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肥用量60年增百倍
近代中国对化学肥料利弊的辩论-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
近代中国对化学肥料利弊的辩论-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天然有机肥利用历史悠久,多粪肥田的思想根深蒂固。
然而,从20 世纪初期开始,西方化学肥料在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推销和使用,开始对传统有机肥造成冲击。
化肥增产效果明显、施用方便,深受农家喜爱,一些专家学者也大力倡导化肥的使用和推广。
不过,随着化肥销售和施用问题的增多以及其它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从20 世纪20 年代后期至40 年代初期,社会上出现了诸多化学肥料的言论,关于化肥与有机肥优劣的争论文章频频出现在各种农业报刊上。
这场持续一二十年的争论,加深了人们对于近代肥料变革的认识,推动了化肥购销和施用的研究及管理,也促进了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方针的形成。
在当今强调肥料的配合使用,保护农业生态的时代背景下,回顾近代中国关于化学肥料的争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化肥自身优缺点的争论化学肥料输入中国之初,少有人相信,也少有人愿意购买和使用,但后来江南等地的农民逐渐接受并喜欢上了这种舶来品,传统有机肥的施用受到了影响。
这固然与爱礼司、卜内门等商行肥料销售宣传有关,但是化学肥料自身所拥有优势,则对其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20 世纪2030 年代,由于化学肥料在销售和施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社会上质疑化学肥料的声音越来越多。
就是说,人们在接受和施用化肥的同时,也发现了化肥的缺点,并将外来化肥与传统有机肥加以比较,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1.强调化肥的优点在化肥推广的初期,不少人认识到,中国农事的改良,以采用人造肥料、改良农具和兴修农田水利,三者为最急务,三者之中又以采用人造肥料为成效最易着者。
[1]因为对于严重缺乏高效肥料的中国农业来说,化肥的速效性和易用性是传统有机肥无法比拟的。
据时人研究,化肥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化肥价格便宜。
肥田粉如硫酸铔,每百斤( 市斤,下同) 卖大洋10 元,且此种肥料,普通约含20%的氮素,每百斤中有氮素20 斤,每斤值大洋五毛。
中国粮食生产
玉
米
• 我国的玉米主要种 植在黄淮海平原和 西南山地,主要在 山东、河南、四川、 贵州、云南等省。 • 去年产量达到了 19175万吨,增产 1450万吨,是增 产最多的作物。
小 麦
•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北方地区的主 粮,主要种植在北部,西南地区也有种植,去年 产量为11792万吨,增产274万吨,是各种食品重 要的原材料。
总结
粮食问题关乎国家安危,它是国民经 济增长的重要前提,是每一个国家都高度 重视的问题。我国的未来粮食之路还很长 很长,需要社会各界广泛重视,政府要加 强政策扶持农业,发展科技改善农业,重 视生态,改善气候条件,确保我国粮食安 全无忧。
谢谢欣赏
•
1800 500
农 作 物 遭 受 的 病 虫 害
稻飞虱
褐飞虫
纹枯病
玉米螟
农
药
粮食增收代价沉重:我国化肥农药 用量全球第一
•
在去年“八连增”,甚至今年九连增的背后, 我们应该知道为此我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化 肥农药用量居全球第一,超过了全球30%。近 60年来,我国的化肥用量增加了百倍,这是一 个非常可怕的数值。在2010年,化肥、农药的 用量分别为4700万吨、130万吨,但它们的利用 率仅为35%和30%。因此,大量的化肥和农药 流失,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 早在2005年水利部的一项调查就表明:中国农 村有3.23亿人口的饮用水不安全,并且有9084 万人受到水污染影响。
中国粮食生产
中国的粮食生产
• • • • • • • 中国粮食生产概况 三大作物产量及种植区 农业遭受的自然灾害 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 粮食增产代价沉重 我国农业的从业人员~389961 粮食的发展趋势
中国耕地质量现状调查
中国耕地质量现状调查:污染土壤占五分之一“目前我国耕地质量‘低、费、污’问题严重,而耕地又在逐年减少,如果不能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解决耕地质量问题,势必将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张维理博士对此十分焦虑。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这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土壤肥料、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研究的专家,一再向本刊记者强调:我国人均耕地资源紧缺,由此导致粮食安全与环境问题突出,而“了解土壤及土壤相关资源与环境状况,准确掌握全国土壤肥力、环境质量状况仍将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据张维理介绍,我国曾于上个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初进行了全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土壤普查;近10年来还实施了全国污染土壤调查、地质元素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农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等国家工程,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土壤肥力与环境质量状况发挥了作用。
“但这些调查,不同程度上存在调查资料深加工不足,保存和利用难以延续,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科学数据共享难以实现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张维理说,“最主要的,这类调查属于科技基础性工作,不仅仅是工作量大、专业性强、难度大,更需要科学的方法、专业的队伍,应依托专业院所,长期坚持研究。
靠目前这种人海战术是不科学的,国家投入不少,但效果并不理想。
”未来20年农业将面临严峻挑战众所周知,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发展经济和农业最重要的资源,农田生态系统还是消解城乡生活、生产废弃物、维持碳氮硫磷等物质循环最重要的基础。
我国耕地资源紧缺是不争的事实,不仅人均耕地面积少(仅1.43亩),而且由于人口多,许多不宜农用的土壤被开垦为农田,耕地土壤整体质量偏低,中低产耕地土壤占6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曾坦言:未来20年中国农业将面临严峻挑战。
在今年6月初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期间,戴景瑞把未来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归结为五大挑战,包括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加剧等,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挑战就是耕地问题。
215494665_院士张福锁:为农作物定“食谱”
“这是我的第252册学术记录本。
”张福锁翻开本子,上面是密密麻麻的笔记,有的是黑字,有的是红字———红字记录的是重要的事,提醒他一定要再关注。
作为一位“农民院士”,张福锁的工作非常繁忙,或许今天在这个村的科技小院,明天就到了另一个村的田间地头。
但不管多忙,他都一直保持着记笔记的习惯,最多时,一年要用完十几个本子。
除了学术记录本,他还有个巴掌大的日记本。
做了什么事,有什么感触,甚至吐槽的话,他都随时记在这个小小的日记本上。
“我最近想做的事也在这上面写着呢,就是这句:‘读书、读人、读事,忧人、忧心、忧道;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1986年,张福锁远赴德国读博,临行带的衣物里,最贵的是母亲为他买的一条价值8元的“的确良”裤子。
到了国外,他大受震撼,不只因为实验室里先进的设备,也因为茶歇桌上每天更新的环保宣传单。
当时,德国正兴起环保运动,不少人提出减少生产、保护环境。
“我在国内时研究的是怎么从土壤里、从矿物里找到养分,让作物能够增产,结果人家这儿养分竟然多得成污染物了。
”他心想,中国可千万别像欧洲一样,等过头了,已经污染了,再去治理。
4年后学成回国,他立即着手相关调研,然而还是晚了一步———他去北京郊区做冬小麦的施肥调查,结果发现当地60%的农田都施肥过量。
我国大量使用化肥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
因为农民发现化肥增产效果好,于是大量使用,粮食产量上来了,可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
转型迫在眉睫,但西方环保主义者那一套在中国可不灵。
“他们觉得可以通过减少生产来减少污染,粮食不够的话,进口粮食就行了。
但咱们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粮食安全是个极其重要的事情。
中国走不了他们的路子。
”张福锁说。
通过研究,张福锁发现,因为化肥的过量使用,土壤、空气、灌溉水里富含养分,这些养分占到作物需要量的近1/4,也就是说,如果农民把这些养分都利用起来,就可以大幅减少化肥的使用,不仅粮食产量不会降低,还省钱。
氮肥的真实成本
率为
36. 9 %~58. 8 %,而高肥力麦田对肥料氮的利用率仅有
7. 4 %~9. 0 %6;
马文奇等对山东省小麦氮肥施用状况调查发现,小麦氮肥利用率仅为
10 %左右,70
%以上的农户超量施用氮肥,仅小麦每年超量施用的化肥氮就达
40余万
t7。
氮肥的利用率极低,绝大部分流失到土壤,水源和空气中,造成了严重的农
15—18 kg/kg N。在中国,氮肥农学利用率
1958
—1963年为
15—20 kg/kgN,1981—1983年下降至
9.1kg/kgN(林葆,1991)3。
朱兆良(2006)在山东省寿光市的研究指出,对黄瓜和西红柿所施用的氮为
2,060
公斤/公顷;其中一半来自有机肥料,其养分输入的总量超过了作物生长实际需
氮肥的过量使用明显具有多重负外部性:不仅使得肥效急剧下降,以至于威
胁到中国的长期粮食安全,而且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又影响食品质量。
氮肥工业还是高耗能工业,是我国节能减排的主要障碍。我国
70%的氮肥以
煤炭为主,氮肥生产年均消耗能源约
1亿吨标准煤,而且正以每年接近
1000万吨
标准煤的速度增长。
中央财政支农补贴和氮肥行业的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氮肥的过量使用。
6.7%的速度发展,最
终产能过剩。以氮肥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尿素为例,2008年底,全国尿素年产能已
达
5900万吨,当年尿素年需求量为
5000万吨左右,产能过剩
900万吨左右。预
计
2009年国内新增产能约为
430万吨,总产能将达到
6300万吨。①
我国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的环境成本研究
我国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的环境成本研究作者:赵志坚胡小娟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6期[作者简介] 赵志坚(1959—),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摘要] 施用化肥对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用于粮食生产的化肥施用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文章采用1983-2010年的数据,运用比较法和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结果显示:化肥施用量以年均4.57%的速度增长,是粮食增速的3.52倍;单位面积粮食产出的化肥投入边际效用以年均1.58%的速度降低;粮食化肥施用的环境成本以年均7.4%的速度增长;化肥使用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增加0.32个百分点,化肥施用的环境成本增加1.74个百分点。
最后,针对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产出;化肥投入;环境成本[中图分类号] F3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6—0052—05一研究背景与进展粮食是农业的基础,化肥是粮食的基础。
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表明,化肥的有效投入是粮食增产最有效的措施和途径。
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粮食消费大国,保障居民粮食及时有效供给极为重要,为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然而随着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压力的增大,化肥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至使农业面源污染有加大的趋势。
粮食生产中使用化肥所产生的污染已成为我国当前亟待研究的环境污染源问题之一。
目前关于我国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对环境成本影响实证研究的文献不多,已有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粮食生产中施用化肥的意义按德国化学家李比希(Liebig)养分归还学说的解释,作物生长中需要从土壤中获得养分,年复一年地种植粮食意味着土地养分被不断带走,土壤肥力日渐下降,要恢复土壤的肥效就要不断地向土壤施加肥料以培养新一轮粮食生产所需的养分,否则粮食产量将会下降[1]。
农业与生态文明建设
在中国,近30年来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带来了农业的面源污染,已经是社会各界公认的事实。
但是,为什么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的国家沿袭了几千年的生态小农经济,一直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在短短几十年里却造成如此严重的环境破坏?对此,本文不仅从社会经济视角分析了造成农业严重环境污染的原因,还提出了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出路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农业污染的历史演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氮肥产量只有0.6万吨,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总产量只有不到1300亿斤。
在接受前苏联战略性援助、举国加快工业化的20世纪50年代,农村于1956年为了配合农业机械化而组建了以乡为单位的、高度集体化的“高级社”;接着是大办“五小工业”来承接城市工业品下乡;就在1956年的这种重大制度变迁之中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大目标,使之被赋予了机械化、化学化的历史内涵。
时光荏苒,到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西方放弃对华封锁,中央当即提出“四三方案”,引进包括多套化肥设备在内的43亿美元成套设备,增施化肥、水利建设及其他措施,使农业产量随1972年-1974年化肥产量翻番而提升到超过6000亿斤“台阶”。
农村改革以来,随着中国化肥工业不断发展、农田水利设施的建
WORLD ENVIRONMENT 2017年第6期 总第169期。
中国有机肥料发展历史
中国有机肥料发展历史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在肥料发展上也有着长期累积下来的经验,其中有机肥料一直占据重要的位置,本文拟就中国有机肥料发展历程与现状存在问题作一研讨请大家指正。
一、中国古代施用有机肥料简史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古老农业大国的地位,先民用自己的智慧与实践经验获得了用肥养地的知识,逐步形成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耕种传统,使我国几千年的土壤肥力与粮食生产得到相对的稳定。
早在二三千年以前的奴隶社会中就有了锄草肥田、茂苗的文字记载。
随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编写了不少有关农事的书籍,如战国时期的《礼记》、汉代的《汜胜之书》、晋朝郭义恭的《广志》、唐朝韩鄂拼的《四时纂要》、宋朝陈敷的《农书》、元朝王桢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清朝杨出的著作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业实践的深化,书中越来越详尽地论述了肥料的种类、作用、积造与施用的技术等;战国时期《荀子·富国篇》讲:“地可使肥,多粪肥田”。
后魏时期《齐民要术》更是讲述了“踏粪法”。
明代《宝坻劝农书》更是全面的讲述了“蒸粪法、煨粪法、酿粪法、窖粪法等有机肥料制造方式。
用现代科学观点来认识,可以说,在悠久的中国农业生产历史中孕育着如何充分地利用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促其重新回归大自然,加速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以达到宏观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保护人类生态环境质量的先进思想萌芽。
这种带有盲目性,但基本上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与劳动行为,使我国农业土壤的自然肥力得到了有效的然而是较低水平的调节。
上千年来文明古国得以生存下来,这一点在国际上至今还享有很高的声誉。
二、中国近代肥料生产的发展20世纪初,在西欧学术思想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传播的影响下,中国开始了化肥的生产、试验与施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化肥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肥料的增产效果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
就化肥工业而言,1905年中国开始引进化肥,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只有两个小规模的氮肥厂,两个副产硫铵厂,当时化肥产品仅有硫酸铵一种,1949年年产量约0.6万吨。
毛泽东倡导的“养猪运动”
毛泽东倡导的“养猪运动”作者:钟兆云来源:《世纪》2020年第06期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猪被寄予厚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决心打好粮食翻身仗、农业合作化这一仗,猪被寄予厚望,委以“先锋”。
生在湖南韶山冲的毛泽东,因为父亲曾靠养猪发家致富,打小就了解这一行,开国之初他和乡亲通信时动辄提及“粮亏猪贱,近月好些否”。
1953年2月中下旬,毛泽东在武汉、南京相继听取有关养猪的汇报后,讲到养猪、积肥与农业的关系,形象地说,一头猪就是一座完整的小肥料厂。
他还写信给陈云、邓小平,要求把生猪养殖工作抓起来,说这是“一笔大财富,不但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且可以帮助兄弟国家”。
1955年底,毛泽东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为《这里养了一大批毛猪》写下按语:“养猪是关系肥料、肉食和出口换取外汇的大问题。
”“一切合作社都要将养猪一事放在自己的计划内。
”翌年11月出版的《农村工作通讯》介绍了山东阳谷县某合作社养猪两万头的情况后,毛泽东将之批转给中共八届二中全会的代表阅看,并要求印发一切农业合作社,指出:“这个合作社可以这样做,为什么别的合作社不可以这样做呢?”是月30日,他又批示:“此件似可转各省市区党委参考,请小平酌处。
”毛泽东在鼓励合作社大力养猪时,也要求“每个农家都要劝他们养一口至几口猪”,以改善生活,提高家庭收入。
“猪跑跑”现象引起上下关注新中国成立之初到互助组、初级社,农民对自养的猪有自主权。
加入高级社后,自主权渐失,农民对待猪的方式也就大不相同起来,胆大者还故意把猪养死——养死了自己还能吃上一块肉,总比调走充公好。
一些地方政府以反私利运动针锋相对,号召农民不能光顾自身利益,要有集体观念。
但连着几年,难抑猪数量锐减。
1956年,全国多数地方“争先恐后跨入社会主义”。
实际情况并非一片大好,猪就争先恐后地不配合。
农民有农民的对策,“猪跑跑”的场面带着戏剧性和十足的现场感:忽然之间,几十头、百多头、几百头猪,冲出集体猪栏,一哄而散,化整为零,满村满山跑。
世界及中国化肥工业发展史
世界及中国化肥⼯业发展史正⽂化肥⼯业已有140多年历史。
17世纪初期,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植物⽣长与⼟壤之间的关系。
19世纪初,德国⼈J.李⽐希研究植物⽣长与某些化学元素间的关系。
他在1840年阐述了农作物⽣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是从⼟壤⾥获取的,他确定了氮、钙、镁、磷和钾等元素对农作物⽣长的意义,并预⾔农作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将会在⼯⼚⾥⽣产出来。
不久,他的预⾔就被证实。
6化肥⼯业的萌芽期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第⼀次世界⼤战是化肥⼯业的萌芽时期。
那时,⼈类企图⽤⼈⼯⽅法⽣产肥料,以补充或代替天然肥料。
磷肥和钾肥的⽣产开始得⽐氮肥早,原因是农业耕作长期施⾏绿肥作物和粮⾷作物轮作制以及⼤量使⽤有机肥料,所以对氮肥要求不很迫切。
1840年,李⽐希⽤稀硫酸处理⾻粉,得到浆状物,其肥效⽐⾻粉好。
不久,英国⼈J.B.劳斯⽤硫酸分解磷矿制得⼀种固体产品,称为过磷酸钙。
1842年他在英国建了⼯⼚,这是第⼀个化肥⼚。
1872年,在德国⾸先⽣产了湿法磷酸,⽤它分解磷矿⽣产重过磷酸钙,⽤于制糖⼯业中的净化剂。
1861年,在德国施塔斯富特地⽅⾸次开采光卤⽯钾矿。
在这之前不久,李⽐希宣布过它可作为钾肥使⽤,两年内有14个地⽅开采钾矿。
19世纪末期,开始从煤⽓中回收氨制成硫酸铵或氨⽔作为氮肥施⽤。
1903年,挪威建⼚⽤电弧法固定空⽓中的氮加⼯成硝酸,再⽤⽯灰中和制成硝酸钙氮肥,两年后进⾏了⼯业⽣产。
1905年,⽤⽯灰和焦炭为原料在电炉内制成碳化钙(电⽯),再与氮⽓反应制成氮肥──氰氨化钙(⽯灰氮)。
发展阶段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化肥⼯业处于发展阶段。
在这段时期⾥,化肥⽣产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增多,产量增⼤,并逐步成为⼀个⼯业部门。
但其规模与现代的化肥⼯业相⽐则⼩得多。
①磷肥主要还是⽣产过磷酸钙,此外,在欧洲的酸性⼟壤上⼴泛施⽤钢渣磷肥(见热法磷肥)。
在40~50年代,⾼浓度磷肥的⽣产技术有了突破,主要是湿法磷酸的⽣产⼯艺由原来的间歇操作改为连续操作,设备材料的腐蚀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化肥污染的概念、危害及防治措施-土壤污染论文-农学论文
化肥污染的概念、危害及防治措施-土壤污染论文-农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化肥生产和消费大国。
2000 年以来,我国化肥产量由3 186 万吨增至2011 年的6 027万吨,自给率由不到80%转变为整体自给有余;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由 4 146万吨增至2012 年的5 839 万吨。
施肥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而且也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
据粮农组织(UAO)统计,化肥在对农作物增产的总份额中约占40%~60%。
中国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可以说化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化肥施用量的迅速增加,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土壤板结,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因此,人们更加关注化肥污染问题。
一、化肥污染的概念化肥污染是农田施用大量化肥而引起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的现象。
1980 年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上以有机肥为主导,20 世纪80 年代后,逐步发展为以化肥为主导,化肥使用量占农业生产用肥料的71.6%。
目前我国化肥生产占世界的20%左右,农田化肥的施用量占世界28%。
我国使用的农业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复混肥,以及各种植物生长调节肥(剂)。
2012 年四川省的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达253.03 万吨,2012 年四川省实有耕地面积约400 万公顷,化肥平均使用量达到632kg/hm2,超过发达国家公认的安全上线(225kg/hm2)的1.8 倍。
发达国家农田化肥N、P、K 的比例为1∶0.5∶0.5,世界平均水平是1∶0.46∶0.36,中国是1∶0.32∶0.15。
四川省农业化肥N、P、K 的比例为1∶0.40∶0.14,肥料结构不合理,N、P、K 比例失调,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料之间的结构不合理现象。
同时,我国化肥利用率极低,全国每年有 2 500~2 800 万吨的肥料养分流失。
复合肥行业分析报告文案
复合肥行业分析报告目录一、复合肥的概念及作用 (5)二、国家对复合肥行业的产业政策 (7)1.复合肥生产属于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 (7)2.行业优惠政策 (8)三、行业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法规 (9)1.行业监管体制 (9)2.行业协会自律管理 (9)3.与复合肥行业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10)四、复合肥行业的市场前景 (10)1.粮食消费刚性需求促进未来化肥施用量增长 (11)2.复合肥施用量持续增长,复合化率平稳提高 (12)3.复合肥市场容量分析 (14)4.复合肥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15)(1)市场需求状况 (15)(2)市场供应状况 (15)5.复合肥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 (15)五、复合肥行业的经营特点 (16)1.复合肥是广泛使用的农业生产资料,具有轻资产的生产特性 (16)2.复合肥生产销售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产能利用率低 (16)3.复合肥企业的经营模式 (17)(1)生产模式 (17)(2)采购模式 (18)(3)销售模式 (18)六、复合肥工艺技术特点及产品发展趋势 (18)1.复合肥工艺技术特点 (18)2.复合肥产品发展趋势 (20)(1)测土配方推动复合肥专用化 (20)(2)高塔造粒技术推出多元高浓度化复合肥 (21)(3)有机无机肥料搭配促进复合肥生态化 (21)(4)缓释技术保证复合肥长效化 (21)七、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22)1.技术壁垒 (22)2.品牌壁垒 (22)3.营销网络壁垒 (23)4.资金壁垒 (23)5.资质壁垒 (24)八、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4)1.政策支持 (24)(1)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 (24)(2)对农村和农业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 (24)(3)国家对化肥工业的扶持政策 (25)2.农民对复合肥的认可程度逐渐提高 (26)3.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改变 (26)4.粮食价格趋于上涨 (27)5.市场秩序明显转好 (27)九、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8)1.行业集中度不高,市场竞争呈现激烈状态 (28)2.土壤作物差异、产品物流运输成本较大等原因造成区域市场分割 (28)3.原材料价格波动大,对企业资源管理能力要求高 (29)十、复合肥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系 (29)1.复合肥企业在化肥产业链中的位置 (29)2.上游行业对复合肥企业的影响 (30)(1)氮肥概况 (30)(2)磷肥概况 (31)(3)钾肥概况 (32)(4)基础化肥对复合肥行业的影响 (33)3.下游行业对复合肥企业的影响 (34)4.复合肥企业同上、下游企业的谈判议价能力 (34)十一、行业竞争状况 (35)1、复合肥行业竞争状况概述 (35)2、主要企业概况 (36)(1)复合肥厂商 (36)(2)上游基础化肥厂商 (37)(3)进口复合肥厂商竞争力不强,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37)一、复合肥的概念及作用复合肥行业归属于农业生产资料中的化肥行业。
中国耕地质量现状调查 污染土壤占五分之一
中国耕地质量现状调查:污染土壤占五分之一2010年09月20日 10:16 新华网【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近50年来,中国农业走过了一条高投入、高产出、高速度和高资源环境代价的道路;未来农业发展,必将面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技术薄弱、技术创新不足等困境困扰文/《了望》新闻周刊记者孙英兰“目前我国耕地质量‘低、费、污’问题严重,而耕地又在逐年减少,如果不能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解决耕地质量问题,势必将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张维理博士对此十分焦虑。
在接受《了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这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土壤肥料、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研究的专家,一再向本刊记者强调:我国人均耕地资源紧缺,由此导致粮食安全与环境问题突出,而“了解土壤及土壤相关资源与环境状况,准确掌握全国土壤肥力、环境质量状况仍将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据张维理介绍,我国曾于上个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初进行了全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土壤普查;近10年来还实施了全国污染土壤调查、地质元素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农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等国家工程,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土壤肥力与环境质量状况发挥了作用。
“但这些调查,不同程度上存在调查资料深加工不足,保存和利用难以延续,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科学数据共享难以实现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张维理说,“最主要的,这类调查属于科技基础性工作,不仅仅是工作量大、专业性强、难度大,更需要科学的方法、专业的队伍,应依托专业院所,长期坚持研究。
靠目前这种人海战术是不科学的,国家投入不少,但效果并不理想。
”未来20年农业将面临严峻挑战众所周知,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发展经济和农业最重要的资源,农田生态系统还是消解城乡生活、生产废弃物、维持碳氮硫磷等物质循环最重要的基础。
我国耕地资源紧缺是不争的事实,不仅人均耕地面积少(仅1.43亩),而且由于人口多,许多不宜农用的土壤被开垦为农田,耕地土壤整体质量偏低,中低产耕地土壤占65%。
我国发展现代蔬菜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对策
我国发展现代蔬菜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在种植业结构自发性调整、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中异军突起,生产持续发展,数量供应充足,花色品种丰富,市场交易活跃。
据2012年中国农业统计资料,全国蔬菜播种面积3.4亿多亩,产量7.9亿多吨,人均占有量587.7千克。
当年全国36个蔬菜产品的年均批发价为4.22元/千克,按其51%匡算,蔬菜产值为1.78万亿元,产量产值均已超过粮食成为第一大种植业。
另据测算,全国蔬菜种植环节大约吸纳了1亿个农村劳动力,蔬菜产前产后服务贸易约为城乡创造了8000万个就业岗位。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下,2012年全国蔬菜出口量、出口额、出口均价首次出现三下降的情况。
尽管如此,全年的蔬菜出口量仍达934.9万吨,出口额1001亿美元,进出口顺差95.9亿美元,而当年全国农产品进出口逆差为491.9亿美元。
可见,蔬菜产业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就业、农民增收、农产品出口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另据FAO统计,2012年,我国蔬菜的收获面积和产量分别为3.68亿亩和5.74亿吨,分别占世界的42.9%和51.9%;比世界蔬菜生产第二大国的印度分别高2.27倍和4.26倍。
但是,我国蔬菜产业目前仍属于主要依靠劳动者经验和手工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在“四化同步”推进的今天,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现代蔬菜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化蔬菜产业,综观发达国家经历过的蔬菜产业现代化进程,我国发展现代蔬菜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㈠成本剧增效益滑坡据农业部调研,与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相比,我国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平均净利润,由2001年的35:1下降到2011年的10:1,比较效益下滑71.4%。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
农村临时工的日工资,20世纪80年代末为15元左右,90年代末为30~50元,2010年为70~80元,目前已达100~140元;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带动生产成本剧增。
新中国60年:中国粮食增产之路
新中国60年:中国粮食增产之路1、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产量情况(1949-1977年)1949—1977年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发展迅速相对缓慢,总产量都在30000万以下。
而且在这28年间,我国粮食产量经历了五次波动,其中有3次波动幅度较大。
1949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仅为11320万吨,但1950—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粮食也出现连续增产。
其中1950年增长率高达16.73%,1952增长14.08%。
但到1953—1954年两年出现了第一次粮食产量增长率下降。
这两年粮食总产量分别比1952年增长1.79%和1.59%,粮食增长率大幅度降低。
1955和1956年这两年,粮食出现了恢复性增产。
1957—1961年出现了第二次粮食产量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59年、1960年两年粮食增长率分别比1956年下降19.78和20.37个百分点。
1959到1961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产量曲线的变轨。
从1962到1966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连续五年增产,年均增长率为7.75%。
接着,1967—1969年形成了第三次粮食生产波动,年均粮食增长率为—0.44%,比上五年的年均粮食增长率降低8%。
1970—1971年粮食又连续两年增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9%。
接着,1972年出现粮食产量较大幅度减产,粮食增长率为—3.86%。
1973—1975年连续三年粮食增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5.81%。
1976和1977年最后两年出现第五次粮食生产波动,年均粮食产量增长率为—0.31%。
(注:部分数据引用尹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成杰《关于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思考及建》一文)2、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产量情况(1978—200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改革统购统销的体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减少定购数量,使粮食生产实现高速增长。
我国粮食产量从30000万吨开始一路震荡走高。
中国生态危机触目惊心的数据
中国生态危机触目惊心的数据土地. 全国森林覆盖率16.5%,有说只有8%。
芬兰67%,日66%,韩64%,挪威60%,瑞典54%,加44%,德30%,美33%,法20%,印度23%。
世界平均22%。
. 1958年前四川省森林覆盖率33%,1980年降为13.1%。
全省193个县,91个县覆盖率在10%以下,67个县10-20%,23个县20-30%,12个县30%。
. 1949年全国沙漠、沙化土地66.7万方公里。
1990年代初168.9万方公里。
2003年全国荒漠化土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27.3%。
. 由于森林滥伐,1950年代全国水土流失面积116万方公里。
1992年水土流失面积179.4万方公里,占全国面积18.7%。
2009年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82.59万方公里。
截止上世纪末,严重水土流失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38.2%。
. 全国960万平方里,减去荒漠化和冰川石山高寒荒漠土地约30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土地367万平方公里,就只剩下约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了;人口则从1949年的4亿扩大至13亿,增大3倍多。
中华民族在六十年间的生存空间减少至五分之一,已退无可退,再退,也就是退到太平洋里了。
. 1950年全国耕地16亿亩,人均2.7亩。
1996年19.5亿亩,2007年18.26亿亩,年均减少1100万亩,人均1.38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
2006中共提出“18亿亩耕地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2009年全国播种面积16.35亿亩。
. 保守估计全国约10%耕地受重金属污染,其中镉、砷污染比例分别占受污染耕地的40%。
. 大陆市场大米四分之一含有铅毒、镉毒等重金属污染,引致食者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精神错乱、关节疼痛、结石、癌症等病症。
(据大陆《新世纪》周刊总437期)。
. 2005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524亿吨,比2000年增26%;2008年废污水排放量758亿吨。
关于保护土地资源的几点建议
关于保护土地资源的几点建议摘要:简述了我国土地污染现状成因及危害,并着重提出了保护土地资源、保护食品安全、人民身体健康的几点建议,供有关管理部门在制定农业政策和发展农业经济方面作为参考。
关键词:保护土地;污染防治;建议人类生存离不开空气、水、粮食这三个基本要素。
通常空气,水质污染以及生态的破坏可以直观显现出来,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土地的污染由于具有隐蔽性与滞留性的特点,短期内容易被人们忽视。
一旦爆发,其危害将比空气、水污染严重十倍甚至上百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农业在党的惠农政策指引下连年丰产丰收,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广大人民得到了实惠,迈上了小康生活水平。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城市、地区达到中等发展国家水平,部分城市达到发达国家生活水平。
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的盲目滥采滥伐,能源的过度浪费,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导致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下降,各种疾病、怪病发生,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恐慌。
近年的空气中雾霾污染,2013年广西的贺江污染事件触目惊心。
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再次唤醒全民环境意识。
然而,土地的污染问题却没有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
一、土地污染的成因及危害分析目前我国土地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重,已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目前的“镉大米”事件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牵动着亿万群众的神经。
其原因来自土地中的金属镉严重超标,蓄积在水稻颗粒中。
土地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投入和工矿业等人为活动造成。
近年来,越是经济发达,农业丰产丰收的地区患癌症等疾病的人群越高,究其原因与空气污染,地下水污染有关之外,更是受到有毒农产品的侵害。
农业种植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品,而且农作物已产生依赖性,如不使农药、化肥,会导致农作物低产,甚至绝收。
因使用有机肥见效慢,周期长等原因,农民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使化肥催生农作物,喷施农药消灭病虫,是普遍现象。
中国化肥发展史
重金属含量超标,脱水成本高;
工业废渣:造纸废液废渣、发酵菌渣、淀粉废渣、
废酒糟;
农作物秸杆:发电,制取生物黑炭,经腐熟作有机
肥,秸杆还田;
草炭、风化煤:用于生产腐植酸系列肥,有机无机
复混肥;
4、有机无机复合肥
集合了有机肥和无机肥的优点 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 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是今后复合肥发展的方向
新型肥料的开发是保证肥料提高单产的重要手段,新型肥 料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农业高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
一、发展新型肥料的目的
1、化肥不合理使用带来的问题:
土壤板结 肥料利用率下降 农产品品质下降 环境污染严重
2、发展新型肥料的目标
1、提高肥料利用率 2、提高土壤肥力 3、提高农作物健康水平 4、提高农产品品质 5、方便农民使用 6、有利于环境保护 7、减少碳排放
以氨基酸、腐植酸为螯合剂保持中微量 元素的活性,以大量元素肥料为载体, 方便农民使用;
与农药复配,药肥合一,标本兼治,减 少农药的用量,提高农作物的健康水平;
为特种农产品的开发,提供特种肥料, 如富锌农产品,富硒农产品;
6、矿物资源肥料
低品位磷矿的利用,华南农大的活化 磷肥,通过活化剂的离子交换作用, 促进难溶性磷酸盐中磷的释放;
5、多功能肥料
提高水分利用率:保水复合肥,滴灌肥; 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机无机复混肥,缓/控释肥,
多元素复合肥、全水溶性肥料; 改善土壤结构:有机肥,生物黑炭,土壤调理剂 提高作物抗倒伏能力:硅肥 、 含硅BB肥,含硅复
合肥、水溶性硅肥; 防治杂草:复合肥﹢除草剂; 抗病虫害:药肥合一,壮秧剂,植物源农药﹢中
2020/6/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化肥用量60年增百倍作者:Mr. Chen 发布:2012-11-15 21:09 (全球化肥网)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短短几十年,我国耕地肥力出现了明显下降,全国土壤有机质平均不到1%。
而与此同时,我国化肥用量及其增长速度也令人吃惊。
据蒋高明介绍,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顷,但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安全上限的1.93倍。
从其提供的我国化肥平均施用量变化图上看出,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一公顷(15亩)土地施用化肥8斤多,现在是868斤。
以百倍速度增加。
“但这些化肥的利用率仅为40%左右。
没用完,都变成了污染。
”蒋高明说。
还有一个数字让蒋高明耿耿于怀:我国工厂化养殖动物每年产生27亿吨动物粪便,约为工业固体废料的3.5倍。
但因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等原因,这些本可成为很好肥料的动物粪便并未用到应该用的地方。
结果“一方面造成农田面源污染,一方面大量制造化肥。
两者都因趋利。
受害的是耕地与消费者。
中国农田单位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三倍•字号••欢迎发表评论2013年04月22日21:30来源:经济信息联播我们看到,从播种时的底肥,到冬季的生根肥、复合肥,再到采摘期一周一次的水溶肥,寿光的蔬菜可以说是靠“肥”当家。
但是这么多的种类,这么大量的肥料,又有多少是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呢?这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2012年我国大棚蔬菜面积已超过5000万亩,大棚蔬菜在丰富“菜篮子”的同时,也付出了较大的环境代价。
一起来看调查。
寿光化肥经销商刘彦军表示,什么肥也用的太多,有机肥,复合肥,冲施肥都用得很多,只要是效果好,只要是菜价格好,不怕贵,就怕效果不好寿光菜农王宝祥表示,三分之二都吸收不了刘兆辉长期关注山东地区肥料土壤情况,寿光蔬菜施肥问题更是他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
农业部黄淮海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兆辉表示,利用率氮是30% ,P是20,K 是35% ,和发达国家(70%)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
利用率相对不高,对地下水有一定的污染,地下水硝酸盐有的挺高不仅在寿光,中科院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用占全球9%的土地消耗了占世界总量32%的化肥,单位面积用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过量施肥是全国性的问题。
由此带来的危害是粮食蔬果品质下降,口感不佳,更为严重的是,土壤中会积累下硝酸盐,过量的氮磷也会污染地下水及地表水,用富含硝酸盐的水源灌溉会使农作物中硝酸盐含量升高,而硝酸盐在人体内可能被还原成致癌物亚硝酸盐。
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寿光出现了不少种不出蔬菜的大棚,被大家称为“死棚”。
记者发现,菜农们现在也试着调整肥料的种类和用法,最普遍的就是用鸡粪做底肥。
不过专家却提醒,鸡粪也要慎用。
农业部黄淮海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兆辉告诉记者,鸡粪里边在饲料当中添加一些微量元素,实际上有些微量元素是重金属,长期大量使用鸡粪存在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的风险,有这种风险。
现在我们调查看,寿光的土壤重金属含量是在增加的,不过没有超标中国化肥用量超世界总量30% 1600万公顷耕地严重污染2012年03月13日00:31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王尔德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农村环保正在成为三农话题中的新议题。
“农业面源污染造成水环境污染、耕地质量退化,制约了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
” 九三学社的一项名为《关于推进面源污染防治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案指出。
同时,农村的畜禽粪便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据九三学社调研组统计,我国仅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年总排放量约30亿吨,有相当一部分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污染源。
以江苏省为例,年养殖排粪量约2000万-3000万吨之间,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0%,其余都直接排放。
《建议》也指出,农作物秸秆浪费严重。
我国每年产生约6.8亿吨的作物秸秆,有4成未能利用,堆放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有的甚至在田间付之一炬,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谁来管?尚未形成健全的农村面源污染监测制度。
“出现上述问题,与我国长期以来,对农业环境影响的认识有误,以及对农业污染重视不够有关。
”前述地方发改委官员指出。
“大多数人认为,农业是绿色部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可以美化环境,而没有意识到对环境的严重影响。
”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王毅指出,但实际上这种认识只是对传统农业的理解,现代农业主要通过农药化肥的投入,来获得高产出,而化肥农药恰恰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
王毅介绍,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片面认为多施肥、多打药就能增加产量,并没有意识到污染会引起耕地质量退化、影响产量。
因此,出现了不讲科学盲目加大投入,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程度加重的现象。
在上述认识误区之外,《建议》指出,各级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忽视农业面源污染的倾向,认为工业和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才是重点,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无关大局,在资金投入上重工业治理、轻农业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等多个部门,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体系,没有明确规定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主管部门。
”前述地方厅环保官员指出,这就导致其各自为政,缺少协调。
同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缺乏资金支持。
“尽管中央财政从2008年起设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但该专项的资金量整体偏小,而且使用范围很广,真正用到农业面源污染上的很少,资金的不足已成为防治的突出问题。
”前述地方环保厅官员指出。
此外,根据《建议》,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起步晚,基础设施薄弱,监测手段和技术落后,尚未形成健全的农村面源污染监测制度,难以对农村面源污染实行有效的全程监测。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需顶层设计环保部门能否与其他部门充分沟通和协商,也是难题。
针对上述问题,九三学社调研组也给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建议》提出,在机制上,要理顺并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管理体制,同时建立起农业、国土、环保、水利等部门综合协调机制,提高管理效率、拓宽管理深度。
“从归口来看,理应归环保部门来管。
”前述地方发改委官员指出,环保部在生态司下设一个农村环保处,力量单薄,而且该问题牵涉面太广,环保部门能否与其他部门之间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也是难题。
“农业向来是一个复杂的战略问题,涉及到农业政策与环保政策的冲突。
” 王毅对本报分析,之前,为了保证粮食增产,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激励农民使用农药化肥的措施,例如化肥农药进口基本上免除关税,对化肥农药的销售实行价格补贴与价格控制以保证农民买得起,对农民种粮实行化肥奖励等,但“这些政策并未考虑对环境的影响,那么环保部与农业部和商务部之间能否协调?不能协调只能依靠顶层设计。
”在顶层设计出台之前,九三学社建议,国家应大力推广节肥节药、使用有机肥和低毒农药、畜禽生态养殖技术。
同时,针对农业面源治理资金匮乏的问题,《建议》提出国家应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基金,通过中央财政拨款、发行生态公益彩票、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集基金,为农业面源污染提供资金保障。
在监测方面,九三学社认为,国家应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工作,由国家拨付专项资金,加强资金投入力度,尽快摸清农业面源污染底数,完善农村面源污染的基础数据建设,建立农村面源污染数据库,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报道:·环保部发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严重污染级别名次名称最新涨幅1 顺鑫农业13.77 2.53%2 登海种业26.47 1.73%3 隆平高科23.90 1.27%4 国投中鲁 6.37 1.11%5 丰乐种业9.380.21%名次名称最新跌幅1 海南橡胶 6.99-4.12%2 中农资源7.96-3.52%3 新农开发7.09-2.61%4 敦煌种业 6.36-2.60%5 万向德农9.64-1.83%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粮食增产背后代价,我国化肥农药用量全球第一中国化肥网2010-12-23 10:22:59 来源:本网论坛【大中小】【关闭】【讨论】关键词: 化肥2010年,全国粮食生产实现创纪录的“七连增”。
但有关专家表示,不可忽视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
在昨日召开的“中国水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创新研讨会”上,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雪松表示,为了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近年来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大规模施用,造成农村水环境恶化。
“随着工业和城镇生活点源污染得到逐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水污染的主体。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研究员马国霞说。
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
据国家环保部此前的一项统计,我国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4700万吨和130多万吨,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
水利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编制的《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实践与探索》报告也显示,中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形势严峻,主要表现为天然劣质水问题突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其中农村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包括乡镇企业污染、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集约化养殖场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落后等。
2005年水利部农水司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农村饮用水不安全人口为3.23亿左右,其中9084万人受到水污染的影响。
2006年至2010年间,中国政府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了2.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提前6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承诺。
但目前仍有超过1亿的农村人口喝不上干净水。
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耕地质量不断下降,而为了提高产量,又要施用更多的功效更高的化肥、农药,形成恶性循环。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陈志群表示。
陈志群说,几十年来,水稻病虫草害的面积并没有减少,许多传统的和一些新的病虫草害仍在不断暴发。
同时,由于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使得农田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系统稳定性不断降低,粮食品质也遭受到很大影响。
(章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