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曼卡宣言

合集下载

《特殊教育概论》全纳教育

《特殊教育概论》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概述
随班跟读概述
全纳教育的支持形式
第 页
广义
狭义
促进传统学校进行变革,转变办学方式
随班跟读的作用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承认个别差异的普遍存在。这些观念与全纳教育、随班就读的理念是一致的,它不仅有利于残障儿童入学读书,也对普通学校的改革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提出:必须各类残疾人提供平等教育的机会,并使这种教育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1993年,《哈尔滨宣言》指出:要通过全纳学习的观念探索满足一切儿童的基本学习所需要。
第 页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
全纳教育概述
随班跟读概述
全纳教育的支持形式
全纳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 页
七十年代
八十年代
1993
1990
全纳教育概述
随班跟读概述
全纳教育的支持形式
全纳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全纳教育的产生
70年代开始出现了正常化思想。所谓正常化,即主张智力落后者及其他残疾人每天的生活模式应尽可能地接近主流社会。
从80年代开始,欧美一些国家开始用“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这一术语来替代“残疾儿童”、“特殊儿童”,而“特殊教育”这一名称也相应地改为“特殊需要教育”。
第 页
英国的托尼·布思认为,全纳教育就是要加强学生参与的过程,并减少学生被排斥的过程。
美国有学者认为,全纳教育更关心的是特殊儿童的权利而非学校校长、教师及心理学工作者的专业判断与建议。
还有学者认为,全纳是一种价值倾向。强调给予学生平等参与所有的学校活动的机会。
我国的学者认为,全纳教育是这样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

《萨拉曼卡宣言》中有关全纳教育特殊教育学生评价内容。

《萨拉曼卡宣言》中有关全纳教育特殊教育学生评价内容。

《萨拉曼卡宣言》中有关全纳教育特殊教育学生评价内
容。

《萨拉曼卡宣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4年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上颁布的,它明确提出了“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思想。

关于特殊教育学生的评价,《萨拉曼卡宣言》强调,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应该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而不仅仅是传统的考试成绩。

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发展。

此外,《萨拉曼卡宣言》还指出,全纳教育应该是一种包容性的教育方式,旨在为所有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无论他们是否有残疾或特殊需要。

全纳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还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交技能和情感发展等方面。

总之,《萨拉曼卡宣言》强调了全纳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特殊教育学生评价的新思路,即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特殊教育的意义 [特殊教育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

特殊教育的意义 [特殊教育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特殊教育的意义 [特殊教育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特殊教育是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那么你对特殊教育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什么是特殊教育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特殊教育的简介为了满足特殊需要儿童学习的需要,而设计(提供)的教育,即称特殊教育。

1994年6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所说:“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

”对不同种类特殊儿童的教育又可分别成为盲童教育、聋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超常儿童教育、言语障碍儿童教育、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教育,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等。

特殊教育的主要精神是考虑到每个孩子个体内在及个体之间的个别差异。

特殊教育的实施对象特殊教育实施对象的范围也因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情况而有差异,有的国家或地区提出了“零拒绝”的目标,即认为所有残疾儿童都应该接受免费的、适合他们需要的义务教育。

各级公立学校都要为残疾儿童提供教育和有关服务,不应该以任何理由拒绝他们入学。

中国实施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盲、聋、哑、智力落后以及有其他身心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设有盲聋哑学校、低能儿学校或低常儿童班、弱智儿童班,以及工读学校等。

我国《宪法》、《义务教育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都明确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在特殊教育中也是适用的,但特殊教育也有它的特殊的一面。

它不仅像普通教育那样,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特别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例如教盲童学习盲文和定向行走,对聋童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对弱智儿童进行感知觉和动作能力的教育训练等。

特殊教育的概念、分类及阐释

特殊教育的概念、分类及阐释

相对于狭义、广义的特殊儿童的概念,特殊教育的概念也有狭义、广义之分。

对狭义特殊儿童的教育就是狭义的特殊教育,对广义的特殊儿童的教育是广义的特殊教育。

在有些国家还提出“特殊需要教育”,这种教育正像1994年6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所说:“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

”对不同种类特殊儿童的教育又可分别成为盲童教育、聋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超常儿童教育、言语障碍儿童教育、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教育,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等。

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特殊教育实施对象的范围也因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情况而有差异,有的国家或地区提出了“零拒绝”的目标,即认为所有残疾儿童都应该接受免费的、适合他们需要的义务教育。

各级公立学校都要为残疾儿童提供教育和有关服务,不应该以任何理由拒绝他们入学。

中国实施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盲、聋、哑、智力落后以及有其他身心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设有盲聋哑学校、低能儿学校或低常儿童班、弱智儿童班,以及工读学校等。

我国《宪法》、《义务教育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都明确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在特殊教育中也是适用的,但特殊教育也有它的特殊的一面。

它不仅像普通教育那样,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特别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例如教盲童学习盲文和定向行走,对聋童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对弱智儿童进行感知觉和动作能力的教育训练等。

国内外特殊教育的法规和政策解读

国内外特殊教育的法规和政策解读
㈢ 确保以最适合个人情况的语文及交流方式和手段, 在最有利于发展学习和社交能力的环境中,向残疾人 提供教育。
《残疾人权利公约》(06年通过)
《残疾人权利公约》由 序言、宗旨、定义、一般 原则等50项条款组成,其 中第24条为“教育”条款。 中国于2008年十一届全国 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批 准了《残疾人权利公约》。
宗旨:促进、保护和确保 所有残疾人充分和平等地 享有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 并促进对残疾人固有的尊 严的尊重。
• 第四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 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 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 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帮助 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 教育。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十条 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 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一部分
我国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介绍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04年再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95年修订颁布)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86通过,06年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98年通过) 5、《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90年通过,08年修
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特殊教育 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 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 教师、康复类专业技术人才。
• 支持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学校在师范类专业中普遍开 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具有指导残疾学生随班 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
• 探索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研究设定随班 就读教师、康复类专业人员的岗位条件。
第二部分

特殊教育的法规与政策

特殊教育的法规与政策

第三章特殊教育的法规与政策本章教学:1.了解我国特殊教育法规与政策的基本体系与现状。

2.了解国外特殊教育的重要文献和重要法规第一节我国特殊教育法规与政策一、我国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82年通过,04年再修订)第四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95年颁布)第十条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三十八条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特性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86通过,06年修订)第六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

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第三十一条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

第四十三条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第五十七条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一)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二)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三)违反本法规定开除学生的;(四)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98年通过)第九条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残疾学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拒绝招收。

单元二_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单元二_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 主要是四大功能——评量、教学、咨询与 在职训练;前两项是面向特殊学生的,因 此称为直接服务;后两项是面向普通教师 的,称为间接服务;
25
RM功能之 评量
• 当资源教师接到普通班转介来的个案后, 首先要做的就是教育评量,收集学生的基 本资料,再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测量、访 谈、观察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困难 的原因,生理、心理特点,社会适应能力 ,学业成就等,认真分析其对特殊教育需 要的内容及需求程度,据此拟定个别化教 育计划,并付诸实施;
40
之二:安排时间表
• 安排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到资源教室接受辅 导的时间表,是一件破费脑力,需要仔细 斟酌的事情; • 利用自习、课外活动的时间做补救教学; • 占用原班级上课时间到资源教室做个别教 学; • 几种全校同类学生开展小组活动
41
• 采用何种方式,要视特殊学生的具体需要 ; • 同时要与教务处、班主任、科任老师密切 协商; • 一切要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潜能开 发为原则,尽量不要影响正常的教学次序 ;
model
• 平行教学模式parallel-teaching model
16
2、协同教学模式co-teaching
model
协同教学模式特殊教育教师与一位或 多位普通教师组成教学小组,共同负起教 室中所有学生的教育责任;
17
3、小组教学模式(team model):特殊教育教师 和普通教育教师一起在普通班级中教学; 4、协同教学咨询模式(co-teaching
10
• 由此,一体化教育逐渐发展为融合教育, 即变革整个学校教育,特别是普通教育, 使其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所有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减少学生的被排斥; • 二元制、隔离的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逐渐 演变为单一制的融合教育;

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特殊教育开展的新趋势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开展,人类社会正向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开展.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信息网络的国际连通,各种社会思潮、文化碰撞加剧,思想交流空前活泼, 文化开展呈现多元化态势.开展、和平、速变、多元和合作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和特征.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深受时代开展与社会变迁的影响,显现出以下开展趋势和特点:一、特殊教育从慈善型向权益型转化,特殊教育普及运动方兴未艾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特殊教育在当代社会已经不是正常人对残疾人的一种施舍和福利,而是人的一种平等的基本权利.这种权益观的重要理论根底是人本主义思潮,但人的根本受教育权利是通过法制〔如世界各国的特殊教育立法〕加以保证和实现的.因此,当代特殊教育可以认为是一种以法制保证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权益型教育.2、90年代初期兴起的世界性的全民教育运动:以保证受教育权为核心、以实现教育公平为目标指向、以普及义务教育为主要内容.3、普及特殊教育九年义务教育:21世纪上半叶中国特殊教育的主题和重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目标的根底教育均衡化开展要求与教育开展〔特别是区域、农村特殊教育开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因此,加快普及特殊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仍然是教育开展的“重中之重〞.二、特殊教育从隔离走向融合〔或称为“全纳〞〕1、走向融合是特殊教育开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隔离教育一一正常化、回归主流和一体化教育一一融合教育〔萨拉曼卡宣言〕.第一阶段.隔离教育: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几种观点都是在对隔离教育批判和反思的根底上提出来的.正常化:纳吉指出,对残疾人的一切举措必须正常化.所谓正常化是主张智力落后者〔和其他残疾人〕每天的生活方式应尽可能接近主流社会.与这一思想相照应地是“非机构化〞运动的开展.回归主流:一体化教育理念及运动.邓恩对特殊儿童隔离式的教育安置方式和标签化问题提出了锋利的批评.德诺的“瀑布理论〞〔最少限制环境理论.其核心就是要让特殊儿童尽可能与没有残疾的正常儿童一起生活、学习,即使特殊儿童接触正常儿童与主流社会的限制减少到最低程度〕最少限制理论成为美国特殊教育立法的根本原那么. 从60、70年代到80年代,一体化在西方国家形成了一种运动.一体化教育理念及运动对特殊教育开展的影响是很大的,如人们对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熟悉发生了转变、再如无类别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评估方式的改变等.一体化教育理念及运动的目的追求及价值.但也存在者事实上的双轨制和特殊儿童的“无归属感〞及两个体系和教师之间的磨合问题,当代特殊教育开展的新趋势因此,到了九十年代人们又提出融合〔全纳〕教育的理念.第三阶段.融合教育阶段.九十年代中期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世界特殊教育需要大会,发表了著名的?萨拉曼卡宣言?,这个?宣言?是特殊教育开展史上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走向融合是“ 21世纪世界教育的开展趋势〞.宣言?提出了融合教育〔全纳〕的理念,并对融合教育理论系统进行阐述.融合教育理念的内涵、原那么.?宣言?提出了实施融和教育的五个原那么:〔1〕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根本权利,必须获得可以到达的并保持可接受的学习水平之时机;〔2〕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水平和学习需要;〔3〕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4〕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时机进入普通学校,而这些学校应以一种能满足其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中央教育学思想接纳他们;〔5〕以全纳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创造欢送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此外,普通学校应向绝大多数儿童提供一种有效的教育,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效率,并最终提升其本钱效益.为了实现全纳教育原那么,?宣言?还就改革和建立教育制度、全纳性学校、家长和社区的参与、早期干预等提出了具体举措.宣言?所阐述的关于融合教育的根本观点,归纳起来,有这样几当代特殊教育开展的新趋势个要点:〔1〕融合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包括残疾学生,无论你是谁,大家都是人,都有权接受教育,因此,“零拒绝〞是其根本原那么;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减少排斥,促进积极参与与合作,是其根本要义和操作策略;维护教育公平是其价值取向.〔2〕融合教育又是以人为本、照顾差异的.因此,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要考虑儿童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学校必须以一种儿童中央的教育学观点来接纳和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不同需求,以促进他们的多样化开展.〔3〕融合教育势必要求建立一种全纳的教育体系和支持体系〔没有支持,就没有融合〕,即所谓三位一体〔融合〕趋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一体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医疗养护、教育练习、劳动就业一体化.因此,融合教育是教育制度的根本改革和重构. 〔4〕融合教育是要通过教育的无歧视和融合、以到达创造欢送残疾人社区和建立全纳社会及实现全民教育的目的.从这层意义上讲,融合教育与我国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理念有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因此,我认为,融合教育的理念是相领先进的.融合教育提出的背景:1、世界性的民主化进程.全民教育运动.特殊教育理念的嬗变及实践运动的内在逻辑.因此,我认为,融合教育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社会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特殊教育理念和实践运动的必然结果.当代特殊教育开展的新趋势2、走向融合是隔离教育与融合教育多样化并存、矛盾运动的历史过程.3、走向融合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与创新的实践过程.①兴旺国家融合教育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尝试.②走向融合:中国的原创性探索一一随班就读的实践、困境和出路.③特殊教育学校在随班就读中的地位和作用.三、特殊教育制度从一次性封闭教育向开放性、反复回归的终身教育制度体系转型1、终身教育制度.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终身教育理论.这一切对于校长、教师和学生意味着: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水平.2、一体化的终身特殊教育体系.制度建设目标和政策.3、加快“两头延伸〞的制度建构.国际特殊教育开展的趋势及启示:①重视早期干预和早期教育;②加快高中〔职业教育、生涯教育为主〕及高中后教育的开展.四、特殊教育从培养一技之长的“工具理性观〞向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的转变;特殊教育在量的扩张同时,更加关注质的提升.1、教育目的观.〔社会观、人本观、〕核心问题是把残疾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把他们培养成仅有一技之长的、“工具理性〞的人?还是把他们培养成适应21世纪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水平〔特别是创新水平、实践水平、信息素养、终身学习〕、全面开展的、自立、自强的人〔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特殊教育开展的新趋势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要澄清熟悉上的三个误区:一是人的培养规格弱化和降低标准的问题;二是对残疾人生命的力量的熟悉问题〔多元智能观〕;三是人的片面开展观的问题〔树立全面开展的素质教育观〕.为此,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①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的统一;②全面开展与一技之长的统一;③学会做人与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的统一;④身心开展的统一.2、课程改革.课程观上的素质教育取向.聋校的课程改革.聋校的课程改革和?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理念上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在改革的大思路是比拟一致的,即面向21世纪,以人为本,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为重点,以人的开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宗旨,以信息技术为根底〔动力〕,通过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但也有聋教育自身的特点:〔1〕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在对聋生进行缺陷补偿的同时,重视潜能的开发;注重形成学生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水平的形成.〔2〕在课程结构上,努力表达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如整体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增设“沟通〞等综合性课程.〔3〕在课程的实施上,关注个体差异,增强个别化教学,强调沟当代特殊教育开展的新趋势通方式的多元化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等.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生活化、综合化、生态化和校本化一一多样化的样式.如“功能性课程〞“环境生态课程〞等.3、教学改革.①适宜教育的理念.②个别化教学方案〔特殊教育教学的本质和灵魂〕.③合作教学.4、教学评价.多元评估方式,如实作评估,生态评估、功能评估、档案评估等.5、提升质量,教师为本.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视角和方法、校本培训.五、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开展为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状态和学习方式、提升特殊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1、建立在信息技术根底上的科技进步和设备更新.①为残疾人的教育和学习提供了方便和更好的条件;②计算机及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正在带来特殊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安置方式、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促进了特殊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升.2、作为障碍补偿和机能练习的康复、教育技术、设备的应用.3、脑科学、生命科学、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神经系统、生化和基因等方面为人类更深刻熟悉障碍的机理、机制及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六、特殊教育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1、“地球村〞和“国际人〞概念的提出.2、国际化进程中多元文化融合、碰撞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民族精神当代特殊教育开展的新趋势和“中国人〞的培养问题:民族性与国际性、民族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对立统一关系.3、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增多:学习先进的国外的特殊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

特殊教育法律法规

特殊教育法律法规

优选文档第三章特别教育的法律法例本章要掌握的基本内容:1、我国特别教育有关法例、政策及解读2、国际有关重要法例及文件解读一、特别教育有关法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履行立法权。

是最高国家权益机关。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982年12月4日经过。

第45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抚慰盲、聋、哑和其余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益和义务。

(二)教育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颁发第10条:国家扶助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38条: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余教育机构应当依据残疾人身心特征和需要实行教育,并为其供给帮助和便利。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经过,第2、6、11、19、31、43、57条有相应规定。

第六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使义务教育平衡发展,改良单薄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纳举措,保障乡村地域、民族地域实行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小孩、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行特别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小孩、少年实行义务教育。

第三十一条:特别教育教师享有特别岗位补贴津贴。

第四十三条:特别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一般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第五十七条学校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时更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余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赐予处罚。

(一)拒绝接收拥有接受一般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小孩、少年随班就读的;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经过第9条规定:高等学校一定招收切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拒绝招收。

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5月15日经过,第7条、15条、32条规定。

残疾人社会学:融合教育

残疾人社会学:融合教育

智商分数在理论上的分配情形
34。13% 常态曲线下所占人数百分比
标准差
13。59% 2。14% 0。13%
-40 -30 -20
-10
离差智商
55
70
85
34。13%
13。59%
2。14% 0。13%
0
+10
+20
+30 +40
100
115
130 145
多元智能理论
传统学校教学
传统的教学主要面向那些在学习能力方面处于平均水平的 儿童,较少考虑那些学习能力差和能力超常儿童的需要, 遵循的是以现代性为特征的同质平等观。
政治平等不同的社会平等。在黑白种族易于发生接触的地方允许甚至
要求其隔离的法律,并不必然隐含着任何一个种族低劣于其他种族的
意思。”
布朗认为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法律,一种是干涉黑人政治平等的
法律,对此最高法院曾明确裁定属于歧视性质;另一种是要求在学校
、剧场和公共交通工具上把两个种族隔离的法律,“如果两个种族的
这一裁定是由9位大法官共同决定,并由首席法官厄尔·沃伦 ( Earl Warren)进行陈述:“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案例所提出的问 题:尽管硬件设施以及其他‘有形’因素可能是相同的,在公立学校中 仅仅基于种族而对儿童实行隔离是否剥夺了弱势群体的儿童接受平等教 育的机会呢?我们认为是的。……在公立学校中的种族隔离对有色人种 儿童存在有害的影响。尤其当这种隔离得到法律的支持时,其有害影响 可能会变得更大,因为种族隔离政策往往被理解为标明黑人群体低人一 等。低人一等的感觉会影响儿童学习的动机。因此,获得法律支持的种 族隔离具有阻碍黑人儿童教育以及精神的发展、部分剥夺他们在一个族 群混合的学校体系中能够得到的益处。……隔离的教育设施从本质上就 是不平等的。因此,我们认为此案的起诉人以及其他受类似行为影响的 人,由于他们所起诉的种族隔离的原因,被剥夺了受宪法第十四条修正 案所保证的平等法律保护的权利。”

萨拉曼卡宣言

萨拉曼卡宣言

萨拉曼卡宣言
(The Salamanca Statement)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有关特殊教育的一份文件。

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上由88个国家政府与25个国际组织的代表通过。

全文共5条。

主要内容包括:强调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儿童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学习需要与需要的广泛差异;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将他们吸收再能够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各国政府应当重视特殊教育,制定法律、法规和规划,保证经费投入,建立示范性项目,确保师资培训,鼓励家长、社区和残疾人组织参与决策,应扩大和加强国际合作,有效的支持和参与全纳教育并将特殊教育作为其各项教育项目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发展;各非政府组织要加强与国家机构的协作,增加对全纳性特殊需要教育的规划、实施及评估的参与。

“词条内容来源于七维教育支持中心与特殊教育辞典第二版。

”。

试论全纳教育面临的困境-教育文档

试论全纳教育面临的困境-教育文档

试论全纳教育面临的困境一、全纳教育的涵义1994年的《萨拉曼卡宣言》是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将世界教育事业推上了更高的层次,再次将平等、自由的理念深入拓展,使之在更大范畴上得到落实。

《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学校不能只为一部分正常儿童服务,而将另外一部分儿童拒之门外。

该宣言对“全纳教育”概括为: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每一所学校必须接收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为这些儿童能够受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各种条件,并通过核实的课程、学校管理、资源利用及与所在的社区合作,来确保教育质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发布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中对全纳教育下更明确的定义: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作出反应的过程。

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为共识,以常规体制负责教育所有儿童为信念,全纳教育涉及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结构和教育战略的变更和调整。

全纳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教育者的态度和观念,改变世人将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隔离在一般儿童之外的态度,消除视之为异己的“隐性”排斥。

全纳教育不因经济背景、种族、文化、身体、智力等方面的差异而忽略甚至剥夺儿童正当的权力保障,不将这些差异作为不让其享有进入附近学校学习的机会和权利的理由,这样的举动也是对于一般儿童正确认识“存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如同身高和肤色的差异一样正常”的权利侵犯。

全纳教育主张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努力营造一种合作氛围。

这种合作关系不单单指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同样涉及学生和社区之间,学校和社区之间的互动交流、参与合作的全方位过程。

全纳教育重视人的基本精神需求满足、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依存性、群体意识”。

全纳学校把重点放在如何让学校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有主人翁的感受,并且感觉到待在学校的环境中是安全的、受欢迎的、能够得到发展的,并由此产生个人主动追求拓展空间的动力。

二、全纳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一)全纳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在笔者查阅很多资料中注意到关于全纳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很丰富,除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发布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中对全纳教育有比较肯定的定义外,其他只对全纳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做进一步诠释。

特殊教育的基本理念范例

特殊教育的基本理念范例

特殊教育的基本理念范例关键词全纳教育社会文化本土化分类号G7601 前言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全球特殊教育领域讨论最热烈的议题,并引导特殊教育实践的方向。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会议上各国达成的《萨拉曼卡宣言》中确定了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原则: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一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实施此种全纳性方针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创造欢迎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型社会和实现人人受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这些全纳教育的论断充满了绝对主义的语言,用“每一个”、“必须”、“都有”等完美主义的陈述表达极端平等主义的道德诉求。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想不仅彻底改变了特殊教育的观念与发展模式,而且赋予普通教育以崭新的内容,对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方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全纳教育不仅仅是特殊教育的事情,它要求整个教育体制的变革以应对所有学生多元的学习特征与需求,是面向所有学生的。

全纳教育与全民教育的思想相合,公平与多元是其核心价值,参与和合作是其基本原则,它反对传统的牺牲大多数能力一般或较差学生的发展需求、只注重极少数优秀学生发展的精英主义教育模式。

全纳教育也远远超出残疾的范围。

它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即通过全纳教育建构一个全纳的社会。

全纳教育因此不是一些人的事情,而是与社会上所有的公民相关的事情,是挑战不公正与歧视的利器,与各国社会文明发展水平、人权保护、以及社会公平与正义目标的实现紧密相关。

它需要全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机构与体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包括教育机构与体制;社会中现存的与隔绝、歧视相关的价值观、政策等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

2 全纳教育理论的社会文化特性特殊教育理论是建立在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当其中一社会对“残疾”、平等等观念发生变化时,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教育形式也会随之变化。

全纳教育与随班就读..

全纳教育与随班就读..

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一)全纳教育的人权观 全纳是残疾儿童的一种权利:尽管教育质量和效益是很重要的, 但这不能成为 压倒个人权利的借口和理由。 (二)全纳教育的平等观 全纳教育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即不仅要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而且要 能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不要关注一部分学生, 而排斥或歧视另一部分学生。 (三)全纳教育的民主观 积极参与——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每个人在全纳学校中都会受到欢迎。 立足集体——用集体的力量来改变个人的问题。 促进合作——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的合作,共同创建一种全纳的氛围。
我国随班就读的产生与发展
随班就读是我国将特殊儿童安置于普通学校、普通班级内与普通儿童一起
学习的教育安置方式。随班就读顺应了世界范围内全纳教育的呼唤和要求
,是我国探索全纳教育的重要实践方式。
• 一、随班就读的概念
(一)随班就读概念的出现 (二)当前几种有代表性的定义 (三)什么是随班就读 (四)理解随班就读的几个关键词语
四、我国随班就读的发展历程
(一)非政府组织的探索阶段 金钥匙工程: 徐白仑先生在1987年发起了“金钥匙盲童教育计划” ,先后在江苏、山西、河 北、黑龙江和北京进行盲童一体化教育的试验,并获得成功,中国开始了对残 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民间实验。
(二)政府推动的实验阶段:1987-1992 1987年原国家教委委托北京、河北、江苏、黑龙江、山西、山东、辽宁和浙江 等省市分别进行视力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试验。后又委托北京、江苏 、黑龙江和湖北等省市进行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试验。在实验的基 础上,教育部根据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针和多年教育实践发展的经验提出, “坚持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 特殊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进行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新格局。”

《萨拉曼卡宣言》

《萨拉曼卡宣言》

《萨拉曼卡宣言》是1994 年 6 月7 日至10 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

该宣言的全称为《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

《萨拉曼卡宣言》强调了特殊需要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以下原则:
1. 平等原则:所有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无论其是否有特殊需要。

2. 个别化原则: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儿童的特殊需要进行个别化设计。

3. 融入原则:特殊需要儿童应该尽可能地融入普通教育环境中。

4. 支持原则:学校和社会应该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5. 合作原则: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应该共同合作,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最好的教育和服务。

《萨拉曼卡宣言》的通过标志着特殊需要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也为特殊需要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萨拉曼卡宣言》摘录

《萨拉曼卡宣言》摘录

《萨拉曼卡宣言》摘录重申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提出的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国际社会在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作出的承诺以确保所有人,不论其个体差异如何,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欣然注意到各国政府、倡导性团体、社区和家长团体以及尤其是残疾人组织日益增多的参与,以期寻求改善绝大多数仍未接受教育的特殊需要者的受教育机会。

并认为有关政府、专门机构和政府间组织的高层代表积极参加本次"世界大会"就是这种参与的证明。

1.我们,代表92国政府和25个国际组织出席"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的代表,于1994年6月7-10日聚会西班牙萨拉曼卡,重申我们对"全民教育"的承诺,认识到在普通教育系统中向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提供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特此签署《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

《行动纲领》的条款和建议可对各国政府和各有关组织起指导作用。

2.我们坚信并声明: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必须获得可达到的并保持可接受的学习水平之机会。

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

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而这些学校应以一种能满足其特殊需要的儿童中心教育学思想接纳他们。

以全纳性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创造受人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此外,普通学校应向绝大多数儿童提供一种有效的教育,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效率并最终提高其成本效益。

3.我们呼吁各国政府并敦促它们:在改善教育制度方面给予政策和预算的最优先考虑,以使教育制度能容纳所有儿童而不论其个体差异或个人困难如何。

以法律或方针的形式通过全纳性教育原则,在普通学校招收所有儿童,除非有不这样做的令人信服之理由。

建立示范性项目并鼓励同具有全纳性学校经验的国家进行交流。

建立分权的参与性机制,以规划、监测和评价用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成人的教育设施。

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班级

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班级

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班级【摘要】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应尽量就近安置在全日制普通公办学校中,并让特殊儿童尽可能参与到普通班级内的各种文化学习活动。

那么,怎样才能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班级,和其他学生共同成长、一起进步呢?【关键词】特殊儿童更好融入班级所谓“特殊儿童”,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

1994年,《萨拉曼卡宣言》提出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

我国的融合教育理念主要表现为“随班就读”,让特殊儿童尽可能参与到普通班级内的各种文化学习活动。

那么,怎样才能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班级,和其他学生共同成长、一起进步呢?一、老师真心接纳班上有一名特殊的学生小禾,他是一个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除了一定要真心接纳,而且还要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恒心:给孩子一声真心的赞美、一个会心的微笑,竭力寻找孩子身上的优点,不断地鼓励,让孩子找回一份自信。

特殊儿童不管是想象力、思维逻辑能力、学习能力等很多方面可能与同龄儿童相差甚远,这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他,对他们进行不厌其烦的训练,一个看似很简单的行为习惯,需要我们付出几倍的时间、精力,教师的恒心尤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为特殊孩子提供特别支持,在备课时想到他们,给其适合的学习内容;课堂上关注他们,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根据学生的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因应学生能力,适当调整作业量,减低作业的难度。

在上语文课前,我都会走到孩子座位旁,悄悄地告诉他:这节课你可以抄写并记住5个生字吗?这节课你可以把课文读一遍,并画出你喜欢的词语句子吗?……当然,孩子有时能完成任务,有时不能,只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也和其他同学一样,要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作为老师要清晰地知道,特殊儿童是随班就读,而不是“随班就坐”。

二、同学关爱包容特殊儿童往往都有这样的情感,如大喊大叫、发怒,无缘无故大笑、不可遏制的冲动性。

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和他们在一起学习吗?正常的学生愿意和他们在一起学习吗?开学后,我利用家长会、中队活动,对家长和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帮助大家重新认识特殊儿童,了解融合教育。

《萨拉曼卡宣言》

《萨拉曼卡宣言》

《萨拉曼卡宣言》
(实用版)
目录
1.《萨拉曼卡宣言》的背景和意义
2.《萨拉曼卡宣言》的主要内容
3.《萨拉曼卡宣言》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萨拉曼卡宣言》是在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一项重要国际文件,它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总的框架。

这个宣言的通过,标志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提供了指导。

《萨拉曼卡宣言》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社会、经济和环境。

在社会方面,宣言强调了人类对社会公正的追求,提出要消除贫困,实现全民教育,改善人民生活。

在经济方面,宣言主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提倡资源的合理利用,反对浪费和过度消费。

在环境方面,宣言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出要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环境污染,减缓气候变化。

《萨拉曼卡宣言》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而且也为各国的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它也为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行动框架。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深受《萨拉曼卡宣言》的启示。

我们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1页共1页。

特殊教育理论重点名词解释复习题

特殊教育理论重点名词解释复习题

1.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

199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经过“萨拉曼卡宣言”和“特别需要教育行动大纲”,初次提出“全纳教育”( Inclusive Education )。

目的是创立和睦社区,成立和睦教育社会,向小孩供给全面有效的教育。

2.个别化教育计划: 1975 年美国国会公布的残疾小孩教育法律规定:应由包含地方教育部门或有关部门的代表、班级教师及学生家长或监护人构成的小组共同为每个被判定为残疾小孩的学生拟订和增补一份书面教育计划。

这一教育计划就称为个别化教育计划,简称IEP。

个别化教育计划拟订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个特别小孩在一个最适合他的学习需求的环境中接受特别教育。

假如没有具备这个条件,就表示这个特别小孩并未收到优异的特别教育,充其量还只限制于一般教育的范围。

3.研究学习:研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加的前提下,依据自己的猜想或假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创新实践能力、获取思想发展,自主建立知识系统的一种学习方式。

4.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教育与学习的哲学,同时是一门艺术。

相较于其余教育学派,自主学习者以为没有人能替他人作决定,每一个人都应拥有为自己做主的权益。

所谓自主,简而言之,就是为自己作选择,并为这些选择负责。

这和把责任归因于环境或他人的态度相反,而靠近存在主义。

5.建构主义:建构主义供给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一样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踊跃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因为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且是真切的,因此学习者就更拥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舞学习者进行批评型思想,能够更易于供给个体的学习风格。

6.特别教育:相对于狭义、广义的特别小孩的看法,特别教育的看法也有狭义、广义之分。

对狭义特别小孩的教育就是狭义的特别教育,对广义的特别小孩的教育是广义的特别教育。

在有些国家还提出“特别需要教育”,这类教育正像 1994 年6月 1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特别需要教育大会”经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所说:“每个小孩都有其独到的特征、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行应当考虑到这些特征和需要的宽泛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拉曼卡宣言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政策与实践
重申1947年《世界人权宣言》中提出的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补充由世界各国于1990年“人人受教育”世界大会上制订的保证所有人,无论其个体差异,拥有此项权力的公约。

回顾最终形成1993年联合国《残疾人机会平等准则》的几项宣言,其中极力号召各国确保残疾人教育是其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欣然注意到政府、支持团体、社区和家长团体,特别是残疾人组织的参与日益增加,寻求改善众多特殊需要尚未满足者受教育的机会;并认识到众多政府、专门机构和政府间组织的高层代表积极参加此次世界大会,是这种参与的实证。

1、我们,代表8个政府与25个国际组织参加“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的代表们,于1994年6月7日—10日聚集在这里,西班牙萨拉曼卡,认识到在普通教育体系里为残疾儿童、青少年与成人提供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此重申我们对“人人受教育”的支持,并在此签署《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其条文与建议的精神,或可指导各政府及各组织的行动。

2、我们相信并声明:
——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力,必须给予他实现和保持一可接受水平的学习之机会,
——每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
——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
——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将他吸收在能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
——实施此种全纳性方针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创造欢迎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和实现人人受教育的最有效途径;进而言之,他们为绝大多数的儿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提高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益,并从根本上改善了教育的成本——效益比。

3、我们号召所有政府并劝告他们:
——在政策和预算上为教育体制的改善提供最高优先,使之能够收纳所有的儿童,而无论其个体差异与障碍,
——以法律或方针保证全纳性教育原则的采用,将所有儿童招收进普通学校,除非有不得已的原因才作别种选择,
——建立示范性项目,鼓励与有全纳教育经验的国家进行交流,
——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及成人提供教育服务,建立分权的、参与性的规划、监督和评估机制,
——鼓励和促进家长、社区和残疾人组织参与有关特殊教育需要服务的计划与决策过程,
——在早期鉴别与干预项目和职业教育方面投入更大的努力,
——在体系变革的情况下保证职前和在职的师资教育定位于支持在全纳教育学校中提供特殊需要教育。

4、我们也号召国际社会,特别是号召:
——有国际合作项目的政府和国际基金组织,特别是“人人受教育”世界大会的赞助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及世界银行:
——赞同全纳性教育的方法并支持将特殊需要教育作为其各项教育项目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发展;
——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特别是国际劳工组织(ILO)、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加强对技术合作的投入,并强化其合作与网络,以便有效地支持扩展化和一体化的特殊需要教育服务;
——参与国家规划和实施服务的非政府组织;
——加强与官方国家机构的协作,增加对全纳性特殊需要教育的规划、实施及评估的参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联合国的教育机关;
——确保特殊需要教育成为各种会议上关于人人受教育讨论的一部分;
——推动职业教学组织,支持促进有关特殊教育需要方面的师资教育,
——激励学术团体加强科研和网络协作,建立地区信息与文献中心,并成为此类活动的情报交流站,推广各国在贯彻此《宣言》中取得的特定成果,
——通过下一个中期扩充项目计划(1996—2000),为全纳学校和社区支持项目调拨资金,以实施先导性项目,展示用以推广的新方法,并建立有关特殊需要教育需求与供给的指标。

5、最后,我们向组织此次大会的西班牙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达诚挚谢意,并呼吁他们尽其努力,使此项《宣言》及其伴随的《行动纲领》得到世界组织的关注,尤其是得到诸如“社会发展高级会谈”(哥本哈根,1995)及世界妇女大会(北京,1995)等重要会议的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