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的材料研究
DPMAS等新模式人工肝临床应用PPT
其他新模式人工肝的工作原理
血浆置换人工肝
通过将患者的血浆从血液中分离 出来,用健康血浆或人工血浆进 行置换,以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
质。
生物人工肝
利用肝细胞作为生物活性成分,通 过生物反应器进行血液中有害物质 的代谢和清除。
混合型人工肝
结合了物理吸附和生物活性成分的 优点,通过多级吸附和生物反应的 联合作用,提高对有害物质的清除 效率。
制定和完善相关伦理法规,明 确患者权益和医疗行为规范, 为新模式人工肝治疗提供法律
保障。
加强公众科普教育
通过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提 高公众对新模式人工肝治疗的 认知度和接受度。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合理规划和分配新模式人工肝 治疗资源,提高治疗可及性和 可持续性。
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
加强多学科协作和交流,共同 推动新模式人工肝治疗的临床
各种模式的比较和选择
DPMAS等新模式人工肝各有其特点 和适应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 病情选择合适的模式。
VS
DPMAS适用于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 质,尤其适用于伴有高胆红素血症、 内毒素血症等的患者。血浆置换人工 肝则适用于血浆中某些蛋白质异常增 高的患者。生物人工肝和混合型人工 肝则适用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
临床效果评估
通过对照实验和临床观察,DPMAS等新模式人 工肝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和生化指标方面表现 出良好效果。
安全性分析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DPMAS等新模式人工肝的 安全性得到保障,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最新研究成果
新型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研 发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研究者正在研发新型 人工肝支持系统,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不 良反应。
CHAPTER 02
DPMAS等新模式人工肝的工作原 理
人工肝的实现及临床应用前景
人工肝的实现及临床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已成为医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人工肝是指以生物工程技术为基础开发的一种人工器官,用于替代或辅助受损肝脏的功能,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人工肝的实现人工肝技术的实现离不开生物工程技术的支持。
一般来说,人工肝由两个部分组成:生物反应器和细胞。
其中,生物反应器通常采用中空纤维膜制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可以有效分离和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减轻肝脏的负担。
而细胞则是生物反应器的核心部分,它们能够产生各种肝功能相关的酶和代谢物,帮助病人代谢和排除有害物质。
目前研发出的人工肝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非生物组件的机械肝,另一种是基于人工细胞的生物肝。
机械肝通常采用大量的滤器和吸附树脂来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和废物,以起到辅助肝脏的作用;而生物肝则是通过将细胞种植在生物反应器上,模拟肝脏的生理功能,产生各种肝脏相关的物质,从而达到代谢和清除有害物质的目的。
人工肝的临床应用前景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肝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逐渐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
特别是在治疗急性肝衰竭、肝功能衰竭、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等领域,人工肝展示了出色的效果。
首先,人工肝能够有效地分离和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减轻肝脏的负担,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同时,依托于新兴生物技术,人工肝对于细胞以及基因的使用也进行了研究,人工肝能够使被破坏受损的肝脏细胞恢复功能,达到治疗作用。
这些技术对于肝细胞层面的研究,也为后续的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足够的理论支持。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肝在多种肝脏疾病的治疗中将会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其次,随着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人工肝将会更加精细,具有更强的功能。
例如,研发人员正在着手开展一些新的试验和技术,以改进人工肝的功能和使用效果。
近年来,人们在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生物组装技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这种技术能够生产更大量更复杂的肝脏细胞,使得人工肝能够更好地模拟和替代人体肝脏,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
人工肝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人工肝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人工肝作为一种补救已经接近衰竭的肝脏功能的可行手段,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展现了越来越广阔的前景。
人工肝技术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生物工程学、医学、药学等,其发展需要多方合作共同推进。
目前,人工肝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物材料的优化改良目前人工肝的设计中使用材料多为自然或合成聚合物,使用降解型微孔材料或纳米材料、多孔材料来替代自然或合成聚合物的人工肝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种材料可以更好地模拟肝脏生物微环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优秀的生物相互作用、可控的生物降解率和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
同时,这种材料的多孔性结构可以提高人工肝的负载能力,增加人工肝与体内相关生物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其吸附、转运和代谢能力,为增强人工肝的功能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二、酶学技术的进步酶学技术是现代医学中产生最早的一种人工肝技术。
使用酶学技术制备的人工肝可以模拟体内一系列的生化环节,从而达到清除有毒物质的目的。
随着酶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人工肝中所使用的酶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单个细胞酶转变成了基于细胞生物工程技术的多酶复合体系,如在人工肝中使用包括四种不同磷酸酯酶的复合酶系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较高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和硝酸钠的清除,其生理功能和药理学特性优于目前常用的凝血因子和清蛋白制剂。
三、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是人工肝发展的一项重要领域。
利用干细胞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肝细胞系可以大量生产肝细胞,并以此为基本单元搭载人工肝系统,这种新形式的人工肝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和良好的再生效果,在体内性能也更为接近自然肝脏。
同时,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也使得肝脏移植手术难度和费用进一步降低。
四、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已成为临床治疗和诊断的重要手段,密切相关的人工肝技术也在此方面获得了飞速发展。
具备光孔光容的光学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无损样本分析是当前最为先进的图像分析技术。
人工肝支持系统及其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现状
人工肝支持系统及其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现状背景简介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之一,它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比如合成蛋白质、代谢毒素、转化能量等。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不良生活习惯、疾病等众多因素,肝脏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健康问题之一。
其中,重型肝炎作为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其病情严重,只要发生即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一种在患者肝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正常工作时提供辅助治疗的方法。
该系统通过替代损坏了的肝脏,发挥肝脏的代谢、解毒等功能,从而帮助患者恢复肝功能。
该系统在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卓有成效。
本文将就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原理、分类、治疗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
原理及分类人工肝支持系统实现肝官能替代功能需要分别使用器械和药物进行治疗,具体分为以下几类:全人工肝全人工肝是一种很少采用,能够代替肝脏起到生理功能的全人工代谢器,其不仅可维持患者生命,同时也可以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恢复。
半人工肝半人工肝是利用外部的设备实现某些肝器官、组织功能替代,使其在面对创伤后能以较快的速度恢复到正常或尽可能接近正常的状态。
完全人工肝支持系统完全人工肝支持系统是临床上使用最多的一种人工肝系统,可以全面代替肝脏的功能,包括代谢、解毒、合成等功能。
该系统虽然无法彻底完全替代肝脏,但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药物辅助人工肝支持系统药物辅助人工肝支持系统是利用生物医学技术和药物治疗技术的方法来协同使用人工肝支持系统。
其优点是不影响患者的代谢,且简便易行,不会对身体产生严重副作用。
研究现状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型肝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会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
下面将介绍一些较有代表性的研究现状。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应用在全球范围内,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使用已成为重型肝炎治疗中的常用手段。
在中国,目前已有一些科研机构和医院在此方面开展了不少研究。
在一项针对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选取了104名患者进行治疗,其中62名患者采用了全人工肝,42名患者采用了半人工肝。
人工肝器官研究的新进展
人工肝器官研究的新进展人工肝器官是临床领域一个备受瞩目的研究方向,它的出现可以颠覆传统肝移植的局限性,使肝功能衰竭患者有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康复。
这项技术需要近年来生物学和材料科学之间的协同合作,研究人员们在精密的材料制作、生物工程和细胞培养、肝细胞再生和肝脏疾病模拟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一、生物支架与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人工肝需要具备良好的材料力学性能,满足肝脏的流体力学和代谢活动要求,以及适宜的生物相容性和氧分压梯度等因素。
近年来,生物支架材料制备和细胞培养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人工肝的研制也越来越成为可能。
生物支架是一种提供细胞培养和生长环境的三维结构材料体系。
其制备材料包括天然或合成的聚合物、蛋白质、生物陶瓷或复合纳米材料等,可以制成微球、针状、片状、膜状等形式。
生物支架的材料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孔隙度、孔径大小、内部结构等可以针对不同的细胞、组织类型和应用场合进行优化调整。
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对于人工肝的研制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方面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制备出多种肝细胞系,包括人肝细胞系、小鼠肝细胞系等。
细胞培养环境中的生长因子、细胞凝集剂、蛋白质、载体等条件在细胞培养中也同样重要,这些因素可以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功能表达等。
二、人工肝与异种移植技术传统肝移植技术有不可避免的手术风险和术后感染风险,而且由于肝源短缺、排异反应等原因,这项技术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人工肝的研制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方向。
人工肝和异种移植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更广泛的临床应用。
人工肝作为一种临时性肝替代治疗手段,可以在病人等待肝移植时,提供足够的肝功能,同时尽量避免术后感染和排异反应的风险。
异种移植技术可以利用猪、猴等动物的肝脏作为人工肝的来源,这种方式需要解决动物与人之间的免疫差异和传染病风险等问题。
三、人工肝与肝疾病治疗的关系人工肝不仅可以作为肝功能衰竭后的肝替代治疗方法,还可以在肝病的模拟及治疗研究中发挥更广泛的应用和作用。
人工肝的开发及其应用前景展望
人工肝的开发及其应用前景展望人工肝是近年来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旨在为肝功能受损、正在等待移植的患者提供一种替代治疗手段。
相关的研究领域已经涉及到从材料工程到细胞生物学的各个方面。
本文旨在探讨人工肝开发的现状及其应用前景展望。
一、人工肝的发展历程人工肝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几十年。
在此过程中,一直困扰着研究人员的是如何将生物反应器技术应用到肝脏工程学中。
然而,巨大的进展是在1990年代初取得的。
1994年,美国医学研究会在一项会议中首次提出了人工肝技术的临床应用。
同年,这种技术在法国阿维尼翁市的一家医院得到了临床试验。
一位病人接受了人工肝治疗并获得了成功的治疗效果。
此后,人工肝技术在各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研究,并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人工肝的发展现状精密的微型和纳米加工技术正在被用于开发微型人工肝(BAL)。
BAL是由微生物细胞、肝细胞和基质所组成,并试图模仿人体内的肝脏。
细胞和基质之间的交互作用使BAL成为完整而可靠的肝模型。
长期以来,BAL一直存在的理化问题(如氧气、营养物质以及代谢物的输送问题)已经被逐步解决。
加强生物反应器设备及程序管理,临床实践中序列治疗的效应越来越显着,成功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此外,研究人员对于培养肝细胞和合成肝组织的方法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相互作用也有助于提高所需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研究人员已经制作出了材料多肽薄膜衍生的 micro-reactors。
这些 micro-reactors 与肝脏组织相连的内腔裂机构类似于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具有与它们相同的功能。
该技术被展望为人工肝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人工肝的应用前景展望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将可以在未来提供大量更好、更完整的细胞和组织类型。
这些肝细胞可以用于高通量为基础的药物代谢、中毒和肝病模型的评价以及已知的消耗肝脏功能的疾病的治疗等。
此外,人工肝技术的使用将减少因肝功能障碍而产生的死亡人数。
而前期实验是探索高效率组织工程的细胞和脏器定量移植影响的一个好的方向。
人工器官材料方向
简述: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是医学技术也别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得到极大发展,纵观生物医学不过四十来年的发展历史,在各个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在生物医学人工器官上,主要包括内脏和体内器官有代用血管、人工心脏、人工心脏瓣膜、心脏修复、人工食道、人工胆管、人工尿道、人工腹膜等。
体外器官和装置有人工心肺机、人工肺、人工肾、人工肝、人工脾、麻痹肢刺激器、电子假肢、假齿、假眼等。
可以说,在现代人体各种器官除大脑不能用人工器官代替外,其余各器官都存在用人工器官替代的可能性。
下面将从人工关节及骨修复材料,硅橡胶生物医学应用以及人工听骨材料等方面来介绍说明人工器官各方面状况。
正文人工关节人工关节常用的材料有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塑料材料、碳质材料,此外尚有金刚石及多孔材料等。
金属材料,目前常用的金属材料有不锈钢、钴铬钼合金、钛及钛合金( Ti6A14V) 。
金属材料可以铸造、锻造或烧结制成,又可用拉伸、研磨和抛光等方法加工。
合金化能改进金属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
但是几种金属材料,没有哪一种明显优于另一种。
为了降低钛合金的V 和AI 带来的潜在毒性,国际上不断在开发无V 或AI 的钛合金,目前已有多种无V或AI 的钛合金用于临床。
为了提高钛合金的耐磨性,目前采用氮化和氧扩渗处理。
例如国外在Ti213Nb213Zr 合金人工关节经离子氮化处理后,表面硬度有大幅度提高,其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也得到提高。
陶瓷材料:陶瓷作为医用材料是近十几年的事,氧化铝陶瓷的研究方兴未艾,它在未来的人工关节中将占有重要的位置。
陶瓷在体内同骨有良好的相容性并对肌体无害。
用陶瓷制成的人工关节,在力学强度、耐磨损性、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硬度等诸方面都优于其他医用材料。
塑料材料:丙烯酸、尼龙、特氟隆制成的股骨易于折断、磨损、变形、松动和具有组织反应。
只有超高分子聚乙烯是当前国际上唯一普遍用于人工关节的塑料材料。
它是一种热塑聚合物,对大多数化学物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吸水极少。
人工肝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人工肝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肝作为一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已经逐渐成为了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人工肝是一种能够模拟自然肝脏功能,在代替自然肝脏执行解毒和代谢功能的同时,保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平衡状态。
一、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历程人工肝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当时,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手段相对较为有限,常常只能使用对症治疗的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随着医学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肝的研究也逐步深入。
首个人工肝的诞生可追溯到1966年,当时法国巴黎的Joliot和Grignon等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采用静态灌流法的人工肝,该系统由分离器、储液器、气道和注射器等几部分组成,能够模拟肝脏的解毒和代谢功能。
随后,意大利的Altieri等人和英国的Terblanche等人也分别研制出了采用不同工作原理的人工肝系统。
二、人工肝技术的分类目前,人工肝技术主要分为体外和体内两大类。
其中,体外人工肝技术又包括静态灌流法人工肝和动态灌流法人工肝两种方式。
①体外人工肝技术体外人工肝技术是将患者的血液置于人工肝系统中,利用人工肝系统代替自然肝脏完成解毒和代谢功能。
其中,静态灌流法人工肝是将患者的血液通过人工肝系统的静态灌流器进行循环,这种方式适用于肝炎、中毒等病因导致的肝功能损伤。
而动态灌流法人工肝是通过人工肝系统的连续灌流器进行血液灌流,适用于外科手术、肝移植等高危的肝脏手术。
②体内人工肝技术体内人工肝技术是将人工肝的原材料注射到患者的体内,然后再经过自然肝脏的代谢来进行治疗。
体内人工肝技术较为先进,它能够使得人工肝的效果更好、更持久。
三、人工肝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人工肝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手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发展了数十年。
在此期间,人工肝知识密度技术不断完善,人工肝的疗效和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成为了治疗肝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人工肝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炎、肝硬化等疾病,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式。
人工肝的应用及护理
人工肝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04
1950年代
人工肝概念首次提出,目的是 通过体外循环方法来清除患者
体内的毒素。
1970年代
开始使用活性炭、树脂等吸附 剂来清除毒素,标志着人工肝
技术的初步发展。
1980年代
开始研究生物型人工肝,利用 动物肝脏细胞培养技术来模拟
肝脏功能。
1990年代至今
生物型人工肝和混合型人工肝 成为研究热点,并逐步应用于
临床。
人工肝的分类
非生物型人工肝
利用物理、化学方法清除毒素, 如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浆置
换等。
生物型人工肝
利用培养的肝细胞来模拟肝脏功能 ,具有较好的代谢和解毒功能。
急性肝衰竭患者在进行人工肝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观察是否有出血 、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患者需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期尽 快康复。
慢性肝衰竭
慢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肝功能渐进性减退 ,进而出现一系列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人工肝支持系统在 慢性肝衰竭中的应用,旨在通过减轻肝脏负担、促进肝脏 再生和恢复肝功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应的护理建议和注意事项。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混合型人工肝
结合非生物型和生物型人工肝的特 点,提高肝脏功能的模拟效果。
02
人工肝的应用
急性肝衰竭
急性肝衰竭是肝脏在短时间内受到严重损害,导致肝功能急剧下降,出现一系列 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人工肝支持系统通过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补充必要的营养 物质和调节内环境平衡,为肝脏提供暂时的替代支持,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
人工肝的研究与发展
人工肝的研究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肝脏疾病的患者数量在不断增加。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之一,负责过滤血液中的毒素和废物,并将有效的成分输送到身体其他部位以供利用。
然而,由于生活方式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肝病,尤其是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疾病,这些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于是,人工肝的研究与发展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一、人工肝的概念及意义人工肝是指通过外科手术或体外排毒技术等手段,将病人的血液引流出来,并经过一定的处理后再注入患者体内,以达到代替或辅助患者肝脏功能的治疗方法。
人工肝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肝脏的生理和病理机制,发现治疗肝病新方法,同时也为肝病患者提供了一种生命救助的手段。
二、人工肝的研究与应用现状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肝的研究与应用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的人工肝:1. 生物人工肝:利用动物的肝脏,通过外科手术将其移植到患者体内进行替代性治疗。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完整地保存肝脏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费用和手术风险。
2. 化学人工肝:通过体外修饰和处理,利用化学吸附材料去除血液中的毒素和代谢产物。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并且可以有效去除血液中的毒素和废物,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和副作用。
3. 细胞人工肝:通过利用人造或自体来源的细胞培养技术,建立肝细胞模型,再将其应用于体外或体内治疗。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有效恢复患者的肝脏功能,但现阶段还存在困难和挑战。
三、人工肝的发展趋势和前景随着生物技术和医学科技的快速进步,人工肝的研究和应用也将得到迅猛发展。
未来,人工肝将会朝着更加智能化、高精准度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其中,基于内窥镜或微创手术等技术实现非创伤性的人工肝治疗是一大发展方向。
此外,利用细胞和遗传技术,开展个性化、差异化的肝细胞培养和人工肝建立也是不可忽视的趋势。
基于生物人工肝细胞材料研究新进展
胞 的多系分化能力 。 问充质 干细 胞( C ) MS s 具有 干细胞的共
表 明这种装置作为移植桥梁是 可行 的r Ioc 等 比较 了成 。 P yk
年猪 肝细胞 ( Hs 和成 人肝 细胞 ( MP ) MHHs 的功 能 和代谢 )
共同组成的体外肝灌流系统 , 能发挥 肝细胞合 成并 结合 胆红
存 MP r 这是一项很有前 景的保存方 法。 Hs ", 12 肝细胞系 . 从人类肝脏肿瘤细胞分化而来的人肝细胞
素和合成肝特异性蛋白的作用[ 。B L是 以人工培养 的肝 1 A ]
细胞为基础构建的体外 生物反应装置 , 当前 体外 人工肝支 是
修饰 、 培养方式 以及应用 于 B L后的 功能评 价等方 面 的研 A
的合成 和代 谢 功 能, B 是 AL有 希 望 的细 胞 来 源 , 包 括 它 C A、 p 2等细 胞 系[ 。如 T tu a a成 功构 建 了人 肝 3 He G 8 ] osg w 细胞 系 1 T 3 证 明 了 C eL x 6 ., r/ o P介导 的可逆性 人肝细胞永 生化 和三苯氧胺介导 的 自我重组 的有 效性[ P yk等评估 ; oc 了人 胎 儿 肝 细 胞 系 c AL l B l l在 B AL 中 的 应 用 , 出 得
c A II B L I 具有 肝特 异性 功能 , 除氨 能力 主要通 过谷 氨酰胺
究有 了很 大进 展 。 笔者 主要 对这 几方 面的最 新成 果作 简要
综述 。 1 B L的细胞来 源 A
酶 的作用而 非尿 素 循 环[ io r 通 过利 用人 妊烷 x 】 N b ug等 叼I 受体基 因在 He G p 2细胞 中的稳定 过表 达形成 c AL I B I9细
人工肝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2024
人工肝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2024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因肝功能严重损伤引起的危重症,尤其是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情进展决,病死率高。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体外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有效清除肝衰竭患者体内有害毒素及炎症介质,补充白蛋白、凝血因子等必需物质,改善紊乱的内环境,从而为肝细胞再生、肝功能恢复或肝移植创造条件。
人工肝的类型可分为非生物型、生物型及混合型。
其中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近年来无论是设备、治疗模式,还是临床研究等诸多方面均有较多进展,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人工肝类型。
此外,近年来有关生物型人工肝(BAL)涉及的种子细胞、生物反应器等关键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初步呈现出令人期待的前景。
1、NBAL的研究进展随着人工肝技术的不断进步、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增加,NBAL在肝衰竭救治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认可。
我国制定的《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年版)》,对千规范、普及该技术,进一步提升肝衰竭的救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学者也逐渐认可人工肝技术的作用,发布了相关专家共识。
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对千NBAL尤其是治疗早中期肝衰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近年来国外相关肝衰竭临床指南尽管对于人工肝能否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尚存在争议,推荐意见不尽相同,但多数认为对于患者的生化及炎症指标、肝性脑病严重程度等具有—定的改善作用。
2019年亚太肝病学会更新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推荐应用血浆置换为主的NBAL。
2023年欧洲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指南提出,除临床试验外,不推荐常规使用NBAL或BAL,但也指出白蛋白透析可以改善肝性脑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性血浆置换在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阳干衰竭中具有潜在益处。
上述推荐意见之间的差异,一方面反映出肝衰竭的复杂性以及此类危重症患者要进行高质量临床试验的难度与挑战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东西方有关肝衰竭的诊断标准及人工肝技术的应用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基于组织工程的人工肝脏研究
基于组织工程的人工肝脏研究人工肝脏是一项重要的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方案,尤其对于那些重度肝病患者来说,人工肝脏的研究和应用意义尤为重大。
然而,由于人工肝脏的研究涉及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难度较大。
基于组织工程的人工肝脏研究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领域。
这种研究通过运用不同功能性细胞和支撑材料,将人类体内的肝细胞重建成人工肝脏,以达到治疗肝病的效果。
这种人工肝脏不仅可以代替肝脏进行解毒治疗等基本功能,还可以替代肝脏进行药物代谢等重要功能。
基于组织工程的人工肝脏研究分为三个重要步骤,包括肝细胞分离和种植、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建立以及基质的设计和构造。
首先,肝细胞的分离和种植是基于组织工程的人工肝脏研究的第一个关键步骤。
为了制作出高质量、高稳定性的人工肝脏,研究人员需要从人体肝脏组织中将肝细胞进行分离,随机地或选择性地收集对细胞生长和再生具有积极影响的细胞,并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培养出预期的功能性细胞。
这个过程常常需要进行多次的体外培养和筛选,以选择出合适的肝脏细胞。
通常,研究人员会采用选定的细胞株,将其重组组装成为具有特定功能的模块,获得具有一定功能的人工肝脏。
其次,肝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建立是制作高质量、高活性人工肝脏的关键环节。
肝脏的功能是由多种细胞协同完成的,因此,研究人员还需要分离并挑选出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细胞,并将其互相作用组成各种复合型结构。
例如,研究人员可能需要同时将大肠杆菌、肝细胞和内皮细胞安置到合适的细胞器官中。
这样,人工肝就可以获得类似人体肝脏的互补功能。
在模拟整个生理过程中,这样的人工肝可作为测试和评估药物毒性和药物代谢状况的平台。
第三种步骤是基质的设计和构造。
基质材料用于支撑和保护重组肝细胞,并帮助其生长和融合。
肝脏细胞成功地组装成人造肝脏的关键是用基质材料构建一个二维框架。
这个框架必须充分满足肝细胞的各项需求,如空气的流通、足够的供氧和营养等。
总之,基于组织工程的人工肝脏研究对于肝功能失常等治疗方案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
体外人工肝技术的发展
体外人工肝技术的发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器官或人工生命支持系统在临床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其中,体外人工肝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肝功能支持治疗手段,已经成为重症肝病治疗领域的一大突破。
本文将介绍体外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历程、原理及其应用现状等方面的内容。
一、体外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历程体外人工肝技术(Extracorporeal liver support systems,ELS)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只是作为一种透析技术的扩展应用而被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种新型的体外肝替代治疗系统——“MARS”(Molecular Absorbent Recirculating System)被发明出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MARS可以通过一组高通量吸附树脂材料和一种额外的循环装置,清除血液中的有害代谢产物和调节血液中的一些激素,从而达到支持肝功能和治疗肝衰竭的目的。
21世纪之后,又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体外人工肝系统,如俄罗斯的“SPAD”、日本的“DLPP”等。
二、体外人工肝技术的原理体外人工肝技术是通过模拟人体内肝细胞的生理、生化功能,设计出可行的肝替代系统,以代替受损、失去功能的肝脏完成人体的代谢、排泄、分解与合成等生理功能。
体外人工肝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肝细胞为基础的构建的培养功能模型;二是以生物材料和工程结构构建的肝组织支架;三是通过模拟肝功能,利用物理或化学的吸附、过滤、离子交换等原理,从全血或血浆中去除有害物质,以达到支持肝的功能。
目前已有一些体外人工肝生物材料可供选择,如动物细胞、人工细胞、氨基甲酸等。
三、体外人工肝技术的应用现状体外人工肝技术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肝衰竭以及肝移植前后的支持。
对于急性肝衰竭短时间内的作用显著,可以将生命威胁的急性肝衰竭患者平安度过几天、甚至几周。
对于慢性肝衰竭,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持续治疗,可以使肝功能指标恢复到稍有改善的水平,然后再考虑肝移植手术。
对人工肝安全有效性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3 1 1 关于 材料 的选择 及安 全性 评价 . .
材料 组成 :
与血 液相 互 作用试 验 选择 ”要 求对 产 品进行 血液 相
容 性评 价 。
3 2 灭菌 .
需要明确产品各部分组成材料 ( 包括过滤膜 、外壳、
封 口胶 、端盖 ) 的标 准化 学名称 、相 对分 子质量 、型
中图分类号:R 1 .4 3 8 1
文献标识码 :A
d i1 . 9 9 j is .6 14 9 . 0 . 8 O 6 o :0 3 6 / . s n 1 7 — 0 12 1 0 . 1 1
由于我 国不 同原 因导致 的肝衰 竭患 者较 多,在
目前供肝十分短缺 , 短期形 吸 附剂 ,如 大孔 聚 苯 乙烯 阴离 子交 换 树 脂 ,
滤 过膜 ,其 通过 性和 耐压 性是 评价 其 安全 性 、有 效 性 的重 要指 标 ,需要 根据 产 品的应 用方 式和 质控 要
求 ,在 注 册 产 品标 准 中对 滤 膜 的孔 径 分 布 、 完 整 性 、耐压 性 、稳 定性 等进行 完 善并 做相 应 的风 险评
医疗 器械 生 物 学评 价 第 1部分 :评 价 与试 验 ”的 相 关 要 求 对 产 品进 行无 菌 、 热 原 、细 胞 毒 性 、刺 激 性 或皮 内反 应 性 、致 敏 、 急性 全 身 毒性 、溶 血 、 遗 传 毒 性 、亚 急 性 毒 性植 入 试 验 、 慢 性 毒 性 、 致 癌 性 、可 沥滤 物 化 学分 析等 项 目检 测 , 以及 “ B O/ T 18 6 4 2 0 医疗器 械 生物 学评价 第 4部分 : 6 8 .- 0 3
物 、 毒物 及 其 他 有 害 物 质 ,恢 复 血 液 正 常溶 质浓
人工肝器官的设计和生物材料的选择
人工肝器官的设计和生物材料的选择人工肝器官是一种可以代替人体肝脏进行正常代谢的设备,它的出现可以有效地解决肝脏疾病和器官损伤的治疗难题。
设计好的人工肝器官必须具有稳定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这与生物材料的选择密切相关。
下面,我们将从多方面介绍人工肝器官的设计和生物材料的选择。
一、人工肝器官的设计人工肝器官的设计需要兼顾生物学和工程学两个领域的知识。
首先,人工肝器官需要模拟人体肝脏的生理功能,并且具备类似生物反应器和滤器的功能。
其次,人工肝器官的外形、体积和材料等方面必须考虑到成像技术和手术设计的需要。
此外,人工肝器官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可重复性和耐用性,常用的重复使用次数为100次,使用寿命为数周至数月。
人工肝器官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细胞培养和附着的载体、通路和生理学模型。
载体是人工肝器官的骨架,通道包含编排的间质层和微观流管,生理学模型能够创造肝脏内部的环境。
目前,可供选择的载体材料包括生物材料和非生物材料。
二、生物材料的选择生物材料可以生长或接受细胞附着,以形成更多的细胞表面积。
良好的生物材料可以提高人工肝器官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常用的生物材料主要包括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两种。
(一)天然材料天然材料是人工肝器官制造的重要材料。
它们通常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增加了人工肝器官的细胞附着和生长率。
常用的天然材料包括:1. 胶原蛋白胶原蛋白是人体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固有蛋白,因其高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而成为人工肝器官构造中常用的材料之一。
胶原蛋白的特点是质软易附着,可被用于制造三维织物和支架。
2. 明胶明胶是一种长链寡肽,它是通过胶原蛋白酶酶解而得到的。
由于具有生物降解性、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附着性等特点,一些商业化的肝支架将其作为人工肝器官载体材料。
(二)合成材料合成材料指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材料,常用的有聚酯、聚乳酸、聚酰亚胺等。
合成材料优点在于具有更高的可控性和可调节性,它们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化学结构进行调节,所以在人工肝器官制造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人工肝中的应用与研究
纳米材料在人工肝中的应用与研究一、背景介绍肝脏是人体内很重要的器官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促进代谢过程中废物的排毒,生物合成和解构等,当肝脏受到毒素或疾病攻击时,就会发生肝功能衰竭,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
因此,尽管在世界范围内人工肝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但目前世界上仍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纳米材料在人工肝中的应用近年来,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纳米材料在人工肝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了一种新颖的解决方案。
纳米材料具有细微粒度,且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承载多种生物活性分子的能力。
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治疗模型的制备和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一些纳米材料已经被用于人工肝的制备及其功能的研究。
1.磁纳米材料在人工肝中的应用磁性纳米材料因其具有极强的磁性特性,在人工肝中被广泛地应用。
磁性纳米材料可以有效地分离人造肝组织中的细胞,并通过外加磁力的方式来控制人造肝组织中的释放和归集。
2.多层复合纳米材料在人工肝中的应用多层复合纳米材料因为具有多层的结构,可以同时承载多种药物,被广泛地应用于人工肝的制备中。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交替沉积多层磁性、蛋白质和其他特殊材料在细胞内进行磁性标记和药物释放。
3. 纳米纤维材料在人工肝中的应用纳米纤维材料因其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化学稳定性,被广泛地应用于人工肝的制备和修复。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纳米纤维的构建来修复损伤的肝组织,同时实现肝脏细胞和药物的输送和生长。
三、纳米材料在人工肝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虽然纳米材料作为新时代的应用,但其应用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 包括安全性、稳定性、毒性和肝细胞克隆等问题。
当纳米材料进入人体、然后被肝细胞吞噬,纳米材料的部分成分可能会被肝细胞排泄,而另一部分肝细胞则可能会继续吞噬纳米材料。
然而,关于纳米材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毒性和肝细胞克隆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2. 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
虽然纳米技术和人工肝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当中,但是由于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生产和研发流程,国际上存在很大差异。
生物医学材料在体外人工肝设计中的应用
生物医学材料在体外人工肝设计中的应用体外人工肝是一种通过模拟肝脏功能来治疗肝衰竭的技术,它通过替代肝脏功能,帮助维持血液的正常代谢和排毒。
在体外人工肝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生物医学材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生物医学材料在体外人工肝设计中的应用。
首先,了解什么是生物医学材料。
生物医学材料是一类可以应用于医学领域,与人体相互作用并可以满足特定功能的材料。
这些材料通常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或金属组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以及生物活性。
在体外人工肝的设计中,生物医学材料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材料用于构建人工肝器官,二是材料用于修复和增强肝脏功能。
首先,生物医学材料在构建人工肝器官方面的应用非常重要。
人工肝器官通常由大量材料组成,其中包括血液滤过膜、肝细胞支架和包裹材料等。
血液滤过膜是体外人工肝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够分离出血液中的毒素和细胞垃圾,同时保留有益的物质。
生物医学材料的选择对于血液滤过膜的性能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材料有聚丙烯、聚砜和聚酯等。
这些材料具有优异的渗透性和生物相容性,能够有效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和废物。
肝细胞支架是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提供了肝细胞生长和功能发挥所需的结构支持。
生物医学材料在肝细胞支架的设计中起着关键作用。
常用的材料包括生物降解聚合物、胶原蛋白和杂化材料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能够提供良好的细胞附着和生长环境。
此外,包裹材料也是人工肝器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包裹材料的选择对器官的稳定性和保护性起着关键作用。
常用的材料有胶原蛋白、凝胶和生物降解聚合物等。
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能够有效保护人工肝器官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其次,生物医学材料还被应用于修复和增强肝脏功能。
肝脏是我们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它承担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如代谢、解毒和合成等。
在肝脏损伤和功能衰竭的治疗中,常常需要利用生物医学材料来进行修复和增强。
人工肝的材料研究
人工肝的材料研究顾汉卿天津医科大学人工肝作为肝衰竭时人体肝脏的替代装置和肝功能的辅助装置,由于其确切的疗效,有效地提高了肝衰竭患者的存活率,使其在临床得到广泛地应用。
正确地选择、设计和制备人工肝材料是保证人工肝装置安全、有效地用于临床的重要条件。
无论是生物型人工肝装置还是非生物型人工肝装置,涉及所使用的材料,从功能上讲虽有一些不同,主要包括二大类。
一类是具有生理功能的活细胞和组织,另一类是无药理功能和不参与人体代谢作用的医用材料。
为了保证它们在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SFDA)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规、标准与管理要求。
对于存活的细胞与组织SFDA 还制定了更严格的管理细则。
关于存活的细胞与组织,我们在另外的文章中进行专门的讨论,本文涉及的仅限于无药理功能和不参与人体代谢作用的医用材料。
所谓分类就是按物质的属性进行归纳。
人工肝所用的材料按不同属性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材料的外形分类,主要有三类:1.膜材料2.球形材料3.纤维材料。
一、膜材料人工肝以及血液净化的技术基础之一就是各类膜材料的使用。
根据浓度梯度、压力梯度的差异,可以按不同溶质的质量传递原理,利用膜分离技术将人体血液中愈量的代谢废物、毒物、致病物质以及其他有害的溶质,从血液中分离出去,恢复血液的正常溶质的浓度,保持血液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常用膜的形式有两类,一类是平膜,另一类是空心纤维膜。
后者由于体积小,表面积大,分离效率高,在临床得到很好的应用。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制备技术的不断完善,产品成本的不断下降,人工肝以及血液净化中使用的膜材料几乎已被空心纤维膜完全取代了。
人工肝与血液净化用的制膜材料近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从天然纤维素占主流(超过50%)的状况,变为合成材料逐渐占主流,逐步替代天然纤维素材料。
表1 列出用于临床的人工肝与血液净化膜材料。
表1 用于临床的人工肝与血液净化膜材料材料名称制造公司膜的形态铜氨纤维素德国AKZ0-EnKa 公司空心纤维膜、平膜血仿纤维素醋酸纤维素日本旭化株式会社德国AKZ0-EnKa 公司美国Cordis Dow 公司、Baxter 公司空心纤维膜空心纤维膜空心纤维膜聚丙烯腈日本帝人株式会社美国Celanese 公司法国Rhone Poulen 公司空心纤维膜平膜平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日本东丽株式会社空心纤维膜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日本可乐丽株式会社空心纤维膜聚碳酸酯聚砜美国膜公司美国Amicon 、德国费林尤斯公司空心纤维膜空心纤维膜、平膜选择一种膜材料,首先是要保证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因此它们的生物学性能应符合相关的国际标准ISO10993-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一部分评价与试验》(已转化为我国的国家标准GB/T16886.1-2001)的要求;其次它的有效性应符合临床应用的相关技术标准(如:一次性血浆分离器、血液透析器、血液滤过器的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要求。
人工肝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人工肝装置模拟肝脏的功能,实现对小鼠肝功能不全模型的血液净化,并观察人工肝治疗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为人工肝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SPF级雄性C57BL/6小鼠,体重20-25g,共12只。
2. 仪器:人工肝装置、血液透析器、血液泵、血液氧合器、温度控制器、酶联免疫检测仪等。
3. 药物与试剂:肝素、生理盐水、人血清白蛋白、人血清 albumin-binding protein (ABP) 等。
三、实验方法1. 分组: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
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人工肝治疗组。
2. 模型建立:将模型组和人工肝治疗组小鼠给予肝损伤药物(CCL4)进行肝损伤诱导,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
3. 人工肝治疗:人工肝治疗组小鼠给予人工肝装置治疗,治疗过程中维持血液流速为100ml/h,温度控制在37℃。
4. 样本采集:分别在实验前、实验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采集各组小鼠血液,检测肝功能指标。
5.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肝功能指标变化:与模型组相比,人工肝治疗组小鼠的ALT、AST、ALP、TBil等肝功能指标在实验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均显著降低(P<0.05),说明人工肝治疗对肝功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2. 血清学指标变化:与模型组相比,人工肝治疗组小鼠的血清白蛋白、ABP等指标在实验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均显著升高(P<0.05),说明人工肝治疗对肝损伤有显著的修复作用。
3. 肝脏病理学变化:与模型组相比,人工肝治疗组小鼠的肝脏炎症程度、肝细胞损伤程度均显著减轻(P<0.05),说明人工肝治疗对肝脏损伤有显著的修复作用。
五、讨论1. 人工肝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肝功能不全小鼠的肝功能指标,说明人工肝治疗对肝损伤有显著的修复作用。
2. 人工肝治疗能够提高血清白蛋白、ABP等指标,说明人工肝治疗能够改善肝脏的合成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肝的材料研究顾汉卿天津医科大学人工肝作为肝衰竭时人体肝脏的替代装置和肝功能的辅助装置,由于其确切的疗效,有效地提高了肝衰竭患者的存活率,使其在临床得到广泛地应用。
正确地选择、设计和制备人工肝材料是保证人工肝装置安全、有效地用于临床的重要条件。
无论是生物型人工肝装置还是非生物型人工肝装置,涉及所使用的材料,从功能上讲虽有一些不同,主要包括二大类。
一类是具有生理功能的活细胞和组织,另一类是无药理功能和不参与人体代谢作用的医用材料。
为了保证它们在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SFDA)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规、标准与管理要求。
对于存活的细胞与组织SFDA 还制定了更严格的管理细则。
关于存活的细胞与组织,我们在另外的文章中进行专门的讨论,本文涉及的仅限于无药理功能和不参与人体代谢作用的医用材料。
所谓分类就是按物质的属性进行归纳。
人工肝所用的材料按不同属性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材料的外形分类,主要有三类:1.膜材料2.球形材料3.纤维材料。
一、膜材料人工肝以及血液净化的技术基础之一就是各类膜材料的使用。
根据浓度梯度、压力梯度的差异,可以按不同溶质的质量传递原理,利用膜分离技术将人体血液中愈量的代谢废物、毒物、致病物质以及其他有害的溶质,从血液中分离出去,恢复血液的正常溶质的浓度,保持血液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常用膜的形式有两类,一类是平膜,另一类是空心纤维膜。
后者由于体积小,表面积大,分离效率高,在临床得到很好的应用。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制备技术的不断完善,产品成本的不断下降,人工肝以及血液净化中使用的膜材料几乎已被空心纤维膜完全取代了。
人工肝与血液净化用的制膜材料近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从天然纤维素占主流(超过50%)的状况,变为合成材料逐渐占主流,逐步替代天然纤维素材料。
表1 列出用于临床的人工肝与血液净化膜材料。
表1 用于临床的人工肝与血液净化膜材料材料名称制造公司膜的形态铜氨纤维素德国AKZ0-EnKa 公司空心纤维膜、平膜血仿纤维素醋酸纤维素日本旭化株式会社德国AKZ0-EnKa 公司美国Cordis Dow 公司、Baxter 公司空心纤维膜空心纤维膜空心纤维膜聚丙烯腈日本帝人株式会社美国Celanese 公司法国Rhone Poulen 公司空心纤维膜平膜平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日本东丽株式会社空心纤维膜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日本可乐丽株式会社空心纤维膜聚碳酸酯聚砜美国膜公司美国Amicon 、德国费林尤斯公司空心纤维膜空心纤维膜、平膜选择一种膜材料,首先是要保证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因此它们的生物学性能应符合相关的国际标准ISO10993-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一部分评价与试验》(已转化为我国的国家标准GB/T16886.1-2001)的要求;其次它的有效性应符合临床应用的相关技术标准(如:一次性血浆分离器、血液透析器、血液滤过器的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要求。
就其微观的结构设计而言最主要的技术指标是膜的孔径尺寸与孔隙率。
孔径尺寸与孔隙率决定了膜的传质机理,如孔径在50Å 左右,此种膜是一类半透膜,只允许小分子溶质及一部分小尺寸的中分子物质通过。
它的传质机理是溶质浓度膜向梯度导致溶质的跨膜扩散,这种传质过程就是溶质的透析过程。
当膜的孔径扩大,一般平均孔径小于0.1μm,此时,溶质在膜的两侧的压力梯度驱动下随溶液一起跨膜对流,这种传质过程又称之谓滤过。
膜孔成了截留不同尺寸溶质分子的筛孔。
血液滤过时大尺寸溶质,如:白蛋白,被滤过膜截留。
因此,血液滤过时能随滤过液被清除的溶质基本上是小分子与中分子的溶质。
特别要看到血液滤过时膜两侧溶质浓度是一样的。
血液透析时虽仅能清除小分子的溶质,但溶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因此它对小分子溶质的清除速率比较快,血液滤过小分子溶质的清除速率较慢。
若膜的孔径进一步扩大至0.5 至0.8μm 时,此时在较小压力梯度驱动下血液中除血细胞外几乎血浆中所有的组成物均能跨膜对流,使血细胞与血浆分离开,这就是血浆膜分离的原理。
孔隙率虽然对于分离特性(指分离多大尺寸的溶质)影响较小,但对于分离速率(指单位时间内清除溶质的数量)有较大的影响,孔隙率高,分离速度就提高。
除了上述二个参数外,膜的厚度(空心纤维为壁厚)也是很重要的参数。
在相同的孔径与孔隙率的条件下,膜厚越小(即越薄)则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指血液流率、透析液流率、负压均相同)扩散速率越大透析清除速率越高。
对于血液滤过和血浆分离来说,膜厚对清除速率的影响不如血液透析那么明显。
同时要看到,尽管降低膜的厚度有利于提高人工肝和血液净化的效率,但它还受到材料湿态强度的制约。
如果一个材料湿态强度较低,在进一步降低膜的厚度,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导致破膜,不得不终止治疗,造成安全性方面的隐患。
所以对每一个接受人工肝和血液净化治疗患者,我们要根据治疗的要求学会正确的选择材料参数,保证安全、有效地进行临床治疗。
除了上述三类膜材料外还有几种特殊性能的膜材料,在人工肝的治疗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1.氧合膜生物人工肝需要相当数量的肝细胞,大量的细胞需要足够的营养与氧的供应。
特别是氧的供应,仅仅依靠培养液中溶解的氧气而没有持续的氧供应,很难支持这么多肝细胞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因此一个理想的生物人工肝用的生物反应器应当有持续性氧供应装置。
由氧合膜构成的持续性氧供应装置是较理想的装置。
有两种膜可供选择,一种是双向拉伸的聚丙烯膜,另一种是涂布硅橡胶的聚砜膜。
与平膜相比空心纤维的氧合膜较为理想,不仅体积小,易于灭菌,还可持续使用,而且拆装方便,便于更换。
2.滤过吸附膜为了提高对肝衰竭患者体内胆红素的清除,近年来不少专家致力于研究、开发一类新的胆红素清除技术:滤过吸附,即在进行血液滤过的同时有效地清除胆红素。
已开发的膜材料有以聚赖氨酸和季铵盐为配基的纤维素膜,它对磷酸缓冲液(PH7.4)及人血清白蛋白溶液中的胆红素清除分别达到70%和50%以上。
以牛血清白蛋白为配基的乙烯乙烯醇膜对胆红素的吸附达到25mg/g 。
一种将染料Cibacron Blue F3GA 共价结合到聚酰胺空心纤维上制成吸附膜对人体血浆中非特异吸附的胆红素吸附量达48.9mg/g 。
一种以硅胶粒子为致孔剂制成的壳聚糖微孔膜对胆红素能有效地清除。
除外,许多作者研究了染料Cibacron Blue F3GA 在多种材料制成空心纤维上固载,研究它们对胆红素的清除。
如:用它共价结合在壳聚糖改性的尼龙膜上对胆红素的特异性吸附可达142.9μmol/g 。
而这种染料固定在经聚乙烯醇处理的微孔聚四氟乙烯膜上对胆红素的吸附达76.2mg/g 。
还有人研究了TiO2 纳米晶体膜对胆红素的吸附虽只有17.08 mg/g ,但在此膜上吸附的胆红素可利用紫外线照射氧化分解清除,可重复使用。
3.微囊膜(高通透性、血液相容性膜)为了清除肝衰竭患者血液中的有害溶质,常采用吸附剂直接血液灌流效果较好。
许多吸附材料进行血液灌流时常会造成吸附材料表面的微粒脱落,脱落的微粒进入血液后多在肺部毛细血管中沉积,导致诸多的并发症。
防止吸附剂微粒脱落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高通透性、血液相容性的膜材料对吸附材料表面进行微囊化。
最经典的微囊膜是火棉胶(硝化纤维素)白蛋白,近年来还开发了以聚乙烯醇为底物的接枝共聚物TM-6 树脂,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包膜后不仅微粒脱落达到药典(05 年版)的要求,而且血液灌流时血小板的下降率达10% 以下,包膜后吸附率下降不超过10% 。
文献中还有报道采用亲水性聚氨酯、亲水性硅橡胶等多种材料作为微囊膜材料。
4.细胞生长膜材料用空心纤维膜材料作为生物反应器是生物人工肝常用的方式之一。
纤维外生长肝细胞,治疗时纤维内流动血液。
空心纤维不仅作为肝细胞生长的载体,而且也成为有效的物质传递的渠道和免疫隔离屏障。
其中使用最多的膜材料为孔径在0.1μm 左右的醋酸纤维素制成的空心纤维生物反应器。
近年聚砜的空心纤维生物反应器也得到了推广运用,也有作者使用其他材料,如聚乙烯-乙烯醇制成的生物反应器。
二、球形吸附材料血液灌流和血浆灌流是人工肝和血液净化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们的技术基础就是各种吸附材料的应用。
球形材料由于它们的流体阻力小,灌流时相互碰撞及摩擦时作用力较小,不易产生微粒脱落特别在进行血液灌流时不易造成血细胞的损伤,因此目前人工肝和血液净化使用的吸附剂基本上都是球形材料。
为了保证各类球形吸附材料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除了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生物学评价外,还应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制订的《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的行业标准。
近年来各类球形吸附剂的研究进展迅速。
已从非特异性广谱吸附剂向特异性的专一吸附剂发展,从非生理性的吸附剂向生理性的吸附剂发展。
尽管如此,一些基本科学问题的把握仍然是人工肝和血液净化治疗中选择、设计和制备适宜的球形吸附材料的关键。
肝衰竭患者体内血液中愈量的代谢废物、有害物质、致病因子的种类繁多,结构与组成各不相同,因此对它们清除选择的球形吸附剂各不相同。
球形吸附剂一定要根据清除对象的特点:它的化学结构特点、极性、分子量大小来选择或设计制备。
球形吸附剂清除亲水性非极性溶质(如巴比妥类、安眠药),一般选择亲水性较好的活性炭球形吸附剂。
清除酯溶性非极性溶质(如有机磷类农药),选择亲酯性较好的聚苯乙烯类多孔树脂球形吸附剂。
清除极性较强或具有特定结构的溶质(如含苯环的氨基酸),应选择具有同类结构的单体制备的球形多孔吸附剂(如苯乙烯单体制备聚苯乙烯树脂)。
还应根据溶质不同的电性,选择不同的电性的球形吸附剂,大孔聚苯乙烯阴离子交换树脂,可吸附间接胆红素,大孔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可吸附直接胆红素,二者复合的球形吸附剂,则既可吸附直接胆红素又可吸附间接胆红素。
还宜注意:不同分子量的溶质要选择不同孔径大小的球形吸附剂,中等分子量以上溶质的清除选择球形吸附剂的孔径一定要显著地大于吸附小分子量溶质的球形吸附剂。
否则达不到有效的吸附。
除此之外,球形吸附剂的一些重要技术参数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吸附剂的孔径及其分布一定要与拟清除溶质的尺寸相匹配,清除溶质的分子尺寸加大,球形吸附剂的平均孔径要加大。
这二者之间尺寸的匹配的具体关系,应当由实验来加以确定。
球形吸附剂的孔隙率与比表面积,只有在高的孔隙率和适宜的孔径及其分布的条件下,提高比表面水平,才能提高球形吸附剂的对溶质吸附速率。
它们之间同样有一个适宜的关系,也需要由实验来加以确定。
球形吸附剂的微结构也很重要。
有一些球形吸附剂,平均孔径合适,也有很高的比表面,进行吸附动力学研究时发现它们的吸附速率很快就达到“饱和”而降下来了。
进一步的电镜研究发现此类球形吸附剂虽然孔径分布非常均匀,比表面积也很高,超过1000m2/g。