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的材料研究

人工肝的材料研究
人工肝的材料研究

人工肝的材料研究

顾汉卿天津医科大学

人工肝作为肝衰竭时人体肝脏的替代装置和肝功能的辅助装置,由于其确切的疗效,有效地提高了肝衰竭患者的存活率,使其在临床得到广泛地应用。

正确地选择、设计和制备人工肝材料是保证人工肝装置安全、有效地用于临床的重要条件。无论是生物型人工肝装置还是非生物型人工肝装置,涉及所使用的材料,从功能上讲虽有一些不同,主要包括二大类。一类是具有生理功能的活细胞和组织,另一类是无药理功能和不参与人体代谢作用的医用材料。为了保证它们在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SFDA)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规、标准与管理要求。对于存活的细胞与组织SFDA 还制定了更严格的管理细则。关于存活的细胞与组织,我们在另外的文章中进行专门的讨论,本文涉及的仅限于无药理功能和不参与人体代谢作用的医用材料。

所谓分类就是按物质的属性进行归纳。人工肝所用的材料按不同属性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材料的外形分类,主要有三类:1.膜材料2.球形材料3.纤维材料。

一、膜材料

人工肝以及血液净化的技术基础之一就是各类膜材料的使用。根据浓度梯度、压力梯度的差异,可以按不同溶质的质量传递原理,利用膜分离技术将人体血液中愈量的代谢废物、毒物、致病物质以及其他有害的溶质,从血液中分离出去,恢复血液的正常溶质的浓度,保持血液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常用膜的形式有两类,一类是平膜,另一类是空心纤维膜。后者由于体积小,表面积大,分离效率高,在临床得到很好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制备技术的不断完善,产品成本的不断下降,人工肝以及血液净化中使用的膜材料几乎已被空心纤维膜完全取代了。

人工肝与血液净化用的制膜材料近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从天然纤维素占主流(超过50%)的状况,变为合成材料逐渐占主流,逐步替代天然纤维素材料。表1 列出用于临床的人工肝与血液净化膜材料。

表1 用于临床的人工肝与血液净化膜材料

材料名称制造公司膜的形态

铜氨纤维素德国AKZ0-EnKa 公司空心纤维膜、平膜

血仿纤维素醋酸纤维素日本旭化株式会社德国AKZ0-EnKa 公司

美国Cordis Dow 公司、Baxter 公司

空心纤维膜空心纤维

膜空心纤维膜

聚丙烯腈日本帝人株式会社美国Celanese 公司法

国Rhone Poulen 公司

空心纤维膜平膜平膜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日本东丽株式会社空心纤维膜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日本可乐丽株式会社空心纤维膜

聚碳酸酯聚砜美国膜公司美国Amicon 、德国费林尤斯

公司空心纤维膜空心纤维膜、平膜

选择一种膜材料,首先是要保证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因此它们的生物学性能应符合相关的国际标准ISO10993-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一部分评价与试验》(已转化为我国的国家标准GB/T16886.1-2001)的要求;其次它的有效性应符合临床应用的相关技术标准(如:一次性血浆分离器、血液透析器、血液滤过器的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要求。就其微观的结构设计而言最主要的技术指标是膜的孔径尺寸与孔隙率。孔径尺寸与孔隙率决定了膜的传质机理,如孔径在50? 左右,此种膜是一类半透膜,只允许小分子溶质及一部分小尺寸的中分子物质通过。它的传质机理是溶质浓度膜向梯度导致溶质的跨膜扩散,这种传质过程就是溶质的透析过程。当膜的孔径扩大,一般平均孔径小于0.1μm,此时,溶质在膜的两侧的压力梯度驱动下随溶液一起跨膜对流,这种传质过程又称之谓滤过。膜孔成了截留不同尺寸溶质分子的筛孔。血液滤过时大尺寸溶质,如:白蛋白,被滤过膜截留。因此,血液滤过时能随滤过液被清除的溶质基本上是小分子与中分子的溶质。特别要看到血液滤过时膜两侧溶质浓度是一样的。血液透析时虽仅能清除小分子的溶质,但溶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因此它对小分子溶质的清除速率比较快,血液滤过小分子溶质的清除速率较慢。若膜的孔径进一步扩大至0.5 至0.8μm 时,此时在较小压力梯度驱动下血液中除血细胞外几乎血浆中所有的组成物均能跨膜对流,使血细胞与血浆分离开,这就是血浆膜分离的原理。孔隙率虽然对于分离特性(指分离多大尺寸的溶质)影响较小,但对于分离

速率(指单位时间内清除溶质的数量)有较大的影响,孔隙率高,分离速度就提高。

除了上述二个参数外,膜的厚度(空心纤维为壁厚)也是很重要的参数。在相同的孔径与孔隙率的条件下,膜厚越小(即越薄)则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指血液流率、透析液流率、负压均相同)扩散速率越大透析清除速率越高。对于血液滤过和血浆分离来说,膜厚对清除速率的影响不如血液透析那么明显。同时要看到,尽管降低膜的厚度有利于提高人工肝和血液净化的效率,但它还受到材料湿态强度的制约。如果一个材料湿态强度较低,在进一步降低膜的厚度,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

导致破膜,不得不终止治疗,造成安全性方面的隐患。所以对每一个接受人工肝和血液净化治疗患者,我们要根据治疗的要求学会正确的选择材料参数,保证安全、有效地进行临床治疗。除了上述三类膜材料外还有几种特殊性能的膜材料,在人工肝的治疗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1.氧合膜

生物人工肝需要相当数量的肝细胞,大量的细胞需要足够的营养与氧的供应。特别是氧的供应,仅仅依靠培养液中溶解的氧气而没有持续的氧供应,很难支持这么多肝细胞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一个理想的生物人工肝用的生物反应器应当有持续性氧供应装置。由氧合膜构成的持续性氧供应装置是较理想的装置。有两种膜可供选择,一种是双向拉伸的聚丙烯膜,另一种是涂布硅橡胶的聚砜膜。与平膜相比空心纤维的氧合膜较为理想,不仅体积小,易于灭菌,还可持续使用,而且拆装方便,便于更换。

2.滤过吸附膜

为了提高对肝衰竭患者体内胆红素的清除,近年来不少专家致力于研究、开发一类新的胆红素清除技术:滤过吸附,即在进行血液滤过的同时有效地清除胆红素。已开发的膜材料有以聚赖氨酸和季铵盐为配基的纤维素膜,它对磷酸缓冲液(PH7.4)及人血清白蛋白溶液中的胆红素清除分别达到70%和50%以上。以牛血清白蛋白为配基的乙烯乙烯醇膜对胆红素的吸附达到25mg/g 。一种将染料Cibacron Blue F3GA 共价结合到聚酰胺空心纤维上制成吸附膜对人体血浆中非特异吸附的胆红素吸附量达48.9mg/g 。一种以硅胶粒子为致孔剂制成的壳聚糖

微孔膜对胆红素能有效地清除。除外,许多作者研究了染料Cibacron Blue F3GA 在多种材料制成空心纤维上固载,研究它们对胆红素的清除。如:用它共价结合在壳聚糖改性的尼龙膜上对胆红素的特异性吸附可达142.9μmol/g 。而这种染料固定在经聚乙烯醇处理的微孔聚四氟乙烯膜上对胆红素的吸附达76.2mg/g 。还有人研究了TiO2 纳米晶体膜对胆红素的吸附虽只有17.08 mg/g ,但在此膜上吸附的胆红素可利用紫外线照射氧化分解清除,可重复使用。

3.微囊膜(高通透性、血液相容性膜)

为了清除肝衰竭患者血液中的有害溶质,常采用吸附剂直接血液灌流效果较好。许多吸附材料进行血液灌流时常会造成吸附材料表面的微粒脱落,脱落的微粒进入血液后多在肺部毛细血管中沉积,导致诸多的并发症。防止吸附剂微粒脱落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高通透性、血液相容性的膜材料对吸附材料表面进行微囊化。最经典的微囊膜是火棉胶(硝化纤维素)白蛋白,近年来还开发了以聚乙烯醇为底物的接枝共聚物TM-6 树脂,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包膜后不仅微粒脱落达到药典(05 年版)的要求,而且血液灌流时血小板的下降率达10% 以下,包膜后吸附率下降不超过10% 。文献中还有报道采用亲水性聚氨酯、亲水性硅橡胶等多种材料作为微囊膜材料。

4.细胞生长膜材料

用空心纤维膜材料作为生物反应器是生物人工肝常用的方式之一。纤维外生长肝细胞,治疗时纤维内流动血液。空心纤维不仅作为肝细胞生长的载体,而且也成为有效的物质传递的渠道和免疫隔离屏障。其中使用最多的膜材料为孔径在0.1μm 左右的醋酸纤维素制成的空心纤维生物反应器。近年聚砜的空心纤维生物反应器也得到了推广运用,也有作者使用其他材料,如聚乙烯-乙烯醇制成的生物反应器。

二、球形吸附材料

血液灌流和血浆灌流是人工肝和血液净化常用的方法之一。它们的技术基础就是各种吸附材料的应用。球形材料由于它们的流体阻力小,灌流时相互碰撞及摩擦时作用力较小,不易产生微粒脱落特别在进行血液灌流时不易造成血细胞的损伤,因此目前人工肝和血液净化使用的吸附剂基本上都是球形材料。为了保证各类球形吸附材料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除了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生物学评价

外,还应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制订的《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的行业标准。

近年来各类球形吸附剂的研究进展迅速。已从非特异性广谱吸附剂向特异性的专一吸附剂发展,从非生理性的吸附剂向生理性的吸附剂发展。尽管如此,一些基本科学问题的把握仍然是人工肝和血液净化治疗中选择、设计和制备适宜的球形吸附材料的关键。

肝衰竭患者体内血液中愈量的代谢废物、有害物质、致病因子的种类繁多,结构与组成各不相同,因此对它们清除选择的球形吸附剂各不相同。球形吸附剂一定要根据清除对象的特点:它的化学结构特点、极性、分子量大小来选择或设计制备。球形吸附剂清除亲水性非极性溶质(如巴比妥类、安眠药),一般选择亲水性较好的活性炭球形吸附剂。清除酯溶性非极性溶质(如有机磷类农药),选择亲酯性较好的聚苯乙烯类多孔树脂球形吸附剂。清除极性较强或具有特定结构的溶质(如含苯环的氨基酸),应选择具有同类结构的单体制备的球形多孔吸附剂(如苯乙烯单体制备聚苯乙烯树脂)。还应根据溶质不同的电性,选择不同的电性的球形吸附剂,大孔聚苯乙烯阴离子交换树脂,可吸附间接胆红素,大孔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可吸附直接胆红素,二者复合的球形吸附剂,则既可吸附直接胆红素又可吸附间接胆红素。还宜注意:不同分子量的溶质要选择不同孔径大小的球形吸附剂,中等分子量以上溶质的清除选择球形吸附剂的孔径一定要显著地大于吸附小分子量溶质的球形吸附剂。否则达不到有效的吸附。

除此之外,球形吸附剂的一些重要技术参数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吸附剂的孔径及其分布一定要与拟清除溶质的尺寸相匹配,清除溶质的分子尺寸加大,球形吸附剂的平均孔径要加大。这二者之间尺寸的匹配的具体关系,应当由实验来加以确定。球形吸附剂的孔隙率与比表面积,只有在高的孔隙率和适宜的孔径及其分布的条件下,提高比表面水平,才能提高球形吸附剂的对溶质吸附速率。它们之间同样有一个适宜的关系,也需要由实验来加以确定。

球形吸附剂的微结构也很重要。有一些球形吸附剂,平均孔径合适,也有很高的比表面,进行吸附动力学研究时发现它们的吸附速率很快就达到“饱和”而降下来了。进一步的电镜研究发现此类球形吸附剂虽然孔径分布非常均匀,比表面积也很高,超过1000m2/g。但由于比表面积很高,平均孔径过小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大量的溶液进入到球形吸附剂的内部。能吸附溶质的有效表面积过小,

导致很短的时间内球形吸附剂已吸附“饱和”了。实际上未“饱和”,只是溶液未能进入内部表面,内部相当多的表面积被“闲置”未发挥吸附溶质的作用。看似“饱和”,实际上是“闲置”。进一步研究表明:若利用“活化”技术,在分布均匀的孔隙之间建立若干条直径比平均孔径大得多的通道,利于溶液进入球形吸附剂深部,虽然比表面积会下降一些,一般下降不到100m2/g,但此时球形吸附剂的吸附速率(单位时间内吸附溶质的量)以及吸附容量(单位重量或体积球形吸附剂吸附溶质的饱和量)均会大幅度提高。球形吸附剂的堆密度(单体体积的重量)以及平均粒径,也是很重要的参数。特别是其堆密度和血液或血浆的密度相近时,进行血液灌流或血浆灌流时,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球形吸附剂对血细胞的破坏和对血浆蛋白的变性影响最小。一般也需要进行实验加以确认。近年来文献中报道了一些具有生理功能和特殊性能的球形材料,在人工肝和血液净化中获得很好的应用,特别是在生物人工肝的研究中得到应用。

1.细胞培养微球

由于生物型人工肝的临床应用需要培养大量的具有生理功能的肝细胞。为了建立肝细胞的工作库,进行大规模地肝细胞培养,在微球表面进行培养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文献报道有采用琼脂糖微球、葡聚糖凝胶微球。近期开发了一种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微球,它的分子结构中具有疏水性的异丙基和亲水性的酰胺基,它们分别位于凝胶网络中疏/亲水区域,且存在亲/疏水平衡。这种凝胶中存在二种氢键:水分子和高分子链之间的氢键以及高分子链之间的氢键。导致在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附近存在可逆的不连续的体积相转变,当环境温度稍稍高于LCST 时,其体积会剧烈收缩;当环境温度降至LCST 以下时,水凝胶会重新溶胀。利用这样一个特点,使在微球表面大量增殖的肝细胞在LCST 附近迅速地与微球分离,分离的肝细胞保持其生理活性,可以直接作为生物人工肝所需的细胞使用。不必经过胰酶的消化,从微球表面分离,再贴壁培养以保持肝细胞的生理功能。

2.微囊微球

肝细胞另外一种培养方法,通过微囊技术,使细胞在微囊内相对稳定的生理环境条件下,培养增殖,营养和氧通过微囊膜进入囊内,肝细胞的代谢物和分泌物可通过微囊膜从囊内向环境传递。这种人工细胞的培养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近年又有新的发展。传统的微囊材料多采用海藻酸-聚赖氨酸系统。细胞经海藻酸与钙离子固定成球,用聚赖氨酸形成微囊。海藻酸液化后肝细胞在培养液中增殖。我国学者提出了用壳聚糖替代聚赖氨酸,进行肝细胞的微囊培养取得成功,有效地降低了培养成本。微囊肝细胞培养技术是一个经典的细胞培养技术,如何规模化的进行微囊肝细胞培养仍有许多新的关键技术需要突破。

3.专一性微球吸附剂

近年来研究开发了许多具有一定生理功能,专一性的球形吸附剂。与前述的球形吸附剂不同,前述吸附剂主要利用了分子间力来吸附清除溶质多为广谱的,专一性较差。而此类球形吸附剂专一性非常强。如:固定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的微球,由于微球表面固定了抗体,它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有专一性的结合作用,因此它能迅速地专一地通过连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将病毒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再如:固定多粘菌素(PMB)短肽的球形吸附剂,PMB 具有阳离子性环肽10 缩氨基酸结构,内毒素表面的脂多糖由多糖O-抗原,核心多糖以及类脂A 三部分组成。PMB 的结构特点使其与脂多糖的类脂A 有高度亲和吸附作用,进而有效地清除患者体内的细菌内毒素。

4.肝细胞代谢物球形清除剂生物人工肝由于有相当数量的肝细胞,这些存活肝细胞代谢的产物大多存留在培养液中,如不

及时的清除,则会对正常肝细胞产生毒副作用,影响肝细胞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一个理想的生物人工肝系统,应当配置有肝细胞代谢物的清除系统。目前较理想的肝细胞代谢球形清除剂多采用球形炭化树脂,它们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广谱的吸附特点,能将生物人工肝生物反应器中的肝细胞代谢物迅速地吸附清除掉,保持培养液中溶质稳定浓度,利于肝细胞的存活。

三、纤维材料

人工肝装置几乎不使用纤维材料。近年来随着生物人工肝的发展,特别是组织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学者致力于生物反应器的研究,提出采用纤维材料作载体进行肝细胞的培养。近年来,随着生物相容性优异的生物降解材料的开发和新型纺丝技术(如:静电纺丝技术)趋于成熟。研究开发了许多由生物降解材料纺丝制成的无纺布,由它们制成的肝实质细胞与肝间质细胞混合培养的支架材料,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二种细胞增殖形成和人体肝组织结构组成类同的组织

工程肝脏,支架材料随着新生肝组织的形成而逐渐降解、吸收。这种肝实质细胞和间质组织混合培养的组织工程肝组织,能很好的保持肝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易于大量培养,是生物人工肝,很好的肝组织源的制备方法之一,很有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人工肝使用的材料众多,关键是要从患者病情治疗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人工肝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正确地选择相关的材料,把握治疗时机,保证安全、有效地实施治疗,生物医学工程科技工作者有责任与临床配合不断地创新,开发新的人工肝装置,使我国人工肝治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姓名 (内蒙古科技大学生物技术系) 摘要利用转基因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外源蛋白,包括抗体、疫苗、药用蛋白等较之其他生产系统具有很多优越性。本文简介了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发展历史和现状, 并对植物生物反应器领域的发展作了一定的展望和讨论。 关键词植物抗体; 口服疫苗; 药用蛋白;转基因; 生物反应器 植物生物反应器是生物反应器研究领域中的一大类, 是指通过基因工程途径, 以常见的农作物作为化学工厂,通过大规模种植生产具有高经济附加值的医用蛋白、工农业用酶、特殊碳水化合物、生物可降解塑料、脂类及其他一些次生代谢产物等生物制剂的方法[1]。 1 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内容 1.1植物抗体(plantibody) 抗体(antibody) 是动物体液中的一系列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Ig) 。它们可介导动物的体液免疫反应。在植物体内表达编码抗体或抗体片段(如Fab 片段和Fv 片段) ,获得的产物就称为植物抗体。植物抗体最大的优点是使生产抗体更加方便和廉价。尤其在生产单克隆抗体方面,利用植物生产要比杂交瘤细胞低廉的多。据估计,在250 m2 的温室中利用苜蓿生产IgG的成本约为500~600美元/ g ,而利用杂交瘤细胞生产抗体的成本约为5 000 美元/g 。因此,利用植物生产抗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利用转基因植物表达的抗体包括完整的抗体分子、分泌型抗体IgA、IgG、单链可变区片段(scFv) 、Fab 片段、双特异性scFv 片段以及嵌合型抗体等不同类型的抗体。 植物不仅作为生物反应器器生产抗体用于医药产业,而且植物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在植物抗病育种上也很值得研究。Fecker 等将抗甜菜坏色黄脉病毒(BNYVV) 的外壳蛋白基因的scFv 转化烟草,产生的scFv 定位于细胞质中或通过末端的连接信号肽而分泌到质外体,结果发现转scFv 的植株出现症状的时间明显迟于对照。Tavladoraki 等将抗菊芋斑驳病毒(AMCV) 的外壳蛋白基因的scFv 转入烟草后,发现感病率下降50~60 % ,出现症状的时间也明显迟于对照。LeGall 等将针对僵顶病植原体主要膜蛋白的scFv 转入烟草中,并通过细菌信号肽把scFv 定位到质外体,将转基因烟草接穗嫁接到被植原体侵染的砧木上,没有表现病症,而对照的非转基因接穗却出现严重的僵顶病症状甚至死亡。 另外,在植物细胞中表达具有催化或钝化酶和激素作用的抗体,从而对细胞代谢进行调节,这对于植物代谢机理的研究非常有用。Owen 等将植物光敏色素单链Fab 抗体转入烟草中,转基因烟草光敏色素下降40 % ,而且该转基因烟草种子表现出异常的依赖光敏色素萌发的能力。Shimada等在烟草内质网中高效表达了抗赤霉素前体分子A19/ 24 的scFv ,A19 和A24 分别是A1 和A4 的前体,转基因烟草中A1含量降低并表现矮化[2]。 1.2口服疫苗(edible vaccine)

人工肝

人工肝操作方法 一、概述 人工肝是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的简称。是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肝衰竭(liver failure)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肝细胞大块、亚大块坏死或严重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症候群。肝衰竭是临床常见肝脏疾病的严重症候群,病死率极高。 肝衰竭的常见原因有:(1) 嗜肝病毒感染: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2) 酒精性肝炎; (3) 药物(对乙酰氨基酚、酮康唑、抗痨药、抗代谢药、化疗药物、中药等);(4) 自身免疫性肝炎;(5)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6)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7) 肝毒性物质中毒,包括化学物质、生物物质如毒覃等;(8) 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遗传性糖代谢障碍,血色病等;(9) 物理损害,如创伤、中暑、辐射等;(10) 肝切除、肝移植、肝肿瘤等;(11) 其他病原微生物持续严重感染,如败血症、血吸虫病等。(12)其他病毒严重感染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肠道病毒(EV)等; (13) 缺血缺氧性改变如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14) 先天性胆道闭锁等。 人工肝治疗的意义: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肝衰竭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机制是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由于肝细胞有强大的再生能力,通过人工肝支持,有可能恢复肝脏的功能。人工肝是一个体外的机械、理化或者生物装置,通过它模拟肝脏的解毒功能,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暂时替代了已衰竭肝脏的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者为肝移植等待时机。 人工肝的治疗方法有生物型和非生物型。 生物型人工肝尚处在科研和探索阶段,由于需要大量人工培养的肝细胞持续有效的工作,生物型人工肝还没有达到临床广泛大量应用的状态。 非生物型人工肝已在国内广泛使用并被证明是确实有效的方法,成为目前治疗肝衰竭急需、必备的治疗方法之一。其治疗模式有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血浆胆红素吸附(plasma bilirubin absorpsion PBA)、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白蛋白透析(albumin dialysis AD),其中包括单次白蛋白通过透析(SPAD)、连续白蛋白净化系统(CAPS)等方法】、血浆透析滤过(plasmadiafiltration PDF)等。血液滤过(hemofiltration,HF)、血液透析(hemodialysis,PD)、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hemodiafiltration CHDF)等在广义上也可列为人工肝治疗的范围。其中血浆置换是非生物型人工肝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根据患者肝衰竭的原因和情况,选择血浆置换单独应用或联合其他治疗模式来进行。 以下以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为主要方式进行介绍。 二、技术适应症 (1)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早、中期,PTA介于20%~40%和PLT>50×10 9/L的患者为宜;晚期肝衰竭的患者也可以治疗,但并发症多见,应慎重。未达到肝衰竭诊断标准,但有肝衰竭倾向者,也可考虑早期干预。 (2)晚期肝衰竭肝移植术前等待供者、肝移植术后排异反应和移植肝无功能期的患者。 三、相对禁忌症

人工肝护理常规

人工肝护理常规 人工肝是指通过体外机械、理化、生物装置,清楚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暂时替代肝脏衰竭的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等待肝移植。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治疗前需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说明人工 肝治疗的必要性,介绍治疗的方法、过程。详细地说明人工肝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治疗手段,疗效好、痛苦少,机器操作安全性好,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配合,保持平静的心态接受人工肝的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术前准备治疗前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有无肝昏 迷前期表现、心肺功能情况、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计数等。使患者保持相对舒适体位,排空大小便。 核对检查血浆。

3.血管的准备人工肝治疗必须依靠有效而稳定增长 的体外循环血量。通过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建立双腹股沟静脉或肘静脉—锁骨下静脉的体外循环。注意保护血管,观察有无渗出、血肿、脱出。 4.管路准备仔细检查人工肝血浆置换管路有无破损, 正确连接管路,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路,尽量排尽管路和血浆分离器内空气。 术中护理 1.患者取平卧位,注意保暖。 2.连接动静脉回路,应严格无菌消毒,开通血泵,同时开 通肝素抗凝泵。渐进增大血流速度。保持合适的体位,预防管路阻塞、曲折、脱落。 3.严密观察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床旁心电监护,测生命 体征,观察神志。(1)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畏寒、发热、荨麻疹、皮肤瘙痒等。治疗时常规静推地塞米松5mg,肌注苯海拉明20mg 或异丙嗪25mg。(2)低血压:表现为头昏、心慌、

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可减慢血流速度,必要时用升压药。(3)电解质紊乱:低血钙表现为患者口周发麻、出现肌肉痉挛、手足抽搐;低钾、钠,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处理是给予相应的电解质补充。(4)其他:如出血,治疗中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血肿;观察滤出血浆的颜色,判断是否溶血。 4.及时准确完成有关记录人工肝治疗时间长(3~5h), 患者病情危重,因此需要及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治疗中用药、血浆交换量、血流速度,分离血浆速度、动静脉压、跨膜压等参考值,有利于医师准确判断病情。 5.无菌操作重型肝炎患者由于病情严重、免疫功能低 下,易并发细菌感染,因此在机器预冲、静脉穿刺、术中加药、更换血浆等方面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术后护理 1.嘱患者严格卧床休息。穿刺部位拔针后以食、中、

微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微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摘要化学农药的使用能够控制病虫害,增加作物的产量,但在土壤、空气和粮食中的残留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微生物农药是指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由它加工而成的、具有杀虫、杀菌、除草、杀鼠或调节植物生长等活性的物质,包括活体微生物农药和农用抗生素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Bt制剂、病毒杀虫剂、真菌杀虫剂和真菌除草剂;后者主要指微生物所产生的一些有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化学修饰物。微生物农药由于其广谱、高效、安全、环境相容性好等特点,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微生物农药的种类、特点、应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微生物农药;应用现状;发展前景 1.传统化学农药和微生物农药的比较 1.1传统化学农药产生的危害 1.1.1对土壤的影响 传统化学农药施用以后,一部分残留在农作物表面,一部分直接进入土壤,被土壤颗粒吸附。大气中的残留农药和农作物上的农药经雨水淋洗进入土壤,直接或间接与土壤接触,杀灭土壤中的微生物,影响土壤的腐熟和透气性,破坏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1.1.2破坏生态平衡 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杀灭了害虫的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害虫种群急剧上升。有些次要的害虫,由于天敌数量急剧减少,很快发展为主要害虫。 1.1.3产生抗药性 针对一种害虫长期使用同种农药,往往会使其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农药浓度及用药频率增加,使农药残留更高。 1.1.4威胁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化学农药在蔬菜水果上的残留会对食品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农药通过饮食或食物链间接进入人体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致癌,危害人体健康。 1.2微生物农药的优点 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微生物农药具有以下优点:(1)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良好。病原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护理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5-06-30T10:11:40.27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9期供稿作者:王国先聂海[导读] 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指的利用体外机械或理化装置,代替肝脏功能。王国先聂海(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 557100) 【摘要】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分析总结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护理体会。方法:研究对象取自于我院2013 年12 月~2014年12 月收治的56 例肝衰竭患者,对患者临床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 例患者治愈23 例,好转27 例,死亡6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9.3%。经分析发现,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患者常见高危因素为皮疹、血压一过性下降、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临床护理人员务必机遇足够重视。结论:为改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预后效果,临床护理工作务必要认清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中的高危因素,给予周密、细致的临床护理,尽可能降低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相关风险。 【关键词】人工肝;肝衰竭;护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176-01 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指的利用体外机械或理化装置,代替肝脏功能,分解体内毒害物质。该系统是临床治疗肝衰竭的主要措施,有利于促进肝功能的尽早恢复。 不过,肝衰竭患者在接受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进而出现严重并发症,对预后十分不利。本文将我院2013 年12 月~2014 年12 月收治的56 例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分析总结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护理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取自于我院2013 年12 月~2014 年12 月收治的56 例肝衰竭患者,对患者临床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6 例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31 例,女性化妆你和25 例;年龄范围在7~84 岁之间,平均年龄(45.5±5.4)岁。所有患者入院后经检查,各项指标均满足2006 年我国肝衰竭诊疗指南相关要求[3],无误诊。其中,合并肝性脑病者11 例,肝肾综合征12 例,肝胆系统感染9 例,原发性腹膜炎8 例,乙型病毒性肝炎13 例,原因不明3 例。 1.2 方法全体患者均接受内科综合治疗,结合患者个人病情与个体差异,选择适合的人工支持治疗方式。治疗设备主要包括:血浆交换仪、职能多功能人工肝治疗仪以及血液透析滤过及。其中,血浆置换(PE)联合血液滤过(CHF)患者26 次,PE 联合血液透析(HD)12 次,PE 联合血液透析滤过26 次,单独PE、CHF、HD 或HDF 工84 次。 平均每例患者至少接受治疗3.5 次。 2 结果56 例患者治愈2 3 例,好转27 例,死亡6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9.3%。治疗期间,有2 4 例患者出现皮疹症状,占比42.9%; 16 例患者出现皮肤瘙痒,占比28.6%;23 例患者有畏寒症状,占比41.1%;37 例患者血压下降,占比66.1%;3 例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占比5.4%;6 例患者有水肿症状,占比10.7%;1 例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占比1.8%;2 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占比3.6%;堵管、破膜各1例,占比1.8%。 3 讨论 肝衰竭患者病情危重,多合并各类并发症,死亡风险高,预后效果差。使用ALSS 治疗肝衰竭,有利于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暂时性代替肝脏净化血液。不过,该疗法的使用存在一定风险,稍有不慎则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在本组研究中,56 例患者接受ALSS治疗期间,有24 例患者出现皮疹症状,16 例患者出现皮肤瘙痒,23 例患者有畏寒症状,37 例患者血压下降,3 例患者穿刺部位出血,6 例患者有水肿症状,1 例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2 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堵管、破膜各1 例。研究结果提示,ALSS 的高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过敏反应、出血、低血压、激发性感染、堵管破膜为主。给予周密、细致的临床护理,是改善肝衰竭患者预后质量的关键。 高危因素的护理对策:①过敏反应的护理对策:皮疹、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畏寒等,均属于过敏性反应。过敏性反应的发生,多与治疗过程中用到异体血浆有关。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可机遇苯海拉明或10% 葡萄糖酸钙环节症状。患者出现畏寒症状时,可加强保暖或加快血浆、置换液的输注速度。倘若患者呼吸急促、有胸闷现象,则需给予吸氧,必要时可使用地塞米松等进行药物干预[2]。 ②出血的护理对策:肝衰竭患者普遍存在凝血机制障碍,故穿刺过程中易引起血管受损。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务必要在治疗前,了解患者凝血功能与血小板数量,正确使用肝素抗凝。倘若患者凝血功能严重弱化,则实行无肝素处理。出血后,需立刻使用止血敏等药物积极止血,必要时可停止治疗,并用沙袋等局部加压止血。 ③低血压与激发性感染的护理对策:本组患者多在治疗后2h 出现低血压现象,多与循环血量一过性减少有关。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可酌情使用抗凝剂,或在中预冲血浆200ml 后再进行治疗。治疗期间,注意密切关注患者血压,调节流速。一旦出现低血压,则需减慢超滤速度,待血压恢复正常后继续治疗。针对继发性感染,则需保持留置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必要时可使用抗生素或缩短置管时间。④堵管破膜的护理对策:堵管破膜均由抗凝剂使用不当有关,护理人员应遵医嘱使用肝素,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与临床表现,调整肝素用量。本组56 例患者治愈23 例,好转27 例,死亡6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9.3%。研究结果提示,基于周密细致的临床护理,能有效改善ALSS 的预后效果。该研究结论与刘晓敏等人报道内容基本一致[3]。 综上所述,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护理对改善预后影响深远,临床务必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1] 张威, 王喜梅, 张晓利等.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分析[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2013,22(01):22-24. [2] 丛庆伟, 朱英.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J]. 医学与哲学(B),2014,25(08):70-73.[3] 刘晓敏, 姚玉梅, 冯佩霞等.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1,25(04):380-381.

生物农药的发展与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研究现状_刘保民

2011.01B 总第206期生物农药的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农业病虫害所造成的农产品损失每年达到15%~25%.大规模地使用化学农药是当前控制害虫的主要策略。这一措施虽然对于稳定农业产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化学农药的杀虫谱广,田间残效期较长,容易诱发害虫对其产生抗药性,特别是化学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导致妇女流产、婴儿畸变以及诱发人类癌症等各种疾病。因此,使用生物农药防治害虫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生物农药发展概况 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已成为当今农药的发展方向。生物农药是指非人工合成,具有杀虫、杀菌或抗病、除草能力的,并可以制成具有农药功效和商品价值的生物制剂,包括微生物源农药(细菌、病毒、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抗病虫草害的转基因植物等。相对于常规的化学农药而言,生物农药具有作用方式独特,防治对象专一,对天敌等有益生物安全,用量小,降解快,对人、畜、环境风险性低,适用于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特点。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曾明确指出,到2000年要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化学农药的销售和使用,生物农药的用量达到60%,然而,目前生物农药在全球农药销售总量中仅占2%的市场份额,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因此,大力发展生物农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任务。我国有关部门提出到2015年,要求生物农药的使用占农药总量的30%~50%,按此比例计算,当前我国农药耗用量每年达120万t,年需生物农药量至少在60万t以上。至2002年底,包括转基因棉花,我国生物农药年产量仅占到农药总产量的10%左右,推广应用面积占到农药总应用面积的12%左右。可见发展生物农药已经成为我国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正式注册的农药生产企业近2000家,品种约250种,年产量近40万t,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其中,化学农药占农药总量的90%以上,生物农药所占比例不足10%,我国农药品种结构老化,高毒品种仍在继续使用,集中表现为“3个70%”,即杀虫剂约占农药总产量的70%,有机磷农药约占杀虫剂的70%,几个高毒老品种,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敌敌畏等约占有机磷农药的70%,这种现状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生物农药在我国发展有两个高潮,即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前一个高潮阶段由于当时生物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满足不了生物农药对工艺、贮藏和运输要求的条件,除井冈霉素外,未形成有影响的产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生物技术尤其是微生物技术的进步,为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了便利,形成了第二个高潮。据《农药登记公告》统计,我国已商品化的生物农药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类: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阿维菌素和农用抗生素等。 不同种类的生物农药各有特点,病毒类生物农药由于病毒无法离体培养,生产中需要大量养殖昆虫,从而使大规模生产受到限制;真菌类生物农药,由于大量培养抗逆孢子技术没有突破,致使产品的保存期和稳定性达不到农药登记的要求,造成规模化生产存在一定的难度;植物源农药由于需要种植大量植物,工业规模化生产受到土地、植被和生态保护等限制;动物源农药主要是被开发成仿生合成农药,直接开发成生物农药难度很大;转基因植物,由于安全性评价问题也影响其推广应用。以苏云金杆菌为代表的细菌类杀虫剂,由于 山西省芮城县生物农药厂刘保民 与 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研究现状 27 AGRICULTURAL TECHNOLOGY&EQUIPMENT

生物学进展综述

浅析澳洲苷蔗蟾蜍入侵及其启示 课程名称:生物学进展 姓名:戚德涛 学号: 2201150219 班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二班

浅析澳洲苷蔗蟾蜍入侵及其启示 临床医学五年制二班 2201150219 戚德涛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个大陆、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丰富,然而伴随着人们的各种生活、生产活动,很多“多动”的动植物也都搭上了顺风车,进行了漫长而又辉煌的“迁徙之旅”,这就是生物入侵。人们后来才意识到自己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经济损失、环境破坏,对抗还是接纳生物入侵这一事件也许还未可知。 1、生物入侵的方式 1.1有意引入 福寿螺、克氏原螯虾、牛蛙或水葫芦等是人们出于观赏、养殖有意引入的,在野外放养或弃养后任其自生自灭,最后在野外形成自然种群对动物区系中的土著种造成一定危害,并对当地农业经济造成一定影响[1]。 1.2无意引入 像植物还可能由邻近地域借助河流、风力等方式自然扩散或随交通工具传播进入、随植物引种进入、国际上商品交易或压舱水由于检查不严格随商品带入并发展为野生等方式,动物则多是依附于植物而进入外地。 1.3甘蔗蟾蜍入侵起始 1935年澳大利亚价值不菲的糖类作物,即将被贪婪的蔗糖甲虫破坏殆尽,政府想尽办法,希望能阻止这场由本土蔗糖甲虫引发的噩梦。科学家们不负众望,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中美洲的苷蔗蟾蜍。苷蔗蟾蜍在原产地就以甲虫为食。这个由外来物种抑制本土害虫的办法听上去既廉价又有效,获得了人们的一致赞同。同一年科学界们引进了102只苷蔗蟾蜍,进行大范围试验。一开始,澳大利亚人像欢迎救世主一样欢迎这些蟾蜍,不幸的是,这些蟾蜍却另有打算,它们放过那些极难捕捉的蔗糖甲虫,却开始大肆捕食田野中数量庞大的其他昆虫,试验结果错得可怕。失望透顶的科学家们,只得使用杀虫剂来解决甲虫问题。终于获得成功的他们,彻底忘记了失败的蟾蜍试验。然而这些被遗忘的外来物种是不会自行离开的。于是,一场新的噩梦开始了。苷蔗蟾蜍的繁殖能力远远超出了科学家们的想象。甘蔗蟾蜍的繁殖是爆发式的,远远超过了他们在中美洲的繁殖速度,几年时间。原先的102只蟾蜍,十分轻易地变成了数百万只。一场新的战争,开始了... 2、生物入侵的危害 2.1对动植物健康的危害 生物入侵还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产生严重危害并影响国际贸易。一些重大人畜疾(疫)病,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威胁与恐慌,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之一。时下,“疯牛病”、“口蹄疫”、“西尼罗河脑炎”、“猪霍乱”、“鸡流感”等动物疾病的传播均称为“生物入侵”,其特点是不受时间和国界限制可以传播到世界各地,传染给其它生物。大多数传染性的疾病本身在其主要分布区域里都是人类传播的生物入侵者,如天花。另外引入种亦可作为疾病的载体,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指南(2016年版)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指南(2016年版) 1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疗效判断标准 1.1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 (1)以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早、中期,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介于20%~40%的患者为宜;晚期肝衰竭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应权衡利弊,慎重进行治疗,同时积极寻求肝移植机会。 (2)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前等待肝源、肝移植术后排异反应及移植肝无功能期的患者。 (3)严重胆汁淤积性肝病经内科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者、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 1.2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1)活动性出血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 (2)对治疗过程中所用血制品或药品如血浆、肝素和鱼精蛋白等严重过敏者。(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4)心脑血管意外所致梗死非稳定期者。 (5)血管外溶血者。 (6)严重除毒症者。 1.3 人工肝治疗的疗效判断 临床上一般用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来进行判断。 1.3.1 近期疗效1.3.1.1 治疗后有效率 (1)肝性脑病级别降低; (2)消化道症状的改善;

(3)血清胆红素降低; (4)PTA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改善; (5)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下降; (6)其他实验室指标,如血氨、内毒素下降等。 1.3.1.2 治疗后4周好转率 (1)肝性脑病减轻; (2)消化道症状显著改善; (3)PTA稳定在30%以上; (4)血清胆红素降低。 1.3.2 远期疗效远期疗效用生存率来评价,包括治疗后12、24及48周生存率。2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操作方法、原理根据病情不同进行不同组合治疗的李氏非生物型人工肝(Li-NBAL)系统地应用和发展了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选择性血浆置换(Fractional PE,FPE)、血浆(血液)灌流(Plasma-orbemo-perfusion,PP/HP)/特异性胆红素吸附、血液滤过(Hemofiltration,HF)、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等经典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临床方案系统化、技术操作标准化、治疗模块集成化的新型李氏人工肝系统。其他还有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bsorbent recycling system,MARS)、连续白蛋白净化治疗(Continue albumin purification system,CAPS)、成分血浆分离吸附(Fractional plasma separation and absorption,FPSA)等。 2.1 李氏非生物型人工肝 2.1.1 血浆置换/选择性血浆置换(PE/FPE)

人工肝护理

人工肝血浆置换护理 人工肝血浆置换(下称血浆置换)是用人工方法清除血液循环中因肝功能衰竭而产生的有害物质,使肝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代偿,从而为肝细胞的再生赢得时间,度过危险期以获得康复。它是采用血浆分离器将患者血浆从全血中分离并弃去,同时代之以新鲜冰冻血浆。【治疗方法】 采用门冬氨酸钾镁、甘灵铵、还原型谷胱甘肽、思美太、丹参、促肝细胞生长素及人血白蛋白等支持治疗基础上行血浆置换。血流量60~100ml/min;血浆分离和输入血浆流量30~45ml/min,单次血浆置换量2000~3000ml,间隔时间3~5天,患者行1~3次血浆置换。【物品准备】 人工肝室紫外线照射1h/d,物表用0.5%84消毒液擦拭,保持房间相对无菌。备2000~3000ml同型血浆,生理盐水、葡萄糖酸钙、异丙嗪、地塞米松等常规用药及急救药品、器械,穿刺针(16号动静脉置管用蝶形留置针)2个,穿刺盘1个。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治疗前需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说明人工肝治疗的必要 性,介绍治疗的方法、过程。详细地说明人工肝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治疗手段,疗效好、痛苦少,机器操作安全性好,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配合,保持平静的心态接受人工肝血浆置换术的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术前准备治疗前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有无肝昏迷前期表现、心

肺功能情况、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计数等。使患者保持相对舒适体位,排空大小便。核对检查血浆。 3.血管的准备人工肝治疗必须依靠有效而稳定增长的体外循环血 量。通过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建立双腹股沟静脉或肘静脉—锁骨下静脉的体外循环。注意保护血管,观察有无渗出、血肿、脱出。 4.管路准备仔细检查人工肝血浆置换管路有无破损,正确连接管路, 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路,尽量排尽管路和血浆分离器内空气。 【术中护理】 1.患者取平卧位,注意保暖 2.连接动静脉回路,应严格无菌消毒,开通血泵,同时开通肝素抗凝 泵。渐进增大血流速度。保持合适的体位,预防管路阻塞、曲折、脱落。 3.严密观察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床旁心电监护,测生命体征,观察神志。 (1)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畏寒、发热、荨麻疹、皮肤瘙痒等。治疗时常规静推地塞米松5mg,肌注苯海拉明20mg或异丙嗪25mg。(2)低血压:表现为头昏、心慌、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可减慢血流速度,必要时用升压药。(3)电解质紊乱:低血钙表现为患者口周发麻、出现肌肉痉挛、手足抽搐;低钾、钠,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处理是给予相应的电解质补充。(4)其他:如出血,治疗中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血肿;观察滤出血浆的颜色,判断是否溶血。

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

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 1. 核酸的分子生物学。 核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核酸的结构及其功能。由于 核酸的主要作用是携带和传 递遗传信息,因此分子遗传 学是其主要组成部分。由于 50年代以来的迅速发展,该 领域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 论体系和研究技术,是目前分子生物学内容最丰富的一个领域。研究内容包括核酸/基因组的结构、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与翻译,核酸存储的信息修复与突变,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等。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 2. 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 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执行各种生命功能的主要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尽管人类对蛋白质的研究比对核酸研究的历史要长得多,但由于其研究难度较大,与核酸分子生物学相比发展较慢。近年来虽然在认识蛋白质的结构及其与功能关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对其基本规律的认识尚缺乏突破性的进展。 3.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生物学。 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细胞内、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及其它各种功能的完成均依赖于外界环境所赋予的各种指示信号。在这些外源信号的刺激下,细胞可以将这些信号转变为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例如蛋白质构象的转变、蛋白质分子的磷酸化以及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的变化等,从而使其增殖、分化及分泌状态等发生改变以适应内外环境的需要。信号转导研究的目标是阐明这些变化的分子机理,明确每一种信号转导与传递的途径及参与该途径的所有分子的作用和调节方式以及认识各种途径间的网络控制系统。信号转导机理的研究在理论和技术方面与上述核酸及蛋白质分子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当前分子生物学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 4.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肽类生长因子、细胞周期及其调控的分子机理等。 从基因调控的角度研究细胞癌变也已经取得不少进展。分子生物学将为人类最终征服癌症做出重要的贡献。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指南(2016年版)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指南(2016年版) 1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疗效判断标准 1.1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 (1)以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早、中期,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介于20%?40%的患者为宜;晚期肝衰竭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应权衡利弊,慎重进行治疗,同时积极寻求肝移植机会。 (2)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前等待肝源、肝移植术后排异反应及移植肝无功能期的患者。 (3)严重胆汁淤积性肝病经内科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者、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 1.2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1)活动性出血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 (2)对治疗过程中所用血制品或药品如血浆、肝素和鱼精蛋白等严重过敏者。 (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4)心脑血管意外所致梗死非稳定期者。 (5)血管外溶血者。 (6)严重除毒症者。 1.3人工肝治疗的疗效判断 临床上一般用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来进行判断。 1.3.1近期疗效1.3.1.1治疗后有效率 (1) 肝性脑病级别降低; (2) 消化道症状的改善;

(3)血清胆红素降低; (4)PTA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改善; (5)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 )评分下降; (6)其他实验室指标,如血氨、内毒素下降等。 131.2治疗后4周好转率 (1)肝性脑病减轻; (2)消化道症状显著改善; (3)PTA稳定在30%以上; (4)血清胆红素降低。 1.3.2 远期疗效远期疗效用生存率来评价,包括治疗后12、24及48周生存率, 2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操作方法、原理根据病情不同进行不同组合治疗 的李氏非生物型人工肝(Li-NBAL )系统地应用和发展了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选择性血浆置换(Fractional PE,FPE)、血浆(血液)灌流(Plasma-orbemo-perfusion ,PP/HP )/特异性胆红素吸附、血液滤过(Hemofiltration ,HF)、血液透析(Hemodialysis ,HD )等经典方法,并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临床方案系统化、技术操作标准化、治疗模块集成化的 新型李氏人工肝系统。其他还有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bsorbe nt recycling system ,MARS )、连续白蛋白净化治疗(Continue albumin purification system ,CAPS)、成分血浆分离吸附(Fractional plasma separation and absorption ,FPSA)等。 2.1李氏非生物型人工肝2.1.1血浆置换/选择性血浆置换(PE/FPE) PE 是临床最常应用的人工肝治疗模式。PE 分为离心式(Centrifugal )和 膜性(Membrae )两类,人工肝多采用后者。膜性PE系利用大孔径(?二0.30 卩m)中空纤维

生物农药研究进展

生物农药研究进展

生物农药研究进展 由于控制全球化合物生物积聚的呼吁越来越强烈、新化学农药开发耗资巨大和周期延长、农业害虫对化学农药抗药性日益增强,以及生物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冲击,当今农药研究、开发和生产应用等正面临选择方向挑战,生物农药以其独特的优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 生物农药的发展 在农药的发展历史中,生物农药是最古老的一类。《周礼·秋官》就有“莽草熏之”“焚牡菊,以灰洒之”等防治害虫的记述;古罗马也有使用藜芦防治忍鼠类和昆虫的民间传说。19世纪以来,开发应用生物成分防治有害物逐渐从以经验上升到科学试验阶段,如除虫菊、鱼藤和烟草的应用。20世纪早期,微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以下简称Bt)的发现促进了微生物农药的开发。20世纪30年代以来,几类植物内源激素先后被发现和利用,20世纪40年代后,由于有机合成化学农药的发展,使生物成分农药的研究开发被相对忽视而发展缓慢,这段时期基于B.popillae、Bt的产品在美国上市.20世纪60年代,化学农药的弊端暴露出来,生物农药的研究又受到重视.在最近的几十年中,生物农药得到了长足发展,如农用抗生素、活体微生物农药等[15,30]。20世纪末,植物农药(或转基因植物农药)等的出现,极大丰富了生物农药的内容。 2生物农药的内涵 不同学者、不同机构、组织对生物农药的内涵意见不同。过去,生物农药就是指“微生物农药”。后来,其概念发展为“相对于化学农药而言的天然资源的生理活性物质,用于农药的有微生物、植物(除)虫菊”、菸碱等)、昆虫(性引诱剂、变态激素等)”[11]。FAO(中文名称)(1988)将其定义为生物害物控制剂(Biological pest control agents),包括生物化学农药和微生物农药,将传统的鱼藤酮、烟碱等具有直接毒性的物质排除在生物农药之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药类》中生物农药(biogenic pesticides)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狭义概念,指直接利用生物产生的天然活性物质或生物活体作为农药;广义概念,还包括按天然物质的化学结构或类似衍生结构人工合成的农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农药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作物保护委员会根据来源将生物农药分为五类,来自微生物、植物、动物的相关基因也包括在内。美国环保署农药部(EPA)将生物农药(Bio-pesticides)分为三大类,其中一类为植物农药(Plant-pesticides)或转基因植物农药———将基因植入植物体内的农药,使得生物农药的概念进一步地得到延伸。2001年农业部参考FAO和EPA的定义界定了生物农药的内涵,加强了我国生物农药的管理工作。 在这些定义中,完全仿生物合成的化合物、人工合成与天然产物相同的化合物、人工合成的衍生物(如烯虫酯、米满等)、转基因植物,以及鱼藤酮、烟碱等具有直接毒性的天然产物农药的归属存在分歧。 笔者认为,张兴等(2002)对生物农药内涵的界定较为科学。生物农药是可以

微藻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2007年第27卷第5期水利渔业(总第153期)-7? 水池培养微藻也是一种生物反应器技术,但其效率比较低。研究较多的是利用封闭的光生物反应器来培养微藻,但这项技术目前还未达到大规模实用化的阶段。有些海洋异养微藻可以通过发酵进行培养,这也是一种生物反应器技术。美国有公司利用发酵法培养异养微藻,生产EPA和DHA,已经达到工业化生产的阶段”o。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EPA和DHA新的生理功效及作用机理将不断被发现和揭示;然而,短缺的PUFA生物资源却始终制约着EPA和DHA的广泛应用,积极寻找廉价的DHA和EPA生物资源已成为一种迫切要求。国外较早开展了PuFA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工作,发现海洋徽藻具有大规模生产PuFA的潜力,并取得了不少成就”J。 利用海洋微藻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始于20世纪舳年代初期,并且多以自养微藻生产DHA和EPA为主,其中的三角褐紫藻、紫球藻、盐生微小绿藻、球等鞭金藻、硅藻等当时被认为最有可能实现微藻产业化,但其结果并不尽人意”1。开放大池培养微藻存在极低的产量和难以对一些高纯度、高价值的产品进行纯种培养的缺陷,使其在推广微藻大规模培养上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培养过程受光照、温度等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并且易被真菌、原生动物和其它杂藻污染,同时水分蒸发严重,二氧化碳供给不足o“。这峰因素最终都将导致细胞培养密度偏低,PuFA含量不高,使得采收成本过高。因此,人们又设计出密闭光生物反应器,基本上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并通过控制培养液浓度实现了连续培养。现在的光生物反应器已经发展为柱式光照发酵罐、管式及板式恒化反应器以及可实现培养条件计算机在线控制的光纤式光生物反应器等多种类型。 利用密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微藻,能减少污染发生,可提高产量60%一300%,同时还可以降低收获成本。然而,密闭式利用光生物反应器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o,例如培养后期由于细胞浓度的升高,限制光的穿透,降低了光照效率;在培养过程中由于水压增加,使细胞受到损伤;利用海洋微藻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反应器内容易累积氧气,降低脂肪酸的去饱和程度;反应器和生物传感器上易发生附着,这种培养技术成本也较高。因此制约微藻工业化生产的发展。 为了解决高效廉价这个困扰微藻产业多年的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的设备难题,一种新型结构的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膜式气袋内光源太阳能光生物反应器”应运而生,它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运行可靠、适应性强、单位体积培养液受光面积大、微藻产量高且质量好等优点;并且可以调整光质,从而达到微藻产品成份的定向培养。所以非常适合于微藻生物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应用,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利用膜式气袋内光源太阳能光生物反应器设备及配套技术,处理有机废水及工厂排人的二氧化碳废气,可以在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生产出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微藻及深加工附加值高的新型生物医学产品、功能性食品、动物免疫抗病饲料添加剂、高生物效价的人类及动物食品蛋白源等。同时,还可以利用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废气为原料,廉价地通过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进行再生,开发燃料油、燃料气等微藻绿色再生能源产品.获取新能源。同时,膜式气袋内光源太阳能光生物反应器相配套的微藻养殖技术及微藻干燥技术也正在研究中。这项新型的干燥技术可解决因微藻产品干燥成本过高而制约微藻产品普及应用的瓶颈。可以大幅度降低微藻的生产成本,并且由于采用了低能耗的低温干燥技术,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微藻所含的生命活性物质,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价值。 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是另一种封闭式高效光生物反应器。与高等植物一样,藻类靠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它的代谢类型与微生物发酵有重要区别。作为一类光生物反应器(ph010bioreactor)的藻类生物反应器,光能利用和无机碳源供应是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发酵罐设计中,要充分保证氧气的供应和有效传递,以满足微生物代谢和生长的需要。相反,藻类生物反应器要防止溶解氧过饱和,因为氧气过多会抑制Rubis∞的活性,使光合作用的效率降低。气升式生物反应器是根据藻类的生物学特性,以实用化和无人值守下长期运转为目标进行选型和设计的“…。这是一种新型的外照光、内循环、正向导流、通气管下行式的光生物反应器。由反应器主体、光照系统、三参数(温度、pH、溶解氧)或单参数检测系统组成,也可根据需要灵活组合。二氧化碳配气装置可配制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以便为反应器中的藻类提供无机碳,以满足其光合作用的需要。该类型藻类生物反应器已用于螺旋藻生产厂藻种、水产育苗的饵料微藻的大量培养、藻类高值化产品生产和大型海藻细胞工程育苗等方面,均已获预期的良好效果”“。 根据实际应用结果,并与其它各类光生物反应器比较,这种气升式反应器的优点是:①造价低、易操作、实用性强,可在无人值守条件下长期运转;②占地面积小,光能利用效率和产量高;③结构简洁,可防止藻类附壁、缠绕和形成死角,有利于长期培养;④搅拌装置湍动温和均匀,剪切力小,不损伤藻类,循环速度高并形成湍流,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可实现高密度培养;⑤培养液无氧饱和。温度不会异常升高,不需要附加脱氧装置,不需要采用附加的降温装置和措施。 中国科学院工程研究所集多年研究反应器的丰富经验,研制了系列新型气体提升式光生物反应器。该反应器气液中混合充分、剪切力低、传质性能好;同时,该反应器结构简单、性能稳定、易于放大,面板式设计使操作更简便,可广泛应用于藻类及其它光台生物细胞的悬浮培养““。目前已经完成2L和20L光照反应器,2L光生物反应器广泛应用于实验室的微藻、大藻和植物细胞的培养研究,便于摸索培养工艺、条件实验、考察多因子的影响规律。考虑研究工作的需要,该光生物反应器设计了光照定时控制和光强调节系统,可满足不同培养体系对光照条件的要求。培养过程中的温度、pH、溶氧可以实现在线控制,设置了多路供气系统。 20L光生物反应器主要用于微藻、大藻和植物细胞  万方数据

人工肝护理

人工肝的护理 马红燕 护理方法 1.人工肝治疗前的护理 ①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要减轻患者心理紧张和焦虑,努力把患者从心理危机中解救出来。 ②观察病情A.治疗前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病程时间,肝、肾功能,特别是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血型、有无出血史、血小板计数,有无肝昏迷前期表现等等,做到心中有数,以利治疗时的观察。如对血浆有过敏史者,术前预防性的抗过敏治疗,可减少术中过敏危险性。避免因过敏而造成治疗中断,一旦具有高过敏体质患者可选用胆红素吸附治疗。 B.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凡血压偏低、心率快、体温高者,可纠正后才行人工肝治疗。 C.做好卫生宣教:嘱患者治疗前尽量少饮开水,配好高质量早餐,避免低血糖、低血压的发生。术前应逐步在床上锻炼解大、小便,以防治疗中、治疗后不适应床上大小便。下床走动过频,可导致插管的脱落移位或影响拔管后伤口的愈合。为解除心理负担,应解释此项治疗是内科的方法而并非是手术。 2.人工肝治疗技术的护理 ①操作方法及消毒隔离A.医护人员进入治疗室前必须戴帽子、口罩、更换工作鞋、穿好隔离衣,操作时戴消毒手套。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冲洗管路及血管穿刺的过程中,亦存在自身被感染和感染他人的潜在危险,操作前可用0.05%碘伏消毒液浸泡双手5-10min。 B.分离器的冲洗血浆置换分离器及血路的消毒:体外循环的管路及分离器需无菌装接,用38℃生理盐水1000ml冲洗管路,再用500ml生理盐水加肝素20mg冲洗管路。血液灌注管路的冲洗:安装和冲洗过程根据灌注器的型号不同而异,可参阅说明书。冲洗时动脉端垂直朝下,活性炭灌注器要求5%葡萄糖盐水500ml,使炭与葡萄糖结合,以减少灌注时血糖水平的下降,其他灌注器则要求用盐水冲洗。胆红素吸附管路的冲洗:基本上同血浆置换的装置相类似,因需加上胆红素吸附器,冲洗时先用38℃生理盐水2000ml,再用500ml 生理盐水加肝素20mg冲洗管路。充分除去分离器或灌流器中的微泡。治疗结束后治疗仪用0.5%过氧乙酸液进行表面擦洗,回路及分离器行污物处理或用20%戊二醛严格消毒后废弃,不得重复应用,以免交叉感染。C.室温的调节治疗时因补充大量的血浆、液体,患者常易感畏寒、寒战,因此要注意室温的恒定,保持室温在夏天26-28℃左右,冬季28-30℃左右,补充的血浆及液体应先置存37-38℃的水温中给预热,治疗仪温度调为38-39℃左右。 ②治疗时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操作时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A.正确保存和融化血浆,蛋白制品,冰冻血浆应在37℃水浴中摇动融化,水温不宜过高,否则会引起蛋白凝固,备好的血浆应在6h内应用,天气炎热时为4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