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大全

合集下载

科学家发现

科学家发现

物理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

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

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16、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在生物教材中我们认识了许多生物科学家,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总结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必修一(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完整)高中生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大全,推荐文档.docx

(完整)高中生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大全,推荐文档.docx

细胞学说建立1的过程必修一 P10-11生物膜结构的2探究历程必修一 P65-67酶本质的探索3必修一 P81-821665 年【英】虎克发现细胞并命名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①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统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②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物所构成②细胞是一个1838 年【德】施莱登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1839 年和施旺③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生物学的研究进入细胞水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平,极大地推进力生物学命起作用③新细胞可以的研究进程从老细胞中产生1858 年【德】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19 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两位荷兰科学红细胞中脂质在空气 - 水界面上铺展的单分子层面积恰为1925 年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家续的两层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地暗- 亮 - 暗的三层结构,提出1959 年罗伯特森生物膜的模型,即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 脂质 - 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1773 年【意】帕兰札研究鹰的硝化作用,证明胃液中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尼胃具有化学性硝化作用。

1857 年【法】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认为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至于在【德】李比希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德】毕希纳将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科学家又相继获得胃蛋白1917 年【美】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证明脲酶是酶、胰蛋白酶等酶的结晶,蛋白质并证明这些酶都是蛋白质20 世纪 80【美】切赫和发现少数 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年代奥特曼光合作用4的探究历程必修一 P101-1025遗传因子的发现1771【英】普利斯经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有人重复实验却得到完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年特利全相反的结论气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1785 年,由于发现了空气1779【荷】英格豪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下才能完成;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年斯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更新污浊的空气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1845【德】梅耶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年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1880【德】恩格尔后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好氧细菌向叶年曼绿体被光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证明: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

(完整版)高中生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大全

(完整版)高中生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大全

(完整版)⾼中⽣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全序号探究历程时间科学家重要发现及观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⑴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过程⑵① P 噬菌体侵染⼤肠杆菌:意义及其他78 9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必修⼆P43-46DNA分⼦的结构必修⼆P47-48基因对性状的控制1952 年1953 年1957 年赫尔希和蔡斯威尔⾦斯和富兰克林【美】沃森英】克⾥克英】克⾥克② S 噬菌体侵染⼤肠杆菌:⑶结论:DNA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的重组实验DNA衍射图谱为DNA分⼦的结构提供数据基础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法则的提出实验:①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②切去胚芽鞘的尖端③⽤锡箔⼩帽罩住胚芽鞘的顶端,单侧光照射④⽤锡箔罩住胚芽鞘尖端下⾯的⼀段,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结论: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产⽣某种“影响” ,造成伸长区背光侧⽣长快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传递给下部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的⽣长,是因为这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长探究历程时间科学家重要发现及观点意义及其他14 种群增长模型必修三P66⽣态系统15 的能量流动必修三P93-96 1914 年1928 年拜尔温特美】林德曼认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种物质,并命名为⽣长素研究草履⾍的增长曲线,得到“ S 型”曲线⽣态学家)⾼斯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定量分析得出:能量流动是单向和逐级递减的1880 年英】达尔⽂1910 年鲍森·詹森13 植物⽣长素的发现必修三P46-48。

生物科学发展史的经典实验

生物科学发展史的经典实验

生物科学发展史的经典实验1.贝克勒尔的放射性实验(1896年):亨利·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现象,他将放射性物质放在被纸覆盖的底片上,发现放射线能穿过纸张,使底片显影。

这一发现揭示了一种新的现象,并为后来的放射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格里菲斯的转化实验(1928年):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了遗传物质的存在和性质。

他研究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将一种致病菌的DNA转移到另一种非致病菌上,导致后者也具有了致病特性。

格里菲斯的实验结果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DNA的作用和结构的认识有重要贡献。

3.梅梅尔的乌鸦实验(1953年):米尔顿·罗森伯格和赫尔曼·梅梅尔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究了DNA是如何被复制的。

梅梅尔通过标记DNA核苷酸中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然后将其转化到细菌中,发现DNA会在复制过程中以半保留方式复制。

这个实验揭示了DNA的复制机制,对于遗传信息的传递和遗传物质的特性有重要认识。

4.梅辛格-斯汀斯的DNA双螺旋模型(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使用了当时已经发表的实验结果,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他们根据克里斯汀·贝尔所做的X射线晶体学实验,以及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的X射线衍射图像,发现DNA由两个互相绕组的螺旋链组成。

这个模型的提出,对于后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有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5.米勒-尤里实验(1952年):斯坦利·米勒和哈罗德·尤里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模拟了早期地球上的环境,并成功合成了非生物有机物的氨基酸。

这个实验支持了富兰克·杜尔的原始地球环境中生命的起源假说,揭示了生命起源的可能途径,并对进一步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启示。

这些实验是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经典实验,它们揭示了生命的奥秘,并对后来的生物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生物实验及科学方法、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及科学方法、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和科学实验方法及科学史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实验原理】:染色剂:DNA 绿色(甲基绿试剂),RNA 红色(吡罗红试剂)【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8%HCl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 与染色剂的作用【选材】:无色的细胞,防止颜色干扰(人口腔上皮细胞、洋葱内表皮细胞)【过程】:制片-水解-冲洗-染色【实验结果】:细胞质呈红色(面积大),细胞核呈绿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必修一P19)还原糖 + 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脂肪 + 苏丹III ~橘黄色脂肪 + 苏丹IV~红色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1、还原糖的检测(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蓝色→砖红色沉淀)【原理】:NaOH和CuSO4反应生成Cu(OH)2,利用其氧化性起作用2、脂肪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3、蛋白质的检测(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原理:在碱性条件下,Cu2+与肽键发生络合形成紫色的络合物。

高中生物学史经典实验

高中生物学史经典实验

高中生物学史经典实验1、虎克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了细胞1666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2、欧文顿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895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3、罗伯特森用电镜观察到细胞膜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

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表面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5、斯帕兰札尼研究消化作用实验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过一段时间后,他把小笼子取出来,发现笼内的肉块消失了.证明鸟类的胃液中存在着某种化学物质,可以消化瘦肉块,现在科学表明这种物质是一种酶。

6、毕希纳证明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德国化学家毕希纳,把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加水搅拌,再加压过滤,得到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

在提取液中加入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冒出气泡,糖液变成了酒。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3.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即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认为膜是静态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7.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8.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9.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必修21.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

2.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3.美国科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DNA才是遗传物质。

8.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9.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10.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31.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P11必修1 1665年,英国虎克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他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P10 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

P11 1858年,德国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他的名言:所以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P65 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P65 20世纪,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材料:红细胞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P66 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结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P67 1970年,科学家方法;荧光标记法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P62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P81 美国萨姆纳从富含脲酶的刀豆提取脲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P8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发现结论: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P101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P101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结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P101 1845年,德国梅耶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P102 1864年,德国萨克斯实验: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P102 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实验:一组标记H218O,另一组标C18O2,证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

P102 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4CO2)证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14CO214C314C6(卡尔文循环)P100 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实验:水绵和好氧细菌暗反应过程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P10 1865年,孟德尔实验:豌豆杂交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高中生物必修科学家和成果总结(全)

高中生物必修科学家和成果总结(全)

1、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的建立者2、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和命名者3、荷兰磨镜技师: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4、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的观察了动植物的细微结构,但是并没有用“细胞”描述其发现也没有进一步考虑生物体结构的一致性。

5、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名言:“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6、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实验,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7、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他大胆提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暗)-脂质(亮)-蛋白质(暗)三层结构构成的。

8、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9、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帕兰札尼:研究鹰的硝化作用,证明胃液中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胃具有化学性硝化作用。

10、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酿酒中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

1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12、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一种叫“酵酶”的物质。

13、美国科学教萨姆纳:证明酶是蛋白质14、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15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时,发现叶绿素分布在一个更小的结构里(后来称之为叶绿体),而不是整个细胞中。

16、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验证,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是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17、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8、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9、1880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证明: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3.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即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认为膜是静态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7.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8.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9.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必修21.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

2.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3.美国科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18世纪英国着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DNA才是遗传物质。

8.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9.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10.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31.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3.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即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认为膜是静态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7.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8.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9.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必修21.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

2.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3.美国科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DNA才是遗传物质。

8.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9.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10.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31.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以及相关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以及相关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以及相关实验总结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细胞学说组要内容:1.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的细胞可以由老的细胞产生。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科学地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自然选择核心内容:1、过度繁殖2、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3、遗传和变异4、适者生存。

(进化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生物个体为单位,而不是强调群体的进化,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自然选择是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导致的,而不是将自然选择归结于不同基因频率的改变,没有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也会进行。

4.“优胜劣汰”不是进化论的内容,而是被误导的一个说法,达尔文本人,以及现代的生物学家,都不会有优劣去评价一个物种的群体或个体,因为适应与否,取决于自然的选择,如果环境变化了,那么所谓的适应与不适应的情况可能就会发生逆转,判断优劣,是不可能的。

1900年,孟德尔发现的遗传定律被重新提出,生物学迈进第二个阶段-----实验生物学阶段。

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用细菌做实验材料,第一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这是20世纪生物科学最伟大的成就,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分子生物学阶段。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胃蛋白酶。

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高中生物实验及科学方法、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及科学方法、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和科学实验方法及科学史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实验原理】:染色剂:DNA 绿色(甲基绿试剂),RNA 红色(吡罗红试剂)【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8%HCl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 与染色剂的作用【选材】:无色的细胞,防止颜色干扰(人口腔上皮细胞、洋葱内表皮细胞)【过程】:制片-水解-冲洗-染色【实验结果】:细胞质呈红色(面积大),细胞核呈绿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必修一P19)还原糖 + 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脂肪 + 苏丹III ~橘黄色脂肪 + 苏丹IV~红色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1、还原糖的检测(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蓝色→砖红色沉淀)【原理】:NaOH和CuSO4反应生成Cu(OH)2,利用其氧化性起作用2、脂肪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3、蛋白质的检测(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原理:在碱性条件下,Cu2+与肽键发生络合形成紫色的络合物。

1生物科学家经典实验总结

1生物科学家经典实验总结

1生物科学家经典实验总结第一篇:1生物科学家经典实验总结高中生物学中科学家经典实验总结1.施莱登和施旺利用显微镜通过观察动植物细胞从而建立了细胞学说。

2.欧文顿通过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研究,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3.罗伯特森通过电镜观察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即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5.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6.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体只有绿叶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7.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8.萨克斯通过半叶遮光实验(饥饿处理后一半遮光一半曝光)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9.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8O标记H2O和CO2)进行探究,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水。

10.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示踪法(用14C标记CO2)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

11.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并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学两大定律。

12.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时,通过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13.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14.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推测S型细菌中存在着转化因子。

15.艾弗里利用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分离提纯分别进行实验)说明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16.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17.克里克和沃森通过构建模型法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遗传因子的发现
孟德尔
孟德尔第一定律
必修二P2-7
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以及测交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归纳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不能叫基因分离定律
DNA衍射图谱
为DNA分子的结构提供数据基础
1953年
【美】沃森
【英】克里克
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9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957年
【英】克里克
中心法则的提出
序号
探究历程
时间
科学家
重要发现及观点
意义及其他
1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必修二P110-113
【法】拉马克
1771年
【英】普利斯特利
经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有人重复实验却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
1779年
【荷】英格豪斯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完成;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785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德】毕希纳
将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1917年
【美】萨姆纳
认为酶是蛋白质,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科学家又相继获得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酶的结晶,并证明这些酶都是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
【美】切赫和奥特曼
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序号
探究历程
时间
科学家
重要发合作用
的探究历程
必修一P101-102
序号
探究历程
时间
科学家
重要发现及观点
意义及其他
1
细胞学说建立
的过程
必修一P10-11
1665年
【英】虎克
发现细胞并命名
1838年1839年
【德】施莱登和施旺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依据
3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现行排列
7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必修二P43-46
1928年
【英】格里菲思
体内转化实验:
结论: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无毒细菌转化为S型有毒细菌
1944年
【美】艾弗里
体外转化实验: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序号
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实验:①把绿叶先放在暗处放置几个小时,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的营养物质。②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避光。③过了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曝光一半呈深蓝色,遮光的一半则没有颜色变化
1941年
【美】鲁宾和卡门
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世纪40年代
【美】卡尔文
用小球藻做实验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称卡尔文循环
①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②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③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细胞水平,极大地推进力生物学的研究进程
1858年
【德】魏尔肖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2
生物膜结构的
探究历程
必修一P65-67
19世纪末
欧文顿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845年
【德】梅耶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80年
【德】恩格尔曼
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证明: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
1864年
【德】萨克斯
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3
酶本质的探索
必修一P81-82
1773年
【意】帕兰札尼
研究鹰的硝化作用,证明胃液中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
胃具有化学性硝化作用。
1857年
【法】巴斯德
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德】李比希
认为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至于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925年
两位荷兰科学家
红细胞中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的单分子层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1959年
罗伯特森
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即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1972年
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
孟德尔第二定律
P9-11
由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以及测交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归纳为孟德尔第二定律,又称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
序号
探究历程
时间
科学家
重要发现及观点
意义及其他
6
基因在染色体上
必修二P27-30
1903年
【美】萨顿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法
2类比推理与假说一演绎法比较:
①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 ——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沦——若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假说是错误的。②类比推理法:将未知事物同已知事物的性质类比,依据其相似性,提出关于未知事物某些性质的假说——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备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有待观察及实验检验。
【美】摩尔根
果蝇杂交实验:⑴纯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结论:①性状分离为3:1,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②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⑵测交验证: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结论:实验结果与理论上相同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雌蝇:白眼雄蝇=1:1:1:1;结论:决定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探究历程
时间
科学家
重要发现及观点
意义及其他
7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必修二P43-46
1952年
赫尔希和蔡斯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过程
2①32P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②35S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烟草花叶病毒的重组实验
8
DNA分子的结构
必修二P47-48
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