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转变
电视民生新闻的公共转向及其可能
时间 “ 公 共新闻”仿佛是苦海 中的 “ 诺
年由《 东方时空 》 开 始的 电视 新 闻浪潮 , 再到 2 0 0 3年由央视新 闻频道开播引领 的 新一 轮电视新 闻改革 ,中 国电视 改革近 3 0多年来不仅呈 现出十年一轮 的 “ 周期 特征 ” ② , 而 且有着 “ 逢三变革 ” 的历史巧
栏 目” , 《 第一时间 的专栏 “ 第一调 查” 荣获 了中国新 闻界的最 高奖项 , 第二十届 中国新 闻奖一等奖 等各类奖项。 此外 , 栏目 有 两百 多篇作品获得 中国新 闻奖、 安徽新 闻奖、 安徽广播 电视新 闻奖等 大奖。
第一 时间》 取得的成绩是 整个 团队努 力的结果, 这个 团队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 也特别善 于
《 第 一 时 间 》 十 周 年I N E W S W O R L D
编 前 语
2 O 1 3 年, 对于安徽广播 电视 台 第一 时间 栏 目 来说 , 是个特殊 的年份 。 这一年 , 第一时间》 迎
来 了十周 岁生 日, 栏 目承载十年辉煌再 出发 。 十年在历 史的长河中只是 弹指一挥 间, 可对 一个 电视栏 目来说 , 这十年塑造 了一个 民生新 闻节 目的里程碑。 十年来 , 第一 时间 坚持 “ 最快的报道 、 最新的 资讯 、 最真诚 的服务”, 关注 民生贴近 民心体 验 民情; 十年 来, 六十 多位 记者跑遍 江淮大地 , 记录百姓
学 习、 善 于钻研 , 大家在忙碌 的采访 、 写作 、 编辑新 闻之余, 还 不忘对 电视理论的学 习和研究。 这些文章
既有对 采访提 问镜 头运用等微观 问题的聚焦 , 也有对舆论环境媒体管理等宏观 问题的探讨; 既有对传 统电视的创新研 究 , 也有对 新媒 体发展 的分析等 等。 这 些文章 尽管 角度 不 同, 丈风 各异 , 但 总体 上来 说, 都是从 第一时间》 的 实践 出发 , 总结 了电视理论和 实务上的一些成功经验, 探讨 了媒体发展 的策 略 和方向, 也希望这组 文章 能够对业 内人士有所启发 。
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辨析
实践 。而 媒 体 在 采 制 “ 共 新 闻 ” . 公 时 版
面 和 镜 头 多 对 准 一 些 影 响 力 较 大 的政 治 事 件 和 公 共 领域 现象 。 在报 道进 程 并
理论 边界 的模 糊性
“ 民生 新 闻 ” 实 践 已在 内 容 和 形 的
堂互 一
民生新 闻与公共新 闻辨析
◎张 真 真 ( 湖北日 报 407) 307 ◎丁 晓 宇( 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600) 100
20 0 2年 1 1日 ,南 京 零 距 离 》 月 《 开 播 . 志 着 极 富 中 国大 陆 电 视 新 闻 标 特 色 的 “ 生 新 闻 ” 生 。 此 后 . 家 民 诞 多 媒体 纷纷 效仿 . “ 以 民生 新 闻 ” 主 题 为
表 个人 观点 , 引导 和 整 合舆 论 力 量 。
式 两 方 面 不 断 走 向 成 熟 , 论 上 探 讨 理 其定义 、 内涵 也 着 力 颇 多 , 学 界 尚 未 但
模糊 , 易 把握 。 不 因此 ,以 两 者 概 念 作 为 研 究 的 路
径起 点来 分析 “ 共新 闻” 否 是 “ 公 是 民 生新 闻” 理想 “ 任者” 难有收 效。 的 继 恐 另 一 方 面 , 鉴 于 中 外 对 “ 共 新 闻 ” 有 公 、
新闻” 的理 念 。 此 理 念提 出之 时 , 体 在 媒
姓 想 看 想 听 并 暗 合 新 闻 价 值 要 求 的新
闻 内容 。 合 到 同 一 版 面 或 同 一 时 段 聚 内 , 现报 道理 念 、 作手 法 的创新 . 实 操 进 而推 动新 闻产 品经 济效 益 的提升 。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地 强 化视 觉刺 激。 有些 报道 将 百姓 生 活 的展 现变 成对 百姓 个体 隐私 的 爆 料 ;有些 报 道对 婚 外 情、扫 黄 打 土 资源 的挖 掘让 老百 姓 找 回了 “ 认 非 的 内容 刻 意渲 染 :还 有 些 报道 对 同 感 ”和 “ 方位 感 ” ,但 在 同 一 个 凶 杀、盗 窃、 抢 劫事 件 趋 之若 鹜 , 地 区发 生 的新 闻事件 毕 竟有 限 ,于 存在 着严 重 的娱 乐化倾 向。 这种 做 是 内容 的相 同也 不可 避 免。节 目形 法 导 致 了 电 视 民 生 新 闻 的 低 俗 化 , 式 雷 同 ,题 材 雷 同等 问题 致使 电视 亵渎 了民本思想。
一
民生新 闻节 目同质 化竞争 日趋 激烈。
4 、舆论监督越位
电视 民 生新 闻的舆 论监 督 “ 仅
同质 化 现 象意 味着 多 样性 的丧 失 , 电视 传 播一 旦缺 乏多 样性 ,传 播生 态 就会 遭 到严 重破 坏 ,必将 导 致传 播市场结构的失衡。 2 、内容琐碎肤浅 民生 新闻主 要是反映 百姓所 想、 所 说、所 需 的内容 ,但 有 些 电视 民 生新 闻片面地理解 “ 民生”的内容 , 同时过 分 强调 本 土化 ,使 得 电视 民 生 新 闻报 道 沦为 本地 发 生的一 些 生 活琐 事 ,电视 民生新 闻变成 了 “ 琐 闻 ”。诸 如 街 头 斗 殴、坑 蒙 拐 骗、 邻 里 纠 纷、 家庭 矛盾 等 报道频 繁 地 出现 在 电视 上 ,这种 琐 碎、平 淡 除
了 满 足 受 众 一 时 的 好 奇 心 外 ,对 提 高 受 众 素 质 并 没 有 太 大 的 帮 助 ,缺
传统民生新闻栏目在自媒体环境下的转型与提升——以上海电视台《新闻坊》为例
传统民生新闻栏目在自媒体环境下的转型与提升——以上海电视台《新闻坊》为例作者:林勇来源:《声屏世界》 2019年第8期林勇摘要:电视民生新闻一直是各地方电视台的重要栏目,但因自身存在的一些固有缺点,在自媒体的冲击下难以长期生存。
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坊》栏目自2016年1月改版,现已成功转型为一个线上线下打通的民生服务平台,节目收视逆势上涨。
《新闻坊》在自媒体环境下的转型与提升之路,为国内其他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转型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自媒体民生新闻公共新闻发展与创新进入21世纪,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全国各个地方电视台发展迅速,也是各电视台的收视热点。
我国的民生新闻栏目也存在内容琐碎化和太过平民化、同质化或媚俗化的缺点,面对自媒体的冲击恐怕难以长期生存下去。
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坊》栏目开播于2002年,开播十多年来已成为一档在上海地区拥有高知名度的民生新闻栏目,然而《新闻坊》栏目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面对问题, 2016年1月《新闻坊》栏目扩版至1小时,推出“市民呼声”“城市巡访”“帮侬忙”“爱心行动”“助力志愿”“寻人寻物”等一系列小板块。
2018年4月,“新闻坊+”微信小程序上线,《新闻坊》栏目正从一档电视新闻节目转型为一个线上线下打通的民生服务平台,节目收视逆势上涨。
与此同时,《新闻坊》也由电视延伸到了互联网。
《新闻坊》栏目在自媒体环境下走出了自己的转型与提升之路,这也为国内其他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转型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新闻坊》栏目分析一、2002年—2016年改版前栏目运行情况。
(一)栏目概况。
上海电视台每天18:00播放的《新闻坊》是新闻综合频道的一个民生栏目,节目时长30分钟,2002年元旦开播。
首创与全市各区电视台紧密合作的机制,有过令人惊叹的8%的年收视率。
然而,近年来栏目主体观众不断缩水和老化,栏目平均收视下滑。
(二)栏目采编机制。
《新闻坊》在内容上聚焦社区和民生,《新闻坊》在运行机制上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主要方式为远程电话会议、每月站长会议和每月《通联简报》;建立了采编协调机制,主要方式为选题策划协调机制、传受双向反馈机制和采编平等沟通机制;建立了服务奖励机制,包括自上而下的多层次服务机制和同稿同酬的水平化奖励机制。
浅谈地方民生新闻模式的转变——以成都电视台《成都全接触》栏目为例
202
过于严肃的风格,可以算是新闻娱乐化 的典型。新闻娱乐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 理解,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 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其表现为减少严 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 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 件、灾难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 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二是在表现 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 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 加强贴近性 [5]。不过对于新闻娱乐性尺寸 的把握还是很重要的,哪些新闻适合做 成调侃、娱乐的风格,哪些新闻只适合 做出严肃正统的报道,还是需要“把关 人”的把握。成功的媒介定位不能一概 而论,而只能从现实的、市场的需要出 发来制定。只要这种需求不损害大众利 益、不损害国家民族利益,便无可厚非。 约翰·费斯克在 《理解大众文化》 中指出, 对于严肃性新闻来说,我们不要一味地、 单纯地想到去“传播”和“灌输”,而 是要运用各种手段去调动受众的积极性, 让受众对这类新闻产生需求,进而使他 们由被动地接受新闻,转变为主动地寻 求新闻 [6]。 4 《成都全接触》管理模式创新 一个团队是否充满活力而又富有创 造力,跟管理模式有很大关系。新闻机 构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对节目负责人 的要求也相当高。《成都全接触》每周 都会安排一名副主任值主班,负责召开 编前会、安排记者选题和新闻节目的顺 序, 另一位副主任值副班, 辅助完成审片、 监播等工作。由于每周都有收视率的考 核,这样的轮班制,有效地调动了副主 任的积极性,工作效果更加明显,也合 理地安排了他们的工作和休息时间。 对于普通记者来说,绩效考评激励 机制也相当重要。记者每天每人至少要 完成一条新闻采编的工作量,当天值班 主任审片后会对每条新闻打分,而这个 分数将直接影响每位记者月末绩效的发
[2]
笑性新闻,以及浅薄无聊、很可能让人 感到恶心的低俗性新闻。不同的新闻针 对的接受水平和接受层次也不尽相同, 完全是根据受众需求来量身打造的 [4]。作 为一档立足本土的民生新闻,《成都全 接触》的部分新闻采用调侃、戏谑的报 道方式,对一些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进 行报道。比如:2016 年 6 月 7 日一则新 闻《为几个粽子 何必如此》报道的是百 花社区举办的包粽子比赛,由于比赛规 则是在现场包多少粽子,就可以拿多少 回家,参加比赛的大妈们也是拼了。开 场的正文内容语言也是相当亲民: “豁哟, 你们硬是不晓得现场那个阵仗,记者想 要挤进去拍个镜头都恼火,这些孃孃些 (大妈们)简直是开了挂的,在桌子边 上围个圈圈,各霸一方,整得苍蝇蚊子 想飞进去都恼火。”新闻语言对现场画 面的描写可谓十分到位,在短时间内就 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而方言配音的方 式也更加“接地气”,符合地方老百姓 的审美趣味。 2016 年 6 月 1 日儿童节的一篇报道 《氢 气球 玩具还是炸弹?》,意在提醒家长 们氢气球可能存在爆炸的潜在风险,记者 在新闻稿件中也采用了调侃的语气:“哎 呀 妈 呀, 吓 死 宝 宝 了, 看 着 这 些 Hello Kitty、大白这么萌,没想到内在却是个爆 脾气。”寓教于乐,让家长在笑声中明白 氢气球的危害,避免惨剧的发生。 以上两则新闻例子,无论是从选题 上还是新闻稿的写作上,都尽力避免了
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
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摘要]:“公共新闻”是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未来走向,这就对中国的政治环境和相关的新闻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电视新闻民生新闻传播理念新闻媒体是党政的喉舌,在目前的情况下,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新闻改革,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更好的发挥媒体的喉舌作用,是我们各级新闻宣传部门和从业人员应该思索的大问题,公共新闻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
1.大众平台随着深圳第一份面向社区的新都市报《晶报》的诞生,标志着民生新闻出现了新局面。
这之后,很多的省市台为了吸引广大受众,争相创办类似的电视新闻栏目,譬如昆明的《都市条形码》、湖南的《都市一时间》等相继“登台亮相”。
这些栏目有着相近的取材手法,而且其内核都是我们谈及的“民生新闻”。
这样的亲民栏目的涌现,在传媒界构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1民生新闻:转型期社会新闻的价值缩影民生新闻就是一种通过信息来反映百姓的生机以及市民生活情形的新闻,它实质上是社会新闻范畴内的一部分而已,不是一个单独的科学命题。
我们从这点出发,可以看出其包含的题材有一些社会公德和邻里家风,还有些购物、看病和就业上学等方面的内容。
民生新闻和传统的新闻相比,又有其独特之处,它重点强调的是民众的视角,侧重点是民生方面的内容,注重关注民主价值,从而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鼓励公民参与到改革进程之中,我们从这个角度对“民生新闻”进行分析,其具有进步意义,它是社会转型期的一部分栏目出现中心偏移后出现的一个新的语境。
重点在强调新闻栏目对于普通百姓生活内容的关心,虽然不具备新闻生态学的意义,但是仍然可以看做社会新闻语境下的,新闻栏目对转型时期的一种时代性的反映。
1.2电视新闻的民生新闻的本质1.2.1传播形态方面的世俗化我们从传播理念上面来看,民生新闻实质上确立可以传者作为中心的全新概念,这就更加注重把话语权转交给广大的观众。
从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变的传播学思考
公 共 新 闻 学 ("#$%&’
()#*+,%&-. ) 是 !/ 世 纪 0/ 年 代
南京大学新闻学教授潘知常说 *& 做公民时代的公共 新 闻 "这 个 概 念 的 达 成 "是 基 于 以 下 几 点 "一 是 国 家 公 共 意识的日益强化 " 二是现代生活中公共空间的形成 " 最重 要 的 一 点 是 " 它 (-67:/ 新 闻 眼 . 栏 目 ) 是 ;// 多 期 节 目 实 践的结果 " 是经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检验的产物 # ’%
二 $ 从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变的传播学思考
民生新闻的出现与发展符合在那个特定时期观众对
$%
万方数据
RS 媒介研究 T
栏目主持 # 大木
只是为一种猎奇和惊叹所书写的方寸现场 . 公共新闻意 味着 #$* 我们可以使民众相信和树立自身的公民身份 ! 使 民众关注事件背后的潜在社会根源 ! 积极参与社会公共 事 务 ! 建 立 社 会 的 公 共 道 德 2! * 我 们 可 以 从 新 闻 入 手 ! 关 注 * 理解和沟通各个阶层民众的需求 ! 不再只是为新闻而 新闻 2’* 接受新新闻理念的人们可以更好地与其他民众 融入到一起 ! 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社会 . 这种良性循环 ! 正 是 +$%&" 新闻眼 % 推出 1 公共新闻 ) 所期待的结果 . " 公共新闻的出现是对原有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进 行的一次全新的改革 ! 公共新闻使我们对传播的内容有 了更新的认识 ! 并且通过传播载体 0 00 媒体的介入 ! 而使 得公共事务得到一个很好的解决 . 在这个传播过程当中 ! 媒体不再是主角 ! 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搭建的社会公共 话语的大众传播平台 . 我们可以看到 ! 公共新闻是旨在培育和营造一个健 康 的 公 民 社 会 !通 过 对 公 共 事 务 的 关 注 *报 道 和 参 与 *解 决 ! 引导人们共同交流对公共事务的意见 ! 从而建构一个 全新的公共领域 . 1 公共新闻 ) 强调尊重公民的作用 ! 提高 公众在应对社会问题 * 解决公共事务中的能力 .
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
第1卷第9期 传媒实务45一、前言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关注社会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新闻,广义上属于社会新闻,可以囊括医疗、教育、社会福利、食品安全等多方面内容。
业界普遍认为江苏广播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在2002年元旦的开播,打开了民生新闻的大门。
因其报道内容主要围绕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服务百姓生活为理念,从百姓的视角讲述新闻事件,在社会上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影响力,从此一种全新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风靡于全国各地。
安徽除了省级广播电视台开办了多档民生新闻节目之外,所有的城市台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的民生新闻。
如合肥广播电视台的《晚间播报》《大城小事》,安庆广播电视台的《天天直播》《热线800》,黄山广播电视台的《民生热线》等,这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和欢迎。
但近年来,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飞速发展,节目同质化、娱乐化、低俗化等各种负面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尤其在全新的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智能手机等新媒体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途径更加灵活,广大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要求也显得愈发挑剔,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遇到了严峻的考验。
二、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短板”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内涵是“平民视角,民生为本”,要切实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
总体而言,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但面临互联网平台的冲击,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民生新闻现实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和弊端,严重影响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栏目形态固化,长期不变难有创新民生新闻刚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因为收视率好、广告吸附力强,受到各级广播电视台的热捧,于是纷纷上马民生新闻栏目。
不论是新闻综合频道,还是经济生活频道,甚至都市频道、法制频道都开始生产民生新闻节目。
而且这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往往采取相同或相近的新闻报道模式,照抄照搬知名节目的编排方式,内容表现手法也大同小异,并长期不变。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现状及发展方向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现状及发展方向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生新闻出现在电视屏幕中。
然而,随着民生新闻的数量快速增加,观众的新鲜感也逐渐减弱,民生新闻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突显,使得民生新闻面临着受众群体流失的危险,然而受众群体一旦流失,收视率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本文分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现状,指出未来发展应立足于打造精品、实现深度跨越,并逐步上升为公共新闻,从而在追求新闻理想的同时吸引更多受众。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现状发展方向一、引言2002年1月1日,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推出的一档时长为60分钟的大型新闻直播栏目---《南京零距离》,是中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诞生的标志。
此后,民生新闻栏目就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电视新闻模式,颇受许多新闻单位的青睐。
二、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现状近年来随着民生新闻的数量快速增加,民生新闻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突显,例如低俗化、同质化、琐碎化等。
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收视率受到影响。
因此,为了提高民生新闻的收视率,媒体在选择报道内容时,便会越来越倾向于迎合社会中下层群众的口味,而放弃对于更高层次新闻质量的追求,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便步入了歧途。
因此民生新闻的发展便进入了瓶颈阶段。
(一)民生新闻的内容过于关注私人领域,缺乏公共性和客观性。
所谓“私人领域”,“是以个体独立人格为基础的私人活动与私人交往的空间”,“在这一空间内,私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承诺或者生活习惯等非行政因素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和交往。
” 目前的民生新闻栏目对公众的私人领域是高度关注,这种对个体事件的主观化关注,失去了媒体本应具有的公共性和客观性。
(二)过度渲染猎奇性和刺激性的内容。
就今天中国民生新闻现状来看,无不面临着节目内容的趣味性过多和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流失双重困境,这一矛盾使得今天中国民生新闻必须找到其制度性出路。
尤其是一些民生节目为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往往会倾向于报道猎奇事件。
例如将一些鲜为人知的现象被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确实吸引了很多观众对节目的关注,但是这些报道把重点放在了渲染恐怖的气氛,而不是科学解释,观众看这档节目纯粹是图个新鲜,使得这则新闻的价值一落千丈。
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期新闻是济南某大学 的一对 大学生恋人 , 因为感情问题发生 口角男生跳河身亡 ,民生直通车》生 活帮》 目 《 《 栏 同时到达事发现场 , 都是第一时间向电视 台连线播报 了这个事件 , 播出时间相差不到五分钟。由于山东卫视这
三个 频道 覆 盖范 围只是 山东省 内的 区域 , 因此 这 三个 栏 目所报 道 的新 闻大 多都 是 发生 在 济南 市 及周 边 几 个县 市 的事件 。
电视 民生新 闻的 特点 及 发 展 趋 势
刘 虹
( 辽宁大学 广播影视 学院, 宁 沈 阳 10 3 ) 辽 0 6 1
摘要 : 民生新 闻近几年来发展及其繁盛 , 其特点也都非常鲜 明 , 本土化 、 受众本体理论 以及在运营模式上也大 同小异 。实证研究发 现, 在收视排名靠前 的民生新 闻栏 目中, 它们都有着 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 及传 播方式。在今后的发展 中电视媒体工作者要认清 民 生新 闻的发展道路 , 强服 务百 姓的功能 , 加 打造特色 的品牌栏 目, 以后相 当长 的一段 时间内民生新 闻仍 旧会 占据 电视 新闻类节 在
常生活为出发点 。《 民生直通车》生活帮》拉呱》 《 《 的受众对象一般都是以 3 岁 以后 的中老年观众为主, 0 时间也
收稿 日期 :0 9 1- 5 2 0 — 0 2
作者简介 : 刘
虹(9 8 )女 。 1 6 一 , 辽宁大学副教授 , 从事新闻传播研 究。
・
l2・ l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沈 阳农 业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二、 电视民生新 闻的特点
( ) 目覆盖 的受 众对 象 、 一 栏 区域 、 播放 时 间趋 同
20 年1 1日 02 月 江苏电视 台城市频道推出一档新闻栏 目《 南京零距离》收视率节节攀高 , , 巨额的广告费用 也随之而来 , 自此之后 民生新闻在全国各个 电视台蜂拥而起 , 一时呈现出民生新闻风景这边独好 的景象。如山 东卫视齐鲁频道《 拉呱》 目所倡导 的那样 :你们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 民生新闻栏 目切实以老百姓的 日 节 “ ,
浅析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化中出现的问题——以“郭德纲弟子打人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例
收 视对象 的新 闻样式 , 用 平 民视角 , 百姓立 场播 报新 中公 共 的含义 更 多将重 点放 在“ 采 老 公众” ,而 民生 新 闻则重 上 闻,评 说 百姓 关心 的事 情 【 以城市 居 民为传 播 对象 ,以 在 “ 1 】 ; 民众” ;公共 新 闻的操 作方 式更 加灵 活 多样 ,观 点 冲突 市 民 日常经 济 、 会生 活 息息相 关 的新 闻事 件 为主要 题材 更 加激 烈 ,媒 体 的角色 更加 平衡 ,民生 新 闻则多 是对特 定 社 的新 闻l。可 以看 出, 民生新 闻其 实就是 围绕 老 百姓 日常 类 型 的新 闻事件 的关注 ,民生是 公众 民主 的前 身 ,是 新 闻 2 】
作为 一 件普 通 的与 明星 有 关 的“ 边 ” 花 民生 新 闻 ,“ 郭
德纲 弟 子打 人 事件 ” 身 并没 有太 多的学 术研 究空 间 ,但 本
公 共新 闻 要求媒 体 不仅 是新 闻消息 的传递 者 , 应 当 是纵观 该 事件 的发 生 、报道 、 变 以及媒 介在 事件 进 展 中 更 演 是 参与 者 、组 织者 ;提供 给 大众 一种 参与 的机 会 ,尊 重大 的作 用 ,其折 射 出的意 义就 不 同一般 了。
容类 型 的说 明L。 3 J
公 共新 闻 是较 为新 颖 的概念 ,2 世 纪 9 年 代初 在美 0 0
国被提起 ,概 念理 论 则应 当 是大众 媒体 ,其 中又 以 电视 媒 体为 主 。
三 、 民生 新 闻 向公 共 新 闻转 化 过程 中 出 现 的 问题
纲 别墅 侵 占公 共绿 地” 事前 往 郭德 纲别 墅 所在 的 小 区进 求给 新 闻工作 者提 出了更 高的要 求 ,就 是不仅 要关 注事 件 一
电视民生新闻的失范与转型
报道 得 少 ; 新 闻事 实 简 单 堆 砌得 多 , 对 对新
闻背 后 所反 映 的社 会 现象 评 价得 少 。
悦 观 众 , 惜 在 内 容 上 大 篇 幅 报 道 , 形 不 在 式上随意夸张 , 毫无 节制 地 将 新 闻 泛 娱 乐
思 所 想 所 盼 ,反 映 普 通 民众 的喜 怒 哀 乐 ,
表 达 普 通 民众 的 诉 求 . 聚焦 关 乎 发 展 大 要 局 和 中心 工 作 的重 大 现 实 问 题 . 过 展 示 通 主流 的、 面的、 动的生活细节激励人 。 正 生
会 转 型 中 , 人 主 体 本 位 价 值 观 、 益 取 个 利
范 的 根 源 也 应 该 放 在 整 个 政 治 社 会 经 济 文 化 发 展 的 大 环 境 中 去 理 解 和 考量 。 经 济转轨 中媒 介 责任 的丧失 。 会主 义 社
质 化 ” 作 为 以 普 通 民 众 为 对 象 的 电视 民 。 生 新 闻 , 报 道 时 应 平 等 对 待 生 活 在 大 都 在 市的市 民、 中小 城 镇 的 “ 民 ”农 村 的 农 镇 、
属 于社 会 主义 新 闻宣 传 事 业 的一 部 分 。 其
失 范 主要 表 现 在 三 个 方 面 内容 失 范 : 道 对 象 和 题 材 选 择 “ 报 异
导 致 电视 民 生 新 闻失 范 的 原 因 错 综
复 杂 。 由 于是 在 改革 开 放 、 济 社 会 快 速 经 发 展 的大 背景 下产 生并 发 展 起 来 的 . 失 其
向 价 值 观 逐 步 抬 头 , 重 利 轻 义 、重 欲 轻 “ ”等 思想 泛 滥 .义 与 利 相悖 取 利 而 忘 理
析民生新闻的节目风格走向变化
析民生新闻的节目风格走向变化民生新闻作为传播社会民生信息的重要媒介,一直以来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民生新闻更加注重关注人民的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引起公众共鸣。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媒体形式的不断创新,民生新闻的节目风格也正在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深入研究。
第一章传统民生新闻节目的特点及其变化传统民生新闻节目通常以报道社会民生问题为主要内容,注重客观报道,严谨的调查和立场公正。
然而,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传统民生新闻节目的特点也在发生着变化。
首先,传统民生新闻节目在传播形式上更加多样化。
过去,民生新闻节目多以文字报道或电视新闻的形式出现,而如今,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很多传统媒体也纷纷推出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为民生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
其次,传统民生新闻节目在内容呈现上更加具有人文关怀。
以前,民生新闻节目更多着重于事实报道,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点也相对单一。
而如今,随着社会对人文关怀的需求越来越高,很多民生新闻节目开始涉及到更多人情温暖的故事,注重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使观众更能够产生共鸣。
第二章新媒体时代下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探索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下的民生新闻节目也在不断进行着创新探索。
新媒体为民生新闻的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对传统节目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在新媒体时代下,民生新闻节目更加注重互动性。
很多新媒体平台上推出的民生新闻节目,都设置了互动环节,让观众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节目中来,增强了节目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其次,新媒体时代下,民生新闻节目更加强调内容的个性化和定制化。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技术,很多新媒体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和观看习惯,为他们推荐符合口味的民生新闻内容,提升了节目的个性化体验。
第三章民生新闻节目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节目面临着诸多发展趋势和挑战。
论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演进
其提供参 考价值 。
2 自身发 展 瓶 颈 的 呼 吁 对 新 媒 体 、 面
视公共新闻中的先进元素 , 打造适合我 国
国情 的 电视 民生 新 闻 。
一
时代快速发展带来 的冲击 , 民生新 闻 “ 泛
化 ”问 题 层 出不 穷 。 全 国省 级 台 民生 新 在
、
电视 民生 新 闻 向公 共 新 闻 演 进 的
论 电撬 民 喳辩 闲趣公共辩 丽 演壤
■熊 晓艳
【 要 】电视 民生 新 闻 的 本质 是 “ 民 视 角 、 生 内容 、 本取 向 ”, 摘 平 民 民 电视 公 共 新 闻 的 本质 是 回 归新 闻的公 共 性 , 者 在 本质 上 相 通 。 文 试 图借 鉴公 共新 闻 的公 两 本
众参与公共事件讨论 , 还是媒体采访各方 面专家寻求方案 , 其本质都是关注公 民事
务 , 动 社会 公 共 空 问 发 展 。 推
基 础
闻协作体年会第 四届全 国 S G协作体年 N
会 上 ,华 中科 技 大 学 石 长 顺 教 授 曾 指 出 ,
民生新 闻 , 关注人 民生计 、 是 关心 市 民生活的新 闻。 国对此的探索最早来源 我 于江苏卫 视 20 0 3年 l 开播 的 《 8 0 0月 16
因此 , 电视 民生 新 闻 以往 的定 位 受 到 当 下 受 众新 需 求 的挑 战 , 民意 识 的 提 高 公
对电视民生新 闻发展提 出了更高要求 , 而
公 共 新 闻 对 公 众 话 题 的 关 注 和 阐 述 能 为
了解百姓所重视的话题和欲求 , 能为公共
新 闻寻 找 合 适 的 选 题 。 新 闻 的公 共 性 又 而 要 求 新 闻 内容 和 形 式 的 公 共 性 , 论 是 公 无
从民生新闻的发展看新闻报道的改进
为吸引受众眼球而片面追求负面报道等。
民生新闻到底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新闻研究者不能只是针对民生新闻的现象就事论事地评说,而应站在更高的层次对新闻的发展作一番前瞻性的思考。
从民生新闻的发展看新闻报道的改进【内容提要】民生新闻对业界及学界提出了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试图归纳出当前民生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从理论上为包括民生新闻在内的新闻报道的发展作一番展望。
【关键词】民生新闻新闻报道公共领域一提到民生新闻,大家最先想到的是2002年元旦开播的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大型新闻直播栏目《南京零距离》。
其实。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刚推出《南京零距离>时,要把节目做成什么样心里也没底,只有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即当时宣传片里所说的“打造中国电视新闻新模式”。
所谓“新模式”,就是和常态的新闻不一样。
可见,所谓民生新闻其实是后来从业者和学者对新闻实践的总结、归纳,最初的“仓Ij新”是自发的、盲目的,是“一群身陷困局的电视人的一次前途未卜的突围”。
@这也反映出新闻理论的研究落后于新闻实践。
民生新闻有经验值得推广,但也存在不足,值得我们反思。
诸如题材琐碎、狭隘,误导受众:过分强调新闻的娱乐功能,损害新闻声誉:民生新闻中的新闻故事取材大多过于阴暗与晦涩,强调人性阴暗面、渲染隐私以调动受众的深层欲望:用观点代替事实,将个人情感带入新闻中,妨碍受众了解真相。
为吸引受众眼球而片面追求负面报道等。
民生新闻到底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新闻研究者不能只是针对民生新闻的现象就事论事地评说,而应站在更高的层次对新闻的发展作一番前瞻性的思考。
一、新闻报道应有助于培育受众的公民意识.从而培育公民社会新闻的功能正如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东南钨挫20()8年第7期(总第47期)@文/陈臣授孙旭培所概括:“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
大众传播媒体是理想的公共领域的代表,对培育公民社会自然有应尽的义务。
电视新闻“民生化”与新闻传播理念的转变
拍 摄 任 务 , 栏 目收 到 突 发 新 闻线 索 如 让 做 出 所 有 新 闻 的 民 生 性 来 , 认 为 所 就 会 通 知 所 在 地 段 的 特 约 记 者 , 他 我 有 的 新 闻 都 是 有 民 生性 的 。 ” 可 见 , 们 第 一 时 间 赶 到 新 闻 现 场 ;@ 另一 方 电视 新 闻 已形 成 了 一 种 泛 “ 生 化 ” 面 , 特 约 记 者 以市 民 身 份 出 入 民间 , 民 有 趋 势 , 方 面 积 极 选 用 贴 近 百 姓 日常 调 动 自己 的 社 会关 系 网 络 , 效 地 增 一 生 活 的新 闻 , 社 会 新 闻 与 时 政 新 闻 将 并 重 ; 一 方 面 以 民 生 新 闻 式 的视 角 另 和表达方 式作为切入点 , “ 计” 将 国 与 “ 生 ” 合 , 调 新 闻 的服 务 功 能 。 民 结 强 实 际 上 , 种 “ 生 化 ” 新 闻 媒 这 民 是 体 调 整 态 度 和 立 场 的 表 现 。在 当 前 政 治 、 济 语 境 中 , 体 为 寻 求 生 存 和 经 媒 加 了栏 目所 需 的新 闻信 息 来 源 。除 了 固 定 的 新 闻信 息 源 , 民生 新 闻 栏 目还
普 遍 设 置 了 热 线 电话 ,4小 时 接 听 , 2 从 而 获 取 临 时 性 的新 闻 信 息 源 , 并且 的 批 评 可 以看 出 , 民 生 新 闻 对 “ 好 栏 目通 过 信 息 付 费 的 奖 励 办 法 发 动 市 民提 供 新 闻 线 索 , 至 由 此 出现 了 甚 , 看 ” “ 近 ” 的过 分 重 视 已 经 引 发 了 、接 价 值 观 念 的 失 衡 。 因 此 , 何 将 满 足 如 受 众 需 求 与健 康 的 引 导 相 结 合 、 市 将 民 对 个 人 生 活 的 关 注 与 对 公 共 事 务 的 关 注 相 协 调 , 是 新 闻 价 值 作 为 一 仍
试论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件的整体性趋 向。也就是说电视民生新闻报道
的题材对象大多是“ 这一个人” 、 “ 这一件事” , 而非“ 这一类人” 、 “ 这一类事” 。比如在电视民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1 7 [ 作者简介] 糜亮( 1 9 8 1 一 ) , 男, 新疆乌鲁木齐人, 湖南都市频道《 都市一时间》 助理记者。研究方向: 新闻 传播。 …
… .
一
2 2—
生新闻中多见 的停水停 电、 邻里 纠纷、 商品投
诉、 案件追踪等等 , 都是对于单个事件 的报道 ,
过来 。
缺乏版权保护的电视行业 , 往往在 同一时 期 内造成不 同级别 电视台的同类型节 目之间无
不会将这一事件置于一个大背景下进行深化 ,
因此导致 了题材的浅显化。
第 2 0 1 1 3 3 1 孝 年 第 月 期
J O U R N A L O F H 湖 U N 南 A N 大 M A 众 S S 传 M 媒 E D I 职 A V 业 O C 技 A I T 术 I O 学 N A 院 L  ̄ T 学 E C 报 H N I C A L c 0 L L E G E
为忽视事件原因以及事件发展趋向的新闻要素
交待 , 即使在事件原 因、 事件趋势上有所交待 , 也是基于某一事件本身 , 而不会涉及到类似事
电视 民生新闻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 ( 一) 内容同质化 我国电视行业发展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是, 当一档节 目获得成功后 , 与之类似的节 目 如
出现 这种现 象 的原 因 在 于 , 电视 民生 新 闻
序的竞争状态。在这种无序的竞争状态下 , 制
作机构对于 内容 的要求 是可 以“ 同质 ” 但不能 “ 漏报” , 对于题材 的要求是求速度 而非深度 , 对于格调的要求是“ 有味” 而非“ 有为” 。 ( 二) 窄化 的概念 在新 闻的实践操作 中, 电视 民生新 闻的概 念有被窄化的现象 。在“ 民” 的理解上 , 新闻实 践中的“ 民” 往往 与市 民、 农 民结合 在一起 , 很 少看到这种新闻将“ 民” 理解为公 民; 而在“ 生”
民生新闻主流化主流新闻民生化——中国电视新闻界的双向汇流
潜望镜 谳亡掊 目
坛
增 和 语 。 增 百姓 热 点 和 难 点开 始 受 到 关 “ 量 改 革 ” “ 法 革 命 ” “ 大比重 , 民生 新 闻 已然 介 入 主流 题 、
考 实 妥 , 严 肃 新 闻 范 畴 , 私 领 域 向 公 共 注 。文 体 动 态 、 古 发 掘 和 奇 闻 量 改 革 ” 质 是 一 种 “ 协 ” 是 从 以新 增 量 来 领 域 扩 展 , 现 明 显 的 主 流 化 发 趣 事也 开 始登 陆 “ 闻 联播 ” 出 新 。如 对 既存 量 加 以保 护 、
机遇。 自 20 0 2年 , “ 京 零 距 泼 、 民 。 以 南 亲
离 ”为 代 表 的 地 方 新 闻 异 军 突
相 关 评 论 。可 见 , 时政 要 闻和 经
民生 新 闻 从 百 姓 视 角 关 注 济 生 活 这 类 非 传 统 “ 生 ” 话 民 类
起 , 种 后 来 被 学 界 命 名 为 民生 生 计 、 存 、 活状 态 的 变 动 , 这 生 生 但 题 已 经 占据 民生 新 闻 节 目的 很
自“ 京 零 距 离 ” 始 , 南 开 民生 促 进 着 民生新 闻 的改 革 和 进 步 。
节 目 ,并 将 其 作 为 新 闻 改 革 的 新 闻在 地 方 电 视 台遍 地 开 花 , 如 近 年 来 民 生 新 闻 的 主 流 化 倾 向 方 向 ,甚 至 有 学 者 认 为 民 生 新 黑 龙江 台 “ 闻 夜 航 ” 山东 台 日 趋 明 显 , 有 意 识 地 介 入 主 流 , 新 、
一
行 、 电取 暖 、 通 天 气 等 各 种 统 计 2 0 年 9 月 2 水 交 08 1至 2 日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学
Xi nw e nxue
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转变
□龙高平
摘要: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以及民本取向这三点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而电视公共新闻的本质则是回归到新闻的公共性。
从这两者的本质上可以看出二者有着相同之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民生新闻开始向公共新闻进行转变。
本文通过对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变的途径。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公共新闻;公众
作者:龙高平,重庆广电集团。
一、电视民生新闻、公共新闻发展的现状
当前,各家电视台收视率较高、吸引广告投资最多的一个拳头产品就是电视民生新闻。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开始崭露头角,它的出现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因为资源配置不均匀的问题,造成各个电视台之间的恶性竞争,随之而来的是电视民生节目的同质化和媚俗化,不仅如此,电视民生节目还滥用话语权,对轰动效应过分追求,以上这些问题层出不穷。
2006年,公共新闻这个概念就被引入到我国,而且人们将公共新闻这个概念同民生新闻进行了密切的联系,广大媒体人认为民生新闻进行转型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进入公共领域构建新闻。
公共新闻的运作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是建立在较高的媒介层次上的,它的设计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物质实力和人力资源,还包括一个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政治以及文化生态环境,只有这些因素都完整包含在内,电视公共新闻才能够顺利地发展。
在我国,电视民生新闻仍然处在一个平民话语的发展阶段,只有通过对公共事件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才能够进一步发展到民主话语阶段。
所以,为了打造同我国国情相符合的电视民生新闻,我们可以对电视公共新闻中的那些先进因素进行借鉴。
二、转变的基础
所谓的电视民生新闻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进行关注的新闻。
2003年开始在江苏卫视播出的《1860新闻眼》是我国对民生新闻进行的最早探索,这一民生新闻栏目的宗旨就是弘扬正义、倡导和谐、服务群众。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行的“公共新闻运动”是公共新闻学这一概念的来源。
在百度百科中,公共新闻学又称为公民新闻学,指从公众关注的议题入手,针对这些议题的各种看法、方案进行报道,其目的是将某种客观信息提供给公众,希望媒体的报道能够进行社会舆论引导,并且鼓励公众参与对公共事务的讨论之中。
要求记者从公民关怀出发,通过呈现多元的论据和理由,使报道更具辩证性,以培养公民对不同意见的辨别能力和公共议题的参与能力。
对于电视媒介来说,社会资讯传递这一社会功能是民生新闻的侧重点,这一公共平台正努力成为大众表达意见、发出声音的通道。
挖掘舆论监督、进行社会组织是公共新闻的侧重点。
虽然二者在表现的主题、取向以及解读的方式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宗旨上,民生新闻同公共新闻有着一些相同的地方。
回归新闻的公共性是电视公共新闻的本质。
尊重公民的作用,努力使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应对、公共事务的解决能力有所提高是电视公共新闻所强调的;而民生新闻强调的则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
在民生新闻方面,所谓平民化的思考方式是指对新闻公共性的关注和回归,它注重对民生的关注,对百姓重视的话题以及欲求进行了解,这些都能为公共新闻找到合适的选题。
新闻的公共性需要的是在新闻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公共性,不管是在公众对公共事件讨论的参与方面,还是在媒体向专家寻求答案方面,所有的本质都是对公民事务进行关注,对社会的公共空间发展进行推动。
与此同时,若是媒体能够在民生新闻浅层传递社会资讯这一基础上再进行深入发掘,对公众讨论进行组织,或是对新闻进行深度评论,那么就给民生新闻转变为公共新闻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不仅如此,公共新闻还能够对民生新闻较为庸俗以及社会责任感不够强的缺陷进行一定的弥补。
三、转变的途径
1.找准定位。
面对种种矛盾,若想站稳脚跟,电视民生新闻一定要将民生理念、新闻本体以及舆论监督和公众的参与紧紧地抓牢。
不论在内容定位方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要对其采取重新审度和设计,从而使其从民本事件转为民本内涵。
2.让观众说话。
大众是民生新闻的受众,而公众新闻认为受众是公众。
这是因为同大众相比,公众更具社会内涵。
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的民主进程不断加快,公民意识也有了巨大的提升。
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应该将大众转向公众。
所谓的让公众说话,指的是使媒体作为公众的代言人,而公众是意见、观点以及信息表达的主体。
3完善舆论监督。
在民生新闻当中,比较容易产生主观偏向的一部分就是新闻评论。
因此,电视新闻媒体应该
4 .
―5―
传播与版权
―6―
C HUANB O YU B ANQUAN
更为注重自身的理性建设,对社会舆论中的主、支流进行区分。
在做好为民请命以及舆论监督的基础之上,电视民生新闻要对新闻评论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对新闻监督的“理性”以及“建设性”进行强化。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视民生新闻必然向电视公共新闻进行转变。
如何让这一转变更为顺利,是电视媒体人现在关注的重点。
找准定位、让观众说话、完善舆论监督是实现这一转变较为基础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秦中人.打着“民生”旗号的“新闻暴力”[J].青年记者,2005(6).
[2]张雪.试论公民意识的培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陈立生.电视“民生新闻”的七大待解之谜[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上接第39页)提供了空间,造成媒体行业的混乱。
媒介的发展要将自律和他律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媒介的健康发展。
三、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相关的监督机制
在我国,新闻事业是广大群众的事业,新闻媒介作为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应当在发展的过程中接受人民的监督,同时还要建立起相应的监管机制和法律体系,对违反新闻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必要的处罚,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新闻环境。
新闻机构自身也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组织结构,建立内部监督的相关工作制度,对于违反新闻机构规定的个人要追究其责任,触犯国家法律的要移送到司法机关。
只有在工作的过程中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够将记者的职业道德纳入法制化建设的轨道之中,促进新时期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强化新闻记者自身的修养
作为新闻记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在工作的过程中遵守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原则,不断开展自我批评和自我检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接受、不撰写有偿新闻,这样才能够维护好媒介自身的声誉。
同时新闻记者遵守职业道德,坚持说实话、写实事,也可为新闻记者自身长足的发展奠定比较好的基础。
(三)加强社会的监督
强化社会监督,提升广大群众的综合素质,能够在很
大程度上减少有偿新闻所产生的土壤。
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媒体也就很难从中获得非法的利润,自然也就会减少可能存在的一些虚假新闻。
只有观众的素质得到提升,新闻媒介的质量才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这有利于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缺失一直以来都是新闻界所不能忽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记者作为新闻事实的直接采访者,其自身的素质会对新闻的质量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新闻记者不应当为了物质利益而撰写虚假新闻,而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专业精神,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这样才可以为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出自身的力量。
本文主要结合实践,探讨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新闻行业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富媛.从虚假新闻的危害看媒体的社会责任[J ].电影评介,2011(2)
[2]程丽,杨敬.隐性采访的基本问题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8(20).
[3]唐燕.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失范归因及重塑[J ].青年文学家,()[]李国轩,张新星新闻媒体记者应具备的素质[]青年文
学家,()420099.
4.J.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