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教材?不用教材教

合集下载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系统,而教材则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过分依赖教材,甚至成为教材的“搬运工”,而忽视了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我们应当注重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其编写和选择是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的。

教材的编写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启发性。

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理解教材的设计理念和背后的教学理念,有意识地将教材与教学目标、学生发展水平相结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用好教材,将教材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发挥到最大限度。

教材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效果。

而不是要求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学生实际需求,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材使用方法。

对于一些教材内容反映不够全面和深刻的问题,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

让学生参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整合,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教材作为教学的工具材料,其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教材的审核和评价工作,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扩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引导。

不要盲目地崇拜教材,而是要理性地对待教材,扬长避短,善加利用,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成长的需要。

作为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教材的反思和研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只有不断地学习探索,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用好教材,真正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用好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教师不能过分依赖教材,而忽略了教材所蕴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都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两者又有着明显的区
别和不同。

“教教材”指的是教师按照教材的要求和规定,对学生进行讲解和教授。

这种方法注
重的是“讲解”的过程,以及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条理地、系统地讲解给学生。

在这种方
法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主要是倾听和接受教师的“讲解”,并试图理解并
掌握教材中的知识。

而“用教材教”指的是教师利用教材来进行教学,但并不局限于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和
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甚至可以利用多种教具和教材来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这
种方法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相对明确,但是教师更多的是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让学
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总体而言,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两种方法,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运用。

当然,在
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教材的选用和研究,以及对教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解读,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和任务。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因素,其中之一是教材。

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和教
师的教学都有极大的影响。

然而,很多教师却过于依赖教材,而不了解如何将其正确地应
用到教学中。

因此,我们需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教材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工具,它不能代替教师的角色。


师应该在教学中起到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把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如果教师仅仅是机械地按照教材上的顺序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将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
识。

其次,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和
改进。

教材上的内容是标准化的,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却有所不同。

因此,教师应该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解释,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知识。

最后,教师应该借助教材来开展教学活动,而不是被教材所限制。

教材不应该成为教
学中的绊脚石,而应该成为教学的助推器。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总之,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工具,教师应该
发挥自己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
教师应该借助教材来开展教学活动,而不是被教材所限制。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更
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怎样理解“ 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

怎样理解“ 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

怎样理解“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习惯牵着学生的鼻子去学教材、“钻”教材,甚至去背教材。

由于只重视知识结论的教学,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只有嘴上功夫、笔下功夫,而无手上功夫。

教材被神化了、绝对化了,教学变成了教书。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求打破这种观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即既让学生既知道“是什么”、“有什么”,还有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怎么样”,通过对知识建构的过程性经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实效,能力发展成为可能。

教学不再以本为本、而是强调书本知识向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注重对教材的多样化解读。

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么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通过学习了解足够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际教学中予以实施才是啊!我认为以下内容是极其重要的:一.正确理解“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教材,很明确是以教材为中心,根据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搬运式的教学,教材怎么说,我就怎么讲,是对教材负责,是以教材为惟一的“孤本”,依据是相对固定的结论,视“教”教材为静态过程,完成教材规定的任务就算完事了,因此是比较狭隘的。

这样不仅学生接受的知识面小,学生也不容易理解知识,造成学生厌学。

而用教材“教”就不同了,教材在这里是“范本”,教师不光是解释教材,且是要用教材作“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同时,以教材为圆心,可以向外伸,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反正不止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

教材,在这里是一条知识之“舟”,是一座能力之“桥”,是一个心灵洗礼之“池”。

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

用教材教使学生能从乏味的框框中解脱出来,从枯燥的书本中解脱出来。

用教材教能让学生从实际的经历,生活的实践中结合要学的知识,使学生乐学、想学、爱学。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

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教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新的教材观为什么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由于旧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上的指导思想不同决定的。

旧的教学大纲在指导教材编写时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忽略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高标准,是“上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所以我们过去强调教师教学时要“紧扣教学大纲,紧扣课本”,正所谓“教教材”,教师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就不错了。

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课本“繁、难、偏、旧”的弊端,要精选那些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低标准,是“下限”,强调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

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过程,是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

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超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要整合课程资源。

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

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有的教师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甚至整堂课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这是误人子弟。

教材选用取向与不同的教材观

教材选用取向与不同的教材观

教材选用取向与不同的教材观(1)俞红珍【摘要】:在实践中,对教师如何选用教材一般存在三种观点:“教教材”、“用教材教”、“不用教材教”。

这三种不同观点反映了课程实施过程中三种不同的取向,即“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

教师对待教材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也折射了他们不同的教材观。

作为新旧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材料式”教材观和“圣经式”教材观在诸多方面都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特点。

但新的课程改革为教材观的转变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生存的土壤,“材料式”教材观将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教材;选用取向;教材观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基本要求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提倡教师利用教材创造性地教学。

教师被赋予了自主选用教材进行教学的权利。

“教教材”、“用教材教”、“不用教材教”的种种观点开始出现在教师日常生活话语里,这些不同观点实际上反映了课程实施的不同取向,也内在地折射出教材使用者不同的教材观。

一、教材选用取向教材在教师教学生活中到底占有怎样的地位,教师究竟如何应用教材?“不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持“不用教材教”观点的人认为,即使最好的教材也剥夺了教师的创造性,因为那意味着那里有“一个专家”存在,它能为教师和个别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会导致教师的依赖性,产生“去技能”效应。

这种观点强调课堂教学独特的情景性以及固定教材对教师自主和创造性的束缚,预防教师被边缘化为技师的角色。

“不用教材教”完全依赖教师的专业技能,不为任何外在的东西束缚,自主开发教材,但这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又可能导致教学的随意和放任。

“教教材”则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处方”,迷信教材,相信“专家”或“权威”为他进行了一切教学决策。

他们认为教材即学科内容,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教材本身成为教学的目标和归依,这样便窄化了教学的内涵。

显然,这是“圣经”式的教材观。

最后,“用教材教”的观点认为,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和辅助工具,但是不盲目地迷信它,而是依据具体教学情景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并自主开发出新的教学材料。

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如何灵活运用小学英语教材进行教学

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如何灵活运用小学英语教材进行教学
2 0 1 3年 第 1 0期 ・总第 1 4 2期
教 学 觚 掾
用教 材“ 教 "3 而非“ 教。 ’ 教 材
— —
如何 灵活运 用小学英语教材进行教 学
沈兴芳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 区八都小学
教材 只是课 程 内容 的载体 , 只是 实施教学 活动或 行 为的工具 。 “ 用教材” 意味着教 师充分 发挥 自己的主 体 意识 , 研究教材 , 发现教材 , 然后对教材 内容采 取增 补、 删减 、 置换 、 重组 等方 法 , 灵 活地 、 创造 性地 、 有 效 地使 用教材 , 而不 是照本宣科 、 按部 就班 、 依 葫芦 画瓢 地“ 教教材 ” , 教师不能成为教材 的附庸。 灵活性使用教材 , 由易到难 新 课程特 别强调学生 自主学 习的重要 性 , 英 语教 学也 是如此 。 由于学 生的学 习需要 、 学 习风格 、 学习策 略存 在差异 , 所 以单一 的教 学方法不 仅不能满 足学生 的需 要 , 而且不 利于发挥他 们各 自的潜能 。灵 活使用 教材 不仅是指对教 材进行结 构调整 和内容删减 , 更 需 要教 师在 教学 中根据 实 际情况 , 灵 活地调 整 、 选择 适 当的教学 方法 , 开放 教学 空 间 , 使 学生能 够通 过不 同 途径 学 习和使用 英语 , 感 受和体 验英 语 , 实现 由易 到 难 的 自主学 习的 目的 。如《 牛津小 学英语 》 年级 3 A 第二 单 元 的教 学 , 我 从 实 际 出发 , 提早 教学 , 分 散 难 点。 第二单元 的教学 内容仍 然 围绕“ 介绍 ” 这一功 能项 目展 开 , 只是将第一 单元对他人 的介绍 扩展到家庭 成 员。 《 a m t o s a y ) ) 中, 在复现前面所学 问候语 H i / H e l l o 、 N i c e t o m e e t y o u的 基础 上增 加 了新 的称 谓 : m y f a t h e r / my mo t h e r / m y s i s t e r / m y b r o t h e r .由于 中西方文化 的差 异 ,学生可能对教材 中出现 的 Mr . B l a c k和 Mr s . B l a c k 之间 的关 系产生疑 问 。就这一单元 的特点 , 虽 然 内容 不多 , 但是 难度很大 。在上一单元 的第 四课 时—— 练 习课上 ,我事 先让学生带 着合家欢 的照片 至学校 , 引 导 学 生用 所 学 的 句 型 T h i s i s … 进行 操 练 : T h i s i s m y f a t h e r / m o t h e r / b r o t h e r / s i s t e r . 一次性地将 本板 块 的重点 内容全部提前 呈现 , 使得学 生对本 单元 的新句 型并无 陌生感 。 于是 , 在本单元 的第一课时 , 我就把 重 和 M r s . B l a c k 上 ,适 当对学生进行一些欧美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理解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理解

教材是指教学和学习中所使用的指导性文本,可以包括教科书、辅导教材、参考书、课件、网上资源等。

教材通常是针对特定学科、特定学习层次、特定教学目标和特定教学环境等而编写的。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具有规范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作用。

用教材教是指通过教材来进行教学活动,包括讲课、课堂练习、作业、考试等教学环节。

教学者需要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方法等融入到教材内,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教材的精华和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理解可以看作是教学中两个重要环节的不同侧重点。

教教材主要强调的是对教材的评析、解读、补充、调整等方面的工作,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教材的内涵、学科特点、知识结构等,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而用教材教则更侧重于将教材内的内容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能够全面获取和理解相关知识,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目标。

由“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引发的思考

由“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引发的思考

我们说 “ 用教材教” 就是要用好 、 用活教材 。而创
含义并不难 , 但要真正做到并非易事 。 目前 , 新课程改 造性地 理解教材 是用好 、 用活 的基 本前提 , 研深研透 革正在 向纵深推 进 , 在教 学实践 中丢掉 教材 、 离 教 材是关键 。究竟 怎样 理解 和研 深研透教 材?近几 但 脱 教材或照本宣科 、 复述教材 和静态呈现教材 结果的现 年 , 随着课改 的深入 和校本教研 的蓬勃开 展 , 数学 界 象依然存在 , 其教学效果不言 而喻 。 些现象的存在 , 的同仁们 已探 索 出许 多行之 有效 的方 法 , 这 在这 里我
发展人 ”已在人们 的头脑 中形 成共 识 。以往那 种数 持 “ 以小 见大” 奠定 了思想 基础 。坚持 “ 以小见大 ” 就 学被认 为是 做 “ 术”的观念 已被 新的数学教育 观 是要从小 的知识点 的教 学上 , 到教育价值 的取 向 , 算 看 因为对学生来 说 , 教材所 提供 的 冲谈 。因此 ,我们 的教师也必须对 小学数学要有 新 想到促进人 的发展 。
的相 互兼容和现代数 学教育 的基本 走 向,更要从 呈 面 的不 同的知识点 。我们 在研读教 材时就不 能把它 现方式 上挖掘教材 的育人价值 。这是 我们在新 的数 们 割 裂开 来 ,而 是要 放 在 一 个模 块 或 结 构里 去 考
学教 育观引领下全 面审视教材 的基本要求 。 虑 。虽然 ,教材是 根据儿 童的年龄特征 和认知 水平

隘重强圃

由“ 教 材 教 而不 是 用 教教材 " 引发 的思 考
李柱南 刘伟燕
用 这 《 学课程 标准 》 出 :教师应 创造性 地理解 和 严 重 地 违 背 了“ 教 材 教 ” 一课 程 理 念 。 数 指 “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育领域中,有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教师只是简单地把教材传授给学生,而不是真正地教他们。

这意味着,教师只是宣讲教材内容,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理解。

这种方法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甚至无法理解教材内容。

然而,要真正的教授学生,我们需要采用一种更广泛的方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只是一个课程大纲。

对于教师来说,这意味着需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和反馈,确保他们可以有效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内容。

这需要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的知识,同时还需要知道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

首先,教师需要知道如何与学生有效地沟通。

这意味着需要了解学生的背景、文化和知识水平,以便更好地传达所需的信息。

教师应该提供一种交互式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提供批判性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其次,教师需要知道如何组织教学,在课堂上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这包括使用示例和案例研究,鼓励团队合作和探究式学习,以及提供足够的练习、作业和实验等。

最后,教师还应该知道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意味着要使用多种形式的评估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包括检查单和项目完成情况的监督,以及期末考试和作业。

在实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要理解,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求,所以教师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这些需求。

总之,采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方法是一种更综合、更交互式和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教师应该优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理解,而不仅仅是教授教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学生引领到持久的学习和成长之路。

例谈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例谈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例谈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水平回归、向学生的经验回归,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利用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深刻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使用新教材八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对其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下面是我在“梯形第2课时”的教学中,设计的六个教学活动:[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什么叫梯形?在梯形问题中,我们重点研究了什么?2.什么叫等腰梯形?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3.怎样判定一个梯形是等腰梯形呢?[活动二]动手实验,猜想结论1.画一画:在下面的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

(1)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得到一个等腰梯形?2.想一想:(1)能得到等腰梯形的三角形有何特征?(2)从上面的实验中,你能得到什么猜想?[活动三]合作交流,证明猜想1.猜想: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你能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吗?3.归纳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方法1:等腰梯形的定义。

方法2: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

4.你能谈谈等腰梯形和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吗?[活动四]例题指导,应用新知例题.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bc,de∥ab,de=dc。

(1)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2)若∠a=100°,求其他三个内角的度数。

变式一:如图2,在梯形abcd中,ad∥bc,e是bc的中点,ae=de,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教材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

我们常常看到教育教学中过于注重教材本身,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需要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从“用教材教”转变为“教而不是教教材”,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我们来看看教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是对知识的系统整理和梳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依据和指导。

它涵盖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于教师来说,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是关键之一。

我们不能否认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学习框架。

过分强调教材本身,往往容易导致教育教学变成了知识的灌输和应试的训练。

教师可能会过分依赖教材,一味地讲授教材内容,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兴趣。

学生也可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只是机械地接受和记忆教材内容,而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将受到严重削弱,教育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我们需要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从“用教材教”转变为“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材,一味地灌输知识。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实现这一理念。

教师要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对于教师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但教师不能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讲授教材内容,而应该深入研究教材,理解其中的精髓和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教材中挖掘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学习框架。

通过对教材的精准把握,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价值和意义。

教材是对知识的系统整理和梳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出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1. 引言1.1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概念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教育教学中重要的概念。

教教材是指教师对教材本身进行学习、研究、分析和解读的过程,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和思想脉络,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而用教材教则是指教师通过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教材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教学活动,它可以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教材还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更新和创新,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用教材教是一种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它通过直接运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教材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教学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教教材注重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解读,用教材教注重教师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二者在实践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2 研究价值"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概念"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需要精心设计和选择教材,又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教材来开展教学。

"研究价值"体现在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推动和深化上。

研究"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这一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和创新,让教育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

通过深入研究"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有助于揭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深入研究"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性,更能为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

“教”教材,考虑的动身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

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那么,如何驾驭教材,赋教材以活力,使教材丰满起来,充满灵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进展呢?本学期,我们对阅读教学如何“用教材教”作f 初步的实践与探讨。

一、用教材思辨,促进学生聪慧的进展知识是相伴着人类的生命活动,逐步建构和不断动态生成的。

因此,语文课上我们要真正教给学生的不是静态的知识,而是鲜活的聪慧!作为教师,我们能够把教材改造成为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引领学生去感受、去发觉、去思辨,让学生的激情、聪慧在此燃烧,在此生成。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学生易读明白。

假如还将明白得教材内容作为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话,这关于学生知识潜能的开发、挖掘确实是一种滞后的做法。

那么,如何凭借教材去改造、制造,挖掘教材中潜藏着的能够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进展学生聪慧的探究学习点呢?且看本课第二课时的差不多推进板块。

板块一,复习导入。

谁能说说这是如何样的半截蜡烛?板块二,朗读感悟。

(1)一天晚上,这半截蜡烛却被德军点燃了,成了屋内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当时,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样与德军周旋的?他们分别用什么理由爱护这半截蜡烛的呢?请学生认真读3—7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

交流。

(2)母子三人是在什么情形下,提出这些理由的?有了这些理由,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引导学生入情地朗读,读出当时的情境和气氛。

板块三,激趣思辨。

大伙儿有没有从母子三人当时的理由和做法中发觉了什么? (1)引导学生发觉母子三人的共同点,如专门爱国,他们当时的心情都专门紧张,都想方设法爱护蜡烛中的情报……(2)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深人摸索:什么缘故最终依旧小女儿成功了呢?请学生再认真读课文,进行比较,交流发觉。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点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得以广为流布,几乎成为“信条”而为广大教师熟知和尊崇。

这一提法因其对比对称的修辞效果,简洁明快地伸张了新课程理念,促进课程教学从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中解放出来,实质性地推进了课程改革。

然而,这一提法也存在着体用不一的矛盾,未能将教材放置在课程体系予以系统考察,致使教材身份明暗不定,进而影响了这一主张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操作。

因此,本期我们提出并讨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是针对目前有许多老师仍把教材看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处处以教材为中心,把教学定位为:把教材规定的内容教给学生,把教学关注点放在“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上。

这样的教学,不可避免地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被教材束缚。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此话的含义?教学实践中,又如何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呢?一、“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实际上,教材只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案例或范例,这就意味着,实现同一个课程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而教材中的案例知识仅仅是诸多案例中的一个部分,它虽然正确,但可能远离某些学生的生活经验。

正因如此,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材进行处理,使之符合学生实际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所以,“教教材”又不止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又不止是“用教材教”。

这里用的不是连词“不只”,而是动词“不止”,即“不终止于”,亦即这一主张应该兼具程度和过程两层含义。

1、“教教材”又不止“教教材”教材建设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落实和文本呈现。

叶圣陶先生说“教科书应当让它退居到参考书备忘录的地位”,作为纠偏之举,自有其实践意义。

但教材紧密配合课程标准,对课程要素和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而审慎的编排,比起其他“参考书备忘录”之类,有着显著的公共性、统一性和权威性特征。

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显然,这样的例子不是一般的例子,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精心安排的,具有典型意义、核心价值和示范功能。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育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事业之一。

在教育的各个阶段,教材都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材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却倾向于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全部,忽略了自己的角色和作用。

他们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该重视教学中的方法和手段,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而不是单纯地教导教材。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中的核心。

教学过程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自主学习,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有些教师却忽视了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容易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而且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素材。

教师不能将教材误以为教学的全部,忽略了自己的角色和作用。

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反思

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反思
多年来 ,语文 课程 内容 ” 没 有 引起 人们 足 够 的 教 ” 语文 教 育研究工 作者 已表述 得非 常清楚 。 些理 “ 并 , 这 注意 , 语文 教材编 写 的注意力 大都放 在 选文 的选 择与 论 , 有助 于我们 正确 地看待 “ 教材 教 ” “ 用 和 教教 材 ” 的 安排 上 , 有一个 由“ 没 课程 内容 ” “ 向 教材 内容 ” 的转 化 问题 , 有助于 我们在 教学 工作 中妥 当地 处理 教材 。 也 过程 。因此 , 直接 “ 教教材 ” 很难 让学 生学 到 “ , 学生 需 要 学 习的事实 、 念 、 概 原理 、 技能 、 策略 、 态度 ” 。 当前 , 文教 学 中 , 语 不少 人所说 的“ 教教材 ” 用 与“ 王荣 生说 :我 国语 文课 程与 教学 内容 的 问题 , “ 表 教材教 ” 却并 不是 王荣生 意 义上 的那 回事 了。教 师的 现在 课堂教 学 。 集 团性 地 、 是 长时期 地 、 大面积 地 出现 “ 用教材 教 ” 五花八 门 . 些 竞变成 一种 简单化 的标 签 有
题 ;教材 内 容 ” “ 是指 “ 为了 有效 传 递 课程 内容诸 要 素
李 海林 先 生 也认 为 ,对 于语 文 学 科而 言 , 教教 “
而组 织 的文 字与 非 文字 材 料 ” 它 解 决 “ , 用什 么 去教 ” 材 ” 指直 接将 “ 文 ” 是 选 当做 教学 内容 , 用教材 教 ” “ 意 的问题 , 是语 文教学 中 的“ 交际 的对 象” 而 不是 “ 习 , 学 思是 , 语文课 要教 的东 西 , 是选 文本 身 , 是从 选文 不 而 的对象 ” “ ;教学 内容 ” 从教 的方面说 , 教 师在教 的实 中 开发 出 来 的 知识 ( 文 所包 含 的“ 指 选 关于 诗 文和 读 写 践 中呈现 的种种材 料及 所传 递 的信 息 ” 它解 决 “ , 实际 诗 文 的事实 、 念 、 概 原理 、 能 、 技 策略 、 态度) 。 教 什么 ” 的问题 。 就 语 文学 科 而 言 , 为 “ 教 材 ” 何 为 “ 教材 何 教 , 用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选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其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学过程。

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和媒介,对于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们往往只重视教材的应用,而忽略了对教材本身的了解和把握。

如何用好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成为了当前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思是教师们应该注重的是如何用好教材,而不是一味地讲授教材内的内容。

教材内容的设置和编写是经过严格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检验的,其中包含了许多有益于学生认知发展的信息和知识点。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教材中所包含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而不是通过机械的传授教材内的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利用好教材,使学生在认知上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教而不是教教材也意味着教师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仅仅是让他们掌握教材内的知识点。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积极的学习习惯,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而不是教教材还意味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只有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不应该简单地固守教材内的内容和知识点,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上才能更加主动、积极和主体。

教而不是教教材还意味着教师们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方法。

优质的教学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活动。

而教师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何异同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何异同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何异同自打新课改以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便成了老师们的一句口头禅,成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时尚用语。

但是,细究一下,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到底有何联系,又有何区别?很多老师又说不清,道不明。

于是带来的结果便是:“用教材教”,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教教材”,却是“桃花依旧笑春风”。

那么,二者究竟有何异同呢?笔者谈点肤浅认识。

首先,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

前者是“书本”思想的体现,后者是“人本”思想的反映。

教教材,信奉的是“教材中心论”和“知识本位论”,典型表征是:教材有什么,我们教什么;教材怎么说,我们怎么教;教材有多难,我们教多难……用教材教,却是对“人的本位”的回归,教的内容不囿于教材,而是基于人的发展的需要。

其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材观。

前者把教材当成“孤本”,是唯一的,后者把教材看作“范本”,是可选择的;不仅如此,前者还把教材当成“死本”,是封闭的、权威的、固化了的东西,后者则把教材看作“活本”,是开放的、和鲜活生活的相联系的、可以再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

再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行为。

前者典型的行为特征是:把教材当成“东西”,把学生当成“容器”,教师则是“搬运工”,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把教材这个“东西”搬进学生的“容器”里的过程,因而,“灌输”是教学的主打方式。

后者则不然,是把教材当成教学的资源,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参与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因而,“自主建构”是教学的主旋律。

再者,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理论依据。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是前者的主要依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后者的重要“靠山”。

因此,在新课改实践中,教师要真正把“用教材教”落到实处,一项必须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深入学习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牢固树立起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观、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教学行为才能回归正确的教育轨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教材?不,用教材教
摘要:现在把教材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唯一教本,照本宣科,一副教书匠的态度已是不合时宜的了。

我们必须把教材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载体、教学资源,教师恰当地处理教材,有效地依托教材,解读教材,创设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体味读书之乐,经历学习过程,习得读书之法,受到情感熏陶。

关键词:用教材教充分利用巧妙整合适时拓展什么是教材?有人说就是教科书。

的确,狭义来说这没有错。

在语文教学中,教科书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们必须明白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都是教材,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等等。

所以现在把教材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唯一教本,照本宣科,一副教书匠的态度已是不合时宜的了。

我们必须把教材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载体、教学资源,教师恰当地处理教材,有效地依托教材,解读教材,创设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体味读书之乐,经历学习过程,习得读书之法,受到情感熏陶。

如何用教材教呢?首先必须明确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功能。

新课程改革将教材的作用定位在“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学习和建构的资源,为师生对话、共同创造生发性知识搭建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教材的功能有三点:一是教材的
范例功能。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形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特别注意文章的典范性,大多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体现了语言运用的基础性与规范性,确实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技能的范例,而且这种范例本身还在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了一种开放性的文本。

二是教材的教育功能。

语文教材体现时代精神,重视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发挥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是教材的发展功能。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文本,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习习惯为线索,引领学生的语言由稚嫩走向成熟,引导他们的思想由简单走向深刻,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发展他们的语言、情感、智力等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用教材教”要求教师作为教材的开发者、应用者,要摒弃“教材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绝对权威”的错误思想,多发挥一些个性的演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形及时增删、拓展教材内容,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教学氛围。

我认为,“用教材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充分地利用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凭借,体现了编者的意图与教学的目标方向,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因而用足教材非常重要。

新课程改革后,有的教师步入了误区,一味地脱离文本,漫无边际地开放教学内容,导致课堂教学“离题万里”,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用教材教”,教师应
当尊重教材,充分研读教材,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质资源,精心组织教学,激发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

1.运用教材指导朗读。

如教授《独坐敬亭山》。

在指导学生朗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句时,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敬亭山”,感慨万分地说:“52岁的李白被权贵谗毁,排挤出京后所写,诗人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寻觅知音。

但在这敬亭山上鸟飞尽了,云飘走了,他是如此孤独”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只有敬亭山”,声音中充满了孤独。

老师又问:“但是在这山上似乎有一物和李白一样孤独,他们都如此孤独苦闷。

”学生再读,朗读声中充满了深深的孤寂。

学生每一次朗读,无不叩击了教材,无不生成了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激发了学生对李白孤独之情的理解。

2.运用插图突破难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文章内容最精彩之处的画面在现。

语文教师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些插图,图文结合,就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比如我在教《长城》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第一幅长城远景插图。

接着,我让学生读课文,找出这幅图与课文哪一段相符。

学生很快找到与课文第一段相符。

最后我让学生图文结合,学生从插图中直观形象地弄清楚了长城的特点——像条长龙。

我让学生图文对照自学课文第二段。

学生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顺利地弄清了长城整体构造的特点——高大坚固。

长城的各部分的构造是教学的难点,我再次引领学生观察插图,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清了垛口、射口、瞭望口和城台,并让学生读课文画出各部分的作用。

这样,学生图文结合,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二、巧妙地整合教材
“用教材教”就是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探究、生成过程,实现“教科书是孩子的世界”为“世界是孩子的教科书”的转变。

教师备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加工课本、整合教学资源的过程,这一行为可以显现出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

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筛选、重组、增删和延伸。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设计编排,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体推进的课程理念,具体表现在课文和语文实践活动的整合、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行为的整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结合。

“主题单元”是以一个核心词语组建的文化单元,它包括“主体课文”“语文天地”两部分。

“语文天地”设计了多种语文学习活动,包括字词的学习,古诗文、名言警句的诵读,拓展阅读的篇目,以及听故事、参观、访问、调查、搜集资料、举办展览、讨论交流等内容,每项活动都是围绕主题或情境展开,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单元里的内容没有“导———扶———放”的前后序列,学习内容和活动的设计是多样化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可以自己选择,而且可以自主安排与设计。

“语文天地”中的项目有的可以用于导入课题,有的可以在课中练习,有的可以作为梯度练习,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复习巩固。

开放的教材内容给了教师充分的整合教学资源的自主性。

三、适时地拓展资源
“用教材教”的理念昭示着教材不是唯一的教本,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准确把握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合理拓展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通过多种形式优化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古诗的一大特点。

我认为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还可以提倡“画中写话”的训练,这也就是说,我们教师还可根据古诗中的图画进行说话写话训练,从而进一步拓展学习。

比如,学生在学完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后,我要求学生看诗中的插图来编个故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想象,把文中的小孩与蝴蝶嬉戏的经过写得活灵活现,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另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画画、写话训练。

《邮票齿孔的故事》《画风》是二年级下册中的两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鼓励学生探究发现,教学中应注意教材的实践性。

因此,我在学生学完这两篇课文后,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出发,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自己去设计一枚邮票,并写出设计制作邮票的经过。

自己画风,再写出画风的过程。

学生有话可写,且很有新意。

教育事业是充满智慧的事业,当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超越了知识传递这一唯一功能的时候,教师的工作就需要实现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

新课程改革对现代新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用教材教”的理念正体现了这一点。

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不断取得专业成长的进步,成为一名研究者,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优势,建构鲜活、灵动、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活动。

同时,期待我们的教学研究机构能树立“大语文观”,跳出传统的命题方式,将考试评价与现实生活联结、与教学过程整合,督促并指导教师形成“用教材教”的新型教材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