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愁"为例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情感隐喻
古诗词中“愁”例说
古诗词中“愁”例说“愁”是一种感情思维,在古人笔下,一入诗一入词,就变得仪态万方,熠熠生辉起来。
它有重量、有数量、有长度;它如山、如海也如一江春水;它似烟草、似柳絮,也似绵绵细雨。
那忧愁、闲愁,哀愁在古人的笔下都具体化、形象化了。
愁是有重量的。
杜甫的“忧端齐终南,?苟床豢啥蕖保ā蹲跃└胺钕认赜交澄灏僮帧罚?,短短十个字,将无比沉重的愁端出来,压在谁的心上,都如磬石,不可移动一分一毫。
想想在世上有多少失业之徒,久役不归的兵士,那些武行脚色都已扎扮好了,只等上场锣响,便要真杀真砍,大乱之来已迫在眉睫,自然愁从中来不可断绝,与终南山齐高,与大海接其混茫。
唐代另一位大诗人赵嘏,也极言愁重。
其诗曰:“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半多。
”愁已如山,重重叠叠、绵亘心中,还能是闲愁吗?易安居士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更堪称桂冠。
一个弱女子,倘若不是亡国破家,丧夫寡居,而又背井离乡,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焉能有此等让船也难以承载的忧愁,这种垂直方向的立体愁,用移觉传达出愁思的凝重。
愁是有长度的。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这两句诗“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晏殊在《玉楼春》中云:“多情不似无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这里作者向人们描绘出一个哀愁百流的女子形象。
心上人远去,归期不定,叹之多情,恨之无情。
一寸的柔情,思念间又分成千丝万缕,全将他想念,全因他牵挂。
这样的诗句更蕴藏了密密层层的情,还有无尽的思,无边的愁。
让人觉得“愁比海深,比水长”,诗句的含意也更深邃,更悠远。
李煜(南唐李后主)由封建帝王变为阶下囚,终日以泪洗面,雕栏玉砌依旧,物是人非朱颜改,愁肠万种。
他在《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摘要: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古代的文人墨客们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咏愁叹怨之情。
这些文坛前辈们或以实物喻愁,或借愁绪凭空发愁,他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
文人墨客们之所以多愁善感,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无非有三,或因个人情绪使然,或因自然环境影响,或受社会背景所致。
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各位文人愁绪的不同表达方式,并结合具体诗词句子分析了愁绪产生的具体原因,最后部分提出了这些文学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借鉴意义,并指出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关键词:唐诗宋词愁绪个人情愫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在中国古诗词中, “愁”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
不知是古代文人大都多愁善感, 还是多愁善感之人才进行文学创作,中国古诗词中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多如繁星。
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 出自北门, 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再到南北朝时期的:自挂东南枝(《孔雀东南飞》),再到愁情几乎成泛滥之势的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到近现代诗歌,反映愁绪之情的文学作品可信手拈来。
由此可见, 文人墨客咏愁叹怨之情由来已久。
“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绪,要将其表达出来、表达清楚实属不易,因为它不能感知: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既听不到又闻不了;既没有具体形状,又没有相应重量;既没有颜色,又没有味道。
但在古诗词中,先前的文人们用心可谓独具,其表达可谓妙笔生花,古代文人墨客或通过“水”、船”、“月”等实物喻愁,或通过自己的愁绪凭空表达愁绪之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把“愁”进行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能够直观的理解所要表达的愁绪,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形容“愁”的名句。
一.古诗词愁绪的表现形式(一)以实物寓愁“水”“月”、“雨”、“船”等实物在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稳居前列,似乎中国古人都有看水兴叹、驭船载愁、望月思愁得习惯。
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即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它形象地将愁进行了量化,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像江水一样连绵不绝、无穷无尽的愁思。
李清照词中情感隐喻的认知——以愁情为例
・
7 2・
p r e s s i t . L i Q i n g z h a o ’S c i —p o e m s a r e m u c h c o n s t r u c t e d w i h t e m o i t o n a l me t a p h o r s ,w h i c h a r e s t r o n g s u p p o r t i n g
程序 和特征 。 二 、情感 隐喻
,
其中宋代 的婉 约词以抒发女性清新柔美 ,缠
绵惋恻之情而 自成一 派。作为婉约词派之宗 ,李 清照的词作更是 清新 婉转 。情思 曲折真切。其 中
尤 以表达 伤 时 感 事 ,抚 今 忆 昔 。孤 独 相 思 的愁 苦 悲凉 之情 最 具 艺 术 特 色 。然 而作 为本 是 无 声 无 色 无 形 无臭 存 在 的 的愁 苦 之情 ,其 表 达 的难 度 可 想
浅析中国古诗中的愁情
下, 断肠人在天涯。” “ 抽刀 断水水更 流 , 举 杯消 愁 愁更 愁” , “ 花红 易衰似郎意 , 水 流 无 限似侬愁 ” , “ 水” 在 中国古代诗 歌 里 和绵 绵 的愁 丝连 在一起 , 多 传达 人生苦短 、命 运无 常的感伤
与哀 愁 。
古 诗 中 表 愁 情 的 意 象 还 有 很 多, 在这里不一一列举。现代高 中 生 应 在课下 多 读古 典 文学作 品 ,
芭蕉 、 草木 、 梧桐 ) 自然 界 的 花 草 树 木 在 岁 月 中 生长调 零 , 诗人遇见 了它们 , 就自 然的将 它们 同人类 的种种 境遇 联 Nhomakorabea在一起 。
《 诗经. 小雅. 采 薇》 中一 句“ 昔 我往矣 , 杨柳 依依 。今 我来思 , 雨 雪霏霏 ” , 杨柳依 依之态 和惜别 的 依 依之情 融合在一 起 ,表 达 了诗
在我 国古典 诗词 中很多 意象
都 被 赋 予 了特 定 的含 义 ,理 解 这 些 传 统 意 象 对 于 鉴 赏 古 诗 词 有 很 大 的帮助 。在 这里笔 者总结 了高 中 语 文 课 本 中 常 见 的 几 类 表 达 “ 愁” 的意 象 做 简要 解 析 : 表愁情 的植物类意象 ( 柳、
关键 词 :诗 歌 鉴 赏 意 象 愁 情 袍 ?银 子 笙 调 , 心 字 香 烧 。流 光 容 易把人抛 , 红 了樱 桃 , 绿 了芭 蕉 。” 梧 桐 ,在 中 国古 典 诗 词 中是 表 现 愁 情 最 多 的 意 象 ,表 现 一 种 凄 苦之音。自居易《 长恨歌》 中“ 春 风 桃李 花 开 日 ,秋 雨 梧 桐 叶 落
一
.
时 。” 李煜 的《 相见 欢》 中“ 寂寞梧 桐, 深 院锁 清秋 。 ” 温 庭 筠《 更 漏 子》 “ 梧 桐树 , 三更雨 , 不道 离情正 苦 ,一 叶叶 ,一声声 ,空 阶滴到
道不尽,许多愁——浅析古代诗歌如何写“愁”
道不尽,许多愁——浅析古代诗歌如何写“愁”道不尽,许多愁——浅析古代诗歌如何写“愁”愁,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闻不了;既无形体,又无重量;既无颜色,又无味道,要把它写出,实非易事。
可诗人笔下的愁,却写得妙趣横生,形象可感,生动具体。
那么,“愁”在诗人的笔下是如何写的?1、以夕阳(黄昏)烘托愁在《诗经·君子于役》中,思妇在日落黄昏之时,看到归圈的牛羊和归巢的鸡,想到在外服役的丈夫。
夕阳(黄昏)意象就多被诗人采用,以抒游子思妇的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
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以上都借夕阳来映衬、烘托、渲染游子思妇相思却不得相见的伤痛愁情。
2、以秋烘托愁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肃杀,突显悲凉的气氛。
所以,古典诗词中就有了“悲秋情怀”,诗人常借满目苍凉的秋色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抒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诗人感到了无限的自然对有限的人生的压迫,顿生人生迟暮之感,从而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
《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漂泊的生命竟然是如此的悲壮而沉重。
《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有一种难言的伤痛。
《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秋日的意象诉说离情。
3. 以酒抒写愁酒能麻醉神经,能忘记暂时痛苦与挫折。
诗人常常借酒销愁、借酒抒怀。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的诗句表达了壮志难酬的苦闷。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借酒表达深厚的惜别之情。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借酒将故国之思,羁旅之愁,丧夫之痛,写得凄苦感人。
4.以流水、大海比喻愁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古不变。
人的愁情如绵远无比的流水汩汩滔滔,更如深遂无尽的大海不可估量。
“愁”之妙喻
“愁”之妙喻“愁”之妙喻我们说“愁”是极难把握,极难触摸到的一种情绪,但在一些“大家”笔下,往往用比喻来形容,使审美意象物化形态具有可感性特点,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供欣赏的对象,却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愁”是一种感情思维,在古人笔下,一入诗一入词,就变得仪态万方,熠熠生辉起来。
它有重量、有数量、有长度;它如山、如海也如一江春水;它似烟草、似柳絮,也似绵绵细雨。
那忧愁、闲愁,哀愁在古人的笔下都具体化、形象化了。
愁是有重量的。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赵嘏的“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使得抽象的“愁”具体化,“愁”有了长度,有了体积。
这种比喻到了南唐李后主手里,又有翻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不但有长度,而且有动态,不可见的“愁”,成为流不尽,淌不完的滔滔江水。
这个比喻所引起的读者的联想,比“白发三十丈”更广、更深、更远。
秦观的“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从以山喻恨,以水喻愁,改用重重叠叠的书信砌成愁恨,极为罕见。
词人身羁郴州,回乡无望,尽管鱼雁频通,亦不过借抒离愁别恨而己。
因此书信越多,恨也堆积得越高。
用无数的“梅花”和“尺素”堆砌成的恨,就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令人可感、可见,甚至可以触摸得到。
更妙的是贺方回言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他笔下的“愁”,简直是铺天盖地,弥漫无际,有声响、有色彩,能飞会长,这又是一个创新。
李清照笔下的“愁”也别有一番情趣:“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竟会有重量,竟把“愁”搬上了船。
到了金代董解元,把“愁”从船上移到马背上,怕马儿“驮也驮不动。
”王实甫又把“愁”从马背上移到车子上,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像这样具体可感的形象的出现,会使人“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感觉到人物心灵上难以承受的重压。
“愁”能用船载马驮车装,喻得新,喻得妙,有创新,构成情景兼备,情也入景,景也传情的意境。
古代诗词中“愁”的意象妙用,古人把愁写绝了
古代诗词中“愁”的意象妙用,古人把愁写绝了“愁”是一种萦绕在人类情感中挥之不去的情愫,有离别之愁、有相思之愁、有孤独之愁、有悲愤之愁、有幽怨之愁、有失意之愁、有惜时之愁、有悲秋之愁、有无端之愁、有报国无门之愁、有壮志难酬之愁……在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和反映愁绪的作品。
作者有的以实物喻愁,有的借愁发无缘由之愁,他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愁之长、愁之密、愁之重。
在文人墨客笔下,愁是有颜色的、有味道的、有长度的、有重量的、有生命的……敏感的文人一般多愁善感,“愁”就是他们抒发情感的一种别致的语言形式。
文人墨客写愁咏愁自古有之,由来已久,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慷慨忧愤的诗风,再到愁情泛滥的唐诗宋词元曲,反映愁绪的文学作品一直延续,多如繁星。
凡是吟诵古诗词的,写愁的诗句可以信手拈来。
孤舟“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绪,要将其描述清楚、精准表达,实属不易,因为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既听不到又闻不见;既没有形状,又没有重量;既没有颜色,又没有味道。
可在古人的巧思妙想和妙笔生花的描述下,愁绪被活灵活现表达了出来。
古代文人墨客通过“水”、“雨”、“丝”、“发”、“船”、“月”等实物喻愁,发挥各自奇特的想象,将愁赋予新的特质,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手法,把“愁”进行了具体化、形象化描述,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愁绪,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写“愁”的名句。
宋词有以山喻愁的。
如,杜少陵:“忧端如山来,澒洞不可掇。
”赵嘏:“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
”愁很沉重,像山一样压来,让人透不过气来,难以喘息,无法摆脱,极言愁的程度之重。
在李清照的笔下,使无形的愁有了重量。
她的《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把抽象的愁具体物化,愁可以载在船上,但愁太过沉重,只恐船都载不动。
愁的悲凉与沉重活灵活现。
有以水喻愁的。
如,刘禹锡:“水流无限似侬愁”;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浅析宋词的别样“愁”情
浅析宋词的别样“愁”情情感之于词,就如生命之于躯壳,其美学意蕴非常丰富。
而“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绪体验,更是受到了广大词人的青睐,可以说“愁”情悠悠,思接千载。
在宋代,万紫千红的色彩在词人眼中似乎只有一种,那就是灰色;千变万化的情绪似乎也只剩下一种,那就是愁思。
郑振铎先生说:“他们不能诉之于诗古文的情绪,他们不能抛却了的幽怀愁绪,他们不欲流露而又压抑不住的恋感情丝,总之,即他们的一切心情,凡不能写在诗古文辞之上者,无不一泄之于词。
所以词在当时是文人学士所最喜爱的一种文体”。
宋词为何如此丰盛哀怨呢?由于宋是一个软弱的朝代,又由于词的诗化,再加上社会的动荡不安,使有志之士空发其志士之悲。
此外,中国文化存在着多悲多愁、思虑深重的忧患意识,作为中国文化之一的宋词势必受这种意识的影响。
苏轼曾说过:“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由此,宋产生了大量的愁情词。
但因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愁的文化内涵又不尽相同。
一、别样愁情(一)孤寂春闺之愁孤寂是一声轻叹,是内心无奈时发出的感喟;孤寂是一种等待,是希望渺茫时寂寞的守候;孤寂是一种思念,是有情人天各一方时的牵挂。
孤寂是一壶醇酒,喝它的人,能品出不同味道;孤寂是一粒种子,它长出不同的植物,开出不同的花。
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以销魂点伤神,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结出一个“瘦”字,整句未有一愁字,可愁却充溢于其间。
冯延巳《蝶恋花》出行的郎君如同飘忽的云,谁知道飞到了何处。
伤心倚楼,泪眼朦胧,不禁黯然心伤:“泪眼倚楼频独语。
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撩乱春愁如柳絮。
依依梦里无寻处”。
钱惟演《木兰花》“情怀渐变成衰晚,鸳镜朱颜惊暗换。
昔年昔年多厌芳樽,今日芳樽恐觉浅。
”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都在描绘高楼独倚,征人未归,朱颜暗换的无奈、惆怅与孤寂。
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古典诗词中的愁
古典诗词中的愁古典诗词中的愁愁,本是人事间,特别是离乱时代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
由于社会生活的重大变故和相应的个人理想的破灭,往往造成一种压抑、苦闷、悲观的心理。
而这种心理在当时社会不可能通过政治或历史的理论形式作正面阐发,只能通过诗歌等艺术形式加以表现。
中国古典诗歌有“以悲为美”和“以愁为工”的悠久传统。
在古典诗词中留下了众多抒写作者愁怀为主题的作品。
羁于个人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生活,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唐代诗人李白被权贵排挤后,过着凄然的漫游生活,积怨日益深沉,于是发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感叹。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以“白发三千丈”这个虚拟懂得长度形容自己的悲苦、忧愁生活的深重。
而男唐李后主在经历了亡国破家的残酷现实后,在囚犯般的屈辱生活中,不禁倾泻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限愁怀,把绵绵哀愁呈诸笔端。
在他的另一首词《相间欢》中,则将千缕万绪的愁思比成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使人雨”,把那种“闲愁”的深度,借江南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烟草”、“风絮”、“梅子黄时雨”巧妙地表达出来。
古代诗词中的写“愁”艺术一、把“愁”写得有长度李白在《秋浦歌》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内心愁绪的深重。
二、把“愁”写得有重量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道:“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她用“舟轻”载不动自己的愁苦来表现愁之多,使抽象的“愁”变成了有重量的东西。
三、把“愁”写得有形态南唐李后主则使“愁”的形态表现得更为直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愁思像一团乱麻。
四、把“愁”写得有数量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里以“一江水”喻“愁”,又在“东流水”的基础上衬以“春”字,写出了愁思如江水般汪洋恣肆,又如春水般长流不断。
五、把“愁”写得有变化运动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
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其中,愁绪表达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手法,它通过对人生的烦恼和忧伤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共鸣。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古代诗歌中愁绪表达的方式和魅力。
在古代诗歌中,愁绪表达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体现。
在《静夜思》中,李白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篇,将夜晚的寂静与明月的光辉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孤独而忧伤的感觉。
这种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刻画更加生动而真实地表达出来,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愁绪。
除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外,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还常常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展现。
在《白发悲》中,纳兰性德以“白发愁看白封书,月照平湖霞满楼”描绘了一个老年人对世事的忧伤和无奈。
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诗人成功地将自己的愁绪传达给了读者,引起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此外,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还常常通过对感情的描绘来展现。
在《登鹳雀楼》中,王之涣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表达对离别的惋惜之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感情的表述和描绘,将自己的愁绪与读者紧密相连,使读者不禁感到一种心痛的感觉。
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
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描绘了一个官员离别京城赴任的场景,表达了对职责和人生的烦恼和忧虑。
诗人通过对人生之旅的反思和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点出了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痛苦和困惑。
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是中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花。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表达,展现出人们在面对苦难和困境时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和感情的描绘和刻画,诗人成功地传达出了他们的愁绪和忧伤。
在读古代诗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也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慰藉。
总之,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手法,它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和感情的描绘和刻画,生动地呈现了诗人们内心的愁绪和忧伤。
古代诗词中写“愁”的具体内容分析
思乡之愁
01
思乡之愁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 的思念和眷恋,常常通过描绘家 乡的美景、风土人情等来抒发情 感。
02
诗人们常常在漂泊异乡时,因为 种种原因无法回到家乡,心中的 思乡之情便愈发浓烈,成为了他 们诗词中的重要主题。
忧国忧民之愁
忧国忧民之愁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 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注和担忧,常常 涉及到社会矛盾、战争、民生疾苦等 方面。
比喻与象征
利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通过象征手法暗示内心的忧愁,如“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 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对比与反衬
利用对比手法突出内心的忧愁,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通过反衬手法强调内心的痛苦,如“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02
跨时代比较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特定时期的诗词,未来可以尝试对不同时期
的诗词进行比较,以揭示“愁”的情感在不同时代的变化。
03
国际化视角
目前对古代诗词中“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未来可以尝试从国际
化的视角进行研究,以揭示中国诗词在表达“愁”的情感方面的独特性
和普遍性。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4
古代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
月亮
月亮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用来 象征离别、思念和孤独,成为 表达“愁”绪的常见意象。
诗人通过月亮来寄托对家乡、 亲人的思念之情,月亮的阴晴 圆缺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生的 离合悲欢。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月亮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 情。
情感表达
通过意象、比喻、象征等手法, 古代诗词中的“愁”情感表达含 蓄而深沉,往往能够引发读者的 共鸣和思考。
愁字入诗抒无限情怀_析论中国古典诗词中以愁寄情的审美意象
第24卷 第2期Vol .24 No .2 中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Z HONGZHOU UN I V ERSI TY 2007年4月Ap r .2007 愁字入诗抒无限情怀———析论中国古典诗词中以愁寄情的审美意象陈培礼(中州大学图书馆,郑州450044)收稿日期:2006-10-02作者简介:陈培礼(1949—),男,河南省荥阳市人,中州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摘 要:在以悲愁为美的审美心态和悲情文化观照之下的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直接以愁字入诗的篇什就多不胜数。
本文从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章入手,分析、论述古人如何以同一个愁字抒发不同的情怀,表达不同的人生体验,以及为其不同的愁思所营造的缤纷斑斓之意象、因其不同的愁情所流露的纷披陆离之意绪,从而试图探寻,这种“同而不同”的创作方法所达到的人性与存在的深度,及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愁字;情怀;审美意象中图分类号:I 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07)02-0052-04 中华民族自商周以降,便是一个深具忧患意识的民族,其愁情忧思之吟唱,早在《诗经》中已经滥觞。
春秋之后,尤其是汉魏六朝以来,诗词创作中逐步形成以悲愁为美的审美心态和悲情文化,其中直接以愁字入诗的篇什就多不胜数。
本文试图从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章入手,分析、论述古人如何以同一个愁字抒发不同的情怀,表达不同的人生体验,以及为其不同的愁思所营造的缤纷斑斓之意象,因其不同的愁情所流露的纷披陆离的意绪。
从中可以看出,古典诗人“同而不同”的创作方法所达到的人性和存在的深度,直至今天仍对当代文学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借鉴意义。
一、抒写人之情性的深邃幽冥之境中国古代文化天人合一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天人感应”思想,其显著的表现,即“情以物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这种“情以物迁”的情况之一,便是人因自然而起的心理和感情上的变化、反映,或者说自然景物在特定情境下成了诗人抒遣内心情愫的触媒。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1000字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其词作品多以艳丽、愁苦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各种磨难、困顿和悲伤。
在她的词作中,愁情是一种非常突出的主题,其深刻地表现出了李清照对于爱情、生活和美好事物的无尽眷恋和追求。
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无尽憧憬。
她的词常常反映出她对于传统封建社会的不满和疑惑,特别是对于女性地位和自由的思考和探讨。
同时,在她的词中,爱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表达了她对于真挚、纯粹的情感的不断追求和渴望。
正因为如此,她的词中充满了愁情,而这种愁情的表现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感人至深。
其次,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她的词作品中,爱情被渲染成一种非常美好、无尽的情感,因此愁情也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美好的色彩。
她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把爱情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艺术氛围。
这种追求美好的情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优美和完美的不懈追求,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最后,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于自己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她的词作品充满了对于爱情的感悟和思考,因此也可以理解成她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
在她的词作品中,愁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真挚、纯粹的情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她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这种情感渗透到每一行词中,表现出了她对于生命和自身价值的重视和认同,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打动人心。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作品中愁情的体现是非常突出的,他所表现的情感深刻、真挚,表现出了她对于美好、生命和自己价值的追求和认同。
她的词作品令人感动、真挚,对人们的情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以"愁"为例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情感隐喻
48以“愁”为例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情感隐喻张 鹏 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摘要: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本文的主旨意在运用情感隐喻实现的普遍方式即认知语言学上的“相似性”原理以及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模式与认知语境来归纳解析以“愁”为对象的的古典诗词中情感隐喻概况和运作方式。
另一方面,又采用情感隐喻实现的特殊方式即范畴理论和意象图示理论来解读带有特殊意象的诗词。
关键词:抒情诗词; 情感隐喻;“愁” 一、情感隐喻的界定及在古典诗词中的分类自莱考夫和约翰逊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面世以来,情感隐喻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走进人们的研究视野。
作为人类经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为了形象地描述和理解人类的抽象情感,人们经常将其具体化、范畴化,即隐喻化,这就形成了情感隐喻。
古老的中国诗人在传递情感抒发志向时常常以非常形象的某一物状来代替内心丰富的感情活动。
以下是本人摘取的诗词中以“愁”为对象的情感隐喻分类。
(一)愁是丝、线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丝,线有着不容易被疏理的特点,尤其是当一大团丝线乱蓬蓬地缠在一起时更是给人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而一个人烦恼忧愁的时候,心中焦虑,心理感受与面对实体物质的亲身体会形成了具有相似特征的一对组合。
(二)愁是水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水具有连绵不断,浩浩荡荡地特点。
它的绵延性,日夜流淌的永不止息性正恰好对应了“愁”的无休无止。
(三)愁是云马萧萧,人去去。
陇云愁。
(孙光宪《酒泉子》云是大千世界中变化不定的物质之一。
人的情绪的多变性与云的这一特点非常相似。
(四)愁是花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丁香集群开放,外部形状结点密集。
现代汉语中有一个动宾搭配的词组“解开心结”用的也是相同的隐喻。
(五)愁是柳絮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宋词中咏“愁”的隐喻解读
悲痛:侧重于人 的极度悲伤和痛苦 ,常是 由重大不幸所引
的 ,它 是 人 们 认 识 世 界 的重 要 认 知 工 具 和 思 维 方 式 。
起 ,语 义程 度 比 “悲 伤 ”、“悲哀 ”重 。
“愁”作为人们的一种心理感受,感觉很抽 象,但是 “愁”其 实拥有具体 的表现对 象和内容。“愁”在宋词 中所涵盖的范围
愁 :忧 伤 的 情绪 ,或 苦 闷 忧 伤 的 心 情 。 悲 伤 :侧 重 于伤 心难 过 ;语 义 较轻 ,多 用 于 形 容 人 的 心情 。
缺 少 的 认 知 工 具 隐 喻被 定义 为通 过 一 种 事 物 来 理 解 另 一 种 事
悲哀 :侧重 于内心的哀愁 ;语义较重。
物 的 手 段 。”(束 定 芳 ,汤 本 庆 ,2002:1)。隐喻 的实 质 其 实 是 认 知
— l引言
了这 些 词 的细 微 之 处 。
隐喻历史悠久 ,其最早 出现在亚里士多德时期。传 统上,
悲 :伤 心 、怜 悯 。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 ,更是 一种语言现象 。1980年《我们赖 以
忧 :愁闷;使人忧愁的事;发愁 。
生存的隐喻》出版 ,其标 志着 隐喻迈入认知语 言学 的领域 。之 后 ,“隐 喻 更 是 明确 地 被 认 为 是人 类 用 来 组 织 其 概 念 系 统 不 可
love”,’'joy”and”anger”are foreign scholars who only study emotions and emotions,but st udies of”worry”,’。defamation”and
”sadness”are less covered by foreign scholars However,”mela n choly”is often used by a n cient Chinese poets to express emo- tions because it contains rich connotations.The words”melancholy”and metaphors cont aining”mela n choly”are of ten found in Song words.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 alyze the metaphor ical connotation mea n ing of”melancholy”in Song C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m etaphor. Keywords metaphor;Song Ci;melancholy
古典诗词中愁情之浅见
古典诗词中愁情之浅见作者:金玉新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1期摘要:纵观古典诗词 ,有许多描写愁怨的名篇佳作,其中所写的愁多种多样,鲜明形象,情感细腻真挚,读来令人心驰神往,感人肺腑,打动了无数的读者。
关键词:古典诗词愁情的类别意象技巧【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1-0197-1常说“诗人不幸诗歌幸!”又言“悲愤出诗人”,纵观我国历代诗人、词人的作品,也着实发现不少是在抒发哀愁之气,发泄郁闷之怨。
他们或者借景抒情,或者直抒胸臆,尽吐胸中块垒。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愁成了其中心内容。
愁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主要指的是人们郁结于心头的忧郁烦闷,作为人的一种情感,它丰富了我们多彩的精神世界,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它便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情感。
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我们可以信手拈来一些咏“愁”的诗行:“出自北门,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大夫跋涉,我心则忧”(《鄘风•载驰》),“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可见,诗人咏愁由来已久。
诗词中愁情的产生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观外物作用于人的情感,由于美的丧失,引发人们的感伤遗憾愁情,如文人伤春之作—“飞红万点愁如海”“ 翠减红衰愁煞人”等。
二是作家生活的社会环境,由于周围的人或事不能满足其内心情感,由此引发内心的愁情。
诗词中愁情的内容是非常宽泛的,有闺怨情愁,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梦江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的《代赠》);有亡国之愁,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古诗词喻愁琐谈
古诗词喻愁琐谈愁,是人类情感中一种常见而复杂的情绪。
在古诗词的世界里,诗人们以其独特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愁绪化作了种种生动而深刻的意象,让愁变得可感可触,可品可思。
愁绪如绵绵不绝的江水。
李煜曾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滔滔不绝的江水,恰如他心中无尽的忧愁,滚滚而来,永不停息。
江水奔腾不息,愁绪也延绵不断,这一比喻将抽象的愁具象化,让人仿佛能看到那汹涌澎湃的愁之洪流,冲击着诗人的心灵。
愁又似沉重的千钧之石。
李清照低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愁竟如此沉重,小小的舴艋舟都难以承载。
通过这一独特的想象,她把愁的分量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她内心深处无法排遣的苦闷与压抑。
在古诗词中,愁还常常被比作迷蒙的烟雾。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以飞花和细雨来喻梦与愁,那无边无际、丝丝缕缕的细雨,就像他心中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如烟如雾,缭绕心头。
这种比喻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凄迷的氛围,使读者也不禁沉浸在那淡淡的哀愁之中。
古诗词里的愁,有时也会幻化成深秋的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笔下的梧桐,在细雨的敲打下,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仿佛是她心中愁苦的诉说。
梧桐的孤独、凄凉,与诗人的愁情相互映衬,更增添了几分哀伤。
除了这些具体的事物,愁也能通过时间的维度来展现。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以夸张的手法,将愁绪与白发相连,那长达三千丈的白发,皆是因愁而生。
岁月的流逝未能减轻忧愁,反而让愁绪随着时光的累积愈发深厚。
古诗词中的愁,还常常与环境相结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在这清冷的秋夜,面对江枫、渔火,伴着乌鸦的啼叫和满天的寒霜,满心忧愁,难以入眠。
环境的烘托使得愁绪更加浓郁,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孤独和无助。
诗人们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地用各种意象来喻愁,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能够从身边的事物中找到与愁绪相契合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独特追求,力求以新颖、生动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
古诗词鉴赏之“愁”
古诗词鉴赏之“愁”在我们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愁”的佳句,有写愁之长的、愁之重的、愁之多的、还有写愁之纠结缠绵的、愁之乱的等等,我认为美不胜收,韵味无穷。
标签:鉴赏;愁;多;长;重;纠结;乱愁本是一种抽象的,难以表达,难以琢磨的情感。
可是我国古代聪明的诗人们,却把“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真可谓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有的诗人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
在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有写愁之多的,有写愁之浓的,有写愁之长的,有写愁之纠结的,还有写愁之重的,有写愁之汹涌翻腾的,有写愁之纷乱的,有的还将愁拟人化的等等,真是美不胜收,令人玩味无穷。
下面举几首诗词中写“愁”的名句,我们一起来鉴赏玩索:有直抒胸意的。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这里的李白“愁”什么?他愁的是时光易逝,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他愁的是自古以来贤人被排挤不能被重用等等内心难以言状的无奈和痛苦。
他喷薄而出,直抒胸中块垒,秀口直接喊出了自古以来人才被排挤被压制的现实。
他不仅仅是为自己鸣不平,也是为千百年来被压制被埋没的人才而呐喊。
有写愁之多的。
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是一种借用它物写愁的传统写法。
如果要问我的痴情愁绪到底有多少?这是作者自问,他又以比喻作答:多得就像那遍地似烟似雾的芳草,满山遍野,一望无际;就像那满城随风飞舞的柳絮,漫天飞扬,铺天彻地;就像那梅子黄熟时绵绵不断、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梅雨。
这句从多方面比喻了愁苦的深广悠长。
“一川烟草”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
这里“烟”字用得妙不可言,意为繁盛的,向四周扩展的等情状。
“草”,闭上眼睛想,那是随处可见的,满山遍野的,连绵无际的,多得没法计算的。
“满城风絮”,现在柳树少了,过去以柳树为主,到了暮春,风儿一吹,柳絮到处飞舞,就像下大雪的一样,怪不得谢道韫有“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是以立体空间喻愁之深、之广、之多;“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那是连绵不断的雨,多不?如果说每一滴雨都是一个愁的话,那愁就多得无法再形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以“愁”为例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情感隐喻张 鹏 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摘要: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本文的主旨意在运用情感隐喻实现的普遍方式即认知语言学上的“相似性”原理以及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模式与认知语境来归纳解析以“愁”为对象的的古典诗词中情感隐喻概况和运作方式。
另一方面,又采用情感隐喻实现的特殊方式即范畴理论和意象图示理论来解读带有特殊意象的诗词。
关键词:抒情诗词; 情感隐喻;“愁” 一、情感隐喻的界定及在古典诗词中的分类自莱考夫和约翰逊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面世以来,情感隐喻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走进人们的研究视野。
作为人类经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为了形象地描述和理解人类的抽象情感,人们经常将其具体化、范畴化,即隐喻化,这就形成了情感隐喻。
古老的中国诗人在传递情感抒发志向时常常以非常形象的某一物状来代替内心丰富的感情活动。
以下是本人摘取的诗词中以“愁”为对象的情感隐喻分类。
(一)愁是丝、线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丝,线有着不容易被疏理的特点,尤其是当一大团丝线乱蓬蓬地缠在一起时更是给人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而一个人烦恼忧愁的时候,心中焦虑,心理感受与面对实体物质的亲身体会形成了具有相似特征的一对组合。
(二)愁是水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水具有连绵不断,浩浩荡荡地特点。
它的绵延性,日夜流淌的永不止息性正恰好对应了“愁”的无休无止。
(三)愁是云马萧萧,人去去。
陇云愁。
(孙光宪《酒泉子》云是大千世界中变化不定的物质之一。
人的情绪的多变性与云的这一特点非常相似。
(四)愁是花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丁香集群开放,外部形状结点密集。
现代汉语中有一个动宾搭配的词组“解开心结”用的也是相同的隐喻。
(五)愁是柳絮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冯延巳《鹊踏枝》)柳絮纷飞,漫天飘舞,形成一个无规则的空间。
在这个无规则没有秩序的空间内,输入到人体内的感受也是杂乱无章的。
(六)愁是雨帘外雨丝丝,浅恨轻愁碎滴。
(汤显祖《好事近》)研究表明,下丘脑与情绪和动机有密切关系,愁的情感多来自于消极的情绪。
身体对这种消极情绪的直接反应便是心中的不快,于是这个被称作“愁”的情感的自上而下的路径便产生了。
(七)愁在容器里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张炎《绮罗香》)作者内心极度压抑,写愁绪带给心理上的沉重感,赋予愁情以重量。
(八)愁是发丝细粟柳芽枝上满。
待尔抽长,把我离愁绾。
(黄景仁《苏幕遮》)忧思过度,身体机能减退,因而滋生白发。
这种生理现象的产生便在忧愁与发丝变白之间建立了联系。
二、古典诗词中情感隐喻的普遍实现方式通过对上文大量蕴含情感隐喻的诗词的初步分析,可以大致总结出来古典诗词中情感隐喻实现的普遍方式。
(一)相似性束定芳指出, 相似性就是两个物体间相似的特征。
但这种相似性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相似。
很多时候,是通过将隐喻源投射到目标域的过程中突显出来相似性。
比如,TIME IS MONEY 这个隐喻中,TIME 和 MONEY 并不一定从最初就是存在相似性,但是当TIME 投射到了MONEY 上以后,TIME 的“可被花费性”就被显现出来,获得了与MONEY 共同的相似点。
理解诗性隐喻,也是根据“形似既同一”的原理。
(Lacoff and Johnson ,2003)。
对应到本文中“忧愁是网”(WORRY IS NET)的隐喻中。
WORRY 和NET 在最开始并不存在相似性,可当WORRY 投射到NET 上,WORRY 的“无法摆脱性”就基金项目:本文是辽宁大学第六批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国际汉语教学慕课资源平台构建研究与实践”(JG2016YB00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鉴赏被突显出来,获得了与NET一致的相似点。
(二)认知模式生活在特定环境之中的人们存在的认知模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Lacoff提出的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一说,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人们在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学校教育的多重因素影响下,其认知模式会形成一个定式。
而Cognitive Modle是指人们认知事物,建立范畴的工具,是人们建立范畴的动因理论。
(李福印,1995)以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为例。
上阙开篇写道“春花秋月几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明媚多姿,美丽无比;秋月,朗照于天宇,皎洁迷人。
依照于ICM的概念,这两个事物在人们的认知模式中代表着美好与幸福。
但是,当词人在写下这篇词作时,世事格局已经发生变化了。
亡国之痛犹如一根扎在心底的词,每一天都在折磨词人敏感的神经。
因此在这里,“春花秋月”已不再被作为“美好的事物”输入到词人的脑中了,而是在与偏移后的的CM结合后,形成了“痛苦的囚徒岁月的映照”这一信息。
(三)认知语境Newell 和Simon在信息加工原理中认为,环境对感受器的刺激,使得相应的信息进入加工器,处理由存储器,输出到执行器,该反应对环境进行解码。
依据这个原理再来分解一下含有情感隐喻的词。
如:帘外雨丝丝,浅恨轻愁碎滴。
(汤显祖《好事近》)潮湿阴冷的下雨天,构成词人抒发情志的外部环境。
多情敏感的词人透过轻盈的薄帘看到纷纷落下的如丝细雨,在如此阴暗寂静的氛围中内心中的从前往事被悄然触动,记忆中的惆怅过往被激活,曾经或美好或悲伤的事件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最后在“嘀嘀嗒嗒”雨声中词人感受到的是“浅恨轻愁”。
三、古典诗词情感隐喻的特殊实现方式(一)范畴传统范畴(classical categories)是通过有边界区域(bounded regions)或“容器”(containers)隐喻性来理解的。
因此,一个事物可以处于一个范畴的“里“(in)或“外”(out),可以“放进”(put into)一个范畴或从一个范畴“移除“(removed from).如果X处于容器A中,而A又处于容器B中,那么X处于容器B中。
这个推理的正确性取决于容器的拓扑属性(topological properties)而非逻辑推论(logical deduction)。
[3]如: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陈与义《虞美人》)依据“传统范畴是容器”(CLASSICAL CATEGORIES ARE CONTAINERS)的隐喻,词作可以如下分解。
离恨在人心里。
人心在人体里。
人体在小船里。
所以,离恨在船里。
船载着离恨。
(二)意象图示认知语义学的一个重要主张是,在我们的知识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不是静止的(static)、命题式(propositional)和句子式的(sentential),而是植根于各种模式的知觉互动(perceptual interactions)、身体活动和对物体的操纵(manipulations of object),并由此获得结构(Johnson 1987,1993;Lakoff1987,1990;Talmy 1988)。
这些模式是被称为“意象图示”的经验完型。
意象图示产生于运动感知行为,如操纵物体、确定空间方向、感知时间先后、根据目的而调整感知焦点(perceptual focus)等(Johnson1991)。
[4]通过这个定义,那么再来分析词作。
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雨”的意象图示激活的信息包括:下雨时,天空乌云浓密,天色阴沉,温度降低,冷风阵阵。
在以“愁、思、恨”为对象情感隐喻的古典诗词中,“雨”这一意象经常出现。
首先,雨充满动态感,它自上而下。
其次,雨从未知的上空向下落,雨在降落过程中伴随的不同自然现象无法把握。
再次,降雨伴随的降温会引起身体上的不适,最终引发情感上的消极体验。
四、结论与启示通过运用情感隐喻在古典诗词中实现的普遍方式和特殊方式,笔者认为,认知影响情感,情感借助规约化的意象利用“相似即同一的原理”通过心理空间的合成达到有的放矢地抒发。
因此基于这一点,在理解以抒发“愁”的感情的古典诗词时,既要注重作者抒发的情感与作品中出现的特殊意象的相似性,又要格外注意作品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个人背景。
参考文献:[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2.[2]盖拉茨(Geeraerts,D.)主编,邵俊航,杨波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8ISBN978—7—5327—5747—3.198.[3]Ken Baldwin,Claudia Brugman,Jane Espenson,Sharon Fischler,Ray Gibbs,Adele Goldberg,Mark Johnson,Karin Myhre,Eve Sweester 和Mark Turner:隐喻的现代理论.[4] Raymond W.Gibbs,Jr. and Herbet L.Colston:意象图示的认知心理现实极其相互转换.[5]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