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9地震》教案(2)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9地震,|冀教版教学设计及实施方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9地震地震是一种天然的自然现象,但当地震来临时,它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
如何认识地震的特点和其带来的危害,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应急处理和自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程以地震为话题,主要是通过对地震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危害和预防措施,以及地震应对的基本技能。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震的基本概念,能够口头描述地震的特点和带来的危害;2.理解地震的成因、分类、测定方法,并能够从亲身经历中来感受地震的威力;3.学习一些基本的防震减灾知识和地震应对技能,如在地震时如何迅速地躲避危险,并作好自救,以及在紧急情况下采取的应急处理方法。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对地震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识别、防范和应对地震的能力,增强防震减灾意识;2.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地震应对态度,包括不害怕、有勇气,也不麻痹大意、自以为已经知晓应对措施。
二、教学过程1.活动一:观察图像(1)显示一张大量摇晃的住宅楼、汽车在道路上行驶起伏不定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并描述这张图片里面在发生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和由谁造成的。
(2)完成后请课堂学生、以及通过课前家庭组网的学生,上传自己所在城市地震发生的过程,以及自己在地震中的所见所感。
形成一份学生的个人报告,内容共享至全班同学。
(3)教师通过一些主题活动或实践,如组织地震应急演习等,培养学生在地震来临时能够保持清醒和勇敢的态度,掌握基本的防震减灾知识和地震应对技能。
2.活动二:探究地震(1)通过PPT演示、图片等形式,讲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分类、测定方法等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机理和特征。
(2)采用实践和情景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震,如在教室中放置震动装置,让学生观察稳定瓶里沙的的行动等现象,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震现象的机理。
(3)配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地震的危害,如包括建筑物的破坏、土地变形、山体滑坡等等,并介绍地震防震减灾的方法和技巧,如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安装防震支撑构件等方式,以利于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影响。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震》教学设计
第19课《地震》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地震》是冀教版小学科学第五单元的内容,这一本单元的研究主题是“地表剧烈变化”。
地震属于地表剧烈变化的一种,是地球内部的岩石受到强大的力的作用时,产生断裂、错位,一时间出现的地动山摇现象。
本课引导学生关心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这种自然灾害,自主合作探究地震的成因,了解地震的危害,掌握避震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加强,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了解地震给。
(二)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
(三)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搜集和交流信息,激发学生。
设计意图:三个教学目标旨在体现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达到此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地震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难点:地震的危害及避震。
设计意图: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概括能力。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教会学生学习。
五、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设计意图: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课件展示图片。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你想了解些什么《明确:学生交流感受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感受地震是最为严重的的自然灾害之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探究新知1、实验名称:树枝折断的实验实验准备:自备树枝'(1)说一说树枝为什么折断明确:树枝承受不住压力就会断裂。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断裂震动响声)(2)思考: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明确:地震承受不住压力就会释放能量;岩层发生断裂;板块之间不断的碰撞、挤压,就会发生断裂。
地震教案
《地震》教案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北洼学区东孙楼小学崔艳林教学背景: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最近几年地震频发,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学生也很关注,另外学生熟悉网络知识,会进行简单的上网操作,能在百度上搜索出地震的内容,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并自主学习。
教材分析:1、本课内容是冀教版五年级上册,地表变化单元中第19课的内容,在了解地表变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地震知识。
2、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掌握地震相关知识,提高应急能力,并在学习中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地震。
(2)能通过实验了解地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地震会有哪些危害。
2、探究目标:(1)能用模拟实验预测到地震时可能出现的现象。
(2)能描述自己对地震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感受。
3、情感目标:(1)能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2)愿意把自己对地震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难点:地震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法、课堂讨论法、合作探究实验法。
教学准备:1、不同粗细的木棍两种、泡沫板、毛巾等。
2、多媒体课件与互联网。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播放录像片/u69/v_NjA2MDI4NDI.html(2分38秒)谈话:你们看到了什么?你能说说什么是地震吗?关于地震你想了解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讲解什么是地震。
(设计思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地震的欲望。
)(二)学习新课1 、引导学生猜想引起地震的原因。
谈话:研究地震首先要研究引起地震的原因。
同学们知道地震时,大地会剧烈地震动,这说明地下也有很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怎么产生的呢?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设计思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假设,对地震的形成进行猜想。
)2、教师小结学生的猜想: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地壳运动起来的?播放教学录像。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19地震-教学设计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五单元地表剧烈变化19. 地震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给人类及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
能描述自己对地震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感受。
能通过搜集资料,弄清发生地震时应采取的措施。
能边演示边说明发生地震时应当采取哪些措施避免受到伤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把自己的感受与其他同学交流能通过交流发现自己在演习时,哪些行为需要改进。
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
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地震的概念。
能说出地震会引起哪些灾害。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对了解世界上什么地方发生地震的事情感兴趣。
愿意了解科学家预防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教学准备:录像、课件分组实验材料:一块书本大小的硬纸板,托盘积木、饮料盒或罐等。
课前准备的有关避震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着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有的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有的却让人无法抗拒,甚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
请认真观看以下片断,想想片子中都播放了什么?播放地震情景的录像片断。
师问:是什么灾难可以造成这么大的危害?(地震)地震如同风、云、雨、雪和雷电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有关于地震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录像出示地震发生时情景,地震来临时鸡飞狗跳的场面,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的惨状,以及那震耳欲聋的响声,使人心悸。
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地震的恐怖,了解到地震来临时强大破坏力,对地震有直观的感受。
】二、了解地震的危害1.模拟体验一:用硬纸板或薄木片做体验地震发生时引起的地面的断裂。
方法:双手分别握住纸板的两边,均匀用力使它弯曲,直至折断,体会断裂时的感觉。
2.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3.模拟体验二:用托盘和书本做的模拟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
方法:A:将托盘放在两摞书上(用书代表地壳的板块),在托盘中用积木、饮料盒或罐等材料精心搭建校园或住宅(包括楼房、池塘、电线杆)模型B:快速移动托盘下的两摞书,观察模型的变化。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9 地震|冀教版
地震【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先用图片资料展示了地震时的现象,在学生对地震获得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安排了活动“感受震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做一个模拟实验和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知道地震的成因。
再用指南车信箱提供强烈地震造成的毁灭性破坏的事例,揭示震前预报及地震时懂得如何避震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地震的研究进程,告诉了学生地震时的一些自我保护方法。
在拓展部分介绍了建筑物防震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
但学生对地震的成因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对地震自救的知识比较匮乏,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切入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能借助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的威力,初步推断地震的成因。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
2.乐于学习和宣传避震知识。
3.愿意关注防震技术的最新成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地震现象。
2.初步了解人类研究地震取得的主要成果。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的威力,初步推断地震的成因。
【教学准备】地震发生时的录像资料、筷子、白纸。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播放一段地震时的录像资料。
2.提问:地震时有哪些现象?3.学生发表看法。
4.过渡: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感受一下吧。
(二)活动:感受震动1.交待实验方法:让两个同学为一组,做两次模拟实验:一次是两个同学朝相反的方向拉一张纸,直到纸断裂;另一次是两个同学各拉筷子的一头,弯曲筷子直到折断。
2.学生实验。
3.推理分析:可以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纸被什么方向的力量拉断?当纸断裂时,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筷子在什么情形下被折断了?当筷子折断时,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能将实验和地震联系起来吗?纸和筷子相当于什么?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到的震动能让你想到什么?4.学生阅读教材的岩层运动示意图,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地震现象。
(冀人版)小学科学教与学·五年级上 (19)地震
19.地震精彩点题地震是目前人类社会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本课引导学生关心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这种现象,了解地震危害,懂得避震的一些基本知识。
关注目标1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给人类及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2能把自己的感受与其它同学交流3能用自己的概念说出地震的概念4能描绘自己对地震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感受5能说出地震会引起哪些灾害?名师伴你行一了解地震危害1 模拟实验实验题目;断裂模拟试验:实验要求:了解多数地震的产生原因。
实验器材:细干小木棍实验步骤:(1)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1)对岩层发生断裂,产生震动,造成地震,进行实验验证。
(2)木棍比作岩层,弯曲表示褶皱,折断代表断裂。
(3)分析一般地震时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温馨提示:A选用直径7毫米左右的木棍,效果好。
B也可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进行实验。
(1)将托盘放在两摞书上(用书代表地壳的板块),在托盘中用积木、饮料盒或罐等材料精心搭建校园或住宅(包括楼房、池塘、电线杆等)模型。
(2)快速移动盘下的两摞书,观察模型的变化(3)当学生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搭建的模型在瞬间倒塌,学生会受到心灵的冲击,引导学生体验当地震灾害发生时,人们的恐惧与无奈心情,感受到地震灾害的无情。
(4)得出结论;地震有哪些危害?(5)地震能引起山崩、地裂、水灾等实在太可怕了。
还可使建筑物倒塌和损坏、人身伤亡、大量社会物质损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瘟疫等。
二避震演习;当地震来时我们该怎么办?总结得出结论:当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并尽快做到:熄灭炉子,拔掉电源,迅速跑到室外的空地上,并且远离高压线。
如果来不及,要躲避在厨房、卫生间等狭窄的地方或坚固的镯子、床等家具侧面,并尽可能找到一些物品保护头部。
随堂检测一仔细填一填1人们通常把那些会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叫()。
2地震是最为严重的()之一。
它能在瞬间让整座城市变成(),造成大量人员伤亡3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公元132年研制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的地动仪4 1976年7月28日,我国()发生7·8级大地震,城市建筑遭到毁灭性破坏,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损失()的地震灾害二仔细选一选1绝大多数地震的原因是()A火山喷发B岩层断裂C山洪暴发2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A跳出楼外B收拾贵重物品C远离高压线3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是()研制的A张衡B祖冲之C华佗三判断1地震发生时会引起水灾,但不会引起水灾()2地震是不可预测的,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3当地震来时我们不应该躲在屋内()4我国是研究地震最早的国家()5岩石很坚硬,当受到巨大压力时,也不会发生变动()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预报地震的方法会越来越科学、准确()四简答1地震发生前有什么征兆?2地震的危害是什么?五拓展创新当发生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答案一1地震2自然灾害、废墟3张衡4唐山地区最严重二1B2C3A三1错2错3对4对5错6对四1井水水位变化、动物行为异常(鸡鸭不回窝、鱼跃出水面等)不寻常的微波、大地变形、瓦斯泄漏等.2能使建筑物倒塌、损坏、人身伤亡、大量社会物质损失惨重、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火灾等。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19 地震的危害丨冀教版
地震的危害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事实了解地震的巨大破坏性,知道面对地震时的避难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地震发生时的避难方式,懂得如何自救和互救。
3、情感目标:提高地震的安全保护意识,增强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地震知识。
懂得如何防护、自救和互救。
提高安全保护意识,珍爱生命教学难点:指导在地震中如何防护、自救及互救。
一、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创设情境。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图片,请大家观看后告诉我感受。
生观看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祥和。
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我们的一生不止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大自然还有另外的一面:请看另一组图片,看后请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又如何?(播放地震图片)。
生观看图片,谈感受。
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听到的。
感受地震带来的危害。
学生自由谈感想。
(二)合作探究,关爱生命师:地震真来了,我们又该怎样防护呢?出示图片:设定不同的地点:学校、家中、户外。
让学生通过这样几个步骤来完成:先看图自由说一说,然后结合资料讲一讲,在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然后汇报交流记一记。
让学生讨论解决,如果还没有解决,则出示事先准备的图片,让学生在看图片的同时找到答案。
师:比死于地震更可悲的是死于无知,我们不知道下次灾难何时降临,在地球调整为震动状态的时代,我希望你们一定要记住“地震活命三角区”。
师:那如果你在公共场所、野外、海边发生地震的情况下,又该怎么办?生说。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请再结合课本来补充一下。
你还知道有其他的方法吗?请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然后汇报出来。
看谁掌握的知识多,在危险时就多一份机会啊!学生讨论交流汇演师据生的回答总结并板书: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
惊慌出意外,就地躲藏好。
头脑要冷静,灵活对策找。
(板书)(三)认识灾难,避震自救师:地震虽然可怕但我们可以根据地震前兆,来预知灾难,积极自救。
那么让我们快去了解地震吧,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了解了它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地震》教学设计.pdf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地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的危害,知道地震产生的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现代信息工具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搜集和交流信息,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难点:地震的成因重点:地震的危害及避震三、、教法、学法教法:为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本节课的教法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媒体展示法,把全班学生按4-5人一组,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进行探究。
1、自主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不但“学会科学”而“会学科学”能力。
2、媒体展示法: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媒体资源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激发情感,缩小学生与不常见的自然现象的差距。
学法:本节课的学法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自主参与法、观察法、归纳法,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四、教学用具地震视频木板或木棍积木五、教学过程一、录像激趣,引入目标1、课堂开始播放“地震灾情”和“抗震救灾场景”,刺激学生的感观,激发学生对地震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和兴趣,目的是要引起学生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和如何抗震自救。
学生看了以后肯定会有许多感受和想法或者问题预设:1、心里难受,伤心,哭了。
2、很悲惨,没有地震该多好3、为什么有地震?4、解放军叔叔真勇敢!,,每位学生被深情感动(可以说段视频是心灵的呼唤,是爱的奉献,这更是作为我们科学教师应有的责任——让每一个孩子懂得从小“科学”面对灾难的到来,,)2、启发提问(1)关于地震,你想了解些什么?(2)追问:你想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感兴趣的问题。
会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查资料、做模拟实验等。
五年级科学《地震》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地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冀州市第一实验小学的科学教师王春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19课《地震》,它与《地表探秘》、《火山》、《岩石》共同组成了《地表剧烈变化》这一单元,在学生了解了《地表探秘》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来自地球内部的信息。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认识,教材分为三部分(课件出示),其中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和避震演习,了解地震知识及危害。
难点是弄清楚地震形成的原因,通过有层次的学习,对地震有真实的感受,并真正的学会一些避震常识。
因为我国刚刚经历四川汶川大地震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学生对地震这一现象可以说还是刻骨铭心。
因此,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新课标课程标准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课件出示教学目标分析),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我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质疑猜想—观察实验—结论应用”,以激趣导学为主线,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网上现有的资源把抽象的、学生倍感陌生的现象,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并利用资源适时的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创设合理的模拟情境游戏让学生乐学、爱学。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动手实验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实验结合自己的推理想象能力,自主探索地震的形成。
因此选用了如下教法和学法(课件出示),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的教学安排如下:(课件:教学过程)一、质疑猜想,感知地震究的重点。
二、实验探讨,推想地震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和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身边随时可以找到的物品,如托盘、书本、铅笔盒、积木、橡皮泥等和我为他们准备的薄、厚不同的木片,让他们根据这些材料去设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材料,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遇到困难可以向其他同学或老师讨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实验氛围。
利用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9地震,|冀教版的观察与实验环节探究地震成因与发生的规律。
地震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巨大地质灾害,常常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伤害。
地震的成因是什么?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在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9《地震》中,冀教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观察与实验环节,帮助我们了解地震的成因与发生规律。
我们来了解一下地震的成因。
地震是由地壳内部抖动所产生的地面震动。
地球的外部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而地壳又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
当地壳中的断层或岩体发生位移时,就会引起地震。
也就是说,地震是因为地壳中的断层运动而引发的。
实验一:模拟地震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小珠子、书本和滑板,还有一个可以支起滑板的物品(比如木头块、砖块等)。
我们将两本书放在桌子的两端,将滑板放在两本书上面,再将小珠子平铺在滑板上。
我们需要用另一块物品支撑住滑板,使得滑板的一个端点抬高10-20厘米左右。
接着,轻轻松手,观察小珠子的运动状态。
实验分析:在模拟地震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当滑板发生位移时,小珠子就会开始滑动、跳动,直到静止。
我们知道,地震也是由地壳位移引起的,这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地震的成因。
我们来了解一下地震的发生规律。
地震的发生并不是完全随机的,一般有以下几个规律。
规律一:地震带地震带是指全球上分布着的地震重心较多的区域,这些地震带大多位于板块边界带、火山带、构造带或地壳深部活动区等地方。
在这些地震带中,地震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
实验二:地震带绘制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一张地图和一些标签纸。
我们需要观察地图,确定哪些地方有地震带。
接着,我们可以将这些地方用标签纸标记出来,并在标签纸上写上该地区的地震等级、时间等信息。
我们可以把所有的标签连起来,就可以画出全球的地震带了。
实验分析:利用地图来确定全球上的地震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分布规律。
通过绘制地震带,我们可以对地震的发生情况进行更加直观的了解和分析。
规律二:地震预测虽然地震往往发生得突且残酷,但是通过一系列地震前兆的观察,人们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信息。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9地震_》教案_(2)【精品】
地震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地震的概念,能说出地震会引起哪些危害。
能力目标:(1)能通过交流发现自己在演习时,哪些行为需要改进,进而提高小学生应急避震的能力;(2)能把自己的感受与其他同学交流;(3)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1)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珍惜美好生活、珍爱生命、热爱学习的感情。
二、教学课题:科学《地震》。
三、教材分析与学习任务说明(1)本课内容是冀教版五年级上册,地表变化单元中第19课的内容,在了解地表变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地震等知识。
(2)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掌握地震相关知识,提高应急能力,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四、教案背景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最近几年地震频繁发生,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学生也很关注,另外学生熟悉网络知识,会进行简单的上网操作,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并自主学习。
五、学习资内容说明本课运用科学互联网和专题学习网站进行教学,把科学教学和电脑技能的培养合二为一。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网络让学生观看场景,体验情境,感受生活,自主表达语言。
让学生上相关的科学网站学习科学课外知识,并彼此协作、交流等。
六、教学方法:启发法、课堂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
七、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八、教学过程设计由2008年汶川地震导入,播放《纪念汶川大地震》视频。
设计意图视频和图片是最直观形象的语言,通过观看视频引出本课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1、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探究并汇报关于地震及其成因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给学生真实感受,帮助学生概括思维的形成。
2.引导汇报关于地震的危害,并演示实验(1)观看图片文字,相互交流表达(2)模拟实验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所学知识,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指导汇报关于地震前的征兆资料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19 地震丨冀教版
2.培养学生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
1.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知识,了解地震对大自然的危害。
3.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知识。
现在,人们预测地震的仪器越来越先进,日本发明制造的测震仪能在地震发生1分钟前测出,但是1分钟是何等的短暂!因此关于地震的预测人类还在不断探索中,也许我们在座的同学们可能就是将来的地震学家。那地震来之前还有没有什么前兆呢?(生自由发言)
师: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示相关儿歌及图片)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中心问题
师: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地震时有些什么现象?(生自由说)你们感受过地震吗?你知道哪些地震?我们来看两组地震前后对比的照片。请接着看,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这些画面总是让人触目惊心。
那对于地震,你知道些什么呢?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呢?
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兆?预测?自救?(教师板书学生的问题)
1、学生猜想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2、那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实验)
3、引导生介绍方案,提出实验要求。
同学们看,今天我们桌上带来了两样实验器材:毛巾和筷子,我们如何借助它们来做实验呢?
那好,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这两个小实验,去探究一下地震的成因吧。
在此之前请同学们读一读老师的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试验方法:两只手分别握住筷子的两端,均匀用力使它弯曲,直至折断,体会断裂时的感觉。用毛巾相当于岩层,用手挤压毛巾,观察毛巾的变化。
【精品】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9地震_》教案_(1)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五单元地表剧烈变化19. 地震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给人类及生存环境带的危害。
能描述自己对地震给人类带危害的感受。
能通过搜集资料,弄清发生地震时应采取的措施。
能边演示边说明发生地震时应当采取哪些措施避免受到伤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把自己的感受与其他同学交流能通过交流发现自己在演习时,哪些行为需要改进。
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
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地震的概念。
能说出地震会引起哪些灾害。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对了解世界上什么地方发生地震的事情感兴趣。
愿意了解科学家预防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教学准备:录像、课件分组实验材料:一块书本大小的硬纸板,托盘积木、饮料盒或罐等。
课前准备的有关避震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着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有的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有的却让人无法抗拒,甚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
请认真观看以下片断,想想片子中都播放了什么?播放地震情景的录像片断。
师问:是什么灾难可以造成这么大的危害?(地震)地震如同风、云、雨、雪和雷电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今天,我们就共同探究有关于地震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录像出示地震发生时情景,地震临时鸡飞狗跳的场面,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的惨状,以及那震耳欲聋的响声,使人心悸。
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地震的恐怖,了解到地震临时强大破坏力,对地震有直观的感受。
】二、了解地震的危害1.模拟体验一:用硬纸板或薄木片做体验地震发生时引起的地面的断裂。
方法:双手分别握住纸板的两边,均匀用力使它弯曲,直至折断,体会断裂时的感觉。
2.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3.模拟体验二:用托盘和书本做的模拟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
方法:A:将托盘放在两摞书上(用书代表地壳的板块),在托盘中用积木、饮料盒或罐等材料精心搭建校园或住宅(包括楼房、池塘、电线杆)模型B:快速移动托盘下的两摞书,观察模型的变化。
五年级上册科学地震冀教版 (2)
温馨提示
发生地震时,要听从营救人员的指挥迅速 有序地撤离。
友好支持
和同学一起了解发生地震时不同场所的自 救方法。
①在学校遇到地震,要听从
老师的指挥,迅速抱头,闭眼, 躲到课桌底下。
②在街道上遇到地
震,要双手抱头,远离 建筑物,站在街心。
③在商场遇到地震,
要选择坚实的货架、柜 台或柱子蹲下,远离玻 璃,保护头部。
地震
观察认识
避震
①选择开间小的厨 房和卫生间或坚固的物 体底下避震
避震
②选择合适的时机 快速跑出房子到空旷的 场地
避震
③被困住时,用铁 器或石头敲击物体发出 信号
地壳内部的运动引起大地的震动,就是地 震。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屋倒塌, 带来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地震发生时,我们要迅速离开屋子,或者 躲在室内坚固的物体下面等待救援。
生活适应学习(操作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9地震冀教版
19.地震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知道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3 .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现教育,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重点、难点及教学具准备:重点: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
教学具准备:1、课件2 、实验材料:每组一条毛巾,一根长约 30 厘米、直径 1 至 1 . 5 厘米的木棍教学过程:( 一 ) 教学引入谈话:同学们一定都听说过地层,也一定都了解一些地震发生时的情景,你们想知道地震是怎么产生的 ? 遇到地震应该如何预防伤害吗 ?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 二 ) 学习新课1 .引导学生推断地震的成因谈话:研究地震首先要研究地震的成因。
同学们知道地震时,大地会剧烈地震动,这说明地下也有很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怎么产生的呢 ? 让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小实验。
讲解:第一个实验这样来做:把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毛巾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实验、观察。
谈话:谁把实验结果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讨论:经过挤压的毛巾,发生弯曲,成了褶皱状。
地下岩层很像毛巾.也是一层层的,假如地下岩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你推断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汇报。
讲解:第二个实验这样来做: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直至压断。
注意当木棍被压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 ? 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实验。
提问:谁能把实验结果和感觉说一说 ?学生汇报。
讨论:用力折木棍,会将木棍折断,木棍折断时.会出“啪”的声响,同时手有强烈的振感。
地下的岩层受到的挤压力越来越大时,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 ? 如果岩层会被挤压断会带来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汇报。
2 .指导学生认识地震的成因讲解: ( 出示地震成因示意图 )我们知道地壳中的岩层是沉积而成的,最初的时候都比较平的,一层层重叠在一起。
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
为什么会变呢 ? 主要是由于地壳内部压力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地震的概念,能说出地震会引起哪些危害。
能力目标:
(1)能通过交流发现自己在演习时,哪些行为需要改进,进而提高小学生应急避震的能力;
(2)能把自己的感受与其他同学交流;
(3)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珍惜美好生活、珍爱生命、热爱学习的感情。
二、教学课题:科学《地震》。
三、教材分析与学习任务说明
(1)本课内容是冀教版五年级上册,地表变化单元中第19课的内容,在了解地表变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地震等知识。
(2)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掌握地震相关知识,提高应急能力,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四、教案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最近几年地震频繁发生,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学生也很关注,另外学生熟悉网络知识,会进行简单的上网操作,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并自主学习。
五、学习资源内容说明
本课运用科学互联网和专题学习网站进行教学,把科学教学和电脑技能的培养合二为一。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网络让学生观看场景,体验情境,感受生活,自主表达语言。
让学生上相关的科学网站学习科学课外知识,并彼此协作、交流等。
六、教学方法:启发法、课堂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
七、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由2008年汶川地震导入,播放《纪念汶川大地震》视频。
设计意图:视频和图片是最直观形象的语言,通过观看视频引出本课内容,同时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1、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探究并汇报关于地震及其成因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给学生真实感受,帮助学生概括思维的形成。
2.引导汇报关于地震的危害,并演示实验
(1)观看图片文字,相互交流表达
(2)模拟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所学知识,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指导汇报关于地震前的征兆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
4.创设发生地震时的情景,引导学生汇报如何避震内容,参看资料
学生避震活动后,自主欣赏图片和视频(避震演练),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明白发生地震时应当采取的措施,通过交流发现自己在演习时,哪些行为需要改进。
5.宣传教育资料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学校和社会对防震的重视。
6.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理解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通过成果展示,进一步向家长、朋友宣传防震知识。
7. 课外拓展知识,要求学生阅读地震相关资料
自主探究,利用互联网搜索,阅读资料(如我国汶川、玉树地震情况;我国开展哀悼日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的延伸激发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九、板书设计
9课地震
一、什么是地震
地震二、地震的成因、危害、征兆
三、如何避震
十、教学反思
(一)课堂师生互动情况
开始上课时,让学生观看视频资料,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
在学习过程中,我给学生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能集中精力去进行探究学习。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我尽量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解决问题有过程,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
学生学得顺利,学习起来就有兴趣,精力投入
就多,学习效率就高一些。
(二)互联网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情况
1、利用互联网和视频,设计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
我准备的视频资料对学生理解地震相关知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些情景对学生造成的心理触动是很大的。
2、人机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学生好奇心强,持久性差,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情节上,应当多考虑小学生的特点,应当做到全方位互动,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
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寻求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体现合作。
3、激励参与,让学生体验成功。
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分组,并选出代表到讲台给学生进行汇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以上是应用策略比较成功的地方,同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我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引导的方法还是缺少,或者有效性差;部分学生缺少合作意识和习惯,如自主探究时,分工不好,有的组是一两个人在活动,别的学生没有参与只是在看。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有些还不太成熟,有些还需推敲,今后我一定继续探索,期待有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