跳出教育看教育》,让我们这些“身在此山中”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得以“登高远眺”,得以换位思考,以最朴实的心灵回归教育最朴素的状态。
细细品读,反复回味,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希望,自己也可以如王老师一般,永葆那颗素净而本色的教育之心,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上,与我的学生们一起前行,一起成长。
其实,教育是什么?离开学术上的定义,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做什么?一个真正的教育者,需要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来自心底的那份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保持一份教育的初心。
教师的工作内容繁多,尤其是中层岗位上更是千头万绪,确实需要用大心脏去包容,用大视野去观察,用大思维去思考。
【读《詹天佑》有感】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word版
跳进电视看教育——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徐维(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246309)这本书与我想象的不大一样。
我原以为跳出教育看教育说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实际上这本书只是作者听一档电视节目的读后感。
客观上说,我们的确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因为教育受政治、经济影响很大。
我所在的学校是建国前建立的学校,最初的校训是“礼义廉耻”,这是国民党时代的烙印。
1927年,蒋介石办武岭学校,题写“礼义廉耻”校训。
1934年,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确立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地位,并重新解释为“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义是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是清清楚楚的辨别,耻是切切实实的觉悟”,在抗日战争时期再度改为“礼是严严整整的纪律,义是慷慷慨慨的牺牲,廉是实实在在的节约,耻是轰轰烈烈的奋斗”。
我们学校现在的校训是“景忠成人”,表达了学校的校园文化以及教学理念。
我们学校是全国唯一一所为了守陵而建的学校,这里埋葬有为抗日而捐躯的上千具英烈遗憾。
学校一直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所以以景忠作为校训内容。
“成人”二字来源于《论语》中“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从我们学校校训的变化情况来看,就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
与不同时期社会的政治需求和育人理念有关系。
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明确自己所处的时代,将教育融于到时代和国家需求中去,当前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然,王晓春老师能够从一档财经对话节目获得灵感,继而写出读后感,实在令人钦佩。
这档节目叫《冬吴相对论》,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8年开播的一档二人财经对话节目(时髦的名称叫“脱口秀”)。
两位对话者,一位是梁冬,曾经的凤凰卫视主持人,还有一位是吴伯凡,《21世纪商业评论》的主编。
“冬吴”二字显然是指梁冬和吴伯凡,至于“相对论”,大概是“相对而坐,坐而论道”的意思。
这虽然是一个经济节目,却涉及大量关于社会和文化的新信息。
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
外行也能看出门道――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微信读书时,我拜读了王晓春老师所著的《跳出教育看教育》一书,这本书收入了118篇读后感,全书文章都短小精悍,朴实无华,却发人深省。
本书是王晓春老师聆听对话经济类节目《冬吴相对论》后的一些教育感想。
“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自我看自我,也就是反思,内省。
把有所触动的提炼分享:王老师在《敬畏“隐性知识”》谈到,“身为老师,认识到隐性知识的存在而且敬畏它,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只学到了显性知识,外出学习,只看到了人家外表的光艳,隐性知识却学不到,它确实存在,只有敬畏它,虚心学习才能有所成。
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志大才疏》中,王老师说,有的教育人,“动不动就是体制问题,一副安邦定国,‘为万世开太平’的样子,指点江山,气吞山河。
”那是年青的表现,人到中年,不会那样激愤了,“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把你的专业弄好,不能只来虚的。
”确实,干好自己的活,对得起任何人,比什么高谈阔论都强,随着年龄增长我变得越来越现实,踏实做点事,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
在《情感共频》一文中,王老师谈到集体活动和仪式的重要性,我曾与王老师一样讨厌类似的活动,认为那是形式主义。
但王老师的话有道理,这一切都为了达到“情感共频”的效果。
“有的老师很善于洞察心理的‘频道’或‘波长’,他们一开口就说到孩子的心坎上。
”确实有的老师善于和学生打交道,他们善于研究学生的心理,懂得学生之需,与学生打成了一片。
“不重视心理频率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这些能力的提起,必然要求我们读书,显然读书很重要,但也不能神化读书的重要性,要学以致用,当然有些特别重要的东西从书本是学不到的,社会也是一本很大的书,一个人的心智模型也很重要,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身外事只能变成无用的书呆子。
《跳出教育看教育》不仅在工作上帮我解惑,认证了一些我的观点,我觉得,在看书方面也给了我许多的启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看最多的都是文学类或者教学类的书籍,不禁这些,还要广泛涉猎,为我所用。
【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评论
【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评论003010看完这本书,我先看了序言,发现是一本《听后的感受》的合集,突然就感兴趣了。
看完之前的文章,激动的发现这只是一个叙事的集合~原来,王老师也在做着和我们一样的事情,——从生活中得到教育的启示。
当然,王老师是一位非常睿智的老师,也是一位非常有悟性的教育家。
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受益匪浅。
从书名中,我们知道王小姐打算向我们建议。
你不能把自己局限在“教育者”的角度,所谓“旁观者清”应该是原因。
在书中,王老师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视角,我个人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收获。
一、* *的启示基础教育不应该设定具体的目标。
“* *应该是一个植物园,里面生长着各种植物,包括花、树、杂草甚至苔藓。
* *的任务是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好的环境,让他们成长为自己。
“拿着高分,* *取得了政治成就和名气,但拿着高分,学生很可能会有心灵受到伤害,心灵扭曲,思维方式固化成线性,创造力湮没,盲目的应试教育导致了教育的荒漠化。
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人们往往忽视了* *文化的建设和校园精神的塑造。
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的平庸之辈,没有个性和人文气质。
这样一种没有自己个性特征的* *一旦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优势,往往是昙花一现,其寿命也是短暂的。
作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打造品牌。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双赢的措施。
有了品牌,学生才能发挥所长,全面发展。
其实对品牌的追求可以追溯到同一条线上,无论是企业还是企业,因为它是重要的无形资产。
当今社会,谁拥有品牌,谁就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
二,老师的启发1.对教育者自身的态度——少说多反思。
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帮助人,也可以伤害人。
王老师在书中主张教育者少说话,因为少说话才有时间思考,少说话才有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收集的《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跳出教育看教育》,作者王晓春,由《冬吴相对论》引发的别样思考,一本适合教师、家长、学生阅读的书。
教育是最不科学的科学,最不专业的专业,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对教育品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
教育专家是含金量最低的专家,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教育专家,甚至都不需要摇身一变的手续。
教育科研方面,也是学术垃圾的“高产田”,而教育学这门课则是大学里最枯燥无味、最被人轻视的课程,如果你以后真的去当老师,就会发现上学的教与学几乎毫无用处,要想学会当,学会教课,还得另想办法。
作为教育者,我说出大实话,心情不可能是愉快的、平静的。
作者说,教育学要“脱贫”,必须“走出教与学,走向人类思想的海洋,走向生活”。
中小学教师,生活很单纯,工作环境很封
闭,每天从家门到校门,接触的又是比自己更幼稚的孩子,多数人看的书也是教材教参,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逼别人学习”,而不是自己学习上了。
换一句话说,我们这些专门致力于学习的人,自己却不爱学习,知识结构片面而单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是教育者,更应该是学习者。
在这个时代迅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的社会,如果教师不思进取,吃老本,那么怎么会有会源源不断的最新知识或者提供给学生呢?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希望孩子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自己却不学习,那么怎么会影响孩子呢?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们还是应该践行下去。
敬畏“隐性知识”。
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2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可以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比如能用文字、图表、公式等方法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无法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知识,是我们在行动中拥有的`知识。
教师们常常习惯于和显性知识打交道,传道受业解惑,整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从而忽视隐性知识的存在。
比如培养学生阅读的好喜欢,阅读的好处不会通过一些数据而彰显出来,但是日积月累,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随着阅读的量变引发质变,这就是一种隐性知识的存在。
学习能力也不失为一种隐性知识。
很多孩子
各科学习都很吃力,总体看来是学生学习能力低下,如果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不是能够更有效的帮助他们的学习呢。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长远的看来,提高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能有价值。
别让学生“失业”。
“所谓的经济繁荣,就是让所有的人都有事情做。
”那么课堂上的繁荣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情做,无论是那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情做,那么他们就不会惹是生非,搅得课堂上不得安宁。
一个好的班级,应该是“人人都有事做”,都奔着自己的目标在努力,没人“失业”。
这样的班级自然乱七八糟的事情就少多了。
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经验里就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可是什么学生会“失业”呢?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如果他学不会,或者不想学,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学习信心,看不到学习的光明前景,他就会厌学,厌学严重一点就索性不学了,这些失业者在课堂上,不捣乱,精力也没处可发泄,对他们来说也是为难。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让人人有事做。
比如:1.把课堂上成活动式,甚至游戏是,让每个人都能采育进来;2.分层。
给失业者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是他们不至于处处显得无能;3.对学习油盐不进的失业者,可以安排一些为同
学服务的活干,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价值为集体做贡献。
我们教师应该环顾一下班级四周,看班上有多少个失业者,然后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不要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是灵魂的艺术。
每个人对教育有着自己的信念和认知,从而指导着自己的教育实践。
想把学生培养什么样的人?想让自己做什么样的教育者?一切皆在思考中。
这篇《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范文很有代表性,送给你。
《跳出教育的盒子》读后感
数学班八五九农场学校邢萍
我阅读了《跳出教育的盒子》之后感触颇多,可以说作者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
通过阅读,我懂得了要成为一名超级棒的教师,必须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
因此,对自己应尽的责任认识得越早,就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长,越能在履行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超级棒的教师呢?抑或先从做优秀、出色的教师开始!
这本书不但有成为超级棒教师必知的3大准则,有效节省教师时间和精力的4大妙招,还有能让成功改善纪律的10个步骤,能无限激励和提升学生士气的28个建议,是一本通往杰出之路的教师必备手册。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她那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生动的教学事例,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我又想到了我前不久读的《窗边的小豆豆》里面也讲述了同样的教育理念。
它们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可以这样教,我可以这样教育学生。
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越读越有味,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在前言中作者提到了她的教学理念:“当学生认为可能获得成功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尝试。
所以在任何课堂上,我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助我的学生相信自己,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
”正是拥有这样的理念,才使作者的成功之路越走越远,也成就了一批批的杰出教师。
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深思:
(一)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挑战的快乐。
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
用自己的态度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感觉,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让他们产生满足感,获得知识的健康疲劳感。
这样很多学生学习的愿望就会强烈起来,认识到学习是如此快
乐,如此美妙。
这正是作者教学理念的真正体现,而我们普通教师正是缺少了这样的思想。
因此,对于学困生,要制定较小的目标,让他们经过努力就能实现。
比如:对于计算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订“每天都少错一题”这样的目标,一般学生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就能产生成功的喜悦。
我们老师对这些学生的也要
放低标准,只要有进步就给高分,错1题2题也可以打“优”,这样不至于挫败学生的积极性。
对一些优等生更要注意。
以往教师喜欢把一些难点讲精讲透,让学生学起来感到简单容易理解,使学生觉得教材中没有任何复杂的地方,一切都很容易,不需要花时间,这样学习就显得消极,久而久之,创新能力就会下降,学习愿望自然降低。
那么对于这些优等生,就应该让他们自己解决难题,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给他们挑战的机会,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
学生只有在付出自己的劳动后,获得成功才是快乐的、诱人的,这样的学习才会变得自觉自愿。
(二)教师要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赞美。
书中第六章“激励和提升士气”中,作者提到了28个建议,看过觉得确实受到启发。
赞美是激励,它能充分体现学生心中美好的憧憬和理想。
生活和人生需要赞美,孩子们需要热情鼓励。
教师在和学生接触时,如果多些宽容与赞美,少些惩罚与贬低,使学生免遭痛至心处的伤害,也许最后的结局会更完美。
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就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
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不能单单看到冷酷的分数,要用综合评价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把他们视为活生生的人,再趣味化的教学中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负担;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自己也是最棒的。
相信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时刻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长的幸福,他们就会给自己确立一个又一个明确的目标,努力追求更大的进步!
扪心自问,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老本”够用吗?能成为超级棒的教师吗?很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
平日里,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
”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
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
时,而且这8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与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
如何才能成为优秀、出色
的教师,甚至是超级棒的教师,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获益不少。
本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作者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了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本书处处渗透着作者的爱生之情,以及她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这部书将成为我教师生涯的指路明灯。
xx-6-11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