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与乃字的结体规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课件知识点——虚词辨析(一)乃、其、且
虚词辨析(一)乃、其、且 【三、常考虚词辨析】
④廉颇,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儒弱和胆怯
⑤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又有象老
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
⑥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大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
人墓时),没有不跪拜流泪的。 2.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而且”“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虚词辨析(一)乃、其、且 【三、常考虚词辨析】
③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我们)出洞
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有一个姓蒋
的人,专有这捕蛇的好处已经三代了。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其:这)--现 在还保存着这些底稿,不忍心废弃。
虚词辨析(一)乃、其、且 【三、常考虚词辨析】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怕他撞坏
宝玉。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
早。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我赞扬他能遵循古代传下来 的从师风尚。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 或者“你的”“你”
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
“……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 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解释也相当灵活。文言虚词共计 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于、与、则、者、之。
虚词辨析(一)乃、其、且
【二、常考虚词列举】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总结[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汉字结体30法
汉字结体30法汉字都有其特定的形态。
笔画的长短疏密、偏旁的大小高低,都有一定的安排处置,这就叫做间架结构。
所谓结构是指汉字笔画的组合规律;所谓间架,是指字的各部分的比例大小。
虽然我国汉字一字有一字之形,形态万千;而同一字也因书体不同,书家风格不同,又使得汉字结构变化莫测。
但不管怎么变化,总离不开一个法度(即结构的基本法则),总有规律可寻。
故唐代欧阳询、明代李淳进和清代黄自源分别总结了《结字三十六法》、《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和《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1、横平竖直:我们平时所讲的“横平”,指的是横画平稳,并非水平之意。
横我向右上斜5--10度,在书法上叫“取斜势”。
“竖直”指的是竖画挺劲,也并非垂直之意。
根据字形可斜、可正、可曲、可直。
2、上紧下松:字形上部笔画较紧凑,下部较疏朗。
3、上开下合:口字,或带扁形口的字,如山字底、草字头等,都应上稍宽而放,下稍窄而收。
4、上收下放:字下部有撇、捺及长横等伸展笔画时,上部结构单位应收紧;下部应左右伸展以托上,称作“地载”。
5、上放下收:字上部有伸展笔画时,下部结构单位应收紧;上部左右舒展,以盖下,称作“天覆”。
6、伸左让右:为让右,字左旁的横画被竖画分割为两段者,左长右短。
7、左细右粗:字中多条竖画排列时,左竖较细,右竖较粗。
8、左短右长:凡有长口框的部分,左竖短而佃,右竖长而粗。
9、左断右连:口框或两纵向笔画之间的小横,一般连左竖,而不连右竖。
如果有中竖穿过小横时,通常小横在左右两竖间悬空。
10、左小上提:左右结构中,当左小右大时,左小者宜在右大者中间稍偏上。
11、右小下落:左右结构中,当右小左大时,右小者宜居左大者中间稍偏下。
12、左窄右宽:左耳狭窄且稍短以让右;右耳稍宽且悬针竖长以配左。
13、左垂右悬:字中有多条竖画时,左边竖不能写成悬针。
14、左顾右盼:注意左右各结构单位及小笔画的形态,使之生动,联系密切。
15、左右对称:以中竖为准,左右笔画长短、高低、宽窄协调,以求均衡。
书法字体结构的口诀
书法字体结构的口诀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一,排叠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狭,如“寿、藁、画、窦、笔、丽、赢、爨"之宇,“奉”旁,“言”旁之类,《八诀》所谓“分间布白”,又曰“调匀点画"是也。
高宗《书法》所谓“堆垛”亦是也.二,避就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欲其彼此映带得宜。
又如“庐”字,上一撇既尖,下一撇不当相同,“府”字一笔向下,一笔向左,“逢”字下“?"拔出,则上必作点,亦避重叠而就简径也.三、顶戴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轻者,顶戴欲其得势,如“叠、垒、药、鸾、惊、鹭、髻、声、医”之类, 《八诀》所谓“斜正如人,上称下载",又谓“不可头轻尾重”是也.四、穿插字画交错者,欲其疏密、长短、大小匀停,如“中、弗、井、曲、册、兼、禹、禺、爽、尔、襄、甬、耳、奥、由、垂、车、无、密"之奥, 《八诀》所谓“四面停匀,八边具备”是也.五、向背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盖错。
相向如“非、卯、好、知、和”之类是也,相背如“北、兆、肥、根” 之类是也。
六、偏侧字之正者固多,若有偏侧欹斜,亦当随其字势结体.偏向右者,如“心、戈、衣、几”之类;向左者,如“夕、朋、乃、勿、少、宏”之类;正如偏者,如“亥、女、丈、矢、互、不”之类。
字法所谓偏者正之,正者偏之,又其妙也。
《八诀》又谓“勿令偏侧”亦是也。
七、挑?字之形势,有须挑?者,如“戈、弋、武、九、气”之类;又如“献、励、散、断”之字,左边既多,须得右边?之;如“省、炙”之类,上偏者须得下?之,使相称为善.八、相让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相让,方为尽善。
如“马”旁、“糸”旁、“鸟”旁诸字,须左边平直,然后右边可作字,否则妨碍不便.如“辩”字,以中央“言"字上画短,让两“辛”出,又如“鸥、鹌、驰”字,两旁俱上狭下阔,亦当相让,又如“呜、呼”字,口在左者宜近上;“和、扣”字,口在右者宜近下,使不妨碍,然后为佳,此类是也.九、补空如“我、哉”字,作点须对左边实处,不可与“成、戟”诸戈字同.如“袭、辟、餐、赣”之类,欲其四满方正也,《醴泉铭》“建”字是也。
结字三十六法汇总
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一,排叠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狭,如“寿、藁、画、窦、笔、丽、赢、爨”之宇,“奉”旁,“言”旁之类,《八诀》所谓“分间布白”,又曰“调匀点画”是也。
高宗《书法》所谓“堆垛”亦是也。
二,避就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欲其彼此映带得宜。
又如“庐”字,上一撇既尖,下一撇不当相同,“府”字一笔向下,一笔向左,“逢”字下“?”拔出,则上必作点,亦避重叠而就简径也。
三、顶戴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轻者,顶戴欲其得势,如“叠、垒、药、鸾、惊、鹭、髻、声、医”之类,《八诀》所谓“斜正如人,上称下载”,又谓“不可头轻尾重”是也。
四、穿插字画交错者,欲其疏密、长短、大小匀停,如“中、弗、井、曲、册、兼、禹、禺、爽、尔、襄、甬、耳、奥, 由、垂、车、无、密”之奥,《八诀》所谓“四面停匀,八边具备”是也。
五、向背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盖错。
相向如“非、卯、好、知、和”之类是也,相背如“北、兆、肥、根”之类是也。
六、偏侧字之正者固多,若有偏侧欹斜,亦当随其字势结体。
偏向右者,如“心、戈、衣、几”之类;向左者,如“夕、朋、乃、勿、少、宏”之类;正如偏者,如“亥、女、丈、矢、互、不”之类。
字法所谓偏者正之,正者偏之,又其妙也。
《八诀》又谓“勿令偏侧”亦是也。
七、挑?字之形势,有须挑?者,如“戈、弋、武、九、气”之类;又如“献、励、散、断”之字,左边既多,须得右边?之;如“省、炙”之类,上偏者须得下?之,使相称为善。
八、相让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相让,方为尽善。
如“马”旁、“糸”旁、“鸟”旁诸字,须左边平直,然后右边可作字,否则妨碍不便。
如“辩”字,以中央“言”字上画短,让两“辛”出,又如“鸥、鹌、驰”字,两旁俱上狭下阔,亦当相让,又如“呜、呼”字,口在左者宜近上;“和、扣”字,口在右者宜近下,使不妨碍,然后为佳,此类是也.九、补空如“我、哉”字,作点须对左边实处,不可与“成、戟”诸戈字同。
如何区别“乃”和“及”
如何区别“乃”和“及”沙区石井坡小学张承菊“乃”读作“nɑi”,两笔写成;“及”读作“ji”三笔写成。
两者读音不同,笔画数也不同。
因为它们的字形很相似,在汉字组合中的所处位置大多情况下也相同,如”奶”、“极”等,所以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书写时常把二者混浠,把“奶”写成“”,“极”写成“”。
那么,怎样区别“乃”和“及”使学生能能够正确书写呢?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正确地区别这两个字,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师:有个小弟弟闹了一个笑话,有一天,他给妈妈写了一张条子:“妈妈,我到(板书:)家去玩。
”妈妈不知道“”是谁,很着急。
结果晚上小弟弟打电话来,说在奶奶家。
(生大笑)师:我们可不能犯这种错,闹笑话。
今天,我们来帮帮这个小弟弟正确写汉字,愿意吗?生:愿意师(板书:奶、极),这两个字娃娃叫什么名字?生:前一个叫“nai”,后面一个叫“ji”.师:它们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呢?生:结构相同,都是左右结构。
偏旁不同,“奶”是“女”字旁,“极”是绞丝旁。
师:再睁大小眼睛看一看,还有什么不同呢?生:还有右边不同。
“奶”字右边没有捺,“极”字右边有捺。
师:(在“奶”下面写“没有捺”,在“极”下面写“有捺”):你的小眼睛观察得可真仔细!大家再看看,这两个字的右边还有什么不同?生:噢,“奶”字的右边有个小钩,“极”的右边没有。
师(在“没有捺”和“有捺”右边分别板书“有钩”和“没有钩”):对,你真能干!师:现在我们来帮小弟弟,让他不要再写错“奶”。
生:我告诉他,“奶”右边有钩,没有捺的。
生:我还可以编个顺口溜来记住带有“乃”和“及”的字,乃、乃、乃,有钩没有捺;及、及、及,有捺没有钩。
通过老师的赞许和鼓掌,学生很快记住了“乃”和“及”的区别。
这个顺口溜,使我班孩子掌握两个字的书写规律,他们再也没有“奶”写成“”,“极”写成“”了。
评析: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有许多低年级的学生错误使用和书写“乃”和“及”,甚至有的高年级学生也不例外。
欧阳询《九成宫》九个字的写法
欧阳询《九成宫》九个字的写法一、玉字,独体字。
玉字,起笔上短横。
入笔斜蹲,翻腕右行。
收笔微挑右下蹲笔。
蹲而划内回带写下横。
下横与上横运笔相同,不再重述。
中横后写中竖。
中竖上横划内入笔,入笔斜蹲,翻腕压腕下行。
此竖虽短,挺拔为要,压腕而行,可得其效。
竖后写提。
入笔斜蹲,然后翻腕右上提笔。
此提左展右缺,以点补之,维系平衡。
点为侧点,蹲而下提可也。
一个玉字,字虽简单。
然则结体均衡,血肉均称。
虽无婷婷玉立之姿,却具敦厚温良之态。
无哗众之表,有质朴之质。
斯乃真玉也。
二、泰字,春字头中宽结构。
春字头之三横,各有不同。
一是长短不同。
而是起笔不同。
上横入笔转腕,不顿笔。
中横入笔稍稍顿,翻腕右行。
下横入笔顿笔,顿笔比中横稍重,然后翻腕右行。
三横之走势,收笔相同。
三横渐次增长。
由上及下成梯行排列。
临写时当注意三横之排列。
横后写长撇。
长撇入笔斜蹲,然后翻腕,转腕左下送出。
写此撇要注意笔的走势。
上部稍竖一些,下部曲度稍大一些。
此撇之势,全在手腕之转动的边划。
上部转动幅度较小,下部转动幅度稍大。
上缓下急。
得此要领,便得此划之机枢也。
捺之起笔于下横之上,入笔后右侧腕压腕下行笔。
边行边压笔,渐次加力,渐行渐重。
最后蹲而平收。
泰下之水,先写竖勾,入笔斜顿,然后翻腕压腕下行。
勾为弹勾,先左下顿笔,然后提笔折回,最后跪笔弹锋可也。
左右四点,左上为侧点,点而虚笔左下带出,写下点,下点为提点,蹲而翻腕微提。
右之两点,上点与左上点相同,下点为侧点而稍重。
蹲而下提收结字。
泰字,三横取斜势,斜以取势,不变之机。
一撇一捺,左展右拓,形成中宽之势,舒展大度,方见凛凛之雄风。
下水四点布均匀,中竖勾劲拔有力,自有擎天之势。
整个泰字,舒展雄壮,以稳见长,极具山安之气势。
三、何字,左一右二结构。
左面单人旁,起笔上撇,入笔平蹲,然后翻腕转腕左下送出。
撇出锋后虚笔左上挑起,空中转腕,由上而下顺势起笔写竖。
竖入笔侧蹲,蹲而翻腕压腕下行。
收笔时稍顿笔,而后划内回带。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
考标文言虚词一(一)、连词“而”的用法1、表转折,“却、反而、竟然”之义,或不译。
前后在意义上有明显反差和转折的:而听细说、小学而大遗、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因人之力而敝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表并列,前后词语或短语在结构上通常相似或相同,在句中处于同等地位而并列说明的,或表示两个动作、两件事同时发生的。
可译为“而且、且”等,或不译:侣鱼虾而友糜鹿、蟹六跪而二螯、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吾从(之)而师之、而又有剪发杜门、且夫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表结果、因果,“而”前的人事物直接导致“而”后的事情,“而”后的事情由“而”前的人事物引起的。
可译为“所以”“因而”“于是”“才”等,或直接用“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今急而求子、夜则以病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其疾病而死、赂秦而力亏、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4、表承接(即顺承),表示继前面动作之后紧接着另一个动作,往往译为“然后”等:毕礼而归之、觉而起、起而归、归而求救国之策、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表目的,表示“而”前的行为是为了“而”后的事情,有明显的目的性、方向性或计划性。
通常可译为“来”:择师而教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6、表假设,一般用于主谓之间,通常译为“如果、假设、即使、就算”等。
“而”后的事情未发生,处于某种预想状态的,较少: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7、表递进,表示意义上进一步的发展或提高,较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表修饰,有时可直接译为“地”“着”;或在形式上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动词),在中心语前表某种方式、条件等;或“而”前的东西处于附属地位,表补充说明,一主一次的: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群臣相视而嘻、缇骑按剑而前、缒而出、戮力而攻秦、立而饮之、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扣舷而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客喜而笑、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顺流而东也、自远而至;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一(二)、代词“而”的用法通“尔”,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们)”的意思: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二、何1、疑问代词,什么,引导一个宾语前置句,“何”做前置宾语:何为其然也、而又何羡乎、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何以至此、而幸生也何为、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何辞为、何以伐为、童子何知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不引导一个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何也、君亲其谓予何、赐也何敢望回、夫子何哂由也3、副词,多么、何必等。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之-乃-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之"乃"
导读:乃
1、于是,就。
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⑤良乃入,具告沛公。
2、才,这才。
例: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却。
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4、是,就是,原来是。
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5、竟然。
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6、他的。
例:是于视乃妇也。
7、乃至,甚至。
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乃:一说竟然。
)
8、可是。
例: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以备经年裹物之用。
9、而,又。
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10、这样。
例: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乃”的文言文用法总结
“乃”的文言文用法总结
“乃”在文言文中有很多不同的用法,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1.于是,就。
例如:“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赤壁之战》)
2.才,方才。
例如:“赵王得归,乃赐胜为河南守。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是开始,开始。
例如:“先王又曰:‘何利天下?’对曰:‘天下莫安,则王始矣。
’”(《墨子·非攻下》)
4.竟然。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5.是,就是。
例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6.表转折,却。
例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7.表强调,反而。
例如:“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旧唐书·刘祎之传》)
8.于是,因此。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9.表推测,大概。
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10.用在句首,表提示。
例如:“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乃字文言文用法
乃字文言文用法
【汉字】乃
【拼音】năi
【部首】丿
【释义】
①<代>你(的);你们(的)。
《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
”
②<代>这;这样。
《齐桓晋文之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
③<动>表判断,是。
《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④<副>竟然;却。
《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⑤<副>才。
《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
⑥<副>仅仅;只。
《垓下之战》:“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⑦<副>又。
《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
⑧<副>甚至。
《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
⑨<连>于是;就。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楷书结体三原则及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
楷书结体三原则楷书结构方正,又最讲法度,故而极易流于平板、正局、无生气。
今人多采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来避免这种缺憾,但往往由于夸张过度、对比不当,使得楷书结体形态怪异,面目滑稽:或长枪大戟、剑拔弩张,或摇头摆尾、东倒西歪……有的人把这样的“小趣味”当做个性来张扬。
与之相反的另一种表现是对比关系简单化,仅提取经典法帖中的某些特征性对比关系,未能深入详察,结果失之浅薄。
凡此种种,都是“功亏翰墨”、急于求成的表现。
其实,优秀的楷书作品更为讲究矛盾的对立统一与整体和谐,在不露声色中实现对比变化,而且这种对比变化又贯穿全部,从一点一画的细微处到通篇章法,几乎无处不在。
我们读经典楷书,总能感觉到它们意蕴幽深,令人回味无穷,既生动活泼,又态度安详,其奥妙正在于此。
那么如何理解和把握楷书创作中对比关系的奥妙呢?笔者认为有三个基本原则:一、宾主相安的原则在楷书中,树立主笔画意识尤为重要。
一字之内,点画须有主次之分,犹如日月星辰,各有列次。
主笔画不仅在结体上具有挈纲引领的意义,而且也是构成楷书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
如果一幅作品多以横画为主笔,就会形成扁横势的结字特征,显得质朴古雅;若以竖画为主笔,则易得纵势,显得挺拔伟岸;若以撇、捺做主笔,则体势开张,有险峻之象。
当然,对于主笔画的选择运用并非单一的非此即彼,往往是多项选择,各有侧重。
但是要以和谐相安为原则,否则主笔画运用过杂,基调难以统一,容易产生凌乱之感;过于单一则失之寡味。
拿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为例:他多以横、撇、捺做主笔,故结体宽博,横势顿生;但他的结字方案并不排除长笔竖画的使用,而是根据汉字形体的固有特征,把长笔竖画处理得更加瘦削,竖钩含蓄、婀娜(被称为“玫瑰刺”),借以弱化由此产生的视觉冲突。
所以褚楷从结体上看,或长、或方、或扁,一任自然;从用笔来看,又变幻多姿,不主故常。
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主笔不唐突,辅笔不虚无,在不露声色中实现对比关系,宾主相安,相得益彰。
如何区别高中文言文中“乃”字的用法
如何区别高中文言文中“乃”字的用法高中文言文里的“乃”字可以作副词、代词、连词用,不同词性翻译时意思不同。
下面这里了乃作为副词的4种用法,作为代词的2种用法和作为连词的一种用法,希望高三考生们认真总结,理解性记忆,争取利用最少的时间突破文言虚词知识点,在考试中融会贯通。
1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4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5用作连词“乃”用作连词,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①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虚词乃、其、及的用法及练习答案
虚词“乃、其、与〞的用法与练习一、乃用法归纳:1.作副词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③陈涉乃立为王。
〔1〕表承接,译为“于是、就〞。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⑵表限止,译为“才、这才、然后才〞、“仅〞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⑶表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竟然,居然〞。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假设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⑷在判断句中,表判断或确认。
译为:是,就是,只是、本来是、原来是。
2.作代词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⑴你,你的。
③备乃器械,持乃糗粮,照应风从。
⑵他们的④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练习稳固: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5、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6、假设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二、以下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一样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二、其用法归纳:1.作代词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启功楷书的结字技法
启功楷书的结字技法结字,在书法艺术中是点画在字中的布置和处理,又称结构、结体、间架,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字架子”。
“结字”和“用笔”是书法不可或缺的两大法宝,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它们共同作用、塑造出一个字的体势。
启功曰:“乃知结字所关,尤甚于用笔也。
”“结字”为先,是对初学的人为宜。
启功在强调结字为上的基础上,依此制定了严密的规范准则。
这一法则不同于传统的“米字格”、“田字格”和“九宫格”,它的核心是结字的黄金分割律。
其要点是:一个字的重心不在字的中心。
如一方格纵横各画十三个小方格,字的重心在中间5:8处,即一个字的交叉点“其上其左俱为五,其下其右俱为八。
”此法符合数学和美学上公认的形式美的规律,即“黄金分割率”。
结字黄金分割率示意图在一个正方形内,上下左右均分为十三等份形式,169个小方格。
横向看,左边空出5格,中间空3格,右边空5格;纵向看,上边空5格,中间空3格,下边空5格。
中间、上下、左右的五、三的交叉点上,分别形成A、B、C、D四个交叉点,这四个交叉点就是汉字的结构中所注重的地方,也即汉字的重心或聚处。
对此,启功强调:第一,不要注意中宫而要注意四个5:8的交叉点;第二,不要真正的横平竖直。
诸如“一”、“卜”、“口”、“戈”等,偏缺不满方格,在书字时有意识地靠近某一聚点,将字写得端庄稳重、舒展好看。
按照结字黄金律的要求,汉字的重心应安排在中宫略微偏左的一个小范围内。
这个点即是一个字的精神攒取点,按此要求书写,写出来的字不仅体势舒展,而且能够获得合适的透视角度,便于布置字面的疏密虚实,增加体势的立体感,避免出现四平八稳的僵硬和呆板。
近代书家总结了八条楷书结构的要领:横平竖直,疏密匀称,比例适当,偏旁容让,点画呼应,向背分明,变换参错,重心平稳。
汉字间架结构分为五大类型、十三种形态。
五类型:独体、左右、上下、包围和对称结构;十三形:独体、左右结构、左中右、上下、上中下、上左包围、上右包围结构、左下包围结构、左上右包围、上左下包围、左下右包围、全包围和对称结构。
文言虚词(乃、所、为、于)
词,处所,地方;②所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接触(沾 染)的”。C项①所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到的地方”; ②所与“为”组成被动格式。D项①所与“广益”组成名词性 短语,译“更多的成效”;②名词,适当(合理)的位子 (地位)。
• ②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 给)侍 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 1、规律探讨:
• 用法: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 意义: 可译为“对、对于、给”等。
• 2、“于”有些列用法和意义,请解释下面句中“于”用法、意 义。
• 用法: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范围;
• 意义: 可译为,“在”, “在……方面”“在……中”“从”, “从……中” ,“到” 等。
文言虚词(乃、所、为、于)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学习 学习完毕请自觉删除
谢谢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学习
学习完毕请自觉删除 谢谢
•乃 • ▲运用归纳法,从例句中找出“乃”的用法与意义。 • ㈠①尔其无忘乃( 你的)父之志(《伶官传序》) •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你的)翁(《示
儿》) • 规律探讨: • 用法:第二人称代词 • 意义: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 ㈡ ①当立者乃( 是)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 ②以其乃( 是)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
• ②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 C、①嬴乃夷门(东门)报关者也。
• ②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司马迁《报任安书》)
• D、①羝(dī公羊) 乳,乃得归。(班固《苏武传》)
不要让及时变成来不及。甲骨文字典说字——及
不要让及时变成来不及。
甲骨文字典说字——及【甲骨文字典,及】说到及,最先想到的就是及时这个词,近段时间高温,天气非常热,我们这边连日出着大太阳,种在地里的庄稼都有些蔫了,人们希望下一场及时雨能够缓解一下,又能降温凉快。
人们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管是尽孝还是做事都要及时,一旦错过后悔都来不及。
及还可以组词为望尘莫及,普及,及时雨,及格,及时,还有及第等。
甲骨文及属会意字,及上边是人的象形,下边是手,整个字形看起来像一只手从后面抓住一个人的样子。
金文像一个弯腰的人被背后伸过来的一只手给抓住了,小篆从金文演变而来。
隶变后楷书写作及。
【及,不同甲骨文写法】《说文》:及,逮也。
从又,从人。
及和逮是互训转注字。
及的本义指追上或赶上。
例如:《论语.颜渊》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驷指四匹马驾的车,驷不及舌形容话一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子也追不回来。
有句话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所以说话应当慎重。
【及,演变】及的引申义:表示至,到达。
例如: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这句话出自《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母亲生他时难产,然后他母亲受到惊吓,所以不喜欢他,后来他母亲又生了他弟弟共叔,庄公母亲偏爱他弟弟,后来郑庄公继承王位后,母亲作为内应帮助弟弟共叔谋反,结果是哥哥郑庄公取得胜利,在他平定共叔的叛乱,对母亲姜氏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这是表明郑庄公至死也不愿与母亲相见。
时间长了,郑庄公想念起自己的母亲,想把母亲接回自己的身边。
可是自己发过誓,说了就要遵守,后来官吏颍考叔给庄公出了一个主意,就是挖一条地道,只要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就不算是违背了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掘地道使泉水涌出,后来与母亲在地道相见,母子和好如初。
【黄泉相见】《论语.季氏》篇中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里的及引申指待,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