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行道树》新课标教案精品教育.doc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行道树》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行道树》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行道树》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材版本人教版学段七年级学科语文章节第二单元课题名行道树课时一课时执教教师单位教师姓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积累“贪婪、堕落、点缀、冉冉、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等词文,整体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感知课文内容,精心品味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

能力目标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以及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思想教育目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教学重点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品味语言,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主旨,理解奉献精神,培养奉献意识。

教具课件时间安排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简介作者——积累字词——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自读课文,品读感悟——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把握课文主旨——小组合作,研读探究——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后小结学生始终都应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很重要。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

另外在散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应该重视的问题。

备注六、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把握课文主旨1.提示:先找到关键的句子,再对比各句,看看哪个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讨论:①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②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③“深沉”的含义是什么?3.归纳托物言志的写法。

七、小组合作,研读探究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怎样让行道树不再“忧愁”?4﹒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八、拓展延伸1.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呢?你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2.生读名人名言。

3.仿写。

为人类、为社会无私的奉献带给人们深沉的幸福,你们愿意做一个无私的奉献者吗?我们就一起来学学行道树,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以“假如我是……,我愿……”的形式说几个句子。

《行道树》课堂教学设计

《行道树》课堂教学设计

《行道树》课堂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行道树》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这一单元的文章是以“人生”为话题,采用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阐述了人生“美”的理想,“美”的情操。

二、设计思想1、教学指导思想依据新课标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教学。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借助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2、教材分析张晓风的《行道树》是一篇满含哲理与情感的优美散文。

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阴,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在黑夜中苦熬,是奉献者的象征。

文章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用清新,凝练的语言,道出了行道树的心声:奉献是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

抒写了奉献者的博大襟怀,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3、设计理念1)挖掘语文教材中潜在的“美”的资源,重视语文学习的熏陶感染作用。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对散文的阅读而言,重在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章对话,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本文就是读者与一颗高尚心灵的对话,在这种“美”的襟怀,“美”的精神的熏陶感染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2)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线,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学生“自主、合体、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习自主探索研究的深度,使之调动生活体验,全方位阅读。

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表达出内心独特的感悟。

4、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生活体验与积累匮乏,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认识不足。

因此,首先我借助一些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从感性层面到理性内涵的升华。

其次,我借助七年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地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悟发现奉献者的精神之美,生发起他们同样美好的情感。

行道树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行道树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行道树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行道树》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

本文采用拟人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描绘了以制造清新,献出浓阴和迎接光明为自豪的行道树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理念。

本文还通过行道树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表现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精辟的议论更是点睛之笔。

教学时应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联系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教材无论是独特的表达方式,还是课文内容的内涵,以及具体语句的斟酌,都是值得学习、借鉴和探讨的。

学习散文,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应该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鉴于以上的理解,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揣摩形象化的语言,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行道树所象征的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这三个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如何调动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语句的理解是难点。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是七至九年级这一学段的起始阶段。

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对一切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期盼,但又住住仅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

表现在语文学科,就是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认识不足。

因此要借助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组织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从事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本书第一课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文章表面上是写“我”想爬过高山去看“海”,但其实“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理想,文章运用象征手法启示我们只要不怕困难,就能实现理想。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行道树的》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行道树的》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行道树的》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贪婪、堕落、冉冉、红灯酒绿、繁弦急管”等词语;体悟文章的深刻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读中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

培养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教学重点】:见教学目标“2”。

【教学难点】:文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理解。

【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形式,读读、讲讲、议议【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每天漫步在街头,会看到街道两旁种着许多树,我们叫它“行道树”,它是我们熟悉的朋友。

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行道树。

(简评学生的发言)从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对行道树有所了解。

但行道树是如何介绍自己的呢?大家想不想听听它的心理话呢?好,下面让我们跟着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一起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倾听它的诉说。

二、明确课题及简介作者。

略三、认读字词:读准加点字的音,并解释下列词语。

堕落点缀贪婪冉冉红灯酒绿繁弦急管四、倾听行道树的心理话,走进行道树的内心深处(一)、学生朗读课文。

(自荐读课文)然后其他学生点评。

注意语音、语调、语速。

(二)、结合课文内容,以第一人称说说行道树是什么样的一棵树。

(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说的多,角度不同。

学生可能还可从其他方面来说,只要合理,即以肯定。

(三)、品味语句。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总而言之,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个人幸福的人所从事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它们为神圣的事业,为人们的幸福,承受着牺牲。

他们有所经历,有所磨难,有所付出,最终,有所获得。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行道树教案1 新课标 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行道树教案1 新课标 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行道树教案1 新课标人教版学习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一、课文导入:同学们,城市道路旁种着一行行的树我们把他们叫做“行道树”,每天我们都从行道树身旁走过却很少注意它们,关心它们。

在我们心里它们仅仅是一棵树而已。

但在作家张晓风笔下,他们却是有思想、有性格、有情感的人的化身。

那么,就让我们去看看,行道树究竟有怎样的思想和情感。

二、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三、作者介绍:张晓风,1941年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著作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霜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四、整体感知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

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五、研讨赏析1、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2、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3、“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4、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5、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6、行道树和奉献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托物言志,借助行道树的自白,来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行道树》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贪婪、堕落、冉冉、丰硕、红灯绿酒”等词语词语。

2、领悟本文的思想意义和深刻内涵。

3、学习提炼关键词。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朗读,在读中领悟中心,理清层次,感知内容;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的自我牺牲精神。

教学设想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和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形象而又含蓄和语言。

教学思路让学生独立质疑问难,合作探讨疑难问题,老师给予阅读方法指导。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录音机,课文朗读MP3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倾听歌曲《爱的奉献》,)这是爱的奉献,它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只要人人都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奉献是美的,奉献更是快乐的!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将更形象地告诉我们奉献的道理。

张晓风散文创作(投影或出示小黑板)为了使读者对她的全部散文艺术创作有一个横向平面的概括性了解,我将张晓风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内涵概括为三个渐次展开,互有渗透交叉,不断扩大其涟漪和波浪的“反馈圈”:一是,她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虔城才可以相比拟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对故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这位女作家那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

这三个方面的情感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构成,贯穿她整个创作生涯中每一个向前迈进的段落。

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

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摘自《张晓风散文论》二、请同学听录音,思考以下问题1、找出你不理解的字或词,并马上根据语境推断它的含义。

(自已完成)2、在以前的课文中,我们学习了怎样探讨散文的中心,即找出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语句,那么大家在阅读本文时,就要考虑文中哪句话能体现本文的中心。

《行道树》教案设计(精选16篇)

《行道树》教案设计(精选16篇)

《行道树》教案设计(精选16篇)《行道树》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的:1 理解行道树的喻意:无私奉献者。

2 理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

3 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和体验散文阅读方法的同时,训练并形成一种阅读散文的方法。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当我们每天早上乘坐公交车,或者骑在自行车上,或者舒适的坐在小轿车上,穿越在现代都市中的大街小巷的时候,能够吸引我们目光的,只能是一幢幢拔地而起,高耸云端的大厦,只能是那来来往往的名牌车辆,或者也只能是那些装修的富丽堂皇的宾馆、酒店、超市、商场和公园等等。

而真正距离我们最近的,常常被我们视而不见的,就是那行道树。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中国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这篇散文《行道树》。

看看究竟行道树为什么能吸引作者的目光。

2、正音:课件展示。

堕落,点缀,苦熬,贪婪,姊妹,冉冉,雏形。

3、朗读:解决两个问题:1、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什么?2、寻找文章的中心句。

(让同学思考两分钟。

对于中心句的找法,可以先将文中你认为关键的句子画出来,对比各句,看看哪个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无私奉献的人。

文章的中心句出现在第三段:“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这个中心句写得非常含蓄,其中有几个点非常值得我们来深深的思考。

4、默读:思考三个问题:(1)、“神圣的事业”指的是什么事业?(2)、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3)、如何理解“深沉”的含义?5、讨论这三个问题:(10’)注意几个问题:(1)、每个人都要记笔记。

(2)、联系上下文。

6、分析解决三个问题:(1)、“神圣的事业”指的是什么事业?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总而言之,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个人幸福的人所从事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人教版《行道树》教案

人教版《行道树》教案

人教版《行道树》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行道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课文《行道树》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环保教育。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行道树》的作者和背景。

第二步: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步: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第四步: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环保教育。

2.2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课文《行道树》的主题和结构。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环保意识的培养。

3.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环保的重要性。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来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来评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能力。

4.2 作业评价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阅读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课文《行道树》的文本。

相关的人物介绍和背景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资料。

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展示重点内容。

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于环保的看法和做法。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一篇关于环保的短文或绘画。

6.2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加深学生对环保的理解和认识。

第七章: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行道树)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行道树)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行道树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2、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或许你们都知道,散文往往也有诗一般的语言,老师在课余发现了一篇让老师非常喜欢的散文,现在先让我配上音乐给你们读一遍,好吗?你们听听看,这篇文章像一首抒情诗,像一幅风景画,还是像一曲赞歌。

听完之后,希望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感受,好吗?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1、由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完后谈自己的感受(可以从语言等各个方面来谈)。

2、师述:同学们说得真好,我相信你们也和我一样喜欢这篇文章,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题目是《行道树》(板书课题和作者)(生齐读作者简介)3、师问:从全文来看你们觉得文中所写的行道树给你怎样的感觉?只用一两句话讲讲你的感觉,可以畅所欲言。

(生各抒己见)例如:生:行道树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师给予肯定的鼓励:好!几位同学能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谈自己的看法,很不错。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师: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整体的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探究。

同学们以四人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2、师出示小黑板上的问题:作为行道树要有哪些条件?(或行道树身上体现了什么特点?)师提示:要根据文意来理解,也就是从哪个词语或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为行道树要有哪些条件?(或行道树身上体现了什么特点?)。

师述要求:合作探究时要边讨论,边划边记。

(可以热烈点)回答问题时话要讲完整,还要做到说话要有理有据。

同学在回答时,其余的同学要认真听,还要边听边记下他所说的要点。

3、(学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约5分钟后)同学发言:(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稍加评议。

可引导学生朗读句子或段落,在这个过程中师注意学生读错的字词,应及时纠正。

)生1:从“堕落”一词中能知道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他们的同伴们可以很舒服的在原始森林里玩而他们只能在充满灰尘的城市里。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行道树》新课标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行道树》新课标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行道树》新课标教案 《行道树》教案一.整体感知: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这篇短文就是表达这个哲理的。

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为什幺神圣呢?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

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

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二.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抓住一个哲理性语句,从三个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个哲理性语句就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三个方面就是:为什幺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义是什幺?“神圣”“痛苦”“深沉”是全文三个关键词,抓住这些,全文就能融会贯通,把握住精神实质。

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注意两个对比,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要准确理解所谓“堕落”;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

注意。

《行道树》七年级上册教案

《行道树》七年级上册教案

《行道树》七年级上册教案《行道树》七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哲理性的语句和“神圣”“痛苦”“深沉”三个关键词,把握课文的精神实质,体会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学生独立质疑和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从行道树的无私奉献中汲取力量,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一、播放歌曲,激情导入1.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2.导语:其实,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正如歌中所唱的“欢乐你不笑,痛苦你不哭,撒给大地多少绿荫,那是爱的音符。

风是你的歌,云是你脚步,无论白天和黑夜,都为人类造福。

”这正是奉献者的形象。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去感受奉献着的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除生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字词积累。

3.抽生朗读。

要求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感情。

4.教师范读(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5.学生齐读。

三、抓住文眼,把握全篇1.教师教给方法--“牵牛鼻子读书法”2.学生速读,找“牛鼻子”。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

)3.交流,找出个关键词4.合作研讨:1)行道树的神圣性表现在哪儿?(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2)行道树的痛苦在哪里?(渗透对比手法)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深沉又表现在哪里?3)交流理解5.研读课文,质疑问难四、归纳总结,升华感情1.行道树具有什么精神?它象征了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2.在我们周围,哪些人具有行道树的这种精神?3.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感想(或对行道树说些什么?)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1.摘抄积累你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段落。

2.《行道树》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行道树是为城市空气污染,为市民健康而忧愁,现如今,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请同学们借行道树的视角,写出城市蓝天秀水,草绿花红的新变化。

(完整版)7-1《行道树》教案

(完整版)7-1《行道树》教案

7行道树学习重点:1、学习“行道树”——这无私奉献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知识讲解:一、基础知识:h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蜕.变tuì倔.强jué洗濯.zhuó 玷.污diàn扒.窃pá诅咒.zǔ寂寥.liǎo夸耀.yào脊.梁jǐ贪婪.lán怨.恨yuàn鬓.发bìn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蜕变——退化倔强-—坚强洗濯——洗涤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咒骂寂寥—-寂寞夸耀—-夸赞装饰—-庄稼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6)行道树:指种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7)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

本文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本文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9)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

弦,指弦乐器。

管,指管乐器。

(10)红灯绿酒:即“灯红酒绿”,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4、行道树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5、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6、问题探究:(1)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因为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

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3)行道树“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的“深沉"的含义是什么?一切神圣的事业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7、本文的行道树和奉献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是散文领域里传统的表现手法,本文是借行道树的自白,来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首先,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行道树》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行道树》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行道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解积累生字、新词。

②了解作者的简况。

③了解对比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在朗读中领悟文章主旨。

②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的奉献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而高尚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领悟《行道树》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受行道树深沉的幸福,学习行道树的精神品质,引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学情分析】《行道树》是一篇语言优美、主旨深刻的散文,学生会很喜欢阅读,但对于一些形象的语句在理解上很可能有一定的障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了什么”。

是的,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荫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颗小草,就增添一份绿意……奉献是一种牺牲,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的《行道树》,去倾听行道树的心声,去感受这种可贵的精神。

二、走近作者了解作品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等。

36岁时,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白手帕》、《红手帕》、《春之怀古》、《愁乡石》等。

著有戏剧、小说、杂文多种。

她的创作贯穿着人道主义和基督教信仰的精神,散文充满着至爱亲情,剧作蕴含着中国故土意识。

三、播放朗读欣赏美文四、检查预习积累字词1、给下列加点注音:贪婪堕落点缀冉冉苦熬给予牙龈烟囱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字组成成语。

繁急管红灯绿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六、深入文本互动探究1、本文是如何写行道树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1)行道树是一列忧愁的树。

①生活条件艰苦,一身烟尘。

②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③孤独、寂寞、苦熬。

(2)行道树是一列快乐的树。

①勤生绿叶,献出浓阴。

②迎接光明。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行道树》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行道树》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行道树》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行道树》教案一.导言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原来的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教会学生一种甚至是几种学习方法。

教师要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更是一个亮点。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文章的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方式,笔者在教学《行道树》的时候作了一点尝试。

二.课堂实录片段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几张行道树的图片,并出示一个问题,即()的行道树,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行道树》这篇文章,请大家结合文章的内容做好这一道填空题,并大胆输出你的理由。

(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文章)(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是要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整体把握的效果)生1:我认为可以用“痛苦”这一个词语来填空。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文章写到了行道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感到孤独,同时自己制造清新,却不被人们珍惜,所以我觉得是痛苦的。

师:有道理,你很好的抓住了文章的一些内容,确实证明了行道树的'痛苦。

生2:我觉得可以填“奉献”这个词语。

我的理由是行道树虽然痛苦,孤独,但仍然在固执的制造清新,制造清新是为了人们,自己却得不到好处,所以行道树是在奉献。

同时我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固执”这个贬义词,而不是用执着这些褒义词。

师:你的理由很充分,而且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说明你在阅读的时候对课文是有一定的研究的。

你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好学生,不知道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生3:我以为“固执”用在这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它就是执着的意思,但我觉得要对自己表达执着这一个意思,用固执比较好,如果是对他人的评价,则用执着比较好。

可见,对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词语。

生4:对,而且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嘛。

(众生笑)师:这两位同学的分析很有见地,还涉及到了我们的传统美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行道树》新课标教案《行道树》教案
一.整体感知: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这篇短文就是表达这个哲理的。

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为什么神圣呢?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

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

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二.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抓住一个哲理性语句,从三个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个哲理性语句就是:“神圣的事
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三个方面就是: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义是什么?“神圣”“痛
苦”“深沉”是全文三个,抓住这些,全文就能融会贯通,把握住精神实质。

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注意两个对比,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要准确理解所谓“堕落”;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

注意两个对比,可以体会“痛苦”二字,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三.质疑与提问。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四.问题研究:
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堕落”的用法确实跟我们的语感不能相合,怎么说是“堕落”呢?下文明明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
择的”,那怎么说“堕落”呢?查词典,“堕”,落、掉。

“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

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

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

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
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

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第一次真好》教案
一.整体感知
这篇短文,详写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详写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又说到许多个“第一次”,作者
总结自己的感受,说“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标题就命作“第一次真好”。

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

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作者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这就是说,要不断开拓新的生活领域。

有的第一次,像见柚子树,见孵鸟,要留心寻找机会,有的第一次,如露营、做饭,则要大胆尝试。

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才有越来越多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

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二.引导学生自读《第一次真好》,抓住题旨,问一个“好在哪里” 全文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抓住这个问题,就是抓住了中心,就能够把握“好”的具体含义。

三.引导学生自读《第一次真好》,抓住结尾,领会作者写作意图。

探究写作意图,可以根据结尾这样设问: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深入一步,可以再思考一个问题:既然第一次真好,为什么不少人生命中的第一次不多?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四.探究的收获,首先取决于探究什么问题,问题有价值,探究才有价值。

你认为阅读这篇短文,提出什么问题最有价值? 如果问题
是“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这样的问题可以使我们对课文内容把握得具体一些,但是思考价值不太大,因为只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集中起来就有了答案。

“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说的都是“好”,“好”就是指这些。

“愿你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珍重”的含义是什么,探究这个问题就更有价值。

五.问题研究:
1.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
画”“风光画”?
钻研这类问题,可以查查工具书,词语即使不陌生,查查还是有好处。

“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在词语上辨析一下,可以理解得精细一些,自己用词造句也会细心斟酌。

雏形,未定型前的形式。

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

可见外形很有差别。

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3.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
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

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

练习:
一.1.忧愁的是,城市的污浊,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2.第一次的经验有的愉快有的并不愉快,因为有的叫人难受,有的做起来很困难,有的甚至受惊吓,如此等等。

但是,无论愉快不愉快,感觉都是新鲜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二.本题联系生活体验,加深理解,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启发,又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可以从革命事业、国防事业、科学事业、教育事业等方面去想。

2.讲述时记录一下,打个分数,评起来就准确了。

3.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

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

一试,就毁了自己。

课文讲的“第一次”,不言而喻,都指好事。

设题目的是防止课文的负面影
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