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不畏浮云遮望眼,深藏若虚有三味 ——破译高考作文的三点密码
不畏浮云遮慧眼——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强调要有虚 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 ——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 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 自己的人生之路。
立意方法,必须从整体考虑,切 忌把几则材料割裂开来,就事论 事;其次要弄清几则材料间的联 系,寻找联系点,分析材料。
三、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 方,这里没有对话,没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澳洲的一位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 他说:“清晨,空气是那么清新,扫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没 有灰尘扬起。太阳已经升上来了,金色的光辉从高楼大厦间斜 射过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人们经过了一夜的酣睡,该精 神抖擞才对,可是,如此美妙的清晨,人们的表情却如地球末 日即将来临般严肃,没有一点点惬意的笑容。” 材料三: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一位叫流沙的作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为题,对这一现 象做了一些探讨。 全面理解以上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 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
三、准确立意
1、用创新的眼光关注身边生活,成功将无处不在。 2、做生活的有心人 3、逆境中求思变 4、勤于思考、善于发现 ……
想一想,以下立意对不对?
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
创业带来成功 要为人类做贡献
错 误 立 意
回顾: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 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 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 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 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他外甥女的信上说:“你写信 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刚对我 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的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 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 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 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 标题,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
莫畏浮云遮望眼作文审题指导
莫畏浮云遮望眼作文审题指导清人崔学古在《学海津梁》一书中讲过:"作文须先闭目静坐,理会题旨。
"这"理会题旨"就是讲的写作要"符合题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审题"。
审题就是认真审读、揣摩命题者提供的作文材料(文字、图画等)、写作提示和要求以及标题等。
(不一定每道作文题同时具有这几个部分)近几年,高考作文大大降低了审题难度。
但这并不是说审题不重要。
事实上,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考生吃了审题的亏。
一、2005、2006年高考作文回顾1、命题作文类2006年:安徽:《读》读父母,读人生等;浙江:《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北京:《北京的符号》;上海:《我想握住你的手》;广东:《雕刻心中的天使》;天津:《愿景》;湖南: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辽宁:《肩膀》;四川:《问》;。
2005年:(北京卷)以"说'安'"为题材,"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自行选定角度写议论文。
以《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
(天津卷)以《留给明天》为题写一篇作文。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八百字。
(重庆卷)1、以《筷子》为题,写一篇两百字以上的说明文。
(10分)2、题目《自嘲》,写一篇除诗歌以外的任何文体600字以上的文章。
(50分)(山东卷)皇帝要建宫殿,召集百将,木匠和石匠暗中竞争,木匠责备小徒弟,小徒弟心中不平,将木匠的尺子弄短了一截,而尺子等工具都是进贡的木材,这样木柱就短了一块,木匠和徒弟都面临杀头的局面。
石匠想了办法,在石柱上加了一块东西,石柱凸起一块,将局面挽救。
木匠和徒弟不但得以保存性命,并且石匠的这种方法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高考作文押题范文《眼力开山,定力登顶》
高考作文押题范文《眼力开山,定力登顶》作文模拟题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16岁要去美国读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之中要蓄起“四力”。
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两种,谈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眼力开山,定力登顶在陈先发看来,眼力,是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定力,是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这两者之于我们的人生,就像空气和水之于生命,无比重要,不可或缺。
如果说人生就像一条漫长的登山路,那么,判别方向,去除芜杂,需要眼力,而坚定方向,驰而不息,则需要定力。
眼力就像是开山刀,帮我们劈开荆棘,确定有效的前进路线,而定力就像是登山鞋,帮我们踩实步子,不断向前。
两者各有其用,缺一不可。
当我们向人生的高峰发起冲击时,必须认清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不畏浮云遮望眼”,眼力是确定心之所向的基础。
世界纷纷扰扰,花花绿绿,如果没有眼力,就容易“乱花渐入迷人眼”,进而错把梁园当故乡,误把六便士当月光。
如此,我们会迷失方向,深陷名利的沼泽,难以自拔。
这样无疑是可悲的,也会让我们逡巡不前,既不知从何而来,亦不知将要何去。
有了眼力,就可以剔除芜杂、剥掉藻饰,尝试给人生做减法,不断断舍离,进而接近生命本真,回归心之所向。
此后,我们可以看清所站的位置,将去的方向,找到源源不竭的前进动力。
从这个层面说,眼力,能帮我们穿破迷雾,看清方向,是确定心之所向的基础。
“风雨不动安如山”,定力是抵达心之彼岸的关键。
晚明书画鉴藏家张丑在其《清河书画舫》一书中指出:“是故善鉴者,毋为重名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则于此道称庶几矣。
莫畏浮云遮望眼,走好作文审题关
莫畏浮云遮望眼,走好作文审题关作者:林玉敏来源:《新课程·中学》2011年第08期摘要:面面俱到可以帮助考生全面审题,重点突出,能够确保考生正确审题;点面结合,能让考生走好写作审题关。
关键词:审题;点面结合;作文审题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
可是,长期以来半壁江山被层层浮云包围,重头戏也往往是迷迷糊糊地开场,草草率率地收场。
因此透过层层浮云,让这场重头戏清清楚楚地上演,风风光光地落幕,是备战高考师生的一门必修课。
这门课程的第一章就是审题。
审题是写作的开端,是高考作文成败的关键。
因此,备战高考一定要指导学生走好作文审题关。
高考《考试说明》对作文有两个等级的要求。
即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基础等级的第一点要求是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属于审题范畴。
可是,年年谈审题,年年不着题。
好多考生不知何为审题,也有很多考生被命题者设置的浮云遮住了双眼,看不清命题的真正用意。
何谓审题?审题就是对题目或材料进行审视、揣度,从而正确地判断出文章所要求的体裁、选题的范围、中心思想、表现手法、语言运用及文章风格等的过程。
借用一专家的话就是:审题说的就是命题者叫你写什么你就写什么,叫你往西你就不能往东,不能背道而驰,千万不能由着性子来,叫你踢足球,就得踢足球,千万不可以自行其是去打排球。
排球打得再好都不算数。
这番话通俗地道出了审题的内涵。
那么,考生如何能做到不被浮云遮望眼,走好审题关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点面结合”是帮助学生拨开层层浮云的遮掩,稳走审题关的一把钥匙。
一、面面俱到——全面审题考生要全面阅读作文题目或材料内容,弄清其在写作对象、选材范围、表达方式、时空数量、行文字数上有哪些具体要求。
因此考生要全面关注题目或材料的每一句话,每一项内容。
如:(2011年厦门质检卷)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20世纪90年代撰写了一部名为《力量转移》的著作,认为从古至今经历了三种力量的更替,即暴力、财富和知识。
【校级公开课】材料作文立意指导——莫为浮云遮望眼
山景很美
福安市高级中学 江雯
立意1:再美的风景,也会有人不满意。 立意2:盲目听信他人,而不是亲身去观察、实践,就 有可能错过最美的风景。 立意3:最后得以饱览美景的人,是那些对山色有执 着热爱的人;无论什么样的干扰、曲解,都不能撼动 他们心底的追求。惟其如此,方能独享无限风光。 立意4:要善于寻找“潜力股”。山脚已经这么美了, 山腰山顶还会丑吗? 立意5:“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古木参天,林 静山幽”“云海茫茫,群山隐约”就很美吗? 立意6:山脚热闹非凡,生机勃勃;山腰彼此隔 膜,一片死寂;山顶藏头露尾,遮遮掩掩。这不 正象征着那啥那啥吗?
福安市高级中学 江雯
求同 存异法
例如:①但丁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 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参考:材料①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 ②强调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 指导。两者都很有道理,并且具有很强的 互补性,因此,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这 样就显得既全面又很合理。可以提炼这样 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 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 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筛选性原则 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 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 有: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比较新颖;③自己有话 可说。
福安市高级中学 江雯
高考作文 材料类型
事实性 材料
事理性 材料
事实加 事理性材料
福安市高级中学 江雯
审题立意的方法
抓关 键句法 由果 溯因法 由物 及பைடு நூலகம்法 求同 存异法
结果:孩子切出了漂亮的五角星 原因:切苹果的方式和爸爸的不一样 启示:做事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有自己 的见解;学会创新、打破常规。
莫为浮云遮望眼 议论文900字
莫为浮云遮望眼议论文900字诗人李清照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写道:“莫为浮云遮望眼”。
这句诗语虽然只有短短的七个字,但却道出了人生的一种哲理。
我们常常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我们就能够化解困境,获得更多的收获。
为什么我们要“莫为浮云遮望眼”?这是因为浮云是一种短暂的存在,它随风飘散,随时都可能消失。
如果我们总是将目光停留在这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上,我们将无法看到真正重要的东西,也无法把握住人生的机会。
我们应该懂得舍弃那些干扰我们视野的浮云,专注于我们真正想要追求的事物。
我们应当保持乐观的心态。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往往会觉得自己被浮云遮住了眼睛,看不到前方的道路。
但只要我们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坚持努力,相信自己的能力,我们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继续前行。
无论遇到什么困境,我们都应该保持信心,坚持向前走。
我们应该摒弃虚华的追求,追求真实的内心。
浮云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它看似美丽,但实际上没有实质的内容。
同样,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虚华的东西,比如名利、物质等,它们看似重要,但实际上并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真正的需求,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才能,这样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人生是一场持久的旅程,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但只要我们能够避开那些干扰我们视野的浮云,保持乐观的心态,追求真实的内心,我们就能够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莫为浮云遮望眼”,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一切,去追求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 借助阅读增智慧,不畏浮云遮望眼(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精评)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借助阅读增智慧,不畏浮云遮望眼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黄鼠狼在养鸡场的山崖顶上立了块碑,上面写着:“摆脱禁锢,不勇敢跳下去,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一只鹰?”于是,它每天就在崖底等着吃摔死的鸡。
——寓言故事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培根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苏格拉底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再提炼一个关键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对阅读的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命题方向人文底蕴:人文积淀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第一则材料讲了一个黄鼠狼用励志的话欺骗鸡的寓言故事,黄鼠狼写下励志之语其实是为了欺骗鸡,颇具鼓动性的话语中隐藏着罪恶的目的,但是有的鸡不明正误傻傻地相信了,为什么?不明智、不聪慧。
这可用来作为死读书而不思考、不质疑的例子。
怎样才能明辨正误而不至受人蒙蔽蛊惑呢?这是考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则材料告诉人们读史、读诗可以使人明智、聪慧,而读书也要有所选择;第三则材料告诉人们,高明的人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
考生要依此情境展开联想和思考,阐述自己对阅读的认识和思考。
2.典型任务的限制。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要求考生立足于三则材料而非一则来写作,这就要求考生弄清楚三则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
第一则材料是一则寓言,考生须弄清其中暗含的社会人生道理,万不可就鸡说鸡。
“提炼一个关键词”要求考生抓住三则材料的内在关联,提炼出一个能够表达材料主题的词语。
“阐述你对阅读的思考”,“阐述”提示考生要写议论文。
“思考有关‘阅读’的问题”指出了考生应该思考的方向,切不可罔顾任务,大判黄鼠狼这种狡猾的行为;或者大赞汉高主刘邦知人善用、善借别人智慧的做法等。
3.价值判断的限制。
黄鼠狼写下励志之语其实是为了欺骗鸡,颇具鼓动性的话语中隐藏着罪恶的目的,但是不明正误傻傻地相信了,这里有对鸡的弱智的批评,但考生要更多挖掘其弱智的原因。
高考作文的成功密码
高考作文的成功密码高考作文是考生在高考中最重要的一项考试内容之一,也是考察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在高考作文中取得好成绩,那么就需要掌握一些成功密码,下面将分享一些有效的高考作文写作技巧。
一、审题准确,理解题意在高考作文中,审题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是成功作文的第一步。
通常题目要求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进行写作,所以要求我们对这个主题进行准确的理解。
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我们能够找到合适的写作角度,避免偏离题目。
二、合理构思,做好提纲在写作之前,进行简单的构思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在草稿纸上简单做思路的整理,列出要点和关键词。
这样可以为整篇作文提供一个明确的框架,有助于条理清晰地表达思想。
三、注重开头,抓住关键作文的开头非常重要,能否引起批阅者的注意和兴趣,决定了整篇文章的质量。
开头应该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用亮眼的词句吸引读者。
可以运用一些引用名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等方式,使开头富有张力。
四、语言准确,表达流畅高考作文要求语言准确,表达流畅。
我们需要注重词汇的选择和句子的结构,避免使用模糊和不准确的表达方式。
同时,句子之间的连接要流畅自然,段落之间的过渡要流畅,确保整篇作文通顺。
五、论证有力,例证充足在写作中,恰当的论证和充足的例证能够有效地支撑我们的观点和论点。
我们可以引用名人事例、科学研究、历史事件等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论证过程要合乎逻辑,有力地表明作者的观点。
六、注意结尾,给读者思考空间结尾是作文的收尾之处,也是给读者留下印象的地方。
要在结尾部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但又不要过于简单概括,可以提出问题、给出建议、发表个人意见等,让读者思考并引发共鸣。
七、语法正确,避免中式英语在高考作文中,语法错误会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因此要尽量避免语法错误的出现。
此外,还要避免使用中式英语,即中文思维下的英语表达方式,要力求表达地道、自然,符合英语的习惯表达方式。
不畏浮云遮望眼——论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周志锋新材料作文是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是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将直接决定作文的成败。
在此,笔者对同学们在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中出现失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希望对正在高考硝烟中奋战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在平时的新材料作文的训练中,同学们在立意上出现失误主要有以下五种原因:一、局部想象,产生幻觉很多同学喜欢对文本材料的某一个局部穿插自己的想象,然后根据自己所想象的画面,去提炼所谓的材料观点。
【示例】从前,森林中有一只云雀。
有一天,它在唱歌时遇到了一位手提盒子的农夫,那个盒子装满了虫子。
云雀拦住了他,问道:“你的盒子里面是什么?你要去哪里?”农夫回答说,他捕捉了很多虫子,想把它们拿到集市上去换些羽毛。
云雀听后就说:“我有很多羽毛,我拔下来一根与你交换吧!这样就可以省了我去找虫子的力气。
”于是农夫把所有的虫子都给了云雀。
作为交换,云雀给了他一根羽毛,第二天还是同样的交易,第三天,第四天……直到云雀一根羽毛也没有的时候,它再也不能飞了,更不能去找虫子吃了。
它看起来丑陋无比,也不能唱歌了,很快,它就死了。
【病因分析】在这则材料中,很多学生将其核心观点立意为“切忌过安逸生活”。
虽然这个观点可以作为“要克服惰性”这个论点的论述枝叶作发散性阐述,但作为核心观点,还是有些牵强。
而同学们之所以如此立意,就是从材料的局部出发,想象出云雀得虫之后那小日子过得挺滋润、挺安逸的画面,从而造成立意的错误。
二、论据变身,反客为主很多同学对材料的立意在脑海里已经迅速形成,并且连带着将非常贴近的论据一并在脑海里生成。
由于这个论据太过深刻,于是立意时很容易跳过原材料本身,而不知不觉中把后生成的论据当成了材料本身进行立意。
【病因分析】就如上一则材料中,竟有同学将其核心观点立意为“要有尊严”,的确,这样的立意确实有些匪夷所思,材料里云雀跪下来求农夫了吗?后细问这位同学,才知道他当时脑海里本来的立意为“要克服惰性”,然后他自然想到了乞丐乞讨的事例,由乞丐过于懒惰,不要尊严地沿街乞讨,而得出了上述的错误而荒唐的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辨材方能识真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辨材方能识真意作者:徐建华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2年第11期综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几乎没有单一的话题作文或是命题作文,大多是通过材料来限定和暗示写作范围,引导立意。
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因此,解析并领悟材料的命意,才能准确审题,精准立意。
一般来说,文题给出的材料类型多样,有单则材料,有多则材料,材料内容或是名句、名言,或是时事、实事,或是寓言、漫画,或是史料、史实,等等。
面对文题给出的材料,如何分析其所给材料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精准立意,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第一类:时事类材料如何识别时事类材料?首先,时事类材料大多是近期媒体报道的真人真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大体包含“某时、某地、某人、某事”等要素。
其次,时事类材料本身往往采用“零度报道”,即客观如实的叙述,一般不会流露出明显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
另外,材料之后的提示语往往有如下表述:“对此,你怎么看?”时事类材料的审题立意,可采用如下策略:首先,可从材料中不同的人、事、物出发,充分发散、多元思维,明确角度、评论时事;其次,时事类材料,写作时可以缘事而发,围绕时事延伸、拓展开来,但必须对时事材料进行充分评论,就事论事,甚至就事论理。
或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或深入剖析原因,或建言献策,提出破解之道。
具体写法上,可采用经典的“引—议—联—结”四步法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摆现象—析根源—提措施”三步骤。
總而言之,时事类材料中的时事只是引子,评论时事才是写作的核心。
通过时事评论,可考查考生的认知水平,这也是该文题的考查核心。
如若撇开材料中的时事,只是围绕提炼的观点,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写出的文章则容易偏离题意。
第二类:实事类材料实事与时事,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大相径庭。
实事类材料,所叙虽为真人真事,但一般不强调时效性,实事类材料更侧重于“事理”而非“事件”。
从这个意义上看,实事类材料不啻最鲜活的当代寓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教益。
不畏浮云遮慧眼-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逆向思维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方法,通过反向思考问题,往往能够得 出意想不到的结论。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能够拓宽思路,从多个方面去思考问题,从而发现新的立 意角度。
05
实例分析
材料一: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
总结词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挑战
01
02
详细描述
人工智能在改变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同时,也 带来了隐私、安全和就业等方面的挑战。
选取合适的角度
选取独特角度
在确定中心论点后,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论 点,选取一个独特的角度能让人耳目一新。
选取典型角度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角度,能够更好地支撑论点, 增强说服力。
选取新颖角度
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问题,打破传统思维模 式,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突出立意的新颖性
创新思维
在审题立意时,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 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
主题特点
多则材料作文的主题通常具有隐 含性、多元性和开放性,需要考 生具备较强的审题立意能力和思 维分析能力。
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准确把握主题
避免跑题偏题
审题立意是准确把握多则材料作文主题的 关键,只有深入分析材料,提炼出共同的 主题或观点,才能确保写作方向正确。
在多则材料作文写作中,跑题偏题是 常见的问题之一。通过认真审题立意, 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解材料的内涵。
03
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寻找共同点
共同点是指多则材料中共同表达的观 点或情感。在审题时,要仔细分析每 则材料,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是确 定文章立意的关键。
例如,三则材料都强调了环保的重要 性,那么共同点就是环保,立意可以 围绕环保展开。
不畏浮云遮望眼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
不畏浮云遮望眼透过现象看本质——高考作文如何写得深刻〔之一〕【技法指导】什么样的作文最能给人以启发,什么样的作文最能打动阅卷教师的心,无疑是那些能抓住事物本质、见解深刻的作文。
关于“深刻〞,考试大纲有三个评分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观点具有启发性,提醒问题产生的原因。
其中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要求考生透过现象的迷雾作深入思考,对现象进展“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加工,开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
写记叙文,就应着眼于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世界的开掘;写议论文,就要在纷纭复杂的事物表象中,剥去现象的外壳,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
我们知道,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有联系,也是有区别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表特征,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表象反映出来。
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是多种规定的复杂的统一体,这些复杂的规定通过丰富多彩的现象表现出来。
人们接触一个事物,总是先认识到它丰富多彩的现象,由感觉、知觉而到表象,取得关于这个事物的整体的感性的认识。
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把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表特征,是认识的开场,但是,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上。
要想把认识导向深入,还需要进一步探求事物的内在特征、本质属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为此,动笔写作前须仔细审度,深入探究,不可贸然作出判断。
写作中我们要做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要求我们要善于用理性的睿智之光,对观察到的表象下一番“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的功夫。
事物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往往真假交织,鱼龙混杂,不易分辨,同时事物的本质往往有一个逐步显露、逐渐展开的过程,因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非易事。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加强积累,政治课本里的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要注意吸收消化,其他一些理论书籍和文章里的精彩论析,也得时时留意。
这样,带一点“理论武器〞进考场,根据需要适当地、妥帖地加以运用,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作文时,应注意用好比拟的方法,对事物的现象进展概括,进而“上升〞“飞跃〞,形成对事物理性化的认识。
不为浮云所蔽眼作文
不为浮云所蔽眼作文不为浮云所蔽眼作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应用文、。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为大家提供的不为浮云所蔽眼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余秋雨曾这样说“文化上真正的顶峰可能是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之间。
“不仅仅是文化,世上再简单的真理都有可能被云雾所遮蔽。
就如二战期间,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认为应该加强飞机弹痕少的部位,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如果当时没有沃德出来排除众议,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将会有更多的战机回不来,有更多的战士牺牲。
又再如《河中石兽》所记载的那样,僧人寻找石像,却利用惯性思维“以为顺流下矣。
"而“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也掉入惯性思维的陷阱,认为“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众人之下,唯有老河兵凭借他多年的经验,加之敏锐的洞察力,道出真理“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真理都有如河中石兽,需要我们用突破常人的眼观看清事件本质。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做被浮云遮蔽双眼的大多数。
不为浮云所蔽眼,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可能寻得真理,收获成功。
苹果落地,只是生活中再简单不过的小事,而牛顿却思考“苹果为什么不落在天上而落在地下呢?"并由此深入研究,终于发现了让世人为之一振的万有引力定律,也由此,牛顿开始了他辉煌的一生,被世人所铭记。
纵观这世上重大科研成果,哪一个不是先被揭开那一层朦胧在世人面前的迷雾?瓦特疑惑“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出来?"创造蒸汽机的伽利略“为什么挂灯摇摆幅度不管多大,时间都是一样?"发现等时性原理。
这些人,都取得成功,并都为世人所铭记,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有可能发现真理,获得成功。
怎样才能不被迷雾遮蔽眼呢?这就需要我们。
留心生活,像老河兵那样积累经验和培养敏锐的思考力。
学会质疑和独立思考,只有透过身体和感官的重重障碍,真相才能浮出水面。
不畏浮云遮望眼-巧用思维导图理清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共26页PPT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2023年高考作文押题:云散月明须慧眼,汲华润己不染尘
2023年高考作文押题:云散月明须慧眼,汲华润己不染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争论是思想的最好触媒。
——巴甫洛夫众好之,必察之;众恶之,必察之。
——孔子虚心不是与人们无争论无批评,把是非和真理的界限模糊起来,而必须保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当自己还未了解他人意见时不盲从。
——徐特立网络时代,热点事件引发争议似乎已为网友所司空见惯。
面对这种“网络时代的争议”,你对此有何感悟和思考?请依据以上名言,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命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对现实中的热点事件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见解,进而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思辨意识。
在当今的网络社会中,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方面。
本命题紧扣社会热点事件,从网络时代的背景出发,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网络时代的争议”时自己应持的态度与见解,并学会批判吸收,内化为激励自身成长的精神力量。
第1页共7页。
2022年高考优秀作文:莫让结论遮望眼,敢问敢思方致远
2022年高考优秀作文:莫让结论遮望眼,敢问敢思方致远小时候,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发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一个个问题如同闪耀的星星,照亮了我们探索世界的道路。
然而,长大后,我们往往更看重结论,追求答案的确定性,却忽略了发问的重要性。
这种转变,有人觉得正常,有人感到担忧。
而在我看来,莫让结论遮望眼,敢问敢思方致远。
看重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长带来的现实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任务和责任,需要迅速做出决策,解决实际问题。
结论能够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指引,帮助我们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和精力。
而且,在知识积累和经验丰富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体系,对于一些常见的问题能够凭借已有的结论快速应对。
然而,过度看重结论也存在诸多弊端。
当我们一味追求结论时,就容易陷入思维的定式,失去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往往都源于对既定结论的质疑和发问。
如果牛顿只是接受了苹果落地是自然现象的结论,而没有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如果爱迪生满足于当时照明的现状,而不去追问是否有更好的照明方式,就不会发明电灯。
只看重结论,还会让我们变得浮躁,失去对事物本质的深入理解。
很多时候,结论只是表面的结果,而背后的过程和原因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喜欢发问,是一种珍贵的品质。
发问意味着不满足于现状,对未知充满渴望,它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
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个“为什么”,才有了科技的不断创新,社会的不断发展。
发问能够激发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在发问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不断地挑战自我,突破认知的边界,拓展知识的领域。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应当保持小时候那份喜欢发问的初心,不被结论所束缚。
面对既有的结论,要有敢于质疑的勇气,多问几个“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不能是另一种可能?”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思考的过程,通过深入分析和推理,探寻结论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