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治疗指南简易版
中国骨质疏松指南
中国骨质疏松指南。
以下是一篇简要的关于中国骨质疏松症指南的介绍,具体内容可能需要查阅最新的指南以获取准确和详细的信息。
中国骨质疏松症指南简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尤其在老年人中较为普遍。
为了提供统一的标准和指导,中国卫生部及相关医学学会制定了骨质疏松症的指南,旨在帮助医疗专业人员更好地诊断、治疗和预防该病。
1. 诊断标准和评估方法:
指南可能包含详细的骨密度检测标准,以及其他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的指引,用于确诊骨质疏松症。
评估患者骨折风险的方法,以便医生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治疗和管理建议:
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对于骨质疏松症常用的药物的使用和剂量指南。
针对不同患者群体的个性化治疗建议,可能包括老年人、更年期妇女等。
3. 预防和生活方式建议: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措施,包括饮食、锻炼、阳光暴露等生活方式建议。
针对特殊人群的预防指南,例如孕妇、乳腺癌患者等。
4. 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指导:
针对不同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建议,以便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中能够实施指南提供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提供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合作的指引,以实现综合治疗。
5. 患者教育和支持:
提供患者教育资料,使患者了解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管理和预防。
提供患者支持的建议,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和管理过程。
在使用这些指南时,医疗专业人员和患者应该密切关注最新的指南版本,以确保他们获得的信息和建议是最为准确和最新的。
这篇文章仅提供一般性的指南内容,具体信息还需查阅最新的骨质疏松症指南。
2020年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
2020年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骨密度降低和骨质破坏,导致骨折的风险增加。
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代医学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20年的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为临床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治疗手段。
一、疾病诊断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基于骨密度测量和临床表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依据是:成人骨密度T分数≤-2.5,或者骨密度T分数在-1.0和-2.5之间,伴随有骨折史或者骨质破坏的影像学表现。
此外,部分高危人群也需要进行骨密度检测,如70岁以上的妇女和男性,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中年及老年妇女和男性,以及长期使用激素的人群。
二、治疗目标根据2020年的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治疗的目标是:减少骨折风险,改善骨质疏松症带来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及时干预并控制疾病的进展。
三、非药物治疗1.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保证充足的钙摄入,建议每日钙摄入量为1000-1200mg,并确保足够的维生素D摄入,以帮助钙吸收。
此外,适量的户外活动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
2.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运动疗法: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加强骨骼和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减少骨折的风险。
四、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重吸收药物和促进骨生成药物两个方面。
1.抗重吸收药物:抗重吸收药物主要通过抑制骨重吸收过程来减少骨质流失,常用的药物包括双膦酸盐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双膦酸盐类药物通过抑制骨重吸收细胞功能来降低骨骼破坏和骨折风险;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发挥着雌激素的促进骨生成和抑制骨重吸收的作用。
2.促进骨生成药物:促进骨生成药物通常包括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和降钙素受体激动剂。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制剂,能够刺激骨骼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促进骨生成;降钙素受体激动剂可以通过增加骨微小刺激来促进骨生成。
骨质疏松诊治指南
骨质疏松诊治指南(2011年)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2011年3月一、概述一)定义和分类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WHO)。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所致的骨质疏松症;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二)流行病学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
随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社会老年化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重要的健康问题。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约1.7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
2003-2006年一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
60岁以上的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
按调查估算全国2006年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患骨质疏松症,约2亿1千万人存在低骨量。
估计未来几十年,中国人髋部骨折率还会明显增长。
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症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总和。
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即在受到轻微创伤时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部位是脊柱、髋部、前臂远端。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性很大,导致病残率和死亡率的增加。
中国骨质疏松防治指南(2023修订版第三版)
中国骨质疏松防治指南(2023修订版第三
版)
中国骨质疏松防治指南 (2023修订版第三版)
简介
本文档为中国骨质疏松防治指南的2023修订版第三版。
该指南的目标是提供骨质疏松疾病的防治方案,以帮助相关医务人员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提示
1.饮食:建议患者增加钙、维生素D等对骨骼健康有益的营养物质的摄入。
2.运动:推荐患者参与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跳绳等,以增强骨骼密度。
3.药物治疗:对于骨质疏松症状明显的患者,药物治疗可能是必要的,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4.诊断:应使用可靠的骨质疏松诊断工具进行确诊,如骨密度测定等。
预防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骨质疏松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促进饮食均衡,推广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
3.鼓励适量运动,增强骨骼健康。
4.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早发现和干预。
治疗措施
1.非药物治疗:包括营养指导、运动处方、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和疗程。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相关骨折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随访与复查
1.随访:建立患者档案,定期进行复诊和随访,了解疾病进展和症状变化。
2.复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和相关指标的检测,评估治疗效果。
结语
本指南提供了对中国骨质疏松防治的指导,旨在促进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为医务人员提供治疗方案和管理建议。
在实施时,请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操作。
骨质疏松治疗指南简易版(严选内容)
骨质疏松治疗指南简易版定义: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 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女性绝经后 5 ~10 年内; 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 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
(注:骨量是指是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骨矿物质(钙、磷等)和骨基质(骨胶原、蛋白质、无机盐等等)]含量。
骨量是用来代表骨骼的健康情况。
)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部位是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等[7],其中最常见的是椎体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为不可控因素与可控因素,后者包括不健康生活方式、疾病、药物等:1. 不可控因素主要有种族( 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白种人高于黄种人,而黄种人高于黑种人) 、老龄化、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2. 可控因素不健康生活方式: 包括体力活动少、吸烟、过量饮酒、过多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钙和/ 或维生素D 缺乏、高钠饮食、体质量过低等。
影响骨代谢的疾病: 包括性腺功能减退症等多种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慢性肾脏及心肺疾病等。
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
4. 跌倒及其危险因素跌倒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跌倒的危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
风险评估工具: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和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
建议F RAX 预测的髋部骨折概率≥3%或任何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20%时,为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建议给予治疗。
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1、疼痛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
疼痛通常在翻身时、起坐时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并可能伴有肌肉痉挛,甚至活动受限;2、脊柱变形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畸形;3、骨折脆性骨折,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的骨折;4、对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主要的心理异常包括恐惧、焦虑、抑郁、自信心丧失等。
骨质疏松患者常用药物及用药指南
骨质疏松患者常用药物及用药指南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病症,特点是骨密度下降,骨骼变脆,易发生骨折。
为了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通常是必要的。
下面是骨质疏松患者常用的药物及其用药指南。
1. 双膦酸盐类药物(例如阿仑膦酸、伊万膦酸):双膦酸盐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的首选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骼的破坏,从而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这类药物通常需要口服或静脉注射,治疗期为3-5年。
使用时要注意遵循医生的处方用药剂量,同时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肾功能异常等。
2. 雌激素类药物:雌激素在骨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
但是,由于雌激素会增加患者乳腺癌、子宫癌和血栓等风险,所以仅适用于某些特定的人群,如早绝经、其他疾病禁用其他药物的患者。
使用雌激素类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监测和评估。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月经改变、头痛、乳腺增生等。
3.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SERMs是一类能够在骨骼中模拟雌激素作用的药物,如拉尔鲁肽。
它们可以增加骨形成,减少骨吸收,从而改善骨质疏松症。
SERMs不仅对骨骼有益,还可以减少乳腺和子宫的风险。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潮热、血栓形成等。
务必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
4. 钙及维生素D补充剂:钙和维生素D是维持骨骼健康所必需的。
钙可以促进骨形成,而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
因此,骨质疏松患者需要补充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
一般来说,成人每天需要摄入1000-1200mg的钙和800-1000IU的维生素D。
但是,具体的剂量应根据个体的情况以及医生的建议确定。
注意,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剂应与其他药物分开服用,以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其他一些非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同样重要。
以下是骨质疏松患者的用药指南:1. 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处方使用药物,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改用药时间。
2. 定期复查骨密度,并根据复查结果与医生共同制定治疗计划。
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指南
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指南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骨组织的质量和密度的降低,导致骨骼脆弱易碎。
骨质疏松症往往无明显症状,但却增加了骨折风险。
为了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指南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药物治疗方案选择针对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方案选择需考虑患者的年龄、骨密度、骨折风险因素及存在的其他疾病,因此需综合评估才能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目前常用的骨质疏松症药物主要包括口服药物、注射药物以及局部治疗药物。
1. 口服药物口服药物是治疗骨质疏松症最常用的药物形式,包括双膦酸盐类药物、抗骨重吸收药物以及激素等。
(1)双膦酸盐类药物双膦酸盐类药物是一类能抑制骨骼破坏作用的药物,通过减少骨骼破骨细胞的活性来提高骨密度。
常见的双膦酸盐类药物包括阿仑膦酸盐和左旋联氨膦酸钠。
但需注意,这些药物在服用过程中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因此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
(2)抗骨重吸收药物抗骨重吸收药物主要通过抑制骨质破坏细胞的活动来改善骨质流失现象。
常见的抗骨重吸收药物包括雌激素类、选择性雌激素调节剂以及钙调素释放激素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能有效减少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尤其适用于绝经后妇女。
(3)激素有些患者骨质疏松症可能与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有关,因此对于使用长期激素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骨密度,并在必要时添加相应的药物治疗。
2. 注射药物注射药物常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重症患者或不能耐受口服治疗的患者。
常用的注射药物包括降钙素类药物、骨形成增强剂以及碳酸酐酶抑制剂等。
(1)降钙素类药物降钙素类药物具有抑制骨质破坏以及促进骨形成的作用,能够减少骨折风险。
常见的降钙素类药物包括皮下注射降钙素和静脉注射降钙素等。
(2)骨形成增强剂骨形成增强剂主要通过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活化来促进骨形成。
目前常用的骨形成增强剂主要包括重组人类骨骼形态发生蛋白(rhBMP-2)和埃曲班(Teriparatide)等。
骨质疏松诊疗指南
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一、概述(一)定义和分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年龄,但多见和年性。
骨质疏松症分原发性和继发性2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类。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年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导致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本指南仅涉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二)流行病学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的重要健康问题。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估计有1.7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
2003年至2006年一次全国性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
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
按调查估算全国2006年在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亿1千万人存在低骨量。
北京等地区基于影像学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妇女脊椎骨折的患病率为15%,相当于每7名50岁以上妇女中就有一位发生过脊椎骨折。
近年来,我国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也有明显上升趋势,北京市髋部骨折发生率研究表明,用同样的美国人口作标化后1990~1992年间,北京市50岁以上的髋部骨折率在男性为83/10万,女性为80/10万;而在2002~2006年间,此发生率分别增长为男性129/10万和女性229/10万。
2020年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
2020年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尤其在老年人群中较为普遍。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2020年的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再次进行了全面的更新,旨在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0年的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骨质疏松症概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质变薄为特征的骨骼疾病,易发生骨折。
主要的治疗目标是减少骨折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根据2020年的指南,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风险、疼痛状况等因素。
二、非药物治疗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非药物治疗是重要的一环。
这些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整、增加体力活动和锻炼、照射适量的阳光以有助于维生素D的生成、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和过量饮酒等。
此外,针对疼痛问题,可以采用热敷、按摩等物理治疗手段,以缓解疼痛症状。
三、药物治疗针对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多种药物,其中最常见的包括:补充钙和维生素D、抗骨吸收药物、促进骨形成的药物等。
1. 补充钙和维生素D钙和维生素D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关键物质。
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补充钙和维生素D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根据指南建议,中老年人每天的钙摄入量应为1000-1500mg,维生素D的推荐剂量为800-1000国际单位。
2. 抗骨吸收药物抗骨吸收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骨质破坏和骨吸收过程。
目前,常见的抗骨吸收药物主要有:双磷酸盐、雌激素和选择性雌激素调节剂等。
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减慢骨质疏松的进展,并减少骨折的风险。
3. 促进骨形成的药物除了抗骨吸收药物,促进骨形成的药物也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一种选择。
其中,最常见的是二磷酸盐类药物,如鬼盾石和赛利珠单抗。
四、手术治疗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发生骨折的情况,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手术的方式和方法则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内固定术、置换术和内固定联合置换术等。
在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和恢复治疗,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2023年骨质疏松症指南
2023年骨质疏松症指南
引言
本指南旨在提供2023年骨质疏松症的最新指导和建议。
骨质
疏松症是一种骨骼疾病,主要由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引起。
在制定本指南时,我们参考了最新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以确保内容
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诊断
-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应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骨密度测量。
骨
密度测量可通过骨密度仪进行。
- 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标准包括低骨密度和/或骨折史。
风险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骨质疏松症风险因素:
- 年龄:年龄越大,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越高。
- 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
-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症的人,患病风险更高。
- 生活方式:缺乏运动、不健康的饮食以及吸烟和酗酒等不良
惯都会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预防与治疗
- 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方法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避免不良惯。
-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补充钙和维生素D、减少酒精和咖啡因摄入等。
骨折管理
- 对于已经发生骨折的患者,应根据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重要的骨折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如休息、使用助行器、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如内固定)。
结论
本指南提供了2023年骨质疏松症的最新指导和建议,以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此疾病。
请注意,本指南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和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医生的专业意见而定。
——这里插入你的署名——。
中国骨质疏松诊治指南
37
骨质疏松的治疗
促
进
骨 形
PTH 治疗骨质疏松
成
药
物 -
• 小剂量rhPTH(1-34)有促进骨形成的作用
• 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的危险
• 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症
PTH
38
骨质疏松的治疗
其
Vitamin D 和椎体骨折
他
药
Favors Vitamin D Favors Placebo
物
-
活
性
维
生
RR with 95% CI
40
骨质疏松的治疗
其
他
药
物
-
– 对BMD有益
活 性
– 活性维生素D降低跌倒危险,进而减少骨折危险
维 生
– 应与其他治疗骨质疏松症药物合用
素
D
41
其它治疗
– 中药 – 植物雌激素
疗效观察
• 脆性骨折 • BMD:每年测定一次 • 骨转换指标:主要指标如骨钙素、CTX、NTX
0 Placebo
(n=544)
14
rhPTH 20 (n=541)
14
rhPTH 40 (n=552)
No. of women who had > 1 non-vertebral fragility fracture
N Engl J Med. 2001 May 10;344(19):1434-41.
➢ 骨密度(BMD)(反映70%骨强度)
骨量下降30%
➢ 其它方法 (定量超声,X线摄片)才 早能期显诊现断,意对义 不大
➢ 实验室检查 (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
诊断
骨 质 疏 松 症 的 诊 断 流 程
骨质疏松骨折 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疏松骨折是指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常见于老年人。
其发生原因主要与骨质疏松引起骨质密度减少和骨组织结构改变,从而导致骨质脆弱和骨折易发性增加有关。
下面是骨质疏松骨折的诊疗指南。
一、诊断1.病史:了解病人的个人史、家族史、药物史、饮食史等情况,特别是病人是否曾有骨折史。
2.体格检查:检查病人的身高、体重、骨骼压痛等情况。
3.骨密度检查:可以采取量子束、超声波、骨密度仪等方式测定骨密度,危险分级评估。
4.影像学检查:X线、磁共振等能够检测骨折或病变。
5.实验室检查:主要检查骨代谢指标如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等。
二、治疗1.非手术治疗(1)药物治疗:对于轻度的骨质疏松或骨折,可以给予药物治疗,如钙剂、维生素D类药物、双磷酸盐等。
(2)康复训练:可进行康复训练,增强患者的骨密度和肌肉力量。
(1)骨折复位:对于骨折复位困难的患者,可采用手术进行复位。
(2)内固定:内固定手术主要是将金属板、钢钉等置入骨内固定骨折,使其恢复正常。
(3)关节置换:对于骨质疏松引起的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可采取关节置换手术,如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三、预防1.饮食:建议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如奶制品、鱼类、肉类、蔬菜等。
2.体育运动: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人体骨密度和肌肉力量。
3.避免抽烟和饮酒:长期抽烟和饮酒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加重,增加骨折风险。
4.药物预防:中度和高度危险的患者可采取药物预防,如钙剂、维生素D类药物、双磷酸盐等。
5.定期检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发现骨质疏松的早期症状,进行预防和治疗。
中国骨质疏松诊治指南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和检查结果,如骨密 度测定、X线摄片、血液检查和尿液检查等,进行综合评估, 以明确诊断。
相关检查与评估
双能X线吸收法
01
该方法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可以测定骨密度并评
估骨折风险。
X线摄片
02
对于骨折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可以辅助骨密度
的测量。
其他类型的骨质疏松
骨软化症
肾性骨营养不良
脆骨病
03
骨质疏松的诊断
临床表现
疼痛
骨质疏松患者可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以腰背痛 最为常见。
身长缩短
骨质疏松可导致脊椎压缩变形,使患者身高缩短 。
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风险大大增加,常发生于髋部 、腕部和椎体等处。
诊断标准与流程
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
基于骨密度降低和/或脆性骨折史,可将骨质疏松症分为正常 、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三种类型。
其他相关检查
03
如血液检查和尿液检查,可了解患者的钙、磷、碱性磷酸酶等
矿物质代谢状况。
04
骨质疏松的治疗
药物治疗
基础药物
包括钙剂、维生素D等,可降 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
双磷酸盐类药物
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钠等, 可抑制骨吸收,降低骨折风险。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如雷洛昔芬等,可有效预防骨折和 椎体变形。
减少医疗支出
积极诊治骨质疏松可减少因骨折等并发症导致的医疗支出。
02
骨质疏松的病因与病理机制
原发性骨质疏松
绝经后骨质疏松 老年性骨质疏松
特发性骨质疏松
继发性骨质疏松
• 继发于内分泌疾病 • 糖尿病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库欣综合征 • 继发于消化系统疾病 • 胃肠道疾病 • 肝脏疾病 • 胰腺疾病 • 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 • 贫血 • 白血病 • 多发性骨髓瘤
骨质疏松防治指南
骨质疏松防治指南1. 引言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更加普遍。
本指南将提供针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的建议。
2. 预防措施- 摄取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取充足的乳制品、豆类和绿叶蔬菜,以及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
- 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可以帮助增加骨密度和强度。
- 避免烟草和酗酒:吸烟和过度饮酒都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3. 早期诊断以下是早期骨质疏松的常见指标:- 骨密度测量:通过骨密度扫描可以评估骨质疏松的程度。
- 临床症状:包括骨疼痛、腰椎压缩骨折等。
- 家族史:了解家族中是否有骨质疏松的病例。
4.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根据骨密度测试结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来增加骨密度和预防骨折。
- 营养治疗:饮食中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可以帮助骨骼健康。
- 运动治疗:适度的体力活动可以增强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
5. 生活方式建议- 保持适当的体重:维持健康的体重可以减轻骨骼的负担。
- 避免跌倒:注意家居安全,使用辅助工具如扶手、护栏等,降低摔倒的风险。
-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这将有助于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
6. 心理支持面对骨质疏松的挑战,心理支持是很重要的。
寻求家人、朋友和专业人员的支持,参加相关的支持小组或论坛,可以帮助缓解焦虑和压力。
7. 结论根据当前的科学证据和临床经验,本指南提供了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指南。
骨质疏松是一个可预防和可控的疾病,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保持骨骼的健康。
骨质疏松症诊疗的指南
雷洛昔芬
雌激素
长期应用证 据
给药方式
特异性 不良反应
雌激素 鲑鱼降钙素
BMD 椎体骨折 骨微 结构
++-
+ ++
非椎体 骨折
益处
- 绝经症状
(+) 快速止痛
风险
乳腺癌, 血栓,出血
雷洛昔芬
+
+
- (+) 乳腺癌 血栓,
心血管病 潮热
双磷酸盐 + + - +
上消化道刺 激
PTH
+
+
- + 身高
AMA:骨质疏松治疗中风险及获益的比较
鲑鱼降钙素鼻喷剂
阿仑膦酸钠
诊断依据: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 面综合评价:
✓ 临床表现 ✓ 骨密度检测 ✓ 生化检测 ✓ 影像学检测
诊断指标:
脆性骨折 有过脆性骨折即可诊断
骨密度低下
骨密度(BMD):诊断骨质疏松
预测脆性骨折风险
70%
监测自然病程 评价药物疗效
骨强度测定
明显相关 骨密度
脆性骨折的判断
指在无外伤或者轻微外伤情况下引起的骨折.
促进骨形成和矿化,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
改善神经-肌肉的协调性,增加肌肉力量和平衡 能力.
可以和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应用.
注意补充钙剂并定期监测血钙、尿钙.
剂量和用法:骨化三醇 0.25-0.5ug. po .
qd
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
α骨化醇 0.25-0.75ug.
药物治疗
双膦酸盐类—阿仑膦酸钠〔福善美、固邦、天 可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指南
降钙素
• 降钙素相对于钙+VitD不管通过静脉注射还是 鼻腔吸入都不能持续有效的降低骨量丢失。降 钙素对于延长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时可以增加脊 柱的BMD但不能增加股骨颈的BMD,而且降钙素 并不降低脊柱骨折的风险。
降钙素
• 降钙素对于长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 可以作为低BMD患者的二线用药。也可以用于 对于双磷酸盐有禁忌证或不愿使用双磷酸盐的 患者。降钙素并不推荐为一开始使用糖皮质激 素时就使用。
双磷酸盐
• 双磷酸盐不仅仅阻止骨量的丢失或增加BMD,而且阻止了成 骨细胞和骨细胞的凋亡和降低脊柱骨折的风险。
• 5项随机的临床试验表明,双磷酸盐在治疗和阻止激素所致 的骨质疏松中有效。脊柱BMD显著增加。在双磷酸盐使用一 年后显著减少骨质疏松,和相关的脊柱骨骨折(11%, 70%)。一个相同的结果在使用2年后减少脊柱骨折的风险 是(0.7%治疗组,6.8%安慰剂组)。所有研究中,药物毒 性均少见,在接受10mg/d中可以出现并不严重的胃部不适 症状。
• 禁忌症:雌激素依赖性肿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血栓性疾病,不 明原因阴道出血及活动性肝病和结缔组织病为绝对禁忌证。子宫肌瘤, 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乳腺癌家族史,胆囊疾病和垂体泌乳素瘤者慎用。
• 有子宫者应用雌激素时应配合适当剂量的孕激素制剂,以对抗雌激素对 子宫内膜的刺激,已行子宫切除的妇女应只用雌激素,不加孕激素。
• 这些数据表明HRT可以充分阻止在绝经期并且 使用低-中等剂量的糖皮质激素的女性人群中 的骨丢失。
性激素替代治疗(HRT)
• 虽然没有绝经前激素治疗的女性使用HRT的研究报道,但是 在一个月经不规律的女性运动员人群中观察提示,口服避 孕药女运动员的BMD高于未服避孕药的。所以绝经前妇女如 果月经不规律,如果在服用激素时,且没有禁忌症,可以 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孕激素。
中国骨质疏松诊治指南
xx年xx月xx日
中国骨质疏松诊治指南
contents
目录
骨质疏松症概述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康复护理
骨质疏松症概述
01
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定义与分类
骨质疏松症
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DEXA扫描可以测定腰椎、股骨近端等部位的骨密度,反映骨质疏松症的程度。
DEXA扫描
血液检查可检测血钙、血磷及碱性磷酸酶等与骨代谢相关的指标。
血液检查有助于鉴别其他代谢性骨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血液检查
尿液检查可检测尿钙、尿磷及尿羟脯氨酸等与骨代谢相关的指标。
尿液检查有助于鉴别其他代谢性骨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尿液检查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03
适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可减缓骨量丢失,改善骨矿化。
钙剂和维生素D
包括雌激素、孕激素、降钙素等,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量丢失。
抗骨吸收药物
如甲状旁腺素(PTH)类似物,可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量。
促骨形成药物
药物治疗
绝经激素治疗
针对绝经后妇女,适量补充雌激素可减缓骨量丢失。
此方法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可测量腰椎、股骨近端等部位的骨密度。
定量超声测定法
此方法具有无放射线损伤、操作简便、费用低等优点。
骨密度测定ຫໍສະໝຸດ 骨质疏松症X线平片检查可见骨密度减低,骨质微细结构消失。
X线平片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X线平片检查
DEXA扫描具有无创、精确、快速的特点,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质疏松治疗指南简易版定义:骨质疏松症 ( osteoporosis,OP) 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女性绝经后 5 ~ 10 年内; 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 70 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
(注:骨量是指是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骨矿物质(钙、磷等)和骨基质(骨胶原、蛋白质、无机盐等等)]含量。
骨量是用来代表骨骼的健康情况。
)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部位是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等[7],其中最常见的是椎体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为不可控因素与可控因素,后者包括不健康生活方式、疾病、药物等:1. 不可控因素主要有种族 ( 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白种人高于黄种人,而黄种人高于黑种人) 、老龄化、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2. 可控因素不健康生活方式: 包括体力活动少、吸烟、过量饮酒、过多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钙和 / 或维生素 D 缺乏、高钠饮食、体质量过低等。
影响骨代谢的疾病: 包括性腺功能减退症等多种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慢性肾脏及心肺疾病等。
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
4. 跌倒及其危险因素跌倒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跌倒的危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
风险评估工具: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和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
建议 F RAX 预测的髋部骨折概率≥3%或任何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20%时,为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建议给予治疗。
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1、疼痛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
疼痛通常在翻身时、起坐时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并可能伴有肌肉痉挛,甚至活动受限;2、脊柱变形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畸形;3、骨折脆性骨折,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的骨折;4、对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主要的心理异常包括恐惧、焦虑、抑郁、自信心丧失等。
老年患者自主生活能力下降,以及骨折后缺少与外界接触和交流。
诊断:确定是否为骨质疏松症和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1. 基于骨密度测定的诊断骨密度值降低 1 ~2. 5 个标准差为骨量低下( 或低骨量);降低等于和超过2. 5 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
2. 基于脆性骨折的诊断如髋部或椎体发生脆性骨折,不依赖于骨密度测定,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发生的脆性骨折,即使骨密度测定显示低骨量( - 2. 5 < T-值<-1. 0) ,也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鉴别诊断:鉴别的病因:1.主要包括:影响骨代谢的内分泌疾病(甲状旁腺疾病、性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和甲状腺疾病等) ,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影响钙和维生素 D 吸收和代谢的消化系统和肾脏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疾病,多种先天和获得性骨代谢异常疾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影响骨代谢药物等。
检查项目:1、基本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水平,血清蛋白电泳,尿钙、钠、肌酐和骨转换标志物等;2、骨骼X 线影像: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及其程度判定的首选方法。
3、酌情检查项目:血沉、C-反应蛋白、性腺激素、血清泌乳素、25 羟维生素 D ( 25-hydroxy-vitamin D,25OHD) 、甲状旁腺激素、甲状腺功能、尿游离皮质醇或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血气分析、尿本周蛋白、血尿轻链,甚至放射性核素骨扫描、骨髓穿刺或骨活检等检查。
常用骨密度及骨测量方法: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方法有双能 X 线吸收检测法(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 、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 、外周 QCT ( peripheral quantita- 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pQCT ) 和定量超声等。
骨转换标志物:空腹血清Ⅰ型原胶原 N-端前肽 ( procollagen type 1 N-peptide,P1NP) 和空腹血清Ⅰ型胶原 C-末端肽交联 ( serum C- 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S-CTX) 分别为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敏感性较高的标志物。
骨组织本身的代谢( 分解与合成)产物,简称骨标志物。
骨转换标志物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表7) ,前者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及骨形成状态,后者代表破骨细胞活性及骨吸收水平。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转换标志物水平往往正常或轻度升高。
如果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明显升高,需排除高转换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如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畸形性骨炎及某些恶性肿瘤骨转移等。
推荐空腹血清Ⅰ型原胶原 N-端前肽 ( procollagen type 1N-peptide,P1NP) 和空腹血清Ⅰ型胶原 C-末端肽交联( serum C- 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S-CTX)分别为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敏感性较高的标志物。
适宜人群:女性 65 岁以上和男性 70 岁以上者,女性 65 岁以下和男性 70 岁以下,有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者,有脆性骨折史的成年人,X 线影像已有骨质疏松改变者,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或使用影响骨代谢药物史者,IOF 骨质疏松症一分钟测试题回答结果阳性者。
骨质疏松症防治:(一)基础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1. 调整生活方式( 1) 加强营养,均衡膳食: 建议摄入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推荐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 0. 8 ~ 1. 0 g / kg 体质量,并每天摄入牛奶 300 ml 或相当量的奶制品。
( 2 ) 充足日照: 建议上午11: 00 到下午3: 00间,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 ~30 min ( 取决于日照时间、纬度、季节等因素) ,每周两次,以促进体内维生素 D 的合成,尽量不涂抹防晒霜,以免影响日照效果。
但需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照射,以防灼伤皮肤。
( 3) 规律运动: 建议进行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
运动可改善机体敏捷性、力量、姿势及平衡等,减少跌倒风险。
运动还有助于增加骨密度。
适合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运动包括负重运动及抗阻运动,推荐规律的负重及肌肉力量练习,以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
肌肉力量练习包括重量训练,其他抗阻运动及行走、慢跑、太极拳、瑜伽、舞蹈和兵乓球等。
运动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骨质疏松症患者开始新的运动训练前应咨询临床医生,进行相关评估。
( 4)戒烟。
( 5)限酒。
( 6)避免过量饮用咖啡。
( 7)避免过量饮用碳酸饮料。
( 8)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2.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 1)钙剂:碳酸钙含钙量高,吸收率高,易溶于胃酸,常见不良反应为上腹不适和便秘等。
枸橼酸钙含钙量较低,但水溶性较好,胃肠道不良反应小,且枸橼酸有可能减少肾结石的发生,适用于胃酸缺乏和有肾结石风险的患者。
高钙血症和高钙尿症时应避免使用钙剂。
( 2)维生素 D:同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 D可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酌情检测血清 25OHD 水平,以了解患者维生素 D 的营养状态,指导维生素 D 的补充。
有研究建议老年人血清 25OHD 水平应达到或高于 75 nmol / L ( 30 μg / L) ,以降低跌倒和骨折风险。
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浓度。
(二)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推荐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适应证: 主要包括经骨密度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 已经发生过椎体和髋部等部位脆性骨折者; 骨量减少但具有高骨折风险的患者,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按作用机制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其他机制类药物及传统中药,首选使用具有较广抗骨折谱的药物 ( 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利塞膦酸钠和迪诺塞麦等) 。
对低、中度骨折风险者( 如年轻的绝经后妇女,骨密度水平较低但无骨折史) 首选口服药物治疗。
1.双膦酸盐类 (阿仑膦酸钠 70mg 每周1次,10mg 每日1次;依替膦酸钠每日2次,每次0.2g,两餐间服用)总体安全性较好,需特别注意:①胃肠道不良反应,有活动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管炎者、功能性食管活动障碍者慎用。
②一过性“流感样”症状一过性发热、骨痛和肌痛等类流感样不良反应,多在用药 3 d 内明显缓解,症状明显者可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肾脏毒性: 进入血液的双膦酸盐类药物约 60%以原形从肾脏排泄,对于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应慎用此类药物或酌情减少药物剂量。
④下颌骨坏死罕见,绝大多数 ( 超过 90%) 发生于恶性肿瘤患者以及存在严重口腔疾病的患者。
⑤非典型股骨骨折绝对风险非常低 ( 3. 2 ~ 50 例 /10万人年) ,一旦发生 AFF,应立即停止使用双膦酸盐等抗骨吸收药物。
2. 降钙素类突出特点是能明显缓解骨痛,对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引起的骨痛有效,总体安全性良好,少数患者使用后出现面部潮红、恶心等不良反应,偶有过敏现象,可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要求,确定是否做过敏试验。
3.其他绝经激素治疗、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甲状旁腺素类似物(促骨形成)、锶盐(作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双重作用,可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的发生风险)、维生素 K 类(提高骨量)、RANKL 抑制剂(减少破骨细胞形成、功能和存活,从而降低骨吸收、增加骨量、改善皮质骨或松质骨的强度)。
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临床关注问题1.关于疗程的建议成功标志是骨密度保持稳定或增加,而且没有新发骨折或骨折进展的证据。
对于正在使用抑制骨吸收药物的患者,治疗成功的目标是骨转换指标值维持在或低于绝经前妇女水平。
患者在治疗期间如发生再次骨折或显著的骨量丢失,则需考虑换药或评估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 如果治疗期间发生一次骨折,并不能表明药物治疗失败,但提示该患者骨折风险高。
除双膦酸盐药物外,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一旦停止应用,疗效就会快速下降,双膦酸盐类药物停用后,其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作用可能会保持数年,使用超过 5 年,可能会增加罕见不良反应的风险,建议口服双膦酸盐治疗 5 年,静脉双膦酸盐治疗 3 年,应对骨折风险进行评估,如为低风险,可考虑实施药物假期停用双膦酸盐; 如骨折风险仍高,可以继续使用双膦酸盐或换用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