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读后感

合集下载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导读:读书笔记《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笔记1000字:遥记第一次听培东老师的课,是在双流中学正道语文首次年会上。

肖老师甫一亮相,宛然古代退却长衫,剪掉长辫的书生翩然临于三尺讲台。

他讲授的是初中篇目——琦君《春酒》。

磁性的嗓音渲染、精准的问题设置、恰到好处的点拨,将文中粒粒文字酿成一坛令人微醺的语文教学美酒。

今日重逢,见字如面。

翻开《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循着文字的踪迹峰回路转,一个疑团渐渐解开:情者,文之经。

若论情,如今“滥情”的语文课例可谓多矣,却只让人心生别扭;肖老师的课为何能在不经意之间,开启心中美好的情感?目光渐行渐远,比较琢磨了好几个课例,豁然开朗:肖老师的课之所以不流于“矫作”,是因为将情感浸入理性细细淘洗过。

且看——《山羊兹拉特》一文,其确立的主题是呼唤人与动物真诚的情感,诚如肖老师在题记所说:“把一朵花的微笑读成祝福,把一声羊的‘咩’叫读成警醒,让每一粒葡萄都能背诵夏日时光的名字。

浅浅的,让最真诚的你走向最清纯的眼睛。

”本课教学思路为:整体感知——拯救兹拉特最重要因素:情感——情感的变化——读出“咩”字无限真情。

毫无疑问,“情感的品味”是全篇的重点。

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师者却没有“激情导入”,生硬地在学生心里植入无病呻吟。

而是请一位同学试着用最简练的语言,给大家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当同学仅从情感角度来概括的故事内容时,则要求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再给予补充,最后将两者的内容整合成相对规范的故事内容—阿隆在卖羊路上遭遇到暴风雪,山羊兹拉特协助阿隆共同战胜困难并安全到家,经此磨难,阿隆一家与山羊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这是不是在暗示我们:终于情,不见得始于情?在探究“拯救兹拉特最重要的因素—情感”环节中,情感亦是随着对问题的层层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中,才慢慢渗入心间。

浅浅地教,深深的情——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方睿杨...

浅浅地教,深深的情——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方睿杨...

浅浅地教,深深的情——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方睿杨...浅浅地教,深深的情——读肖培东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后感方睿很幸运,肖老师的课,听过多节。

肖培东课例品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中收集的十六个课堂实录,我现场听过的有七节。

钱梦龙老师说,教语文最重要的是悟性;王崧舟老师说,教语文的都应该是诗人。

或许是自己缺乏悟性,或许,是自己没有诗人的潜质,听肖老师的课,只感觉轻松、舒服,让人情随课动、情随文动,可自己模仿着来上,总不得要领。

于是,只能感叹:肖老师的课,是我模仿不了的。

课虽模仿不了,可依然痴迷。

拿到这本课例品读,爱不释手,暗想,拙笨的我或许可以在整理的文字课堂中慢慢感悟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没有听过肖老师的文言文课,于是,迫不及待地先读了《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实录,想了解肖老师上文言文是否有什么新的方法。

这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以前用人教版教材时教过。

对于文言文的教法,初中普遍遵循“字字落实”的原则,以讲解文言字词为主,我基本也是这样。

多年教学,几多困惑,精美的文章因字词解析过细而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性,更难以从深处引导学生去领悟文辞之美,内蕴之美。

一口气读完肖老师《〈始得西山宴游记〉课堂实录》,想像着肖老师的语气和神采,想像着学生的回答与朗读,想像着课堂或平静或热烈的氛围,仿佛自己置身现场,沉醉其中。

肖老师的文言文确实教法与我们不同,但与他其它的课风格一致,以朗读为主要手段,以朗读促进文本解读,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朗读,读出味,读出蕴。

结合肖老师的其它课例,我隐约明白了肖老师课堂的魅力所在一一立体的课堂,需要教师课前的真读。

肖老师的课,问题不多,但能给学生极大的思考空间,而且几个问题有梯度,相互关联,自然推进,最后直击文本深处。

总感叹肖老师的课有深度,问题设计巧妙有层次,总能搭建起一个立体的课堂,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让听课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读他的一篇篇教学感言,明白了巧妙的问题不是“设计”出来的,不是书写教案时“想”出来的,而是课前一遍遍“读”出来的。

浅浅深深,最爱语文

浅浅深深,最爱语文

浅浅深深,最爱语文——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语文组方方先说题目。

从形式来看,就是一句话,普普通通,平平淡淡。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

一般来说,“浅”是贬义词,包含浅薄、肤浅、浅陋、浅尝辄止之意,但在此明显是另外一番解读: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深文浅教、浅文深教、扎扎实实,朴实无华的教语文等等。

只有底气十足才能淡然处之,不然只能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

一个“就”字,可以看出肖特恬淡的性格、脱俗的品味、悠然的志趣。

我素来敬重钱梦龙先生,也拜读过先生关于“导读教学法”的大作。

甚少见到先生为人作序。

读后大受震动。

“碧波深处有奇珍”,也是钱老教学精要所在吧!肖老师“浅浅地教语文”理念恐怕也是由此传承。

第二说整个书的编排。

全书共十六个课例,每个课例都颇具新意,分别设计成五个栏目:浅浅小语,课堂再现,教学感言,现场声音,名师点评。

“浅浅小语”,如: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心里的肤浅,我相信,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

富于智慧的哲思妙语犹如一枚枚宝石散布于溪流之中,让人心旷神怡。

“课堂再现”让我们欣赏了肖老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

丰富多彩的教学画面,让人心潮起伏,击节称叹。

“教学感言”富于思辨,显示了执教者对文本探究的深度和广度。

“现场声音”鲜活多变,原汁原味,反映了一线老师的心声。

“名师点评”更是精彩纷呈。

十六位名闻遐迩的教学大家现身说法,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先进的理念、丰厚的学养对肖老师的课进行个性化解读。

让我们领略了不同风格的名师风采,享用了一场不同教学思想风格相互碰撞的盛宴。

第三,说说肖老师的语文教学。

大道至简,语文要的是我们的心,我们的真心,肖老师做到了真读。

关于小说的备课,他说“我习惯于这样的教学思维:把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编者意图)一一地罗列在纸上,以“最需要”的原则取舍,做出有选择性的要点明晰、线条简洁的组合、寻找最好的教学点,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后引导学生走进小说隐喻的世界和我们的现实社会。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精选】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精选】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一)张克强读这本书,最先读的文章,就是钱梦龙老师为本书写的序。

在钱梦龙老师的文字中,隐隐看到一位机敏与奋进的教坛新秀一步步的走向语文名师。

在这条路上,除了天生的文字敏感,我更看到了锲而不舍的勤奋与刻苦。

接着拜读的就是肖培东老师的后记《浅浅深深,语文是你》。

在肖老师的深情文字中,触摸到了母亲、父亲和老师,在他娓娓动听的文字中,我更感受到一颗语文老师的敏感与勤奋。

然后开始细细品读这16个课例,但是因为这些课例中的的一些文章不是苏教版中的文章,自己并未上过课,所以感触不是特别深。

但是《孔乙己》与《一双手》这两堂课,我是现场聆听了肖培东老师的演绎的,所以再看课例,感受格外真切。

听了这两堂课,又看了这16个课例,在看到黄厚江老师对《一双手》点评的时候说到“一节课是一条流动的小溪”,我脑海中突然冒出了这样几个字“流水不腐”。

是呀,也许因为肖培东老师天生对文字的敏感,使得他的课有个特色“读”,“读”貌似真的很浅,只是读出来,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上课声情并茂地朗读。

我们甚至有板有眼地要求学生:一读字音二读节奏三读情感,在我们“预谋”好的课堂节奏中,在我们有条不紊的进程中,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学生对文字的情感把握,好像只能靠学生的意会了,我们实在无法言传,于是,文字敏感度高的学生,貌似意会了我们要传达的感受,于是声情并茂的演绎了我们的期待,而有一部分学生,好像只能在群体的朗读中感受到似是而非。

在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一课中,“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借此细细推敲酒客们的对话;“哦”字被师生反复来朗读,甚至一个“!”也被反复来揣摩。

在标点符号的揣摩中,师生共同朗读让课堂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肖老师说他是在浅浅的教语文,但是语文本身不是就应该关注文字本身么?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是不是都可以按照肖培东老师这个方式来教语文通过朗读来触摸文字,把握情感,分析主题呢?其实,好像也是可以做到。

我们可以抛弃一板一眼的读书节奏,开始来关注文字,但是为什么在我的课堂上呈现的是支离破碎的一个一个环节,却缺少了肖培东老师这样让人舒服的行云流水的一堂课。

《我只想浅浅的教语文》读后感

《我只想浅浅的教语文》读后感

《我只想浅浅的教语文》阅读有感三天时间,浅浅地读完肖培东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一些浅浅地思考,与大家分享——什么是浅?肖培东的浅绝不是浅显,更不是浅薄,也不是肖老师之谦虚。

我以为肖培东的浅是一种层次,是豪华落尽之后的真纯,是绚烂之极后的平淡,是武功已臻化境之后的不动声色,是超越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后的一个新的开悟,那就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只不过此时山水已非彼时山水。

肖培东的浅的表现在哪里?1、本色纵览这十六篇经典课例,下起小学上至高中,跨度如此之大,但是这些教学设计的一个共同的立足点就是文本,肖培东极少引用,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能力。

就凭借一个文本,就可以烹调出一桌语言的满汉全席。

紧紧地扣住字,扣住词,扣住篇章,扣住情感,扣住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点来大做文章。

在《山羊斯特拉》里一个“咩”字竟让教得荡气回肠,千回百转,让孩子们的情感渐起波澜,而置身其中,不能自拔,在这里,学生的美好情感被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被激活,进而思考生命的内涵,追问悲悯的情怀。

《在沙漠中心》对四个标点的入情入境地品读,很自然地感受到了在绝境之中的坚强。

这样的例子,在肖培东的课例里俯拾即是。

由浅入深易,由深化浅难。

信然。

2、诗意肖培东的文字诗意盎然,让人在读他的课例的时候,心也不由自主地柔软起来。

比如在《小小鸟窝,大大世界》里,肖培东在和学生对话的时候,诗意语言信手拈来:“我真是想到我上高中的时候。

因为绿色是我们青年少年共同喜欢的色彩,我还想到我儿子在那撒欢奔跑,他是我们家最纯挚的一抹绿色。

”“如果你只羡慕沙漠里的那丛绿荫,那么你就可能会忽略烈日的炙烤、风沙的袭击和一望无垠的寂寞,所以输的人生不是一种运气。

”“与其说一抹绿色托举了水珠,闪闪发亮,倒不如说这枚水珠穿越千沟万壑来到这片荷叶上。

艰辛,坚强,因此这不是运气,而是一种坚持。

”总感觉口吐莲花的培东有一种诗仙李白的潇洒,出口成章,下笔为诗。

2022《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

2022《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精选了肖培东老师在全国各地示范课中的十六个经典课例,涵盖中小学课堂,以教学沙龙的形式给人以现场感。

钱梦龙、黄厚江、王崧舟、王君等十六位语文专家精彩点评。

每篇实录都附上其教学理念、教学思路、课堂教学细节、教学感悟,可谓篇篇精彩,更富有启迪。

而所有的精彩凝聚起来,又凸显了他独特的教学理念:浅浅地教语文。

教字,教词,教句,教篇章,教我们能感受到的也应该要感受的思想。

本书中,肖培东先生针对文体、语言、人物形象、主旨等方面,有次序并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是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目标而展开,没有一处赘余。

而对人物形象、情感、艺术手法,又以朗诵和推敲字词为手段去体会,一字一词一句细细体味作者情感。

注意文字的摇曳节奏感、长短句的参差交错、语言的冗余与简洁,使表达的文字有一定的厚度和感染力。

肖培东在书中说:“语文课,首先必须是文本阅读课,有琅琅的书声,有真诚的对话,有主动的揣摩,有深刻的反思,有精神的升华。

”。

读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读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春风十里不如你——读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深深浅浅都是你肖特精选了16篇课堂实录,有初中的,也有高中的;有阅读课,也有写作课;有诗歌,也有演说;有记叙文,也有说明文……涵盖了基本的课型,让你在丰富的课型中收获点滴感悟。

不仅如此,这本书的篇章结构也很特别:先是“浅浅小语”,三言两语概括上课心得;其次是“课堂再现”,用实录再现课堂真实;然后是肖特的“教学感言”,呈现从备课到设计的思路过程;最后是“名师点评”,名师评价课的得与失,指导我们阅读。

赏实录,琢磨细节,形成自己的理解;读感悟,琢磨课堂,了解课堂设计的缘由;品点评,对照自己的理解,取长补短。

如此设计,让阅读由浅入深,从实践到理论,浅浅地读课堂,深深地理解语文。

把朗读进行到底2011版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对各个学段的朗读竟做了相同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在“实施建议”中再次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在“评价建议”的“具体建议”竟然强调的和“学段目标与内容”一模一样:“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

”由此看来,“有感情地朗读”不仅是各学段的目标与内容,还是评价的总体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并在课堂上不遗余力地实践。

可是现实怎样呢?不少公开课,太多的家常课:朗读的太少了,指导的更少。

即便公开课上有些朗读,但不少蜻蜓点水,很浅;大多是为了展示,不真。

现实很逼仄,教学进度需要关注,各种考试也需要关注,大家都在赶时间,赶进度,朗读不知道什么时候丢了。

也许重要的不是逼仄的现实,而是我们逼仄的心。

一颗太过现实而又浮躁的心,只会让朗读渐行渐远……可是肖特课堂上竟然大部分时间在朗读,在指导朗读。

浅浅的教语文肖培东读后感

浅浅的教语文肖培东读后感

浅浅的教语文肖培东读后感以前我总觉得语文教学得挖得特别深,好像不挖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道理就不算是成功的课。

就像挖宝藏,非得挖到最深层的钻石才行。

结果呢,学生被我搞得晕头转向,我自己也累得够呛。

但是肖培东老师说“浅浅的教语文”,这可真是让我开了窍。

他的“浅”不是浅薄,而是一种深入浅出的智慧。

就好比把那些高大上的语文知识,用一种轻松简单的方式递给学生。

就像给小孩子喂饭,你不会直接把一大块没切的肉塞到他嘴里,而是把肉切成小块,再加点美味的酱汁,让他开开心心地吃下去。

肖老师在课堂上就是这样,他不会把那些复杂的文学概念一股脑地倒给学生,而是用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对课文的解读方式。

他像是一个带着学生在文字花园里漫步的导游,不是拉着学生匆匆赶路,而是在每一处美妙的风景前停下来,让学生细细品味。

他对字词的琢磨,就像把玩一颗颗精致的小珠子,从简单的字词里能挖出丰富的内涵。

这让我意识到,语文课本里的每个字、每个词都像是一颗等待发芽的种子,只要我们用对方法浇灌,就能长出参天大树。

而且肖老师的课堂充满了对学生的尊重。

他不是在舞台上独自表演的演员,而是和学生一起在舞台上跳舞的伙伴。

他会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想法,不管这个想法是多么的稚嫩或者奇特。

这就像一场冒险之旅,他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看到的风景,哪怕这个风景在别人眼里有点奇怪。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像是一个得到了武功秘籍的小侠客,心里满是激动和期待。

我觉得自己以后再走进语文课堂的时候,也可以像肖老师一样,带着浅浅的微笑,用浅浅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深深的语文世界。

让语文学习不再是学生的噩梦,而是一场充满乐趣的探索之旅。

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我的学生们眼睛里闪烁着对语文的热爱之光,就像我现在对肖老师这本书里所传达的理念的热爱一样。

这“浅浅的教语文”呀,可真是大有深意呢!。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笔记美篇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笔记美篇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笔记美篇
(原创版)
目录
1.引言:表达对浅浅地教语文的看法和读书笔记美篇的目的
2.为什么要浅浅地教语文
3.如何浅浅地教语文
4.读书笔记美篇的作用和意义
5.结论:呼吁大家浅浅地教语文,用读书笔记美篇记录学习过程
正文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笔记美篇。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语文一直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关乎我们的沟通交流,还涉及到我们的文化传承。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教语文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浅浅地教。

首先,为什么要浅浅地教语文呢?这是因为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在不断的阅读和写作中积累经验,提高素养。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过于深入地学习,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压力过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相反,如果我们浅浅地教,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他们可能会更愿意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

那么,如何浅浅地教语文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趣的文章,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

同时,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写作,让他们在写作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此外,读书笔记美篇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工具。

读书笔记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的阅读过程和感受,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美篇则可以让学生以一种美的方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让他们在展示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总的来说,我认为,教语文应该是一个浅浅的过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读书笔记美篇这样的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我只想浅浅地教语文阅读笔记(四)

我只想浅浅地教语文阅读笔记(四)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阅读笔记(四)海丰县梅陇中学黎若溪《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是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一部经典课例品读著作。

暑假时,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柯泽华老师大力推荐语文学科方面的一些好书,其中就有这本《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

柯老师希望我们这些学员能通过阅读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理论水平。

暑假快结束时,我终于与这本书结缘。

手捧这本厚厚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我似乎嗅到了一股清香从书页里飘出来。

我一点点地走进肖培东老师的文字海洋,试图去捡拾海洋里的粒粒珍奇。

感受诗意,感受真实;边学边记,边记边思。

【序】为“浅浅地教语文”喝彩钱梦龙1.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只有潜向“碧波深处”,才能求得语文教学的真谛。

2.把琅琅读书声还给语文课。

3.老老实实地把学生引领到读、写、听、说的实践中去。

4.绚烂至极而归于平淡。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1.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心里的肤浅,我相信,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眼里的低矮,我相信,矮到能扎根的思想,真切地凝聚起来,就是厚度。

2.读,也是考验你风度和耐心的时候。

3.打开诗歌之门,一个很重要的行为是想象。

4.韦庄这一句“还乡须断肠”,痛煞人心,情真意苦。

原来,无论你走多久,走多远,不还乡,灵魂都是无依无靠地漂泊。

5.语文,也是一种断肠的还乡。

苦词好读,苦课难教。

你要读出其中滋味,又要引导学生走进这一份悲痛,既感性又不失理性,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心就这样一次次地被煎熬被摧折。

6.下课铃声响起,仿佛人生的决绝离别,内心的灯盏在那一刻熄灭,我坐在那里,神情恍惚,很久很久不能回神看天,仿佛魂魄与肉体已然分离。

从此,我怕上这样的课,每上一次,都是时光与我的共同焚毁,都是生命与文字的一起沦陷。

7.课堂上,学生对诗句表面的悠闲舒畅很有感受,而对词人内心的苦闷与孤独较难体会,而这正是鉴赏能力得以提升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笔记美篇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笔记美篇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笔记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这本书是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教学经验总结。

在书中,余老师以平易近人的语言、丰富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余老师在书中强调,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多个方面。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学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文教学要注重整体感知和局部细读。

整体感知是指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初步认识,局部细读则是指对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句子和词语进行深入分析和品味。

余老师认为,只有将整体感知和局部细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语文教学要注重思维训练和语言积累。

思维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

语言积累则是指通过背诵、摘抄、运用等方式,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文知识。

余老师认为,只有将思维训练和语言积累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

实践活动包括写作、演讲、辩论等,自主探究则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余老师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这本书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余老师的经验和见解非常宝贵,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系列作品(五)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系列作品(五)

怎一个“浅”字了得——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教学,是信任,是唤醒,是耐心,是鼓励,教师的魅力,必须绽放在课堂之上,潜入到学生的生命之中,把课堂变成学生生命的培育场。

读完了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我深受震撼,肖老师教得低调,但教得刻骨铭心,温情脉脉。

反观自己现阶段教育教学之路,更多的时候让学生在分数面前不断拼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应试为基点,课堂上呈现的更多是功利和浮躁,这样的课堂怎能唤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老师过度肢解课堂,语文的美已变得枯燥无味。

品读了肖老师的课例,我看到了肤浅的自己,狭隘的自己,功利的自己。

“碧波深处有奇珍”,需要我们不断做读书的种子,对语文有着执着和恒久的爱,心底装着学生,装着生活的从容和对生命的热爱,更有着骨子里流淌的家国情怀。

教书,全力以赴,不能随便,质朴而又真诚,不断勉励我们年轻教师。

好文章是读出来的。

朗读在培东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美。

在所选的课文课例中,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不管是演讲稿,还是作文课,培东老师都可以用朗读再现语言的方式来支撑课堂,推进课堂,有分析定有朗读,有朗读定有指导,无读不成析,无读不成课。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朗读成功了,文学作品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遗憾的是,身边不少语文课,学生都在朗读,但缺少老师朗读的指导,没有指导的朗读,是低效的朗读,而肖老师对学生的朗读的指导是具体的、细致的、到位的。

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我们也有朗读,但对学生没有一个具体的指导,更多的是一种流于形式,没有把作者真正的情感融进去,这样对于文本的解读帮助不大。

培东老师总能抓住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关键词句,一个标题,让学生反复诵读,借诵读之船,让学生向文本更深处迈去,学生慢慢参与,慢慢融入课堂,在肖老师的引导下,慢慢迸射出不同的情感体验:或自豪,或愉悦,或心酸,或忧伤,或陶醉等等。

在品读课文课例的过程中,我陶醉在《春酒》中,震撼于《在沙漠中心》,感动于《山羊兹拉特》,在诵读中陶冶心灵,在诵读中学会思考。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系列作品(二)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系列作品(二)

深吟浅教返璞归真——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新课标实施以来,许多先进的教育观念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特别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

为此,本人几乎是从教以来,在教学上的探索提升都是以此为出发点,学习到了些新名词、新技术,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对话教学”“翻转课堂”等,再如现在正努力探寻的“信息化教学”,认为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教学效果的根本。

看完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之后,我醍醐灌顶——语文教学,脱离学科本质的一切教学形式都是虚的,深吟浅教,返璞归真,别有风味。

“浅浅地教语文,教字,教词,教句,教篇章,教我们能感受到的也应该要感受的思想。

……”肖培东老师这“浅浅小语”就已经体现了他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重视品读悟。

他的课,“读”几乎是无处不在,在对字词句的品读中,在一次次的朗读声中,层层推进,直抵文章的深处。

如《山羊兹拉特》一课教学,对“咩”字的朗读,学生从读“咩”字,到进入角色与书中的主人公对话说“咩”,再到进入作品中的情感世界,读出情境,读出情感,读出思想。

再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一课教学,第一遍轻声朗读,第二遍默读,第三遍叫学生读,三遍过后点明节奏,然后又自由读。

脚踏实地,一层又一层,紧扣字词,反复吟咏、玩味,最后读得入味,读得入情。

此时的过多的分析都是多余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回想自己曾经的公开课《感悟自然》,为体现新课标要求,以学生分组收集当地的自然资源,品悟自然,然后上台展示成果,交流学习等形式的翻转课堂,新鲜而热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当时的反馈不错,自我感觉亦良好。

而看本书之后,发现遵循语文学科本质,遵循语言特点,反复吟咏,细细咀嚼,去除一切杂质,返璞归真,更能品出语文的味来。

翻转课堂是学生掌控学习行为的主动权,而肖老师这种“朗读课”是学生掌控思想情感的主动权。

这种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深深地思的课,或许才是真正的优质课!“教学,是信任,是唤醒,是耐心,是激励。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心得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心得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心得语文是我们学习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工具。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读书心得,今天我就想浅浅地与大家分享。

我觉得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

阅读可以是课本、故事书、报纸杂志等,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阅读,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读书时,我常常会做些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这样不仅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还能培养我的写作能力。

我发现写作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写作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会思考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会选择一些经典的作文题目,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进行写作。

写作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升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发现背诵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背诵可以帮助我们记住一些重要的句子和词汇,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感和语调。

背诵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诗歌、文章或者经典的句子,通过反复背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语言规律和美感。

除了以上几点,我还发现语文学习中的综合运用也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做一些语文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些练习题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改错题等。

通过做题,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纠正。

同时,我们还可以参加一些语文竞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我觉得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对语文有兴趣,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

我们可以参加一些文学社团或者读书会,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同时,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语文素材进行学习,比如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幽默的笑话等。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积累和提高。

通过阅读、写作、背诵和综合运用,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同时,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也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我的这些读书心得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努力,提高语文水平!。

课堂温暖语文才美——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课堂温暖语文才美——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课堂温暖语文才美——读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早就听过肖培东老师的名字,可是却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从没有能够静静地坐下来认真地听过他一节课,读过他一篇文章,品过他一节实录,是心生遗憾也是责备自己劳而无心、学而无章吧。

这个学期期末,我走进学校的图书室,穿梭在一排排书架中,我的目光逡巡、流连于那些花花绿绿的扉页,停驻于那些或朴实或新颖的书名,就这样《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这本书出现在我的视线里。

我的心不由一动,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一种好久不见,见了脱口而出“久违了”的感觉。

是一个怎样的人才会写出这样温柔如水、温暖如春的文字?浅浅?怎样的浅?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浅”?是“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中的“浅”?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浅”?还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的“浅”?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这个“浅”是如此精致,如此智慧,如此温情脉脉。

这样的“浅”课堂怎能不温暖?这样的“浅”语文怎能不美?这本书收录了肖培东老师的16节课堂实录以及名家点评、听课老师的感悟、反思。

虽然都是中学、高中的教学课堂,但是我却感受到了肖老师那颗“浅浅教语文”的智慧之心玲珑剔透、纯洁若玉。

就像钱梦龙老师说的:由“浅”而及于“深”,又因“深”而归于“浅”,正是这“深”与“浅”相互转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启人智慧的哲理吧?肖老师的“一亩三分地”种得纯,种得真,不掺杂质,我们都应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堂:我们走得太远了,都忘了最初是为何出发的。

在形形色色的新思潮、新理论充斥着我们的思想,支配我们的行为时,那份能够对语文始终不渝的坚守需要莫大的勇气,更需要对语文教学的深切理解。

李镇西老师如此,王崧舟老师如此,肖培东老师亦如此。

他们的语文课堂处处温暖四溢,处处体现着人文情怀,处处可以看到学生“我要学习,我想学习,我能学习,我会学习”的自主学习模样,处处可以听到学生“我想说,我要说,我能说,我会说”的自信表达风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读后感青春是短暂的,梦搁浅了,我们就失去了对美好的向往。

如果你成天做着一个根本就实现不了的梦,尽管那个梦于你的真实世界是那样的相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读后感,欢迎来参考!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读这本书,最先读的文章,就是钱梦龙老师为本书写的序,在钱梦龙老师的文字中,隐隐看到一位机敏与奋进的教坛新秀一步步的走向语文名师。

在这条路上,除了天生的文字敏感,我更看到了锲而不舍的勤奋与刻苦。

接着拜读的就是肖培东老师的后记《浅浅深深,语文是你》。

在肖老师的深情文字中,触摸到了母亲、父亲和老师,在他娓娓动听的文字中,我更感受到一颗语文老师的敏感与勤奋。

然后开始细细品读这16个课例,但是因为这些课例中的的一些文章不是苏教版中的文章,自己并未上过课,所以感触不是特别深。

但是《孔乙己》与《一双手》这两堂课,我是现场聆听了肖培东老师的演绎的,所以再看课例,感受格外真切。

听了这两堂课,又看了这16个课例,在看到黄厚江老师对《一双手》点评的时候说到“一节课是一条流动的小溪”,我脑海中突然冒出了这样几个字“流水不腐”。

是呀,也许因为肖培东老师天生对文字的敏感,使得他的课有个特色“读”,“读”貌似真的很浅,只是读出来,我
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上课声情并茂地朗读。

我们甚至有板有眼地要求学生:一读字音二读节奏三读情感,在我们“预谋”好的课堂节奏中,在我们有条不紊的进程中,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学生对文字的情感把握,好像只能靠学生的意会了,我们实在无法言传,于是,文字敏感度高的学生,貌似意会了我们要传达的感受,于是声情并茂的演绎了我们的期待,而有一部分学生,好像只能在群体的朗读中感受到似是而非。

在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一课中,“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借此细细推敲酒客们的对话;“哦”字被师生反复来朗读,甚至一个“!”也被反复来揣摩。

在标点符号的揣摩中,师生共同朗读让课堂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肖老师说他是在浅浅的教语文,但是语文本身不是就应该关注文字本身么?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是不是都可以按照肖培东老师这个方式来教语文通过朗读来触摸文字,把握情感,分析主题呢?其实,好像也是可以做到。

我们可以抛弃一板一眼的读书节奏,开始来关注文字,但是为什么在我的课堂上呈现的是支离破碎的一个一个环节,却缺少了肖培东老师这样让人舒服的行云流水的一堂课。

在这条小溪中,自然而然的就推进到了下一个环节,毫无做作之嫌。

这当然源于名师灵动的语言,源于他们深厚的积累,更源于时时刻刻对课堂的研究。

我们在本书中看到肖老师讲《孔乙己》,更有幸聆听了徐杰老师肖培东老师同课异构《孔乙己》。

应该说,肖
老师公开讲《孔乙己》不是一次两次了,应该手到擒来。

可是,在与徐杰老师同课异构时,肖老师却从另外一个角度——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讲这一堂课。

不知道是不是名师,所以特别有底气呢?还是肖老师更愿意自我突破呢?
今年我教到第二轮,所有的课文我都是第二次教。

关于朗读,没有特别的研究,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

现在上课的时候,我有的时候会翻阅以前的教案,忙的时候会直接照搬。

上完课,暗自心生不满。

在课堂中,总有一种生涩的凝滞感。

于是,看到行云流水的课堂,顿生艳羡。

所以我想光上课,没有提升,可能上100遍也还是老样子。

可能这也就是邓虹老师说的,自己也应该同课异构吧。

停滞在一个地方,永远不会前进。

像溪水一样,也许前进缓慢,也许前进困难,但是只要肯努力,就能前进吧。

时刻在备课的肖老师,永远是我的榜样。

只有流动的水,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否则就是死水一潭。

肖培东老师上课,谈吐精妙,可谓字字珠玑。

作为一名愚钝的语文人,对于肖老师,我估计只有敬仰的份,此生也没办法达到这样的高度。

人和人对文字的敏感度还是有差距的。

但是,对语文的勤奋与执着,好像不应该有差距吧。

在钱梦龙老师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那个围着格子围巾,颇有五四风范勇敢前行的肖老师,在几年的时间中一步步成长。

诚然,可能肖老师天赋异禀,但是如果没有他踏踏实实一步
一步的脚印,恐怕早已迷失在众说纷纭的理论中去了吧。

在肖老师的博客中,我们看到他的儿子六六的文字,一板一眼,有规有矩。

在肖老师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一种柔软与温暖。

母亲的柔和,父爱的深厚,老师的殷切,都流动在肖老师的笔端,他的文字灵动而温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教学生写作文,自己笔端也能流淌出美好与善良,多么和谐的一幅场景。

言传不如身教!肖老师用自己的文字彰显了一位语文老师的功力,也默默展现了内心的那一份情怀。

作为一名语文人,站在台上高谈阔论,恐怕不及一篇下水文来的更为实在吧。

虽然,功力尚浅,但是更需要努力。

还好,我醒悟的不太晚。

读一本书,读名师,更好像在读自己。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语文一级教师,XX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就职于昆明市滇池中学,云南省周丽蓉名师工作室学员。

曾在工作室、校级课赛中获奖,撰写论文多次在省级、校级论文评选中获奖,并刊登在省级核心刊物中。

所指导的学生参加全国作文比赛,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

拜读肖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不禁为肖老师的书名拍案叫绝,多次聆听过肖老师的公开课,觉得他的课总是令人赞叹不已,肖老师却用“浅浅”形容自己的课,不免过谦。

但读完整本书仔细品味肖老师的教学智慧,“浅浅”自
有其良苦用心的睿智蕴藏其中。

“浅浅”是一种空瓶心态,孜孜以求不断钻研。

在每一个课堂实录后的教学感言中都会出现一个关键词“读”,而这个读多会被“反复”、“仔细”、“揣摩”等词语所修饰。

从肖老师的教学感言里映射的是他尊重语文形态的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

这一看似简单、重复、机械地备课状态,却因为肖老师全情投入地以文本为故里,与文本进行酣畅淋漓地对话、进行深入地探究和思考,而使这一过程变得妙趣横生、荆棘丛生。

肖老师不仅读文本,也读专著,每堂实录里都有肖老师对文本和知识点的相应的链接,而这些内容是教参或网上涉及的浅显的资料所不能触及的。

如在上余光中的《假如我有九条命》时,许多老师都会横向延伸到他的《乡愁》,但肖老师却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延伸到余光中的行文风格“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胸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

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

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

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使学生对余光中其人、其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样的辐射、挖掘随处可见。

肖老师的浅是一种空瓶心态,不断的吸纳、汲取、采撷真知,将课堂当作一次磨炼、挑战,将备课当作自我的突破和成长。

“浅浅”是稳准的直击命脉,反复研读,不旁逸斜出。

真理的永恒在于神的震慑而不是形的绚目。

肖老师的课没有
“商人”的夺人眼球的投机取巧,而是一个“匠人”的坚守和提升。

拨开虚幻的面纱,经住时光的流洗。

肖老师的课才是真语文,他对每篇文章的解读极具文本意识,注重词句的揣摩,同时又不忘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情和反馈。

如《一双手》现在读来文学价值并不高,又被放在了苏教版的九年级,许多老师往往弃之不用。

而肖老师却独具慧眼的发现了它的文体价值和时代价值。

“文章很短,典型的20世纪那个火热年代里的报告文学气质。

那时的手、有信仰、有激情、有干劲、有力量,不畏艰辛、乐于奉献。

”从报告文学入手,品味“平中深藏的奇和小中潜藏的大”。

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有了更形象直观的认识,并通过反复的研读教学中被我们所忽视的文本的人物对话,对人物的性格特点、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用对文字的体验来感染学生,而不是透过我们老师简单的话语来传达人物的朴实和伟大。

肖老师的浅是一种睿智,真正在寻找语文的核心和本质。

“浅浅”是务实、求精,追求学生能力的提升。

语文学习存在大量技巧和知识点的传授,而不仅仅是感性的体验。

但我们往往在脱离实际阅读体验的情况下,机械、死板的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例如教授《沙之书》时,肖老师提到其对单元重点“虚构”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理解,“看过许多教学设计,不外乎’沙之书’的特性与象征意义,小说中虚构与真实的关系探究这几个环节。

这一课,语文老师的教学内
容几近相同。

我所能做的,就是整合与优化,让课堂更干净,让线条更明朗。

”一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却因为不同的教学理念和对教学方法的把握,使效果天差地别。

细究肖老师的教学,方法似乎极易模仿,但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的切入似乎又是不那么可以复制和模仿的。

也许我们可以学会他这堂课的教法,下堂课可能就捉襟见肘了。

全因为自己对文本,对如何让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的思考、钻研还不够。

肖老师的浅浅是实效,是教学中的高效与严谨。

语文不浅,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全力以赴,不断提升,方能让学生、让自己获取更多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