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居士 愁 月意象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第一篇: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
为什么众多诗人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系呢?苏轼《水调歌头》歌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一、悲——永恒、无常“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
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
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
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
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
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
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
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班级:姓名:学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这是苏东坡的浅浅吟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意思》,青莲居士俯仰之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明月——黑夜中的精灵是许多诗词家亲密的伴侣。
她以打黑暗背景中皎洁的形象赐予诗人灵感和幻想,于是,李白吟诵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的哀伤;陶渊明描绘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五首之三》的恬淡画面。
可以说是,交界的月光洒满了古代诗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没有月光的照耀,古典诗歌就会变得干瘪、生硬。
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这种表现手法比比皆是,而黑夜中的月亮,以其独具特色的存在姿态必然受到了万千诗词作者的青睐。
由于主人公心态、诗词创作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古典诗歌中以明月为意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团圆与思念。
古典诗歌中,圆月通常是团圆的象征。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这一象征义的生成, 显然与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关。
每年的八月十五秋高气爽,圆月当空, 银光洒遍人间。
家家祭月, 赏月, 亲人团聚。
所以,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写道:“明月何皎皎, 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 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转。
出户独彷徨, 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 泪下沾衣裳。
”曹植的《杂诗二首》也描写了相似的境界:“俯视清水波, 仰看明月光。
郁郁多悲思, 绵绵思故乡。
”两首诗的内容都是游子见月思乡。
《诗经·陈风·月出》最早唱出了月下怀人的怨歌。
其诗共三章, 第一章为: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俏兮!皓月当空, 清辉万里, 诗人想念一位俊俏的美人。
她那舒徐的神情、苗条的姿影, 使诗人忧思焦虑, 难以安静。
在诗人创造的皎洁、空明、幽静的境界中, 皎月与美人相互辉映; 月下佳人, 成为千古相传的令人遐思的理想。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曹植《七哀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中国的骚人墨客似乎特别钟爱月亮。
在浩瀚如银河的历代诗词中,月亮高悬中天,被众多诗人反复地吟咏,成为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
想象卓绝的诗人们,为月亮取了许多雅号:玉蟾、白兔、桂宫、圆魄、麝月、天镜、玉盘、冰轮、玉壶、银钩、玉弓、嫦娥、婵娟等等,不下四十余种。
美名如月晕,环拥着这天之骄子。
,大千世界,月亮为何具有独特的魅力,受到诗人们的青睐?莫非因为,月亮是亲切的,一如温柔的女性,宜作倾吐心事的对象;莫非因为,月亮是轮回的,盈虚有期,暗含着某种命运的启示;莫非因为,月亮是永恒的,饱经沧桑,纵览古今,无愧为历史的见证;莫非因为,月亮是神秘的,移步随影,缺蚀无定,常在波诡云谲中隐现,在斗转星移中升沉,动潮汐,变节令,卜晴晦,兆吉凶,可望而不可即,令人遐想无穷?作为情感的载体,月亮是严重“超载”了。
千百年来,人们把贫富穷通、悲欢离合、生死沉浮、感物叹世、旅愁闺怨等种种情感寄托在上面,使月亮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人化的自然”,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公众”意象。
在剖析月亮意象之前,有必要先说明“意象”及其相关概念。
意象,指作家对存在于头脑中的记忆表象进行提炼、加工、改造的结果,其物化形态就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诗人以主观之“意”浸染或赋予客体之“象”,形成主客体同一、情与景交融、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统一的“意象”。
诗人的种种内心情状包括无意识的那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通过“象”而显现出来,达之于人,呈之于众,变得可观照、可感受、可领悟、可玩味。
因此意象的实质,并非要人们去认识“象”之本身,而是要人们去体察揣摩“象”中蕴藏着的意绪、心境、愿望、理想等主观精神的内容。
“意”在“象”中,如盐在水中,盐化无形,水却有味。
古代诗论讲“味象识情,析象解理”,“搜求于象,心入于境”,指明了欣赏意象的方法,是授人以锁钥;又讲“思与境偕,意与象应”。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光意象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光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丰富而深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有清新飘逸之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有沉郁顿挫之美;“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有情致缠绵之美。
天涯同一月,笔下万千情。
因此,作为象征,月亮有时就反映着古代墨客骚人各种各样的感情。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表明了作者躬耕田园怡然自得之乐;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之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寄托相思的情怀;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抒发了忘情山水之情;还有借月反映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了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
比如,李商隐《无题》诗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并不是月光有冷暖之分,而是用月光反映孤独与失意者的凄苦心象。
因为月宫里还保存着女性遭到驱逐的凄凉忧伤的回忆,因此,失意者站在月光下总是把月写成寒月、孤月、冷月。
李白有诗云:“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置身于月光下,遥想广寒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相契合。
《古诗十九首》有:“明月何皎皎,照我床罗帷。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正是因为月亮反映的孤独失意的意象,才牵系着诗人蹉时伤悲的情怀。
同样,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借以表现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典型意象。
历代诗人喜欢选择月亮这个意象来融寄感情。
王维《竹里馆》中把明月当成知音。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为伴,沉浸在清幽澄静的快乐中。
《鸟鸣涧》以月出惊山鸟衬托静态,仍然是一片空寂。
春夜的山涧里,人闲、夜静、山静,只有开败的桂花悄悄落下,是那么的静、幽、淡、雅,散发出一种清气,似乎诗人的灵魂已离开了肉体,离开了尘世,与静谧的自然融为一体,升上了浩渺的天空,又好像自然摄取了诗人心灵的澹泊之气,变得那么和谐、宁静,叫人分不清哪是物,哪是人,哪是自然,哪是诗人。
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
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
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情感,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放旷情怀……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
“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
本文试解读高中《语文》课本中唐诗宋词的“月亮”意象,以观照月光世界里诗人的心灵律动。
松间明月:王摩诘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皓月当空,清冽的月光轻柔洒落于松林的幽径;泉水淙淙,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过山溪的卧石。
月、松、泉、石四个意象组合成空明幽妙的意境,而“明月”则是其中的主体意象——因月之“明”,方可见泉之“清”。
这是多么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又是多么令人神往的隐居所在!王维笃信佛教,中年以后即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一“诗中有画”之境带有淡淡的禅意,映照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禅林”《酬张少府》,结合王维的这些诗句看,“明月”、“清泉”暗含空洁灵动之意,成了诗人追寻隐逸生活和佛学境界的物化形式。
鉴湖皎月:李太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己在古代诗人中,李白以难以计数的咏月诗句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月光世界。
他时而上天揽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时而寄愁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时而邀月同饮(“月光常照金樽里”),时而赊借月色(“暂就东山赊月色”“且就洞庭赊月色”)……最常见的,是李白的泛月、乘月诗:“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门泛舟》)。
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
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小楼凄月:李重光用凄月演绎生命绝唱清人陈廷评《虞美人》词:“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
”(《云韶集》卷一)据宋代王锤《默记》卷上:“后主在蝎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
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
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发之,遂被祸。
”亡国之君李煜最终被宋太宗以牵机药毒死,李煜相伴着一轮凄月,演绎了风流君主的人生绝唱。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词人的李煜的月亮情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秋月”像一面镜子,观照过词人纵情逸乐的欢颜,也映照出词人阶下罪囚的愁容。
“正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玉楼春》),“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望江南》),“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后庭花》),这里描写的故国之“月”,亦即今时“不堪回首”之月。
“秋月”,积淀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
过去令作者心旌摇荡神采飞扬的月光,而今变得冷艳刺目惨不忍睹,其中包含着多少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哀痛!“故国”明月,寄寓着词人李煜的生命体验。
柳岸残月:柳卿借残月渲染离别情怀《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夹岸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晨风之中;天涯孤客,黯然独守于天际残月之下。
柳永在舒缓而又哀恻的言辞中,传递出一种抑郁伤感的情调。
昨晚别离,还在“都门帐饮”,还在“执手相看”,今朝酒醒,“晓风”驱散了精神的麻木,惟有清凉的一钩“残月”斜挂天际,陪伴着孤独的词人。
烟水迷离的凄美中,透出的是百般的思念和百般的无奈。
此句向被称作“千古俊句”。
以“杨柳岸”、“晓风”、“残月”三种意象的复合写离愁别绪,词家无出其右者。
“杨柳”是寄寓离别特定内涵的意象,习习晓风、熹微残月,映衬出漂泊无依的行客绵绵不尽的愁思。
宦游的士子、迁谪的官员、旅的商人,去国思乡,愁肠百结,都可能遭际此句设置的生活情境,引发恋家思乡的情感。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一、“月”的时空意象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这首咏月抒怀诗从饮酒问月开始,以邀月临酒结束,将人与月反复加以对照,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不解。
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二、良辰美景的象征秦观《八六子·倚危亭》倚危亭。
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
黄鹂又啼数声这首怀人之作表达了对情人的离别相思之情。
全词由情切入,突兀而起,绘景叙事,回溯别前之欢,追忆离后之苦,感叹现实之悲,缠绵悱恻,柔婉含蓄,“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融情于景,抒发了对佳人的深深追念,鲜明地体现了词情韵兼胜的风格特征。
三、美好高尚的象征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是韦庄晚年寓居蜀地时期,回忆江南旧游而作。
上阙描写江南之美,带着浓挚的情感。
下阙怀人,表达对面如皎月、肤赛霜雪的佳人的思念,和理想未实现的怯于还乡的悲凉心情。
四、知情可人的象征张泌《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此诗是作者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描写梦境及梦醒后的情景,写出了诗人的相思之深切与苦怨。
以明月有情,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真切感人,动人心弦。
唐诗宋词中的月意象分析
唐诗宋词中的月意象张云涛 10309038意象在唐诗宋词的创作和发展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月意象作为意象里常用的一种,被诗人们赋予了各种象征意义,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它拓宽了作者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
浩如烟海的古代唐诗宋词中,有关月意象的诗词可谓数不胜数,它们诠释了我国古代诗人词人在文学创作方面极高的造诣。
以月亮为创作意象,人们表达出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情爱相思、生命哲理等各种各样的感慨和情怀。
这些别具一格的表达大大丰富了诗词创作的内容,成为了一朵不可或缺的文学奇葩。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关于诗词中的意象,古人以为“意”是内在抽象的心理,“象”是外在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使用意象其实是一种表达艺术化的技巧,甚至可以说是一门学问。
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诗歌创作由此形成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完成对生活艺术再现。
作者对外界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物象,使之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并营造出一个独特的艺术天地,使读者阅读诗歌时能在这个艺术天地里产生内心共鸣,不仅可以还原诗人的所见所感,还能在此基础上渗透、添加自己的感情色彩。
意象通常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有所寄托的物象,如月亮、吴钩、楼台、莲花、水、杨柳、双鲤、庄周梦蝶、金鸡、梨园、文竹等可感知的物象。
它们的出现让所要表达的感情具体化,这一物化增加了诗的张力,加深了审美愉悦,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不仅易于理解,更留给读者无尽的绵延之意。
月意象是作者用月亮作为物象,寄托自己的主观情思,月意象的创作常常采用象征的手法,或诉说思念之情,或抒发美好的团聚、或表达祝福之意、或诠释愁绪,此外月亮还预示了一种高洁的品质,还能感叹时光飞逝……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借助月亮的物象尽情倾吐心声,流露出各种各样美好与厚重的情怀。
论中国古典诗词中月的象征意象
论中国古典诗词中月的象征意象一、以“残月”写忧愁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
“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Combraille,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酹江月》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
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筹钱残月言恨的诗词很多,下面再握几例: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曹组《青玉案》2、白露交残月,清风贫晚霞。
——仲殊《南柯子·忆旧》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4、伤感小莺残月,二者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荷叶杯》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二、以“明月”写下忧伤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译音浮生痛,斜光至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
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利用明月写下忧伤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握几例: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温庭筠《菩萨蛮》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永遇乐》4、谁共我,醉酒明月?——辛弃疾《贺新郎》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三、以“淡月”写下忧伤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逸《千秋岁》词人利用淡月这一意象,去写下人们熄灭后莫名其妙的伤感,堪称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穷!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1、春落花细雨,笼愁淡月。
——卢祖皋《安清都·初春》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陈亮《水龙吟·春恨》四、筹钱“新月”写下忧伤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在古诗中月亮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她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星体,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
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
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
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对时空意象的表达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
“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
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
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
“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唐宋词中“月”的意象分析
唐宋词中“月”的意象分析唐宋词中“月”的意象分析admin 浏览 45 次[ 2009-8-7 ] 字号:【大小】“月”在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呈倍增长,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
“月”自从进人人的审美视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介蕴不尽的象征喻指。
我们知道,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
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它们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
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
下面从几个不同侧面归纳分析一下唐宋词中“月”这一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本无情,人却有意。
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在以月破状分离这一意象的词作中,又可细分为两小类:(1) 送别之作中的“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的那种落没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此刻的月亮也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
诸如“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张先《江南柳》);“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周邦彦(风流子))。
以上送别词中的诗句,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圆月”、“满月”,而是“残月”、“新月”。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残缺的、低垂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陇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真实的客观描写。
二是从词语意义的角度分析。
“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缺月.正是竟取了分离。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许多优秀的诗人在这个时代诞生并繁荣。
而在唐诗中,最为常见且深具意境的意象之一就是月亮。
在唐诗中,月亮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自然元素,更是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文学形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唐诗中的月亮意象。
首先,唐诗中的月亮常常象征着思乡之情。
在唐朝,文人士大夫经常要离开家乡奔赴京城或远方,一方面是为了事业,另一方面却也难免思念家乡的亲人和故土。
因此,月亮成为了他们思念家乡的载体。
例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高楼之巅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思念之情。
而月亮则成为了诗人思乡之情的象征,使得诗意更加深远。
其次,唐诗中的月亮也常常被赋予了浪漫的爱情意义。
在唐朝,诗词约会成为了一种文人士大夫间流行的社交活动,很多诗人通过诗词来表达情感。
月亮作为浪漫与美丽的象征,被诗人们用来描绘爱情的甜蜜和忧伤。
例如,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明月光的美景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
月亮在其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诗意更加动人。
此外,唐诗中的月亮还常常与诗人的孤独与寂寞联系在一起。
在唐朝,很多诗人与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和权谋之争格格不入,因此常常感到孤独与寂寞。
他们通过把自己比作漂泊的月亮,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忧愁。
例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只有馀莺啼后庭,恨无归日又黄昏。
”这首诗以相思之苦为主题,将诗人比作寂寞的月亮,传达出内心的忧愁之情。
综上所述,唐诗中的月亮意象丰富多样,承载了思乡之情、浪漫的爱情以及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月亮在其中既是一种自然元素,又是一种象征,使得唐诗中的诗意更加深邃和含蓄。
正是由于这种丰富的象征意义,唐诗的月亮意象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 月的边塞意象。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于是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
诗人对月和边塞相形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的伟大感受,已经是十分杰出的了。
二、 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封建专制的社会在本质上是压制禁锢人才的,自己的壮志豪情聪明才干也无可奈何地消融在历史的月光流逝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李白 苏台览古》)。
他们的生命与逸志常常也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淹没被虚抛浪掷了。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里,月再一次通向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三、 月的愁绪意象。
在古诗词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尽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
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了“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以月状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战。
(完整版)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在古诗中月亮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她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星体,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
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
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
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对时空意象的表达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
“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
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
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
“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唐诗中月亮的意象
唐诗中月亮的意象一、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不直抒胸臆,而是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当天边的一轮圆月打上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能动地反映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月”的意象在这方面总结起来有五点:其一是借“月”的意象表现作者对于自然世界的思考。
作者通过月亮表达的思考是双重的,一方面借月亮的意象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大自然。
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反映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对天地寄予无限希望的真实流露。
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则把月亮升华到了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在人类的印象中,月的盈亏往往又与圆满、欠缺等事物相联系,所以借月亮表现的是对茕茕孑立,回避自然,消极出世的思考。
尽管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谢灵运也写过“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对月抒发愁苦的思索在唐代的诗歌中依然有很大的反映。
除了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外,还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凄恻孤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的潸潸泪下……在历代文人的笔下,月作为人类对于自然的思考所表露的意象,构思巧妙而想象丰富,笔法空灵而抒情婉转,从而获得了后人极高的评价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其二是送别之作中以“月”体现离别的意象。
古人离别之苦甚于其他,“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离别时的那种落寞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我寄愁心与明月”,此时此刻的月亮相应的更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
论唐诗中“月”意象的悲愁意蕴
论唐诗中“月”意象的悲愁意蕴目录摘要 (3)Abstract (3)引言 (3)一、“月”意象溯源 (4)(一)“月”意象的萌发 (4)(二)“月”意象的发展 (5)(三)“月”意象的成熟 (6)二、唐诗中“月”意象的悲愁意蕴 (8)(一) 家国之愁 (8)(二)羁旅之愁 (10)(三)离恨别愁 (12)(四)怀古之愁 (14)结论 (15)主要参考文献 (17)致谢 (18)摘要摘要在古诗中诗人移情于物,用物来承载作者的感情,是诗人们表现情感的惯用手法。
诗歌中月亮所承载的情感也不只是期盼团圆的乡思一种,它更多承载的是悲愁的感情。
“月”意象表现的悲愁意蕴体现在不同题材的唐诗中,如边塞诗、宫怨诗、羁旅诗、怀古诗等等。
在这些唐诗中,“月”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悲愁各有不同,有家国之愁,有羁旅之愁,有离愁别恨,有怀古之愁,或沉重苍凉,或温婉含蓄,“月”意象被广泛而又寓意深刻地融入在唐诗中。
论文从先秦至唐朝诗歌中“月”所承载的感情变化入手,重点分析了唐诗中“月”意象所表现的悲愁意蕴,以便使人们了解传统意象“月”稳定而丰富的内涵,便于更好地分析鉴赏古诗。
关键词:唐诗;“月”;意象;悲愁AbstractThe poets display the emotion in the ancient poetry the technique frequently are move the sentiment to the thing, comes the load bearing author with the thing the sentiment. The Tang Dynasty open nine ages "Full moon Huaiyuan" center to write: "The marine fresh brightmoon light, horizon altogether this time", the poet is uses "the month" to come the load bearing sentiment to display the hope reunion the nostalgia. The people use the moon to come the sing emotion are not the Tang Dynasty only then have, it may trace Before Qin faces , "Poetry", "Chu elegies" center already fragmentary appearance this kind of poetry.Is receiving Chinese Wei gradually develops, until the Tang Dynasty only then tends to maturely. But in from the pre-qin to in Tang Dynasty's process, in the poetry the moon load bearing emotion also not only the hope reunion homesickness one kind, its more load bearings is the grief sentiment."The month" the image performance grief situation deep connotation manifests in the different theme Tang poem, like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 the palace resentment poem, live abroad poem, bosom ancient poetry and so on. In these Tang poems, the grief which "the month" the image displays respectively has the difference, worrying of the some countries, some lives abroad it to worry, has the sorrow of parting not to hate, some reflects on old times it to worry, either heavy desolate, either gently contains, "the month" the image is been widespread and also is pregnant with meaning melts into in the Tang poem.This article "the month" the load bearing sentimental change obtains from the pre-qin to the Tang Dynasty poetry in, has analyzed the grief with emphasis which in the Tang poem "the month" the image displays situation deep connotation , in order to makes the people to understand traditional image "month" stable and rich connotation, is advantageous for analyzes the connoisseurship ancient poetry well.Keywords:Tang poem;"month";image;grief论唐诗中“月”意象的悲愁意蕴引言月亮是中国古代诗人们钟情的物象,它一直被诗人们吟咏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各朝代居士 愁 月意象
1.青莲居士李白(701-762),字太白。
唐·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诗人,有“诗仙”之称。
青莲者,佛书之“眼目”也,李白用“青莲居士”之号;2.香山居士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唐·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境)人。
杰出诗人。
因佛经有“香山”,白居易于居所筑“香山楼”,故号“香山居士”;3.耐辱居士司徒空(837-908),字表圣。
唐·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县)人。
诗人、诗论家。
长期隐退避世,筑有“休休亭”,自号“耐辱居士”;4.六一居士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
北宋·吉州永丰(今江西)人。
诗人、散文家,当时文坛革新运动领袖。
因其家中已有书、石、琴、棋、酒,加上“吾”为六之一,故自号“六一居士”;5.东坡居士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诗词大家,书画、散文也卓有成就。
曾贬于湖北黄冈东坡,号“东坡居士”6.清真居士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
北宋·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著名词人,是宋词婉约派和格律派之集大成者。
取《世说新语》“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句,号“清真居士”;7.易安居士李清照(1081-1151),宋·齐州章丘(今山东)人。
著名女词人。
郑玄注《礼记·中庸》:“易,犹平安也”,故号“易安居士”;8.石湖居士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
南宋·吴郡(今江苏吴县)人。
诗文均负盛名,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石湖位于苏州西南,范成大曾面湖筑亭,孝宗书“石湖”二字以赐,故号“石湖居士”9.云林居士倪瓒(1301-1374),字元镇。
元·江苏无锡人。
工诗、书、画,“元季四大家”之一。
因以山水画著称,故以“云林”自号;10.温陵居士李贽(1527-1602),号卓吾、笃吾。
明·福建晋江人。
有名思想家,文学家。
福建少寒,称“温陵”,李贽故号“温陵居士”;11.柳泉居士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
古诗文中关于“月”的意象
古诗文中“月”的意象古诗文中关于“月”的意象月,是自然界的一道绚丽风景。
古往今来,多愁善感的诗人,不仅用月传递着大千世界的趣味,也用月传递着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
月亮或偶然或必然的变化与诗人亦喜亦悲的感情相辉映,于是,心境各异的诗人随心所欲地把月亮雕镂,并装饰了自己的诗章。
今天,语文网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谈谈古诗文月的意象。
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唐代大诗人李白同月是最有缘的。
皎洁的月亮在李白的心中是理想的化身,是光明的寄托,是可以相期相伴的友人。
初别蜀地,仗剑漫游,诗人眼中江月的'景象也分外瑰丽美妙: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但现实却让怀才不遇的诗人一腔苦闷,于酣饮之际,他以上天揽月这一飞动健举的形象,高吟出慷慨志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月亮在诗人那里有情有意,月下独酌时,他引明月为知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闻朋友被贬,他托明月寄思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放歌月起舞,诗人徘徊月沧桑。
相看两不厌,月亮与太白。
最雄浑苍茫的月当属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跨越时空,千里相共。
边塞诗的创作离不开明月与(边)关的塑造。
但只有盛唐时期的诗人,才赋予了边塞诗更为博大阔远、浑融丰腴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王昌龄一着笔,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便已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赋予万里边关悠久的历史感。
月作为一种意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
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最伤感的月非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莫属。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这些本来都是人间美景,可在李煜这位亡国词人的眼里,这些美景就全然不同。
边塞诗中的“月”意象
边塞诗中的“月”意象唐代边塞诗大多与明月有关,明月蕴涵着边塞诗人的悲愁特质。
唐人边塞诗开头,往往是一身建功立业的豪气,而结尾时又难藏思乡的“边愁”。
1.月是故乡明——思乡之情鸟倦归巢,落叶归根,思乡情结是中国人最根本性的情感之一。
身处异乡,惟一的明月牵连起对故乡的记忆和思念。
“乡月”寄托着离开故乡的游子们的诚挚而悠长的思乡情怀,而在这些远离故乡的游子中,又以征人的思乡之情来得最为迫切,最为凝重。
在保卫国土的战争岁月中,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死亡时刻伴随着他们。
战士们都清楚自己是不一定能回到故乡的,于是也只有对着天空中皎洁的明月,一发心中的思乡之情了。
例如,李益《从中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雪漫天山,冷风飒然,而在这不胜萧索的寒夜,偏有横笛在吹奏咏叹忧伤的《行路难》,笛声充溢于荒漠的边塞,勾起了征人对故乡的思念。
一时月中回首,千万双眼睛看着那轮千古如斯的明月。
乡思无形无迹,却又无处不在,无所不至。
月光与笛声这轻盈飘忽的物象叠合成浓浓乡愁的凝重载体,牵动着征人几多幽怨,几多凄婉。
又如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的“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等,这类借月思乡的诗在边塞诗中数量最多,数不胜数。
2.明月千里寄相思——相思之情月光给人一种极其宁静、安谧的柔和感,经过长期积淀,便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审美定势——思念。
满月之夜,清辉照人,正是情侣们互诉衷肠的美景良辰。
但由于边塞诗中征人戍边的特殊情况,这种相思之月并不像花前月下的诗句那样换了明快,而更多的是一种笼罩心头挥之不去的相思之愁。
例如,沈佺期《杂诗三首》:可怜闺星月,长照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思妇征夫于两地对月相思。
再如陈子昂《感遇》“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李白《塞下曲》其四“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这些诗句,也都表达了征夫思妇的相思之苦,用无声之月传达了有声之情。
唐诗中月的意象
唐诗中月的意象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曾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意象之于诗歌无疑是关键的,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先秦故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之叹,“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
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
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
“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
月在唐朝中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据学者统计。
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
李白最爱月,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
“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唐王定保《摭言》),尽管后人考证此说不可信,但李白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月里更洁,月里更黑,人生有时,月光无极。
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餐风饮月,月下窗前,精心细品,或惑之,或寄之,或怀之,或思之,或忆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旨趣益远,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法自然天趣,得万物之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青莲居士李白(701-762),字太白。
唐·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诗人,有“诗仙”之称。
青莲者,佛书之“眼目”也,李白用“青莲居士”之号;2.香山居士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唐·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境)人。
杰出诗人。
因佛经有“香山”,白居易于居所筑“香山楼”,故号“香山居士”;3.耐辱居士司徒空(837-908),字表圣。
唐·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县)人。
诗人、诗论家。
长期隐退避世,筑有“休休亭”,自号“耐辱居士”;4.六一居士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
北宋·吉州永丰(今江西)人。
诗人、散文家,当时文坛革新运动领袖。
因其家中已有书、石、琴、棋、酒,加上“吾”为六之一,故自号“六一居士”;5.东坡居士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诗词大家,书画、散文也卓有成就。
曾贬于湖北黄冈东坡,号“东坡居士”6.清真居士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
北宋·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著名词人,是宋词婉约派和格律派之集大成者。
取《世说新语》“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句,号“清真居士”;7.易安居士李清照(1081-1151),宋·齐州章丘(今山东)人。
著名女词人。
郑玄注《礼记·中庸》:“易,犹平安也”,故号“易安居士”;8.石湖居士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
南宋·吴郡(今江苏吴县)人。
诗文均负盛名,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石湖位于苏州西南,范成大曾面湖筑亭,孝宗书“石湖”二字以赐,故号“石湖居士”9.云林居士倪瓒(1301-1374),字元镇。
元·江苏无锡人。
工诗、书、画,“元季四大家”之一。
因以山水画著称,故以“云林”自号;10.温陵居士李贽(1527-1602),号卓吾、笃吾。
明·福建晋江人。
有名思想家,文学家。
福建少寒,称“温陵”,李贽故号“温陵居士”;11.柳泉居士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
清·山东淄川人。
以历20年写《聊斋志异》一书成名。
因“柳下”为春秋鲁地地名,鲁地又多泉,故称“柳泉居士”;12.瓶庵居士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追谥文恭。
江苏常熟人。
咸丰六年状元。
近代史颇有影响政治家。
“瓶”为古隐者别名,成语“瓶罄罍耻”又喻贤良被斥、正直受谗,翁便借此意自号“瓶庵居士”。
此外,还有:陶居士--陶渊明(晋)。
淮海居士--秦观(北宋)、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石林居士--叶梦得(南宋)、茶山居士--曾几(南宋)、千岩居士--萧德藻(南宋)、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瑁湖居士--陆居仁(元)、六如居士--唐寅(明)青藤居士--徐渭(明)等等。
辛弃疾别号稼轩居士曹雪芹——芹溪居士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落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伫倚危楼风细细,望及春愁,黯黯生天际。
——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晏殊《蝶恋花》萧萧江上荻花秋,作弄个离愁。
半竿残日,两行泪珠,一叶扁舟。
——张孝祥《眼儿媚》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明月高楼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半多。
——赵嘏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颀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柳永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唐诗中月的意象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曾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意象之于诗歌无疑是关键的,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先秦故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之叹,“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
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
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
“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
月在唐朝中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据学者统计。
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
李白最爱月,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
“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唐·王定保《摭言》),尽管后人考证此说不可信,但李白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月里更洁,月里更黑,人生有时,月光无极。
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餐风饮月,月下窗前,精心细品,或惑之,或寄之,或怀之,或思之,或忆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旨趣益远,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法自然天趣,得万物之灵。
由此,月与诗人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同时也造就了唐诗的盖世名声,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实在离不开月的激扬、推动和烘托。
首先,月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诗。
唐诗的题目有一大批沐浴在月光的滤洗和浸润中,如《入朝洛堤步月》、《江亭夜月送别》、《关山月》、《望月怀远》、《古朗月行》、《拜新月》、《把酒问月》、《月下独酌》、《月夜》、《月夜忆舍弟》、《江楼月》、《霜月》、《静夜思》、《江楼感旧》、《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十五夜望月》、《峨眉山月歌》、《正月十五日夜》、《夜下征虏亭》、《嫦娥》……难以尽数,可以说,是月给了唐诗以丰富意蕴,给诗人以美妙的灵感,创造了唐诗的艺术题材和艺术生命,给唐诗提供了博大阔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
若无月意象的沾溉,就没有上述诗题,也使诗人们失去了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的审美空间,会使诗坛上失去最美丽的仙葩,丧失一大批不朽的诗作。
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静夜思》、《把酒问月》、张继《枫桥夜泊》、赵暇《江楼感旧》、杜甫《月夜》等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名作也就无缘产生了。
其次,从诗的内容上说,月成为唐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月在唐诗意境的追求历程中,实现了“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月在唐诗意境的构造上广泛而多样。
唐诗中的月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月的边塞意象。
丹纳说,“自然界供给的比人工创造的更美”(《艺术哲学》)。
月在文学作品中构成的富有美感的独特环境,是人工做创造的环境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思指出,“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
”“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就有《关山月》、《乐府古题要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月作为一种寄托是诗人惯用的手法。
早在唐代以前古诗人就有“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的思愁绵绵,唐诗也不甘落后。
唐诗中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有“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的惨凄寂寥,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全期《杂诗三首·其三》)的绵藐深沉,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幽怨悲亢,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婉。
同时,唐诗人又发展了边塞诗,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诗人,赋予边塞诗更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雄浑苍茫,有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上听吹笛》)的开朗壮阔,有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的浩渺闲雅、有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这方面的代表是沈如筠的《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在这里,诗人描绘了思妇的深思遐念和倾诉无人的隐恨,思妇“忧愁不能寝,揽衣起徘徊”(《明月何皎皎》),在“出户独彷徨”(同上)之中,举头唯见一轮孤月悬挂在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