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精选教育文档
光学显微镜的基础知识详细介绍
光学显微镜的基础知识详细介绍PDF文档由光行天下论坛()会员制作,欢迎交流一、 光学显微镜的发展历史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人们就已发现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成像。
后来逐渐对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体放大成像的规律有了认识。
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
1610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国的开普勒在研究望远镜的同时,改变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得出合理的显微镜光路结构,当时的光学工匠遂纷纷从事显微镜的制造、推广和改进。
17世纪中叶,英国的胡克和荷兰的列文胡克,都对显微镜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665年前后,胡克在显微镜中加入粗动和微动调焦机构、照明系统和承载标本片的工作台。
这些部件经过不断改进,成为现代显微镜的基本组成部分。
1673~1677年期间,列文胡克制成单组元放大镜式的高倍显微镜,其中九台保存至今。
胡克和列文胡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在动、植物机体微观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
19世纪,高质量消色差浸液物镜的出现,使显微镜观察微细结构的能力大为提高。
1827年阿米奇第一个采用了浸液物镜。
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阿贝奠定了显微镜成像的古典理论基础。
这些都促进了显微镜制造和显微观察技术的迅速发展,并为19世纪后半叶包括科赫、巴斯德等在内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发现细菌和微生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在显微镜本身结构发展的同时,显微观察技术也在不断创新:1850年出现了偏光显微术;1893年出现了干涉显微术;1935年荷兰物理学家泽尔尼克创造了相衬显微术,他为此在195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古典的光学显微镜只是光学元件和精密机械元件的组合,它以人眼作为接收器来观察放大的像。
后来在显微镜中加入了摄影装置,以感光胶片作为可以记录和存储的接收器。
现代又普遍采用光电元件、电视摄像管和电荷耦合器等作为显微镜的接收器,配以微型电子计算机后构成完整的图像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一、知识要点1、透镜成像规律:透镜种类物的位置(物距u)像的位置(相距v)像的性质应用凸透镜u→∞v f→与物异侧焦点附近,实像望远镜的物镜2u f>2f v f>>与物异侧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2u f=2v f=与物异侧倒立、等大、实像精确测焦距2f u f<<2v f>与物异侧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u f=不能成像得到平行光u f<与物同侧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口诀:(1)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2)物近像远像变大(实像),物近像近像变小(虚像);3、凸透镜成像实验:(1)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2)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使像完整地成在光屏中央);(3)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的可能原因:①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②蜡烛放在了一倍焦距内③光具座不够长(4)凸透镜破了一块(或遮住一部分)的后果;不影响像的完整性,像会变暗;(5)使光屏上的像变大或变小的方法:物近像远像变大.4、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1)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工作,被照景物离照相机的距离应大于照相机镜头的二倍焦距;像成在胶片上,胶片离镜头的距离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要想使胶片上的人像大些,人离照相机的距离要近些,同时胶片离镜头的距离要调大些。
(2)投影仪: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工作。
投影片(或幻灯片)上的图像是物,投影片(或幻灯片)离镜头的距离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成在屏幕上,屏幕离投影仪(或幻灯机)的距离应大于二倍焦距。
(3)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工作。
被观察的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必须小于焦距,才能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4)望远镜、显微镜也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5、眼睛人的眼睛是一个高精度的光学器官,相当于一个可以自动调焦的照相机,其中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3.3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想】基本思路:凸透镜成像是本章中的重点之一也是一个难点。
本节也是中学物理中适合于学生用科学探究方法掌握知识的一个典型例子。
通过学习本节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完成:采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模式,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模式的学习理念。
环节设计:本课计划通过“问题导入”、“实验探究”、“结论归纳”、“规律应用”、“边学边练”和“评价小结”6个教学环节完成:1、问题导入:通过与本节内容相关问题的提出,展开探究情景,导入课题。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设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与假设,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并分析归纳出结论。
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结论归纳:通过实验探究,师生互动分析讨论,对实验的结论进行定论和归纳;4、规律应用: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学习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与特点;5、边学边练:知识掌握的直接目的就是应用,学习过程同时就是学生的训练过程;6、评价小结:引导学生及时对所掌握内容进行评价、小结。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设计;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
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
加深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放大镜的基本原理
放大镜的基本原理作者:杨诗雨来源:《科技资讯》2016年第23期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而放大镜以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科研、军事等各个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可以制作成光学仪器、眼镜、观察镜等,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放大镜,本文主要论述了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希望对大家研究放大镜有所帮助。
关键词:放大镜、焦距、实像、虚像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000-00放大镜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放大镜的作用,正确认识放大镜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依据放大镜使用的环境不同,可以将放大镜分为:带灯放大镜、折叠放大镜、阅读放大镜佩戴式放大镜、弹出式放大镜、圆形放大镜、方形放大镜、台式放大镜、高倍精密放大镜、鉴定放大镜等等。
放大镜可以用来观察物体细微之处的仪器,是一种简单的目视光学仪器,属于一种焦距小于眼的明视距离的会聚透镜。
人之所以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可以形成一个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角。
如果视角变大,那么在眼中形成的像也会越大,就能准确看到物体的每一细微之处。
将物体移近眼睛,就能使人的视角加大,但由于人眼的调焦能力有一定的限制。
而利用放大镜,把物体放在眼睛前面,同时将物体放在放大镜的外面,可以看到一个正立的放大的虚像,利用放大镜就能够达到放大视角的目的。
先认识几个概念:焦点,放大镜可以集中光线,如果光线与放大镜的主光轴平行,那么在经过放大镜后会集中于一点,这就是放大镜的焦点。
焦距,指的是焦点和光心的距离。
如果物体的位置不超过放大镜焦距,那么就会形成一个放大的虚像。
如果把物体放在放大镜的一倍焦距但不能超过二倍焦距时,就会看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如果物体距离放大镜二倍焦距以外时,就会看到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镜子放大镜原理
镜子放大镜原理镜子放大镜是一种常用的光学器件,它能够使被观察物体的图像看起来放大。
放大镜的原理是基于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特性。
镜子放大镜一般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平面镜组成。
凸透镜是一种厚边薄中央的透镜,它的两个表面都是曲面,其中一面是凹面,另一面是平面。
平面镜通常被放在透镜的背面,它是一个光滑的反射表面。
当光线通过凸透镜时,它会发生折射。
凸透镜的凹面会使光线向透镜的中心弯曲,而平面镜则会将光线反射回相同的方向。
通过这样的折射和反射过程,放大镜能够形成一个放大的图像。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原理,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光线的传播路径。
当一个物体位于凸透镜的焦点处时,光线从物体上发出并通过凸透镜。
凹面会使光线向透镜中心弯曲,然后平面镜反射光线,将其引导回透镜。
最终,光线会通过透镜再次折射,在离开透镜的地方形成一个放大的图像。
在放大镜中,平面镜的作用是为了改变光线的传播路径,以便更好地观察图像。
因为光线是反射回来的,所以观察者在看到图像的时候,看起来就像是图像位于凸透镜的背面,而不是位于透镜的前面。
换句话说,平面镜使得观察者能够更方便地观察到放大的图像。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凸透镜的焦距。
焦距越小,放大倍数就越大。
当焦距很小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可以达到几倍甚至更高。
对于一般的放大镜来说,焦距通常在10-20厘米的范围内。
总之,镜子放大镜利用光的折射和反射特性,通过凸透镜和平面镜的组合,将原来小的物体图像放大,使观察者能够更方便地观察到物体的细节。
这种原理在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显微镜与放大镜有什么分别呢
显微镜与放大镜有什么分别呢?
显微镜和放大镜都是用来帮助人们观察到人眼观察分辨不到的图像的,从这一点说两者的使用目的是一样的,通常很多人知道放大镜,同时也喜欢将显微镜称为放大镜,其实两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析两者的区别到底有哪些呢?
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显微镜和放大镜起着相同的作用,就是将近距微小的物体成一放大的像,该像对人眼的张角远远大于人眼直接看该物体时的视角。
二者不同的是,放大镜的放大率不高,一般在8倍-15倍;而显微镜的视觉放大率却可以达到1000多倍。
放大镜组成结构较为简单,一般只是一组镜头(部分进口产品除外),本质是一次放大,倍数为固定的档位;而显微镜组成结构较为复杂,一般是两组镜头,本质是二次放大。
显微镜的二次放大原理是先利用一块焦距较短的镜头将微小的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即将物体横向放大若干倍,然后再利用一块放大镜(即显微镜中的目镜)去观察这个已被横向放大了的一次像。
因此,从这里我们也能理解出,显微镜中的核心部件为物镜,即第一次将物体放大的部件,这也直接的影响到显微镜的成像效果,因此小编再次提醒各位用户,如果需要增大放大倍数从而清晰观察图像的话,应该选择高倍的物镜比较适合,如物镜不变,选择高倍的目镜的话,则很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哦!。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全册复习教案新版沪科版,推荐文档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否定了地心说。
2、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3、经典力学的先驱者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6、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一、动与静机械运动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 大的有km,比m 小的有dm 、 cm 、mm 、μm nm.3 2 3 6 9换算关系:1km=10 m 1m=10dm=10 cm=10 mm=10 um=10 nm2、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 s 大的有 h、min。
比 s 小的有 ms、us。
3 3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 ms 1ms=10 us 。
3、用刻度尺测长度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1)使用前三认清:(2)正确使用方法③认清分度值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 km/h,换算关系 1m/s=3.6km/hs 4、公式:v= ts,变形公式 s=vt , t= v(1)匀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2019第五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说课稿精品教育.doc
《显微镜和望远镜》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该章所有教学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
因此显微镜和望远镜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的拓展,是利用两个透镜的组合看物体。
本节内容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没有具体要求。
学习本节知识对学生加深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开阔眼界,感受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都有益。
同时对创造学中的“组合法”有一个浅显认识,以提高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任教班级学生已学过透镜对光的作用及凸透镜成像规律,有了一定理解本节内容基础。
但由于学校教学器具的缺乏,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未能完成必要的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理解成像规律不深。
而本节的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原理又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些困难,对二次成像不是认识能理解好的。
为了克服本节学习障碍,能达到基本认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及成像原理的目的,初步认识“组合方法”的神奇效果,本节须突出实践性动手探究活动和“模型”制作来完成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及成像原理。
2.过程与方法:尝试应用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尝试用组合法学习及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知道显微镜和凸透镜基本结构及成像原理。
难点:利用组合透镜成像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采用探究式、启法式、讨论式和直观教学法。
(由一个小实验水凸透镜看字引出要放更大能否用两个透镜对物体放大两次呢?引出显微镜结构教学及成像原理学习。
由用一个凸透镜看远处物体,得到总是缩小像,能否再用一个透镜把这个缩小像放大呢?引出望远镜结构及成像教学。
)2.学法:小组合作探究,釆用模拟方法,发现方法,对比方法,训练方法形式学习。
(具体中让学生利用课堂小实验,通过简单手段,用简单的凸透镜作为基本元件,进行两块透镜的组合,自制模型显微镜和望远镜,来获得光学仪器成像的神奇效果,使学生通过体检和实践性的操作性学习活动来获得本节学习的基础。
显微镜基础知识
显微镜简史
在19世纪末期,由于在显微镜的制造上 产生了较为激烈的竞争及发展,制造成 本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黄铜作为一种 显微镜的制造材料已显得十分昂贵。用 黄铜制作的显微镜主体及其它零件需要 冗长的加工及抛光工期。为了降低成本 显微镜制商开始在显微镜的主体、载物 台及其它外露的非运动部件上采用喷漆 的工艺方式。
枕形畸变 桶形畸变
像差分类
色差
不同颜色的光线波 长不同,不同波长 的色光在通过透镜 时有不同的折射率, 所以不能在一个平 面上形成焦点
光学显微镜基础知识
像差分类
色差
光学显微镜基础知识
光学显微镜基础知识
显微镜的基本参数
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 N.A.): N.A.=nsin 分辨率(Resolving power): =0.61/N.A 工作距离(Working Distance, W.D.) 焦点深度(Depth of Focus) 总放大率(Magnification): 视场数(Filed Nember)及视场直径(Filed of view) 像场亮度(Image Brightness) 覆盖差(Coverslip)
右图所示为Olympus Provis AX70研究 显微镜。这种显微镜代表了目前最先进 的设计及工艺。它集合了多种照明(落 射及透射),多种观察方式(偏光,DIC, 荧光及相衬)的能力。它的摄影装置相当 完善,可执行点测光,自动曝光控制, 柔性的连续变倍,使取景更容易。Y形的 机架设计具备了很好的可操作性,稳定 性。光、机、电控制的完美结合,使得 操作起来十分容易,是现代先进显微镜的 代表.
通过目镜 总放大倍率=物镜倍率 X 目镜倍率
(如有中间变倍,再乘中间倍率) 照相时 总放大倍率=物镜倍率 X 照相目镜倍率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放大镜成像原理图
放大镜成像原理图放大镜的成像原理表面为曲面的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制成的光学透镜可以使物体放大成像,光路图如图1所示。
位于物方焦点F以内的物AB,其大小为y,它被放大镜成一大小为y'的虚像A'B'。
放大镜的放大率Γ=250/f' 式中250--明视距离,单位为mm f'--放大镜焦距,单位为mm 该放大率是指在250mm的距离内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像的视角同没有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视角的比值。
图1-02凸透镜放大原理(实象)注:f-焦距,F-焦点由图可知,当物体处于2F一F之间时,所成的像有放大作用,且越是靠近F点其放大倍率越高。
例:如图AB和CD是同样大小的物体在经凸透镜成像后,分别成像是A’B’和C’D’。
由于CD更靠近F点,所以像C’D’>A’B’但事实上操作起来,由于物体须在2F一F之间,所以距离放大镜较远。
且所成的像为倒立的,要用附加设备才能使之正立,不容易直接视像,但通过光屏能接受到,我们称其为实象。
所以手持放大镜不采用此种放大原理。
图1-03凸透镜放大镜原理(虚象)注:f-焦距,F-焦点当物体在F以内时,经过凸透镜的光线是发散的,不能另一侧会聚成像,如图1-03,AB不能在对侧成像。
但当人眼通过凸透镜看物体时,由于发散光线反方向会聚的原因,在物体的一侧,仍能看见该物体的像,也具有放大效果,正立的像,这种像不能用光屏接受到,我们称之为虚象,如图AB不能在对侧成像,但能在同侧成一个虚象A’B’.且当物体靠近F点,其两条发散线夹角越小,反方向会聚点越远越高,所成的虚象越大,由图可知,CD较AB更靠近F点,所成的像C’D’>A’B’利用凸透镜成虚象原理时。
物体只须在F 内,因而放大镜离物体较近,而且虚象是正立的,不用使用附加设备,能够很方便使用。
由此可知,放大镜采取的是凸透镜成虚象的原理。
放大镜的放大倍率只决定于物体与镜面的距离,当物体在F内时,越靠近F,其倍率越大。
透镜教案 《透镜》教案(优秀11篇)
透镜教案《透镜》教案(优秀11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如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11篇《透镜》教案,欢迎参考阅读。
《透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2.了解投影仪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3.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4.了解凸透镜形成实像和虚像的原因教学重难点:1、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2、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经过分析、综合得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过程学习指导一:照相机【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94页、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1.照相机的前面都有一个镜头,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
2.物体经过照相机形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小组讨论】1.请各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完成课本第94页“制作模型照相机”实验,如图所示。
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①通过模型照相机观察明亮窗外的景物,你会发现,半透明纸上的像是倒立(填“倒立”或“正立”)、缩小(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填“实”或“虚”)像。
②在观察景物时,是半透明纸朝向景物,还是凸透镜朝向景物?凸透镜③在观察景物时,为了得到较清晰的像,需要调节半透明纸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小吗?需要2.找一架照相机,把镜头盖取下,观察镜头部分,它可能是凸透镜;打开照相机后盖,调节快门,按下快门,并在照相机背面用一张白纸当作后盖,让镜头对着明亮的景物,你会在白纸上看到景物倒立的像。
【教师点拨】1.照相机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远些,像离凸透镜近些。
2.照相机的较重要结构是镜头、胶卷。
但快门、光圈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快门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时间,光圈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面积,二者共同作用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多少,进而控制胶卷上的像的清晰程度。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放大镜是一种简单的光学工具,通过它可以放大远处的物体,使其看起来更加清晰。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主要涉及到光的折射和成像规律。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光学现象。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放大镜的结构。
放大镜通常由一个凸透镜组成,其中凸面是朝向观察者的一面。
当光线穿过凸透镜时,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线会发生偏折,从而形成一个虚像。
这个虚像会出现在凸透镜的焦点附近,使得观察者可以看到一个放大后的物体。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可以用光线追迹法来解释。
当远处的物体发出光线,这些光线会经过凸透镜的折射,然后汇聚在焦点上,形成一个虚像。
这个虚像的位置取决于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以及凸透镜的焦距。
当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近时,虚像就会越远离凸透镜;反之,当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远时,虚像就会越靠近凸透镜。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还涉及到放大倍数的概念。
放大倍数是指虚像与实际物体的大小比值。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可以通过焦距和物体距离的比值来计算。
通常情况下,放大镜的焦距越小,放大倍数就越大;而物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越近,放大倍数也会越大。
除了放大倍数,放大镜的成像原理还与物体的清晰度有关。
当物体距离凸透镜的焦点位置时,虚像会变得更加清晰;而当物体远离焦点时,虚像就会变得模糊不清。
因此,在使用放大镜时,我们需要将物体放置在焦点附近,这样可以获得更加清晰的虚像。
总之,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涉及到光的折射和成像规律。
通过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以及如何获得清晰的虚像。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为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提供便利。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用字母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用字母放大镜是一种简单的透镜设备,由一个凸透镜组成,可放大观察物体。
其成像原理是通过使光线经由透镜聚焦,形成一个放大的实像。
以下是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的详细解释。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可以用以下符号表示:- F:透镜的焦点- f:透镜到物体的距离- f':透镜到像的距离- h:物体的高度- h':像的高度- d₀:物体到像的距离- i₀:像的放大率当物体放置在焦点F之外时,透镜将光线散射后使其会聚在焦点F上。
此时,光线经由透镜后变得更为平行,从而使人眼看到的物体形成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所形成的像是放大的、正立的,并且位于透镜两边。
对于放大镜,根据光学公式1/f = 1/d₀+ 1/d₀',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f' = f/(1- f/d₀),d₀> f,d₀' > 0当物体放置在焦点F外,离透镜的距离大于透镜的焦距时,透镜将光线折射后使其集中在焦点F上。
此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像的高度h'和像到透镜的距离d₀':h'/h = - d₀'/d₀= 1+i₀,i₀= h'/h = - d₀'/d₀可以看出,当物体放置在焦点F外时,像的高度h'将大于物体的高度h,这样就实现了对物体的放大。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等于1加上像的放大率。
通常情况下,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在2到3之间,但也可以通过调整物体与透镜的距离来改变放大倍数。
在放大镜中,物体放置的位置也会对成像产生影响。
当物体距离透镜较近时,放大倍数更高;当物体距离透镜较远时,放大倍数较低。
因此,调节物体和透镜的距离可以控制成像的放大倍数。
总结一下,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是通过使光线聚焦来放大观察物体。
当物体放在焦点F外时,透镜将光线折射使其会聚在焦点F上,形成一个放大的、正立的实像。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可以用光学公式来计算像的高度和像到透镜的距离,通过调节物体和透镜的距离可以改变放大倍数。
凸透镜放大原理
凸透镜放大原理
凸透镜放大原理是利用透镜的折射作用来放大被观察物体的影像。
一个凸透镜有两个面,其中一个面更为曲率较大,另一个面曲率较小。
当光线从空气中以不同介质的斜率进入凸透镜时,它们会发生折射并聚焦到凸透镜的焦点上。
当一个物体放置在凸透镜的焦点附近时,由于折射的作用,光线会聚焦形成放大的实像。
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可以根据公式计算:放大倍数= 视距/物距,其中视距是观察放大图像的距离,物距是物体与透镜的距离。
当物体和凸透镜的距离增加时,放大倍数会增大。
凸透镜放大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成像仪器,如放大镜和显微镜,用于放大微小物体的细节。
它还可以用于摄像机和望远镜中,用于观察远距离的物体。
凸透镜还可以用于眼镜,帮助近视或远视的人看清楚物体。
总的来说,凸透镜放大原理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折射和聚焦的现象来放大被观察物体的图像。
通过调整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和观察放大图像的距离,可以实现不同程度的放大效果。
放大镜的基本原理
放大镜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放大镜的作用,正确认识放大镜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依据放大镜使用的环境不同,可以将放大镜分为:带灯放大镜、折叠放大镜、阅读放大镜佩戴式放大镜、弹出式放大镜、圆形放大镜、方形放大镜、台式放大镜、高倍精密放大镜、鉴定放大镜等。
放大镜可以用来观察物体细微之处的仪器,是一种简单的目视光学仪器,属于一种焦距小于眼的明视距离的会聚透镜。
人之所以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可以形成一个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角。
如果视角变大,那么在眼中形成的像也会越大,就能准确看到物体的每一细微之处。
将物体移近眼睛,就能使人的视角加大,但由于人眼的调焦能力有一定的限制。
而利用放大镜,把物体放在眼睛前面,同时将物体放在放大镜的外面,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利用放大镜就能够达到放大视角的目的。
先认识几个概念:焦点,放大镜可以集中光线,如果光线与放大镜的主光轴平行,那么在经过放大镜后会集中于一点,这就是放大镜的焦点。
焦距,指的是焦点和光心的距离。
如果物体的位置不超过放大镜焦距,那么就会形成一个放大的虚像。
如果把物体放在放大镜的一倍焦距但不能超过二倍焦距时,就会看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如果物体距离放大镜二倍焦距以外时,就会看到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人们平时使用放大镜时,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不会超过一倍焦距,可以利用放大镜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同时移远放大镜的距离,看到的物体就会越大,但不能超过放大镜的一倍焦距。
将物体放在放大镜的焦点外部,那么在放大镜的另外一侧就会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同时实像也可以分为缩小、等大、放大三类。
如果物距不断减小,像距不断加大,那么得到的实像就会不断增大。
如果物体的位置在焦点当中,那么在放大镜的相同一侧就会形成一个放大的正立的虚像。
如果物距不断减小、像距不断减小,那么虚像也会不断减小。
在研究光学过程中,实际光线集中形成的像属于实像;光发生反射或折射后的光线集中形成的像属于虚像。
目镜和物镜成像原理
目镜和物镜成像原理
目镜和物镜的成像原理都涉及光的折射。
具体来说,显微镜的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当物体放置在载物台上时,它位于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通过物镜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过程类似于投影仪。
然后,这个实像位于目镜的焦点之内,通过目镜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这个过程类似于放大镜。
另一方面,照相机目镜的成像原理是物体透过目镜进入,形成实像,再由物镜放大形成虚像,最后再经过取景器,将虚像映射到观察者的眼睛上。
在这个过程中,物体透过目镜进入,透过反光棱镜反射到视差镜上形成实像,由物镜放大后,实像转化为虚像,最后由取景器辅助人眼观察虚像。
总结来说,目镜和物镜的成像原理都是基于光的折射,但它们在显微镜和照相机中的具体应用和成像过程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表面为曲面的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制成的光学透镜可
以使物体放大成像,光路图如图1所示。
位于物方焦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点F以内的物AB,其大小为y,它被放大镜成一大小为y'的虚像A'B'。
放大镜的放大率 Γ=250/f' 式中250--明视距离,单位为mm f'--放大镜焦距,单位为mm 该放大率是指在250mm的距离内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像的视角同没有放大镜观察
到的物体视角的比值。
1.画定一直尺
2.在直尺上画出点O,为光心,在O点画一凸透镜。
在凸透镜两侧标出一倍焦距点f、二倍焦距点2f。
3.分区,(如图),在凸透镜的左右两侧分成三区O──f 为一区,f──2f为二区,2f以外为三区。
4.规律:
物在无穷远时,聚焦点。
物三(区)像二(区)小实倒
物二(区)像三(区)倒大实
物一(区)像同侧正大虚
2F点是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
F点是成实像虚像的分界点。
在应用和记忆时我们采用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