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肥料效应的因子
中国商品微生物肥料标准
中国商品微生物肥料标准:
狭义的微生物肥料,是通过微生物生命活动,使农作物得到特定的肥料效应的制品,也被称之为接种剂或菌肥,如传统的固氮、解磷、解钾细菌。
目前,微生物肥料主要有以下三类:
(1)农用微生物菌剂,执行标准 GB 20287-2006;
(2)复合微生物肥料,执行标准 NY/T 798-2015;
(3)生物有机肥,执行标准NY 884-2012 。
生物肥料(菌肥)需要区别于生物有机肥料。
微生物肥料也就是生物菌肥,但是其本质不是肥,只是通过一些工厂的手段培养的一些在土壤中有利于土壤和作物的有益菌类。
菌种分类
1、有固氮作用的菌肥:包括根瘤菌、固氮菌、固氮蓝藻等;
2、分解土壤有机物的菌肥:包括有机磷细菌和复合细菌等;
3、分解土壤中难溶性矿物的菌肥:包括硅酸盐细菌、无机磷细菌等;
4、促进作物对土壤养分利用的菌肥:包括菌根菌等;
5、抗病及刺激作物生长的菌肥:包括抗生菌、增产菌等。
菌肥特点
三种以上多种复合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抗土传病害效果远远大于单一菌种。
有益菌群相互协同,共同作用,能使作物达到高产丰产的效果。
1、提高作物产量
2、改善作物品质
3、增强作物抗逆性
4、提高化肥利用率
5、改善土壤环境
不同品种具有的功能不同,微生物肥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提供或活化养分功能;产生促进作物生长活性物质能力;促进有机物料腐熟功能;改善农产品品质功能;增强作物抗逆性功能;改良和修复土壤功能。
【免费下载】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复习题
作物营养与施肥复习资料(仅供参考)一、名词5×2’=10’1. 富营养化:是指营养物质的富集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它是一种自然过程。
2. 肥料利用率:也称肥料利用系数或肥料回收率,是指当季作物对肥料中某一养分元素吸收利用的数量占施用该养分元素总量的百分数。
3.最小养分律:是指作物产量由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养分所决定,除非提高这一养分含量否则即使增加其他养分也难以增产。
4. 基肥:又称为底肥,是指在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入的肥料。
5. 种肥:是播种(或定植)时施与种子或幼株附近,或与种子混播,或与幼株混施的肥料。
6.追肥:是在作物生长发育期间施用的肥料。
7.土壤养分依存率:是指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赖程度。
8.养分临界值:是指植株体内养分低于某一浓度值,作物的产量(或生长量)显著下降或出现缺乏症状时的浓度值。
9.潜伏缺素期:生产上,把植株外部形态尚未表现缺素症状,而植株体内的某种养分浓度少到足以抑制生长并引起减产的阶段,称作作物潜伏缺素期。
10.指示器官:是某个最能反映养分的丰缺程度的组织或器官,该器官对某种元素的含量变异最大,而且变异与产量的大小相关性最大。
11.无损伤测试:是指在不破坏植物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对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监测,以了解作物的生长营养状况。
12.肥料效应函数:也叫肥料效应方程、施肥模型,指表达作物产量对施肥反应的数学函数式。
13.边际产量:是指增加(或减少)单位肥料所增加(或减少)的总产量。
14.平均增产量:是指单位量肥料的平均增产量。
15.以磷增氮:在豆科作物的轮作中,优先把磷肥配给豆科作物,在改善豆科作物的同时可以促进其生物固氮作用,当豆科作物的秸秆作为绿肥还田后,还可为后作提供氮素营养。
16.旱重水轻:在水旱轮作中磷肥的分配应掌握“旱重水轻”的原则,即将磷肥重点施在旱季作物上,而水稻大部分或全部利用其后效。
17.经济最佳施肥量:是指在单位面积上获得最大施肥利润(总增产值与肥料总成本之差)的施肥量。
肥料功能与特点
(一)芸苔素内脂(1.5%)的功能特点1.促进细胞分裂素伸长芸苔素内酯可提高酶活性,提高种子活力,促进早期发育,具有促使植物细胞分裂和延长的双重作用,提高种子活力,增加发芽率,同时对器官的横向生长和纵向生长都有促进作用,具有膨大果实的作用。
2.有利花粉受精,提高坐果率打破顶端优势,促进侧芽萌发,能够诱导芽的分化,促进侧芽生成,增加枝数,增多花数,提高花粉受孕性,提高座果率,从而增加果实数量提高产量。
3.增强光合作用,提升作物品质芸苔素内酯能显著提高作物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效率,叶片肥厚浓绿,诱导单性结实,刺激子房膨大,防止落花落果,促进蛋白质合成,提高含糖量,改善作物品质。
4.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芸苔素内酯可提高作物耐寒,耐旱,耐涝,耐盐碱能力,提高抗逆能力,减轻农药药害及化学污染药害;促进作物对肥料的有效吸收,辅助作物劣势部分良好生长,抗多种病毒,细菌,真菌的危害,并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5.使用方便,广谱,成本低芸苔素内酯可溶性粉可与多种常用杀菌剂,化肥,植物调节剂混配应用,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与加和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可提高肥料的肥效和杀菌剂功效,降低农药药害与残留,改进作物品质。
可广泛的使用在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等;蔬菜如黄瓜,西红柿,辣椒等;经常作物如甘蔗,油菜等;水果柑橘,荔枝葡萄等均可使用,且有效使用尝试极微,0.0001mg /L就能显著促进生长。
(二)赤霉素的特点及生理作用特点: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作物生长发育,使之提早成熟,提高产量,改进品质;赤霉素能迅速打破种子,块茎和鳞茎等器官的休眠,促进发芽;减少蕾、花、铃、果实的脱落,提高果实结果率或形成无籽果实。
也能使某些2年生的植物在当年开花。
赤霉素一般在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中合成。
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株增高。
此外,它还有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等作用。
生理作用:1.使淀粉糖化2.促进植物的茎叶生长3.促进抽苔和开花4.打破芽及种子休眠.5.影响性别分化6.诱导单性结实7.防止花.果脱落可广泛应用于果树.蔬菜.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水稻杂交育种。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随着人类的活动量增加,大气CO2浓度也不断升高。
随之带来的便是对地球生态的影响。
在众多影响因子中,CO2的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植物生长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
其中,光、水和CO2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要素。
CO2的代谢作用是植物生成产物的前提。
当CO2浓度升高时,它就成为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作物产量,这种现象被称为CO2肥料效应。
但是,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造成的影响并不单一。
浓度升高导致气孔减少,这会妨碍植物吸取水分,而缺水则会影响光合作用和代谢。
因此,当CO2浓度太高时,会对植物造成各种负面影响。
研究显示:在CO2浓度从现有浓度分别升高到300ppm、500ppm、800ppm、1000ppm时,农作物作物的干物质生产、蒸腾和整体水分利用的变化不同[1]。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作物习性、栽培环境等特点进行科学合理地控制CO2浓度。
然而在自然环境下,CO2升高的情况仍在加剧。
2019-2020年期间,全球的CO2浓度达到了407ppm,这是过去2百万年来最高的一次浓度。
该浓度被认为是地球变暖、极端气候等问题的原因之一[2]。
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的生产过程中,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我们应当尤其关注CO2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在对农作物进行科学育种的同时,应尽可能将CO2浓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且不断探索新的种植技术与方法,以适应变化的生态环境。
总之,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两面性的,它既促进了植物生长,又对植物造成了负面影响,需要注意在实际生产中进行科学合理地控制。
未来的挑战是探索新的种植技术与方法,以适应全球变化的环境。
这并不是简单的问题,但在全球范围内,人们的努力可以共同应对它。
菌肥的作用和功能
菌肥的作用和功能
菌肥的作用比较的广泛,主要有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发育,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酸碱度,分解土壤里的有害物质,补充土壤里的微生物和微量元素。
这一切的功能基本都是围绕土壤,为了让作物在土壤里能够更加安全健康的生长,能够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抑制有害菌的滋生,尤其是一些经济作物,更加需要菌肥的使用。
微生物肥料是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导致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一种制品,是农业生产中使用肥料的一种。
其在我国已有近50年的历史,从根瘤菌剂——细菌肥料——微生物肥料,从名称上的演变已说明我国微生物肥料逐步发展的过程。
微生物肥料是活体肥料,它的作用主要靠它含有的大量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完成。
只有当这些有益微生物处于旺盛的繁殖和新陈代谢的情况下,物质转化和有益代谢产物才能不断形成。
因此,微生物肥料中有益微生物的种类、生命活动是否旺盛是其有效性的基础,而不像其它肥料是以氮、磷、钾等主要元素的形式和多少为基础。
正因为微生物肥料是活制剂,所以其肥效与活菌数量、强度及周围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包括温度、水分、酸碱度、营养条件及原生活在土壤中土著微生物排斥作用都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应用时要加以注意。
1。
微生物肥料知识介绍
微生物肥料知识介绍(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微生物肥料知识介绍一、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又称菌剂,是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导致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一种制品,是农业生产中使用肥料的一种。
我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陈华癸先生在论述菌剂的含义时指出,所谓的微生物肥料,是指“一类含有活微生物的特定制品,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在这种效应的产生中,制品中活微生物起关键作用,符合上述定义的制品均应归入菌剂”。
菌剂在我国已有近50 年的历史,从根瘤菌剂→细菌剂料→菌剂(微生物肥料),名称的演变已说明我国菌剂逐步发展的过程。
二、微生物肥料的作用微生物肥料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改善土壤养分供应状况,而且体现在对作物生长的促进、抗病、抗逆性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农业及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要求,生物菌剂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施用微生物肥料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活化土壤养分、提高土壤供肥能力,而且能够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化肥污染环境的程度,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国内外对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和利用在微生物肥料中,以根瘤菌剂的研究和应用为最早和最为广泛。
20世纪初,欧美的一些国家开始根瘤菌剂的商品生产。
30年代,美国、苏联等国对白生固氮菌进行了多次试验和推广应用。
70年代中期,巴西及中国学者先后在玉米根系上发现了联合固氮体系。
随后的研究又证明,水稻、甘蔗以及一些热带牧草等作物的根际均有很强的固氮活性,联合固氮作用很普遍。
80年代中期,美国、以色列等在盆栽和大田试验中进行了研究和应用。
20世纪60年代磷钾细菌剂推广应用。
在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应用较为晚。
1950年开始对根瘤菌、抗生菌等多种菌剂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应用。
从欧美国家引进花生根瘤菌种的同时,筛选出大豆和根瘤菌和紫云英根瘤菌菌株。
60年代福建、吉林、江苏等省还就自生固氮菌剂进行多点的肥效研究。
作物施肥原理技术复习解析
0绪论一、名词解释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环保的一个重要措施.要做到因土施磷、看地定量;根据各类作物需肥要求,合理施用;掌握关键、适期施氮;深施肥料、保肥增效;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2。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营养物质的富集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它是一种自然过程。
二、简答论述题1、论述为什么要提倡合理施肥?合理施肥与不合理施肥分别会产生哪些效应?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①施肥的增产效应;②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③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④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⑤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
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养分巨大挥发损失、流失,有害元素在土壤的积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起大气污染,还可以导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2、施肥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哪些?施肥科学研究内容:①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研究;②施肥效应研究;③施肥技术研究。
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②统计研究;③试验研究;④化学分析研究。
第一章施肥的基本原理一、简答论述题1、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米氏学说和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内涵分别是什么?对指导施肥有何意义?在生产上如何运用?分归还学说:李比希英国【内涵: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中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2、若不及时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产量会越来越低3、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该向土壤施入肥料【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是施肥的基本原理,是保持土壤固有水平的基础,大大提高了肥力【生产上的应用:指导施肥促进化肥工业最小养分律: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产量.【基本内容:1、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提高2、最小养分会随条件改变而变化3、只有布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正确选择肥料种类的基本原理,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生产上的应用:指导施肥种类促进化肥工业【延伸为:限制因子律、最适因子律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报酬递减律: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速度却在逐渐递减【米氏学说:只增加某种养分单位量时,引起产量增加的数量是以该种养分供应充足时达到的最高产量与现在的产量之差成正比dy/dx=c(A-y)即为y=A(1-e^—cx).y:施一定量肥料所得产量A:施足量肥料所获得的最高产量或极限产量x:肥料用量e:自然对数c:常数/效应系数【实质内涵:1、总产量按一定渐减律增加并趋近于某一最高产量极限2、增施单位量养分的增产量随养分用量的增加按一定比例递减3、在一定条件下任何单一因素都有最高产量,在条件改变时该因素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也变化【指导施肥的意义:1、反映了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作为一个经济法则广泛用于农业工业畜牧业等生产领域2、米氏方程首次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表达了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并作为计算施肥量的依据,开创施肥有经验到定量的新纪元3、是有限的肥料发挥了最大的增产效益因子综合作用率:【基本内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再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提高.【综合因子分类:1、对农作物产量产生直接影响的因子2、对农作物产量并非不可缺少但对产量影响很大的因子【内涵:1、作物丰产是诸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2、利用因子间的交互效应提高肥效【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第二章施肥的基本原则一、名词1。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与肥料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肥料提高土壤肥力的学科。
它涉及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以及与肥料的关系。
下面是一些土壤肥料学中常见名词的解释。
1. 土壤:土壤是由骨架材料(矿物质)和孔隙(水分和空气)组成的地壳表层。
土壤中还有生物群落(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和有机质。
2. 肥料:肥料是供给植物所需营养元素的物质。
它可以分为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两大类。
有机肥料由动植物残体分解形成,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
无机肥料是通过工业生产得到的,提供一定类型和比例的营养元素。
3. 营养元素:营养元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所需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钙、镁、硫、铁、锌、铜、锰等。
这些元素参与植物的生理代谢,并对植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影响。
4. 肥料的配方:肥料的配方是指根据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和土壤的肥力情况,确定适合的肥料种类和比例。
通过合理配方,能够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5. 肥料的施用方式:肥料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施用到土壤中,包括表面施肥、沟施肥、穴施肥、叶面喷施等。
不同的施肥方式会影响养分的利用率和运移情况。
6. 肥料的速效性和缓释性:肥料的速效性指施用后能够被植物迅速吸收利用的能力。
速效肥料通常含有高浓度的可溶性养分。
缓释肥料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逐渐释放养分,持续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7.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和提供养分给植物的能力。
高肥力的土壤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适当的pH值、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以及适当的通气性。
8. 土壤改良剂:土壤改良剂是改良土壤质地、改进土壤结构以及提高土壤肥力的物质。
常见的土壤改良剂包括有机质、石灰、石粉、腐殖酸等。
9. 施肥量:施肥量是指每单位面积施用的肥料质量或重量。
合理的施肥量能够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不浪费养分也不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10. 肥料效应:肥料效应是指施用肥料后对作物生长和产量产生的影响。
林木施肥技术
林木施肥技术林木施肥指在不造成环境污染的前提下,根据林木生理活动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与土壤供肥能力对林木进行营养补充,以满足林木生长发育的养分需要,改善林木营养状况和促进林木生长,达到优质、高产、商效、低成本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提高木材产量和质量。
林木施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营林措施,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林木施肥的效果。
不同树种、品种、年龄和生育期有不同的营养要求,立地条件、肥料种类、施肥量与配比、施肥时间与方法等均会影响林木施肥的效果。
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增加和气候异常的现象常有发生,促使了林业施肥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在肥料种类、施肥方法和针对性施肥上做出相应的改进。
1 林木施肥的理论基础林地施肥是一项重要的营林措施,施肥的目的是保证林木生长所需的养分能得到满足,并且林地的肥沃性不得到降低。
养分供给是林木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树体营养元素波度与林木生长量、产量有密切的关系,它是林木施肥与营养诊断的理论基础。
从现有的林木施肥理论体系来说,林地施肥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最小养分律原理,即植物产量受土壤中某一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生长因子制约的规律。
决定林木产量高低的是林地中林木所需而含量最小的养分,并且最小养分是动态变化的,施肥效果呈现“木桶原理”。
因此,在林地施肥中应在准确分析出最小养分的并基于最小养分的可能的动态变化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平衡施肥,以提高林木产量。
林木施肥理论基础之二是报酬递减率原理。
即在其他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养分越不足时施肥效果越好,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单位肥料的作物增产量却呈递减的趋势。
因此施肥量达一定程度后继续施肥效果反倒不佳,施肥应视具体情况以合适的施用量为宜。
但在林业生产实际活动中,由于林业生产长周期性的特点,加上影响林木生长的自然环境因子多且错综复杂,影响林木施肥效果的因素也很多,所以林木施肥是项综合性很强的技术。
因此,林木综合营养诊断方法常作为判断林木是否缺肥的常用方法。
另外一种方法是在对林地土壤的养分测定的基础上,结合林木生长的养分需求来计算施肥种类和施肥量。
马铃薯氮、磷、钾肥料效应的研究
1 1 试验 材料 .
试 验设在 浙江省 温岭市 泽 国镇横 径村 ,地
势平坦 , 力均衡 。前茬作物 为水稻 , 地 土壤 为砂泥 田。翻耕 前多点取样 风干化验 ,土壤 有机质 含量 4 5 %、全氮 0 2 8 .7 .5 %、 碱解氮 2 .mg k 、 效磷 7 1 mg k 速效钾 1rg 15 / g 速 .4 / g、 6 / a k g、p .0 H 5 7 。供试 马铃 薯品 种为 “ 费乌瑞它 ” 。 12 试验设计 由于 氮、磷 、钾三要 素可能 是马铃 薯产量 . 的限制 因子 , 因此对 肥料效应 采取三 元二次 回归模型 。采用 二次 回归 “ 4 4 3 1 ”完全 试验设计 … 。氮 、磷 、钾 3 个因素 ,4
2 2 肥料 效应 函数模 型 的建立 .
应用二次 回归 “ 4 4 3 1 完
全试验 统计分 析程序 ,经计算分 析 ,建立 马铃薯块 茎产 量
( 与氮 、 、 肥的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模型 Y= 3 58 Y) 磷 钾 I .39
+0. 9】 N +0. 4 3 0 5 】 3 P一0. 0 K一0. 0 N 0 05 0 03 2 —0. 0 7 2 0 0 P 一
量最 低 , 施肥 利润也最 低 。施氮 、 磷肥 对马铃薯产量有 显著 的影响 , 量随施肥量 的增 加而增 加 , 产 但施肥量达 一定水平 后再增加 , 产量反 而明显 下降。 而随钾肥施用量 的增加 , 产 量也增加 , 到一定水 平后产 量也 随之 下降 , 下降幅度 不显 但 著。 由于钾肥不 仅影响马铃薯 的产量 , 而且影响块茎品质1 3 l , 因此钾肥用量有待 于进一 步研 究。
施肥与环境-名词解释
施肥与环境-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限制因子律:增加一个样分的供应,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是遇到另一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物生长增加,直到缺少的因子得到补足,作物才能继续增长。
它是最小养分律的扩大和延伸,它包括了养分以外土壤物理因素(土壤质地、水分、有害物质等)、气候因素及技术因素等。
2、最适因子律:植物生长受许多条件的影响,生活条件变化的范围很广,植物适应的能力有限,只有影响生产的因子处于中间地位,最适于植物生长,产量才能达到最高。
因子处于最高或最低的时候,不适于植物生长,产量可能等于零。
3、报酬递减律: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所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
4、米采利希学说的表述:只增加某种养分单位量(dx)时,引起产量增加的数量(dy),是以该种养分供应充足时达到的最高产量(A)与现有的产量(y)之差成正比,关系式:dy/dx=c(A-y)。
公式重要之处在于:某种养分的效果,以在土壤中某种养分愈不足,效果愈大,若逐渐增加该养分的施用量,增产效果将逐渐降低。
5、生产函数: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由于施肥量等生产因素数量的不同,所获得的作物产量也不相同,这种物质数量间的生产关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投入—产出的关系,或称生产函数。
6、总产量曲线:表示投入量与总产出量关系的曲线。
7、平均产量:指各投入资源量的单位资源的平均产量。
以Ap=y/x表示,其中y是投入量为x时的总产量,Ap是投入量为x时的单位资源平均产量。
8、边际产量:指每增投一单位变动资源时所增加的产量。
按计算方法分为平均边际产量及精确边际产量。
9、边际产量:是指增施单位量肥料所增加的总产量。
边际产量反应施肥量增加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动率。
10、直线相关:作物产量与最小养分供应量之间呈直线相关。
11、曲线相关: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施肥量与产量呈曲线相关。
影响肥料效应的因子
第五章影響肥料效應的因子一、土壤特性植物主要的養分來自土壤,土壤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大部分養分,因此,土壤的一些特性將會影響養分的有效性。
(一)土壤pH值在不同pH下,植物營養元素可呈現難溶態、交換態或水溶態等不同的型態。
養料型態不同,植物對它們的吸收也有難易之分。
因此,酸性土壤和鹼性土壤都存在養料吸收障礙。
酸性土壤,由於H+濃度較高。
有利於土壤礦物的風化,因而增加K+、Mg2+、Ca2+和硼、銅等微量元素的釋放,有效性提高。
但是在酸性環境下,由於土壤膠體上的交換位置極大部分為H+和Al3+佔據,K+、Mg2+、Ca2+和硼、銅等微量元素淋失的機會增加。
所以酸性土壤常發生鉀、鎂、鈣和硼等營養的缺乏。
土壤pH值與各種營養要素的有效性關係,如圖14所示。
由圖14可知pH值在6.5附近,各種要素的有效性最高。
因此,調整土壤pH值是改善土壤養分境況最有效而快速的方法。
土壤的pH值除直接影響養分的有效性外,亦影響微生物的生育與活動,強酸及強鹼皆不利於有益微生物的發育。
強鹼同時亦可分散土壤粘粒,造成排水不良,並溶解土壤腐植質,阻礙土壤團粒的形成,如此而間接危害植物生長。
1.pH值與氮素吸收的關係氮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態98%以上為有機態,但是有機物必需分解成無機態的NH4+或NO3-才可被植物所吸收利用,而分解有機物的微生物,其生存受pH值影響極大,在中、微酸性(pH>5.5)土壤環境中,細菌及放線菌族群大量繁衍,因而促成有機質的分解,進而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氮素。
pH值與存在的NH4+或NO3-間有關係,在酸性環境(pH<5.5)下,土壤真菌佔優勢,硝化細菌所引起的硝化作用幾乎停止,因此,酸性土壤中硝酸鹽的含量很低。
鹼性環境中NH4+易造成NH3的揮失,其反應式如下:NH4++OH-→NH3↑+H2OpH值並會影響作物對不同型態氮肥的吸收,以蕃茄為例,pH值低時,硝酸態氮的吸收較多,pH值高時,銨態氮的吸收較多。
第五章 -3修改-肥料效应函数法-3部分
一、单元肥料效应的边际分析 (一)肥料产量效应的阶段性 以“S”形肥料效应曲线为例分析反映肥 料产量效应的3个阶段,其效应函数为: y=b0+b1x+b2x2+b3x3
1、边际产量的变化
将“S”形曲线y=b0+b1x+b2x2+b3x3 求一阶导数,
得
dy/dx=b1+2b2x+3b3x2
此式表明边际产量曲线呈二次抛物线形式。起 始 时 边 际 际 产 量 随 施 肥 量 的 增 加 而 递 减 。 当 x=b2/3b3时,边际产量达到最高,此点即为总产量转 向点,超过转向点,边际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递 减, 当边际产量减为零时,总产量曲线达到最高, 此后边际产量变为负值。
2、总产量的变化特点
如果I 固定为一定值,则:
x2=I/Px2(-Px1/ Px2) x1
ddxx21=-
Px1 pX2
2、某一产量水平的经济最佳配比
ddxx21=-
Px1 pX2
(二)经济最佳配比
单位面积上获得最大施肥利润的养分配比。
(三)一定产量水平下的最佳配比与经济最 佳配比的关系
两者都在经济最佳配比线上,一定产量水平下的 经济最佳配比不一定是某一地块施肥的经济最佳配比。
=
=
=
Y=364.0+19.103x1-0.135x12+16.197.x2-0.2036x22+0.155x1x2 Px1=2.0元/kg,Px2=4.0元/kg,Py=1元/kg 1.通过直观观察给出该肥料效应的6条信息。 2.作出肥料效应曲面图 3.导出等产线方程 4.作出等产线图 5.导出脊线方程和经济最佳配比线方程,并在图上表示出来。 6.在等产线图上标出技术合理施肥区,并解释为什么该区为技术合理施 肥区。 7. 计算Y=400kg/hm2 时的经济最佳配比,以及经济最佳配比和最高产量 施肥量。 8.说明经济最佳配比线,最高产量点,一定产量水平下的经济最佳配比 点和经济最佳配比点的关系。
影响肥料吸收的十大因素
以下是影响肥料吸收的十大因素:1. 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质地和结构会影响肥料的渗透和分布。
例如,土壤质地较黏重或结构较差的土壤,肥料容易流失或难以渗透到根系附近。
2. 土壤 pH 值:土壤的酸碱度会影响肥料中营养元素的有效性。
例如,某些营养元素在酸性土壤中更容易被吸收,而在碱性土壤中则不易被吸收。
3. 土壤温度:土壤温度会影响根系的活力和吸收能力。
较低的土壤温度会减缓根系的生长和吸收速度,从而影响肥料的吸收。
4. 土壤水分:适当的土壤水分是根系吸收肥料的关键。
过干或过湿的土壤都会影响根系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肥料的吸收。
5. 肥料类型和配方:不同类型和配方的肥料在吸收效率上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溶解性较好的肥料容易被根系吸收,而含有缓释成分的肥料则释放速度较慢。
6. 施肥时间和频率:施肥的时间和频率也会影响肥料的吸收。
一般来说,根系在生长旺盛期对肥料的吸收能力较强,因此在适当的时间施肥可以提高吸收效率。
7. 根系健康状况:根系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其吸收肥料的能力。
根系受到病害、虫害或其他胁迫因素的影响时,吸收能力会下降。
8. 光照条件: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根系对肥料的吸收。
9. 作物种类和生长阶段:不同作物种类和生长阶段对肥料的需求和吸收能力不同。
因此,选择适合的肥料类型和施肥量对于不同作物和生长阶段至关重要。
10. 土壤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和转化肥料中的营养元素,从而提高其有效性。
有益微生物的存在可以促进肥料的吸收和利用。
综上所述,影响肥料吸收的因素很多,包括土壤质地、土壤 pH 值、土壤温度、土壤水分、肥料类型和配方、施肥时间和频率、根系健康状况、光照条件、作物种类和生长阶段以及土壤微生物等。
了解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提高肥料的吸收效率,从而达到更好的施肥效果。
方差膨胀因子交互效应
方差膨胀因子交互效应方差膨胀因子交互效应,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那种高深莫测的魔法咒语呢?其实啊,没那么可怕啦。
咱先来说说方差膨胀因子吧。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放大镜,不过这个放大镜不是用来放大蚂蚁或者小昆虫的,而是用来放大数据里的一些关系的。
比如说,你在研究不同肥料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这里面可能就会有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被这个方差膨胀因子给“放大”了。
如果这个值比较大呢,就好像是在告诉你,这里面可能有点复杂的情况哦,变量之间可能不是那么独立的,就像一群小伙伴,本来应该各自玩耍,但是现在好像有点过于亲密,互相影响了。
那交互效应又是什么呢?这就好比是一场足球比赛里的配合。
一个球员单独跑位和他跟队友配合起来跑位产生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
在数据的世界里也是这样的。
比如说还是农作物和肥料的例子,可能肥料A单独用的时候对产量有一个影响,但是当它和某种特殊的灌溉方式一起使用的时候,这个影响就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了,可能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这就是交互效应。
方差膨胀因子和交互效应碰到一起呢,就更有趣了。
这就像两个调皮的小鬼凑到一块儿了。
有时候啊,方差膨胀因子会把交互效应的影响力变得更大或者更小。
比如说在研究学生成绩的时候,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这两个变量可能存在交互效应。
如果方差膨胀因子掺和进来,可能会让这种交互效应在数据上看起来特别明显,或者是变得很微弱。
这就像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里听两个人小声说话,方差膨胀因子有时候就像是这个嘈杂环境的音量调节器。
如果它把声音调大了,那这个交互效应就很容易被我们察觉到;要是它把声音调小了,我们可能就会忽略这个很重要的交互效应。
我们怎么去应对这种情况呢?这就像是在迷宫里找出口一样。
首先得把数据好好地清理一下,就像把迷宫里的杂物都清理掉一样。
把那些明显错误的数据或者不相关的数据都去掉。
然后呢,要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数据。
不能只看表面,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深入。
如果发现方差膨胀因子对交互效应的影响很大,那我们可能要重新思考一下我们的研究模型了。
因子的交互作用
因子的交互作用
因子的交互作用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因子相互影响,导致其效果不同于它们单独作用的情况。
例如,假设一个实验中有两个因子,一个是肥料的种类,另一个是浇水的频率。
当这两个因子同时作用时,可能会发生肥料种类和浇水频率交互作用的效应,导致植物的生长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因子的交互作用在科学研究和现实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研究中,不同的药物、剂量和疗程之间可能会产生交互作用,从而影响疾病治疗的效果。
在工程设计中,不同材料的结合和加工方式也可能会产生交互作用,影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了解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于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都非常重要。
研究人员通常使用统计方法来检测因子的交互作用,并确定其具体效应。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考虑因子的交互作用,以便更好地选择和组合因素,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 1 -。
doe交互效应公式
doe交互效应公式Doe交互效应公式Doe交互效应公式是一种统计方法,用于研究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结果的影响。
它是由罗纳德·弗雷德里克·费舍尔(Ronald Frederick Fisher)提出的,通常用于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
在实验设计中,Doe交互效应公式用于确定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结果的影响。
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识别哪些因素对结果有重要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
Doe交互效应公式的基本形式如下:Y = β0 + β1X1 + β2X2 + β3X1X2 + ε其中,Y代表结果变量,β0代表截距项,β1和β2代表主效应,X1和X2代表两个独立变量,β3代表交互效应,ε代表误差项。
Doe交互效应公式通过拟合数据来估计各个参数的值,从而得出结果变量与独立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计算交互效应,研究人员可以判断不同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并进一步分析这种相互作用对结果的影响程度。
举例来说,假设研究人员想要研究两种不同的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且怀疑这两种肥料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他们可以利用Doe交互效应公式设计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并通过公式来分析数据。
通过Doe交互效应公式的分析,研究人员可以得出结论:两种肥料的主效应对植物生长有显著影响,且存在明显的交互效应。
这意味着两种肥料的组合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仅是各个肥料效应的简单叠加,而是存在相互作用的效应。
了解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结果的影响对于优化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至关重要。
通过使用Doe交互效应公式,研究人员可以确定关键因素,并确定最佳的处理组合,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结果变量的效果。
Doe交互效应公式还可以用于优化产品设计和工艺控制。
通过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人员可以确定最佳的设计参数和操作条件,以实现最佳的产品性能和工艺效率。
Doe交互效应公式是一种重要的统计方法,用于研究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结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影響肥料效應的因子一、土壤特性植物主要的養分來自土壤,土壤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大部分養分,因此,土壤的一些特性將會影響養分的有效性。
(一)土壤pH值在不同pH下,植物營養元素可呈現難溶態、交換態或水溶態等不同的型態。
養料型態不同,植物對它們的吸收也有難易之分。
因此,酸性土壤和鹼性土壤都存在養料吸收障礙。
酸性土壤,由於H+濃度較高。
有利於土壤礦物的風化,因而增加K+、Mg2+、Ca2+和硼、銅等微量元素的釋放,有效性提高。
但是在酸性環境下,由於土壤膠體上的交換位置極大部分為H+和Al3+佔據,K+、Mg2+、Ca2+和硼、銅等微量元素淋失的機會增加。
所以酸性土壤常發生鉀、鎂、鈣和硼等營養的缺乏。
土壤pH值與各種營養要素的有效性關係,如圖14所示。
由圖14可知pH值在6.5附近,各種要素的有效性最高。
因此,調整土壤pH值是改善土壤養分境況最有效而快速的方法。
土壤的pH值除直接影響養分的有效性外,亦影響微生物的生育與活動,強酸及強鹼皆不利於有益微生物的發育。
強鹼同時亦可分散土壤粘粒,造成排水不良,並溶解土壤腐植質,阻礙土壤團粒的形成,如此而間接危害植物生長。
1.pH值與氮素吸收的關係氮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態98%以上為有機態,但是有機物必需分解成無機態的NH4+或NO3-才可被植物所吸收利用,而分解有機物的微生物,其生存受pH值影響極大,在中、微酸性(pH>5.5)土壤環境中,細菌及放線菌族群大量繁衍,因而促成有機質的分解,進而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氮素。
pH值與存在的NH4+或NO3-間有關係,在酸性環境(pH<5.5)下,土壤真菌佔優勢,硝化細菌所引起的硝化作用幾乎停止,因此,酸性土壤中硝酸鹽的含量很低。
鹼性環境中NH4+易造成NH3的揮失,其反應式如下:NH4++OH-→NH3↑+H2OpH值並會影響作物對不同型態氮肥的吸收,以蕃茄為例,pH值低時,硝酸態氮的吸收較多,pH值高時,銨態氮的吸收較多。
圖15 pH值與磷肥型態的關係圖14 礦質土壤之pH值與植物營養要素有效性之關係,帶狀愈寬表示有效性愈高表33 pH值對蕃茄吸收NH4+及NO3-之影響pH NH4+NO3-和−−−−−−−−−−me/plant/day −−−−−−−−−4 3.4 4.8 8.25 4.2 5.9 10.16 4.6 4.1 8.77 6.6 3.0 9.62.pH值與磷的關係土壤溶液的pH值會改變磷所存在的型態,如圖15所示。
當土壤溶液為鹼性時最常見的型態為HPO42-或PO43-;在pH值為微或中酸性時,可有HPO42-及H2PO4-兩種離子存在;在較強酸性時,有以H2PO4-較佔優勢;更酸時甚或以H3PO4形式存在。
在中鹼性(pH>6.5)時土壤中有多量鈣、鎂存在,在酸性(pH<5.5)時有多量活性鐵、鋁出現,凡此皆造成磷形成不溶性磷酸三鈣(Tricalcium phosphate)、磷酸鐵(Iron phosphate)及磷酸鋁(Aluminum phosphate)等化合物,而無效於植物,故土壤管理之重點在於控制能生成HPO42-與H2PO4-離子達成最高之程度。
換言之,一般以pH值在5.5-6.5間為控制目標。
3.pH值與鉀、鈣、鎂的關係可交換性鉀、鈣與鎂皆屬有效性型態,吸附於土壤膠體上,其有效性受陽離子間作用所控制,皆易隨淋溶而損失。
損失的結果,土壤pH值隨之降低,並代之以氫離子,鹽基飽和度亦逐漸下降。
在實用上常以石灰資材維持土壤pH值在6.5左右時,一般即不虞缺乏。
是故pH值與鈣、鎂有依存的關係,及高pH值下鈣、鎂的有效性較高,反之較低。
4.pH值與鐵、錳、銅、鋅的關係強酸情形下,鐵、錳、銅及鋅等微量元素的溶解度增加,植物吸收蓄積於體內的量隨之大量增加,如圖16顯示,pH值降低至6以下,錳的吸收幾成幾何倍數增加,因之,植物生育可能遭受此類元素溶解度增加的毒害。
相反,在鹼性情形下,此類元素呈無效性,又可使植物表現缺乏徵狀。
故調整土壤的pH值在5.5-6.5之間,對鐵、錳、銅、鋅的有效性最佳。
圖16 土壤pH值對大麥葉片錳濃度的影響圖17 土壤pH值與CEC的關係5.pH值與硼的關係在土壤呈酸性狀態下,硼的溶解度增加,易向下層淋溶,而造成缺硼,尤其是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
施用石灰以中和土壤可促成硼的沉澱,減少硼的淋洗損失。
不過,土壤如有過量鈣,不論其溶解度如何,均會因競爭作用而妨礙硼進入植物體內。
在植物體內含有甚多鈣時,常會干擾硼的代謝作用,甚至有多量硼存在時亦然。
有報告指出石灰可促進微生物活動而與植物嚴重競爭硼。
因此,pH值影響硼的有效性,調整pH值而施入多量石灰亦可造成與硼的競爭作用,所以石灰施用量如何拿捏必需審慎。
6.pH值增高,養分的吸收增加pH值增高土壤的陽離子交換容量(CEC)隨之增加,CEC提高,養分的保存能力亦隨之增加。
對有機質土壤而言更為明顯。
圖17係在威斯康辛調查60個土壤樣品所得資料,pH值3.8時,CEC為8.58cmol/kg,其中71%由粘粒所提供,有機質僅提供29%;pH值8.0時,CEC增為14.8cmol/kg,其中54%由粘粒提供,46%由有機質提供。
因此,施用石灰於土壤,除了提高土壤pH 值外,CEC亦為之增加,此因pH值提高所增加的CEC,大部分(73%)由有機質所提供。
當CEC增加時,土壤所能提供的肥料量相對增加,流失減少,植物的吸收量也為之增多了。
7.pH值影響植物對不同離子的吸收一般來講,酸性條件有利於植物對陰離子的吸收,鹼性條件有利於陽離子的吸收。
(二)土壤通氣和氧化還原狀態養分吸收多為主動吸收,必需有呼吸作用產生之能來推動,而呼吸作用需要氧氣,故若根圈周圍的氧氣不足時,養分的吸收將受妨礙。
一般而言,植物對養分吸收的直接影響隨氧氣濃度的增加而增加,如表34及35所示。
表35所示為蕃茄種植5個月對養分的吸收量。
土壤氧化還原反應,影響土壤中許多化學和生物的過程,因而影響土壤中養分的有效性和植物的生長。
土壤中的碳、氮、硫的有機物是電子的主要來源,其被氧化,O2分子和含氧化合物則是電子的受體,其被還原。
在水稻栽培期間,土壤積水,除表層幾公分外,形成厭氣條件,依次產生一系列反應。
這些反應可分為二階段來敘述(表36)。
反應的第一階段以游離氧的消失開始,接著厭氣微生物利用NO3-中的氧,把NO3-還原N2和N2O,逸散到大氣,導致氮素的損失和環境的污染。
隨著氧化還原勢的逐漸降低,高價錳和鐵分別被還原為Mn2+和Fe2+。
一般土壤中含有較多的鐵,對氧化還原反應起著極其重要的緩衝作用,水稻土中的氧化還原反應主要受Fe3+/Fe2+比例的控制,氧化還原反應的第一階段,對水稻生長並沒有不利影響,相反,鐵被還原了,卻提高了土壤中P、Si、Mo的有效性。
因為被鐵固定的P、Si、Mo此時釋放了出來。
表34 氧氣濃度對呼吸速率及鉀吸收的影響氧氣濃度% 相對呼吸速率相對鉀吸收量2.7 43 2212.2 78 4620.8 100 10043.4 106 117表35 通氣與否對蕃茄養分吸收量的影響養分種類不通氣通氣−−−−−−−−−me/plant−−−−−−−−−N 775.9 1074.2K 506.3 735.5P 117.5 160.0Ca 329.3 445.4Mg 140.7 197.2表36 土壤氧化還原反應的熱力學次序體系E(V)O2+4H++4e=2H2O 0.814第一階段2NO3-+12H++10e=N2+H2O 0.741MnO2+4H++2e=Mn2++2H2O 0.401Fe(OH)3+3H++e=Fe2++3H2O -0.185SO42-+10H++8e=H2S+4H2O -0.214第二階段CO2+8H++8e=CH4+2H2O -0.2442H++2e=H2-0.329溶液中多量Fe2+和Mn2+的出現,置換膠體上吸附的Ca2+、Mg2+、K+,這些鹽基性離子進入溶液,使土壤pH值升高,所以降低Cu、Zn等微量元素的有效性,本省東部某些水稻土壤缺鋅,可能與pH升高有關,另外,在還原條件下產生硫化物,也能降低Cu、Zn的有效性。
還原過程的第二階段,當氧化還原勢急劇下降時,大量Fe2+和Mn2+可以達到毒害的程度。
另一方面,如果土壤中活性鐵含量低,如某些老朽田,則硫酸鹽將被還原,而產生H2S中毒。
當氧化還原勢繼續下降時,則有機物進行厭氣發酵,生成沼氣(CH4)、氫氣以及各種有機酸,特別是脂肪酸、丁酸等均對水稻有毒害,因此在水稻生長過程中,必須防止還原過程第二階段的出現,改善排水可達到避免第二階段出現的目的。
土壤通氣性對養分的影響可歸納下列三項:1.對養料型態的影響不少營養元素,在不同的氧化還原電位下呈現不同的型態(表37)。
對於植物來說,除了NH4+、Fe2+、Mn2+外,多數利用的是氧化態養料,許多養料的還原型態對植物吸收是無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通氣不良、還原性強的土壤中,養料的有效性降低也是植物生長不良的原因之一。
表37 各種營養元素氧化態和還原態的形式還原態營養元素氧化態CH4、CO C CO2 N2、NH3、NO2-N NO2-、NO3-H2S S SO42-PH3、HPO2、HPO3O PO43-、HPO42-、H2PO4-Fe2+Fe Fe3+Mn2+Mn Mn4+、Mn3+Cu+Cu Cu2+2.影響養料的移動性土壤氧化還原電位的變化,某些養料的移動性增加而使另一些養料固定,這種變化最明顯的要算磷。
磷容易為土壤中的鐵、鋁固定,失去對作物的有效性,這是在紅黃壤中影響施磷效果的主要原因。
如果土壤淹水,氧化還原電位下降,氧化性高的鐵被還原成低價鐵,一部分磷就釋放出來,可供水稻吸收。
所以紅壤水稻田中磷的有效性要比紅壤旱田高。
在還原性強的土壤中,如果Fe2+較多,由於可以形成FeS沉澱,不易造成還原性硫化物的毒害。
3.影響養料的保存氮、硫等營養元素,由於土壤氧化還原性的改變而可以改變其型態。
如氮,在旱田土壤或水稻田的氧化層和水稻根際附近,因硝化作用而氧化成NO3-。
由於水稻根系的泌氧作用,水稻根際的Eh要比周圍土體高出數十倍,所以水稻根際的硝化作用不可忽視。
NO3-不易為土壤吸附而遭淋失,當NO3-在水田中進入還原層後會發生NO3-的脫氮損失。
硫也有類似情況。
植物可以吸收的硫是SO42-和SO2。
但在還原性條件下,SO42-可以形成H2S,也可以形成揮發性的有機硫化物而遭受損失。
(三)土壤水1.影響植物的生命活動2.影響土壤養分的有效性、濃度及其向根表面的遷移所有的營養元素都必需溶解在水裏,經整體流動(Mass flow)擴散作用(Diffusion)或根的截取(Root interception)而為植物所吸收利用,所以水分不足時,施肥效果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