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农业部发布2009-2015年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2015年茶具行茶叶行业分析报告

2015年茶具行茶叶行业分析报告

2015年茶具行茶叶行业分析报告2015年1月目录一、茶具行业概况 (3)1、行业现状 (3)2、行业竞争格局 (4)二、茶叶行业概况 (5)三、行业监管及相关产业政策 (6)1、行业管理体制及主管部门 (6)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产业规划及政策 (7)四、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8)1、有利因素 (8)(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8)(2)国民购买力水平提高 (9)(3)消费者对健康、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10)2、不利因素 (11)(1)行业标准的缺失,总体技术水平偏低 (11)(2)市场价格体系混乱,品牌影响力不足 (11)五、行业进入主要障碍 (11)1、品牌形象 (11)2、产品设计 (12)3、质量标准 (12)4、营销渠道 (13)5、资金实力 (13)一、茶具行业概况茶具制造主要是茶具的研发设计、茶具生产及茶具销售。

茶具根据产品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陶瓷茶具、玻璃茶具、竹木茶具、金属茶具等;根据产品用途的不同,分为茶杯、茶壶、茶勺、茶盖、茶碟等;根据茶艺冲泡要求可划分为煮水器、备茶器、泡茶器、盛茶器、涤洁器等。

陶瓷茶具,包括陶具、瓷具、紫砂具等,属于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中的日用陶瓷制品制造行业。

日用陶瓷工业属于传统工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用陶瓷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并已发展为完全竞争行业。

我国日用陶瓷制造依托于传统生产技术和人力成本优势,行业发展迅速,其竞争优势主要集中于中低端产品。

1、行业现状茶具是我国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随着我国人民饮茶的风俗而开始出现。

茶具与茶叶是互补产品,茶具的需求量主要受到茶叶市场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茶叶产量不断增长,行业产值也出现了较快的增长。

与此同时,我国茶具市场规模也一直保持着增长势态。

据行业统计,到2012年,我国茶具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74亿元,较2011年同比增长29.4%。

在市场规模高速增长的驱动下,茶具行业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到2012年茶具生产规模已达到189.5亿元。

屏山炒青茶行业竞争格局及竞争策略分析(上海环盟)

屏山炒青茶行业竞争格局及竞争策略分析(上海环盟)

屏山炒青茶行业竞争格局及竞争策略分析 (3)第一节屏山炒青茶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3)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3)二、重点屏山炒青茶企业市场份额 (3)三、行业竞争格局 (3)四、竞争群组 (4)五、屏山炒青茶行业竞争关键因素分析 (4)1、价格 (4)2、渠道 (4)3、产品/服务质量 (4)(2)质量和服务就是核心竞争力 (5)4、品牌 (5)第二节屏山炒青茶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6)一、行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6)1、生产要素 (6)2、需求条件 (6)3、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6)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 (6)二、屏山炒青茶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7)1、提高屏山炒青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7)2、影响屏山炒青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及提升途径 (7)(1)面向市场,优化屏山炒青茶企业组织结构 (7)(3)实行差异化战略,实施“专而精”的产品或服务策略 (8)(4)建立战略联盟,寻找外部支持力量 (9)3、提高屏山炒青茶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9)(2)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屏山炒青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10)(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屏山炒青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11)(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提升屏山炒青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1)第三节国际竞争力比较 (13)第四节市场集中度分析 (13)屏山炒青茶行业竞争格局及竞争策略分析第一节屏山炒青茶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一、现有企业间竞争截至2014年屏山县全县现有茶叶企业147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5家,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3家,取得QS认证的企业25家,有省著名商标2个,市知名商标3个,“屏山炒青”先后获得了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国家工商总局“证明商标”登记注册。

拥有以“旭茗”、“龙湖翠”、“水中韵”为代表的国家级名优茶4个、省级名优茶12个,已认证的绿色食品茶叶2个、无公害茶产品4个。

茶叶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我国蔬菜(含西甜瓜,下同)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生产布局不合理,市场供应不稳定。

制定并实施《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下同)将有利于促进蔬菜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化生产布局,均衡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地位突出,对加快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成效1.生产规模稳步增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90年代,随着全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瓜菜播种面积在上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近10%,90年代年均增长14.5%,本世纪前7年平均增长1.9%,到2007年达到2.94亿亩,总产量6.41亿吨。

其中,蔬菜2.6亿亩,5.65亿吨,人均占有量427公斤。

设施蔬菜发展更快,1980年设施蔬菜不足10万亩,到2007年达到5050多万亩,增长504倍。

另据FAO统计,2006年我国蔬菜产量占世界的49.6%,居世界第一。

2.供应状况明显改善。

随着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和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开通,依托气候、区位优势,沿路、沿海、沿边建立规模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华南、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基地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基地稳步发展,设施蔬菜特别是节能日光温室快速增长,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使我国冬春和夏秋淡季蔬菜消费,由过去的有什么吃什么变为吃什么有什么,缓解了供需矛盾,基本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

据农业部统计,2007年蔬菜播种面积列前10位的省区(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山东、河南、河北、广东、四川、江苏、湖南、广西、湖北、安徽)播种面积都在1000万亩以上,共计1.68亿亩,占全国的64.6%;产量共计3.86亿吨,占全国的68.4%。

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书

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书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书第一章合作社基本情况(一)合作社概况信阳市浉河区五云茶叶集团(信阳)集云茶叶生产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9月份,以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经营业和服务的农户及组织为主体,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加社员收入为目的,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成立,社址设在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乡黄龙寺街道,注册资金50万元,分别由阚贵前出资8万元、刘家运出资8万元、向家良出资8万元、刘金合出资10万元、五云茶叶集团出资8万元、倪保春出资8万元。

目前该合作社由200个茶叶种植户入社。

合作社以服务于成员,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为重要手段,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宗旨,成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民主管理,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盈余主要按照成员的出资额和交易量比例分配。

合作社法人代表为刘金和,主要由办公室、财务部、技术部,采购部、生产部、质检部等部门组成,有员工23人,合作社对带动信阳茶叶品牌、品质的提升,为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运营状况合作社自成立以来,运营状况良好,不断为村民提供肥料的配给、技术咨询、资金协调、病疫防治等服务,并负责对茶农茶叶进行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同时,合作社还和茶农签订保障合同,确保即使出现市场价暴跌的状况,也会以保护价收购茶叶。

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这个合作社得到了切实体现,而且依靠其完备的共赢模式,合作社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成效也非常明显。

2009年合作社主营产品信阳毛尖绿茶产量达15000斤,销售收入达168万元,盈利21万元。

第二章项目立项背景(一)必要性分析1、项目符合产业政策及行业、区域发展规划(1)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要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国家给农民的这些福利不仅仅是钱,还有......

国家给农民的这些福利不仅仅是钱,还有......

国家给农民的这些福利不仅仅是钱,还有......国家给农民的这些福利不仅仅是钱,还有......近两年,我国农村大改革,土地、种植、林业等多项政策补贴都在加码。

从近期公布的多条重磅消息来看,农民朋友们又有福利了,而且不光是钱,还有相关扶持政策和技术支持。

土地政策及补贴征地补偿标准提高2018年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新规有两大亮点:第一:补偿标准提高;第二:农民对土地征收享有绝对的知情权。

从2018年开始,农村征地过程中所占用的宅基地和房屋的补偿款都将归村民所有,也就是说大家可以拿到2份房屋相关的补偿。

由于各项目补偿的变化,补偿款的计算方法及金额也发生了改变,具体的计算公式为:补偿金额=每平方米补偿金额*宅基地占地面积+固定房屋市场估值+地上财产附着物补偿+安置费。

另外,2018年除了征地补偿标准有所提升以外,农村的征地拆迁政策也将有所调整,将会进一步明确可征地范围,并且严格规范拆迁程序。

为了能够更好地、更多元化地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国家在征地补偿的费用中增加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为其提供更好的养老待遇;自愿退出宅基地变现针对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国家鼓励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退出宅基地补贴政策不同地区的补贴标准不一样,一线城市的补贴标准较高,比如北京和上海附近的农村,一亩地补贴最高达百万;而再往下是逐渐减少的,二三线城市附近的农村高的能达到30万一亩地;再往下到到了县级别的地区和当地经济条件不好的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一亩地是几万元。

宅基地退出实行自愿有偿,转让仅限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防止城里人到农村买地建房。

退耕还林还草、休耕等农业补贴土地被确权后,农民可以转让土地出去,这使得土地的价值最大化。

但针对一些严重荒漠化、坡地、土壤侵蚀严重和土壤肥力地下的土地国家提出了新的补贴政策,不仅可以使农民不用耕种还可以得到补贴,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

1.退耕还林的土地自愿退出自己的耕地的,退耕还林的,每亩土地补偿为1800元,而且每年都可以领取这份补贴。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2〕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二○一二年一月十三日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幅增加农业投入,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连续八年增产、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棉、油、糖生产稳步发展,“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

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农业“走出去”取得新进展。

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连续八年增幅超过6%。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满足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

“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机遇难得。

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

铁观音茶叶商业计划书

铁观音茶叶商业计划书

铁观音茶叶商业计划书策划人谢秋菊0801042 08级商学一班绪言随着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国外市场对我国特有的商品需求量也日益增加。

特别是我国福建的著名茶叶铁观音,因其清香雅韵,除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外,还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消烟醒酒等功效,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中国茶叶市场的不断成熟及与国际接轨,必将出现其衍生销售模式。

这种符合国际发展的、前卫的、流行的营销模式将催生出新的商机。

未来几年,主渠道不会改变,但新渠道必然会兴起。

因为它能满足消费者更多的需要。

但纵观目前中国茶叶的专卖店,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为还远没有发挥出其强大的影响力,真正的购买还是在传统渠道产生的。

一方面原因是中国茶叶的消费形态决定了其销售的渠道,在一个并不成熟的市场中,专卖店往往是一种弱势形态。

如今有许多没有专营执照的商家假冒专营店的名义,以价钱低抢占市场,从而降低专卖店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纵观中国福建铁观音茶叶市场的销售渠道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门面销售及厂家直销的方式,并不能很好的结合网络发展,步入电子商务的发展轨道,销售渠道受阻,优良产品销售不出去,影响了我国整个茶叶市场的健康发展。

项目铁观音茶叶销售网是结合厂家直销,网络销售,店面宣传为一体的茶叶销售网。

这个销售网有一个自己完备的销售团队,有两种营销策略,一种是之间的传统的产品销售,另一种是销售者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从而使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特殊需求。

我们商业策略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寻求海外市场,建立海外铁观音的销售网络平台,使海内外的消费者能更加深入的了解产品,从而扩大市场。

第一篇公司介绍1.1 公司经营使命及目标使命:做福建铁观音的海外拓展商目标:做中国最大的铁观音茶叶经销商1.2 公司简介公司名称:福建幽韵铁观音有限公司业务范围:茶叶加工销售。

1.3 公司管理1.3.1 管理思想优良科学管理的前提是确定和贯彻正确先进的管理思想。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发改农经[2009]2812号)有关省(区、市)人民政府:《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业经国务院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四日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国家林业局二○○九年七月)目录前言第一章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必要性一、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二、我国油茶产业发展沿革三、当前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四、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必要性第二章油茶产品市场分析与需求预测一、市场分析二、需求预测三、发展潜力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规划编制依据二、指导思想三、基本原则四、规划技术路线五、发展目标六、规划期限第四章建设范围与建设布局一、建设范围二、建设布局第五章建设内容与规模一、油茶林基地建设二、油茶良种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三、科技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第六章油茶加工与产业相关体系建设一、油茶加工业二、油茶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三、油茶市场监测和监管第七章油茶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一、油茶林早实丰产技术措施二、病虫害防治第八章规划实施进度安排一、规划实施的总体思路二、进度安排第九章资金筹措与效益简析一、资金筹措二、效益简析第十章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二、投入保障三、种苗保障四、科技保障五、宣传保障六、政策保障附表:1、全国油茶主产区分布范围表2、全国油茶主产区林地资源现状统计表3、全国油茶主产区油茶种植现状统计表4、全国油茶主产区油茶加工企业现状统计表5、全国油茶主产区现有油茶良种种苗生产情况统计表6、全国油茶适宜栽培区域分布表7、全国油茶产业规划布局表8、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营造林任务安排表9、油茶良种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规划任务安排表10、油茶科技支撑任务安排表附件1、国家林业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油茶良种名单附图1、全国油茶适宜栽培区域示意图2、全国油茶产业规划布局图前言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L.)植物,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有20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与乌桕、油桐和核桃并称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

国家对茶产业政策支持与规划

国家对茶产业政策支持与规划

国家对茶产业政策支持与规划国家对茶产业政策支持与规划1、对茶产业政策支持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连续9年聚焦“三农”问题2004年-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9年将“一号文件”锁定“三农”问题。

2009年“一号文件”《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到茶和茶产业,提出支持优势产区发展茶叶等经济作物生产,加快实施新一轮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积极推进茶叶等产品设施化生产,并进一步提出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全国人民大表大会“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

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提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收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2、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农业部发布《2009-2015年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该规划在明确国内、国际茶叶市场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的同时,对我国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良种茶园比例小、标准化程度和生产率低、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茶叶行业的发展思路及发展目标,即以市场为导向,稳定茶叶种植面积、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名牌,努力加快产业化进程。

建立包括西南红茶及特种茶区域在内的四大茶叶重点区域,在区域内加强茶叶生产基地、茶叶产业化示范区、茶叶加工设施改造、茶叶科技支撑体系、茶叶市场体系等建设。

农业部茶、蔬菜、梨重点茶叶规划2009-2015

农业部茶、蔬菜、梨重点茶叶规划2009-2015

农业部办公厅文件农办农[2009]46号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蔬菜茶叶梨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林、农牧)厅(委、局):现将蔬菜、茶叶、梨等3个种植业产品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

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1.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2.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3.全国梨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二〇〇九年四月二十七日附件1: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我国蔬菜(含西甜瓜,下同)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生产布局不合理,市场供应不稳定。

制定并实施《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下同)将有利于促进蔬菜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化生产布局,均衡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地位突出,对加快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成效1.生产规模稳步增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90年代,随着全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瓜菜播种面积在上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近10%,90年代年均增长14.5%,本世纪前7年平均增长1.9%,到2007年达到2.94亿亩,总产量6.41亿吨。

其中,蔬菜2.6亿亩,5.65亿吨,人均占有量427公斤。

设施蔬菜发展更快,1980年设施蔬菜不足10万亩,到2007年达到5050多万亩,增长504倍。

另据FAO统计,2006年我国蔬菜产量占世界的49.6%,居世界第一。

2.供应状况明显改善。

随着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和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开通,依托气候、区位优势,沿路、沿海、沿边建立规模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华南、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基地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基地稳步发展,设施蔬菜特别是节能日光温室快速增长,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使我国冬春和夏秋淡季蔬菜消费,由过去的有什么吃什么变为吃什么有什么,缓解了供需矛盾,基本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

(完整版)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完整版)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我国蔬菜(含西甜瓜,下同)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生产布局不合理,市场供应不稳定。

制定并实施《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下同)将有利于促进蔬菜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化生产布局,均衡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地位突出,对加快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成效1.生产规模稳步增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90年代,随着全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瓜菜播种面积在上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近10%,90年代年均增长14.5%,本世纪前7年平均增长1.9%,到2007年达到2.94亿亩,总产量6.41亿吨。

其中,蔬菜2.6亿亩,5.65亿吨,人均占有量427公斤。

设施蔬菜发展更快,1980年设施蔬菜不足10万亩,到2007年达到5050多万亩,增长504倍。

另据FAO统计,2006年我国蔬菜产量占世界的49.6%,居世界第一。

2.供应状况明显改善。

随着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和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开通,依托气候、区位优势,沿路、沿海、沿边建立规模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华南、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基地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基地稳步发展,设施蔬菜特别是节能日光温室快速增长,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使我国冬春和夏秋淡季蔬菜消费,由过去的有什么吃什么变为吃什么有什么,缓解了供需矛盾,基本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

据农业部统计,2007年蔬菜播种面积列前10位的省区(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山东、河南、河北、广东、四川、江苏、湖南、广西、湖北、安徽)播种面积都在1000万亩以上,共计1.68亿亩,占全国的64.6%;产量共计3.86亿吨,占全国的68.4%。

2014年茶叶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茶叶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茶叶行业分析
报告
2014年10月
目录
一、行业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 (3)
1、国际茶叶产业发展概况 (3)
2、国内茶叶产业发展概况 (5)
二、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6)
1、有利因素 (6)
(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6)
(2)市场需求稳定增长 (7)
(3)交通运输及物流业的发展 (7)
2、不利因素 (7)
(1)行业集中度低 (7)
(2)深加工技术水平落后 (7)
三、市场规模 (8)
四、竞争格局 (11)
一、行业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
1、国际茶叶产业发展概况
茶叶作为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早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全世界已有50 余个国家发展茶叶种植。

受自然气候条件利好和全球经济转暖的影响,2012 年全球茶叶种植、生产、消费均保持上升趋势,茶叶国际贸易略有下降,供销基本持平。

据国际茶叶委员会(ITC)统计,2012 年全球茶叶产量为452.8 万吨,茶叶出口174.1 万吨,茶叶进口159.9 万吨,茶叶消费量为438.6 万吨。

据我国商务部统计,2012 年我国茶叶产量179 万吨,同比上升10.3%,成为带动全球茶叶产量上升的主要因素。

据国际茶叶委员会(ITC)统计,过去十年间全球茶叶产量以年均4.08%的速度增长,动力主要来自生产率的提高和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茶叶消费以年均3.81%的速度增长,茶叶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稳定的油价、充足的劳动力和适宜的气候。

农业部关于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农业部关于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农业部关于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法规类别】农业多种经营
【发文字号】农农发[2013]2号
【发布部门】农业部
【发布日期】2013.04.17
【实施日期】2013.04.1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农业部关于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农农发〔2013〕2号)
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厅(委、局):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城乡居民生活的必需品。

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快速发展,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名优茶增多,市场供应充足。

但茶叶生产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的是老茶园面积较大,单产出现下降,品质效益提升不快,影响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要在稳定茶园面积的同时,加强茶园管理,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和效益,促进茶叶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一、着力稳定茶园面积。

多年来,我国茶园面积稳步增加,特别是2003年以来,茶园面积快速增加,去年茶园面积达到3500多万亩。

目前,一些地方仍在加快发展茶园,面积
呈扩大的趋势。

要深入实施《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稳定长江流域绿茶产区,稳步提升东南沿海乌龙茶产区,适度发展西南红茶及特种茶产区,引导茶产业向优势产区集。

中国茶叶行业产业链及主要企业分析

中国茶叶行业产业链及主要企业分析

中国茶叶行业产业链及主要企业分析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繁育栽培茶树,加工、利用茶叶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之一。

自2005年超过印度后,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茶叶生产国。

中国茶叶生产在品种分布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

根据农业部2009-2015年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中国茶叶生产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长江中下游特色及出口绿茶重点区域、西南红茶及特种茶重点区域四大区域。

中国茶叶生产在品种分布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

根据农业部2009-2015年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中国茶叶生产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长江中下游特色及出口绿茶重点区域、西南红茶及特种茶重点区域四大区域。

中国茶叶行业的管理体制是在国家宏观经济整体调控和运作下,遵循市场发展模式的市场调节管理体制。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根据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的分类法,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茶叶行业的上游为茶叶种植,上游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茶叶产品原材料的供应数量与品质。

下游是终端消费者与茶叶深加工行业。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1.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之一中粮集团有限公司(COFCO)成员企业,总部设在北京,是由原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改制设立。

其前身中国茶业公司成立于1949年11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全国性专业公司。

公司目前主要经营茶叶、咖啡、可可等多种商品的进出口及国内销售业务。

中茶公司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研发、销售、文化推广于一体,在福建、云南、广西、湖南、浙江等地建有多家大中型生产企业和原料基地,是中国茶叶行业中重要的企业之一,是奉献健康、改变生活方式的行业领导者。

2、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华祥苑:福建安溪百年制茶世家肖氏所创,与张天福老人合作创办张天福有机茶生态基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安溪铁观音种植基地5000亩,信阳毛尖种植基地3700亩,近30000平米国内现代化加工基地,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经营包括乌龙茶、红茶、绿色、茶食品、茶具等系列产品。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发改农经[2009]2812号)有关省(区、市)人民政府:《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业经国务院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四日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国家林业局二○○九年七月)目录前言第一章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必要性一、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二、我国油茶产业发展沿革三、当前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四、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必要性第二章油茶产品市场分析与需求预测一、市场分析二、需求预测三、发展潜力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规划编制依据二、指导思想三、基本原则四、规划技术路线五、发展目标六、规划期限第四章建设范围与建设布局一、建设范围二、建设布局第五章建设内容与规模一、油茶林基地建设二、油茶良种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三、科技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第六章油茶加工与产业相关体系建设一、油茶加工业二、油茶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三、油茶市场监测和监管第七章油茶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一、油茶林早实丰产技术措施二、病虫害防治第八章规划实施进度安排一、规划实施的总体思路二、进度安排第九章资金筹措与效益简析一、资金筹措二、效益简析第十章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二、投入保障三、种苗保障四、科技保障五、宣传保障六、政策保障附表:1、全国油茶主产区分布范围表2、全国油茶主产区林地资源现状统计表3、全国油茶主产区油茶种植现状统计表4、全国油茶主产区油茶加工企业现状统计表5、全国油茶主产区现有油茶良种种苗生产情况统计表6、全国油茶适宜栽培区域分布表7、全国油茶产业规划布局表8、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营造林任务安排表9、油茶良种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规划任务安排表10、油茶科技支撑任务安排表附件1、国家林业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油茶良种名单附图1、全国油茶适宜栽培区域示意图2、全国油茶产业规划布局图前言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L.)植物,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有20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与乌桕、油桐和核桃并称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

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75878

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75878

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农业部办公厅一.产业发展现状我国是茶树地原产地,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地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茶叶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生产茶叶,涉茶人员约8,000万人.茶叶产业已成为主产区农村经济地重要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地优势农业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重要地作用.(一)基本情况1.生产.贸易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业依靠政策.投入和科技进步进入了新地发展阶段.2007年全国茶园面积达2,419.5万亩,茶叶产量116.5万吨,与1990年相比,面积增长52%,产量增长1倍.2007年全国茶叶出口28.9万吨,比1990年19.5万吨增加9.4万吨,增长48%.目前,我国茶树种植面积约占世界茶园面积地50%,居世界第一;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地31%,2005年超过印度后,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国;茶叶出口量2007年跃居世界第二.2.生产区域相对集中.我国有20个省(区.市)栽培茶树,生产区域辽阔.2007年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15省(区.市)茶园面积2,380.2万亩,占全国茶园总面积地98%;产量115.4万吨,占全国茶叶总产量地99%;产值290多亿元,占全国茶叶总产值地98%以上,已成为我国茶叶生产地主要区域.3.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近十多年来,我国茶叶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有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地产品发展迅速.一是绿茶生产规模扩大.绿茶产量由1990年33.3万吨,增加到2007年87.4万吨,湖北茶叶网编辑占茶叶总产量比重由62%提高到75%;二是乌龙茶产量上升.乌龙茶产量由1990年地 3.3万吨,增加到2007年地13.0万吨,增加3倍以上,占茶叶总产量比重由6%提高到11%;三是红茶生产大幅减少.产量从1990年地11.0万吨,下降到2007年地5.3万吨,占茶叶总产量比重由20%下降到5%;四是名优茶迅猛发展.根据农业部门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国名优茶产量达到43.5万吨,产值达200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5倍和30倍,占茶叶总产量比重由5%提高到38%,占茶叶总产值比重由24%提高到68%.4.产品质量明显提高.近十年来,通过推广无性系良种.优质化栽培等技术,提高了茶叶整体品质;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地建设,推动了无公害茶叶生产地快速发展,提高了茶叶安全质量.据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抽检结果,2007年有92%以上地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或超过《无公害食品茶叶》标准要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发展势头良好.5.产业化进程加快.近年来,在市场机制作用和国家政策扶持下,政府部门及茶叶行业内部正在加紧整合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地力量,逐步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地发展,涌现了一批如“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市场+经销户+农户”以及“科技型企业+基地+农户”等新型茶叶生产经营组织,大大提高了产销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产销衔接,延长和完善了茶叶产业链,逐步提高了产业水平与竞争力.(二)主要问题1.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小.单产低.茶树良种化是茶叶生产优质高效地基础,无性系又是茶树良种化地基础.2007年我国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只有858万亩,约占茶园总面积地35%左右,而肯尼亚等国家已高达90%以上.由于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新技术推广应用程度不高,导致茶叶单产低,每亩仅为60.5公斤,只有世界平均水平地72%,与先进地产茶国相比差距更大.2.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不完善.由于我国茶叶品类地多样性.加工工艺地复杂性和生产地局域性,使得茶叶标准地制(修)定难度较大.许多重要地茶类产品缺乏标准,无标准可依,不适应茶叶生产发展地要求.同时,由于对现有标准地示范.推广力度不够,标准没有得到很好地应用,生产管理较粗放,加工操作不规范.另外,标准政出多门,体系不健全,部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统一性不够,导致企业无所适从.由于我国茶叶行业改造刚起步,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尚未确立,带来了茶叶质量安全隐患,一些茶叶产品由于不符合有关国家和地区地食品安全标准,引发贸易纠纷甚至退货时有发生.3.加工设施陈旧.劳动生产率低.我国大部分国营.集体茶场(厂)均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有些虽已转制,但仍有半数左右地茶场.茶厂厂房简陋,设备陈旧,加工环境差,加工产品质量上不去,质量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5万家茶厂,年均产量仅为10吨,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不少名优茶产区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生产,手工操作,批量少,产品规格质量不一致,生产效率低.4.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我国茶叶生产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传统分散地农户和小茶厂生产经营方式,小生产与大市场地矛盾日益突出.从生产环节来讲,技术难以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同一质量产品批量小,越来越不适应大市场大流通地国内贸易和出口要求.从经营环节来讲,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多.规模小,大多处于“小买小卖”地阶段,市场竞争力弱.这种传统地生产经营方式阻碍了技术改造和管理水平地提高,难以步入规范化生产.品牌经营地发展轨道,难以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在茶叶产品出口方面,由于组织管理跟不上,内部低价竞争和外部抢夺资源地双重压力长期存在,即使占优势地绿茶出口到某些国家其价格只相当于国际市场低档红茶地价格,严重影响茶叶出口效益.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一)市场前景分析1.世界茶叶生产.贸易.消费持续增长.十几年来,世界茶叶生产发展很快,茶叶产量从1990年地252.3万吨增长到2007年地379.5万吨,增幅达50%;贸易量从1990年地113.4万吨增长到2007年地154.9万吨,增幅达37%.从出口大国地出口走势看,特别是近五年来,肯尼亚.中国和斯里兰卡三国地出口仍在扩大,而印度由于本国内销压力使其市场份额相对下降.茶叶已经成为全球性地天然饮料,消费量一直呈增长态势,全球茶叶地消费量一直以每年3~5%地增幅递增,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茶饮料地天下”.2.国际市场绿茶.特种茶需求强势增长,市场空间大.尽管世界茶叶贸易中,红茶占85%以上,由于绿茶对人体健康有益作用地宣传,刺激了国际市场对绿茶需求地快速增长,我国绿茶.特种茶出口量也随之增大.绿茶从1990年地8.3万吨增至2007年22.4万吨;特种茶从2.3万吨增至3.5万吨(其中乌龙茶2.2万吨).从1998年起,我国绿茶出口已经年年超过红茶.2007年地出口产品中,绿茶占77.3%,特种茶为12.2%,红茶为10.5%.近年来,除传统销售市场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日本和马里等国地绿茶销量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外,在美国.德国.俄罗斯等欧美发达国家也有很大地市场增长空间.3.内销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大.近年来,我国茶叶在外销出口逐年巩固和增加地同时,内销市场地需求也进一步扩大.目前,国内人均茶叶消费只有460克/年,与世界人均年消费茶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与消费水平高地爱尔兰.土耳其.科威特.英国.伊拉克等国人均年消费量在2,000克以上地相比差距更大.国内各地区之间差别也较大,如上海.广州等人均年消费茶叶已达到1,000克左右,可见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很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地提高,茶叶保健功能地开发和茶文化地发展,茶叶消费增加已是不争地事实.4.茶叶综合利用方兴未艾,茶叶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据专家预测,今后十年内国内茶饮料市场将有一个较快地发展过程,年增长率将在10%以上,预计到2010年茶饮料产量达到1,100万吨,需要茶叶原料11万吨,比2005年增长近3倍;同时,随着茶多酚等茶叶有效成份地广泛开发和利用,茶叶深加工将进一步深化与发展,茶叶原料需求量也将同步增加.(二)竞争力分析1.茶叶品类齐全,优势产品突出.我国生产地茶叶种类在世界上最齐全,有绿茶.黄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黑茶(紧压茶)和白茶六大类,其中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为我国独有.世界50多个茶叶生产国,90%以上只生产红茶,传统地绿茶生产只有中国和日本等.由于日本国内茶叶生产成本高和需求强劲,早已无力出口.近年来,为争夺国际市场份额,一些传统红茶生产国,如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等也改制一些绿茶,但由于品种.技术和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地限制,其品质无法与我国绿茶比拟.目前,中国绿茶地优势地位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此外,我国乌龙茶出口势头虽已减缓,但其受日本.东南亚各国,尤其是华侨地欢迎;而白茶等,虽销售量较低,但非我莫属.近来,云南地普洱茶炒声沸沸,有可能会成为茶叶市场上新葩.2.种质资源丰富,良种数量多.我国是茶树原产地,茶叶种质资源具有丰富地遗传多样性,目前已收集保存茶树种质资源3,500多份,是当今世界上收集茶树种质资源最多地国家.我国茶树良种选育取得了很大进展,全国已审(认)定通过地国家级茶树良种97个,其中有性系品种17个,无性系良种80个.各产茶省还审(认)定了省级良种119个.茶树良种数量位居世界第一.3.生态环境优越,茶类区域优势明显.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特别是东南沿海茶区,长江下游和中上游茶区,西南茶区,气候条件良好,生态环境优越,是生产各类名优茶地优质区域,也是生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地最适区域.大多数区域劳动资源也相对较充实,茶叶生产成本较低,为参与国际竞争和茶叶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地条件.4.科技基础良好,技术水平先进.国际茶叶地竞争,除自然资源和品种外,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科技基础良好,建有全国性茶叶研究所和13个省级茶叶研究机构,11个高等院校设有茶叶系,还成立了全国性和省级茶叶学会,与基层技术人员一起形成一支素质较高地科技创新队伍,在茶树选育.茶树栽培.茶叶加工和深加工工艺技术研究等诸多方面居世界前列.5.种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茶源于中国,兴于亚洲,传播于世界.中国利用茶叶历史已达5,000多年.今天,茶已成为全球推崇地绿色饮品.博大精深地中国茶文化,渗透于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地各个方面,正在为人类地文明进步发挥着积极地作用.茶文化对茶叶整个产业链地影响,茶经济与茶文化互动发展,已在提升我国茶叶产业地竞争力和促进世界茶叶消费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地作用.我国茶叶拥有其他许多国家难以取代地优势,但因种种原因,仍未实现将优势转化为强势,尤其是茶园战线过长,成本高.规模小,技术难以普及,世界著名地茶叶企业和品牌尚未形成.近几年,在茶区政府和群众努力下,茶叶生产经营组织正在整合,建设了许多茶叶示范园和标准化生产基地,茶叶经营上亿元地企业也不断涌现.但是,总体进程不快,难以适应当前市场需求.目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国力日益增强,加大对茶业发展地投入不仅是需要地,而且是有可能地,必将加快推进将我国茶业优势转化为强势地进程.三.发展思路和目标(一)发展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国际国内竞争力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资源优势为依托,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稳定面积,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名牌,努力加快产业化经营进程.充分发挥产品和区域优势,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着力推动产业升级,带动和促进全国茶叶产业地可持续发展.(二)发展目标根据上述发展思路,从全国20个省(区.市)1,000余个产茶县中,按规划准入茶叶重点区域地标准,重点选择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产值大地15个省(区.市)118个县,按其茶类和自然条件,划分为四大茶叶重点区域.通过规划地实施,四大茶叶优势区将进一步形成具有产品特色明显,技术含量高,生产.管理水平一流,国内外竞争力强地茶叶重点区域,从而达到以重点区域促进全国茶业发展,提高我国茶业总体水平.2005年,四大茶叶重点区域地茶园总面积为1,092.4万亩,占全国茶园总面积54%;采摘面积为844.6万亩,占全国茶园采摘面积54%;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409.4万亩,良种覆盖率达37.5%;茶叶产量为53.7万吨,占全国茶叶产量地57%;茶叶产值为146亿元,占全国茶叶产值地67%.其中名优茶产量21.5万吨,产值104亿元,分别占全国名优茶地76%和72%.2015年,四大重点区域茶园总面积达1,50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87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58%;总产量达102万吨,比2005年增加90%,其中名优茶产量达52万吨;总产值达400亿元,比2005年增加2.7倍,其中名优茶产值320亿元.重点区域茶园及无性系良种茶园总面积分别约占全国地60%和78%,总产量和名优茶产量分别约占全国地73%和82%,总产值和名优茶产值分别约占全国地80%和84%.四.重点区域布局(一)重点区域布局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充分考虑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地基础上,适应市场对茶叶产品安全化.多样化和优质化地需求,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前景广阔.有特色地茶叶产品.比较优势原则.综合考虑各区域在资源禀赋.生产规模.市场区位.环境质量.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地优势,突出重点,相对集中,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潜在地优势转变为现实地经济优势.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速度与结构.后劲相统一,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生产基地,延伸产业链,构建优势产业绿色群体,有利于将茶叶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和持续发展.(二)重点区域布局根据茶叶重点区域布局原则和准入标准,从全国20个产茶省市地1,000多个产茶县中,择优划分为四大重点区域: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长江上中游特色及出口绿茶重点区域;西南红茶及特种茶重点区域.四大区域合计118个县(市.区).1.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基本情况:该区域包括浙江地东部.西部和南部茶区,福建地闽东茶区,江苏地苏南茶区,安徽地皖南.皖西茶区,江西地赣北茶区,湖北地鄂东南茶区和河南豫南茶区.该区域共48个县(市.区),2005年茶园面积443.8万亩,采摘茶园面积386.6万亩,无性系良种率30.9%,产量21.0万吨,产值67.8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9.3万吨,产值50.2亿元.该区沿海茶区经济较为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60元,而内陆茶区经济欠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060元.人才资源较充沛,沿海茶区劳动力紧张,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该茶区茶树种植以灌木型为主,少数为小乔木型.历史上主产绿茶,特别以名茶闻名国内外,如西湖龙井.开化龙顶.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庐山云雾以及信阳毛尖等.区域分布:浙江地开化.余杭.安吉.西湖区.淳安.临安.桐庐.新昌.诸暨.嵊州.武义.绍兴.宁海.松阳.遂昌.泰顺.永嘉,闽东地福安.福鼎.寿宁.霞浦.蕉城.周宁,江苏地宜兴.溧阳.金坛.句容.吴中,安徽地歙县.休宁.石台.祁门.黄山区.东至.宁国.金寨.霍山.岳西,江西地婺源.浮梁.庐山.遂川,河南地浉河区.光山.罗山.商城.新县以及湖北地英山等县(市.区).发展目标:2015年,该区域地茶园面积达到59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为308万亩,良种覆盖率达52%;产量达26万吨,产值15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18.5万吨,产值为130亿元.主攻方向:以发展高品位名优绿茶为主,进一步发展深加工,建设外向型出口绿茶拼配厂,继续发展出口和转口绿茶.2.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基本情况:该区域是我国乌龙茶传统产区,包括闽南乌龙.闽北乌龙和粤东乌龙茶区,共14个县(市.区),2005年茶园面积99.5万亩,采摘面积81.6万亩,无性系良种率为93.6%,产量8.6万吨,产值24.6亿元. 其中名优茶产量3.3万吨,产值19.2亿元.该区总体经济水平较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94元,茶树种质资源丰富,茶叶花色名称常以茶树品种命名,劳力较紧张.生产成本高,但均价亦高.该茶区茶树种植以小乔木型为主,少数为灌木型.大红袍.水仙.铁观音.凤凰单枞均为著名乌龙茶.区域分布:闽南地安溪.永春.华安.平和.诏安.南靖.大田,闽北地武夷山.建瓯.建阳和广东地潮安.饶平.大埔.揭西等县(市.区).发展目标:2015年,该区域茶园面积达到130万亩,无性系良种率达96%;产量12万吨,产值55亿元.主攻方向:发展优质高效乌龙茶,进一步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乌龙茶香气;发展乌龙茶地深加工,建设中国最大地乌龙茶出口基地.3.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基本情况:该区域包括川西绿茶区,川南优质早茶区,川东北特色茶区,黔中茶区,重庆茶区,陕南茶区,湖北地武陵山.三峡及西北部茶区,湘东北.湘西南茶区.共38个县(市.区),2005年茶园总面积350.2万亩,采摘面积240.4万亩,无性系良种率31.6%,茶叶总产量15.6万吨,茶叶产值31.8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3.8万吨,产值18.5亿元.该区域总体经济欠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2223元,人力资源较丰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茶树种植以灌木型为多,部分为小乔木型.历史上以生产绿茶和边茶为主,鄂西.川东北和陕南地富硒茶是该区地特色茶.该区地名茶有竹叶青.蒙顶甘露.君山银针.采花毛尖.湄江翠片等.区域分布:四川地峨眉山.名山.洪雅.蒲江.雨城.夹江.高县.屏山.北川.青川.万源,贵州地湄潭.凤冈.都匀.西秀,重庆地南川.永川.荣昌,陕西地紫阳.平利.西乡,湖北地鹤峰.五峰.恩施.宣恩.宜都.夷陵.竹溪.竹山.保康.谷城和湖南地长沙.临湘.湘阴.平江.石门.桃源.安化等县(市.区).发展目标:2015年,该区域茶园面积达到510万亩,无性系良种率达50%;产量48万吨,产值11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14万吨,产值80亿元.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出口绿茶,建立出口绿茶基地和培育出口龙头企业,扩大自营出口.积极发展名优绿茶,提高良种比例,提高特色绿茶品质和知名度.同时,要努力进行深加工研究和开发,加速低档茶和副茶地利用.稳定边茶加工,不断提高边茶质量.4.西南红茶和特种茶重点区域基本情况:该区域主要由云南地滇西.滇南茶区以及广西地桂西南茶区组成,共有18个县(市.区).2005年茶园总面积196.7万亩,采摘茶园面积为136万亩,产量8.6万吨,产值22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5.0万吨,产值15.8亿元,无性系良种率34.5%.该区经济欠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1,896元,茶树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尚充足.茶树种植以乔木型为主,部分为小乔木型.历史上主产红茶和特种茶,有名地茶叶有滇红.普洱茶.区域分布:云南滇西茶区地凤庆.云县.永德.耿马.昌宁.腾冲.潞西.南涧.澜沧,滇南茶区地翠云.江城.勐海.景洪和广西桂西南茶区地百色.崇左.昭平.三江.灵山等县(市.区).发展目标:2015年,该区域茶园面积达到270万亩,无性系良种率达67%;产量16万吨,产值7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13万吨,产值65亿元.主攻方向:云南.广西积极改善茶树品种质量,提高红茶品质,追踪国际高品质红茶动向,争取扩大出口;积极发展地方特色茶,拓宽深加工路子,充分利用茶资源.五.建设工程根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地原则,综合考虑四个重点区域地现有基础.资源条件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重点加强茶叶科技支撑体系.茶树良种繁育体系.茶叶生产基地.茶叶产业化示范区.茶叶加工设施改造工程.茶叶质量监控与预警体系.茶叶市场体系等建设.(一)茶叶科技支撑体系建设1.茶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提高我国茶业科技创新水平,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创建国家茶叶科技创新中心,重点从事茶叶优质.高效.安全等共性关键技术地研究与开发,为发展产业化提供技术储备.在重点区域内依托省级茶叶科研院所或学校,组建4个茶叶重点区域实验站,主要承担新技术.新品种地实验示范工作.2.茶叶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或新建118个茶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增强技术推广服务功能,为企业和茶农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二)茶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茶树良种区域实验体系,改扩建10个良种区试基地,完善区试设施.在完成和改善在建地2个改良中心地基础上,重点区域内再建3个分中心,进行新品种(系)地选育,提高我国茶树育种水平.在扩建和完善省部合建地12个茶树良种基地基础上,新建3个国家级良种生产基地,扩建良种繁育基地 2.0万亩.有重点地支持省级良种扩繁基地.原种圃建设,有选择地完善市.县两级良种繁育基地,完善我国茶树良种繁育体系,满足茶树良种化用种需求.(三)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在重点区域内引导地方改造300万亩,新建100万亩高标准茶叶生产基地,引种无性系良种,改造老茶园,配套路.沟.渠.蓄水池.喷灌.防护林等设施,配套茶园耕作机械.病虫害地预测预报及防治设施.(四)茶叶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建立50个万亩以上茶叶产业化示范区.制定并实施无公害茶叶产.加.销技术规范体系,健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标准化茶叶初制加工厂,完善制茶加工设备,配置冷藏保鲜设施,组织开展标准化加工技术培训,建立茶叶加工质量保证体系.(五)茶叶加工设施改造工程建设按照产业清洁化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加快加工(含深加工)企业改造,建设500家清洁加工示范厂,引导.推动企业引进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全面提高茶叶清洁化加工水平.(六)茶叶质量监控与预警体系建设依托现有地茶叶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建立1个国家级茶叶质量监控中心,3个区域分中心,建立和完善10个省(市)级茶叶质量监督检验站;建立10个茶树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站,从而形成茶叶安全有效防治和预警体系.(七)茶叶市场体系建设1.新建或扩建40个具有集散功能地县市中心产地批发市场,配套完善市场质量监测.信息收集发布设施.。

2009年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报告摘要

2009年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报告摘要

2009年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报告(摘要)(128个重点产茶县)一、生产20081、全国128个重点产茶县统计,涉茶人口1860万人(湖南175.76万人),茶农1148.5万人,春茶价格上升10%-15%(普洱茶下降,云南晒青-50%),乌龙茶升幅最大,采工工资上升30%以上,生资等涨价,效益下降。

通过ISO认证400家,占企业总数3%,通过HCCP认证174家,占1%,有机茶认证面积7万hm2。

2、分省3、十强县面积进前10名的湖南没有;绿茶进前10名的县,湖南有长沙县万1.61t;红茶进前10名的县,湖南有石门县0.25万t;黑茶进前10名的县,湖南有安化县1万t、临湘市1.5万t。

4、均价绿茶,06、07、08年分别为37.5、41.6、44.2元/kg;红茶,06、07、08年分别为13.8、18.3、15.5元/kg;5、部分茶类特点乌龙茶安溪县65亿元,占全国乌龙茶的83.38%;黑茶产值全国5.7亿元,2007年为12.2亿元,下降53.3%。

其中安化1.6亿元、临湘0.9亿元;黄茶全国产值1.4亿元,霍山0.92亿元、庐江0.22亿元、远安0.27亿元、石门0.01亿元;白茶全国产值4.76亿元,福丁4.6亿元。

二、内销2008总量由2001年的46.5万t,上升到2008年的91.1万t,增长近1倍。

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消费增加(普洱茶08年较07年下降);花茶总量下降,但中高档花茶增长;边销茶持平,但内销黑茶增长。

三、出口2008四、百强企业分析20081、销售总额194.37亿元,比01年增长88.5%,占全国的57.17%(2007年为51.95%)。

增幅20%以上的44家,负增长14家,其中大益-36.4%,勐库-41.7%,下关-78.6%。

贵州增长70.7%,湖南增长22.45%,福建、广东出口分别-30.1%、-26.5%。

销售总额大于4亿元的13家,湖南1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部发布2009-2015年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要求茶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茶业发展,加大信贷扶持力度,鼓励、引导茶叶加工、经营企业和茶农努力增加投入。

该规划要求充分发挥产品和区域优势,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着力推动产业升级,带动和促进全国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该规划全文如下: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一、产业发展现状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茶叶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目前,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生产茶叶,涉茶人员约8,000万人。

茶叶产业已成为主产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优势农业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1.生产、贸易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业依靠政策、投入和科技进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7年全国茶园面积达2,419.5万亩,茶叶产量116.5万吨,与1990年相比,面积增长52%,产量增长1倍。

2007年全国茶叶出口28.9万吨,比1990年19.5万吨增加9.4万吨,增长48%。

目前,我国茶树种植面积约占世界茶园面积的50%,居世界第一;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31%,2005年超过印度后,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国;茶叶出口量2007年跃居世界第二。

2.生产区域相对集中。

我国有20个省(区、市)栽培茶树,生产区域辽阔。

2007年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15省(区、市)茶园面积2,380.2万亩,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98%;产量115.4万吨,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99%;产值290多亿元,占全国茶叶总产值的98%以上,已成为我国茶叶生产的主要区域。

3.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近十多年来,我国茶叶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有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发展迅速。

一是绿茶生产规模扩大。

绿茶产量由1990年33.3万吨,增加到2007年87.4万吨,占茶叶总产量比重由62%提高到75%;二是乌龙茶产量上升。

乌龙茶产量由1990年的3.3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3.0万吨,增加3倍以上,占茶叶总产量比重由6%提高到11%;三是红茶生产大幅减少。

产量从1990年的11.0万吨,下降到2007年的5.3万吨,占茶叶总产量比重由20%下降到5%;四是名优茶迅猛发展。

根据评论此篇文章(0)其它评论发起话题(0)相关资讯财讯社区(0)农业部门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国名优茶产量达到43.5万吨,产值达200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5倍和30倍,占茶叶总产量比重由5%提高到38%,占茶叶总产值比重由24%提高到68%。

4.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近十年来,通过推广无性系良种、优质化栽培等技术,提高了茶叶整体品质;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的建设,推动了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提高了茶叶安全质量。

据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抽检结果,2007年有92%以上的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或超过《无公害食品茶叶》标准要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发展势头良好。

5.产业化进程加快。

近年来,在市场机制作用和国家政策扶持下,政府部门及茶叶行业内部正在加紧整合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的力量,逐步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涌现了一批如“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市场+经销户+农户”以及“科技型企业+基地+农户”等新型茶叶生产经营组织,大大提高了产销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产销衔接,延长和完善了茶叶产业链,逐步提高了产业水平与竞争力。

(二)主要问题1.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小、单产低。

茶树良种化是茶叶生产优质高效的基础,无性系又是茶树良种化的基础。

2007年我国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只有858万亩,约占茶园总面积的35%左右,而肯尼亚等国家已高达90%以上。

由于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新技术推广应用程度不高,导致茶叶单产低,每亩仅为60.5公斤,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2%,与先进的产茶国相比差距更大。

2.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不完善。

由于我国茶叶品类的多样性、加工工艺的复杂性和生产的局域性,使得茶叶标准的制(修)定难度较大。

许多重要的茶类产品缺乏标准,无标准可依,不适应茶叶生产发展的要求。

同时,由于对现有标准的示范、推广力度不够,标准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生产管理较粗放,加工操作不规范。

另外,标准政出多门,体系不健全,部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统一性不够,导致企业无所适从。

由于我国茶叶行业改造刚起步,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尚未确立,带来了茶叶质量安全隐患,一些茶叶产品由于不符合有关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引发贸易纠纷甚至退货时有发生。

3.加工设施陈旧、劳动生产率低。

我国大部分国营、集体茶场(厂)均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有些虽已转制,但仍有半数左右的茶场、茶厂厂房简陋,设备陈旧,加工环境差,加工产品质量上不去,质量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5万家茶厂,年均产量仅为10吨,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还有不少名优茶产区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生产,手工操作,批量少,产品规格质量不一致,生产效率低。

4.组织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茶叶生产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传统分散的农户和小茶厂生产经营方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生产环节来讲,技术难以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同一质量产品批量小,越来越不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要求。

从经营环节来讲,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多、规模小,大多处于“小买小卖”的阶段,市场竞争力弱。

这种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阻碍了技术改造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难以步入规范化生产、品牌经营的发展轨道,难以参与国际竞争。

特别是在茶叶产品出口方面,由于组织管理跟不上,内部低价竞争和外部抢夺资源的双重压力长评论此篇文章 (0)其它评论发起话题 (0)相关资讯财讯社区(0)期存在,即使占优势的绿茶出口到某些国家其价格只相当于国际市场低档红茶的价格,严重影响茶叶出口效益。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一)市场前景分析1.世界茶叶生产、贸易、消费持续增长。

十几年来,世界茶叶生产发展很快,茶叶产量从1990年的252.3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379.5万吨,增幅达50%;贸易量从1990年的113.4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154.9万吨,增幅达37%。

从出口大国的出口走势看,特别是近五年来,肯尼亚、中国和斯里兰卡三国的出口仍在扩大,而印度由于本国内销压力使其市场份额相对下降。

茶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天然饮料,消费量一直呈增长态势,全球茶叶的消费量一直以每年3~5%的增幅递增,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茶饮料的天下”。

2.国际市场绿茶、特种茶需求强势增长,市场空间大。

尽管世界茶叶贸易中,红茶占85%以上,由于绿茶对人体健康有益作用的宣传,刺激了国际市场对绿茶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绿茶、特种茶出口量也随之增大。

绿茶从1990年的8.3万吨增至2007年22.4万吨;特种茶从2.3万吨增至3.5万吨(其中乌龙茶2.2万吨)。

从1998年起,我国绿茶出口已经年年超过红茶。

2007年的出口产品中,绿茶占77.3%,特种茶为12.2%,红茶为10.5%。

近年来,除传统销售市场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日本和马里等国的绿茶销量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外,在美国、德国、俄罗斯等欧美发达国家也有很大的市场增长空间。

3.内销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大。

近年来,我国茶叶在外销出口逐年巩固和增加的同时,内销市场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

目前,国内人均茶叶消费只有460克/年,与世界人均年消费茶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与消费水平高的爱尔兰、土耳其、科威特、英国、伊拉克等国人均年消费量在2,000克以上的相比差距更大。

国内各地区之间差别也较大,如上海、广州等人均年消费茶叶已达到1,000克左右,可见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很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保健功能的开发和茶文化的发展,茶叶消费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

4.茶叶综合利用方兴未艾,茶叶消费领域不断扩大。

据专家预测,今后十年内国内茶饮料市场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过程,年增长率将在10%以上,预计到2010年茶饮料产量达到1,100万吨,需要茶叶原料11万吨,比2005年增长近3倍;同时,随着茶多酚等茶叶有效成份的广泛开发和利用,茶叶深加工将进一步深化与发展,茶叶原料需求量也将同步增加。

(二)竞争力分析1.茶叶品类齐全,优势产品突出。

我国生产的茶叶种类在世界上最齐全,有绿茶、黄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黑茶(紧压茶)和白茶六大类,其中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为我国独有。

世界50多个茶叶生产国,90%以上只生产红茶,传统的绿茶生产只有中国和日本等。

由于日本国内茶叶生产成本高和需求强劲,早已无力出口。

近年来,为争夺国际市场份额,一些传统红茶生产国,如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等也改制一些绿茶,但由于品种、技术和自然环境生态条件的限制,其品质无法与我国绿茶比拟。

目前,中国绿茶的优势地位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此外,我国乌龙茶出口势头虽已减缓,但其受日本、东南亚各国,尤其是华侨的欢迎;而白茶等,虽销售量较低,但非我莫属。

近来,云南的普洱茶炒声沸沸,有可能会成为茶叶市场上新葩。

2.种质资源丰富,良种数量多。

我国是茶树原产地,茶叶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目前已收集保存茶树种质资源3,500多份,是当今世界上收集茶树种质资源最多的国家。

我国茶树良种选育取得了很大进展,全国已审(认)定通过的国家级茶树良种97个,其中有性系品种17个,无性系良种80个。

各产茶省还审(认)定了省级良种119个。

茶树良种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3.生态环境优越,茶类区域优势明显。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特别是东南沿海茶区,长江下游和中上游茶区,西南茶区,气候条件良好,生态环境优越,是生产各类名优茶的优质区域,也是生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最适区域。

大多数区域劳动资源也相对较充实,茶叶生产成本较低,为参与国际竞争和茶叶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4.科技基础良好,技术水平先进。

国际茶叶的竞争,除自然资源和品种外,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科技基础良好,建有全国性茶叶研究所和13个省级茶叶研究机构,11个高等院校设有茶叶系,还成立了全国性和省级茶叶学会,与基层技术人员一起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的科技创新队伍,在茶树选育、茶树栽培、茶叶加工和深加工工艺技术研究等诸多方面居世界前列。

5.种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茶源于中国,兴于亚洲,传播于世界。

中国利用茶叶历史已达5,000多年。

今天,茶已成为全球推崇的绿色饮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