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

合集下载

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单位及进率》说课稿

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单位及进率》说课稿

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单位及进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单位及进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及其进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体积单位及进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结构:教材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出体积单位的概念,然后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及进率。

接下来,教材设计了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起点: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单位及进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有关于体积单位的初步认识。

学生差异: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及进率,能运用体积单位及进率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单位及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单位及进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练习题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出体积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1)介绍体积单位及进率。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及进率。

(3)引导学生发现体积单位及进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巩固新知设计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与应用让学生运用体积单位及进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体积单位及进率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体积单位及进率的关键信息。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12整理与练习(第2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12整理与练习(第2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12整理与练习(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2整理与练习(第2课时)》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悉和掌握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基本运算方法,对四则运算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部分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容易出错,对运算定律的应用不够熟练。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参差不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的运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整数的运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难点:让学生学会运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运算定律。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激励性评价: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运算定律的实例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相应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运算能力。

3.教学用品: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运算定律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理解运算定律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运算定律的掌握程度。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这一课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生已经能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但是,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用纸张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用纸张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以及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剪刀、胶水等制作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剪刀和胶水,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判断和改正,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理解。

扬州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9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扬州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9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扬州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9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一. 教材分析《9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扬州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即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进率知识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体积单位的基础知识,对体积、体积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对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理解不够深刻,换算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深化对进率概念的理解,提高体积单位换算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能运用进率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能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

2.难点:深刻理解进率概念,灵活运用进率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2.观察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规律。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问题。

4.激励评价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体积单位模型、立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学生体积单位模型、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情境,如超市购物时遇到的体积单位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不同体积单位的模型,如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问题。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教学方案个人初备二次备课内容分析^p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外表积和体积计算,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意义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编排了十二道例题。

单元教学目的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体积、容积的意义。

3、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4、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体积〔容积〕。

5、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对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形状,大小有较明确的观念。

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络与区别,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

6、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及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7、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形成空间观念,并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8、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受到“理论第一”观点的教育,养成仔细计算,认真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实际情况分析^p 学生在一年级就开场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来的数学学习中又屡次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木块作为学具,逐渐在头脑里留下了这两种立体的印象。

在四年级观察物体的学习中,从前面、右面、上面仔细观察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对它们的形状有了更加丰富的感性认识。

教学时间安排 14课时个人初备案二次备课课时第1课时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内容第1、2页例1、例2,练习一1-4题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根本特征。

2、使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历,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长方体、正方体概念及特征学生空间意识及数学思维的开展教学方法讲授、观察、演示、教学手段实物演示、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单位及进率》教学设计

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单位及进率》教学设计

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单位及进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单位及进率》主要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以及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体积单位的概念,能够熟练地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为后续的体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长度、面积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体积单位及进率的概念可能还是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的概念,能够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能够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操作,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体积单位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的概念,能够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

2.难点: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能够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及进率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素材、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的知识,准备进行课堂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一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引出体积单位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

2.呈现(10分钟)呈现不同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并通过图片和实物进行直观展示,使学生能够理解体积单位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练习,如将立方米换算成立方分米,将立方分米换算成立方厘米等。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体积单位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体积单位进行计算,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等。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本学期的起始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它们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立体图形知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空间想象力方面还稍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2.教学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实践操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卡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2.新课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知识讲解:教师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模型,加深理解。

4.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问题。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6.布置作业:布置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它们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交流情况等;终结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能否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本学期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材通过观察实物,让学生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它们的面的形状和数量、棱的数量和长度、顶点的数量等。

最后,教材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他们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可以感知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

但是,要让他们深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还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来进一步探究。

此外,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会如何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让学生能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它们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4.实际问题解决法:让学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物模型: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用于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2.学习单:准备一份学习单,上面有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问题,供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时使用。

3.PPT:准备一份PPT,上面有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图片和文字,供学生学习和巩固时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它们的特征。

江宁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体积和容积单位》教案

江宁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体积和容积单位》教案

江宁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体积和容积单位》教案一. 教材分析《体积和容积单位》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的内容。

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体积和容积的单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体积和容积的单位换算。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长度、面积的概念和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体积和容积的单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体积和容积的单位换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体积和容积的单位,并能够进行单位换算。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体积和容积的单位换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采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掌握体积和容积的单位换算。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水杯等,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一些图片,如房子、汽车等,用于引导学生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体积和容积的理解和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长度和面积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实物和图片,如水果、水杯、房子、汽车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和记录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加深对体积和容积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对体积和容积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体积和容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容器等。

江宁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江宁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江宁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本节课内容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物模型和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从而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熟练地计算它们的体积。

但是,对于表面积的计算,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总结,逐步理解和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总结,培养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图片和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

2.探究式教学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总结,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图片、数学问题。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片和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

例如,展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表面,并提出问题:“请大家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是由哪些形状组成的?它们的面积如何计算?”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苏教版 (3)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苏教版 (3)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苏教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判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

2.学生能够正确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学生能够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

4.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软件。

2.学生准备教材、作业本和文具等。

3.教师准备示范物品,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教学过程引入1.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图片、课件等方式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2.教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长方体?什么是正方体?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学生进入小组讨论,各组成员展示讨论结果,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想法。

归纳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进行总结。

2.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工具,比如模型、课件等帮助学生观察和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学生可以主动举起手回答问题并进行证明和解释。

计算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的公式。

2.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软件或实物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操作。

3.学生进行组内合作,互相检查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应用1.教师引导学生谈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建筑结构中的柱子等。

2.学生分析各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例子,并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进行讨论。

练习1.教师给学生分发练习册,供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外巩固。

2.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做一些真实的问题,例如:根据提示计算房间的面积和体积等。

拓展1.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拓展性的知识点介绍,如多面体等。

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不同的拓展模块,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总结本节课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数学中的基础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和了解形态相同但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基本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和应用。

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深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知识,对一些基本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晰,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需要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并能够运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卡片、课件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图形。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吗?”让学生思考并准备回答。

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及它们的特征。

通过示例和讲解,教师强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等特征。

同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和解释这些特征。

新苏教版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版】

新苏教版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版】

新苏教版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版】教学目标- 熟悉并掌握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的全部内容。

-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数与代数- 1.1 数的读写与扩展- 1.2 数的大小比较- 1.3 十进制的意义- 第二单元:有理数- 2.1 正数和负数- 2.2 有理数的加减法- 2.3 有理数的乘除法-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 3.1 图形的分类与性质- 3.2 点线面的认识- 3.3 图形的对称性- 第四单元:直线与角- 4.1 直线的认识与性质- 4.2 角的认识与性质- 4.3 角的度量与比较- 第五单元:计量单位- 5.1 长度的认识与单位- 5.2 时间的认识与单位- 5.3 容量的认识与单位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效果。

- 归纳总结:通过归纳总结课堂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评价- 日常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 作业测试:通过教学单元的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 成绩考核:通过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对学生的整体研究情况进行评估。

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提高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苏州学校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单位及进率》教案

苏州学校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单位及进率》教案

苏州学校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单位及进率》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单位及进率》是学生对体积单位的一次系统认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单位及进率,对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及进率,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体积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对长度、面积单位及进率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体积单位及进率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活动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及进率,能够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体积单位及进率。

2.难点:能够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体积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操作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体积单位及进率。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体积单位的课件,展示实例和操作活动。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物品,如水果、积木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3.小组合作工具:准备一些卡片、笔等,用于小组讨论和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实例,如游泳池、书桌等,让学生感受体积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量这些物体的体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体积单位及进率。

2.呈现(10分钟)介绍体积单位的定义和进率。

如: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和进率。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活动。

每组分发一些积木,让学生用积木搭建出不同体积的物体,并记录所用的体积单位及进率。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对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能正确区分它们。

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体积计算和表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它们的特点和区分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正确区分它们。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如何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观察比较法: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发现它们的异同点。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牙膏盒、魔方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物品的特征。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找出这些物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它们的形状。

同时,教师用语言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如长方体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正方体三条边相等等。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备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备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一单元整体备课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
展数学思考。

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
14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基础知识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学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并为后续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游戏来激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学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学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2.难点:学生能通过实例和操作,深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熟练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2.操作教学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视频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以及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的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一个课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

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3、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四、单元课时划分:13课时五、单元课时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1、2页例1、例2和“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及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纸盒教学过程:一、迁移互助: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互助】(1)互助方法:说一说。

互助形式:一对一。

互助目标:能够说出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7)全班交流,师随机板书过程,并说明:解这样的方程时,一般应先化简。
追问:求出的x的值表示哪个数量?水面面积该怎样求?
生答师板:3x=72.5×3=217.5
(8)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让生看书P4的检验过程,说说每一步检验的是什么。师随机板检验过程,写出答句。
二、巩固练习:
1、第6题
(1)出示:4x+12=50 2.3x-1.02=0.36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校对时,提醒学生要自觉检验。并说说以后遇到像这样的方程一般可以怎样解。
(2)出示:30x÷2=360
先让学生说说这样的方程可以怎样解。再让学生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校对时,说说解这个方程的依据,并让学生做口头检验。
三、思考题
出示:
甲乙两人沿着400米的环形跑道跑步,他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而行。甲每分跑280米,乙每分跑240米。经过多少分甲比乙多跑1圈?
1、读题后让学生说说“甲比乙多跑1圈”就是说明什么?
课前准备
相关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教学随笔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运用上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6题解方程
18x+2x=60 5x+6x=12.1 6.6x-5x=8
4x-x=24 1.5x-x=1 1.9x+0.4x=9.2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这些方程的共同特点,进一步明确解这类方程的基本方法。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步骤吗?
这节课我们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继续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师生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2
(1)出示例2。读题,理解题意。
(2)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各自独立画线段图。
(3)展示交流,明确合适的画法。
2、第13题。
(1)出示温度计,教师简单介绍:我国测量温度常用℃(摄氏度)作单位,有时还使用(华氏度)作单位。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进行换算:(教师出示公式,学生齐读)
华氏温度=摄氏温度×1.8+32
(2)问:如果温度计测出的温度是86℉,相当于多少℃?
出示问题,让学生读一读。
(3)问:你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6、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7、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1)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3)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
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一个码头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船每小时行24.5千米,乙船每小时行27.5千米。几小时后两船相距182千米?
(1)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中的信息。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交流,让学生借助所画的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4)练习二第9题、第10题、第11题
让学生说说每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如有困难,可以先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提醒学生:填出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要进行化简。
3、练习二第5题
(1)先独立解答。
(2)交流,让学生说清楚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进一步明确列出的方程依据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再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4、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4)师:结合题目和线段图,你能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生答,师出示,齐读:
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5)师:如果用x来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生答后师在线段图上标注好,并写出设句,齐读设句。
(6)让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师板:x+3x=290
说说这个方程与前面学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在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提醒学生:像这样的题要用不同的字母来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可以用x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用y来表示小亮出生时的体重。
(3)学生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三、联系生活,运用知识
1、第12题
投影出示题中的发票,让学生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问:你有办法算出墨水的单价吗?
学生独立尝试。集体交流,注意不同的方法。(方程和算术方法)
练习一的第6-13题。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把已经掌握的方程的解法类推到解新的方程道德过程中,会解形如ax±b=c、ax÷b=c的方程,加深对有关方程解法的理解和掌握。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2、“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检验过程。
(2)集体交流,说说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又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
(3)比较:
引导学生说说“练一练”的解答过程与例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追问:你觉得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这几道方程与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解这些方程时先要做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泰州市大冯中心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备课教案
课题
第一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设计者
朱红军
教学内容
第1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5、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注意?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
(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解:设颐和园的陆地面积有x公顷,水面大约有3X公顷。
X+3X=290
教学反思
泰州市大冯中心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备课教案
课题
第四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教学随笔
一、教学例1
1、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合适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随笔
2、练习二第7题
小丽和小明同时从相距960米的两地相对走来。小丽每分走58米,小明每分走62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让学生结合题中的线段图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要突出“小丽和小明所走的路程之和等于960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