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机会理论回顾与研究框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业机会理论回顾与研究框架分析
作者:杨武岐宋朝霞董腾云
来源:《商业时代》2010年第21期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研究通过回顾相关创业机会理论,对创业机会理论进行评述,对创业机会现有理论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了归类,并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基础,从创业者与创业环境互动的视角构建了创业机会研究框架,以期为创业机会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业机会理论回顾研究框架
创业机会相关理论回顾
根据Schumpeter的观点,企业家是在不确定、变化以及技术剧变阶段中“震动”经济平衡和扰乱经济平衡的创新者。
机会作为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而出现。
企业家不能发现机会,相反,他们能够利用技术变化、经济中出现的创新来创造机会。
Kirzner 强调创业敏感性和机会发现的理论,关注于了解某些个体如何基于人们在市场中的知识和信息缺陷而获得利润。
Kirzner 认为企业家通过在市场中扮演获利之人或价格调整者发现机会,在知识或信息不对称基础上获得资本。
Arasvathy认为机会就是利用现有资源去更好地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可能性。
这种观点假定:创业机会是客观存在的;识别机会的信息是完备的,并在个体间随机分布;在系统化获取信息的能力上创业者不存在多样性,并非只有特定的创业者才能识别机会;开发机会的资源已经存在,机会的利用和开发只是通过稀缺资源的合理分配。
Shane等人认为机会是客观存在的;信息是完备的,但并非随机分布,信息不对称是发现机会的关键;创业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其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Hayek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创业者能否把握创业机会取决于创业者相关的四种个人特性,包括:警觉性、风险感知、已有的知识和社会网络。
现有创业机会理论评述
(一)存在的共识
1.创业机会研究的主线。
无论创业机会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构造的;无论信息是完备的,还是不对称的;无论创业者的个体是否存在差异,创业机会研究观点都认同创业机会是创业研究的核心要素,创业研究应该以“机会”为线索展开。
2.创业机会的潜在性。
Kirzner(1979)认为创业机会是一系列的市场不完全;Ardichvili(2003)等认为,从获取预期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机会事实上意味着创业者探寻到的潜在价值等等。
创业机会并不是一种现实的、明确的、具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创业机会的潜在性决定了创业机会的风险性。
创业机会从潜在的需求变成现实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也是创业主体不断规避风险,创造价值的过程。
因此,创业机会需要结合创业者和创业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以减少创业风险。
3.创业机会的过程观。
不同的创业机会观点基本上都认为创业是一个过程。
Schumpeter认为创业机会作为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而出现。
企业家不能发现机会,相反,他们能够利用技术变化、经济中出现的创新来创造机会,机会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其中企业家的个体特质,在机会创造过程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4.创业机会与其他创业要素的关联性。
尽管研究思路存在差别,但研究者都普遍认为,创业机会是创业的一个要素,但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创业其他要素相联系而存在的,创业是影响创业的各种要素动态交互的作用过程。
如前所述,存在思路认为创业机会必须和创业主体及市场环境相匹配;结构思路认为创业机会必须和创业主体、社会网络相匹配;构造思路认为创业机会必须和创业者、创业环境相匹配。
(二)存在的争议
1.什么是创业机会。
此争议主要体现在:创业机会本质上是一种需求还是满足需求的方式。
创业机会本质上是一种需求的创业机会观点,认为创业机会是客观存在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顾客潜在的需求。
而这种潜在的需求是一种客观存在。
2.创业机会来源。
此争议体现在创业机会是否客观存在,即创业机会是客观存在于外部环境之中还是存在于创业主体的构念中。
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机会是独立于个体意识之外,客观存在于外部环境之中;另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机会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是由主动型创业者创造出来的。
3.为什么存在创业机会。
此争议体现在:创业机会存在的原因是市场的均衡还是非均衡状态。
第一种观点认为市场之所以会存在创业机会,是因为现实市场经常处在非均衡状态,这为创业机会的存在提供了客观基础。
第二种观点强调创业机会是被创造或者建构的。
因为市场较难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所以存在许多创业机会。
4.如何发掘创业机会。
此争议体现在创业机会是一个识别过程还是一个构造过程。
一种观点认为创业机会发掘过程就是创业机会识别过程;另一种观点认为,创业机会发掘过程就是创业机会的创造过程。
5.创业个体是否存在差异性,认知机会的信息是否完备及如何分布。
此争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个体是否存在差异性;如果存在差异性,是个体特质的差异还是个体认识的差异。
关于认知机会的信息是否完备及如何分布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认知机会的信息是否完备;认知机会的信息是如何分布的,即信息是随机分布的还是非随机分布的。
创业机会研究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论。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创业史。
因此,创业是认识的主体与认识的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实践发生作用的。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使得创业也具有阶段性。
早期的研究者受认知能力限制和实践水平的限制对创业活动的认知能力有限,不能正确认识其内在规律。
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提升和实践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创业活动的内在规律,开始关注创业者的行为特征。
因此,依据认识论的发展过程,创业研究理论可以分为特质学派和行为过程学派。
创业特质学派认为创业是少数人的特质,是先天的,只有具备某些特质的人才能创业成功,符合唯心主义认识论特征;创业行为与过程学派认为创业是有内在规律的、是可以认识的,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特征。
基于创业者与创业环境互动的创业机会研究框架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研究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其他诸如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及系统理论、资源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认知理论、信息论等理论都是创业机会研究的理论基础或参照系。
(二)研究视角
基于机会、资源、网络、创业者等单一要素视角的创业研究没有很好的解决创业机会的起源、本质、内在的过程和规律等问题。
本文从创业者与创业环境交互(要素交互)的视角着手,试图在揭示和认识创业机会的起源、本质、内在机理、过程、规律以及创业机会与其他创业要素内在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等方面有所突破。
在实践上,可以通过认识创业环境,完善创业环境,激发更多的创业机会,使得创业者更容易识别、开发和利用创业机会。
通过创业教育让创业者学习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巧,了解创业的流程,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从而减少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研究模型
创业机会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为了便于认识、解释和研究创业机会(或活动),文章把这一过程(或系统)看作是一个有序的系统化过程,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发现、识别、评价和开发利用等几个要素(阶段或环节)。
创业机会过程是在创业者和创业环境二者交互的环境下进行的。
创业机会过程是主体(创业者)与特定的环境(创业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从而不断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过程,是一个有限理性的、非线性的、反复修正的实际过程;对创业者而言,是以创业为客体,以信息等为中介对机会的“反复与无限”的认识过程,不同的阶段(环节)有不同的认识过程(路径)和结果;是一个动态概念,其中蕴涵了“原本模糊、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明确起来”的意义,或者说一个从开始时未成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成熟的过程。
机会的发现,是创业者原有信息(或信息存量)与环境中产生的机会相关信息交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创业者的认识结果往往表现为一种商业念头、想法,或者称之为创意。
文中所指的识别是狭义的识别,是从若干的创意(商业想法或念头)中挑选(或鉴别)出潜在(可能)的创业机会,或者就单一的创意从有无需求和满足特定需求的方式两方面来进行识别,其结果往往形成一个商业概念。
伴随评价的深入,这一商业概念更为成熟,逐渐演变成一种商业模式。
创业机会的开发利用是创业者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根据机会的类型、特征以及所能控制的资源和能力等要素,参照(采用)相关的理论,做出“相机决策”,选择合适的机会开发模式,进而实现机会利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蔡莉,费宇鹏,朱秀梅.基于流程视角的创业研究框架构建[J].管科科学报,2006,9(1)
2.张玉利.企业家型企业的创业与快速成长[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李乾文,张玉利.外国学者论我国创业活动的特征与创业研究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7)
4.张玉利,陈寒松,李乾文.创业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差异与融合[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