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第电子教案
第八单元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教案:第八单元用数对确定位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对的概念,能够用数对表示位置。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对的概念2. 数对的表示方法3. 数对的运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对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数对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场景,如教室、电影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在场景中的位置。
2. 新课导入(1)讲解数对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要确定一个位置,需要两个数据:列和行。
这两个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构成了一个数对。
(2)讲解数对的表示方法以教室座位为例,讲解数对的表示方法。
例如,第一列第三行的位置可以表示为(1,3)。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在纸上画出教室座位图,并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数对,并互相检查是否正确。
4. 巩固练习(1)出示一些场景图,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其中的位置。
(2)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找出某个位置的数对,或根据数对找出位置等。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数对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用,并举例说明。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场景,用数对表示其中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数对概念的理解,及时纠正错误。
2.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解答过程,及时给予指导。
七、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发言情况等。
3. 学生对数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个环节是学生对数对概念理解和应用的重要过程,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对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1平均数22-人教版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课题平均数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第一节《平均数》。
三、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
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的矛盾,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
四、学情分析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2.过程与方法:体验探究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引入。
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出示情境图片。
老师有一个三层的小书架,每层分别放着6个黄球,7个红球,2个绿球。
看上去不整齐,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球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并上白板课件展示成果。
(2)教师提问:现在每层都有5个球了,“5”与原来每层的球数相比较,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数?(3)教师:5就是6,7,8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根据这个课题,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2)探究怎样计算平均数;(3)了解平均数的代表意义。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乒乓球与盒子 北京版 (2)
课题乒乓球与盒子
附:二桃杀三士
同学们你们“二桃杀三士”这个成语故事它来源于《晏子春秋.谏下二》,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
这三名勇士都力大无比,武功超群,为齐景公立下过不少功劳。
但他们也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得罪了齐国的宰相晏婴。
晏子便劝齐景公杀掉他们,并献上一计:以齐景公的名义赏赐三名勇士两个桃子,让他们自己评功,按功劳的大小吃桃。
三名勇士都认为自己的功劳很大,应该单独吃一个桃子。
于是公孙接讲了自己的打虎功,拿了一只桃;田开疆讲了自己的杀敌功,拿起了另一桃。
两人正准备要吃桃子,古冶子说出了自己更大的功劳。
公孙接、田开疆都觉得自己的功劳确实不如古冶子大,感到羞愧难当,赶忙让出桃子。
并且觉得自己功劳不如人家,却抢着要吃桃子,实在丢人,是好汉就没有脸再活下去,于是都拔剑自刎了。
古冶子见了,后悔不迭。
仰天长叹道:如果放弃桃子而隐瞒功劳,则有失勇士尊严;为了维护自己而羞辱同伴,又有损哥们义气。
如今两个伙伴都为此而死了,我独自活着,算什么勇士!说罢,也拔剑自杀了。
晏子采用借“桃”杀人的办法,不费吹灰之力,便达到了他预定的目的,可说是善于运用权谋。
值得指出的是,在晏子的权谋之中,包含了一个重要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
在“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中,把两个桃子看作两个抽屉,把三名勇士放进去,至少有两名勇士在同一个抽屉里,即有两人必须合吃一个桃子。
如果勇士们宁死也不肯忍受同吃一个桃子的羞耻,那么悲剧的结局就无法避免。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平均数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组数据,如:5、7、9、12、15,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2. 学生可能会说,这组数据有5个数,有的大,有的小。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这组数据有大有小,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二、新课1. 老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老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老师出示例题,如:小明5天共卖出45个苹果,平均每天卖出多少个苹果?老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5÷5=9,所以小明平均每天卖出9个苹果。
三、练习1. 老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四、总结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老师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学习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同时,我也注重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在练习环节,我出示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3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人教版
第3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材第95~100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情境导入1.出示视频。
师:我们学校开展四项竞赛评比活动,大家一起来看看。
(学生观看录像)师:(出示一位小学生统计的情境)这位干部在做什么呢?生:统计。
师:如果你是这位干部打算用什么方式来汇报九月份的统计结果呢?生1:统计表。
生2:统计图。
师: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它的优势在哪里?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直观清楚、便于比较2.出示例3情境图。
(1)请完成单式条形统计图——城镇人口统计图。
师:这幅统计图的名称是什么?生:某地区城镇人口统计图。
师:统计了哪些项目?生:统计了这个地区城镇1980、1990、2000和2010年四年的人口情况。
师:在这幅统计图中你读懂了哪些信息?生:这个地区城镇1980、1990、2000和2010年四年的人口分别是21万人、27万人、35万人、46万人。
师:在这四年中,你觉得哪一年城镇人口最多?哪一年城镇人口最少?生:2010年最多,1980年最少。
(2)请完成单式条形统计图——某地区乡村人口统计图。
师:从这幅统计图上你又看到了哪些信息?生:这个地区乡村1980、1990、2000和2010年四年的人口分别是58万人、54万人、49万人、43万人。
……二、探究新知1.设疑。
师:这位干部给我呈现了两张统计图,我还真能清楚地看出这个地区1980~2010年城镇、乡村人口情况,但如果老师想知道哪一年城乡人口相差的数量最大或最小?老师只看一张图行吗?那该怎么办?(师在投影仪上轮换放上统计图)生:两张图都得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秀教案本单元主要学习“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小数阶段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即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平均数是在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与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
把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每份不一定一样多。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掌握了复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就形成一种新的统计图即复式条形统计图。
把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第1课时平均数【教学导航】【教学内容】教材第90~92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加深对“平均分”和“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含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8支铅笔【教学设计】【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手中有8支铅笔,要分给四位同学,请大家帮我想一想,怎样分呢?让学生想一想,然后指名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的分法。
当有学生提到给每位学生分2支时,教师引导:8支铅笔,分给四位同学,每人分2支,那么这8支铅笔刚好分完,并且每人分得的支数都相同,这种分法叫平均分。
每位同学平均分2支铅笔,这里的2就是平均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探究新知】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1)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一样多吗?(不一样多)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2)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二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二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特点,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提出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对比两种或两种以上数据的情况,如何用统计图表示呢?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
2. 探究新知(1)请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有两组条形图,每组代表一种数据,条形的高度表示数据的大小。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生通过讨论、尝试,总结出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教师示范绘制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边示范边讲解绘制步骤和注意事项。
(4)学生独立绘制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3. 巩固练习(1)请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教师挑选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4. 应用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复式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2)请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绘制,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学生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_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_第1节 平均数
用每队的平均成绩 比较可以吗?
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 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
男生队的平均成绩 (19+15+16+20+15)÷5 =85÷5 =17(个) 女生队的平均成绩 (18+20+19+19)÷4 =76÷4 =19(个)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5题。 5.快乐蛋糕店的草莓蛋糕最近5天的销售情 况如下图。
(8+12+11+9+10)÷5 =50÷5 =10(个) 答:明天做10个草莓蛋糕合适。
返回目录
课堂小结 1.把多的塑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 的塑料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2.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
3.(重点题)福娃宝宝学英语。
单词数/个
3.(重点题)福娃宝宝学英语。
算一算,平均每个福娃宝宝学了多少个单词?
(11+19+16+18+16)÷5 =80÷5 =16(个) 答:平均每个福娃宝宝学了16个单词。
返回作业2
4.(探究题)刘叔叔卖水果,第一天卖了 75千克,第二天和第三天平均每天卖72千 克。这三天平均每天卖多少千克?
返回作业2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随 堂 练 习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1.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8 6 9 8 14
本数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折线统计图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折线统计图青岛版五四制我今天要给大家上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八单元,折线统计图。
我们将会学习如何通过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以及如何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我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如何绘制和解读折线统计图。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折线统计图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如何绘制和解读折线统计图,这将会是本节课的重点。
同时,我也会难点解析如何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以及如何利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我已经准备好了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包括白板笔、投影仪、电脑、统计图模板等。
在绘制完折线统计图后,我会带领大家来解读这些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我会给大家讲解如何通过折线统计图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讲解完如何绘制和解读折线统计图后,我会给大家发放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大家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的内容。
我会给大家设计一些作业题,让大家能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
这些作业题将会包括绘制折线统计图、解读折线统计图以及利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们对折线统计图的掌握程度。
同时,我也会尝试通过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来进一步提高学生们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我选择了四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八单元,折线统计图作为教学内容,这是因为折线统计图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图形表示方法,它能够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分布和变化趋势,对于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也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知识和绘制方法。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实际应用。
然后,我会讲解如何绘制和解读折线统计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优秀教案
邗江区学校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 _ 主备学校:总第课时课题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列行、数对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重点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流程个性化修改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课件)仔细观察这幅座位图,你知道小军坐在哪里吗?(板书:第4组第3个;第3排第4个)2.设疑:小军的位置没有变,为什么同学们的说法都不一样呢?3.你能具体说一说第4组第3个是怎么看的吗?第3排第4个你们又是怎么看的呢?4.揭题:由于同学们看的方法和角度不同,所以在描述小军位置时,产生了不同的说法。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描述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
(板书:确定位置)二、自主探究体验感悟1.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1)认识场景图中的竖排和横排①继续观察上幅座位图,在教室里,竖里面有几排?如果从左往右数的话,这是第1竖排,这是第2竖排……这是第6竖排。
②在教室里,横里面又有几排呢?如果我们从前往后数的话,这是第1横排,这是第2横排……这是第5横排。
(2)认识圆圈图①为了清楚地表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现在我们把他们坐的位置都用圆圈表示出来。
(课件出示)②为了突出小军坐的位置,我们把小军坐的位置用红色圆圈来表示。
(3)认识列揭示:其实每一竖排在数学上我们都把它叫做列。
(板书:竖排列)确定第几列我们一般都是从左往右数的。
(板书:从左往右数)(4)认识行①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每一竖排都叫做列,而每一个横排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行。
(板书:横排行)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的。
(板书:从前往后数) (5)巩固列和行的认识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列和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规定列和行的2.数对的含义和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1)学习用第几列第几行表示位置①从圆圈图上,你能找到第1列第1行的位置在哪里吗?②你现在还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来描述小军的位置吗?③现在同学们都用第4列第3行来表示小军的位置,看来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描述小军的位置真好,让我们有了一个统一的说法。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一、单元教学内容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P90——P102二、单元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6、发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3课时第1课时平均数一、教学内容:平均数P90——P92二、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案集体备课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
中心小学
四年级
学科:数学
下册
第八单元
版本:人教版
课题: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课型:新
课时:3
教材起始页:P90——102
教材分析:
认真分析新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其实没有把“平均分”这一概念解释深奥,也没有让我们把“平均分”的所有特点向学生作详细的介绍,更没有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所有特征。
再看例2,教材安排了一幅情境图和两个小朋友关于两队队员踢毽个数的对话及两张简单统计表。我们不难看出教材是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的大小会受到数据的影响,但是个别数据不能代表整体情况。其核心是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最后看例3,通过给某地区做城市人口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该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的认真冲突,激起思维的矛盾,进而激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8单元 确定位置-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8单元确定位置-苏教版1. 教学目标本节课要在线性网格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如下:•知道线性网格图是由坐标轴和格子构成的;•根据坐标轴和格子确定物体的位置;•认识到坐标轴的正方向和数值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方向感、空间感和创新思维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根据坐标轴和格子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其空间感和方向感。
3. 教学步骤3.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两个物体的图片问学生他们的位置关系,引出本课内容。
让学生猜测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确定他们的位置。
通过讨论和引导,引出线性网格图的概念。
3.2 学习3.2.1 线性网格图的认识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扫雷》中的格子,来引出线性网格图的概念。
让学生认识到线性网格图是由水平和垂直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组成,形成了一些小正方形的格子。
3.2.2 格子的编号让学生认识到在线性网格图上,每个格子可以用坐标来标识。
通过展示线性网格图板书让学生了解到坐标轴的横轴和纵轴分别是什么,以及坐标轴的正方向和数值的意义。
3.2.3 用坐标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运用坐标轴和格子的编号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通过出示一些物品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其在线性网格图上的位置,来分析坐标点的具体位置。
3.3 拓展让学生互相交换位置的坐标,一起讨论交换后物体在坐标轴和线性网格图上的位置关系。
3.4 练习3.4.1 组内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线性网格图确定位置的练习。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具体的问题,如“物品A在(3,2)位置,请你在网格图中画出物品A的位置”等。
3.4.2 小组竞赛让学生分小组竞赛,进行线性网格图确定位置的竞赛。
每个小组依次报出一组坐标,其他小组要通过画出物品在网格图上的位置来回答。
正确的小组会得到1分,错误的小组得分将被扣除1分。
3.5 归纳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线性网格图的认识和使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多角度的认识方案,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其空间感和方向感。
第8单元 复式条形统计图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教案
第8单元复式条形统计图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其绘制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2.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3. 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数据,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1)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 介绍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其特点。
(2)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以实例为例,讲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步骤。
-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学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3)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尝试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 引导学生总结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练习巩固-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理解。
- 强调复式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实际情境,绘制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2.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3. 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七、课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概念、特点和绘制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下数学(教案)第8单元第2时-数字与信息-苏教版
四年级下数学(教案)第8单元第2时-数字与信息-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字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数字在传递信息过程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字信息,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字进行沟通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字编码: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
2. 数字信息:天气预报、股票信息、交通信息等。
3. 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购物、出行、通讯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数字编码的基本知识,理解数字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字进行沟通和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数字信息,如天气预报、股票信息、交通信息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信息有什么共同点?从而引出数字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2. 探究新知(1)数字编码引导学生观察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让学生发现数字编码的特点和作用。
(2)数字信息让学生举例说明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股票信息、交通信息等。
(3)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讨论数字在购物、出行、通讯等方面的应用,进一步理解数字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3. 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天气预报、股票信息、交通信息等,收集相关数字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最后,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数字在传递信息过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收集身边的数字信息,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让学生尝试编写一个数字编码,并解释其含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数字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字信息,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总结,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平均数:四年级数学下册8.1教案详解
幼儿园中班美丽楼房主题教案:创意建筑大赛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成为城市的新地标。
建筑具有功能美和艺术美,而幼儿时期正是儿童接受各种艺术教育和启蒙的阶段。
为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美感,我们特意举办了一次幼儿园中班美丽楼房主题教案:创意建筑大赛。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形式。
2、学习不同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和特点。
3、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美丽楼房。
4、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学会欣赏美。
二、教学内容:1、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形式:通过图片、实物模型和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了解到世界上各种不同的建筑形式,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欧洲的中世纪城堡、美国的摩天大楼、阿拉伯国家的清真寺等等。
可以采用图片比对的方式,让孩子们看到同一个主题的不同建筑风格,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学习不同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和特点:通过介绍与展示不同建筑材料,如混凝土、砖石、石头、木材等,让孩子们了解材料的特点和用途,从而培养他们对不同材料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
3、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美丽楼房: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设计自己心目中的美丽楼房,可以让他们通过纸上设计、画画、手工制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基础材料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如纸板、彩笔、剪刀、胶水、蜡笔等等。
4、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学会欣赏美:通过赏析设计作品、参观实物模型、欣赏美丽建筑的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学会欣赏美、感受美,从而开发自己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听讲和交流法:老师通过课堂讲解和交流,引导幼儿认识建筑和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
2、创造性思维法:通过自由设计和手工制作的方式鼓励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实践操作法:通过在实物模型上进行组合、拼凑和搭建等操作,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了解更深入的建筑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单元教案-第8单元-复式条形统计图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5~97页的内容及第98页练习二十三。
1.经历将两个相关联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认识横向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感受图例的作用。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在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3.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品质,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理解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难点: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尝试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多媒体课件。
(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情景图和统计表)师:读统计表,说说你能读出哪些已知条件。
生: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数分别为21万、27万、35万、46万和58万、54万、49万、43万。
师:根据统计表给出的数据,你能分别完成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条形统计图吗?今天我们就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1.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观察教材第95页给出的某地区城镇(乡村)人口统计图,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生: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人数,一格代表10万人。
师:你能独立把“某地区城镇人口统计图”补充完整吗?(学生独立完成,投影展示)师:在补充上面的统计图时,需要注意什么?生:注意横轴上的年份和纵轴上的人口数要对应,另外,画出长条后还要在上方标出数据。
师:自己把“某地区乡村人口统计图”补充完整。
学生汇报:师:补充了上面的两幅条形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生:条形统计图是用不同长度的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些信息呢?师:如果把上面的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就能得到下面这幅条形统计图,在这幅统计图中,右上角表示的就是这幅统计图的图例,其中表示城镇人口,表示乡村人口,在数学上,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以后就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1课时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1课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教案设计【教学内容】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教材分析】在学习本章节内容前,教材二年级(上册)用第几排第几个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用东、南、西、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二年级(下册)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向。
用方向词描述行走路线。
本单元的内容要求从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平面图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能在比较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同时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了解方向的表达、体会距离的空间感,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是根据《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里新增加的教学内容,确定位置涉及的知识、技能比较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对象】已经初步认识了方向和位置的四年级下学期学生。
【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具体情境的面图中的列和行的含义,掌握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可以应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2、学生通过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把位置抽象成用数对表示的过程,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要用两个数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教学准备】PPT、教案、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问题引导、新知导入活动游戏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翻牌子”的游戏好吗?(游戏名称:翻牌子。
)游戏要求:老师在电脑上提前输入每个学生的姓名,随机到一个名字,同学就要站起来,其他同学用自己的方式表示这个同学的位置生:学生自由表达,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引出新课题师:大家都非常棒,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了位置。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确定位置》全部课件(共4课时)
第1行 第1列 第2列 第3列 第4列 第5列
看,是不是非常有趣!
3 影院,电影票。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像 教室座位一样用数对来 描述位置的例子吗?试 试看,你能想到多少类 似的情况!
北纬40°,东经116°
北 京
地球仪, 地图。
(m,6)
棋盘和一些游戏中的确 定位置。还有很多,我 们明天继续学习!
1
1.在刚刚的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
用数对表示是(2 , 4)。
第5行 第4行 第3行 第2行 第1行
第1列 第2列 第3列 第4列 第5列 第6列
2. (6,5)表示图中第 6 列第 5 行的位置。
第5行 第4行 第3行 第2行 第1行
第1列 第2列 第3列 第4列 第5列 第6列
2
(6,1)、
图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不相同,(6,2)是电影院,(2,6)是商店。
课堂练习
小明从实验小学到文化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 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
向东走3格,再向北走3格。 到电影院可以先向南走2格,再向西走3格,也可以先西3再南2。等等。
5 儿童乐园
草坪
4
3
假山
2 书报亭
1
饭店 水池
大门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新知探究
北
8
7
6
盆景园
5 儿童乐园
草坪
4
3
假山
2 书报亭
1
饭店 水池
大门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其他的位置,你也能说一说吗?
大门的位置是 (3,1)。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学百花园8.2和差问题教案1北京版
《和差问题》【教学内容】和差问题【教学目的】a、通过直观演示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和差问题的特点及其解题思路,学会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b、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c、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知道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解决问题的习惯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相互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合作探究,掌握和差问题的特点及其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教具准备】两根长短不同的纸条、小黑板【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储蓄罐)看到它你们想说什么?你家有吗?它有什么用途?你能告诉老师你存了多少钱吗?你攒的这些钱用来做什么呢?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1:我用这些钱买学习用品。
2:我用这些钱给妈妈买生日礼物。
3:我把这些钱捐给灾区上不起学的学生。
师:同学们都是好样的﹗能自己攒钱做有意义的事情,老师为你们而骄傲。
设计意图:创设储蓄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渗透从小要有节约的意识,要有爱心的思想品德教育。
老师也带来了两位小朋友储蓄的钱:小花18元,小明20元。
师:看到这两个信息,你们想说什么?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1、他们一共存了多少钱?2、小花比小明少存了多少钱?3、小花再存多少钱就和小明一样多了?4、小明给小花多少钱两人就同样多了?师:你们说得真好!这些问题怎样解决呢?各求的是什么量呢?怎么求呢?谁能帮他们解决?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和是38 ,差是2。
设计意图: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合作探究,明确思路师:同学们很容易求出了他俩的和与差。
现在老师把这个题修改一下。
小黑板出示:已知小花和小明共存了38元钱,小花比小明少存了2元钱。
师:看到这两个信息,你们又想说什么?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小花和小明各存了多少钱?师:小组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植树问题,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上实际上是设置等分点的计算问题(看图)。
重点: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难点: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关键: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植树问题中的规律,抽取数学的本质,建立数学模型,将规律类化。
[教学建议]
1、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2.举简单例子画一画验证,发现规律。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课时]
3课时
《植树问题(一)》教学案
学习内容:
教科书117页(例1)
植树问题(一):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
学习目标:
1.学会解决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
2.学会用画线段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学习难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
学具准备:小棒若干
学习过程:
一、课前谈话。
春天到了,阳光明媚正是植树好季节。
美化环境,造福人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但你们可知道,在植树活动中还有不少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学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①理解题意(小组交流)
1. 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 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 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②动手操作。
a、利用小棒摆一摆。
(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
思考:2根小棒之间有几个间隔?
3根小棒之间有几个间隔?4根、5根、6根……
间隔与种树的棵数有什么关系?
b、利用线段图画一画。
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
段棵
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分了几段,种了几棵?
段棵
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
思考:这里把线段平均分成了几段?但要栽几棵树?
间隔数与栽树的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③我发现:栽树的棵数总比间隔数。
栽树的棵数=间隔数○1
④独立完成例1,把计算的过程写下来
三、展示互动
四、反馈练习(能独立完成的就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在小组交流)
1、画一画:
在一条线段上任意画几个点,数数点的个数与分成的线段,看一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一条走廊长24米,在一侧每隔3米放一盆花(两端都放),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3、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
一共有几个车站?
4、运动会上,在笔直的跑道的一侧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两端要插)。
这条跑道长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
5、书P118,做一做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五、评价小结。
《植树问题(二)》教学案
学习内容:
教科书118页(例2)
植树问题(二):两端都不栽的情形。
学习目标:
1、探究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
2、用线段图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中线段两端都不植树的特征,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方法的应用。
学具准备:小棒若干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有趣,稍不认真分析,就会算错。
这样的问题在我们身边还有,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植树问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自学118页例2 :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
一共要栽几棵树?
1、读题,理解题意
①“两馆间的小路”指的是哪一段?
②“小路两旁”指的是要栽几边?
③小路的两端都是场馆,还需不需要栽树呢?
2、小组合作,用小棒摆一摆
提示:我们可以假设先在小路的一侧种树,假设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分别是9米、12米、18米,其它条件不变,用小棒分别摆一摆。
每次摆完后说一说:①你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②每一边的小棒根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发现:栽树的棵数总比间隔数。
栽树的棵数=间隔数○1
3、独立完成例2,把计算的过程写下来
提示:先计算小路一侧种树的棵数,再计算小路两侧共要栽几棵树。
三、展示互动
四、反馈练习(能独立完成的就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在小组交流)
1、一要长10米的木头,锯成每段2米的小段,要锯几次?
2、119页做一做:在一条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要安装),每隔50米安装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3、在一条长2000米的路段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4、119页做一做: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
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5、在两栋教学楼中间有一条50米的小路,在小路的两旁每隔5米放一盆兰花(两头都不放),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6、一座长180米的大桥,每隔30米安装一盏路灯。
(1)两端要安装,需路灯几盏?
(2)两端不安装,需路灯几盏?
五、评价小结。
《植树问题(三)》教学案
学习内容:
教科书120页(例3)
植树问题(三):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学习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学习重点:
从封闭曲线(方阵)中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
学习难点:
从封闭曲线(方阵)中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
学具准备:准备一副围棋,每组准备3×3格,4×4格,5×5格方格纸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需要数学知识,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认真考虑,得到正确答案。
今天我们将利用围棋来探讨相关的植树问题。
二、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1、探索每边放3粒棋子的方法
在3×3格方格纸上,最外层每边放3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小组合作动手验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并把小组内交流的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
2、探索每边摆4粒棋子的方法
在4×4格方格纸。
要求最外层每边放4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小组内动手操作,交流计算方法并做好记录。
)
3、探索每边摆放5粒棋子的方法。
在5×5格方格纸。
要求最外层每边能放5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交流计算方法并做好记录。
)
4、根据上面自己的经历,填写下表
)
我发现:间隔数○边数=最外层的总数
这种方法与你开始的方法一样吗?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三、展示互动
四、反馈练习(能独立完成的就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在小组交流)
1、121页做一做:48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
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
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
2、121页做一做:要在五边形的水池边摆上花盆,使每边都有4盆花,可以怎样摆?最少需要几盆花?
3、121页做一做: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
四年级学生排成一个方阵,最外层每边站15个人,最外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整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4、如果最外层每边放100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200个呢?
5、某校四年级同学排成一个方阵参加体操表演。
外层每边有8人,里层一共有多少人?这两层一共有多少人?
五、评价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